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心理范文1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拥有热线咨询员42人,均为有精神卫生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也更为激烈,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临床实践也显示,在由于高度心理危机而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内心矛盾冲突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的人其实正处于思想情绪的极端矛盾和激烈斗争状态。此时,如果能够科学而得当地给予心理疏导,就能够缓解其情绪,挽救当事人的生命,避免更大的社会性伤害事件的发生。
公众也可登录回龙观医院设立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官方网站省略.cn,点击“免费网上心理咨询”进行在线咨询。
背景介绍
人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接手的任务(工作)给你的心理带来的巨大压力,令你困惑、窒息甚至精神耗竭。过度的压力是人生一大灾难,它足以摧毁我们生命的堡垒。今天,职业减压将为你沉重的心理包袱买单,职业减压将让人生的快乐与你对饮,职业减压将让成功的喜悦与你共舞;职业减压将让恼人的心理包袱变成温暖舒适的睡枕。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从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等方面适应特定情境。它包括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节,对自己行为的控制等,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功能之一。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使个体的自我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情绪与人的心理状态、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等密切相关。
?咨询问题 我最近几天总在想,好多心理学书上说,一个很成功的人,要钱有钱,要事业有事业,不一定比一个穷光蛋,一个事业不成功的人幸福,就是说知足长乐。那么,为什么人还奋斗,为什么还要辛勤工作?谢谢指点。
专家回复 你好,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的快乐和幸福比例到底有多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每个人受教育的背景、生活的环境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造就的理想和抱负也就大不一样,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参差不齐。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事实就是这样,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区别在于心态的差异:即成功者总是亮化积极的一面,失败者总是沉迷消极的一面。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快乐,这种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就是说要心神恬静。无论你处在社会的哪个层次,只要你心神恬静,你就会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要多快乐就有多快乐。
?咨询问题 我有时因工作不顺心而心情非常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但又不能拿同事撒气,更不敢在上司面前流露出来。我觉得烦闷积压在心里非常痛苦。
专家回复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了烦恼的事情,心情都会受到影响。你能及时找心理咨询师倾诉出来,寻求心理帮助,这种做法很好。另外,别让烦恼压在心底,要知道,只有敢于倾诉自己痛苦的人,其心理才会开朗。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试试这几招,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1、及时主动找好朋友、亲近的人或心理咨询专家倾诉出来,寻求心理帮助。
2、如果一时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可以找个没人地方,尽情地宣泄出来,这样你的心理就不会太压抑。
3、经常使用积极、建设性的语汇暗示自己,可以增强自信心,调整心境。
4、脑子里经常想着“我将要成功”、“我是一位胜利者”,以增强必胜的信念,克服失败感。
5、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使职业生命长久稳定。
6、利用周末,到近郊旅游,给心情放个假。
?咨询问题 王老师您好,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安分守己、随意自然的女人,努力地工作着,简单地生活着,在单位也一直好评如潮。可是去年,把我提到一个主管的位置后,压力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工作中感觉做得不是很好,人际关系也比以前难处理了,更有人认为我是上司身边的红人,还在谋取更高的职位。我只想开开心心地生活、工作,不喜欢这么复杂的关系,三十好几的人了,干嘛越活越累呀?现在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也不知以后该怎么办?谢谢!
专家回复 你好,看到你的留言,能感受到你是个积极进取、肯于付出的现代知识女性,令我顿生敬佩之意。你出色的工作佳绩能被工作伙伴认可和赏识,说明你从事的业务对于你的能力来说应该是应付自如的。那么你说提升至主管位置后压力也随之而来,请问是工作性质改变了吗?如果是,那就着手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如果不是,就要妥善分析具体原因。请你好好分析一下心中难以承受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周围同事、领导(升迁后处理问题和工作手法不同于从前做普通员工的时候了,大家对你的要求自然会提高,这是肯定的,如果有此类因素不必计较,尽快适应角色),还是源于自身?搞清这个问题你就会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应付和解决心中的郁闷情绪了。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确定好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当然要勇往直前,不能气馁,我支持你的想法。
温馨建议
1、放缓自己的脚步,冷静回忆做过的事情的同时,琢磨清楚以后能做的是什么,已经不能做的是什么,一定要做的又是什么,这些要了然于胸。
2、压力同样是动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要经常告诫自己――只要想做,我一定能做好。
?咨询问题 医生您好,我发现自己严重缺失自信。这主要因为自己长得不漂亮,现在已不年轻,又不善交际,_工作又很难做出重大成就。我每天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我努力在完善自己,但见效很慢。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回复 看到你的表述,可以感受到你很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色,你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你认为自己严重缺失自信的主要原因是不漂亮、不再年轻,你认为只有年轻美丽才是职场女人的优势和资本,是这样吗?
