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初夏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述初夏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述初夏的诗句

描述初夏的诗句范文1

初夏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刚才还是艳阳满天,火红的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一般,刺辣辣地照着大地,热得奔走的人儿臭汗淋漓,不一会儿,天空中飘过几片乌云,空气闷热,转眼“哗哗哗”下起了雨。雨不见得很大,但是很密,飘飘扬扬。

哦,端午踏着舞步轻快地来了。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

众所皆知,端午的由来,起源于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描述初夏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范成大;诗歌;农谚;农业生产

范成大被钱钟书赞许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对故乡吴中农业生产习俗关注尤多,诗中所载的吴中农谚不仅对当时吴中的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今天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此,笔者通过研读范成大诗歌并参考相关史料对其做一探析。

1 上巳蛙鸣无水灾

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其四云:“湔裙水满绿萍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诗下注解说:“吴下以上巳蛙鸣,则知无水灾”。而《清嘉录・田鸡报》中记载:“……并载唐人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以此推之,可见这一农谚至少在唐代已出现。另据《清嘉录・田鸡报》中载:“(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云:“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田鸡报”条的解释是:“田鸡报,旧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流行于江南地区。指在清明时节,以田鸡(青蛙)的叫声来预兆旱涝丰歉,谓午前叫则涝,高处的田地丰收,午后叫则旱,低处的田地丰收。”但《清嘉录》中说上巳听蛙鸣是为了“卜丰稔”,而非“卜丰歉”,“稔”是庄稼成熟的意思,又引申为丰收,且上巳蛙鸣是不易出现的,《吴郡岁华纪丽》中载:“谚云:‘三月三日,虾蟆禁口难开。’言不易鸣也。”若能听到蛙鸣,当是丰年之兆。显然,“卜丰稔”应是预卜丰收的程度。因此,更合理的解释应是:蛙鸣在午时前,则高田肯定有个理想的大收成,若蛙鸣出现在午后,不仅高田会有大丰收,低田的丰收肯定也不成问题。这与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相较,逻辑是吻合的。

2 甲子无云万事宜

农家以甲子日晴为佳兆,谚云: “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其六云:“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在吴中,秋天甲子日有无雨不仅能预知谷物的生长状态,而且与其他农事也息息相关。首先是稻谷的收割需要晴朗的天气,范诗《秋日田园杂兴》其八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可推断吴中收割后的晴朗天气是很难得的,所以吴农才不眠不休连夜打谷。而打谷之后,也需要一段晴朗天气将谷物晒干,以便入库贮藏。因而诗人才说“甲子无云万事宜”。

3 “秋孛鹿,损万斛”

范成大《秋雷叹》中写道:’”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讼风未整复占雷,助魃为妖天更酷。”序文中又言:“吴谚云‘秋孛鹿,损万斛。’”孛鹿,即雷鸣,《清嘉录》中又称“毂碌”。斛,粮食量具,万斛为虚指,极言谷物之多。即秋日雷鸣,则秋收时节谷物产量大减,损失惨重。吴中这一农谚至清代依然在沿用,《清嘉录・秋毂碌收秕谷》中载:“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秕谷。’”这里具体解释了谷物产量大减的具体原因是“稻秀不实”,即稻谷长成了秕谷。

4 麦秀寒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二云:“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麦秀寒,即麦子结穗后忽积雨变冷。杨万里的《初夏三绝句》(二)中对此也有描述:“麦黄秧碧百家衣,已热犹寒四月时。”这一农谚一直沿用到后代,《吴郡岁华纪丽・麦秀寒》中载:“麦天气润,候断霜雪,忽阴雨做寒,重御棉服,江乡人谓之麦秀寒。”其还援引元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志》诗:“四月麦秀寒,五月温和暖。”这便衍生了一个问题:范、杨的诗句都力证麦秀寒的时间是五月份,而陆泳诗却说在四月,这就矛盾了,留意到《吴郡岁华纪丽・麦秀寒》中后面的记载:“……故里谚有云:‘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喧麻要雨,采桑村女望晴干’。……初夏时犹寒暖不均也。”则麦秀寒的时间其实应从四月份跨到五月份。

