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问答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问答题范文1
关键词:提问; 注意力; 习惯; 环境;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28-001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分析、综合和概括,也可以对新知识的深化、巩固。但在新课程理念中,现在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问已经不是老师的专利了,在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在新课程理念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提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晴雨表
提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晴雨表,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譬如讲授一些重要物理概念时,要尽量多举些与概念相关的,简单易懂的例子,最好结合实际生活,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被一些常见的假象蒙蔽的时候,或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反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透过假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佳,必须要精彩化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提问便成了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如何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一个机会。譬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更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因为问题的提出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首先,应该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
学生在进入职高之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一般都会觉得很轻松,空余时间比较多。因此,我们在上课之余就可以着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了。我们可以先从课上的随堂实验开始,让他们观察实验,然后说出他们心中的疑问。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向老师提出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一视同仁,要对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特别是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肤浅,或者是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我们更要注意,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我们就是要创设这样的一种环境,一种可以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而不要担心会被别人耻笑,或得罪老师。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譬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幻灯片、FLASH动画、影像来把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搬到课堂上,如汽车刹车、小球自由落体、惯性、做功、电荷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等,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规律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最后,我们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提问的习惯和提问的能力是要靠我们去逐步培养的,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更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我们最主要的是引导和启发他们,如:引导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认真读书,仔细思考,从教材中寻找疑点,发现问题;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发现并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后复习,整理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通过提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总之,由教师提问和由学生发问,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敲开知识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6
知识问答题范文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常熟市作为江苏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更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协调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
但是,面对物质财富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精神财富发展显得极不相适应,出现了两个文明建设失衡的现象,社会生活中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不良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矛盾正在日益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低俗之风乘机泛滥,一些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垃圾时有滋长,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心灵,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在认识上存在某些片面性。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和迫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还反映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斗争中。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两种最突出的价值体系,两者核心价值观的区分,也构成两种社会制度区分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大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企图,有效防止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腐蚀。
“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用精辟深刻的阐述,高度评价了先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巨大作用。时代在变,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却始终不变。它体现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标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兴国之魂”。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思想道德特别是世界观,处于核心地位和指导地位。执政党的世界观的建设,也就是它的指导思想的建设,是精神道德最重要的内容,决定着社会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基本面貌,也决定着执政党自身的兴衰成败。以人体来作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如何建设,特别是在具体做法上,并未形成明确共识。当前人们对文化的多样化与认同感差异很大,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误区。
例如:
①重经济,轻文化。一些把文化看成手段,有剩余力量才搞文化。一些人嘴上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经济是基础,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才对,文化是主角。
②重有形,轻无形。少数干部喜欢重实绩,象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等,美其名“打造文化名城”。但真正的实,应该是市民素质才对。,文化名城靠的不是打造,而是修炼,因为文化建设是内功。
③重人为,轻规律。人心浮噪,急功近利,没人愿意为事业献身,追求的是功利性的“等价交换”。单位要求员工每年发多少多少论文。但质量高的有多少?
