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中国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1
电脑屏
这里的电脑屏指的是中国国家地理网。作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中国国家地理网与新浪、腾讯这些大的门户网站不同,它要作一个有深度的网站,要打造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网站。我们调动各种因素,提高用户的黏合度,希望将网站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权威的平台。
首先,注意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宗旨、定位、特色频道到专题活动,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站架构已超越网站本身,要打造的是一个延续纸媒品牌、与网络无缝衔接的新媒体平台。品牌不应是僵化的概念,此前中国国家地理网以“CNG”为域名,但品牌简称不方便记忆,后来中国国家地理网域名正式改为“dili360”。以“阅古今、品天下、行生活”为宗旨,网站推出了很多具有品牌特色的频道:如“图片摄影”,网站与摄影杂志及其他媒体合作,建立幻灯图片库;又如《地理e周刊》,将网站内容重新设计通过注册用户邮件发行,提供在线浏览及RSS订阅等多种阅读方式。此外,中国国家地理网以线下活动带动线上,通过线上的专题、论坛、路线攻略等多种形式,形成对品牌的支持和提升。
其次,抓好论坛建设,提高用户黏合度。论坛是网站的重要板块。比如说我们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地理论坛。一开始,很多地理爱好者到地理论坛交流,所以在打造论坛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利用最新的在线形式,将网站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和整合,并通过《地理e周刊》的方式,结合免费周刊的订阅,主动留下邮箱订阅的读者。当我们把这个网站实行商业化运作的时候,地理论坛更彰显了影响力。怎样提高用户的黏合度?怎样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提高名牌的认知度?这些我们都在认真思考。
第三,打造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行天下》2009年7月正式推出创刊号,采取付费阅读的发行策略。对网站来说,《行天下》电子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内容的延伸,或者说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旅行版。其特色在于,在新媒体的建设平台上,不仅用图片故事的形式告诉你那些很美的地方,同时会给你提供很详细的出行路线和攻略。中国目前的电子杂志都是以免费为主的,但是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来讲,希望提供给读者的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随便在网上能搜索到的内容,让读者感到它是值得付费的。
而且《行天下》这本电子杂志的价格比纸质杂志便宜很多。我们跟很多的网站合作,只要接入互联网,只要在网站上通过手机支付,或者通过银联支付等方式都可以付费、购买。同时我们也推出了《行天下》手机版,方便用户。目前,除《行天下》外,中国国家地理网又推出集成客户端,内容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行天下》、《博物》、《中华遗产》等诸刊。
第四,注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在网站的建设中,各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曾做单一主题,每天围绕一个内容进行诠释,后来发现有的用户连续三天对内容不感兴趣就会退订。基于这样的状态,我们对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以不同的栏目构架,制作不同的专题,每天至少保持有一款内容是用户喜欢的。我们还独家推出很多原创的内容,如图片故事等。
我们注意抓好重点选题。比如,在玉树地震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做了一个救援实施的地图,当时所有的大型主流网站在玉树地震救援的报道中,都用这个地图。起先跟凤凰网在切入的时候,由于文件太大,下载速度很慢,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我们马上就把所有的地图切下来,编辑24小时值班将图片提供给我们的合作伙伴。通过专题的制作和提升,我们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第五,整合资源。不管是签约摄影师的作品,还是即将成名的摄影师的作品,他们的图片不仅是期刊的资源,也是网站的资源。网站将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并与摄影之友等平台进行合作,希望将网站打造成一个权威的平台。同时,利用杂志、网站,整合资源,打造有价值的数据库一直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手机屏
说起手机屏,主要说手机客户端和彩信报。手机客户端业务现在是我们盈利的一个项目。手机媒体跟做期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期刊大部分是月刊的形式,但是对于手机媒体来说是要每日更新的,每天都要有全新的内容面向手机读者,而杂志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十年改版的内容,仍然不够供给这样一个庞大的每日更新的市场。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要有全新的团队,要以全新的内容去做独家原创的东西,我们需要利用手机客户端这种新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手机平台。特别是对每天栏目的设置,我们借鉴了日报的编排方式,使之展现出一种新的媒介表现方式。
关于彩信报,我们是最早介入中国移动彩信报全网业务的,到现在已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有很多版本的彩信内容,它都是基于简单形式的彩信报。彩信报的发展有它的瓶颈,或者说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发展下去了。随着资费的调整,随着手机杂志的变化,读者需要的是更直接、更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目前,我们的彩信报业务正逐步向手机客户端业务转型。
手持客户端
第三屏就是手持客户端。这里的手持客户端主要指iPad版本和安卓系统。目前,《中国国家地理》的手持客户端上的下载量已经超过50万。客户端首推《中国国家地理》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将其放入适合iPad等阅读终端。目前,杂志在安卓系统上已经单本上线。在2011年的时候,安卓系统的预装量超过了300万。我们今年定的量是1000万,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通过我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
电视屏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2
