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说新语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翻译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1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

1. 研究背景

创新是个人或团体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出新事物、新成果的活动或过程,它是是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总理最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本文以高校学生中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生为对象,着力研究如何有效地建设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校内实践创新基地,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没有创新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起核心作用,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1】。创新实践是不可或缺的,要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展创新活动、参与实践与自主发展的平台。而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是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翻译硕士教育更应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与翻译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翻译职业技能,注重翻译硕士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以具体实施翻译硕士教育的思想理念,实现应用型、实践性、创新性、职业化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2】。

另外目前我国建设类翻译领域高层次紧俏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建设行业发展。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建筑企业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外部市场环境更为宽松,有更多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机会,入选ENR225强排名的中国公司已有四十余家,有实力的私人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进行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投资。但是,与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相比较,国内建筑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自身不足非常明显,如获取工程项目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投标能力较弱,导致中标机会较少;缺乏熟悉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同时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3】。

3. 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是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创新的活动场所,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硕士项目的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即翻译语言实验室是能够模拟口笔译的实践环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翻译训练的实践基地。翻译硕士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需按照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翻译专业特点、翻译实践流程和翻译技术设备的发展,统筹兼顾,从硬件设施、实践创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力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翻译实践创新环境和条件,提高实践创新的质量与效果【4】。

校内实践创新基地主要从硬件设施和实习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校内实践创新基地需要在多媒体语言翻译实验室安装相应的翻译软件及多种专业语料库;配备投影仪视频设备、发言讨论会议系统、互联网接人等。这些硬件设施保证了学生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的创新实践方式以翻译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强度的翻译实训平台,实施翻译项目管理运作,以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学习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为其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翻译工作坊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的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调,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5】。翻译工作坊按照翻译市场笔译任务的形式进行。学校聘请翻译公司的业务人员通过讲座和参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翻译业务培训和指导,使学生熟悉掌握翻译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和标准。

4. 结束语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实践创新基地,以其为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载体,强化其孵化功能,以翻译工作坊为实训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翻译硕士实践创新活动,为国家的建筑市场发展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的外语翻译高层次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吉明. 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478-1481.

[2] 苗菊,王少爽.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3-67.

[3] 戴明元. 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J]. 职业教育研究,2008(4):134-135.

[4] 董洪学,张晴.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J]. 外语研究,2015(3):30-34.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2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献学;历史研究;重大成绩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

古代的文学研究中没有“文献学”的概念,在古代的文学研究中,文献学这一概念主要是说版本、校勘和目录共同组成的校验学。因此,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的发展情况,就要在版本、校勘和目录这三个基本方向进行了解。

“版本”主要是对比与写本的印刷的书籍的另一种说法,只是在刻本书籍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发展成了“版本学”这一项学科研究。版本的最根本的源头,是从东汉灵帝时代开始的。

关于校勘,现今我们能够通过《三国志》注解以及《世说新语》注解等作品中了解到更多。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经历过多次的大规模形式的图书的整理活动,同时校勘在图书整理过程中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校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

对版本、校勘和目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成就是最为广泛的。目录起源于西汉的后期,在《汉书 艺文志》当中有过记录,此时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目录方面的起源,目录的出现和较大范围的文献整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这样就产生了我国文献发展历史上的第一种文献的分类方法,也就是《七略》的分类方法。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整理与保存

谈到文献学取得的成绩,文献整理与保存必然是重点内容。

在西晋的太康时期,文献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一件尤为重大的事情,也就是《汲冢书》的现世。这件大事的出现实际上十分的偶然,在公元二八一年(也就是太康二年),一位名叫不准的盗墓人在盗墓时盗了魏襄王的陵墓,他究竟盗取了多少财物我们现在也不能够查证,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在他盗得的古墓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以蝌蚪文在竹简上记录的文字和图书,完整的保存着大量的十分重要的文献、记录。这在我国的文献学的发展历史上,还是首次在此方面发现这样丰厚的文献记录,在文献学的整个历史发展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这样重要的发现却是通过盗墓的方式而发现的,所以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献竹简记录遭到的重大的损害,在政府从这些盗墓者的手里得到了这些文献记录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对这些文献记录进行编排整理工作,以便能够更好的阅读以及保存,所以,就出现了文献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出土文献的记录。此次对文献记录的大规模的整理活动主要进行了三个大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把混乱的竹简文献记录按照其前后顺序进行整理和编辑,第二是把文献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存储,第三是把竹简文献上记录的蝌蚪文翻译成通用的文字方便后世流传。

