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材范文1
一、没有教材,作业有难度
这里的小学是没有教材的,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小小上的学校是混班制,两个年级一个班,也就是分为学前班,一二年级混班,三四年级混班,五六年级混班。并不是由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少不够组成一个班,论人数,每个年级单独成班是完全可以的。女儿所在的班级共二十几名学生,由五六年级学生混合组成,比起国内四五十人一个班来说,这里还真是小班教育。
学校一周才布置一次作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作业,这让惯于依据教材辅导孩子的华人家长很头疼,因为不知从何处下手。
我偶尔看到她的作业,发现难度忽高忽低,有时题目非常简单,有时又一下高深起来。我想这大概会让很多人觉得无所适从吧。我甚至觉得放几个那么简单的题目,是不是为了照顾部分程度比较低的孩子的自尊心?连这里的竞赛题也是这样,以数学为例:头几道题就是送分题,几乎不动脑筋也能答对,随后难度逐渐加深,后面题目的难度几乎就是国内奥数题的水准了。
慢慢地我才发现,他们教育的精髓是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而不是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有一次,小小拿回来的数学题目,我一看竟然是函数题和概率题。我很疑惑地问:“记得在国内函数要初中才学,概率好像是高中的课程啊?”小小说:“是啊。我在数学最高组,和很多六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现在,小小上五年级了),学的就是初中内容。班里低级的数学组才学正常的五年级数学。再低的数学组学的数学更简单啦,是由音乐老师教的。”
听完之后我很吃惊,这不等于是老师给优秀生免费“开小灶”吗?完全根据他们的水平给予个别培养。教小小这个组的老师是全校最好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学的专业是EngineeringMathematics(工程数学)。小小自豪地说她的老师曾经把拆散的汽车重新组装起来。由此看来,这所小学的师资还是很好的。可我心里难免犯嘀咕:最低组由音乐老师教,还真不怕误人子弟?
这与国内所有的同学听老师讲一样的东西、做一样的作业比起来差别真的很大。我个人认为,这种没有教材的因材施教,很适合优秀的孩子,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不像国内老师那么负责。而且老师没有评比考核一说。记得这里有电视报道说:一名学生上到六年级还不会简单的数数写字,该生家长愤怒地谴责学校。
我国内的好友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很敬佩她。为了给差生辅导功课,她经常下了班还不回家,免费义务的讲解,回家后还不时地接家长的电话,沟通孩子学习情况。孩子们考不好,她急得上火,睡不着觉。在这里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老师、这种情形的。家长和老师,除了在校园里的安排时间内谈话,不会在其他时间进行如国内般细微的沟通。
二、主题活动和副课
小小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五花八门,完全与生活结合。比如:学水资源时,就带孩子去参观污水处理厂;学海洋生物,就组织开车去很远的海滨,看水鸟、螃蟹、贝壳;研究中国时,带孩子们去了Chinatown中国城;学习中世纪文化历史时,他们去淘金小镇住了三天……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和协助精神、运动能力,学校组织他们去露营。这样好玩的小学生活,谁会不爱?孩子怎么会不快乐?
除了主课和主题活动以外,还有丰富的其他科目。
第二外语:澳大利亚的小学一般都开设第二外语。小小选择的是法语,由三个老师来教,两个是法国人,一个是去法国留过学的澳大利亚人。每年还有法语诗歌比赛。
体育课和校际比赛:澳大利亚人热爱体育,体育课列在选课列表第一位。这里的学校校际比赛很多,主要是和公校或教会学校比赛。小小很喜欢这些校级比赛,她还因此做过棒球和垒球的队长。
演讲、辩论:学校从五年级开始设置辩论会。小小经过数个队伍之间的辩论比赛,被选为她所在班级三人队中的一员,代表学校参加决赛。我没想到我的小小来澳大利亚才两年,已经克服了初来乍到的害羞拘谨,这么快就可以自信地做公开演讲。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举行的演讲、辩论比赛。
音乐课:音乐课教的是竖笛。小小在国内学过古筝,不过,出国后一直找不到好的老师教,她的古筝水平就停留在四五级原地踏步了。因此,我又让她重新学新乐器,就选择了小提琴。据说小提琴是乐器女皇,是最难学的乐器。不过,有从小学乐器的底子,小小小提琴学得非常顺利。我经常自得地想:我家小小会三种语言和三种乐器了。
艺术课:小小的最爱,这门课她一直拿A,小小和同学的作品经常到处展览。
三、学校的优质管理
小学教材范文2
一、研读教材,重建数学知识结构
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下研读教材,正确解读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根据学生的基础开发利用教材,重建适宜于学生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1、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通读教材可以采用“浏览学科教材――通读学段教材――粗读全册教材――细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的方法进行。在全面认识教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知识呈现的规律,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教材、全册教材、在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解读教材要有主题意识,解读本册教材时要看其包含了哪几个主题。正确把握主题知识结构和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解读单元主题内容要根据学生基础,统筹兼顾,整合划分出课时教学内容,为重建数学知识结构作准备。
2、精读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精读教材时,要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解读主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第一,解读教材的显性知识,明确起点教学内容。教师解读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从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入手,细读每幅插图、每句提示、每段文字及所有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练习题,全面理清编者用不同的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及逻辑顺序,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从学习起点达到终点目标的数学知识的链接顺序。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编者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背景出发,选择了实物图片、卡通对话这些素材为知识载体,以图片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其编排顺序是:生活中的角――角的认识――角的名称――角的特征――直角的认识。然而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实现用教材教,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同时就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优选、调整和拓展,选择具有悬念式或挑战性特点的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以更适应学生的学。
第二,解读教材的隐性知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教材的隐性知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如数学意识、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用数学学习工具规范地操作、测量技能等育人价值。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自己折出的角模仿画角,将角的初步认识放到直观的画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使学生鲜活地体验到角的发生、发展和形成,教师借引导学生概括怎样画角,托出角的初步认识。“模仿画角”过程的隐性知识,不仅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发现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意识、规范操作、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熏陶。
第三,解读教学知识要点,实现有效的教学选择。教师结合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析确定教学要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切入点和教学关键。相对而言,教学重点是具有共性的,而教学难点则具有个性。教学重点是指那些在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是因为知识的抽象性或隐蔽性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之间的距离形成的,是难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的知识。例如,“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和指角。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分析知识的特性,可以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如果教学内容是起始性知识,即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教学的切入点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学内容是后续性知识,即学生已初步学过的知识,教学的切入点则是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其次,解读知识的特性还可以以此为依据选择教学方法。如果是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选择讲解、讲述法教学;如果教学内容是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选择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新的数学学习观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为了有效实现“用教材教”,教师需要“以学的法子。定教的法子”,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意义和自我的双向建构。
