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1

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通过知识汲取和先进技术运用,已成为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广州先进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相适应,广州急需大批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但在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的大环境下,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划分,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1]。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辞海》则认为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也包括设备、工具、规则、程序或方法。”技能也称为技术、能力,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人化”的技术,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转换为真实存在的技术[2]。技术型人才处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能够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并能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强调技术也着重技能,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技术技能人才是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将所学技术知识运用于实践,也能够具备一定的设计或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或能力[4]。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主要体现在高质量、高素质,且具有一定创新力和发展潜力上。

三、样本说明

为了解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对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问卷,每个企业一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技能人员或技术与管理双肩挑的管理人员等。调研企业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5.1%的受访企业表示非常缺乏,62.8%的企业表示缺乏,整体来看,67.9%的调研企业表示缺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缺口数量上,受访的78家企业中有76.9%的企业缺口在100人以内,12.8%的企业缺口在100~200人之间,也有10.3%的企业表示缺口达200人以上。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上,75.6%的企业认为当前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需求类型上,21.8%的调研企业认为最需要的是资深的高级技工或技师,61.5%的企业表示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对经验较少或无经验或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需求的企业仅为16.7%。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29.5%的受访企业表示所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1%的企业要求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1.5%企业觉得具备初级资格证书也可,但也有18%的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无资格等级证书限制。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无法满足需要以及资历资格上要求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经验以及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等方面。

(二)本科、高职是高技术技能人才最佳学历

在学历层次要求上,受访企业的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本科、高职、硕士、博士和中职(表2)。在人才需求渠道上,37.2%的企业倾向于本科院校,34.6%的企业倾向于高职院校,倾向中职学校的企业仅占9%,而倾向社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则分别为7.7%、11.5%。高职教育是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从战略层面上国家也对高职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但上述统计结果显示,34.6%的广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高职学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低于倾向选择本科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2.6个百分点。虽然差别并不大,但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伴随着广州先进制造业从低端技术产业、中端技术产业转向中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类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需求更倾向本科和高职。

(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支持上,17.9%的受访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以下,32.1%的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40万之间,11.5%的企业每年预算为40万~80万之间,80万~120万之间为9%,120万~200万之间为9%,200万以上为3.8%,无预算的企业为16.7%。可见,有一半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每年经费支持额度在40万以下,从受访企业年产值规模来看,这一额度并不高。此外,还有16.7%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无预算支持。在培训方式上,受访企业中有34.6%希望通过全脱产对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训,59%的企业则倾向半脱产形式的培训,采用业余或零星方式培训的企业仅占6.4%。培训时间安排上,16.7%的企业倾向安排1周时间,26.9%的企业倾向选择2周时间,也有26.9%的企业愿意安排3~4周时间进行培训,1~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的企业选择比例分别为20.5%、2.6%、6.4%。可见,绝大多数的受访企业(70.5%)培训时间均以短期培训(一个月内)为主,相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技能熟练操作时间安排明显偏少。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保障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的关键。调查显示,74.4%的企业制定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但均不完善,有一些制度或没有制度的企业占比达到15.4%,仅有10.2%的企业表示内部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这表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培训考核方面,23%的企业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且执行到位,有46.2%企业虽然有考评体系,但执行不到位,19.2%的企业考评体系模糊,执行也不好,甚至11.6%的企业根本没有针对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归纳来看,接近八成的受访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执行不到位。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先进制造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各企业投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费用不高,甚至偏低;半脱产培训方式的比例过高,一个月内的短期培训过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设定不完善,考核测评体系没有针对性且执行不到位等。

