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1
一、具体措施
1.读写结合,掌握表达方法
读写结合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读写是作文的一个规律,多读书有利于写好作文。在弄清楚写哪方面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写什么内容?互相交流,只说写什么,不要求具体说,这是互相启发选材范围,使每位学生知道自己写什么,有话可写。
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方法。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怎样写,而且互相交流启发,可以拓展思路,有利于学生选材。
2.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表达水平
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后写作,其写作内容皆挖掘于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想象力更加丰富,也易于真情流露,教师再从旁指导,让其写作能力更加技巧化,走出“空话”与“套话”的写作困境,最终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自去体验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于是我就设计在一些法定的节假日(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前期布置主题性的自由写作。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个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后所写的作文内容富有真情实感,写作水平也赶超以往,连学困生也能洋洋洒洒撰写两大页的作文(实际情况:文章结构、书写等相对杂乱,但其言辞也具备一定的美感且感情强烈),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二、训练内容
写熟悉的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通过适当的周围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写具体的事,能够清楚、连贯、具体地把事情叙述清楚,注意要文以载道,立意要高,不落入俗套。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2
一、 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有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
(一) 精读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了解文章的结构,领悟语言特色后引导学生仿写,如在进行学习了写人的文章,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对熟悉的人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描绘。再如学习了写景的文章,我们把学生带出去,要求抓住特点,有条理、有重点的观察事物,在描写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具体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写作训练,如:(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习;(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
(二) 品读改写
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品味诗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诗意改成记叙文,学生在愿意基础上通过想象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三) 略读略写、补写、续写
对一些略读课文学生在了解大意之后,掌握缩写方法,抓住主要内容缩写,还可以联系阅读文章让学生,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
二、 加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一 )语文课内诵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组成阅读和作为的熟练技巧 ……”据此,我校教师以教材为切入点,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积累。
诵读就是高声朗读,配合相应的头部、胸部肢体语言,这个过程是对文章的体味、欣赏,更是享受。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老师先要做出示范: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傲游于经典之中,漫步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无与伦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美读必然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及时地领读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享受诵读的乐趣,最后教师严格地一句一句检查,一遍一遍过关。这样学生在 内就学会了准确的诵读方法,并养成了准确的诵读习惯,完成了积累的第一步——准确诵读。
(二)语文课外诵读积累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实验班级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上除了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喜欢的图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阅读事宜实用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好孩子画报》、《小学生报》、《小学生报.拼音版》,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新少年》、《下学生报.低年版》、《小学生作文报.拼音版》、《童话大王》等。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读书方法,即使做好读书笔记,以此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积累语言。
每天早自习为晨读晨诵时间,朗读的内容主要为《积累伴我成长》。低年级的学生还要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读《论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老庄名言等。
(三)校外诵读积累
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时间表,确保每天自主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图画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余秋雨》、《三毛散文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都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之列,阅读范围之广,阅读难度之大出乎教师们的预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决心。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小学生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加上老师要求的苛刻和指导的偏颇,致使作文成为小学师生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与时代要求下,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新的突破,作文教学中,尽力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将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变成一种自由倾吐,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日记练笔,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积淀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表现在求真务实上,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从厌恶写作到逐渐喜欢写作,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
1.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首先,学生每天所做的事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学习、劳动及课内外活动;在家里,做家务活和玩耍;在路上,街道、野外等地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其次,是写自已的亲身参与,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情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物。比如,有人物的言行、动物的活动、景物的变化以及事物的发展等等。对学生来说,每天要思考很多的事情,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还有的事很无趣味,但总是有些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学生写作文的最基本方法:①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能够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②发现人物的优点,促进自己的学习;③写出观察的感受,把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想法。如此,同学们的作文顺序就不在那么乱了,也不认为作文那么难了。抓住这样的方法,学生就会不觉得无话可写,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信心就会增强,对作文的兴趣就也随之产生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人们都常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服装,爱好穿着打扮;有的人喜欢读书,总是整天都抱着书本;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要写出,就需要仔细观察,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作文。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我们熟悉的环境有:学校、家庭、社区,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还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远山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总结写景作文最简单的方法:①写清景物的地点,形状;②写清景物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观察感受;经过对这两类作文的动手练习,同学们的作文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作文没再那么难了。
3.对日常生活进行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积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各种植物,生态环境变化,风土人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些见闻感受加以积累整理,既提高了作文的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两全其美。鼓励学生把平常生活中做家务、探亲访友以及游戏玩耍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引导他们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拟定一些与学生生活贴切的题目,引导孩子感受现代生活、爱护家乡环境,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聪明智慧,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通过访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现实中的生活。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内容可写了,也不会为写作文而犯愁了。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4
母语学习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不是零起点,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应然状态。小学生习作不是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可以“批量化生产”。
平心而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情与学情差别是非常大的,要想编写一套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不同老师共同使用的习作教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只是基于《课标》的底线要求而编写的。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化的习作课程,以满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微型课程”,是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适时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长期备受困扰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可以从“微型课程”概念中汲取智慧――我们为什么不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出发,灵活机动地开发出一些“微型课程”,作为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补充呢?
