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功教育范文1
成功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一直很难界定。也许很多人认为,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我认为,成功就是相对原有基础而言,相对过去而言所取得的进步或得到的收获,没有终极意义的成功。因此,成功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基于对成功的这点认识,我对成功教育作出了以下较粗浅的设想。
第一,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本身,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不可否认的。如教育设备往往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心,而不是在农村或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优势资源似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偏向那些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一边,或是总是偏向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就使教育的目标发生异化,整个教育目标就被事实窄化为追求少数人的成功。这样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从主观上说,都使“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为不可能。我在新加坡教学三年,清楚地了解到,新方教育部十分注重学校间硬件设备及师资力量的均衡,无论是名校、教会学校还是邻里学校都能基本公平地享受一切资源。而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校方会采取真正的小班教学(十几个甚至几个学生为一班)或补差班的形式以满足差生学习的需求。
因此我国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决策推进教育改革,增加教育均衡的砝码,大胆尝试办学多元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把握投入合理、有效的程度。园区近几年开始的区内教师大交流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每个参与的教师调整心态,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也必将在交流中体现最大价值。更何况教育决策部门也在不断地优化交流政策。相信园区作为交流政策实施的的先行者,必将会最先享受到均衡教学资源的成效,使园区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追求“人人都可以成功”。
从学校层面分析,由于条件限制,也未必要完全效仿新加坡差生小班教学或补差班等形式。我们着重是要提倡理解为本,拒绝机械地接受,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学校也要推进内部改革,比如就提高差生这一课题,只有同事互助、互通经验、共享资源,实践、反思再实践,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提高差生的教学研习活动,才能在补救差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管理方面要强调家长参与,教育融入社会,全社会形成尊教重教的风气。一切举措的目的是让所谓的差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人人成功成为可能。
当然,成功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每个人的成功拉平,但它至少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追求不同类型学生的最大发展。
第二,把激发成功心理和学习内部动力的培养作为成功教育的目标。
仔细分析现实教育的问题,就会发现教育的怪圈之一就是:一方面,社会需要终生学习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这种专门让学生受教育的机构,又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和抵制学习。试想一个在学校就不想读书的人,怎么能期望他们进入社会会终生学习和不断发展呢?更何况,学生有没有学习内部动力和成功心理会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因此,成功心理的发展和学习内部动力的形成是事关当前教育质量,更是事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此为培养目标,就能促进和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不断发展,还可提供学生终生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再以新加坡为例,课堂上的开放式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包括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如义卖等,都使校园生活充满了乐趣,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举个例来说吧,新加坡的学校每年都会把全校师生分为红、黄、蓝、绿四组,教师及学生都会十分努力地为自己所属一组创造业绩,包括学习中的进步,运动比赛中的获奖,自制物品并销售创收等,都会为小组积分。每一周校长也会亲自为成功者颁奖。享受成功的喜悦总时刻激励着他们再创成功,这样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及成功的自信将伴随他们终生。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要远远小于被赞赏者所得到的。学会使用激励的杠杆,你就明白了做人和管理的真谛。”教育也是如此,要想使你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工作的最佳状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三,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为分数的成功。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即便“学富五车”,也未必能做到“才高八斗”。塑造与未来生活相匹配的人格素养,日益凸显成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教育功能。让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而传统教育往往只追求分数的成功,直至现今,教育还是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义务教育的本质应是素质教育,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改变以往只以书面考试的分数衡量人的方法,既可以极大程度上调动各种不同才能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此为基础去发展学生更多方面的素质,这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法。学校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十分注重学生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的素质培养,比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事实上,几乎所有学校都已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今又时髦地改称为社团。并都标榜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为目标,但这类所谓的社团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没有。充其量也只是极小部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限的发展。其实,人们应该意识到,课外活动重要的不是形式,应该是内容和效果。
成功教育范文2
成才教育成功教育相辅相成一、在素质教育中注重成才教育与成功教育
目前,我们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以较快的速度,以较短的时间,以较高的效率开发人脑资源,把我们国家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把学生成功的带入21世纪。结合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认为在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中注重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十分必要,并且十分有效。成才教育就是让学生人人成才。这不仅是教育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而且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呼唤。在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目前正在开展一场所谓“教育达标”的运动,内容是所有的学生要在21世纪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方法,通过施教让其成才是目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坚定一个信念:自己的学生人人是人才,人人无全才,人人能成才。这样,即使那些所谓“不可救药”的后进生也能变成宝