很多女性到了中年,便不自觉地产生“中年期女性心理危机”,倘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动摇甚至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还可能影响家庭的幸福。
其实女人的美丽来自自信,只有自信的女人才会最美丽。时光消磨了青春,但阅历却使你的感情更为丰富深沉,建议你对过去做一个总结,把值得借鉴的经验保存起来,然后卸下那些伤心的经历和怨气,虽然已不是花朵,但要让自己成为果实,自有一份成熟含蓄的风韵。
?咨询问题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近两年我发现自己身体有一些变化。以前有紧急业务时我也紧张,但身体上没有什么反应。近两年来,比如我要出差前,会腹泻好几天,最近变成尿痛尿不净,但工作一结束,我大睡几天,有规律饮食后,症状就消失了。请问我该怎样应对紧张情绪,怎样调节自己的身体?
专家回复 你好,看到你能拥有一份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很为你高兴,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幸运的。你自认为是追求完美的人,这种人往往对工作、生活总是精益求精,要好上再好。但结果是费尽力气完成的工作到头来却总是处在懊悔中,认为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完善,从内心不断苛求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在下一次的工作任务中会加倍认真、努力地去干。但是如果每次完成工作后没有进行很好地、及时地心态调整,总是处于焦虑、紧张、自责、不满意的情绪困扰当中,给自身造成无形压力,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就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产生各种心身疾病。因此,你在躯体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未能及时调整而造成的。
温馨建议
1、先到综合医院就躯体不适进行检查、治疗。
职业心理范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 就业心理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高职院校:它们起点低,前身均为中等师范类专业学校,学校底子薄,校园面积小,各级政府投入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它们在艰难中发展,在困难中前进,各种教学和生活条件有限,资源紧缺,其短期内无法抗衡其他本科院校和省部级的重点职业院校,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学生就业及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多。
一、多数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意等否定的情感,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学校,自己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所在学校。在就业时受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抱怨环境,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选择退缩,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自认为为自己找到了“我不行”的证据。当失败再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自卑感。当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他们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悲观地放弃。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心理,不敢直面就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战而败。
例:H某,女,2008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碰到竞争对手来自其它本科院校或名牌职业院校就打退堂鼓,主动放弃机会。迄今未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二、部分学生过于焦虑与急躁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的和幻想的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后发展职业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极易遭受挫折,精神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部分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由于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行为上也表现得急躁、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有些甚至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给自己及家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Y某,男,临近毕业的半年里,每天早晨7:00前就带上简历出门找工作。从学校出发后一家一家单位进去自我推销,也不管对方单位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是否需要自己的专业,无的放矢的结果是不仅没找到工作,而且很多单位打电话回学校反映他的种种“不正常”行为,给本人和学校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少数学生抑郁心理严重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后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相应地增多、增强,在择业过程中学生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更大。由于学历偏低、就业环境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虽然他们频频向各用人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收到回复,在漫长的等待中由希望变为失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抑郁、压抑心理。同时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在恶性循环中产生较长时期的抑郁情绪。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努力,听天由命,严重的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流,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例:Z某,男,来自山区农村,其家庭因母亲和弟弟常年疾病而尤为贫困,其本人自认找工作无望后整天在宿舍睡觉来封闭自己,经常一两天不吃不喝,也拒绝同学、辅导员和家人的关心,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四、个别学生偏执心理严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偏执心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就业和人际关系。少数学生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甚至就业初期都在抱怨乃至愤恨的情绪中度过。个别学生固执己见,不顾就业环境的现状,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部分学生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和适应性,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地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偏执心理严重的学生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注意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本人的顺利就业。
例:C某,女,2009年4月在北海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带薪实习,工作期间总是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应该在条件很好的办公室悠闲地工作,而不是在炎炎烈日下带客户去看房,而且经常觉得自己的奖金被领导和其他人侵占了。在这种情绪下,一个月内与同事吵架4次,最后一次与领导大吵后离职。离职几个月后仍在痛恨“那帮人”,情绪很不稳定。
