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老师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颂老师的诗歌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

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往曰,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您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里。

服饰依旧,容光依旧。您那熟悉的板书、熟悉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牵向往昔的学生时代。哦,老师……

怀念您,亲爱的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它们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2

端午节活动全过程:

一、端午节活动主题活动开始:

1、报人数

2、全体立正

3、出旗、奏乐、敬礼

4、唱队歌

二、讨论端午节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幸大转盘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5、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妈妈或长辈。

三、端午节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节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老师进行端午节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3

古典诗歌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总是敬而远之,读不懂,不爱读,更不用说批判思维的培养了,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读不懂古诗。

培养批判性思维先要从读懂古诗开始。

要读懂古诗,当然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歌是极具韵味的,它常用含蓄内敛又曲致婉转的言辞与手法来抒情写志,它极短小精致,却意蕴悠长,费尽思量,能满口余香。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古诗阅读的积累。

读懂古诗,要注意对意象的把握。意象把握不准,自然不明诗意。许多意象由于长久积淀和反复出现,其含意是固定的,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比如:梅、兰、竹、菊,往往象征高洁,掌握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读懂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归纳具有特定含义的传统意象。

教学古诗中,我还发现高中生批判质疑能力不强,与教师教法有关。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常常习惯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归类,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羁旅诗”,这种分类教学基本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先建模,让学生“有法可依”。每类题材的主题基本上是固定的,正确定位诗歌题材,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中心主旨,不至于产生太大偏差。比如学生判断出一首诗属于山水田园诗,那么诗歌的主旨无外乎赞颂自然田园之美好,抒发作者或享受、或向往的心情。按题材归纳,使学生鉴赏古诗时能先入为主,减小了读懂的障碍,学生就沉溺于这种诗歌阅读模式之中,所以老师喜欢以这种方式教古诗。

那么这样的教法,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认为还是有的。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一看到山水田园诗,就立刻想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形成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甚至成为枷锁。长此以往,学生对诗歌理解就很浅层,只能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简直是诗歌阅读的悲剧,因为再无美感可言,再无思考的空间,再无回味的余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独立、主动思考思辨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高一、高二年级不宜过多涉及分类鉴赏,那种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规律的方法可以放在高三时进行。

因现有教材选编的诗歌皆为经典,无论主题亦或赏析争议都不是很大,所以单靠教材上的诗篇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妨给学生拓展一下课本之外的古诗,当学生手中再无权威解读的辅助,也就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才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我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我曾用过《玉台新咏》中的一首《上山采蘼芜》,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认为:“她(指诗中女主人公--笔者注)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在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故人“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同样认为诗中女主人公的不幸“仅仅由于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婚姻解体的几种原因,比如无子嗣,不讨公婆喜欢,都存在可能,诗歌也可能通过描写这对青年男女,因为时代所不允许的客观原因被迫分手,描绘了当事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进而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和无奈之情。所以断定为女主人的不幸是因为男子喜新厌旧,也未必妥贴。通过选择这样一类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不轻信既有定论,不在权威面前一味地随声附和,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一个具有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正所谓诗无达诂,诗歌想象空间很大,因而诗歌阅读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色彩浓郁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所以平时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广度,排除外界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一首诗歌,当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理解,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诵读 品味字词 揣摩手法 联想 写作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的江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天禄口小学的校园曼妙多姿,诗意盎然。因为校园独特的魅力,因为一种致远诗香的凝聚,因为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诸位文朋诗友风尘仆仆,带着对教育的关爱,缘于对中华诗词的虔诚,怀着对"中国梦"的向住,汇集于"国中首善之地"的江宁,参加"南京市诗教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会".