5 “朝霞不出门”与“星月照湿土”

吴农预卜短时天气也有丰富的经验。范成大诗《晓发飞乌,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验之信然,戏纪其事》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晓气散如绮。心疑雨再作,眼转云四起。我岂知天道,吴农谚云尔。”[5]除了预知当日天气,范成大另一首诗还记述吴中农谚预测次日天气的情况。《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云:“晚色熹微暖似薰,儿童欢喜走相闻。无端星月照湿土,依旧山川生雨云。”[6]诗人自注道:“吴谚曰‘星月照湿土,明朝依旧雨。’”可见吴农对短时天气变化规律的掌握有多熟稔。

参考文献

[1] (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56页。

[2] (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56页。

[3] 乔继堂、朱瑞平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41 页。

[4] (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85页

描述初夏的诗句范文3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杨万里用清新活泼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初夏荷花池的美景,从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诗歌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在尖角荷叶上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美丽风景画卷。

古诗诵读的教学重点为“读”,但是这个读又切切不可只是简单的读,古诗诵读应该是在朗读中融入了老师、学生情感,与文本碰撞共鸣的读。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每次读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指导学生的朗读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引导性,每一个环节都利用评价从学生诵读古诗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触动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进而用自己的感受读诗,融情于诗,层层递进,引领提高。

诗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美景,我便从这“景”入手,创设“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主动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进行学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物,让学生感受到初夏小池的美,从而对小池、对自然景物产生热爱之情。并在这情景交融之中明诗意、悟诗情,在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夏日小池时,也就是在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不仅仅学会了读,更学会了写。

[教学实录]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师:从开学到现在,大家都学了哪些古诗呀?能背给张老师听听吗?

(指名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师:真不错,学过的古诗大家都能诵读得有滋有味。那同学们知道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7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张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小池)

师:来一起把诗题读一遍,《小池》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读通古诗

师:在一个明媚的夏日,一股泉水缓缓的从泉眼中慢慢流出,泉眼是多么舍不得那清清的水儿的离开啊!池边的绿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的柔光,树叶们正在大量着水中的荫庇,左瞧瞧右看看,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这时,一只蜻蜓从水面上飞了过来,落到刚刚探出小脑袋的荷花苞上,有趣极了!

这么关的诗大家一定很想学,但是,在学之前要先自己读读。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书上已经把生字宝宝给圈了出来,看来同学们都在家里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工作,你们真棒!现在,就请你们读读这首古诗吧,遇到了我们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就要停下来多读两遍,注意一定要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哦!

(生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师:听同学们读得那么好,老师手上的这些生字宝宝们都快待不住了,他们都想快点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呢!就请你响亮又准确的喊出它的名字吧!

(师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泉”:你来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字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我想提醒大家,泉是一个三拼音节的字,读的时候要读准。

师:你读得又响又准,一定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吧7

生:泉字我是这样记的,它的下面是一个水字,泉水正是从下面往上流的,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泉。

出示词语:泉眼

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词。)

2.出示“惜”。

师:请看下一个字,谁能响亮的读准它?

(指名学生读字,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的偏旁是竖心旁,有竖心旁的字都是和内心或者心情有关的,

3.出示“流”。

师:再看这个字,先告诉我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生:流是边音,我们读它的时候要把边音读准。

师:好,你来读!(生读字。)全班一起。(全班齐读字。)

出示词语:惜细流

师:再看看这个词,谁来试试?

(指导学生读词。)

4.出示“照”。

师:下一个,请人说说读它时又要注意什么?

生:照字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翘、翘、翘。

出示词语:照水

师:诗中的这个词能读吗?

(指导学生读词。)

5.出示“荷”。

师:最后一个字,去掉最上面的草字头,这个字还读(生接:何。)

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呢?