五、攀比与嫉妒心理普遍存在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之间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看到或者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时心理马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比别人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个别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同班或者同宿舍里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时就更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挖苦,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生事、打小报告,破坏别人的就业机会。
例:W某,在得知宿舍一姐妹第二天要与一家效益不错的单位签约后心理极度不平衡,找出该单位人事主管电话后当晚打电话告状,捏造该同学有偷盗的行为,以此来破坏该同学的就业。
六、少部分学生过于逆反对立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有少部分毕业生一直对学校和教师持不满意甚至对立态度,对学校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求职。当学校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总认为学校不可能推荐好工作给他。当求职失败时,不是去总结自己的问题,推卸责任,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去任何的批评与建议。
例:B校就业办每年都认真地为毕业生联系和推荐工作单位,可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为数不少效益和发展前景均不错的单位没有合适的学生问津。后调查得知,一些学生固执地认为学校不会把好工作留给他们,留下的肯定没有好工作,并且互相宣扬。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相比于其他名牌院校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和普遍,其消极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唯有正视并重视这一点,有的放矢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做好各类教育和心理跟踪辅导,才能真正实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庸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54.
职业心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成长境界;成长需要;成长内容;成长途径
分类号 B849
1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境界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入职,不过刚刚进门,入职后还有漫长的职业成长历程。这是心理咨询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咨询师的职业成长,一般可以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三重境界。
1.1 第一重是专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已经获得了各种相关的专业资质,已经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但是,这样的咨询师,也许可以说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却多是心理咨询之术的功夫,往往乐于使用各种所谓立竿见影的方法,张口概念,闭口术语,而缺乏实践的探索,缺乏对人心的探索,缺乏心理咨询之道的探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只见问题不见人,只见技术不见道。他们自视过高,职业角色意识很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实际上自身的有些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有些心结还没有打开,从而影响咨询的心态与效果。这时候,你会感到这样的咨询师非常自信,比较张扬,很有锐气。
1.2 第二重是行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精通专业理论和技术,更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了对人心的深入探索,拥有了对心理咨询之道的深入探索。
这样的咨询师,比一般人的心理更健康,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没有缺点的完人。这时候,你会感到他内在的自信,但是,他的自信已经不再给人压力,他精神内敛,待人平易,接近他就像接近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爱戴和崇敬。
1.3 第三重是大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超越了职业角色的概念,不再刻意扮演职业角色,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他们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了一种超然的观照。
大道至简,在他的身上,一切理论和技术都隐退了,只有那化育万物的精神,只有那博爱众生的情怀。大象无形,当他出现在你面前时,看不出有什么专家或行家的影子,你会觉得他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但是,你又会感到他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他的一个微笑,足以让你感到温暖,哪怕他只是静默地坐在那里,你也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人类的悲悯与慈爱。你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外显之气,更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张扬之气,只会感觉他的内心像大海一样的深邃而平静,不知不觉间给你力量,让你的心也归于沉静和安宁。
第一重境界,是我们都能经过努力达到的境界,也是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就是说,假以时日,每一位咨询师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咨询专家。第二重境界,就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了,需要更扎实的实践探索,需要更深刻的自我修炼。但是,只要不懈地潜心努力,很多咨询师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行家。第三重境界,就不是随便谁都能企及的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成为大家。只有经历不断的人生修炼,只有经历不断的人格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大家境界。
我们究竟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也许不好妄自定论,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个三重境界告诉我们,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地职业成长。
2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2.1 成长是规避职业风险的需要
心理咨询师可能遇到很多的职业风险。比如,情绪被感染,认知被污染,态度变得冷漠,对求询者难以保持真诚,对求询者的问题习以为常,甚至看透红尘,厌倦人生与工作,可能出现抑郁或自杀。前些年,就曾有报道说,有个别媒体工作者盲目介入心理咨询,而让自己走上不归路。这是必须要最大限度规避的。
2.2 成长是化解职业压力的需要
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会产生很多消极的自我感受。比如:因为难免的老生常谈,产生资源枯竭感;因为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产生内心矛盾感;因为每天苦口婆心,产生身心疲倦感;因为要替人保守秘密,产生心理压抑感;因为咨询问题错综复杂,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求询者悟性差,产生无可奈何感;因为效果不显著或者没有反馈与感恩,产生心理挫败感。诸如此类,这些消极的自我感受,都会形成咨询师的职业压力,都需要通过职业成长来学会自我化解。