南京十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是一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的一朵奇葩;是一所励精图治、发展迅猛、校风严谨、设施完善、质量上乘的耀眼明星。我校把拥有"国际视野、民族灵魂、健康信念、卓越潜能"现代都市人,作为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在省、市诗词协会,特别是在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关怀、指导下,于2009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了"桃花雨"诗社,开始了"诗教进校园"活动,吸引了众多酷爱诗歌的师生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5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诗教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与诗、诗与校园中的人有着天然的永远割不断的联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怀赤子般的虔诚,在心底追索,冥思,叩问。我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在那里的学生们应该有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和求知状态;在那里工作的教师应该有怎样一种职业心态和学术水准;在那里管理的校长应该有怎样一种人格境界和智慧层次。我觉得,诗歌绝对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中国是诗的国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迄今已将近三千个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若繁星的诗家词人,产生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汗牛充栋的作品。从一腔爱国情,上下求索的屈原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味。同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营养。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先进的诗词文化力量,陶冶、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诗教进校园,是时代的趋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诗教进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校与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友好合作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钟山诗社老师的关心支持下,诗社小会员们已经初窥诗歌门径,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读诗、赏诗、写诗的氛围初现端倪。

1.成立"桃花雨"诗社。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十二中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饱含着浪漫的诗歌因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地方,她是文学的土壤,更是诗歌的高地。尤其秋天的十二中校园是浪漫的,每一缕温热的风都仿佛写满了诗意。见证了的约翰马吉图书馆在秋意的浸染下是深沉的,但他依然知诗意、解诗情、悟诗意、入诗境。

唐代诗人苏F《杂曲歌辞?桃花行》"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有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我校的"桃花雨"诗社取名既有校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之因;更有"灼灼爱心催开桃花朵朵,朵朵桃花点缀诗意校园"之意。

2.编辑《江潮》校刊诗歌专辑。

从2009年到2014年我校学生在《南京诗词》上发表了近300首古体诗,在《南京晨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七彩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古体诗,在《阅江潮》刊物上更是发表了"迎青奥"庆祝建党、建国活动,赞颂家乡南京的诗歌有两百首之多。5年来,我校学生共发表诗词近600首,均汇编成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读诗、赏诗、写诗的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

我校36名桃花雨诗社学生2013年1月22号参加《南京电视台?咏春》栏目的现场制作节目。为庆祝建国65周年,我校"桃花雨"诗社还拍摄了诗歌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MTV,上月24号,我校还承办了鼓楼区"‘圆梦中华’金秋诗会"等大型诗教活动。成为了"南京市校园诗教实验基地".多次获得了省市"诗教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我校的诗教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家长、老师备受鼓舞。

4.编制校本课程。

为了实现诗词教学的可持续化发展,2013年11月集大家智慧的校本课程《诗歌漫话》面世了,它共有5章20节,每节内容后都配有"思考和练习",供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之用。全册内容约3.5万字。校本课程《诗歌漫话》的面世,应当说它是我校诗词教学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能系统规范地教给学生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愿意去尝试,在尝试中初步了解诗歌意象,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感受诗词的魅力,砥砺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诗歌漫话》经过学生、教师、诗教专家等方面人员一年来的学习、研究、使用,共收到近30条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步总结出了校本课程使用中急需解决的四方面的问题: ①章节编制体例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②教材中诗歌作品的举例缺乏典型性,且前后重复。③章节的设定标准不一,逻辑不清。④教材中每个概念的解释应按照先概述,后举例,最后展开的步骤确定。2014年暑假围绕这四点不足,编写组开始了对校本教材的正式修订,直至前几天,最终定稿成现在的7章29节内容,约5.5万字。修订工作除了得到校本教材编制小组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外,还特别得到了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卢贤明老师、孙振国老师以及江苏省教育报刊社蒋新生主任的大力支持,不久将有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我校的诗教工作将走向规范化、课程化、校本化。

三、"诗教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1.诗歌是最浪漫的表达。

浪漫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项宁静而鲜活的事业,如果没有浪漫作陪,那将会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亲人,你绝对体会不到清影孤灯时的浪漫。好比当你走在漆黑的夜晚,别人都会觉得害怕,而浪漫的人会觉得田野里青蛙的叫声很美,草儿很芬芳,天上的月亮很皎洁,人的心情也会温柔如水,而没有一丝恐惧。浪漫是一种情怀。教育是花的事业。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读一朵花以悟些生命的道理,花就浪漫了,人也就浪漫了。中国人浪漫表达的主要形式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以诗最为主要,最为直接。