(四)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程度不高

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协同培养平台的支持。尽管广州先进制造业更多依靠内部力量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育(表3),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上,受访企业选择的有效途径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师傅带徒弟、内部培训或行业协会培训、校企合作、教育部门培训学习等。但与学校、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协同培养也占了一定比例,且受访对象表示未来与其他多元主体合作培育是企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上,调查显示校企协同培养的比例最高,占比达51.3%,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占比为16.7%,与政府协同培养的比例为10.3%,其他协同培养方式如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协同比例等也达到21.7%。协同培养人才基于一定的制度之上,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协同培育的主体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在是否制定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上,44.9%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39.7%的企业表示虽然有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支持,但并不完善和具体,也有15.4%的企业表示没有协同培养的制度支撑。在是否熟知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的政府政策上,47.5%的企业表示非常清楚政府所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10.2%的企业表示清楚但不够全面,35.9%的企业表示不清楚,甚至有6.4%的企业完全不清楚有这类政策。整体来看,近6成的受访企业需要进一步熟悉政府的相关协同培养政策。在协同培养平台利用的具体形式上,调查可知:企业自身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或研究机构、生产性基地、专项研究、人才项目等进行人才共育;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最倾向于国内外培训交流;对行业协会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倾向性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同行交流学习、协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其他等,具体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综上,超过5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或根本没有协同培养制度安排,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也不熟悉;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形式上,企业倾向选择自身的研发或研究机构、政府提供的国内外培训交流、行业协会提供的同行交流。虽然,政校企行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已达成共识,但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企业对政府、行业协会提供的很多协同共育平台缺乏有效利用,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培养。

五、策略与建议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苏州;培养机制

本文为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思路研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2011SJB88004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盛立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2日

苏州推进“三区三城”建设,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迫切需要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六大主导产业振兴计划,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四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发展物联网产业和低碳经济,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新兴产业技术的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旅游业,致力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能的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一、苏州高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及素质现状

(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苏州技能人才占整个从业人员的份额仅占34.32%,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标准。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11%,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目前,全市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所占比例达到60%,高级工以上的比例仅为11%,技能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而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较为合理的技能结构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较能发挥技能人才组合效率作用。技能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产业分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技能人才比例偏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从年龄结构来看,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据对全国2,084家企业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46~60岁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总数的40%,高级工所占比例与技师相似。这不仅说明中国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数量偏少,而且说明各年龄段之间,特别是前3个年龄段之间的跨度较大。这意味着当占有相当数量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后,后继乏人。

(二)知识及能力结构老化,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被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使岗位职责拓宽,技术更加复合,另有大量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即使在传统行业,如钢铁冶金、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也在不断使用新的技术技能。传统技术技能和工艺,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亟须更新、补充和提升。

(三)本地高技能人才供应能力有限。一方面目前苏州高、中等职业类院校的培养规模、毕业生数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导致的数量的需求;他们的专业设置更新慢,对专业领域技能人才的供给也受限制;他们的管理模式,又使其难以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培养方向,而且除技工学校外,大部分职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其职业技能只能达到中级工水平;另一方面国家教育体系总是有计划展开的。目前,我国国民教育系列内的院校,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通才,或合格的公民。由于企业或各经济部门需要的人才属于专才,专门人才需要的专门技能,一般属于工作经验,甚至是技术秘密。这类技能,属于隐性知识和黏性知识,他们必然依附于专门设备和人员。他们的积累,往往需要专门的环境条件和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积累或培育。一般的院校并不具备培养专才的设备和条件。尤其是学校一般无力购买企业生产过程所用的现代化设备和专用装备,学校更没有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专门人才和专家型人才。两方面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本地高技能人才供应能力有限,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奇缺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苏州高技能人才短缺、助推当前苏州产业结构转型、顺利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苏州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机制虽然已有很大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对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完善的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薄弱、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这与苏州当前“三区三城”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为助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和创新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及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

二、构建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其成长环境。一方面可以鼓励和引导驻苏各类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拓展和延伸办学思路,使专业群与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培养渠道,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为苏州推进“三区三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准备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三是有助于改革和创新苏州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

三、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机制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技能人才培养 办学现状