二、依据据教育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与成功教育
在实施成才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在身体、心理、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要把学生看作物,而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人,不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器,而应该看作知识的主人。一方面,“应试教育”不尊重人;另一方面,也不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成才教育范围要广阔,思路要开拓,要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其中可分为精神思想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精神思想包括健全的个性、精神风貌、公民意识、现代意识以及思维方式等。实践能力方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会自学的人。我认为:一旦学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才能,将来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会人尽其才,事业有成。
成功教育应当是一种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教育。争强好胜是中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中促使学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功的动机和动力,学生时期的反复成功可导致就业后事业上的多次成功。记得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的话更精彩:“一次成功可以激励千百倍的努力”从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成功教育是成功之母。在教育教学中辅导学生迈向成功之路可分三步走:一是比葫芦画葫芦,即教师帮助学生成功;二是比葫芦画瓢,即学生尝试成功。三是离开葫芦画瓢,即学生自立成功。这类孩子学步,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一旦大胆地迈出了这几步,那么学生将有万里鹏程。
三、选取合适的教法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与成功教育
近日,在资料中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我国的脑研究专家用5只猕猴来做脑的研究。第一天,教第一个动作,三只猴子很快学会,另外两只则不会。第二天,他们换一种方法去教那两只猴,结果都会了。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学得慢的那两只猴很快学会了,而第一天学得快的那三只猴都没有学会。第四天,他们改用了方法去教那三只猴,结果全学会了。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五只猴的智商差不多,要教会每只猴子,关键是要有得当的方法。我想,专家们这个有趣的实验可以类比于我们教师教授学生。根据自己十多年得实践认为:教师在没有教会孩子的时候,不要怀疑孩子学不会,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这个或这类孩子的教法。进而只要你坚信这个信念,通过不断探索,一定会找到相对好的方法。如果每位教师都是天才,把每个学生当作天才欣赏,当作天才培养,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目前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进而奉献自己。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把学生成功地带入21世纪,作为教师责无旁贷。为不辱使命,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和渗透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的思想和作法是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成功教育范文3
首先,我们要把行为规范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只有学生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才有表现,作为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着装,及时表扬做的好的。像我们班有个学生,平时上课坐姿不好、头发留得很长,家长疏于管理,在我的提醒下,他稍有进步,我就在全班表扬他做得好的行为。曾经有人说过:“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如这位学生,当他有意识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距离时,在老师的重视下,内在需求通过行动转为自觉行为。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需求内化为自身需求的过程。当然,教师的人格以及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常抓不懈。
其次,创新办法,自我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太阳。如果一味地说教、灌输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能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那么效果就较理想。叶圣陶说:“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靠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习惯。”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如以此校训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自觉遵守规范,加上平时开展的“比”“评”“奖”活动,这为学生树立典型,以点代面,给学生良好习惯的转化和强化提供契机。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是要使它成为习惯,一辈子受益无穷。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益。”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再次,重实践,多训练。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教师对个别学生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经常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在集体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地实现人格提升。
最后,结合家庭,形成合力。家庭是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首属群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群体无法替代的。儿童良好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成功教育范文4
一、和谐家庭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人是漂泊的小船,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安全、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天真无邪、心灵疲惫或情感受伤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父母首先要处理好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不是要求时刻相敬如宾,但也不能经常山雨欲来风满楼,使一个小家乌烟瘴气,子女一进家门就觉得无所适从,这样易使孩子形成抑郁、内向的心理倾向,进而衍生出对父母的反感。即使有小插曲,双方要显示大人的风范,以博大的胸怀相互谅解、忍让,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其次,父母应处理好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就要求父母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要知道:情感教育永远大于道理教育,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形成高尚的品格,继承光荣传统。第三,父母应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可爱,应当受到别人的体贴、忍让:自己的孩子处处应当占便宜,不能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以为长大就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不然,子女越大越难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娃娃开始,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不管孩子大小,要把他看作一个正式的家庭成员,要关爱、体贴、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言权。父母错误时要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同时又要求孩子不得信口开河,使孩子从小就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培养子女的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能具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需要培养,需要磨炼,需要优化。
