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教科书 人教版 北师版 比较研究
1.引言
近几十年来,数学有了飞速的发展,新的数学知识不断产生;新的数学方法不断出现;它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
教科书集中体现社会规范文化与国家政策,便于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有助于统一全国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评价考核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是充当教师教学的指南及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源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学生数学成就的跨国比较结果都一致表明。亚洲学生(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在数学上的表现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尤其是美国的学生。国际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对教材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TIMSS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包括了对50个国家的上千套教材、课程指导文件和其他课程材料的比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将教材作为重要研究对象(Schmidt,Mcknight,Valverde,Houang&Wiley,1997)。该研究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Howson,A.G.(1995)等编者出版的TIMSS的数学教材专论――《八年级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TIMSS的研究方法对之后的许多教材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S Leign Nataro(2003)运用TIMSS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课程文件、教材和学生数学学习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法国、德国、荷兰、波兰、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八国的集几何课程进行了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教材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教材的编写从“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程广文((1998)对两种初中代数教材(GX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辑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地思考了若干初中数学教材改革的问题。此外,曹培英(2000)选择了上海的地方性数学教材与日本的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对中日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编写特点进行了比较。朱乐平(2002)对中德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阮夏强(2004)进行了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及教学实践的比较。
只有对一个国家的教材发展有所认识,才能对今后教材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所以,对教材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比较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们有机会思考教材走到今天究竟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问题,这对今后的教材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2.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从2001年9月开始实验,至今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在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材改革成功与否对于整个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此次课改“一纲多本”原则的指导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共审批通过了六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它们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编写依据,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那么,人教版教科书与北师版教科书之间究竟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是采用文献资料法、采用计算机、网络等辅助科研手段、内容分析法等方法从教科书的内容、呈现形式、特色、理念、例习题等方面对人教版和北师版进行了比较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4.研究结论
通过对人教版和北师版教科书的分析,笔者从教科书的内容、呈现形式、例题和习题、特色、理念五个方面来对两版教科书进行比较,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不同点:
(1)两版教科书在内容的选取、分布上的不同
两版教科书的内容都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方面的内容,在“数与代数”的知识块中,北师版比人教版增加了“生活中的负数”。而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块中,北师版比人教版的内容丰富。在“实践活动”的知识块中,北师版的活动比人教版的多。而在相同内容上的分布两版教科书的知识块稍有变动,总的来说,人教版教科书的内容浅、少,而北师版教科书的内容多、深。
(2)两版教科书在例题与习题以及呈现形式上的差异
人教版的教科书在例题与习题的题量上都明显多于北师版的教科书,尤其是在习题上,人教版的教科书在习题类型上主要有“一般习题、*题、思考题”三种题型,与北师版的教科书相比,它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而置于其他的课后题,北师版的教科书则比人教版的教科书呈现形式丰富,如:练一练、试一试、看一看等等。两版教科书中都存在“开发型”题,但内容都不多。
(3)教科书特色的比较
北师版教科书的特色:
a.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
b.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
c.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d.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
e.重视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f.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
g.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人教版教科书的特色:
a.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b.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c.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d.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e.重视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4)教科书理念的比较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2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84
自然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我们解释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小学教育中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知识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对问题的科学分析的习惯。学生活泼好动,但自然知识大多较抽象、枯燥,所以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讲解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讲解磁铁的两极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于8岁的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弄不清楚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且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在讲课前,先创设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我叫4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拿着磁铁的正负极,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找朋友’,看看哪个同学对你有吸引力呢?”学生开始愉快的游戏,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排斥你们手中的磁铁吗?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来让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吧!”