一、技工院校目前的困境

1.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四部委376号文件后,同年12月,河北省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意见》。政策明确规定,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及城市特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免除学费后,政府补贴标准与原收取学费标准差距太大。唐山市各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大部分是机械维修、焊接技术、机床加工等二产专业,这些专业实习教学占整个教学量的一半以上,实习材料消耗多、教学成本高。免学费政策实行之前,学校收取中级技工培养方向学生学费每生每年4500元,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培养方向每生每年5000元。这个收费标准,基本能够维持正常教学需要。唐山市各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现行补贴标准与原收取学费标准比较,大部分学校学费收入下降了60%,已不能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进行的技能训练、实训耗材和实训设备投入。

2.工学结合收益不高

按照国家四部委财教[2012]376号文件规定:“第三学年经费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2012年秋季以来,唐山市财政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定将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的一半补贴经费拨付学校的,剩下的部分靠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取。这项规定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由于当前经济形势变数大,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热情不高,使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收益甚微。据一些学校实际运行后反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企业提供的岗位大多专业不对口,学校要求专业对口的岗位企业不能安排。学生的岗位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劳动强度大,且经常加班加点,生活费待遇低。学校不能获取应得的管理费用,有些学校只能在企业支付给学生的生活费中扣除一部分做办公经费。

3.招生困难

各地初中生源呈逐年减少趋势。近几年,唐山市实际参加中考学生人数每年只有5万多人,有近2万人的初中未毕业分流生受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教育壁垒限制,被各职教中心接收或流失,许多市属技工院校无学生可招。高中生受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重学历而轻技能仍是许多家长及考生的主流意识,对做蓝领当技术工人还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影响了技工院校对生源的吸引力,愿意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也在逐年减少。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有限的生源被十几所技校一分割,就形不成规模效应,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的长远发展。

4.学生管理难度大

由于初、高中生源减少,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缺乏起码的行为准则,学生之间很难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有些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少合作意识等问题。有些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有意见,有的状告到市政府有关部门或反映到媒体,有的中途退学,学校管理非常困难。

5.一部分技工院校陷入举债度日的局面

由于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有些学校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的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教学计划执行不到位,学生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受到的冲击更大。本地一些企业办技工院校压力更大,有的学校将面临关停的困境。

二、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支持力度,政策上适当调整现行补贴标准

政府部门要针对技工院校的办学现状,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分析,根据技工院校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免学费补贴标准。尤其是二产专业为主的技工院校,由于实习材料消耗多,设备、设施投入大,应调高补贴标准,其他专业也要因教育教学成本而定。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免学费补贴政策的补充意见,按照各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技工院校专业学费收费标准补贴学校,即除给学校拨付中央财政补贴部分外,其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贴到原学费标准。

此外,应调整第三学年免学费补贴办法。鉴于目前技工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章程,要求和引导企业支持和帮助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规范学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模式,并专门支付学校学生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管理费用。如果企业不能支付学校此类管理费用,可以由同级财政按照在校一、二年级免学费补贴标准补贴给学校。

2.出台有利于技工院校招生就业的政策法规,营造浓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社会氛围

国家既要从宏观上严格把控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要从具体的运作上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工教育的良好氛围。如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就是国家执行的一项利民之举。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实施了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等,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的形势,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技能人才知识水平、生存能力的提高,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依据当前技工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应进一步创新普职平衡发展,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招生就业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创造适应老百姓就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社会环境。从学生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很好的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规模,切实提高技工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

3.改变技工教育单一的培养培训模式,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培养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技工院校必须创新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出击了解企业需求和信息,维护与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拓宽渠道,积极谋求与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使之固定化,长期化。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4,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严格落实考评制度

技工院校应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管理,严格考评纪律和考评制度,做实做细做好教育管理各项工作。