2.3 成长是积累临床经验的需要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不能坐等经验,而是必须做好职前培训。但是,不管怎么职前培训,咨询师的工作还是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个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就是一个职业成长的过程。积累临床经验,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后续的追踪和研究,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反思与探索。
2.4 成长是积累生活阅历的需要
有些国家对心理咨询临床工作者有年龄限制,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不到限定年龄不允许从业。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咨询师要开展工作,光凭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生活经验,有生活阅历。比如,一个没有当过父母的咨询师,很难接待家庭亲子关系的咨询,一个没有婚姻经历的咨询师,也很难接待婚姻咨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马志国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2.5 成长是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校心理咨询,更是刚刚起步,发展会更快。心理咨询理论、心理咨询技术都在快速的发展中,也许,说日新月异并不算夸张。你今天学得很好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成了落伍的东西。没有职业成长,要想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简直不可思议。
3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内容
3.1 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
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爱护求询者,帮助求询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当热爱咨询事业,有助人为乐的品格,保护求询者的切身利益,尊重求询者的人格和意愿。咨询师不在咨询关系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一切为了求询者。
进一步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咨询,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更作为一种事业,作为一种关怀人类心灵的崇高事业。这样,咨询师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感。
3.2 促进自我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师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自己没有一颗健康的“心”,最好不要盲目入行。但是,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更不是静态的。在从业之后,咨询师也要时时注意维护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
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做到:生活规律,淡泊名利,有限接待,不做工作狂,把工作留在咨询室,生活中不谈工作与案例,不让工作进入个人的业余空间,等等。这些似乎是小事,却都是关乎我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大事。
再有,即便心理健康的人,也有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难免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谷。这种心态下,就不宜接待求询者。否则,不仅不能帮助求询者,还有可能伤害求询者,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3.3 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一是专业知识,一是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适应心理咨询的专业发展,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有人说,心理咨询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就我国现实情况看,不论是其他领域的咨询师,还是中小学领域的咨询师,很多是在没有见习与实习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所幸的是,其中的大多数咨询师能够自觉遵循“实践规范实践提高”的发展过程,来提高专业技能。再有,咨询师之间增进业务交流,也十分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咨询师的专业素养。
3.4 提升自我的人生观念
作为心理咨询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一来,如果咨询师没有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在心理咨询中,即便你掌握了所谓的咨询技术,也不过是“术”,没有“道”,你的心理咨询也会盲人摸象。二来,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技术是自我披露。如果咨询师没有健康的人生观,你自我披露的内容也很难有积极意义,不会对求询者产生应有的心理冲击,不会给求询者应有的感动或启示。为此,咨询师在生活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我有怎样的人生观?我有怎样的价值观?我有怎样的世界观?这不仅需要广泛的阅读与思考,更需要深厚的生活与阅历。
3.5 防治自我的职业倦怠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一是有助人者情结。咨询师把助人看成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通过对求询者的施助而获取优越感。于是,就容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感到职业倦怠。二是工作遇到挫折。咨询师或者由于个人付出太多、工作压力太大而缺少成就感,或者由于面对求询者的阻抗而难以取得咨询的进展,或者由于缺乏支持系统以及自己有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过度的情感卷入。咨询师过多地为求询者担心,或是过于投入,激发了自己被潜抑的内心痛苦,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四是潜在新手焦虑。咨询师害怕因为自我披露,或拘泥于理论和方法,追求完美,渴望得到求询者的赞许,为求询者所控制,也会感到职业倦怠。
咨询师怎样避免职业倦怠?一是确立现实恰当的咨询目标,避免高估个人的职业能力。二是准确识别自己的压力源,掌握必要的自我调节方法。三是进行咨询师的相互咨询与交流,获得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倦怠。四是积极接受督导,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五是丰富业余活动,调节心态,缓解压力。同时应看到,只要积极调适,职业倦怠正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
3.6 增强职业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只有出色的技巧,而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你最多只能算一个工匠,而不成其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增强自我意识。
一是增强临床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回顾自己咨询时的感受,或者通过观看自己的录像或重听自己的录音,对产生不适感的部分进行评估和改进;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组或者你信任的同事中讨论自己的不适感,并倾听别人的评价与建议。这样,你的自我不适感逐渐消失,自我关注水平逐渐下降,从而获得高水平的临床自我意识。
二是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我在求询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我的长相会给求询者什么感受?这就是躯体的自我意识。有意识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审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求询者的消极影响,发挥对求询者的积极影响。
三是增强成长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有关于个人成长经历事件的生动记忆,特别是童年经历以及青春期经历。你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地坐下来,从你记忆的源头开始,静静地回忆你所经历的人、事件以及场景,画出自己的心理成长地图,并对你过去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体味和评估。