生:我发现了这是一个形声字,它上面的草字头表示它的意思与花草树木相关。师:你真棒,发现了这个生字宝宝的小秘密,那就请你来大声地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组词:小荷,最后一个,你来!指名学生读词。)

师:瞧!生字宝宝们都脱下了他们的小帽和你们打招呼呢!小火车,开起来,一边读一边组词,下面的同学请竖起你的小耳朵听清楚他们组的词,然后跟着他读一遍,看谁最会听!

(全班开小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师:现在生字宝宝我们都认清楚了,把它们放回古诗中你们还能读准它们吗?请同学们先在下面试试吧!注意这次读还要把句子读通顺哦!

(生自由读古诗,要把古诗读通顺。)

师:谁来把你读的展示给大家听听!读的同学大声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听看他的每一个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起来试试,注意刚才你们提的意见现在可别再犯哦!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刚才大家都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相信在这些同学的提醒和帮助下,你们会读得更好,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小池》(宋)杨万里,预备起

(生齐读古诗。)

三、填充画面。感受诗意。品读古诗

师:嗯!每个字音都像播音员一样读得可准了!请小广播员们看看树上的这副图:你们瞧!泉水正轻轻的、慢慢的从泉眼中流出来,池旁的大树又绿又茂盛,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漂亮的叶子忍不住打量着水中光彩迷人的自己呢!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读第一、二行诗呢?赶快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试读第一、二行古诗。)

师:有谁愿意把第一行诗读给我们听听?

(学生慢慢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听了你读的,让人感觉到泉水流得很慢很轻!谁再来试试?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听了你读的,仿佛你就是那泉眼,真的好舍不得泉水的离去啊!

(学生很有感情很舒缓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嗯,老师听出来了,泉水真的舍不得离开它的家,流得很慢很慢。

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来把第一行诗读一读,想象你现在就是泉眼,很舍不得,很爱惜这泉水。

(女生齐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找个男生来读第二行诗。

(一男生大声地读道:“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听了你的读,我觉得你的树叶受到了强光的照耀。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的大树,它长得怎么样?

生:我看到了树长得很好,有很多叶子。

生:我发现太阳照着这棵树在,树的叶子都泛着黄

光。

生:我觉得太阳一定很喜欢这棵树。

师:那你来读读第二行诗。

指名一男生读第二行诗,这次读得比较柔和。

师:看来你真的很喜欢大树,用你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呢!如果你是叶子你又会怎样读?

指名一男生起来读,朗读极富感情。

师:嗯!听了你的读文,我感觉现在你正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阳光的抚摸下照着镜子呢!

师:刚才是女生读了第一行,现在我们来听听男生们读的,男生请注意,现在你就是这棵树上的叶子,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怎样才能读出你对它的喜爱,齐……

(男生齐读第二行古诗。)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真的很喜欢这样柔关的阳光。

师:我们男、女生一起合作把这两行诗合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古诗的第一句。边读边指黑板上的画面。)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咦?这幅图上似乎还差点什么,还差什么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诗的最后两行,然后告诉我!

(全班交流,贴图展示,让学生先感受画面之关,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把诗读关。)

师:谁发现了,这副画上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副画上没有荷叶。

师:那你觉得,画里的荷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荷叶一定是绿绿的。

(师出示一片绿绿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你发现了它,就请你上去把它贴出来。你是一片绿绿的荷叶。感谢你又为这个小池增添了一点绿意!能读读这句诗吗?

(生读古诗的第三行。)

师:再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荷叶?

生:我觉得池塘里应该还有圆圆的荷叶。

(师出示一片圆圆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好,就请你把圆圆的荷叶把它贴上去。能给大家读读这句古诗吗?

(生读古诗第三行。)

师:听了他读的,你们还发现池塘里会有什么样的荷叶吗?

生:啊!我发现了池塘里应该还有尖尖的荷叶。

师:可以,你去讲台上找找,看有没有尖尖的荷叶,也把它放进我们的小池塘里去。

师:这真是――指名一学生生接: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小荷叶,害怕打扰这种宁静。还有哪些小荷叶想读读这句诗?