“线”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基本的构建元素,它以“气韵”为核心标准,以“生动”为最高境界。关于线条的“气韵”意涵与运用,前人留下了大量精辟的论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如何在当代艺术情境下解析这些珍贵的传统艺术理论并实现其传承却日渐成为难题。中国传统美学抽象的论述特质及“晦涩”的文言文文法都令年轻一代备感生疏且难以理解。本文正是试图借助完形心理学这一西方文艺心理学的新视角,力图另辟蹊径,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意象性”与“整体性”两个层面对中国线条美学的气韵观进行深入浅出的重新解读,进而认识笼罩在民族文化意识神秘面纱下的线条审美观。
二、 格式塔的“意象性”与线条的“生命感”
创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自诞生起就与艺术息息相关,其学说与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艺术审美范畴的问题。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即“形”的意象性。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形”都是在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即视觉形象决不会是对物象的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把握,是人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意象形”。正是基于视觉感觉到的物象的这种“意象”特质,完形心理学派大师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并不是客观物象的逼真实像而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
反观中国的传统艺术,古人亦早已深谙艺术的意象性特质甚而将其视为美的最高标准,这一点集中的反映在了“气韵生动”的传统美学诉求当中。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度提出“气韵生动”这一重要命题,并将其位列绘画“六法”之首。之后,“气韵”概念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命题。一般来说,“气韵”的内涵至少涵盖以下诸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客体的生气勃勃。第二,审美主体情趣高雅。第三,审美主体有娴熟的笔墨技巧。简而言之,在“气韵”观念统领下的艺术创作中,最妙者应使客观对象的内在生命与精神,审美主体的艺术风格、生活情趣、文化精神、生存状态借助娴熟、有韵律变化的笔墨线条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其最终目的是要创作者“取之象外”,突破物象的拘束形成一种美的意象――在作品中折射出人本体的宇宙观,表现出生命的属性。把这种美学取向与阿恩海姆所倡导的艺术创作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即:都在创作中寻求与生命理念同构的意象美。
正是源于对意象美的追求,线条作为人类高级思维的抽象产物在历史的进程中被选择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承载艺术家精神理念的最佳媒介。首先,线造型手法具有高度概括性。线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客观的抽象物质,因而创作主体在用线造型的过程之中就必须对对象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早在华夏文明初始之时,古代先民们就已经懂得用简约、练达的线条来表达丰富、深刻甚至包罗万象的意涵,如《周易》中就以简单的线性符号(--)、(-)来表征阴、阳并由此演绎出男女、父母、刚柔、天地等丰富观念。传统书法及绘画艺术的诞生也正是直接源自于线条的高度概括性。故而,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由线悟象,由象悟意,由意悟美的艺术形态。其次,线造型艺术具有很大的宽容性,既可以作为物象的外轮廓,表现出相对真实的关系,也可以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体现生命意象。这种宽容性根源于线条的抽象本质所必然导致的美学上的模糊性,使人们在审视线条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感受。中国传统的线造型艺术更是将线的丰富精神特性发挥到极致――不同的速度、力量、墨色、时间、空间等观念均蓄含于线条之中,“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
总之,可以说正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线条的意象性特质使得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某种精神性,所谓“心线微妙”,用线表现外物比用色、用面表现物质更具有精神价值。在中国艺术家的手中,线条早已突破了物的外轮廓的单一定位,是一种经过人的心智洗练的独立艺术形式,旨在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情感。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说更让我们确信古人对线条的钟爱绝非偶然,而是追求“元气淋漓,生机盎然”的审美情境的必然结果。
三、 格式塔的“整体性”与“元气论”
完形心理学派另外一个重要的创新在于它在理论上明确指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把握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知觉结构原则”,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中显现的经验的结构性或完整性。简而言之,一个人往往“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视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群个别的感觉”。此外,人的视知觉还具有良好完形的倾向,在理解一个知觉样式的时候,往往先积极地把对象组织统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完整性、简洁性的整体,其后人们才会关注到其局部、细节的刻画。
完形心理学派关于视知觉的整体性特质的学说揭示了这样一个艺术规律:整体性是一切形式美的重要法则。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最崇尚从整体中去把握客体,用连贯一体的线条表现客体。而笔者认为这种整体美学观的形成根源于中国古老的“气论”及其由之衍生的相关理论。早在先秦就有思想家指出“气”是宇宙天地间连续的物质存在,“充盈大宇而不窕”(荀子《赋》篇)“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有生命气质的细微物质所构成的,具有同一性、整体性。对于这种特性,中国传统“三教”都有相似的阐述――儒家有“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至无穷”;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家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哲学思辨。载于《庄子・天下篇》的施惠的一段言论更是颇值得注意: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所有这些理论实际都在强调:自无限大的宏观世界(“至大”)到无限小的微观世界(“至小”),整个宇宙世界统统为连续性的物质性的“一”(“气”)所充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3