④重科技,轻人文。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能赚钱,这些当然有必要。但关键不能仅仅只重。科技、人文的功能不一样,可以说,人文作用更大。科技讲“怎么”“什么”,人文讲“为什么”。科技发达了,人文跟不上,要坏事,环境污染就是最好说明。科技发明了原子弹,但用得不好,会反过来威胁人类自己。
⑤重过程,轻结果。也叫重阶段,轻连续。“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带来草率行事,还说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追求新奇,追求刺激,新奇过后,空虚,一片茫然。甚至有一些不科学的决策半途而废,造成极大浪费。
⑥重模仿,轻创意。城市建筑、规划一个面孔,就象克隆的,形象工程到处有,但千人一面,没有特色。
⑦重西方,轻传统。西方文化的渗入。外来节日越来越多,不要仅看做商业炒作,应看成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国内的文化思想令人担忧。
诸如此类,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极大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我市城乡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文化建设是综合工程,提高市民素质是长期任务,而它们都离不开我市城乡的文化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应该说,象常熟地区的城乡差距并不很大,但依然有发展空间。城区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农村有广阔的人文基础,完全可以进一步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推动城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几年来常熟的文化建设形成了特色,唱响了品牌,积累了经验。如今,我们要在推进全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应结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历史文明,进一步推进全市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的全社会的公民社会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树立和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针对常熟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着力抓好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城乡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市民、教育市民。要在广大市民中努力建设共同理想、建设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创业教育,引导市民勇于进取、富于创造、勤劳致富。要扎实推进全市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增强市民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二是实施城乡文化统筹工程,以镇文化活动中心,以村、社区、企业、文化活动室为基础,形成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熟市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喜闻乐见的白茆山歌、徐市灯谜、王庄戏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些活动应进一步支持展开。同时还应整合优势资源,如红色沙家浜文化品牌、虞山尚湖生态休闲的山水文化、古城历史文化、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的现代文化体验,让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精神得到升华。
知识问答题范文3
为创建一个绿色校园,创建一个文明社区,宣传节约用水、用电知识,倡导大家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观念,让同学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中来。同时为加强节能环保基础教育,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行校园的通知》。
二、 活动宗旨
倡导莆院学子实现“每天省一度电”,“每人每天节约一升水”,“每天少扔一个废塑料袋”的目标。通过“创建绿色校园之节能从我做起”活动的广泛、深 入、持久开展,进一步提高全学校社区成员的节能意识,使节能成为我校每个成员共同的自觉意识,以此达到此次“创建绿色校园之节能从我做起”活动的要求及整 体目标。
三、 活动时间:2012年3月5日
四、 活动地点:莆田学院管理学院10幢和11幢宿舍楼社区
五、 活动准备
1. 3月1日:集中管理学院全体青协成员。召开动员大会,交代活动日当天的各项事宜,进行节能知识培训和相关分工工作。
2. 3月2日联系管院自律会,讨论“在社区内寻找浪费资源的行为”活动。
3. 3月2日前准备好“创建绿色校园 节能从我做起”的横幅,并于3月3日将横幅挂在社区里。
4. 3月5日前准备好节能知识问答题的题目并于活动日当天发给相应青协成员
5. 3月5日前准备好节能知识宣传单、图片和节能文字材料。
6. 3月5日前准备好知识问答的小奖品。
六、 活动安排
1. 9:00—9:20青协成员在宿舍楼下集合,清点人数,领取材料。
2. 9:20—9:40布置宣传、图文展,准备桌椅。
3. 9:40—10:40开展第一次宣传活动,将节能知识宣传单发给过来浏览和关注的同学,向他们讲解节能知识,宣传节能理念。并倡导同学在横幅上签名,让他们立志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观念。(第一队)
5. 17:00—18:00开展第三次宣传活动(方式同上);同时进行知识问答活动(第五队)
6. 清点人数,收队。
七、 活动注意
1.每队由4人组成,共四个小队。每队自行分工合作,轮流值班。
2.活动中,宣传成员要文明用语,热情宣传和介绍。
3.活动中的小奖品只奖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回答对一个问题只奖励一份。
4.活动结束后,横幅和展板应在社区保留一周,以便同学浏览和学习。
5.活动结束后,所借的桌椅要及时归还。
知识问答题范文4
我们家的电脑可帮了我大忙啦!想听吗?那我就给你一一道来吧!