1、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激活教材和学生经验,创设操作情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发现角。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四根小棒摆出已学过的四边形,拿走一根小棒再摆图形,即摆出三角形,再拿走一根小棒,使学生发现摆出的图形是角。教师在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中,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2、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更有利于“用教材教”。一是将教材的直接呈现改为间接呈现。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利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疑难之处作必要的引导或讲解。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推理等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样间接的教材呈现能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直接获得。二是由全部呈现向部分呈现的转变,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解决。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就把角各部分的名称放给学生自学,给学生创设了自学的空间。三是由知识点呈现向“问题串”呈现转变,即将教材知识点转化成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四是由照本宣科呈现向拓展呈现转变。本节课中的折角、画角、指角及综合练习中的摆角等都是对教材的拓展星现。这样“用教材教”,必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优选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改革单一讲解灌输的教学方法,择优选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将设境布疑、问题发现、引导探究、小组合作、自学交流、讲解等教学法搭配使用,形成最优教学法结构。教学中以设境布疑、问题发现、引导探究、评价激励法贯穿始终;用讲解、讲授法解决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用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法解决核心知识;用自学交流法解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用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交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变革师生的互动方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数学文本”经历对话互动的过程。对话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来体现。一是斟酌提问的目的、范围、角度和程度。二是注重由浅入深,围绕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分层设问,注意教学的放与收。三是预设辅助问题、答案及导答和助答。四是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可接受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具有开放性,探究方法和获得不唯一;具有思考性,须用理性思维解释发现;具有方向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五是提问的语言要完整、措词清新,简明扼要,宣于学生听、记、想、说。语言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调控和倾听,善于导答和捕捉,及时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捕捉学生对数学的个性认识、思考角度或表达方式,给予热情中肯的评价。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形成数学素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小学教材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9-001
一、抓住《课标》核心,全盘把握教材
《课标》给小学科学课作了明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材是这一目标的具体落实,是我们老师进行教学的具体凭据,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中间桥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这一目标达成,也是我们教学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1.首先全面地了解教材
对照《标准》的内容目标,找到每册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理清每一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根据《课标》的目标核心,将其重新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排序,根据学习的进度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再调整,从“大教材”角度去把握,同时避免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在调整教材时发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新《课标》中涉及得很少。所以,在六年级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把它放在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资料搜集中,尽可能弱化它,同时补充实践和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亲历实践活动。也可把日食和月食作为有关月球运动内容的延伸,再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
2.其次把科学素养的提高落实到每个单元
将“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苏科版《自然》教材是从知识结构的逻辑出发编排单元的,要将课程标准的这一根本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单元,贯穿与整个教材中。就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中,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教材的第九册“热”单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方法”和“过程”中,加入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设计、进行交流讨论、汇报结果。将验证性的实验设法转变成探索性的,提供给学生关于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提高学生探索的可操作性。在探索保温瓶的原理中,渗透不同的材料保温性能不同的内容。并在个人独立探究过程中,注意与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注意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利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关于隔热或热传递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隔热和传递是相对的,随材料的发展而发展,关注与热有关的材料,从而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根据《课标》内容,放胆调整教材
《课标》的内容标准大多是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具体教学的航标。真正落实在教学的操作方式方法上,途径很多,教材表现的学习内容上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去达到自己的课程目标,或者使其得到强化和完善。因此,丰富自己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素材取材范围,放胆调整内容进行教学,应是现在教师必备的素质。
调整学生的学习素材。自打破一种版本的格局以来,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教材如雨后春笋。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看,有的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设定单元,有的从知识的逻辑角度编排单元,有的从过程技能切入组织单元。不管从那个角度设定单元编写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劣所在。所以,拥有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丰富自己的选材范围十分必要。笔者以为,丰富的教材资源,可以在同一个领域拓宽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试用范围,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适应多种类型学生学习,更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热辐射的实验,以前我们一直要借助太阳才能完成。用黑白不同颜色的瓶子,放在太阳下晒,看谁温度升得高,效果有,但是时间要很长,也比较受天气的限制。另外一种用两片铝制的金属片,弯成半圆形,放在蜡烛火焰的旁边,相同的距离,相同的时间,看谁的温度高,也同样解决了这一问题。两种方法殊途同归。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满足不同的上课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三、依托三维目标,积极拓展教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可以根据每课内容,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教学目标有侧重地加以实现。因为较短的一节课不可能较完美体现所有目标,我们要做到既有突出又有兼顾。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在教材调整中拓展和延伸。
