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故事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故事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1

2、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3、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2

1、鼓浪屿在厦门。鼓浪屿(英文:Kulangsu) 隶属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

2、下辖龙头社区、内厝澳社区,辖区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警消等除外)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3、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3

[关键词] 文化遗存 名城保护 历史古城

一、引言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黄土高原之西北隅,地处陕西省、山西省、三省区之交界部。 历经风雨变迁,当我们轻轻掸去尘埃,我们的目光,便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与其交融,为之触动。数千年人们在此耕作、生活的历史,在保德古城里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其优秀的古建筑遗产代表,折射出文明的光辉,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这同时也构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古城研究的重要基础。古城的价值在于其存在的历史环境与文化内容,只有全面地研究、认识保德古城的历史,深入地感受、挖掘保德古城的内涵,才能真正地理解古城。

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是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承与发扬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同时,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应很好地予以保护,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保德古城,正确认识保德古城及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而能探索其保护与发展模式,更好地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建设活动的开展,就具有非常的意义。

二、保德古城

保德古城即保德县老城区,位于今保德县城以东,1993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2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德古城建于唐宋年间,筑在石山梁山上。负山阻河,形势险峻,古城平面形如靴状,城垣四周巨石嶙峋,甚为陡险,设东、南、西、北门及小南门、小西门,共计六座。城内街道现存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道及若干街巷。其寺庙建筑基本为明清时期遗存,集中在城内东南部文庙附近,有若干代表性民居建筑分布其间,今多荒废残破。

保德古城自五代始,历经营建,尤以宋、明、清时期为盛,始成规模,自民国开始,保德古城因其山高路陡,生产、生活发展受阻,城内居民逐渐向山下迁移,商贾店铺及手工作坊多向山下发展,自设立山下集市之后,县城西移已成定势,古城便日渐衰落。解放之初,保德古城之内仅存旧县衙、文昌庙、城隍庙、钟楼及不足数千之民房,城墙、城楼终因年久失修,多遭拆毁,举目荒凉。十年时期,因破除四旧之风,毁城墙、拆庙宇,历代营建之城,建筑文化之萃,遭遇空前浩劫,残垣断壁,瓦砾遍地。保德地理位置,决定其军事冲突形势。自魏、赵筑边墙始,及至明清,漫长的2500年,历经沧桑变迁,残留至今的长城遗存见证了边疆地区离乱纷争、抗衡冲突的历史。

而此后,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相继展开,老城居民拆毁旧居,另建新宅,又缺乏规划与引导控制,乱建、乱占、多占,基础设施未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同时,一些不恰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继展开,给古城遗址的保护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保德古城保护的意义

保德古城是研究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区域,中原社会与游牧民族冲突地带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保德古城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文庙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按照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布局秩序,与保德地区特殊的区域地理背景相映衬,与保德古城的地形地貌相结合,有突破,有变化,浑然构为整体,集中体现着长城沿线边疆城市中不同地域城市营建、建筑文化与政治军事的之间有机的交叉、融合的特征。保护保德古城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资源。历史文化优势是保德古城最大的优势,是城市发展最有利的资源。它是城市的荣誉和资源,更是城市的责任,是互动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至今日,保德古城已经丧失了其作为边疆军事重镇的城市职能,县城的西迁与大规模建设活动的展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县城的择址新建,使得古城的保护避免了新旧建设的冲突,然而,对于古城保护工作的忽视与缺乏管理,使得古城内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面临破坏与衰败的局面。对于保德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其思路应当是以严格的,系统化的保护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有效管理与控制建设活动,积极建设古城服务于县城居民的文化职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外旅游,走上和谐的保护与发展的新路。

保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本身而言,就是潜在的经济资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资源的后发状态以及新旧城市发展矛盾的暂时化解并不意味着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可以偏安于一隅,不解决生活在古城范围内居民的生活发展对于现代化城市设施的需求,不重视、不投入城市政策、财政、行政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古城只能任由其衰落,古建筑任由其破坏和毁坏,古城的传统历史风貌任由其丧失,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只能伴随着其物质存留的破败而荒芜化和边缘化。

所以讲,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既有契机,又面临严峻的考验,避免以功利的价值坐标来衡量古城及其古建筑遗存的现实意义,避免落后的、错误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干扰、破坏,避免偏安的不闻不问的消极弃置思想,积极地规划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地投入资源维护和发展,积极地认识、宣传古城历史文化价值,是整个社会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思路与发展定位

本文研究的保德古城,作为历史建筑遗存一般,尚能反映古城的轮廓此类型的城市,应该加强古城街道格局、古城传统民居的恢复和保护,古城重点历史建筑遗存的全面修缮与维护为主,力图通过整治和规划,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古城的传统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不同于一般城市,不仅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数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城市建设经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应当是这种优秀传统的延续,而不是专于所谓的潮流,舍本逐末。纵观保德古城的发展与营建过程,伴随着城市所处政治军事形势的改变、地理环境的变迁,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模式又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小城市亲切、质朴、繁荣、安逸的特点,应该是旧城保护的精神追求。吴良镛先生将美好城市的要素概括为四点,即私密感、邻里感、乡土感、繁荣感。而保持古城的繁荣,就要使古城具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吸引力,使得人们愿意居住、生活在旧城。而《保德古城保护规划》基本上给出的定位:以居住、文物旅游为主的历史风貌区。

本文认为,古城首先应该以文化职能为中心,其建设活动应该以文化职能的强化为重心,积极保护修缮古城历史遗存,展示完整的古城风貌。其次,以居住职能为主,积极改善古城内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这是解决古城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居民建设活动的影响之间矛盾的关键。最后才是旅游职能的建设,首先应定位于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服务,通过完整的历史遗存与社会生活氛围的有机结合,展示保德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增强城市居民对于古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居民的认同感与责任心,促进古城保护工作的全面普及和进一步深化。其次才应定位于以古城及文物遗存为对象的观光旅游,这是基于保德古城的历史地位、现状、以及保护修复的程度基础上的综合的谨慎的判断做出的定位安排。

保德古城因其历史文化价值而得到保护和开发,开发和保护本身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从目前看来,保德呈现的是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状态,可以乐观的认为:保护开发使古城建筑及其环境除了拥有历史价值以外,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建筑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某一场所调整使其容纳新功能,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这一理念在保德的保护开发中得到了佐证。

参考文献:

[1]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4

2、孙膑,围魏救赵。

3、重耳,退避三舍。

4、毛遂, 毛遂自荐。

5、廉颇 ,负荆请罪。

6、赵括,纸上谈兵。

7、曹刿,一鼓作气。

8、郭隗,千金买骨。

9、蔡桓公,讳疾忌医。

10、勾践,卧薪尝胆。

11、吴起,杀妻求将。

12、更羸,惊弓之鸟 。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5

1、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2、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3、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6、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队伍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7、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8、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9、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5、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16、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7、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8、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x混乱不安的景象。

19、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0、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历史故事成语范文6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