练习册上常常会有一些课外积累的知识问答题,但翻阅书籍查找又太费时间,于是,经过老妈批准,电脑开始“上班”,我一搜相关内容,答案挺多,我赶紧抄上,然后,寻找更多我需要的资料。
在电脑,地球仿佛成了小山村,我每时每刻都能知道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不,今天,我就知道日本发生了8.8级地地震。
有时,写完作业,妈妈允许我玩一会电脑,我就会玩一些放松心情的小游戏,不过,听说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太可怕了。
知识问答题范文5
企业成败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合理、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二是在于切实、有效的执行决策。美国ABB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中国东北有一家国有企业濒于破产,在日本财团收购后,员工们都企盼日方能拿出治厂的法宝,意外的是日本人并没有什么起死回生的新招数,就是把原来制订的决策坚定不移地、无条件地执行下去,结果人没有变、机器没有变,还不到一年时间,厂里就奇迹般地扭亏为盈。由此不难看出执行力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举足轻重、生死攸关作用。
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奠定了好的基础,而要把这样的方针、政策变成现实,就必须依靠执行力。而提高执行力,必须着力建设以执行力、执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贯彻、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法令、法规,包括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方针目标、党委的决策、决议等的行动能力;而所谓执行文化,就是有利于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条件、环境、氛围等。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确保把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全面、全员、全过程地执行决策;既注重宏观执行控制,又注重执行的细节把握,从而把好的决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保证职工福利待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力文化,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影响、驱动领导层正确决策、执行层积极执行决策,逐步把蓝图变成现实,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采取行政命令、经济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齐心协力的方法,着力打造浓厚的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狠下功夫、花大力气。
首先,要确保决策合理、科学,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这是打造执行文化、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核心。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水平,又反映民主作风,是个人拍板和集体领导的成果,既是个人卓越才能的体现,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自上而下、党内外意见、建议的凝聚。上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一不是这样的结晶;下到企业的规章制度、方针目标也都应该是这样的凝聚。这样的决策,从实际出发,是科学发展观的反映,公信力高,使人们在理解、接受中执行,从而实现目的。这就需要领导决策层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创新提高,与时俱进。“执行错了决策者负责”,这句话既是对决策本身的自信,又体现执行的强制性,既允许失误,又允许改正失误,在执行的过程中修正错误,使决策趋向合理、科学;而不是因决策错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贬值,企业开不出工资,最后让某领导负责,这样的责谁也负不起,谁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也没有用!如此的执行力显得苍白无力、失去意义。
其次,要提高执行层的素质,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执行过程对执行者本身有高要求,要求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一种忘我的境界,有创新的精神,不拘一格,能干会干;执行过程是建立在对执行决策的高度理解和本质掌握上,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执行决策;这样的执行既是组织行为,又是个人的自觉生存状态、工作方式,从“要我执行”上升到“我要执行”。这同样要求员工怀有紧迫感、危机感,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企业的需要,接受市场挑选。“不执行就是执行层负责”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化的指不执行决策,方针、政策得不到实现,让执行层负责,而是强调加强执行过程控制,有意见、建议可以提,可以吸收、补充、合理完善决策,但必须确保方针、政策得到执行,使其取得应有的成效,避免好的决策得不到执行、错误执行,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成效,相反还造成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损失。
再次,领导方法要得当,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领导方法多种多样,执行的方法也不一而足,总的目标是达到执行的共同结果。正确的路线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好的领导方法,不仅是领导带头执行决策、率先垂范,更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愉快中高水平、超水平发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主观、能动地执行和实现决策;而失当的领导方法,就如同失当的执行方法一样,在郁闷中教条、机械的低水平领导和执行,为执行造成种种内耗、重重阻碍,甚至酿成一些阴暗面,致使决策难以执行、不得执行,得不到应有的执行结果。