美国中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种目标之间,美国中学更重视培养能力,各校都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及教师的教导下,美国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怀有浓厚的好奇心,探究意识强烈,探究能力很强。
本那斯威高中是一所公立学校,我给该校社会学班级的学生上课时,学生的问题就像连珠炮似的:“听说中国学生在学习上非常用功,他们课余时间也在做题吗?”“全国一本教材,一考定前程,这样会不会不公平?”
我房东的女儿玛丽莎才12岁,7年级学生,就能写《中国妇女》这样的课题报告了。她除了向我请教了一些当代中国妇女的情况,还利用课余时间到镇上甚至市里的图书馆去查阅这方面的材料。两个星期下来,她完成了这篇报告。我看了她写的报告,文章论述得头头是道,先谈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再分析现代妇女的婚姻、工作、生活、性格、挑战,还以我漂洋过海、到她的国家求学为例,说明中国妇女的命运和未来。
玛丽莎完成《中国妇女》这样的课题报告,必须综合运用“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评估信息”“合成信息”“应用所学提出解决策略”等一系列手段,这些手段在玛丽莎看来毫无困难,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学生具有突出的探究能力。
美国的中学十分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美国各中学会为学生配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满足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那斯威高中的每间教室都装有空调、电视机、投影机、幻灯机和录像机,计算机网络惠及每一名师生,只要在校园里,学生和教育者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在本那斯威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比比皆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不少,不少教师还拥有两个学位,我的指导老师雪拉・卡尔森女士就拥有生物科学、卫生科学两个硕士学位。美国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这与美国对教师素质的严格要求有关。我国大学生四年本科毕业之后,只要考了教师资格证就有资格当教师,而在美国,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修完为期两年的教师执照课程。而即使如愿当上教师,教师这一职业也并非“铁饭碗”。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如达不到教学要求会被解雇。在美国的高中学校,假如学生认为这个教师教得不好,他们可以上完一个quarter(半个学期)后drop(不选这学科)这位教师的课,而另选别的老师的课。如果任课教师一年内收不到15名以上的学生,第二年他就会被解雇。在凭能力赢得尊重的国度,美国教师在教学之余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最后,美国的中学为学生设置了丰富、实用的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中小学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初中及高中逐步加大学科课程比重,同时十分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工作。
美国的中学十分重视课程的丰富性,强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分文、理科,而采用学分制,力求面广点深。以本那斯威高中为例,该校开设了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计算机、打字、卫生、家政、艺术、工业技术、体育、音乐、外语、行政管理和特殊教育(帮助残疾学生、后进生)等学科,每个学生通常有4科是必修的,余下3科为自选。每一学科下又划分了多种学习科目,例如英语就包括语言、文学、语法、修辞等科目,数学通常设有普通数学、混合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经济数学、商业数学等科目。
美国各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很注重联系实际,如本那斯威高中家政班的学生除了学烹调、裁剪、缝纫,还学家庭学,包括恋爱、婚姻等内容,教学内容非常实用。
美国的中学给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很多,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我的导师雪拉在上课时,常常让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参观学习。在学到“葬礼”一章时,她会带学生亲自到殡仪馆看一看,还请医生、护士到教室给学生作相关的讲座。
本那斯威高中有一门紧急救护的选修课程,上课时教师在教室讲台前摆放一具人体模型,学生先围在四周看教师做示范。
“Are you ok?Are you ok?(你怎么了? 你怎么了?)”
“No response.No response.Call 911. (没有反应。没有反应。拨打911报警。)”
教师扶着人体模型,一边摇一边问,然后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的示范动作。示范结束后,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拿着一张干净的塑料薄膜贴在人体模型的嘴上,蹲下来亲自实践。考试合格后,学生将得到由美国红十字会颁发的紧急救护合格证。
美国的中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灵活设置课程、严格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探索等方面,美国的中学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人们较多地责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少,其实中学也应负起责任。在中学阶段,学生步入了成长的关键期,心智趋于成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而很多学校、教师却让学生一头扎入题海。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职责,并把它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应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我们应使自己在学识、理念等方面走在时代前沿,让自己的思维“活”起来。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信口拈来,很少像中国教师那样照本宣科。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和创造性的教学意识。我们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先进准确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讲授学科知识。