(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行诗。)

师:除了荷叶,池塘里还有什么呀?

(孩子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蜻蜓。

师:蜻蜓在干嘛?是在池塘里飞来飞去的吗?

生:不是,蜻蜓它飞累了,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师:你从哪儿知道蜻蜓正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生:因为古诗里写的是:“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哦!它飞倦了停在尖尖的荷叶头顶上休息呢!请你把我们的小蜻蜓送到池塘里休息吧!你能把你发现的这句古诗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一学生读古诗,“立”字重读。)

师:你是一只飞倦了的小蜻蜓,来到荷叶上头休息呢!谁还来?

(一学生读古诗,“早有”读得较重,很活泼。)

师:你是一只快活的小蜻蜓。

(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是一只轻快的小蜻蜓,轻轻的落到了荷叶上头。

四、熟读成诵。配乐背诵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金啊,都找出来了,那有谁能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给我们听听呢?

(指名学生读诗,师在评价中指导学生朗读。)

师:真美呀!我的眼前仿佛就有这样一个夏日小池了。来,对照我们一起完成的这幅夏日小池图再把整首古诗合起来读一遍吧!

师:我看到有好多同学都能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呢,真厉害!可是,光能背出来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把全诗有滋有味的诵读出来,能让别人从你的诵读中听出你对此情此景的无比爱惜呀!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试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背这首美丽的小诗吧!

(全班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师:谁能站起来试试?

一学生站起来背诵,比较流利且有感情。

师:你可真像一位小诗人,对这个小池疼爱无比。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诗,其他三人听,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请你提醒提醒他,当当他的小老师,指导他把诗读好,每个人都试试,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就请他们上来为咱们展示展示,

(小组合作背诗。)

五、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师:听你们读得那么关,老师也想来试试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一下,听老师为大家再把这首古诗来读读!在这个夏日里,在这个美丽的小池里,还会出现些什么呢?

(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生:我觉得池塘里一定还有许多石头。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我觉得池塘里还有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

生:青蛙,蹦蹦跳跳的青蛙。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回家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心中的夏日小池给描绘出来吧!可以拿起你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也可以拿起你的钢笔描述出一段美丽的夏日故事!

附:

小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基于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把握,在教学本课时,我对学生每一次的古诗诵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有层次的进行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我不是单纯教孩子们该怎么去读好每一句诗,而是充分地运用了我的评价语言来指导孩子们的朗读。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句古诗时,我先是用充满激情的话语给学生描绘出一副夏日树荫照山泉的美景,配以黑板上的画,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本诗的意境之优美,此时,再让学生读诗,已经是句句含情了。我再用我的评价:“听你读这句话,我觉得你就是那眼泉眼,多么不舍得泉水的离去啊!”指导学生在读时应读出“爱惜”之情。那么,下一个站起来诵读的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去诵读这一句诗了。没有过多过繁的讲解,学生已经很能用读来表达诗中的情感,也达到了低年级古诗诵读的要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而,在本诗后半部分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先让孩子们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他们进行学诗、读诗。学生不仅仅在诵读古诗,还能动手贴图了,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自觉的去读诗,去思考:诗里写了小池的哪些景色,黑板的画上还缺哪些景色?此时此刻,孩子们非常愿意去读诗,是主动的在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诵读指导非常有效,因为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十分高涨,无论是指名学生读,还是全班齐读都很有劲儿。而我恰好扮演了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仍旧是用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评价去思考怎么把古诗读好,在引导中提高!