第四,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以制度的确定性约束、而不是人为随意性约束执行,确保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实现战略决策。其中,既包含了执行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执行无借口,而不是可执行、可不执行;不是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不是高兴就执行,不高兴就不执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制订具体的奖惩办法,结合经济手段,逗硬兑现,严肃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考核。积极、正确地执行决策,达到预期或更好的效果,就立功受奖,否则就当罚。这是确保执行决策硬的一手。
第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企关系,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实现战略决策,既需要人际关系的和谐,又需要人与企业关系和谐,还需要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更出于对现实、理想、信念、事业的共同追求,又是市场竞争的驱使,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有机地融合,注重市场需求、社会效益,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实现战略决策的高境界。执行的过程是决策领导层之间、执行层之间、领导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高度和谐的统一,达到了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是减少执行过程损耗、提高执行结果成功的强力引擎,是切实有效提高执行力的一种科学方法,这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因为上下和谐将使工作更加美丽,让我们的企业走得更远。
知识问答题范文6
【关键词】 “大分时代”;语文学科知识;重构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15-05
2008年,江苏作文由60分升到70分,高考语文总分变为160分(理科) /200分(文科);2013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出台,语文总分由150分增至180分。 2014年,随着各地高考、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的推出,2017年高考“大分语文”宏图出现在了我们视野。
从百年语文教育史看,语文学科知识主要有两个经典建构取向:一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形式”类知识取向,二是语文学科的“文化内容”类知识取向。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这两类知识属于语言运用的“形式工具”。语文“大分时代”,我们应该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理念重构语文学科知识,做到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做到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向的完美统一。
一、“大分时代”要重构“语言形式”类知识
近年高考语文命题过多依赖命题人的经验,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因而距离命题科学性比较远。“大分时代”,语文命题要实现科学测量,将更多地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科学的命题技术,而最容易被科学测量的应该是“语言形式”类知识。
“语言形式”类知识从理解与运用的层级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小类:第一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标点符号等语言基础知识;第二是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语言运用类知识;第三是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单项或者综合阅读鉴赏类知识;第四是写作手法、文学评论等文章学方面的知识。
1. “语言基础”类知识。“语言基础”类知识是最基础的,如考查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字形与字义、标点符号使用、基于具体语境的词语或者成语运用、基于相关语境的语病辨析等。这是每个中国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相应的,高考也应将其列为必考的内容。比如“词汇学”,顾黄初先生当年曾强调:“有目的地讲解有关汉语词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分时代”,这类知识考查的面相应的将会扩大,考试的实景将是“面大量广”。以标点符号使用来说,高考多年不考,标点符号在中学也不教学。其实,用好标点符号也是一门学问。2014年相当多的省市考查了这方面知识。比如2013年浙江卷中,李清明的散文《牛铃叮当》中标点符号运用就非常活泼――
【高考材料】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这句中使用的十处标点非常规范。同时,也因为使用了标点符号,使得行文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亮丽。而中学生标点符号使用如何呢?答案是――相当混乱,缺少规范。而如果语文学科建构了这一类“学科基础知识”,不仅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知识,辨别使用;语文学科教学更能接地气、看到希望。试想,连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不熟练掌握的人,怎能幸福地生活在汉语语言的世界中?因此,重构这类知识的益处在于,一则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可以丰富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二则课堂学习与语文考查实现了协调一致,可以大大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开展与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2. 语言运用类知识。第二类中,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是语言运用类知识,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块。这一块是阅读与写作等项目开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关键要素。从2000~2014年高考看,许多省市将考试的内容指向了这个领域。如2013年浙江高考的第5题――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 ),梦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笔墨淋漓 ③景象变幻 ④丘壑深邃
