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企业主导

作者简介:安真真,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87-04

在英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地位显要。多年来,它为英国培养训练了大批职业世界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为英国科技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几年,英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状况陷入了困境。2011年12月,英国就业与技术委员会(UKCES)提出了一项针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本文试图通过阐述英国职教体系改革动因、改革的原则、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改革意义,以供我国的职教改革借鉴。

一、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因

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政府对技术培训的投资显著增多:1997-1998年度至2008-2009年度,政府在继续教育中的实际公共支出大约增长了36%①,拥有高级资格证书(或者同等水平)的人数增加了44%,而没有资格证书的人数下降超过了25%[1]。这些数据都表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一些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现有的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一)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需求

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在推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发展中困难重重。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对于许多岗位来说3级(相当于A-级)资格证书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最低水平,但是在2010-2011年度,英国的学徒制中约有2/3的课程是从2级开始的[2]。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提供的培训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难提高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和参与。在过去的12个月里,只有27%的企业安排或资助了旨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3]。在2008-2009年,只有25%的企业选择了公立培训机构。据悉,企业在培训上的支出大约是20亿英镑,而公立培训机构的收入只有7.5亿英镑。

(二)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难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学徒岗位

只有接受的技术培训质量高并受到劳动力市场重视时,参加培训的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但目前他们获得高质量的学徒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不足,年轻人选择学徒制的机会有限。例如,2009年英格兰只有8%的企业提供学徒岗位,16-18岁的年轻人成为学徒的机会大约只有6%[4]。而从国际上来看,奥地利、澳大利亚、德国和瑞士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是英国的3--4倍②。另一方面,学徒培训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增加了维护培训质量的风险。最近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级资格和服务行业,但这些培训往往用时较短,培训内容较少。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零售行业的学徒培训可以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在其他国家,学徒平均需要3-4年,而英国只需1-2年。

(三)企业对技术培训的投资难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企业投资的技术培训类型主要有非正规培训和资格证书培训。首先,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不同。英国企业参与培训的比例很高,但在2007-2009年间企业的培训投入减少了5%[5]。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培训持续的时间也较短。目前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任何培训。其次,培训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绩效联系在一起。在英国,约有25%(在某些部门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0%)的培训是为了完成法定的义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到33%的企业采取高效能工作实践方法,尽管这种组织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激励更多高效的员工参与,还可以把劳动力开发与提高组织绩效结合在一起[6]。再次,英国企业领导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人们普遍认为,采取科学的领导和管理的企业拥有较高的组织绩效、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与欧洲竞争对手相比,英国管理者的数量最少,在管理发展培训上的人均花费也较少,大多数中小企业业主在创业前没有接受正规的管理培训[7]。

很显然,英国在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建议构建一个由企业主导的、单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顺应企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提供高质量、高回报率的技术培训的同时也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二、构建企业主导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

为了解决前面章节所提到的问题,英国就业与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构建企业主导职业教育体系的5个原则,以简单描述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企业拥有职业教育的主导权

英国职业教育有企业主导开发经济增长所需技术的历史基础。19世纪末,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英国16家Livery公司共同建立了伦敦城市行业协会(the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培养行业内的年轻工匠。目前,该协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之一。然而,在过去的30年中,英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特点却是政府在其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许多政策是从政府需求而不是企业需求出发。但是,在许多拥有成功职业教育的国家,恰恰是企业、培训结构和员工团体的共同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8]。因此,政府应该放权,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员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创建一个有利于技术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了职业教育的主导权,企业将致力于创造有活力的、负责任的企业文化,把劳动力开发作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导权,优秀的企业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就业机会和工作体验机会。

(二)建立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

英国目前有两个培训市场:一个是依靠政府特权提供资格证书的公立培训市场,另一个是顺应市场技术需求的私营培训市场。企业的培训支出模式显示许多企业没有选择公立培训市场。这表明公立培训市场没有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技术,也表明投资在公立培训市场中的公共资金没有产生最大效益。