四是增强文化的自我意识。咨询师不应在人文知识上孤陋寡闻,而应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有起码的理解,这有助于减少咨询中的沟通障碍,接纳和你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如此你也许就能达到上能理解“伟人”、下能理解“乞丐”的境界了。
4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途径
4.1 通过自我提高获得成长
职业心理范文4
关键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99-03
教师职业心理枯竭(jobteacherpsychologicalburnout),就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和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2022名教师的心理枯竭情况,发现有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心理枯竭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正视和重视。
一、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总体特征
患有心理枯竭的教师往往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生理耗竭。经常产生疲劳感、耗尽感,总是感觉缺乏精力,对疾病抵抗力差,体质下降。一旦教育教学上有突击性任务,就会出现连锁的生理反应,如紧张、眼花、头痛、耳鸣、失眠、体重下降等,女教师有时还会出现生理紊乱等。
2.才智耗竭。平时会出现知识阶段性的丢失,以前记忆的东西模糊,不敢确定。有时虽然反复备课但在课堂上还是出现“卡壳”的现象。对新的知识和方法很难掌握或运用,教学水平出现高原反应,甚至教学质量有所下滑。
3.情绪衰竭。经常表现为烦躁、失望、焦虑、易怒、神经过敏。对教育教学活动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大,稳定性差。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沮丧、抑郁、苦闷。妒忌心强,缺乏热情和活力,精神委靡不振。
4.价值枯竭。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效率低,备课不认真或不备课,教学质量不高;丧失理想、信念,感到前程渺茫,一有机会就想调动岗位。
5.人性冷漠。对领导、同事、学生麻木冷淡,不信任他人,无同情心,冷嘲热讽,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感情的动物,随意贴标签,在身体和心理上开始疏离学生,和学生关系异常紧张。
6.攻击。表现为行为冲动,言语过激,易激怒,好发脾气,人际关系磨擦增多,有时会体罚、打骂学生,对刺激物依赖性增强,抽烟酗酒,不愿参加集体性活动,极端的枯竭状态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是非常有害的。教师出现职业心理枯竭后,会对个人、学生和学校都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危害很大。
二、影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因素探讨
我们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心理。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对教师职业心理枯竭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面对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全新的教学方式,由于长时间的“重复”工作,缺乏积极主动应对的能力,容易产生职业的冷漠感,缺乏教学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往往对职业产生反抗情绪,产生自信力下降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导致整个心理状态的混乱,从而造成教师心理枯竭。
2.人格魅力。理想教师人格是社会期望的、要求的完美人格,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必须具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师表模范的高洁品德和严父慈母般的爱生之心。这种高的社会期望对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更容易造成职业心理枯竭。
3.归因方式。教师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若一味强调外部的背景、运气因素,归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时,其职业心理枯竭发生率低;把失败归于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时,其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职业心理枯竭的几率增加。已有的有关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证明了类似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则极有可能表现出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症状,从而出现职业心理枯竭。
4.自我效能。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根据自身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认知、情感、能力水平方面的经验,对自己即将实施的行为的一种能力判断和有关这一行为实施过程中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教师职业心理枯竭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的不足或者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归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成就动机水平,增强正向的情绪体验,使其更加努力,在积极努力的过程中避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产生。自我效能较低的教师,耐挫力低,在遇到挫折时,便失去信心,自我否定,产生焦虑等不利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情绪,教师职业心理枯竭发生的概率高。
5.保健意识。因心理健康而导致的有些教师出现的“过早死”的现象,实际上是有些教师尤其是生活水平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教师对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健常识和方法所致。有关调查表明,有65.39%的教师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太清楚,有20.39%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39%的教师不知道遇到心理障碍该如何调整。导致一些教师有了心理压力,既不能自我调节,也不会寻求心理帮助,结果更容易导致职业心理枯竭。
6.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从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者”、“爱的播撒者”和“家长的人”等诸多角色。教师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一旦教师犯了错误或者做了常人不可理解的事,就会招来方方面面的指责。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指责和误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及教师理想产生怀疑,并为此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枯竭的产生。
7.角色冲突。作为社会成员,教师在生活中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主要和基本的角色是教育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起着教育管理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家长的人,在一定时间要负责照顾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朋友和知己,是学生心理的调节者或者心理医生,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情感;同时,教师在学校之外,在自己的家庭中充当多个角色,要应付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转换极易引起角色错位和冲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是教师出现职业心理枯竭的主要原因。