浪漫不是万能的,没有浪漫是万万不能的。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中的喜怒与哀乐,抱负和寄托,传承与创新,有了浪漫,才不至于崩溃、不至于纠结。

2.诗歌是最好的教育。

我校高度重视诗教工作,不是为了把同学们培养成为诗人,而是要让同学们成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以期达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我校校刊《江潮》顾问著名作家叶兆言说:"纵观中外,第一流的学问恰恰都是有诗人气质的人完成的。……诗人气质绝非只有诗人才有,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诗人气质不仅造就了第一流的诗人,还可以产生第一流的艺术家,产生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商人,产生第一流的军人和运动员。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诗歌精神下可以对话,大科学家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相信,诗歌能使人性更加敞亮,诗意能让人生更加高尚!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诗歌的种子,让诗意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从而形成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获得超越的素质和力量,这应该是教育者与生俱来的责任。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3.诗歌是人生最优雅的姿态

我校"桃花雨"诗社的小诗人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在微笑园丁的灼灼爱心之中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盛开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五洲朋友聚南京,盛会春风暖客心。青奥彩旗花里笑,五环闪烁放光明。"(初一(4)班 吴凡《七绝·迎青奥》)

"飞蝶舞人前,花开草木鲜。小河鱼戏水,春色满桃园。"(初二(6)班黄颖《小桃园之春》)

"争春桃李未言休,出浴花仙溢彩流。琼蕊风雨润初开,美人醉卧海棠柔。叶舟十里诗香遍,碧水一滢琴曲悠。抱月台阁花恋月,莫愁湖女亦莫愁。"(初二(4)班 吴焱《莫愁?海棠?诗香》)

"春风抚江水微颤,细雨润林叶愈繁。心已铭刻凌云志,血正托浮梦想帆。"(初二(5)班余金涛《春之帆》)

小诗人笔下的"春风"、"春花"、"春雨"等都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读之如沐春风,如沁花香,如浸春雨,给人以宁静、清新的享受,美的启迪和陶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是智者的妙手点化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是先辈的辛勤浇灌催绿了一片贫瘠的荒滩,是文明的希望,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温床。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诗教进校园"工作。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诗歌的圣地,成为诗坛上一片湛蓝的天空,成为文学的一片芳草地。我认为这是诗歌的荣幸,是我们十二中的荣幸,也是我们文朋诗友的荣幸,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荣幸!

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6

一、诵读意会法

“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渔:《闲情偶寄》)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保护“诗”,就是保护诗性的完形,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感悟。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如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先引导学生想象三月的景象,再自主探究李白为什么用烟花来形容三月。有了美好的想象和联想后,学生诵读时语调自然轻松明快,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对美好时节的赞美和对友人此次出行的欣羡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诗的情感归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由眼前景而生发出的对友人的深情,却无一“情”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李白身在哪,他的心在哪?读了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画面,悟出深情,直至把诗境、诗意、诗情交融纳入意念中。

二、一线串珠法

诗歌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往往作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要依附。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诗歌神情飞动,意味深长,这样的词句,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尾句“能不忆江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首尾,一呼一应串起对全诗的统整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当属“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牵着它可上寻愁闷的情境:寒霜弥漫,凉月如水,乌啼声声;下探愁绪的深沉持久:古刹钟鸣,穿透静夜,直抵心灵。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的最好诠释,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是全诗感情和志向的浓缩。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诗溯流而上,引导学生把石灰的冶炼和作者高尚节操的修炼相联系,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形神交融的境界。

三、曲折迂回法

一位教师在解《渔歌子》一诗中也处处体现完形理念,先是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歌的朦胧的图像美、色彩美,接着教师采用侧面迂回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想象与诗句有关的情境,春天的西塞山是怎样的?桃花盛开、春水上涨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在学生充分想象言说后,通过到黑板组画的方式感受画面中动静结合的美,相对静态的有西塞山、悠闲的渔翁、盛开的桃花、水中的倒影等,动态的如白鹭展翅、碧波漾漾、流动的花瓣、水底的游鱼、斜风细雨等,最后通过引出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