英国需要一个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这样继续教育学院和私营培训机构的发展将依据市场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政府财政刺激,企业和员工也会更乐意为高质量的培训投资。在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中,资格证书将是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认证所依据的真实可靠的工具。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机构也将会更加关注企业需求,致力于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培训。

(三)企业主导的合作组织设计技术培训方案

由于英国职业教育设计和实施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够多,人们参加培训的需求也不强。其他国家的职教体系中通常只有两个关键的主体:培训机构和企业,企业与培训者直接联系。但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有多元的主体:政府、企业、培训结构和培训者,前三者之间的信任度通常很低。

企业和员工都知道什么样的培训最有用。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与工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共同合作应当主导并影响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当地企业间的合作将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比如提供更多的学徒岗位和工作体验职位;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将通过共同的技术开发得到加强。这些长期合作开发的技术培训方案将更有助于保证技术培训的质量和适用性。

(四)技术培训转向依靠企业投资

技术培训经费的来源随着培训主导权的转移而变化。随着主导权转移到企业手中,培训经费也需要从依靠政府转向依靠企业投资。主导权和购买力都转移到了企业,从而建立对市场需求反应更加灵敏的培训机构网。

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改革相比,技术培训的经费改革在实施层面仍然很复杂:公共资金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纳税人提供更高的回报;设计的投资模式应当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以带来更多的合资。

(五)培训经费运作过程透明

在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中,公共资金的使用应该是透明的。当前的公立职业教育体系有两个独立的交易过程: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培训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因此,消费者常常不知道政府的投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很难认真决定自己的培训投资。

公共资金的投入应该是透明、简单的,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加容易地进行选择。公共资金的使用在市场中应该是清晰可见的,应该是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为前提的。企业和员工能够作为消费者来购买政府提供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创新性,使培训能够物有所值。

三、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在英国,使企业拥有技术培训的主导权需要进行长期的改革,需要彻底转变技术战略和技术培训的开发职责。这些建议的目的是在本届英国政府承诺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技术培训参与度,确保技术培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认为技术培训战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

首先,针对16-24岁青年的职业培训应由政府主导转为企业主导;其次,对于成人劳动力开发,应由培训机构主导转为企业主导。

具体而言,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提出了四点建议措施:

(一)政府直接资助企业参与学徒制

职业教育的主导权与经费来源密切相关,英国的传统是政府独自掌握着培训经费和主导权。如果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技术培训主导权,获得预期的利益,那么就必须改变职业教育经费的运行方式。

针对16-24岁青年职业培训项目,以青年人的主要职业通道――学徒制为例,在目前的技术培训中,政府对学徒制的资助主要是通过技能经费署(the Skills Funding Agency)对培训机构进行,但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的企业除外。UKCES建议政府直接资助参与学徒制的企业。

但是,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在安排年轻人参与工作本位的培训项目时面临着许多风险。鉴于2013年以后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限和NEET率的提高,采用激励机制降低这些风险、提高企业培训参与度将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激励企业参与技术培训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通过税收体系,比如国家退税制度(National Insurance Rebates)。这种方式可以把培训经费直接拨给各种规模的企业,减少的影响。目前,政府对16-18岁的学徒提供100%的培训经费,对19-24岁的学徒提供50%的经费。通过国家退税制度,企业与个人共同支付19岁以上年轻人剩余50%的培训费用。

(二)职业教育依靠企业投资和贷款

为了确保成人劳动力开发的可持续性,UKCES建议改变公共资金对成人劳动力开发的资助方式:从目前基于提供资格证书的培训机构拨款模式转变为基于培训效果的企业投资和贷款模式。

对24岁以上成人的培训和诸如高等教育等其他领域,政府经费已经从资助模式转变为借贷模式。例如,从2013-2014年度,为那些24岁以上考取3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成人引入个人收入相关的贷款制度。为了确保企业更大的主导权,UKCES建议这些贷款可以在企业之间流通运用。