例如:温度计使用,通过知识传授和动手练习,最终形成技能。这技能对以后学生的科学探索影响深远。但是在新的《科学》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方法指导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我们往往也会按照教材的方式去上,结果科学探究成功了,技能训练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像这样的技能训练、知识的讲解需要老师对教材环节拓展,使技能训练一步一步进行,不能怕浪费时间,力争达到人人过关。
小学教材范文4
一、读懂教材,领悟教材意图
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可浮光掠影,只看到表象。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很多教师认为人教版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处理欠妥,不能将“拉不动”作为判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标准。其实如果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的意图,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你会发现教材并没有详细阐述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句简单的提示语只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了会怎样。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实验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执教教师过度挖掘教材,探究三角形的“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的性质。
二、活用教材,动态生成学习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论,而且提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能够把握这条教法脉络和学法线索。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是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准确、有效地还原和丰富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由杯中的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导出体积的概念。在教学这个知识点前,如能让学生在家做这个实验,体验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埋下伏笔,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重建教材,提升教材的开放性
一套教材,要面对众多有着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使用中教师必然要在读懂教材、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适度地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观念。要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教材,感悟数学;开发整合性教材,渗透德育;补充前沿性教材,完善系统;开发开放性教材,拓宽知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一道习题的教学中,我将它的宽改为20厘米,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3.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这个无盖盒子的容积更大一些。画出设计图,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
4.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教材范文5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小学教材范文6
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教育必然要求教材的生活化,即生活数学与文本数学相切合,数学教材的生活化有利于推动落实“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从目前来看,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教材生活化的题材更新较慢,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存在较大距离,甚至不乏“伪生活化”现象。
关键词:
教材;生活化;内涵;价值;困境
当今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走向是“回归生活”,紧密关联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以往有关数学生活化的研究已不少,但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从教学这个立场去探讨,而教材生活化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挖掘的研究课题。我国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从“一纲多本”到“一标多本”,教材编写力求充分考虑教育中人的生活足迹,通过选取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题材,联系生活中数学与教材中数学,使得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但不止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以熟悉的生活为跳板,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关于“生活”的研究,国内外教育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和陶行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1]另外,他还提出儿童在学校、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中的经验和生活的一致性、完整性。[2]可见,杜威把儿童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环境”拓展为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自然生活四个方面。陶行知在杜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其主要观点:“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4]结合以上的观点,本研究所指的“生活”是广义上的生活,它从儿童视角出发,结合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自然生活,利用儿童现实生活事例来进行的教育活动。“生活化”。关于“生活化”可以分解为两部分来理解,“生活”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教育活动,“化”强调的是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趋势或方向。本研究中“生活化”是指教材编写流于生活的趋势,旨在说明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密切关联的,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不是脱离社会的、枯燥的理论,而是能够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是有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材生活化”。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具体、鲜活的动态世界,而非抽象、纯科学的静态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切存在的、基础的、本源的世界,作为直接展现给学生的教材也必须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与编排。因而“教材生活化”是指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在设计和编排方面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是指教材在设计和编排方面要着眼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及认知特点,并结合数学的学科属性,采用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将生活化和数学化有机整合,其培养小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的价值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切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需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以减轻他们的数学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更易于他们去感知、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1.数学教材生活化能提升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动机,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材料感兴趣时,就会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习效果明显会高于被动学习。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中选取的素材如下:火车车厢、电梯和国旗;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的指针;蝴蝶、天坛和飞机等。这些素材取自生活,虽然是抽象的数学概念,也会让学生感到熟悉和具体,进而产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冲动,从而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