其次,我们应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我们应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不应使学生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美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只负责把课堂线索贯穿下来,并启发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思路尽可能的广而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解读、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再次,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教师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了多彩的学习情境。我的导师雪拉女士上卫生课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同时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变式教学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力求教出新意,教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创造。
第四,当学生偶然迸发创造性的“火花”时,我们应引起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美国师生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学生发表了独创性的见解,写了见解独到的文章,制作了有创意的工艺品时,教师都会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热情地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留心学生的新发现,当发现学生有所创意时,应不吝啬赞美之辞。
最后,我们应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本那斯威高中,学校走廊、各班教室贴满、摆满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图表、绘画、剪纸等,看上去“凌乱”,实际上内容充实、富有新意。在家政课上,学生们经常走出校门,运用小歌剧、讨论、演唱等多种形式,以实际行动宣传抽烟、吸毒的危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知识,带领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设想变成现实,体会到成就感。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4
正如王光祈先生所言:“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乙民族之乐,丙民族亦未必能懂……”①“日耳曼民族之乐,拉丁民族不必尽懂;拉丁民族之乐,斯拉夫民族不必尽懂;推而至于各小民族,亦无不如此。”②“德国人之作品,不必尽与法国人口味相同,中国人之作品,更不必与欧洲人口味相同。”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加强对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探悉不同民族的群体音乐审美心理的新兴学科亟待建立。
所喜,笔者新近拜读了施咏博士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33万字)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著。该书以“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为取向,构建一个多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其意在通过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逐步深入,最终打通诸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使之能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这一更具新视野、新挑战的论域的统筹下,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
一
该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所修改而成,作者所提出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方法上,以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视角来观照以民族为单位的人类共同体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演化的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课题之缘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的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章阐释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个性与共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第四章提出音乐审美心理是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第五章探讨了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总结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第六章为联觉,指出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七章为心理偏向,提出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调剂为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还有着“尚悲”的偏向,与西方民族比较而言,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第八章通过实例论证了民族性格与其音乐性格两者之间的对应性。
二
该书的作者施咏是近年在学界较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在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曾师从王耀华教授、乔建中研究员门下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通览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与选题相关的诸人文学科领域的学习、钻研、思考、探索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力。诚如著名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写:“施咏同志在我校攻读音乐学博士学位期间,以巨大的努力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我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很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全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独创