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趣的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拉近生活与知识的距离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讲解中,我注重生活现象与课本的联系,将生活中很多现象融入课堂中,使学生明白身边现象的科学原理。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习科学,使用科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呢?本节课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靠我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去理解与体会。因此,在讲课前,我让学生事先准备有包装袋的食品。讲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已经发霉的干面包,让学生观察“同学们,这个面包可以食用吗?它为什么会发霉呢?我们平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怎样确定它的安全性呢?”通过我的三个有效提问,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的保质期的重要性。我接着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食品包装上的秘密呢?”我的提议得到学生地响应,学生认真地听我讲解了怎样读取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在日常的讲课中要经常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同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其在将来其他学科的实验中打下基础。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真正了解电流知识,增加学生对电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认识。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实验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线、单刀开关、小灯座等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成功点亮小灯泡,证明了电流的存在。我又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路设计,加强学生对电流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4
一、 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洋思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八年: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三册,内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从到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共22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初二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有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1)
查阅更多 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四)在教学环节方面,学校对小班数学教学的备课、上课、练习与辅导、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1.备课要做到“三备”:(1)备教材,要有统一的目标;(2)备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要有不同要求;(3)备过程,要备分层教学和综合教学。特别注重分层备课,要针对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分别安排不同的课堂练习和不同的课后作业。
2.上课要做到“三关注”:(1)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2)关注分层施教,注意个别辅导;(3)关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练习与辅导都要双轨并行。练习要做到分层练习和教师面批这两点,辅导要坚持进行分层辅导和个别辅导。
(2)
查阅更多 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5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
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6
结合实际,组织交流
在确定活动主题前,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愿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值得研究的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启发、交流、发展的平台。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开展有思维、有境界、富于开拓的活动主题。例如:我们在思考开展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时,就让学生先观察家庭居住的环境、学校周边的环境,教师准备了一些垃圾成堆的图片,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出示收集的资料加以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这种行为,我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由此“设计环境保护广告词”这一活动主题在学生的交流中基本确定。
自主选题,尊重学生
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都有价值,但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在学生选择主题阶段,教师可有的放矢,让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性思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例如:在开展本学期活动主题时,教师和同学已经确定了关于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课题,可是有一部分同学在课题确立后提出他们想开展有关侦探活动的主题。教师左右为难之时灵机一动,让这两部分同学进行现场PK、游说,以确定最终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经过准备,两组同学各自带来了准备的道具,健康小组准备了自制的饮料(西瓜汁和胡萝卜汁)和活动方案;侦探小组带来了有关柯南的图片和资料及活动方案。两个小组上演了PK大战对同学们进行游说。最后健康小组派发各种饮料胜出。这样的情景生动而又有意义,既确立了活动的主题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分析,确定主题
在经过交流探讨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所提出的各个问题加以分析、判断、比较、甄别,从而确定最终的探究主题。
选择有探究可行性的主题 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三个符合:一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二要符合学校、班级、家庭等的探究条件;三要符合指导教师的探究能力。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在开展活动主题时,给出了两个主题,一个“四驱赛车”:另一个“苏州的小吃”,多数学生选择了“苏州的小吃”。这一选题接近生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欢的、身边就有的东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可行性比较高、开展活动也方便。“四驱赛车”这一主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需要场地、需要家长经济的支持,尤其是女同学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很淡漠。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课题可行性与三个符合的相互关系。实践证明,可行性高的主题活动就便于开展,就会得心应手。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主题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并不以真正的科学探究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探究,但是对于探究主题价值必须有一定的选择。为此,应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换。例如:学生选择的“苏州的小吃”这一主题,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学生只是简单地调查小吃的种类是不行的,教师让学生继续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吃的各种制作方法,小吃的材料、成本、小吃的地方特色、苏州的饮食文化”等,从而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
归纳思考,整理筛选
主题的确定需要一个思维积累、沉淀过程,这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主题的确定是开展活动和研究的关键一步。我们要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以及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活动主题资料,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仅要给学生以时间,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资源,便于学生积累知识,进一步思考选择主题。如有关课题的资料网站、有关课题的资料图片、有关课题的书籍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帮助要及时、到位,能够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