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情表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情表练习范文1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
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一阵风铃。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陈情表练习范文2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实际上,新教材中的课后题的精心设置同样也是遵此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我想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在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
“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象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陈奂生上城》的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转好,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即暗示了有三个答题点。)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
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
一阵风铃。
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将课后第四题设置成辩论题,“新时代还需不需要王熙凤的‘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证明观点,用自己的眼睛去思考,进一步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判断来把握社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丰富的情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情表练习范文3
一、利用课后练习题,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利用课后练习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题中,虚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辨析古今异义词、理解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训练题很常见。如在《阿房宫赋》中要求解释“之”、“其”、“焉”等虚词以及“一”、“爱”、“族”等实词。通过这些虚词实词的练习,能够助其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课后练习,把握文章内容
文言文教学的课后练习题第一道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如杜牧《阿房宫赋》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找出文中有关的描写和议论:(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式;(3)阿房宫的本体构造;(4)宫人的生活情境;(5)有关“秦爱纷奢”的描写;(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入点,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使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课文。
《苏武传》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回答文章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且回答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以及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何不同?通过这几个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掌握全文的内容,即读懂了文章,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苏武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三、利用课后练习,加强情感体验
《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在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教材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做是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材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状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的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挚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理解。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学生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的句子。在教完《师说》一文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一道思考练习题: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念,是否适应现代社会?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借此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利用课文观点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四、利用课后练习,拓展课外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而课外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老师可巧借课外练习题,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项羽之死》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那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那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做了充分的表现?最后一道题问: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关链接中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还有后人咏项羽的几首诗歌。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多读史料,找出相关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我还给学生推荐了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评史记之项羽》一书,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读史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利用课后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陈情表练习范文4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我想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 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在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
“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象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 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 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陈奂生上城》的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转好,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即暗示了有三个答题点。)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
一阵风铃。
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将课后第四题设置成辩论题,“新时代还需不需要王熙凤的‘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证明观点,用自己的眼睛去思考,进一步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判断来把握社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丰富的情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 用课后题,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中,应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陈情表练习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小组合作
虽然新课改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还有许多中职院校没有彻底执行,许多中职院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形成了一种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的状况。
一、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教学会因为教学性质内容、学生个体情况和教师本人等原因,使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会出现以下问题。
1.难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而中职语文教师因为教授班级太多,缺少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小组分组时往往只能按照随机或者自愿原则来进行分组,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包揽全局,学困生懒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的差异,在学习中,导致所有问题都依赖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学困生就懒于思考问题,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优生,导致一边化发展,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
3.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缺失
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也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结构主旨,通常布置完任务后,就简单的在教室里面巡视一圈,任由课堂吵闹,不做任何监控和指导,使学生的自主性大大下降。
二、如何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1.进行合理的科学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在进行科学分组前,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性别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跟班主任了解或者课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价,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采取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来形成不同类型的小组,比如按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性别差异等形式来搭配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组,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小组学习合作高效且有效运行。
2.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学生能参与到小组活动学习中,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和小组合作任务,优化教学内容,比如说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块由口语交际与实践、阅读与欣赏、综合实践这几个类型构成的,那么在口语交际课的时候我们让小组合作的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中利用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口语练习。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一直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在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在学习《陈情表》的时候,在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新课的预习,各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李密在写这首文的时候是什么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预习课文中的生词生字,在课本上进行标注,并讨论回答此文表达了李密的什么心情,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学的负担,还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更能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所呈现的正面影响。
在强调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的今天,在学生学习阶段的时候进行培养是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中职院校的广泛推行,能使学生在进行文化技术学习时,增强对团队意识的认识,但这能否得到有效实行还需要各中职院校继续努力。
陈情表练习范文6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课件; 鼠标点击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79-01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寻常课堂已成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也大大加强了对学校的多媒体教育的要求。省教育厅也在高校推出了各类竞赛及精品课程活动等等。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说是现代高校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与必然趋势。可以说,多媒体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多媒体课件”呢?而要了解多媒体课件,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1](P24)。多媒体课件,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元素,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声情并茂,一目了然[2](P165)。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更好的展现教师的才艺和想象,在传统教学中有时无法做到的,而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而易举的实现。如仿真实验课件,使得不需任何实验仪器就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做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师由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或是缺乏经验,使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步入了某些误区,从而使得语文失去了它的“真面目”。
一、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成了“名副其实”的鼠标点击课
如今的公开课活动大多要求授课老师能体现出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于是,很多老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现代意识而大量地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一来,课堂上便热闹了许多:一会儿出示画面;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是练习实践的投影;一会儿又是录相解说。忙得不亦乐乎。明明是板书能解决的却要用投影仪打出文字来;明明是老师范读更有效果的,却偏要用朗读录音来完成。从上课一直到下课,电脑和投影仪几乎一直都在不停地工作,没有喘息的机会。
如有个老师在上《鸿门宴》时用到四十二个幻灯片,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非常大,学生忙的不停记笔记,老师忙的不停点击鼠标,而课下学生对此节课依然头脑一片空白。
二、课改下的多媒体课件淡化了语文“真谛”中“读”的魅力
语文是什么?课改下的语文呼唤什么?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读、写、听、说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要求,改版后的教材也增加了不少语言实际运用的有关知识。这既符合生活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又符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它的语文真谛。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可见“阅读”是至关的重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
有位老师在教韩愈《祭十二郎文》时,让学生默读两三遍后,让学生深刻理解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这句话。可学生怎么就没哭呢?难道学生自己的品位不高?于是,配乐,自读。学生还是没掉泪。后来,老师竟有点恐慌。不知道该站在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文章。
我们明白,语文课堂上阅读很重要,而我想如果我们老师的普通话不过关的话,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效果。假如那位老师以身作则,用自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深情的感召学生,效果会与前大相径庭。因而练好普通话,是我们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成了名副其实的鼠标点击课后,老师、学生对“读”忽视的更为严重了。这歪曲了语文的要求。
三、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完美使语文“丧失”了美得价值
有位哲人说过: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半给人看,一半给人想。
语文课件制作得精美本来不是坏事,可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反而会影响课件作用的发挥,使语文“丧失”了美得价值。如:某老师在补充四大美女知识的时候,把影片《昭君出塞》的昭君图片用幻灯片展示给同学说:“这就是王昭君。”同学们都笑了,有个调皮的学生大胆的说:“老师,我看昭君没你漂亮。”老师此刻不知所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分别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名之,可谓是美貌绝伦。但她们究竟有多美?一直以来却是千古之谜。也许,正是这千古之谜,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成就了人们对“美”的概念。
诸如此类的还有:在不恰当的时候播放时髦的流行音乐;课件中采用不必要的色彩与装饰图案;画面变化过于复杂等等。这些都使语文“丧失“了美得价值,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尽量避免。
的确,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注意扬长避短,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如果我们过于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的话,教师的个人魅力就可能受到影响,一旦脱离了课件就可能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切勿过于依赖课件,有时适当穿插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时候一些简笔画也许比多媒体演示来得更直观有效。此外,有时课件做得太过精美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不可丢。其实,如果说多媒体教学能体现老师的创新能力,那么有时传统教学方式就更能体现教师过硬的内在专业素养。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课件,合理安排,融入个性特色,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这样才能让课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健雅.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