“景象变幻”为什么要与“梦中之山水”搭配?“丘壑深邃”为什么要与“地上之山水”搭配?而“位置自如”为什么不能与“地上之山水”搭配?“笔墨淋漓” 为什么不能与“梦中之山水”搭配?要解答这一问题,就涉及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综合运用的知识与经验。
而在教材中,我们在什么地方专门训练了学生运用这种知识解决问题的呢?在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中天然存在的使用范例,还有没有具体的章节对这块知识进行专门的推介?教材中还有没有相应配套的运用类设计来训练学生?――没有知识系统性可说,没有训练针对性可言,也缺少与文本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导致语文学科至今“教学效果很差”“收效不大”,学生“语文水平低”。广大一线教师的应对策略主要依靠参差不齐的民间或者各省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或者初三“一轮语文复习用书”,或者依靠历年积累的高考语文试卷和高考模拟试卷。事实上,无论是“复习用书”还是高考命题,在知识考查的布局上,都没有连续性可言。
“大分时代”,这一类知识的考查,将会是“试卷创新”的重点。从2000~2014年的高考命题来看,这一块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考查经验,再加上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语言运用类知识的专门学习后,这方面的考题将会以更新的面目出现。而考题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语言运用类知识相当扎实的学习经验上的。
3. 阅读鉴赏类单项知识。第三类阅读鉴赏类知识,是当前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应该确定的知识,也是“大分时代”教学与考试的“重头戏”。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语文学科课堂上从来就没有解决好。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当下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具体训练系列。这一块知识,对师生来说就是一团“糊涂浆”。
而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当下考试格局中一旦试题涉及,常常被定为“D”“E”“F”类能力层级。就高考来说,高考语文试卷一旦出现这类题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以江苏省2007年高考现代文命题为例,当年考查的是张笑天的哲理兼抒情散文《上善若水 》,其中第13题是这样的――
【高考命题】
⒔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
⒔ (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苏考生共54万人。此题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0.27分,得分率仅为4.50%。而针对《上善若水 》设计的阅读题目共有23分,此年全省均分仅8.5分,得分率仅为36.96%。如果以此评价江苏省中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说是“全省不及格”。当年命题者以为出了个好题目,但考试结果一公布,命题者却又责怪高考考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一线教师没有有效地、针对性的训练云云。其实,这就是语文学科知识“缺席”带来的“大悲剧”。从语文学科知识看,这个题本身就存在语文知识问题。按语文知识体系来说,散文“不以描写见长”,根据文章看,在“表达方式”上其“见长”的就只指向“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这“一种”。而“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这“一种”特征又怎能说是“哪些特色”呢。其二,“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是有许多结合“方式”的。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知识,“命题者”认为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等。可教学的现实是,中学语文教材没有在这方面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也不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经验来创新与丰富。而且“虚实结合”什么时候成为“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的,中学教材里“教学要求”中什么地方有交待的呢?――只有命题者知道。
所以,当一线教师都从没建立这种“方式” 知识时,学生又能从什么地方学来呢?学生在考场上只能凭借可怜的“答题经验”来应对试题,只能凭借柔弱的“大胆假设”来推测答案。语文学科知识“缺席”,使得学生在考场上只能任由命题人“戏弄”,任由阅卷人在阅卷时“宰割”。
4. 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当语文学科知识大量进入中高考试卷,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考查增多,有关语文学科知识的考查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新领域。
当下,我们的高中学生缺乏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高考阅读鉴赏上命题题型单一,综合考查的力度不够,只是局限于琐碎的手法与情感分析;其次,高考命题依赖的材料太过“文学化”,视野不够宽(受制于整个语文教科书的文学偏重倾向)。有的省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是文学类,很少涉及其他鉴赏领域。这不利于培养现代复合性、综合性人才。
其实,就语文学科来说,除了文学涵养,还应该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随着“大分时代”到来,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一定是高考命题的重大领域,也是高考分数大量增加的部分。