培养孩子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应持之以恒,有始有终,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培养孩子的个性,严格约束是成功的保障。培养孩子的个性,信任孩子是一个重要手段。信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逐渐断乳期,他们盼望人格的独立,很多时候还有叛逆精神,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些实际,父母不能盲然,应沉着应对,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处理涉及他们生活学习等有关事情时,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再做决定。家庭中除隐私以外的事情应尽量公开,甚至让他们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让他感到他也是家庭的主人,用温暖的情怀去滋润正在发育的心灵,逐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对家庭的责任,让他们在身心和悦的氛围下感悟人生。
另外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要求要适度。当期望过高,脱离孩子自身能力范围时,就会变成束缚、压力,甚至成为精神障碍。所以对孩子学业或成才上的要求要理性、适度,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家庭、学校实际,更要符合学生身体、能力、素质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吹毛求疵。家长要学会宽容,相信并欣赏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当他成功时,及时鼓励:“你很不错”,“你肯定会更好”,当他失败时,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放弃,成功是肯定的”。给学生的目标要有弹性,把家庭变成学生的减压器。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孩子与网络、游戏的关系。从小开始,让他们慢慢学会上网,玩游戏,但也不是无限制的,首先和他们约定好次数和时间,时间到了要自觉遵守承诺,不然下次肯定会受到影响,当他遵守承诺时要及时给以肯定、表扬,从而增强条件反射、形成习惯。这就要求父母不能凭自己的兴趣情绪任意放宽或压缩约定条件,双方意见一致,讲信用,重承诺,这样不仅提高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威望,而且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习惯,习惯的反复形成品质。
正确处理孩子与金钱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憧憬,认为小孩子不能沾钱,也不用花钱,以免以后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试想一下,小时候由家长包办理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长大了,若你一次给他十万元,让孩子怎么消费呢?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花钱,哪怕是买五角钱的雪糕也好,不妨也让他们适当存点私房钱,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同时教育他们什么时候该省钱,什么时候该花钱,好钢要使在刀刃上,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健康的理财观念。
正确处理教育与打骂的关系。打骂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说明父母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经常靠打骂教育出的孩子,要么是唯唯喏喏,惟命是从的懦弱者,要么是物极必反,彻头彻尾的叛逆者。教育孩子要摸清孩子的个性,对症下药,恩威并重,方法要灵活多变,这样才能使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棍棒打出来的。另外,及时的心理辅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在为孩子提供富裕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要为他们创造丰富的精神食粮。
注重生活中对孩子的评价,不要总是说“孩子笨”、“不如人”等丧气话,这类话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心理蒙上阴影,自认为“我真的很笨”,“真的不如人”。如果这句话变成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要相信:对于孩子,缺点不说渐渐少,优点说了不得了。不信你试试。
成功教育范文5
在小事中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教育无小事。教师到学生中嘘寒问暖,一个轻轻的抚摸,一次整理衣袖,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让学生有受尊重感、受关怀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记得我教2年级时,班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孤僻、不合群的小女孩。一天,他的同桌向我报告说:“老师,我的橡皮不见了。”经过调查得知小女孩拿了他的橡皮,无论我怎么启发她,她就是不站起来承认。当时我很生气,想当着同学的面戳穿她的行为。可是转念一想,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可能会毁了这个孩子。于是我急中生智说:“请同学们再仔细找找你的周围,谁找到了小闯的橡皮,我就再奖励他一块更漂亮的橡皮。”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开始寻找起橡皮,果然,这个小女孩说:“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小闯的橡皮!”当她把橡皮交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看到她眼圈红了,眼里充满了对我没有当场揭发她谎言的感激之情。事后我找到她,给她一块更漂亮的橡皮并表扬了她的勇敢行为,她对我连连鞠躬,对我说:“谢谢老师!今后我一定做个好孩子。” 从此之后,我经常和她谈心,还让她当了班干部,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她一直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
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用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严爱结合关注每一位学生。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尤其是正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师热爱学生,这是最起码的为师之道,这种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绝不是厚此薄彼的。教师应该把爱的春雨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对“优秀生”和“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地去爱,保持爱的天平的平衡。记得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班,其中有几名男同学十分捣蛋,除了我的课堂外,其余的课被他们搅的不得安宁,所有科任老师到我班上课没有不头疼的。他们几个上课插嘴、讲话是家常便饭,作业经常不做。面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从日常生活中改变他们的行为呢?几年的教学经验促使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优先提问。就是开始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松懈,同时又满足于他们的表现欲。然后慢慢增加难度,虽然他们回答时错误率较高,但是应该鼓励他:“回答错了不要紧,只要动脑思考了,就是进步。”宽厚的谅解态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努力思考的强烈愿望。
优先表扬。就是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真心诚意地祝贺;或写记录本让家长第一时间知道孩子的进步,争取教育资源——家长的配合,经常打电话给家长表扬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优先批改作业。就是指面批时,他们无须排队,及时纠正习题的错误,消灭累计性的错误,使他们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同学中挽回老不交作业的坏影响。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我在这几名孩子身上看到了转变,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后进生”其实并不比“优秀生”差,只要老师摘掉“有色眼镜”,为他们积极营造爱的氛围,“后进生”进取的火种就会永不熄灭。
成功教育范文6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