贷款可通过债券和投资等形式以行业部门为基础,通过部门、行业团体或供应链的结构化投资管理运行。企业投资模式有许多创新的空间,这些创新可以激发那些最了解自身和自身部门需求的企业用新的方式来普及运用技术。

(三)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前两个建议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改变经费的来源来加强企业的主导权。但是实现企业对技术培训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同样重要。

政府可以采取的一个措施是为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使其摆脱当前体系内的限制,与它们的供应链、培训网络、行业热点和产业群合作开发技术培训方案。这些方案应该由与员工和工会密切合作的企业提出,与培训机构和其他重要参与者共同设计,以此来保证培训的普适性和参与者的利益。

对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而言,他们的竞争将围绕如何使企业从培训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应对政策和相关法规。对于政府而言,这意味着重新审视技术培训政策,为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更大的自,也就是确保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朝着依据技术培训结果而不是过程来评价的战略投资方向发展。

(四)扩大向企业提供竞争性投资基金的范围

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政府需要鼓励企业拥有更远大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需要提高企业的能力,使其在技术开发中更具创造性。在过去的半年中,UKCES已经启动了两个投资基金:经济增长和创新基金(the Growth and Innovation Fund,简称GIF)和企业投资基金(the Employer Investment Fund,简称EIF)。这些基金支持的技术培训项目不仅满足了真正的技术发展需求,甚至在没有后继公共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仍可以持续发展。

从目前的这几轮投资来看,企业团体有浓厚的参与兴趣。例如,GIF已经扶持了15个项目,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创造性和生产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设立新的职业标准、开办新的或者扩大国家技术研究院。GIF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展到当地的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当地的企业也积极提出富有创意的培训方案。

四、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的意义

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创造了条件,使其与员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密切合作,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确保英国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等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而言,转变培训的经费来源将使企业在培训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应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企业与政府变为战略投资关系,这将使企业摆脱的限制,开发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培训方案。

对个人而言,企业主动参与培训并且相互合作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通过工作体验和学徒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而言,企业和个人对培训的投入整体增加是其获益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培训机构也将更积极地探索使培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方法和途径;整个培训机构网也将依据培训的创新和质量竞争而不是政府设置的项目和特权。

对政府而言,拥有更大主导权的企业将实施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不依赖公共财政的技术开发战略,公共财政的压力将减少;当较少参与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时,政府依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和投资来影响企业的行为。

总的来说,在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中,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多以财政资助培训机构的形式进行,但这恰恰导致了培训机构为获得政府资助而竞争,而不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尽管企业与职业资格证书计划的传统联系依然存在,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市场的重要“消费者”的企业却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因此,在这个改革方案中,英国政府改变了财政投入的方式,不仅仅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外延发展,更重点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建立企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改供给导向为需求导向,使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政府也控制着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提供者――职业院校基本依据政府的政策办学。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迅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也必须从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政府赋予职业院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它们积极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政府也应当通过诸如税收政策等财政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使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需求者”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注释:

①根据英国财政部的预算,继续教育的政府开支在1997-1998年度是49亿英镑,在2008-2009年度是88亿英镑,事实上考虑到通货膨胀,政府开支增长了36%。

②参考2011年由艾莉森・富勒教授和洛娜・尤恩教授提交给英国教育委员会的书面材料。

参考文献:

[1]UKCES(2010). Ambition 2020:World Class Skills and Jobs for the UK[EB/OL]. http://.uk/assets/ukces/docs/publications/ambition-2020-the-2010-report-key-findings.pdf,2012-09-02.

[2]ONS,BIS.Quarterly 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DS/SFR12 (October 2011)[EB/OL]. http://.uk/NR/rdonlyres/B57FF1DE-40C8-4CBB-B91F-B4F733DD1A16/0/SFR_Commentary_January2012.pdf,1012-09-02.