这项艰巨而重大的文献整理工作得到了重大的成绩,在这个时期进行的文献工作的整理成绩主要就是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清理的分门别类工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修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当战乱和动荡不安的时期,而就是由于时代的乱世,当时的国家就丧失了对文献资料的修撰工作的控制,私人的文献修撰工作就变得十分的普遍,这个时期就产生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司马彪所著的《续汉书》、王隐所著的《晋书》、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刘芳所著的《汉献二帝纪》、荀粲所著的《汉末英雄纪》、郭预所著的《魏晋世语》这一系列的各种文献传记等等,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文献历史的繁荣时期。但是,因为战乱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的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和众多的历史著作在保存和流传方面也损失的十分的严重。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一些十分重要的比较经典的《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意义的文献记录。这就包括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刘孝标所著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给史书写注解,在汉朝晋朝时期就十分的流行,比如服虔所著的《汉书音训》和《左氏春秋传解译》,应劭所著的《汉书集解义》,杜预所著的《左氏春秋传集解》,韦昭所著的《汉书音义》这一系列的注解,这些注解主要都是对名著的解释。到了南朝时期的刘宋裴所著的《三国志》,就把注解的模式进行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由重视对名著的解释变为对历史的考证、继承和完善。

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更是同《三国志》的正文意义相当。尤为重要的是,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引用的文献资料在当今都是极其珍贵文献记录,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在当时对学术界的文献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裴松之稍晚一个时期的南朝的刘孝标,在其影响下也写出了《世说新语注》这样一部可以与《三国志注》相互媲美经典著作。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合了众多的经典文献而写出的用于记录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风采的经典作品,刘孝标将这部著作作为依据,在收集考证大量的相关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世说新语》的每一个记录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记录作为参考和依据,进行了详细地注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其所注解的作品的字数远远地超过了《世说新语》著作的本身,所以《世说新语注》这部经典的文献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以及赞扬。

4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乱世的时期,王朝之间的更替变得十分的频繁,社会文明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之中,所以我们如今已经不太容易能够通过地下的挖掘得到丰富的文献记录。因此,已经保存下的文献记录就十分的具有珍贵的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文献的历史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的影响十分的深远,范围更加的广泛,逻辑思维也更家的严密,社会地位和社会的影响力也明显的提高,艺术风格的发展也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的发展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文献学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

参考文献

[1]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曾贻芬.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史学史研究,2009

[3]胡军.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和传统隐逸思想的关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

[4]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杭州大学出版社,2011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3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世说新语》两则,都预习了吧?能读吗?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刘义庆。

师:哪个朝代的?

生(齐答):南北朝。

师:对,作者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有谁知道朝代歌吗?

生:(沉默)

师:朝代歌会不会背?

生:(窃窃私语,有的翻开历史书。但没人举手回答。)

师:会不会背,夏商与西周,西周(此处教师就不能流利地背下去,然后说),到时问问你们历史老师吧!这两则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则,读文言文时,读的时候要断句。还有,志人小说就是直叙其事,那同学们说说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齐读)

师:非常棒。

师:同学们试着去看注释,翻译。注意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师:男生读一遍(男生齐读)。

师:我们试着翻译这篇课文。然后教师读一句,择几个重点词讲一讲,进而再翻译。(教师在讲的过程中,抓住了这样一些词:太傅、燃、儿女、纷纷、兄子、差、拟。讲法如下)

太傅:是官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局长、县长等称号;

燃:家庭聚会。

儿女:儿子、女儿。

纷纷:飘落的样子。

兄子:兄长的儿子。

差:大致一样。

拟:相比。

师:“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个比喻句怎么翻译?

生1:就像把盐撒在空中,跟雪一样。

生2:把盐撒在空中跟雪可以相比。

师:写比喻句的时候,怎么来写本体、喻体?