二、微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正是基于微型课程理念而开展的习作课程建O。
1.聚焦能力缺失,构建主题序列。对照《课标》的基本要求,放眼学生的日常习作,我们会发现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往往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此时开发出一个个主题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或完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小学习作教学的“微型课程”便由此而生。
如:针对三上学生在习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单调,语言贫乏”这一现象,我们专门开发了“让单调的语句丰富起来”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观察、想象,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画面内容,推进故事情节,从而使单调的语言逐步走向丰富、多样。
又如:针对三下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习作修改能力,我们专门开发了“正是马马虎虎的一位大画家”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话语情境中开动脑筋,纠正错误,完善表达,学会基本的修改方法,养成自改与互改的良好习惯。
再如:针对四上学生习作就像“流水账”,缺乏精彩的片段描写的现象,我们及时开发了“关注细节,品读生活”这一主题课程,鼓励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通过“动作神情”“内心独白”“想象画面”等元素,捕捉那一个个充满爱意的生活细节,从而生发出一段段精彩的细节描写。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素材是有限的,学生的习作实情却是“千奇百怪”的。面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那一个个带有共性色彩的“能力缺失”,及时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微型课程”,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习作活动,在某个方面获得完善与提高,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2.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习作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是十分丰富的:阅读、观察、积累、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交流、评价、修改……这么多的教学环节要去一个个机械地实施,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力求以故事情境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下面以五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融情于景,从故事中获得灵感。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先默看一遍。谁来给大家读读这美丽的景色?(指名朗读)
――在少年王冕的眼中,雨后湖上的景色为什么会透着这么多的灵气呢?(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好奇心、他的求知欲)
(2)情景交融,从古诗中获得印证。
赏读《江雪》
――涛中的景色如何?
――这样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孤独寂寞,孤傲清高)
赏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题目到内容,你有没有读出什么疑问来?(送别诗却不言别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跟送别有什么关系?(以景壮行,宽慰友人,故意淡化别离之愁。其实,景中充满着对友人的关爱。)
(3)佳作赏析,从语句中体会妙处。
“哗啦啦!哗啦啦!”倾盆大雨沿着房檐直泻而下。大雨拍打着地面,奏成了一首交响曲。吃过午饭,雨下得更大了。今天是中秋节,再这样下去,晚上可就赏不成月了。我很伤心。
――哪些句子是写景的?通过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直泻而下”“拍打着地面”,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担心晚上看不到月亮,语句中略带忧伤。)
奶奶拉亮了前院的灯。灯虽然小,却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灯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月饼。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使这中秋节变得更为独特。
――这段话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都说明小作者由看不到月亮的失落,转而获得了一些宽慰,心情舒畅了许多。)
对小学生而言,景物描写是比较难的。怎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呢?借助一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片段,让学生在回顾故事情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进而展开品读、赏析、观察、想象以及构思、练笔等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轻松自然的,也是务实高效的。
3.遵循心智规律,优化教学节奏。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大脑在认知方面具有多种特性:爱新奇、好想象、喜创新、乐交往、向往挑战……平铺直叙地讲述、翻来覆去的要求、单调机械地训练,都不利于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较之传统的习作教学,“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紧紧围绕习作主题,从不同侧面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调控课堂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同时,也在教学环节的转换与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中,更好地遵循大脑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组合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下面,以“透过心灵的窗口,看别样的世界”为例,加以说明:
(1)感受别样的世界。
教者引导学生观看一幅乌龟叠罗汉的画面,鼓励学生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群乌龟。学生纷纷发言:这是一群可爱的乌龟,这是一群调皮的乌龟,这是一群快乐的乌龟……
――可是,老师却要说,这是一群倒霉的乌龟。看,它们自己是没办法完成叠罗汉的,分明是有人在故意捉弄它们。它们一个个都吓得缩着脖子,连脑袋都不敢探出来。
――人的眼睛真是奇妙!同样的外部环境,由于我们的心情不同,内心的想法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
(2)探寻别样的世界。
①出示片段1: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这里有“别样的世界”吗?(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高尔基看到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特别的感受?(因为这花是高尔基的儿子种的;因为儿子种花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因为高尔基看到了儿子种的花,就不由得思念起儿子来了……)
②出示片段2:明天秋游!今天老师没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后,拿着妈妈恩赐的百元大钞,我一口气把超市跑了个遍。果粒橙朝我含羞带笑,脆脆鲨冲我龇牙咧嘴,炸薯片与我心照不宣,巧克力对我情有独钟……
――自由读片段,留心其中“别样的世界”。(果粒橙含羞带笑,脆脆鲨龇牙咧嘴,炸薯片心照不宣,巧克力情有独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因为明天秋游,心情好;“我”太爱吃这些食品了!)