[3]UKCES.EmployerPerspectivesSurvey2010[EB/OL]. http://.uk/publications/er25-employer-perspectives-survey,2012-08-30.

[4]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October 2011)[EB/OL]. http://education.gov.uk/rsgateway/DB/SFR/index.shtml,2012-09-01[5].UKCES. National Employer Skills Survey 2009[EB/OL].http://.uk/press-release/national-employer-skills-survey-for-england-(ness)-2009-full-report-published,2012-08-28.

[6][5]UKCES. High Performance Working: A Synthesis of Key Literature[EB/OL]. http://.uk/publications/ers4-hpw-synthesis-of-key-literature,2012-09-01.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移植”,还是“借鉴”

由于人们看到在科技和生产管理领域内,发展中国家常常采用技术引进的策略,以便越过漫长的实验与探索过程,直接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移植”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故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界也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可以仿照技术引进策略,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甚至引进全部的高职课程材料。这种主张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在移植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后也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至少对以往一成不变的单一传统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冲击。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虽然是技术教育,但技术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技术,技术教育的课程也不能等同于技术成果。高等职业教育与各国独特的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及其国民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高职课程缺乏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我们这样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可移植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主张采用“借鉴”而不是“移植”的策略。所谓“借鉴”不同于“移植”之处在于它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吸取国外高职课程中的合理成分加以改造,以适合本国的国情。当然,“借鉴”并不排斥直接采用原型中的某些具体方法。这种“借鉴”策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关于改革本身的成功做法;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高职课程模式和考察开发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前者可以使我们的改革少走弯路;后者则可以优化我们的改革方案设计。事实上,“借鉴”不同于而且优于“移植”之处还在于:“移植”只能照搬某国的某一种模式,从而既照搬了它的优点,也照搬了它的缺点;而“借鉴”则可以广为吸取各国的各种模式课程的优点和长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借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正是高职课程为迎接未来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唯一源泉。

二、“突变”,还是“渐进”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当然归属于教育改革的范畴。美国学者马克・汉森在《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一书中将教育改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震式变革”,另一种是“渐变式变革”。所谓“地震式变革”选择的就是“突变”的策略,这种策略试图全面、迅速地推行一项既定的改革方案。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特点,一是在时间上“分步到位”地达到最终的改革目标;二是在空间上“由点及面”地逐步推广改革的方案和成果。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在教育改革中采用“渐进”策略是比较适合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的,比较容易使改革取得成功。美国学者史密斯和基思在《教育革新剖析》一书中曾精辟地阐述了“渐进”策略,认为“这种策略包含:①较低层次的不确定性和极少脱离本意的结果;②减少时间方面的压力;③拉大重大变革的间距;④限制有关变革的决定;⑤减少对资源的要求。这种策略会使最初的目标作为成功的可能性逐渐增长的自然结果而实现。这样反而增大了造成有利形势的机会”。归根到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够采用“渐进”策略,还是由它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的职业适应性和高技术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渐进性所决定的。试想,如果技术型人才缺乏对特定高技术职业领域的适应性,他们就必须在学校里接受全新的高技术课程学习后才能从事高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而如果高技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得以迅速地普及和推广,就更加迫使技术型人才全部要接受高技术课程学习,那么这样“渐进”策略可能就行不通了。

三、“自流”,还是“调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热潮方兴未艾,高职的课程改革更是成为热中之热。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动因并不都是源于自觉地意识到这是高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的动因可能来自于各校为了提高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有的动因则可能来自于学校的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高职的课程改革往往处于“自流”的状态。这样的改革,从目标制定、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工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可能都是属于自发性质的。当然从理论上讲,“自流”也不失为一种改革的策略,它至少可以减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改革的工作责任与压力;而在某种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这种“自流”还会对调动各校改革的积极性起到有效的作用。然而“自流”策略的最大弊端,一是在新课程的开发、设计等方面会造成低水平重复,浪费人力和物力资源;二是在旧课程更新方面,由于纵向缺乏理论指导和咨询服务,横向缺乏信息交流和相互合作,使课程更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缺少创见;三是因新课程实施后缺乏可靠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很可能会忽视实效而使改革流于形式,甚至反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更谈不上适应高技术发展这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了。我主张,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宜采用“调控”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方面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还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协同有关高技术企业集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Training Education Reform on Capacity Training