生1:白雪飘落就像把盐洒在空中。

师:纷纷飘落的白雪就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这样就把形写出来了。

师: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柳絮:指柳叶细长。

师: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之女。(然后就翻译这个句子。)

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和晚辈的家庭聚会。

师:谢安组织家庭聚会,让晚辈们说说下雪的场景。

师:练习写一写下雪的比喻句。

(大概一分钟后,师又发话了,)写好了吗?请同学起来说说。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从下雪的形态和动态来写。

学生开始沉默。

这时,下课铃响了。教师匆匆说了这样几句话,没有写好的下去继续写,下去读这两则故事。下课休息。

这堂课,从今天评课标准来看,特别是从课改以来的评价标准来看,是一堂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合作探究在当堂课几乎没有体现。从课堂教学效能来看,要用有效、高效和卓越的评价指标去衡量,这是不成功的课堂。至于当中存在的一些知识讲解的错误,笔者不再赘述。只是就这个常态课堂,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可见一斑。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困窘

一是生源质量急速下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欠缺。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出这些问题,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学生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区范围内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造成更多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自然跟不上。同时,经济是决定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家长选择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条件好的家庭子女更多涌入城镇。故此,小学毕业留下读农村中学的学生自然在成绩上就有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中学语文学科教师现状堪忧。顾明远老先生曾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极不平衡。许多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的教育观念、业务能力,都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存在年龄结构比例不当,学历层次不均衡,教学方法陈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据笔者对县域内乡镇中学语文教师统计调研来看,部分学校语文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少部分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却只有二十几岁;学历达标率虽然100%,但第一学历未达专科以上的占中学专任教师比例达40%,参加工作10年还没有外出系统进修学习的教师占学科专任教师的2/3。因此,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教法陈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教育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刺激教师持续学习发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教师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教师工作水平的高低。农村地区,由于学校发展困难,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在众多经济环境的制约下,教师生活水平低下,付出没能和收入形成正比,绩效工资没能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情绪低落,“撞钟式”教学时有发生,更多是把课堂教学“任务化”,绝大部分教师不能主动研究和践行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能自然不高。

四是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现代教学设备不能走进农村中学课堂。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现在农村中学来说,班班通全覆盖的学校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还不能与网络课堂教学接轨,教师接收课外教学资源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学参考书。即使有学校开通了班班通,由于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低下,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普及通用技术知识也是当务之急。

二、有效解决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困窘的措施

鉴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能低下的困境,如何有效解决呢?笔者主要从专业的角度谈三个观点:

一是围绕学情,适当降低课堂教学目标,以求有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工具性,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但也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泛化的概念。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具体体现,就笔者的理解,工具性指语文是我们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它起到了人际交流、精神传达、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也是所有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人文性,语文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门学科,任何文字,离开了人的开发利用和学习鉴赏,这是不现实的,人文性从始至终体现在学科建设中,在学科建设中要把人文性目标化、细化,目的是提高可操作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怎样才能落实好呢?必须根据学情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而不能好高骛远和面面俱到。以《世说新语》两则为例。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参书上有这样的教学建议,主要围绕“诵读――讨论――诵读”,并提出四点具体的建议:首先提出预习要求,读课文一至两遍,然后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其次是诵读,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然后完成练习第一、二、四题;第三,提出了导入环节指导;第四指导了课时安排。这些教学建议是较为合理的,但也只是针对人教版教材提出的一个广泛的规划建议,编者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大方向。具体操作,还必须依据学情。翻阅众多教案设计,多半提法是这样的学习目标:

a.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b.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c.学习古人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高雅、尊重他人的美德。

这目标虽然具体,但还不够。就农村中学学生来说,预习环节一定要提前考虑到现实情况,根据学生基础分层布置预习任务;诵读环节是重要的环节,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至于导入,就是技巧的问题;课时安排是时间规划的问题。鉴于此,这堂课教师应确立这样几个最为基础的目标:

a.诵读目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成诵;

b.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教材和辅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理解文言词汇,能大概复述这两则故事;

c.走进文本,体会文章中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美”。

对于这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是基础的,第三个更多的体现了人文目标特性,难度稍大,但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是能完成对人物的简单评价的,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能明白的。可见,教学目标的明晰化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准备,以求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应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雕琢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如何准备?首先,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保证源头活水不断。余映潮老师说:“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研读教材一定要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要立足于自己的勤苦钻研。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在研读教材时,可以通过教学参考书,课外辅导资料,网络资源等媒介,因地制宜,以此厚积薄发;其次,合理准备教具,变抽象为形象。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文字体现形式过于单调和枯燥,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来,需要方法和技巧。就以教师教授《世说新语》两则翻译为例,单纯地逐字逐句译文,学生思想是僵硬的,可以用幻灯片以及教师自编对话短剧,用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粗略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文本,达到理解的目的。第三,合理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人说,“教什么”远远比“怎样教”重要。这种说法是偏执的。“教什么”与“怎样教”同等重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朗读、讨论、赏析、讲析等手法开展课堂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完善对教育的认识,忠于职守,以求高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育这一行业注定生活艰辛,付出无限。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陶行知给我们从教与学上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践行的过程是艰辛的,所遇到的困难和承担的责任是非职业人所能理解和承受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苦守这一职业,教师对教育的再认识非常重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木村久一也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教师把职业倦怠带入课堂,缺乏积极进取、探索拼搏的精神,不去付出,不去想办法,教学效果肯定很差,学生自然学不到知识。只要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断探索和尝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指日可待。