通常,独创性往往是衡量一本著作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国内,无论是民族心理还是民族审美心理则都是一个有待于拓荒的新兴研究领域。就审美心理学而言,诸多研究成果中涉及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也为数不多,且这些研究也大多从文艺学角度出发,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有关民族心理的文献中,一般较少涉及“审美”;而一般的美学、心理学又几乎罔谈“民族”。虽然在某些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著作与文章中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多为一般性的流于表层的探讨,且极为零散。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相对完整、成系统,并得到足够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相关散落资料尚需归纳、梳理、整合并理论提升。
而《概论》一书正是取这样一个被当今美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所遗忘的研究领域,强调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视角。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向来是最深层、最复杂、最微妙、最灵动也是最难以琢磨的民族成员的音乐审美心理层面上。并运用辩证思维大胆架构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首次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心理偏向、民族性格与民族音乐性格之间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理论发掘,很多观点提出均不乏新见。
2.视野开阔
以往音乐学界的状况是:民族音乐学、心理学、美学三个领域,多呈独立、并行的状态,音乐心理学多专注于实证性的科学的、个案性的研究范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代美学史文献的梳理总结;而民族音乐学的主流成果则多集中在微观的田野的个案调查报告。在中国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中,研究范围虽然涉及到了诸多方面,但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多维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呼唤着多角度、多学科的文化诠释。
正如乔建中先生曾呼吁:“选题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分类的圈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题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④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正将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偏重宏观视角、注重多学科边缘交叉,而开拓性地将音乐学、民族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而构建成新的研究领域。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莫若说是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对音乐学本学科的细化发展――创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还加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心理学层面,拓展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所涉及、包含的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提供一个极具拓展空间的新视角、新方向。
3.逻辑性强
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的架构,作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上亦是用心甚多。全书的布局得当,条理清晰。在不少章节体现了作者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性。如在绪论中通过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心理美学这三对关系的辨析来论证强调其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第四章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中,提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守恒是相对的,而变异发展是绝对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总是在稳定性与变异性,即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的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尤其是在第三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对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逻辑严密并较前人均更饶有新意与深度的阐释,作者分别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就愈不是世界的”、“民族的,却并非都是世界的”等五个方面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促使民族审美心理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任何一种美的属性,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没有个别就不存在一般。所以,音乐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驾和超越于民族性之上,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层层剖析后,进而提出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就是世界的”。
三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创辟之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理论的框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岂是一人所能胜任?如果该著的出版面世能够唤起更多的同仁对中国民族音乐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关注,随之为其添砖加瓦,我想,该书所谓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发挥尽之了。
参考文献
[1]王光祈.音学.自序[M].上海启智书局,1929,转王光祈文集.[C]巴蜀书社,1992:280.
[2]王光祈.德国人之音乐生活[C].转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5.