描述初夏的诗句范文4

一、 女性情感世界的渐次展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擅长诗文,在北宋文坛上颇具名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她的母亲也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这种教育培养了她的独特思想。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下冲破重重阻力,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的星辰。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散发着蓬蓬勃勃的气息。

一个初夏的早晨,凉风习习,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准备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一个人影闪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能含羞而走,慌乱中,她顾不得穿鞋,也顾不得头上的金钗落地。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虽然整词只有寥寥数行,但将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再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少女天性,于是有了“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就是少女活力的最好体现。

徽宗元年(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也是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夫妻二人在艺术与文学修养方面有很多共同志趣,经常一起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她融情于文,写出了很多佳作,她的诗词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超凡脱俗的独特风格。在《减字木兰花》中,她以生动通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年轻女子楚楚动人的姿容和她的新婚幸福生活。而当赵明诚受官远行后,词人满心都是对爱人的关怀与向往。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中作者寄情于物,比如:“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离别之苦。用语贴切,坦率真挚,热情大方,毫无做作之态。从她内心那份难以排遣的思念中,可知她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开始是幸福的,夫妇情深,志同道合,直到南渡这个时间段,是她艺术成就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间,夫亡家破。李清照从此失去了较为优裕的生活,以及志趣相投的伴侣,然而她膝下又无儿女,其后半生过的是孤苦伶仃、孤独飘零的生活,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她的心境又是何种状况呢?这在《临江仙》中反映得最为明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本词写出了她客居异乡的落寞心情。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耐只得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逐渐老去。时过境迁,如今飘零异地,心灰意冷,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整首词没见一“愁”字,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此后她完全陷入“哀愁凄苦”的境遇,直到去世。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秋日黄昏,风雨肆虐,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入了词人满怀的愁绪。曾经那读诗赏词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意趣……都一去不复返了。国运的多舛、丈夫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她的心中积聚的是无穷的寂寞与凄凉。结尾的“愁”,不是像少女般的“无端的愁”,而是刺入心灵的痛楚,渗入心田的哀与愁。在此所见的是孤寂哀伤、沉默冷颜的李清照,我们似乎已见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性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

二、 女性词作的独特风貌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刚柔并济、婉直并存。比如《醉花阴》,被前人誉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是词人在重阳节向爱人倾诉深切思念的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收束全文,传达了自己因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全词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及相思,却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相思之深,这种委婉含蓄,意思却直率明白,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李清照在《词论》中明确指出“诗词分畛”的思想,“认为词‘别是一家’,其特点应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典重而富有情致。”她在诗词创作中严格遵守这一规范,导致了其诗与词有着明显不同。她的词感情丰富细腻,之中又潜藏着一种“大丈夫”的豪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在易安词所呈现的女性特色之中,她的凄清孤寂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尤深,易安词柔婉深情而又激荡着大胆、强烈、率真的成分。易安词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情调,“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的‘闺情’,所出的‘妇人语’,放在李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婉被推为“词之当行本色”“婉约之宗”。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格调,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正是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这才造成了易安词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其二,易安词反映了作者高洁的性格和超然旷达的胸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当时文人墨客多沉溺苟活,她却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孤高的性格特征。

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的上片写寒梅初放。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世人认为是报春信号,而诗人咏梅,又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半放的寒梅点缀着白雪覆盖的琼枝,愈加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让人有种梅人合一的感觉。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较为适宜月下观赏,让人有一种不可亵玩之感。这首词中,自然和人形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三、 女性情调的艺术表达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善于将个人的情感和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还善于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塑造多愁善感、凄婉缠绵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她既善于直接写闺阁生活和愁情,又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表现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和特征。

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

课例展台

令》)。

这首词化用孟浩然《春晓》诗句,采取更轻灵的问答手法,用“依旧”淡漠的回答引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凉的叹惋,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伤之情。作者对如海棠一样的生命有自己特有的敏感与细腻,那种对于细微的关注,对于自然的融情,只有真正的知性女性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二是善于运用生动晓畅的语言,达到言从心生的作用;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独具风格,善用个性化的比喻。如《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以花喻人很常见,但以“黄花”作喻却不常见。她借“黄花”之比喻,生动细致写出女主人公那种消瘦脆弱与心灵的创伤。

上一篇知己作文

下一篇环保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