8.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已全面开展,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广泛推广,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许多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很少有进修提高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9.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评价系统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式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解聘、降级、晋级、加薪或者增加奖金挂钩。同时,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相当重要的指标。评价方法简单划一往往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因为不合理的评价体系而陷入身心枯竭的状态之中。
10.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提倡建立以生为本、新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但实际中由于学校撤并,随班就读以及扩招政策的实行,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加上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却不能“立竿见影”,从而形成了一种持续性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冲突最终责任往往由教师承担,学生难管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共识。同时,受社会追求功利趋向的影响,师生间的情感日渐淡薄,在这种情景下,教师又要加倍用心于教学上,但所获得的报酬却又相对减少,不仅易使教师心力交瘁,也易导致职业心理枯竭。另外,现实中有些领导工作方式不当,管理方式简单,专断独行,缺乏民主气氛;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教师之间不是相互帮助,尊重谅解,而是嫉妒,互相拆台,造成教师关系不和谐,甚至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使人陡增烦恼,情绪低落,缺乏归宿感、安全感,这无疑会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耗竭感。
三、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干预对策
1.明确认识,正视心理枯竭。在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之前,首先要对心理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应该明确认识到,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自己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一种人人都可能会体会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面对职业心理枯竭,了解并及时调整自己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化消极回避为积极应对。当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问题发生时,要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明确调整职业心理枯竭的目标,增强克服职业心理枯竭的自信心。
2.提高心境,加深对教师职业意义的理解。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个体是否生活得幸福,不仅要看物质生活的质量,更要看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从事教师职业,要与学生打交道,与同事沟通,要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和个性的多彩,并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很正确的。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高涨的热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培养健康人格,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进行积极的情感投资,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提高和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关领导部门还应在健全心理培养、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工作、生活,去获取成功,去体验成就,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预防教师职业心理枯竭。
4.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创造独立自我。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应该注重创造自我,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不断增强教师工作的魅力感和成就感。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价值,增强教书育人的自信心,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创造教师的独立自我,避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发生。
5.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作为教师,应明确和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限制性,立足实际,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当首先承认自己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存在,会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能因为自身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导致理想破灭。在工作中正确估价和评价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要对自己苛求,也不要对学生强求。要正视自己,更要热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反省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合理的专业期望。
6.建立健康的集体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作为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其本身就是存在于诸多的群体之中的,并与周围的许多个体或群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健康的集体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外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同时,还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环境,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倡导民主协商,疏通交流渠道,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发展机会等。努力为教师提供较为宽松、优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7.树立健康观念,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通过锻炼,不断增强教师体质,促进教师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N].新民晚报,2004-08-22.
[2]汤丰林.挖掘教师工作中激动人心的力量[J].中小学管理,2005(2).
[3]詹必富.高校教师“缘何职业枯竭”?[J].中国教工,2005(3).
[4]曹鸣岐.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心理学思考[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6).