从文明教育入手,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教育和引导,倡导仪表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发现不文明立即纠正,以诚信为道德基础,以文明规范为行为准则,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学习、生活、校内实践和交往行为等各个环节,规范学生行为。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理念教育,强化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在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工作实践能力以及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工学结合阶段学生的考评工作,学生到企业实践是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与合作企业积极沟通协商,认真谋划,精心安排,主动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动员及组织管理等工作,构建学习与工作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调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高效对接。

5.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培训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政策环境。转方式、调经济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技能人才短缺、结构失衡的问题以及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诸如人为形成的争抢生源的地方保护壁垒限制需要解除,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挥最大效益等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4

【摘要】高技能人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然而,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本文试就如何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此冲破经济发展中人才瓶颈的束缚。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措施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措施主要有: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财政投入等几种方式。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其只是行政激励手段,缺乏法律法规必要的刚性约束力,所以,许多地方在执行这些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技能培养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筹资方式,采取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思想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仅以威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政府就组织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主要由符合相关条件的职高、技工院校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般为生产一线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取得相关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年以上或连续从事本职业10年以上、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或在市级二类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前5名的在岗青年技术工人等。培训基地在工余时间以集中组织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要求完成培训课时后,由省级统一组织技能鉴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项成绩合格者,颁发“省金蓝领培训项目培训合格证”,并核发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核发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4年来,该市通过这种方式已培养了1706人,造就了一批一线高技能人才。

技能鉴定成为各地考试测评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偏重于理论素质,其多以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学生为主。2008年威海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6858人,其中考取3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共有1517人,而参加鉴定合格的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就达1163人,占参加3级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比例的76.7%。这是应届学生获取高级工资格的唯一途径。尽管数量不小,但在社会上,尤其是企业当中的认知度却很小。

技术竞赛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补充手段之。原劳动保障部2000年规定,通过技术竞赛也可获得高级工或以上的技术资格。尽管这种形式使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并且参与竞争者多为企业在岗职工,同时也可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城市权威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种类、次数都很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以威海为例,2008年该市共举办市级以上的各类职业竞赛7次,总参赛1万多人次,但通过技能竞赛选拔而产生的3级以上高级职业技术工人仅有147人,仅占全年技能鉴定合格人数的10.1%。

激励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新形方式。通过考核考察选拔的方式推举首席技师,作为各地生产一线的拔尖人才。以山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首席技师制,全市每年通过层层选拔选出15人左右,管理期限一般为3年。在第一个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给市政府津贴500元,连续第二、三次选拔为市首席技师的,每月市政府津贴分别为700、1000元。这种方法,促进一批具有绝招绝技,创造出在同行业中公认的先进操作技能人才涌现,他们是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对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贡献的人。

应该说,上述几种措施的广泛应用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依靠这些措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角色转换和迈进,远培养不出社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强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由于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以致于“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各地运中存在互相扯皮和掣肘现象。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确定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工作原则和评价范围以及对象。规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包括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和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重点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范围主要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体技术性的职业。目前,此项工作还在试点阶段,能否得到广泛推行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其次,出台刚性措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和培训的投资力度。当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远远不足于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的硬性法律法规,确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资金投入,推进各地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发津贴的专项基金制度,用于扩大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以及解决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一方面,大型重点企业应增加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0%用于特殊人才的岗位津贴、福利分配和奖励,并可进入成本核算。推广人才资本产权制度,鼓励企业按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分配。鼓励这些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核心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支持重点企业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和科研人员“基薪+项目提成”的薪酬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优秀人才奖励措施。鼓励各地开展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奖等人才的评选,并强制各重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评选比例不低于40%。要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时需缴纳20%所得税的地方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县区财政尽快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健康平稳开展。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案例教学;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高级技师断层”、“企业招聘高级技工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不能把目标正确定位在高技能人才上,不能树立“教育应注重能力本位”的思想,以学历求生存,认为学历越高越有用,普遍存在“自领情结”,都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想当工人。

(二)采用传统课程模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多采用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课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教师的任务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固然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不注重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在高职院校中,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还为数不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主要瞄准各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或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往往会将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院校,不能适应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门培训,以便适应教学需要。