[3]王光祈.中西音乐之异同[J].留德学志.1936(1).转王光祈文集[C].巴蜀书社,1992:291.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资源;初中英语;英语听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37-0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新媒体资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教学资源,新媒体资源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多方面内容,比如英语电影、电视剧、英语新闻等。近年来,新媒体资源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逐渐提高,在教育领域中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对英语教学而言,新媒体资源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听力和阅读方面。通过收听各种新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内容更加广泛,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更多新媒体资源,在英语课堂上播放,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一、新媒体资源对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听力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锻炼的过程,学生需要多接触一些听力素材,才能累积更多的背景知识,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听力素材进行丰富,在英语听力课教学过程中,听力素材不应该只是传统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该要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将其他的教学资源应用到听力教育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听力素材中找到更好的语感,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此外,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是一个关键,新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新媒体资源,使得学生在英文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更高,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新媒体资源的听力教学是一个文化过渡的过程,应该要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应用,通过反复的收听,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强烈的语感,逐渐避免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新媒体资源在初中听力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加强词汇基础的累积
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的时候觉得听不懂,一个关键原因是词汇量不够。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能则需要加强学生的词汇量的累积。在收听新媒体资源的时候,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词汇,则可以在听完之后结合所听内容的文本对不懂的词汇进行查阅、记忆,从而增加词汇量。在听力结束之后,可以将听力原文的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再对原文进行阅读,找出自己在听力训练的时候不懂的词汇,从而对这些词汇进行记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这些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更新,形成更多新的印象,对自己的英语听力学习能力进行提升。
2、多听多练
听力训练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坚持的过程,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只有不断丰富听力素材,对各种听力素材进行反复收听,才能在思维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为了有更多的听力材料,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新媒体资源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比如英语新闻,就可以作为一种常见的听力素材,在新闻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媒体是比较常用的新闻来源,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新闻的搜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中有很多新闻素材,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之后整理成一系列听力材料,从而作为学生听力练习的重要素材。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但在这些新闻的基础上还应该要加入时政类、财经类等新闻内容,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得到拓展,从而能够在新媒体资源的学习过程中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播放一些新的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听力的机会。
3、加强听力训练技巧的培养
很多听力材料的语速十分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记住所听到的内容,因此很容易导致听力材料的缺失。为了提高新学生的听力能力,能够对听力素材的主体意思进行全面把握,则需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强一些基本技巧的训练。首先要边听边记,提高自身的速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到关键的词汇,并且要将这些关键的词汇准确地记录下来,从而可以串接起来,成为一段段连贯的话。另外,在听力理解的时候,也可以首先对问题进行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可以对原文的意思有更详细的了解,在听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抓住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在听英语新闻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材料设置一些基本的问题,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解之后再去听,可以对其中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信息更加注意,从而有助于了解全文的意思,更好地进行听力理解练习。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听力教育一般都是将课本上的素材当做听力的材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应该要不断拓展听力素材,新媒体资源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素材,对于英语听力、英语阅读教学都有很好的帮助。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在听力练习的时候掌握一些技巧和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光红.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5)