(3)演绎别样的世界。
外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更是千奇百怪的。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组画面,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逐幅呈现绘本《我的尾巴》图片,穿插讲解,引导过渡,启发想象,鼓励参与)
从“感受别样的世界”到“探寻别样的世界”,再到“演绎别样的世界”,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和自我表现力都得到了极好的调动。接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等教学环节也交替出现,在这个关于“别样的世界”趣味话题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舒展,教学也因此更为务实、高效。
4.重视话题开启,不断习练跟进。平心而论,企图以一两堂精彩的课例,就想使学生某个方面的习作能力得到完善与提高,那是不现实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以精编的故事为话题“开启”方式,以精选的素材为话题“展开”手段,以较长一段时间地反复习练为话题“跟进”策略,引导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微型课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面对四下学生在话题习作中表现出的“目标不明,语句散乱”这一普遍现象,我们确立了“有目的,有步骤”这一主题课程。以下是本课程的展开方式:
(1)精编故事,开启话题。
我们创造性地回顾并利用了《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两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清故事中狼和狐狸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分别是吃掉小羊和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接下来鼓励学生分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各自是怎样一步步努力的?
狼先说小羊把水弄脏了;再说小羊背地里说狼的坏话;最后讲说坏话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强词夺理吃掉了小羊。狐狸先向乌鸦问好,没有效果;再向乌鸦的孩子问好,跹恢豢戳怂一眼;最后,紧紧抓住乌鸦的虚荣心,夸她长得漂亮、声音好听,终于骗乌鸦张口唱歌,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狼和乌鸦固然不好,但他们做事目标明确,具体实施的时候,又都有清晰的行动步骤,所以才能做成事。我们以后说话或是习作时,如果也能借鉴它们这一优点,那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板书课题:有目的,有步骤)
(2)精选素材,展开话题。
①引导学生阅读习作片段《废旧电池的危害》。先弄清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废旧电池的危害很大)再鼓励学生给这段话分层。(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水源和农作物对人体的危害,对婴幼儿的危害)
――作者表达目的明确,并且是循着危害程度,逐步加大的次序组织语句的,这就做到了“有目的,有步骤”。
②评析习作片段“不能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先明确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再推敲其中一个句子:“如果我们吃一些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我们也会生病,还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看看放在哪里更合适?