“大分时代”, 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的考查不仅仅是考查单项鉴赏知识,还将会有意识地考查高中学生读书的广度与深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当下,有些省在这方面已经有“大胆”的尝试。如2013年四川卷第20题的考查就有“风向标”的示范作用。
20.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道题可以说是考查综合运用阅读鉴赏类知识的新题。从所给出的曹雪芹、贝多芬及大卫・科波菲尔这些作家及音乐家的范畴来看,这种考查首先符合考试大纲对文学类知识的强化;其次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文学修养的考察,是对中学生普遍以电子媒介为阅读基础方式的适时纠偏和强调;第三从考察的范围来看,中外作家都有,还涉及音乐领域,并且是将“排比和反问”等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阅读面一同考查。“大分时代”,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肯定会增多。
5. 文章学类知识。当下中学作文教学,就系统知识传授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我想,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高考作文一定会回归理性:讲究知识经验,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作文分值如果增加很多,比如考生面对的是分值为100的作文题,教师作文教学怎能在“知识领域”里“小放羊”“望天收”呢?对于大分值作文来说,围绕写作知识、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开展扎扎实实的学习与训练,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对于“大分作文”,如果作文总分是100分,最有可能是一道70分的大作文,加一道3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这样,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很灵活。这就更需要丰富的写作知识与作文设计技巧的强化了。
面对“大分时代”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项展开思考或者重构:语音知识与语音练习;文字知识与字形训练;词语知识与词语运用训练;语法知识与语病辨析、句式变换;修辞知识与修辞鉴赏、运用;逻辑知识与逻辑训练;标点符号知识与相关训练;文章知识与篇章结构训练;作文设计知识与写作运用训练……
二、“大分时代”要重构“文化内容”类知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读书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还表现为接受文化熏陶,开阔阅读视野。
事实上,读书状况最能体现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而当前高考格局下,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扩展性读书很少,导致学生学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文化类书。这样,语文素养、文化修养从何谈起?虽然高中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是受制于高考内容却很难实施。“大分时代”是通过读书获得的丰富文化素养,理所当然要在高考中考查。因此,“大分时代”通过多渠道重构“文化内容”类知识迫在眉睫。
所谓“文化内容”类知识,是指语言运用中,涉及语言内容方面比较多的“形式工具”知识。这一类知识扬州大学王乃森教授认为可分为四个小类:文体常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古今优秀名句等。
1.“文化常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就是说,“文化常识”的考查,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从内容上看,“文化常识”涉及天文历法,年龄称谓,古代辞格等。仅“人物”称谓类知识,就是干扰文言阅读的棘手问题。比如“太监”,有的书上称“公公” 、“仁獭保 有的书上称“ 裙佟薄“ 中人”、“ 中官”,有的书上称“寺人”、“宦寺”、“ 阉宦”、“ 阉人”、“阉狗”等,这些称呼涉及较多的特定文化内容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这方面知识,台湾当作国学上重要的一级进行教学。
2014年北京、江苏、广东等省高考放弃考查语音、语病,转而考查传统的诗句对仗、称谓文化等久未谋面的“稀客”。其实,这便是“文化常识”涉及的范畴。考查方向转变,依据的就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当下又称为“文章体式”,王荣生教授主张“按照文体样式”开展阅读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强化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让学生习得文体方面的知识经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这方面看,“文体常识”就是非常好的考查载体与方向。
“文体常识”,按照时代可分为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以《师说》为例,这是古代“序跋类”文体中的“赠序”。那么,“赠序”的起源、性质、内容、名篇便构成了“文体常识”。而“书信”等现代应用文也有着“文体常识”,比如书信的类型、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标准信封填写等。
2014年高考考查中,“文体知识”或者“文章的段落结构常识”已经进入重点考查的视野。我们看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对叶紫的《古渡头》的阅读考查――
(1)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选择题,略)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3)作品是怎样叙述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在三个表述类题目中,有两个考查了“文体常识”。也就是说,学习与鉴赏作品中有关篇知识,将成为“大分语文”考查的新重点。因为这方面的“文体常识”恰恰可以考查考生“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因此,“大分时代”语文学科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体常识”,增强学生“文体常识”的意识。
3.“文学常识”。“大分时代”, “文学常识”将作为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出现在教学与考试的视野。因此,重构“文学常识”的格局,非常必要。