[2] 董辉.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6)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6
中国产品在被美国征收反倾销税后,新发货商在出口时可以向美国申请新发货商复审。美国法律对复审的条件程序,个别税率的适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适用个别税率的关键是向非关联方善意销售。近年来,中国公司数次参与新发货商复审,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和教训,在复审程序中提起注意、避免问题,以获得个别税率。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已经分别有50多个种类受到了反倾销指控和调查,其中大部分被征收了不同程度的反倾销税。大部分公司因此被迫退出了美国市场,而想在美国开发市场的公司则不得不面对高额的反倾销税。
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议》生效以后,美国对国内的反倾销法作了修改,建立了一种“新发货商”的新程序。根据以前的规定,在原始反倾销调查期(original period of investigation)内并未向美国出口被调查产品的生产商、出口商(即新发货商,new shipper)向美国出口被调查产品时,只能按照原始调查终裁确定的“其他税率”来缴纳反倾销税。而根据修改后的规定,新发货商可以获得一个机会,根据其实际出口情况,来确定单独的反倾销税率。
由于我国以前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没有应诉和在初次应诉中缺乏经验导致了败诉。因此,中国公司可以利用新发货商程序,使得中国被迫退出市场的那些产品可以找到一条避开美国反倾销税阻碍的通道。
一、新发货商复审的一般规定
(一) 申请新发货商复审的条件
美国关于新发货商资格的规定主要是1930年关税法第751节(a)(2)(B),(美国法典第19卷1675(a)(2)(B))。该条规定:通常,如果行政当局受到受调查产品的某一出口商或生产商的请求并且能证明,(I)该出口商或生产商在调查期间没有向美国(或者倾销或补贴案件是针对某一竞争地区产业,指未向该地区出口销售有关产品)出口实施反倾销税或者反补贴税的有关产品;且(II)该出口商或生产商与在调查期间向美国(或者倾销或补贴案件是针对某一竞争地区产业,指向该地区出口销售有关产品)出口被调查产品的任一出口商或生产商有关联关系,则行政当局应当根据本款规定,为该出口商或生产商分别确定其倾销幅度或反补贴税率。同时美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351.214(b)节(19CFR, 351.214(b))规定,申请复审还需要满足生产商或出口商已经向美国出口或者为出口销售了产品的要求。符合这些条件的发货商即可以请求新发货商复审。
(二) 新发货商复审的程序规定
新发货商复审程序较之其他行政复审程序有其优点,首先,新出口商复审调查只审查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的倾销幅度,而不涉及国内产业的损害情况;第二,在新出口商复审调查期间,不得对来自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的相关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主管机关可要求申请人提交保证金);第三,复审的快捷性,在加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来说有以下规定:
1. 程序的发起
条例第351.214(d)节规定,商务部长在反倾销税令的周年月之后的一个日历月或半周年月之后的一个日历月,可以发起新发货商复审,即商务部每年给予两次启动新发货商复审程序的机会。因此发货商得于任何时候提出申请。实践操作时商务部是否启动程序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调查经费,人员配置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迟延或取消立案。
2. 担保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进口到美国的被调查产品都要在美国海关缴纳现金押金,数额与反倾销税相当。在新发货商复审中,美国反倾销条例第351.214(e)节规定,商务部长指示海关暂停进口产品的清关,同时允许进口商选择以提供保函或其他担保方式代替现金押金,直到复审结束。这是作为新发货商复审应诉人可以行使的一个比较有利的权利,可以用担保的方式先通关。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降低进口商的进口成本。
3. 复审的期限
新发货商复审的调查方式和程序与普通复审和原始调查基本上相同,都经过立案、通告、发出调查问卷、实地核查、初裁、听证会、终裁的程序。但新发货商调查的时间比较快,通常在立案后180天内做出初裁,初裁后90天内做出终裁。商务部认定案情复杂时,也可以将上述日期分别延至300天和150天。 应诉人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免于被拖入长时间的诉讼消耗。
二、中国公司在复审中的单独税率
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司申请新发货商复审的产品有:2002年非冷冻苹果汁,2002年罐装蘑菇,2003年盒装铅笔,2002年和2003年的蜂蜜,刹车盘的五次复审,2001年的锥形滚珠轴承,2002年的甘氨酸,2001年的石蜡,2000年的腌制蘑菇,2000年的重锻工具,2001年和2002年的硅金属,2001年的高锰酸钾,对小龙虾和大蒜的数次复审。其中中国公司获得零税率的有:锥形滚珠轴承、第五次和第六次刹车盘复审、2000年发起是小龙虾复审、2002年的大蒜复审。从以上这些案例中可以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供其他公司参考。
根据条例第351.214(b)节规定,新发货商复审的应诉人得到单独税率应当提供以下证明:(1)证明应诉人本身和应诉人的供货商不是在原始调查期间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公司;(2)证明应诉人与在原始调查期间向美国出口商品的任何出口商或生产商没有关联,包括在调查中没有单独受检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3)在涉及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时,证明应诉人的出口行为不由中央政府控制。应诉人需要提供的文件有:(1)作为请求的出口商或生产商的商品第一次进口或为消费而从仓库提取的日期,或者,如果出口商或生产商不能确定第一次进口的日期,则提供该出口商或生产商为向美国出口而第一次装运该商品的日期;(2)上述货物及后来装运的货物的数量;以及(3)第一次在美国向非关联的买主销售的日期。从条例的规定可以看出要获得单独税率主要是证明公司的独立地位和实际向美国出口了被调查产品。中国公司在证明这两个问题上,有成功也有失败。
(一)新发货商的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