Bian Chunxu

(Changb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ountain,Baishan1343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given the ability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reform aimed at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innovate,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Capacity training;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vocationa;;Education reform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对创新性要求很高,而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基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告知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前要谈一谈。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

当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许多老师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管学生学习的成效,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重理论课程,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有待改善。

(三)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为了成绩而应付考试,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看轻实践,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比较欠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落后。高等院校计算机职业课程讲授的知识多而杂,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使用的教材也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队伍的素质需要提高。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教师的知识水平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存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也说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对创新能力有很高要求,知识更新较快,这就要求计算机职业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技术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因此,时代对计算机职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当前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无论是从计算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还是从顺应时展的角度出发,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行探究式学习。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仅仅传授学生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建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探究的态度。(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相互促进的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以大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三)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很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的上机实践。学校应该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高充足的教育信息资源,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同时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上机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改革教学考核手段。为了保证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重点任务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我们应该改革考核手段,将学生的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这三个成绩是学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平时表现三个方面的放映,三个成绩有机结合更能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很重要。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多学习、参加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时俱进。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以便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

总之,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进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手段,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力量培养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国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格局[1]。本文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就教学体系提出优化和调整方案,实现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的相互适应,构建寓教于赛的教学氛围,分层次、分目标的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2]。

(1)工程机械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工程机械类技能大赛的内容是行业最新需求,代表市场上最新的工程机械设备和技术,参加大赛既可提高院校影响力,又可响应企业需求。实训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拦路虎,必须加快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建设与更新。本方案实行校企合作、师生共建、虚实结合的方式构建任务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向企业提出合作意向和实施项目,吸引企业出资赞助;逐渐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此外,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还可以提供社会培训考证和优质的技术培训服务。师生共建:①教具开发,采用任务教学方式。即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任务,由高年级学生自主开发实物模型及理论,并用于低年级学生教学,包括教学模型、多媒体软件、结构挂图等。②实践设备搭建,由学校和企业提供必要的贵重设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按任务搭建实验台,并进行相关实践操作。虚实结合:根据课程需求,逐步建立虚拟实验台,可以进行工作原理及拆装演示、局部详解等,再进行实物操作,进而理解透彻,认识深刻。交流与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教学任务的安排需要跟随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丰富教学。

(2)工程机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运维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工程机械的操作、性能分析和故障检测等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以外,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足够的理论功底、自我思考能力、团队意识等等,这是企业需求,也是技能大赛所倡导的。而目前来说,只有少数精英学生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要实现大众化,就对目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内容改革:把职业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把技能大赛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大赛模式带动整个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赛教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迎合市场走向,贴近行业现状、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将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工艺要求、操作规范和创新思维等与传统知识相结合,设置成几个项目进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一体化实训基地为依托,不同时期制定相关任务,以项目形式实施教学,将学生分成固定几组,每位学生在组中都担任相应角色。每个项目的进行都以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进行指导,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3)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职业技能大赛模式的教学要求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应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思考,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要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要对学生的新思想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要善于思考,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要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4)结论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航标,为职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利环境,不仅要积极参与竞赛,更要擅于利用竞赛,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培养模式,进而加快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2014(10),103-105.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5