“文学常识”在2000年以前有所考查,但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苏自2008年以来,已经在文科加试中有所考查。“文学常识”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或者可分为古代与现当代。新课程改革以来,“文学常识”基本被公开的课堂教学忽略。其实,“文学常识”不仅仅是记住作者的朝代、国籍、代表作等“作者简介”,如“梅村体的代表诗作是《圆圆曲》,作者是清代诗人吴伟业”。文学常识更多的是指文学分类,各种历史典故,作品特征,作者人格与创作风格,甚至作者的文学习惯。以韩愈来说,诸如他的“古文运动”、“古文风格” 、“诗歌成就”等内容,“推敲”、“惧高”、“谏迎佛骨”的掌故,“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写作主张等。
“大分语文”时代,“文学常识”可以怎么考查?最能说明这方面综合考查的,当数2014年的北京试卷的第7题――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烟笼寒水月笼沙
B. 明月楼高休独倚
C. 一夜飞度镜湖月
D. 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这道题目,可以说是考查“文学常识”的典范。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文化知识,考生完成不了第一小题的诗句选择;没有一定的古代互文等修辞文化常识,考生不能确定第二小题的答案为“A”;没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考生是确定不了“多情西施”所写的“冷月葬花魂”。因此,“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的综合考查,是“大分语文”的新方向、新题型。而要做好这方向的应对,就要在“大分时代”重构语文知识体系。
关于 “文化常识”。 在2000年以前也有所考查,受到相当的重视。而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苏的文科加试偶有考查。而这一块在台湾的高中课堂上非常重视,几乎每一课都设有专门的“国学常识”(也包含大陆所说的“文学常识”)。同时,每所学校还专门开发基于古代作品学习的中国文化教材。 “大分时代”,如果语文学科要突出国学的地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方面的考查内容将更加丰富。
4.“古今优秀名句”。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这方面的考查已经得到了师生与社会的认可。熟记“古今优秀名句”,的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对于“名句名篇”的背诵,国家规定考查64篇。就篇目看,有的省市将其缩小为40篇。且各省赋分也不一,6分至8分。我们看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出现的常见名句名篇的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此题在名句情境开展考查,用相关情境唤醒学生对名篇的记忆,考查形式非常利于考生在考场上思考。“大分时代”,“优秀名句”考查的“量”将要扩大,考查的“面”也要扩大,比如将指定中学生阅读的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列为考查内容、比如将分值增加到10分,也未为不可。
当然,上述谈到的“文化内容”类知识,有的是与“语言形式”类知识交叉的,如文言句式知识、词类活用知识。由于这类知识在理解上往往又与内容分割不开,所以列入“文化内容”类。“文化内容” 类知识细化到中学语文课程中,应该有以下诸项:
文言知识与文言语感训练;文学知识与文学知识积累训练;文化知识与文化积累训练;三类文体阅读与阅读训练;名著阅读知识与阅读训练;语言交际知识与语言表达训练。
综上所述,当语文学科进入“大分时代”,重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是语文学科的新课题、新任务。语文教师就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上述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研究、整理,形成校本教材,合理布局在中学各学段、各个学期中,并用专门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课文阅读、写作实践等语文活动中,还要注意加以渗透、巩固,以达到借助文本阅读活用基本知识,借助写作夯实基本知识。再加上教学评价、教学检测过程中的具体明确的考查内容与方式促进,课堂就能够相对完整的建构起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而“大分”的语文考试改革,能否破解语文教学改革难题还尚待检验。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重构知识体系,让语文学科知识进入课堂,应该是最好的应对。
参考文献:
[1] 王乃森等.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J].中学语文,2007,(12).
[2] 顾黄初. 要重视词汇教学[J].语文战线,1978,(5).
[3]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3-16.
[4] 江苏教育考试院.2014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
为提高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推进校园大课间健身活动的开展,最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启动“送培到基层”公益活动。该活动计划用2年时间,在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培训4万名“啦啦操”教师。
2014年5月底,短短两个月,在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支持下,共派出专家180余人次,重庆、无锡、沈阳、郑州、南宁、徐州、满州里、蚌埠等40余个地市共完成中小学“啦啦操”教师培训8600余人,其中5568名教师考取“啦啦操”二级教练员和二级裁判员证书;陕西省还将“啦啦操”骨干教师培训增列入“国培计划”。
“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结第一阶段“送培到基层”活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合作编创出版了9套“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解决了教材问题;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制作了内含“操作指南、文件、视频、课程PPT”的工作包;建立了实时交流的微信群;完善了网上证书核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