2.数学教材生活化能促进对知识的内化
新知识的学习最难的是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小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往往最担心的问题是“今日学,明日忘”。教材内容生活化能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去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感悟,能够迁移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也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中选取的素材是钟表,教材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已学的时间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得教材起到内化学生知识的作用。
3.数学教材生活化助推数学素养的养成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材向生活化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生活材料,从现实生活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其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数学素养。比如,数感在数学书素养中较为抽象,为了深化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尽量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进而养成数学素养中的数感。
(二)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推动落实“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回归生活”,重视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摆脱数学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病,这种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教材作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教材进行生活化编写,挖掘生活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抽象问题生活化,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因此,其必然对学校教育起到助教助学的作用,使得教师摆脱传统数学教学过分依赖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的定式,学生也不再苦于解题技巧的机械式训练,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死知识了,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完好的连接起来,从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是贯彻实施“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的现实困境
(一)教材生活化的研究力度不够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目前在小学数学领域,更多的研究视角是“教学生活化”,然而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媒介,其关于生活化的研究却很少。众所周知,追求教材生活化是现行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色之一。然而现实中关于教材生活化只是从理论层面要求,尚未有从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这一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例如文本分析教材内容的适切性,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生活化内容的教学及学习使用情况等。对小学数学教材从生活化视角进行具体分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助教助学材料,进而落实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追求,这是研究者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教材生活化选材更新速度慢
我国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从“一纲多本”到“一标多本”,陆续地出现了八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但仔细考察教材转变中的变化,可以发现教材结构和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删除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但教材中编写内容却大部分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以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套教材为例,选取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例题为研究对象。经过文本统计分析发现,在教学大纲下修订的教材例题总数是463,而在课程标准修订下例题总数是450,也就是说例题减少了13个,但是仔细对比前后出版的教材发现,内容上没有做实质性修改,题材来源如出一辙。教材生活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时效性,它贴近生活,需与当下生活密切联系。所以生活化题材的选取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换汤不换药”,只做形式的变化,实质内容没有任何改变。比如,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时、分、秒》,凤凰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所呈现的生活元素是钟表,再看2013年版中五个例题依旧围绕钟表设计。然而,看最新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其生活元素选取当下的,形式十分多元,包括新年钟声、红绿灯、秒表、电子表、钟表等。教材内容选取生活素材很容易,但是难在如何选择能够贴近学生当下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当下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生活素材存在“伪”生活化
教材生活化是选取生活素材,这些素材的问题情境设置和事例其一要满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二必须符合生活常识和规律。但实际情况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进而出现教材“伪”生活化,其不但没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反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学习难度,这就偏离了生活教育的理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材“伪”生活化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下:
1.与儿童生活世界脱离
教材生活化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然而在实际的教材编写时,由于编写者都是成人,很容易引用成人化的事例。但是成人化的事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增加。比如,最新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的例题8,“2012年10月8日,亮亮把4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这道例题是引入了生活中储蓄知识,但是反思这样的银行储蓄问题,让学生掌握这种毫无生命的公式,再结合许多的课后练习,学生表面上是机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实际只是徒增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银行利率计算的复杂“规则”还未知。此外,类似的例子还有税收、买保险等,这种成人化的例题,成人理解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是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小学生了,过于牵强。
2.与生活常识和规律相背离
教材生活化的目的之一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生活中难题能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相辅相成。然而教材选取的生活事例经常会为了更好的教学而任意设计,以至违背生活规律和常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客观认知。比如,最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关于《分》的学习,是由“1角=10分”引入的,例题中“小女孩手里拿了10个1角钱,询问可以付钱吗?”,此外用五角和一角纸币付款,用1角钱买火柴等看似生活事例,但实际是这种纸质的1角和5角钱已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可见生活题材还过于老旧,会使一年级学生带来学习困惑。
总之,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为了数学而牺牲生活的真实性,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数学最终还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的。
作者:徐晶晶 佟雪峰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江苏省2016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名称: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的生活化研究,项目编号:SJLX16-0645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