一、教师改变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教育要改革,教师必须改变。“因为在改革的实施中,仅仅是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材料、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等并不能自行启动以求实现有效的改革,它们都必须通过参与并投入其中的人,即教育工作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教师来实现。若处于改革中的教师无动于衷,则学校教育系统中其他方面再多的变化最终也将无济于事。因此,教师改变成了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终极力量”。[2]然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改革总是面临教师难以改变的困境。一方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复演着“失败”与“回归”,使得教师对改革前景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面对外在的改革要求,教师总是习惯性采取观望态度甚至是抵制态度。另一方面,据管理心理学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即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和经验,在其中就会觉得安全、舒适和稳妥,一旦逾越,则可能会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3]因此,面对改革,教师往往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不愿意改变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放弃自己的“舒适地带”。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正视教师的消极态度,否则改革将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如当前,职业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缺乏热情、缺乏价值认同,对于改革的理论(如课程理论)缺乏深入理解,但迫于外在的制度安排或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计算,部分教师会迎合改革需要,做出必要的改变。然而,这种改变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并不是基于对改革的价值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做出的主动的、积极的改变。当教师不能主动做出改变,心甘情愿地以主人翁的精神进行改革,改革的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不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依然是“新瓶装旧酒”,“虽经改革,但各种关于教育、教与学的陈旧态度却依然根深蒂固”,“个别学校虽然一度表现出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革的能量逐渐‘损耗’,最终总是回归当初,与其他传统学校并无二致”。[4]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改革的成效,教师必须改变,必须让教师对改革的价值高度认同,并熟悉改革的理论基础乃至具体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规范。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切实将教师改变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制度促进教师改变,促使教师主动离开“舒适地带”,寻求专业发展。让教师在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深化改革。[5]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改革除了要寻求教师改变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承受对象,也是改革的利益主体。任何改革最终应落实到学生身上,即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才。学生成才是目的,改革只是手段。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价值选择与利益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设计。然而,当下的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改革的逻辑起点不是学生的需要,而是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以课程改革为例,一般的改革思路是:基于职业市场调查,确立专业对应岗位(或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再将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化为课程。这种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进行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围绕“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的课程设计,更符合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但这种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需要,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虽然这种职业本位课程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的缺陷,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正在成为现实,职业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入学方式也日趋多元,学生的成才基础与成长动机均存在较大差异。以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仅全日制在校生就多达五类,包括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士(插班生)以及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的“回炉生”)。学生的入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包括普通高考、“3+证书”、普高单招、中高职对口单招、“三二”分段(学生在职业高中完成三年学业后,通过高职院校自行组织的选拔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年)、政策安排(如退伍军人②、新疆班)、自主入学(如社会插班生)。[6]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正视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供需矛盾的逐步缓解,职业教育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学生的教育选择机会越来越多,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随之,学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满足于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再满足于“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希望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并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出于市场竞争考虑,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应仅考虑“出口”——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应考虑“入口”——学生的需要。如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一直希望职业院校能为其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并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如果仅以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也会因毕业生不愿意去既定的岗位就业而造成技术浪费。总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仅应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成才。相反,若改革淡漠学生的需要,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改革的成效,而且会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设计

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必须有科学的设计。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对为什么改革、改革要改什么、改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科学设计。以职业院校普遍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在改革之前,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是如何进行的、改革的效果如何检验、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以确保改革效果是因改革而起,不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否则,改革将缺乏效度,包括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所谓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或者说是研究结果能被证明的充分性程度。如当前一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安排对照组,只有实验组或改革组,由此很难检验改革的效果,难以确保改革“效果”是由改革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因改革,教育教学资源投入更多、教师的工作更投入等)。外在效度是指改革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大小,一项改革结果所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大,外在效度愈高。反之,其可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小,外在效度愈低。[7]如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无关变量控制不够,在改革中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缺乏连续性(如当影响改革的一些可控或不可控因素发生变化时,该模式将难以持续),也缺乏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如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然缺乏外在效度。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设计,避免随意性,从而提高改革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当下,职业院校普遍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改革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一些改革只凭热情,缺乏科学的态度与科学设计,对于影响改革的诸多因素(如教师改变、学生主体性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与研究,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针对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建议职业院校应切实深入研究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改革的目标与方向,针对问题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并在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通过改革解决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9)中的数据整理。

② 退伍军人虽经“3+证书”通道入学,但要求比其他中职毕业生低许多。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R]. 广州:广州讲坛第二十三讲,2005-7-25.