二、案例教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典型的真实情景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这种理念和方式,决定了案例教学能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除了粉笔、黑板以外,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这类视听媒体,这类媒体尽管也能做到图、文、声并茂,但缺乏交互性,只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是被动学习。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是案例的“设计者”和“主持人”,学生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参与进来,这种角色的转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案例教学法通过采用真实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现实感,进而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讲解寓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案例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习者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案例教学能使理论走向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这两种方法最好的结合,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案例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专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老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流,而且还有老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流,整个课堂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慧和长处,但每个人又都不是完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思维相互撞击,这不仅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但是,我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肤浅性和片面性,在运用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因此,要让案例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清楚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不能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先编写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储备,案例教学等于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在理论知识普及方面,理论讲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是,要充分发挥理论讲授的优势。必须克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本着案例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只有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但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可

以分两点来理解:

1、教师不能放任。有些教师误认为案例教学是轻松教学,因为教师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辛苦地讲授,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不引导、不总结。其实,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教师的任务更重。首先,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和提高;其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最后,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地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生不能放任。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主动性,不肯动脑筋,发言不积极:有些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相互间不配合,敷衍了事,把案例课堂当作轻松课堂、趣味课堂。这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极端表现。因此,教师自如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某一课程的讲授者与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三)案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案例教学讲师。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教师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统领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案例教学讲师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案例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本身对企业经验和案例教学准备的轻视和投入不足;对案例教学理念理解的偏颇和教学经验不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怠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样是一个案例教学讲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正确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要想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必须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案例引入。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从自己收集的案例中筛选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案例进行精加工,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引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二)案例讨论。教师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概括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各小组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办学实力 校企合作 技能人才

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融职前、职后教育于一体,多层次、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坚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把它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遵循“崇德、求实”的校训,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之才”的办学宗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天职,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提升学生技能为抓手,以产业发展引领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以科研项目支撑品牌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校企合作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三次大规模职教资源整合(2002年至2009年),先后合并了15所产业局办中专、技校。学校通过整合,汇聚了行业(产业)办学优势,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跃升。整合的学校大都建于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期间,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开办相关专业,积极尝试校企合作,为无锡市及江苏省培养所属行业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大专、中专、中高技层次的技术人才7.1万余名,各类社会培训近12万人次。学校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且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和经验。

二、因地制宜实践校企合作

近年来,特别是在2013年学校归属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后,紧紧抓住身处锡东科技产业园内机遇,发挥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紧密贴近园区企业,超前一步培养紧缺专业学生。学校作为无锡市高铁商务区锡东新城唯一的职业学校,面对持续扩展的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积极承担起了新城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学校利用与企业隔墙比邻、前校后厂的便利条件,进行工学结合、产学研渗透等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学校人才培养置于真实的产品生产环境之中。学校现已与锡东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培训、就业基地,并可就近安排师生进企业实践和开展职业培训。

三、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实践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先后将电信、动漫行业的真实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产品、企业项目引入校内实践教学之中,有效地建立了校内“半企业化”动画作品制作和电子产品组装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半公司化生产性实习基地,形成学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在承接产品项目生产的同时,培育了学生职业素质,锻炼了学生实操技能,实现了校创企共羸,得到了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办学现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交流,了解各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紧贴无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现聘请8位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特聘专家,让这些专家经常来学校作讲座,参与课程和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为学校专业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探索了比较紧密的产学研结合形式,让企业、研究所专家来校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与43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了学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拓宽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途径,真正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谋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职业学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深刻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牢固树立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职业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职业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夯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基础。职业学校要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之责,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从而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需求的不错位。

2.要动态设置及调整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职业学校要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等。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

3.要共建共享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校企双方应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积极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渠道,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紧密衔接。

4.要建立优化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优化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各教学系部主任或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要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努力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应组建“校企互动、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

5.要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要设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浪漫七夕

下一篇会议简报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