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的古诗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咏雪的古诗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1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文,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对古诗文望而生畏,一遇到古诗文,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的古诗“观沧海”时,课前收集有关沧海的图片,制作出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动画课件。上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层示“沧海静态图”,显示出沧海一望无际、山岛耸立的壮观景象。然后播放动态课件,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接着,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沧海,以它的波澜壮阔、以它的宏伟气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当年曹操在征战途中,路过此地,都被沧海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暂置战事于一边,前去观海,由此可见,沧海的景象是多么令人震撼,你们想不想跟着曹操的笔墨去看看那壮丽的沧海?”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如在“观沧海”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山岛竦峙”,其中“竦峙”在文中是“高耸屹立的样子”,笔者在教学此环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图画:辽阔的大海上有几座岛屿高高地屹立着。一个小小的投影,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竦峙”的意思,还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以后当他们碰到此词时,他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我出示过的这幅图片,进而很自然地说出它的意思。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练习

古诗文大都意境深远、含义深刻、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2

阴阳学说是《中基》课程的开篇内容,也是贯穿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但是阴阳理论非常抽象玄奥,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认真巧妙地讲解。笔者运用文学方面的各种体裁进行了逐步引导,首先运用含有“阴阳”的成语让学生品味其中阴阳的蕴义,如阳儒阴释、阴疑阳战和阳奉阴违等;接下来选用大家熟悉的唐诗中包含“阴阳”的诗句来渲染阴阳的文学艺术意蕴,进而理解其医学涵义。如唐•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以借此启发学生白昼为阳,夜晚为阴,故曰“阴阳割昏晓”。又如唐•岑参《经火山》:“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此句为描写《西游记》中火焰山的诗句,可以向学生讲解之所以把形成火焰山的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的炭火称为“阴阳炭”,是说明道家无非也是按照阴阳的理论进行修炼的。《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史湘云和翠缕一段关于阴阳的对话,形象深刻而恰当地阐释了阴阳概念的基本涵义、要点和难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引导性的素材。更为关键的是,此段运用了湘云和翠缕对话的形式逐点逐层予以阐释,具有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作用,非常适合于初学者。其中翠缕对于阴阳一无所知,她的由无到有、由浅及深的认识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困惑和误解,贴切地反映了广大学生的心态。而湘云形象生动且要点明晰的引导和启发,俨然一名优秀的中医讲师,逐步解除了翠缕(包括学生们)的疑惑。另外,这段话中尚有文学场景的精彩描述、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通俗形象而趣味盎然的语言对白,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感受文学名著的特殊魅力的同时,对阴阳理论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茫然到了然的认识过程。同时配合教师的全面深刻的解析、细致巧妙的引导,会在阴阳理论的教学上收到极佳的效果。

二、五行学说的文学阐释

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也是学生学习中医的入门性理论,也存在着抽象晦涩的特点。同样需要举出通俗易懂、形象深刻的例证予以引导和启发,以促进其入门,加深其理解。《西游记》中的故事多为学生从小耳熟能详。在五行学说一节授课之初,可以《西游记》典故作为引子:孙悟空自恃神通广大、无人能敌,可他一个筋斗即使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如来佛的五个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论。如果此时学生尚觉牵强的话,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同学们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五行山”。接下来教师便借此讲解,即使孙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规律的控制。这样学生对五行理论便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五行学说的兴趣,对之后的正式讲解极有裨益。另外,《红楼梦》八十三回王太医对林黛玉脉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释,又有五行相侮的阐述,非常恰当地反映了五行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王太医诊脉后写道: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此处提到各脉所对应的脏腑,可以先向学生阐明左右寸关尺对应的脏腑,然后详细讲解“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此句是讲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变,即五行中相乘的关系。而接下来“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正是五行中相侮(此处为肝侮肺、木侮金)的关系表现。如此讲述,学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以至于终生难忘。

三、风学的艺术点缀

关于风邪的致病特点,若不予以举例引导,学生也易于迷惑。《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描写柳絮的词,对风学不无裨益。该词写道:“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中“东风卷得均匀”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反映了风性主动和风邪轻扬向上的特性。学生在优美典雅的词韵中极有兴致地感受美妙文学意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邪轻扬向上和风性主动的特点与致病特征。

四、七情教学的典型例证

在《中基》病因一章中,学生对六致病容易理解,对七情致病就显得困难了。鉴于学生中学已学过《范进中举》,可以此讲解喜伤心的理论,范进由贫民升为举人,在当时可谓“一步登天”,其狂喜而致病就不难被学生理解了。中医七情理论认为“喜伤心、心主神”,心神乱则神无所主故癫狂。笔者又针对范进癫狂是如何治愈的问题,联系中医“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按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告诉学生范进恢复正常乃是因为“恐胜喜”(即水克火)的结果。另外,《红楼梦》中林黛玉乃是一多愁善感的弱女子,加上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的人生境遇,使其长期处于悲伤忧郁思虑的不良情绪之中。悲则气消,悲忧伤肺可使肺气耗伤,故林黛玉多表现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乏力气短、咳嗽等症状。思则气结,肝气郁结均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黛玉多表现为饮食不进,食欲降低。长期忧郁不解,气郁不畅则伤肝,悲忧则伤肺,思虑过度则伤脾,多种不利情绪相互影响,对机体的损害自然会愈加严重,最后因婚姻不顺又加重了悲忧情绪。多情交织,均会损伤及心,心气不足则悲,所以林黛玉是在悲忧伤肺的基础上,多种不利的情绪相互影响而伤及多脏,日久终致咳血早逝。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老师的讲解驰骋奔跃,上下古今,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七情致病”也就容易理解了[2]。