[2]尹弘飚,李子建. 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 教育研究,2007(3).

[3][4] 操太圣,卢乃桂. 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5.

[5]查吉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5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学的管理和训练学生教学模式。笔者调查样本Y校是某市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省内唯一一所重点艺术类中专,服装设计专业是该校龙头专业,多次被评为省级师范专业。但近些年,市场供需改变、教育改革升级等外部因素对该校本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1课堂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以Y校为代表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堂上沿袭教师中心论,所谓的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三基”教学,事实上已经演化为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看客的现实,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以实用为原则、以实践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1.2教学组织形式“一刀切”

Y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一般以大班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了职校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性别差异。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男生的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女生的感性思维日益增强,这就导致了两者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方面差异显著。客观上,生理心理双重变化已经不适用一个班级、一套教案、一份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

1.3考核评价制度僵化单一

以Y校为例,现行考核制度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评价方式以分数论优秀,制约了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服装设计、销售管理、生产质检等对实践操作有较高要求的岗位,因此必须在考核评价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贴合职业规划的应用性人才。

2以勇士断腕的决心推行项目教学法改革方案

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倒逼的大环境下,走出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专业办学路子,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校大步前进、企业认可接纳,是摆在Y校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现实课题。笔者随Y校该专业的领导班子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先后五次到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交流,为下一步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积累智慧财富。Y校领导与企业负责人对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当场与知名厂商确定校企合作事宜,为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后花园。Y校服装设计专业全体教师坚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以实践操作为中心,重新梳理理论知识体系,明确以项目实训课为教学改革主战场,在项目教学法中为学生企业当好“月老”。

3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Y校以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为指导,在项目实训课程中选择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稳步前进地以入学新生为实验样本,分层推进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聚焦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执行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主张先做后讲,强调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学生唱“主角”,老师演“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名企见习———我也是企业一员

Y校定期组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去某省某知名服装生产企业参观实习。该企业是专门从事时尚服饰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并代加工世界顶级知名时尚品牌。每次见习中,企业的精英培训师都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安排礼盒打包、临摹版型、质量检查、模拟操作等实习岗位,在实践中为每位时装界新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

3.2校企合作———我在企业生产一线

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电动控制技能的基本功后,为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深化的提升,Y校与某裤装生产企业合作,将休闲裤生产引进课堂生产实习教案中,一系列生产流程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统筹规划,服装设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将完成三千件成品生产。学生在生产一线深化了理论知识,而且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

3.3实践教学———我设计、我生产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服装的积极性,Y校联合姊妹企业把新品设计的任务交给学生。由姊妹企业首席设计师先进行示范教学,然后给每位学生下派课题,要求限时完成,并自行设计成果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设计方案都会原汁原味的送到买家手中,接受市场的公平检验,合格方案立即投入生产。专业教师再也不是教书匠的角色,而是与厂方技术人员全程监控生产、保证质量,结合每位学生特点安排合理的流水岗位,时刻解答疑难问题,与学生在工作中结为临时同时,在生活中成为知心朋友。

4项目教学法在校企合作中初具成效

在历时三年的项目教学法试验中,通过分层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专业知识、操作实践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飞跃式提升,学生毕业后心情舒畅的投入到未来美好的生活中。企业普遍反映,Y校毕业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同类校毕业生,并在就业市场成了“香饽饽”。在项目教学中学校通过引进厂方新工艺、新设备,开阔了专业教师视野,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干劲十足的投入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始终以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学生成长为基本理念,重新审视、调整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邹伯骏 周建忠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1,(7):24-27.

[2]郑玉永.校企合作共塑中职学生职业道德[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8).

[3]方丛慧.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