余秋雨曾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我想,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未知,因此,才能时时迸发我们奋斗探索的乐趣,路虽艰辛,但作为行者,跋涉后所领略到的风景也是人生的一大慰藉。

参考文献:

[1]《陈洪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百度文库.

[5]《致语文老师》 余映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4

试卷以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主要依据,以2012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为重要参照,确保了由“旧”向“新”的平稳过渡。全卷六个大题23个小题,考查内容、题型和赋分以及试卷排序的变与不变都在预期之中,既延续了“旧”高考试卷的特点和优势,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变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文学常识。共15分,5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同音字、近音字的辨析,难度较低。其中包括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灵”“磷”“玲”“聆”;多音字的辨析,“担”;平翘舌音的辩证,“宿”“诉”“夙”“素”,“咨”“滋”“芝”“孜”。平时复习注意多音字及近音字的正确读音,答对这道题并不困难。

第2题,考查的是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词语、成语中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渺茫”“寥廓”“萧索”都源自课本,且生活中常见,难度较低。熟记词语、成语的意思,从词源的角度来辨析,平时注意词语、成语的正确书写,对于选对这道题很有帮助。

第3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正确使用。

词语的正确使用可从词语搭配、感彩、语法、语境等角度来分析。该题主要从词语搭配、语境的角度分析。第1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就可以排除A、C、D三项。第4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第4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

病句题,高考主要考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类型。本题考查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三种类型。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C项缺少谓语“有”;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第5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这是今年《考纲》中的新题型。

2012年湖北卷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无论是从题型还是从题量来说,都沿袭了历年高考的传统,可以说变动不大。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增设的文学常识题,也在大家的备考预料之中,因此对基础题,考生们可以说是有备无患。

同时,基础题难度不大,字音字形都没有偏僻字、陌生字,考查的都是常用字;词语选择题迷惑性较大,但只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用排除法就能较快得出答案;病句的考查也是常见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或者搭配不当,难度较小;文学常识的考核有一定难度,不少考生可能对意识流小说把握不准,但《孔乙己》是考生熟悉的篇目,对其内容应该熟稔于心,从而得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在设题时,注重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第1、2题中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长沙》《古都的秋》,第5题的文学常识,或源于教材注释、知识短文,或源于名著导读。

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共9分,3小题。

第6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善于准确地筛选、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第7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材料、弄清文章的结构,能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8题,考查的是归纳、分析、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能归纳内容要点,能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依据等。

这一部分一般可以分为学术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两类,湖北卷2010年的《中国古代天文》、2011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都是学术论文类,今年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仍然是学术论文类作品。选文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又特别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文化特性,对考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有裨益。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7小题。

文言文考查,选文由刘义庆《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记小说的范本,鲁迅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注亦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相得益彰。

第9题,考查的是实词解析,要求考生有一定文言文实词积累和迁移能力,要能把文言文实词放回原文,确定其符合上下文意思的正确解释。

第10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筛选能力。此题先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注意查找信息要求,有效排除。题目要求找出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全部选项,②④是家人对王湛的了解,⑥为武皇帝的玩笑话。

第1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分析概括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把握文章要点要注意逐字逐句查找比对。

第12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注意翻译规范。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5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称:称赞,赞不绝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益:更加。以:用。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赏析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世说新语翻译范文6

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柏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前言】

《重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为《别薛华》的姐妹篇。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景色晦暗阴凉、险峻辽远,情思惶怨绸缪、凄惊悲苦。情景融合,将彷徨凄苦和盘托出,平白而深切。

【注释】

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

②濯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③绝岸:陡峭的江岸。

④洲渚:水中小块的陆地。

⑤亘:绵延。

⑥长天:辽阔的天空。

⑦旅泊:飘泊。旅,一作“飘”。

⑧栖遑: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⑨“穷途”句:典出晋阮籍。《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⑩潸然:流泪。

【翻译】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