五、痰饮教学的形象实证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3

【关键词】故事法;原因;目的;方法

         1.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学校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而且农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学生们在初中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高中,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年下来,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一二,供大家参考。 

         2.常讲故事的目的 

         2.1 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2.2 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2.3 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就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 

开始的时候,我把个别学生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再别康桥》时,讲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与他的诗。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了徐志摩的诗集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楚汉战争以后,就有学生借《高祖刘邦》一书来看;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3.总讲故事的人和方法 

         总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我自己了。教师讲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我也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对他们的最初要求是能够复述一个故事。比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九个寓言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任意一个,并加入他们自己适当的想象。第二步要让他们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创作故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后来主要用于创作小说中。最后就是化故事于无形,不再借助故事的“魔力”,就能够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方法有很多,上面说的复述、创作是;选择内容、时间、场合也是;还有就是要注意讲故事的一个度。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时候讲故事的时间太多,就会主次不分;有时候把故事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难以转移注意力,上课的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4.还讲故事的体会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故事法;方法

简而言之,故事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故事。故事法在儿童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虽然近年来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有的即使用了,却没有对这个方法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本人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时间短,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的课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下,我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二、讲故事的目的

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于是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4.为扩充课外知识而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能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总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为结合情感教育而讲。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

以上谈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学的一些个人所得,也许只是自己教学的一个经验总结,可能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就个人而言,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总有一些启示。至于说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能让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育美;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而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材料。而古诗欣赏教学则是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

一、古诗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呈现

(一)呈现于教材选文中

在古诗的教材编排上,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古诗篇章数量各册语文教材编排不均衡的问题,现行多种小学教材中,有的版本因自身篇幅容量过小,一般每册教材只收集两首古诗,而容量较大的版本,一册最多也只入选四、五首古诗。

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古诗选篇标准的片面性。我国的语文教材选编一直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选文”问题的

讨论。然而如何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进行作品的选定,一直被忽略。理论僵化的停滞,势必导致课程实践的盲目与失误。不同题材的古诗要求教师实施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阶段选用的各代诗体短小的作品,究竟属于何种选文类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教材,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虑。而这些不同时代和题材的古诗是否就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精神,也是我们备课中思索的教法问题。

(二)呈现于课外阅读中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 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 150 万字”。

古诗词,涵盖了唐及之后宋元明清,甚至现代以古体写就的作品,体裁上古风、乐府、律体诗、词;题材上,怀古、送别、咏诗、山水、田园;风格上,或苍凉雄健,或委婉蕴藉,或恬静浑健,或洒脱飘逸,或激愤忧郁等等。可以说是对中国中古以来文学史的一次全面检阅。唐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宋代以苏轼、陆游为座首,作品数量多,题材多。但是,由此也产生了风格单一,诗意平白的窘相。

正是这样课内外古诗教学和指导无法兼容的现状,导致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教材中“课外阅读古诗”以及学生自主古诗阅读,习惯性地要求数量,鼓励多背、多记;强求质量,必须背熟、背全;追求搞懂,全部理解,忽视“顿悟”;极端搞“一致性”,违背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性。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呢?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 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 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 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 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 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 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 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 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 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 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 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 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 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 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 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

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 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 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 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 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 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460 页。

[2] 段汉明(编):《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月第 1 版,第 15 页。

[3]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7 页。

[4] 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学校审美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6 页。

[5]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 《把整个心爱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52 页。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元素;人教版;中段教学;应用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容量大、想象性和创造力都非常强的自然学科,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限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障碍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品质一直是广泛受到关注的教育命题。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故事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

一、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促使他们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孔子与门下七十二弟子的故事,如孔子误会颜回、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子贡的故事,以激起学生对孔子这个人物的兴趣,在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基础之上再开展本次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元素十分丰富,有一些课文本身就讲述了一个故事,例如《孔子拜师》《开天地》《陶罐和铁罐》等。选入教材的文章包括小说、寓言、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这为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除了本身就是故事的课文之外,教师在讲解一些散文、古诗时,也可以从作者身上出发,挖掘与作者有关的人物故事,进行良好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李白有关的小故事,如赠汪伦、酒中仙、力士脱靴、水中捞月等,激发学生学白古诗的兴趣。

二、课本剧表演赛,升华学习品质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正处于成长旺盛期的孩子们总是在椅子上坐不住,上课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倘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必然是无法获得学生支持与配合的。虽然小学生的纪律意识和约束力较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比较明显发现的地方在于:小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总是能引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大赛,将教材上那些情节曲折、趣味盎然的故事表演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王尔德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还原课本内容、融入个性创意的舞台剧表演任务:学生自由结合成表演小组,每组控制在4~6人,各组给一周时间,尝试组内互相合作,就剧本编写、角色分配、舞台布置、道具制作、排练活动等展开分工合作,在下一周语文课上进行汇报表演。每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适时向教师汇报本组的排练情况、请教如何解决排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印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了课文学习品质。同时,故事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自编、自导、自演,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阅读课外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应低于145万字的要求,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好教材上的课文,还应当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增长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阅读的书目应当符合其识字实际和学习需要,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格列夫游记》《西游记》等故事书再适合不过了。这些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简单易懂,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不会使学生感到排斥,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以求一击即中,切实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故事元素,但是教师需要端正教学态度,切记不可乱用、滥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仍在继续,除了故事元素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依旧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