职业心理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心理素质 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职业心理范文6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 职业倦怠 心理素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有学者研究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新闻从业者在关注、报道他人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时,却很少关注自身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今我国新闻从业者整体职业稳定性较差,60%以上人员跳过槽,20%从业人员被裁员过和有过失业的经历;80%以上新闻从业者感到有较大的职业压力,且每天工作时间过长,没有节假日,对自己从事的新闻职业信心不足,自主性评价较低;50%以上受到职业不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在采访中受到过辱骂、诋毁、恐吓、威胁,甚至受到过人身攻击;还有70%以上从业者感到身心疲惫、过度劳累,职业倦怠充斥着新闻从业人员,知名新闻从业人员“过劳死”的报道屡见报端。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病,是一场正在袭来的“病毒”,成为职业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职业倦怠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特点
职业倦怠。最早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1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开始流行起来,受到很多专业人士关注。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虽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对工作对象的疏离、组织的无效能感等。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当前新闻从业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较高,这严重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正常发挥,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低效行为。由于职业倦怠,新闻从业人员的身心常处于一种过度疲劳状态,在工作中会出现对新闻线索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等在无形中降低,导致其新闻采访能力、组稿能力、报道效果下降,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失误不断。
2.不胜任工作。有调查显示,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疲劳等出现对工作丧失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对象越发没有耐心,甚至厌恶采访,对稿件不负责任,错误发稿,感觉无法面对工作。
3.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内部目标设定,还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职业倦怠出现的一个重要反应就是自我效能感下降,表现出患得患失,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调动正常的思维逻辑,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苦恼中;还表现为决策能力下降,面对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时,由于害怕承担失误所造成的风险,会坐失良机,甚至草率行动,对决策缺乏应有的理智判断,新闻报道漏洞百出,使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出现不适感与无能感,丧失信心,陷入恶性循环,甚至产生离职行为。
4.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倦怠本身并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是因倦怠产生的心理问题使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直接宣泄愤怒,原本不该说出口的话由于愤怒全都倒出,造成恶劣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进一步影响其工作,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
新闻从业人员心理调适
改变认知,适应环境。达尔文曾说:“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健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改变思维方式,适者生存。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生活工作经历等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有规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为自己的思路设置了一道保护屏障,遇到他人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排斥、不理解、不接受,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健康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意义重大。
爱迪生说:“改变了思维方式,就改变了生活。”即改变了思维方式有助于减压,新闻从业人员常常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可能走出固有的、消极的思维定式,就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健康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允许自己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接纳自己、接受现实等。这样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建议,进而带来和谐的人际氛围,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化解压力源的能力。当人们面对外部要求不得不进行改变或适应时,就会感到压力。压力会不可避免地伴随人的一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压力会促进人们积极努力地工作,取得佳绩。但是,持久的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损害人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抵抗入侵细菌和病毒的能力。
面对沉重的压力,要保持冷静,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增强化解压力的能力,从而大幅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一般而言,我们首先要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分析压力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积极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方法以及社会支持;再次,拟定问题解决的计划步骤,运用问题解决技巧,从容应对问题。此外,通过一些放松技术(如冥想减压、运动减压、音乐减压、按摩减压、休闲减压等)也可以缓解一定程度的压力,从而达到预防与消除职业倦怠的目的。
提高情绪情感智慧。情绪情感智慧也称为情商,是一种能够了解自己内在的情绪感受,能够疏导和掌控自己内在情感状态的能力。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绪情感智慧至少包括5个因素:1.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2.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3.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4.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5.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情绪情感智慧是个人成长发展,正确处理问题、预防排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内容。
著名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情绪情感智慧高的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知道在工作生活中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即使是伤痛的感受,也是可以被舒缓、被疏导的,因此负面情绪是不可怕的。
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动物出生后实行“社会隔离”――单独饲养半年至一年,再与同窝其他动物放在一起,可以发现被隔离的动物有明显的异常行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同样,我们人类是非常需要同伴的,社会支持对现代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上下级、合作伙伴等以及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注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互支撑,对精神紧张起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和抑郁的体验,对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争取社会支持系统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过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也会使人感到厌倦,新闻从业人员有时为了工作不得不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这种交往起不到社会支持的作用,这种过度的社交应酬反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工作、生活的需要,建立适当的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2009(4)。
2.钟瑜、李艳兰:《新闻从业人员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何跃青:《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曹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