――看来,遵循“有目的,有步骤”这一表达规律修改习作,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反复习练,不断跟进。
①配合画面情境,讲述“大锅圈小学”的真实故事,在学生被这所偏远山区小学的师生生活深深触动之后,鼓励他们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如:“这样的山路好险啊!”“想不到竟有这样简陋的学校!”“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要求学生将这句话作为表达目的,结合故事情境写一段话,努力做到“有目的,有步骤”,继而对照这一要求展开片段评析,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表达效果。
②在以后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时常利用小练笔等教学契机,链接生活,提炼出一个个话题。如:“我们不喜欢秋游回来后还要写作文”“他是被冤枉的”“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引导学生练习写好一个个习作片段,并紧扣“有目的,有步骤”的要求展开点评。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5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作文时,总能听到他们的哀叹声,总能看到他们无奈的眼神。小学生普遍怕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我们是农村小学呢?在家讲方言习惯了,写起作文来,就更是土话连篇。作为长期担任语文学科的老师,怎能不思考“该怎么办”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厌写作文的状况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即人们常说的 “厚积”。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做到“厚积”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颇深。
一、在阅读品味中积累
(一)在课内阅读中学会积累
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方法的主要阵地。课堂的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学会咬文嚼字。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香气。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读这组句子,品悟词句,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秋天里诱人的香气,体会果子成熟时的喜悦,从“躲”、“勾住”等词语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品悟中内化成欣赏优美语句的能力。2、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新教材在编排问题设计意图中体现出对积累好词好句的重视。因此,我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我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遇到好词佳句就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精妙,并把这些好词佳句分门别类记录在本子上。例:写人物的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季节的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写物类的分色、形、味等。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整理,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二)在课外阅读中扩充储备量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积累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内积累,更应注重课外积累。教师要不断开辟阅读的途径,同时,要求学生把学习到的积累语言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多到图书室借书看;把家里的课外书拿来与同学交流看;鼓励学生订报刊,全班同学合作,一人订一份报刊,统一放在班级的图书角,课后随时可以看,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阅读,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如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迅速普及,学生阅读的渠道更宽了,可在书报中阅读,也可在网络上阅读,阅读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广撷博采,建立一个充实的语言仓库。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语言就会丰富、生动,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鲁迅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也告诉我们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是习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学生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注重读书方法,广泛吸取其精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勤于动笔,不断扩充习作材料仓库的储备量,习作时便于采撷应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学生丰硕的习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看似平平常常,其实不然。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快乐、有趣,最富有意义的,这是学生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尤其是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无论是故事讲演、朗读比赛,智力、作文竞赛,还是各类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各种劳动,以及趣味游戏等,都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最深刻的感受。如:中秋节到了,我们班利用班队课举行师生一起博饼的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清脆的骰子声,孩子们欢快的叫喊声、欢呼声。活动后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自拟题目(例《一次活动》、《博饼》、《今天我真高兴》、《真失望》),用真实的语言记下了这次活动,把活动中自己或他人手握骰子时充满希望,博不到饼时的失望,及博到大饼时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积累了宝贵的作文素材。
(二)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小天地,家总是充满温馨与幸福,家庭的生活蕴含着许多让人留恋的作文材料。学生与家人在家里的时间较长,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自己的亲人,都会收到亲人的关爱,耳闻目睹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家人的言谈举止、思想风貌、家中发生的新鲜事,自己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这些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小琦在家里看见妈妈把水龙头开得很小让水慢慢地滴在桶里,使水表不转,节省自家的水费;而在公园洗手时,妈妈却要她把水龙头开大,理由是公园用的是公家的水,不用掏自家的钱。这件事使她的心灵受到冲击。事后,她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用真切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表达了真情实感。
(三)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但又是色彩斑斓的。在街上、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外出探亲访友,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都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学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各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扩大写作视野。如:我班的张婉倩同学,她曾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今天早上,我去上学,在路上,看见一个外地人在早餐车上买了一包豆浆和一个面包,可能是急着要上班吧,只吃了一半就扔在路边的垃圾堆里。我想:这多么浪费粮食呀!也很浪费钱。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更何况他们挣钱那么辛苦。”虽然语言不多,也没多优美,但是那么的真实,让人感觉得到,触摸得到,就因为她平时勤观察、勤记录,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
(四)自然景观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是孩子们美丽童年的一幅风景画,也是小作者们的一片沃土。屋前的大榕树,山坡上的龙眼林,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这些都是最熟悉的景物。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并认真记载。譬如:五月份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有一天早上雾很浓。我早上到学校不急着上课,先组织学生站在走廊上观察雾中的景物与晴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雾中的远景近景都与平时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马上动笔把所看到的写下来,边看边写,同时不断有新的发现。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谁也不会否认,一个人有了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了一颗乐于思考的心灵,有了一双勤于记录的巧手,只要留心发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大事小事,留意身边的自然景观 ,并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不让他们轻易溜走,天长日久便能为习作积累下丰富的材料,到习作时,便可根据题目要求,像一位辛勤的淘金者,在记忆的宝库里多如沙粒的材料中,筛选出能发出耀眼光芒的金子。
参考文献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范文6
关键词:灵活 课堂 尝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06-02
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1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W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
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嫦娥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嫦娥都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多种应用的空间。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