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范文1
开发区就像一个大林子,什么鸟都有,但主要是国鸟、民鸟、洋鸟,也就是国企、民企、外企。国企这只“国鸟”到了开发区后轻装上阵,几年规模打着滚地就增长起来。中国的GDP坐上了世界第二把交椅,“国鸟”贡献最大。
前些年,国内建设开发区十分流行,有一年统计数据说,全国各种各样的开发区都算上有6000多个。开发区,一般就是在中心城市,或郊区什么地方圈一块地,然后招商引资。当地政府通常都给来投资的企业一些优惠条件、优惠政策什么的,企业扎堆发展,时髦的叫法称作产业聚集区。在聚集区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由于获得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又活了过来。
当时有一种很常见的做法,就是把中心城市的国企外迁到开发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搬迁,国企就经历了一个由死转活的过程,佛学叫“涅槃”。干这件事的人,我猜想都很懂英国人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炒地皮。政府把国企在中心城市的地价吵起来后卖掉,企业拿到卖地的钱,首先还掉债务,然后带着剩余资金到地价低的开发区建新厂,购买新设备,投资新项目。中心城区拆除破旧厂房后,建成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写字楼、住宅楼等,这叫“退二进三”(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这个搬迁重建过程,开发区的创意者称其为“腾笼换鸟”。笼子是新圈的那块地皮(开发区),鸟就是企业。开发区就像一个大林子,什么鸟都有,但主要是国鸟、民鸟、洋鸟,也就是国企、民企、外企。国企这只“国鸟”到了开发区后轻装上阵,几年规模打着滚地就增长起来。中国的GDP坐上了世界第二把交椅,“国鸟”贡献最大。
不过,你要是仔细观察“腾笼换鸟”会发现,这些成绩其实是政府和“国鸟”联手取得的。“国鸟”一般自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民经济支柱,政府对其宠爱有加,时不时地给点资金和政策支持,矿产、石油、电力、通讯、金融等命脉行业都由“国鸟”控制。我觉得,国企这只鸟就像个宠物似的被政府宠着,久而久之,“国鸟”的竞争力就退化了。虽然有报道说,国内“民鸟”500强的净利润总和还不及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两只“国鸟”的多,国有银行靠吃利差也赚得钵满盆满,国企还经常当个地产“标王”什么的,但他们这些年“走出去”和国外企业竞争,却没显出像在国内那样不可一世。而且,似乎国外总是对我们政府和国企的关系有意见,美国就说我们的国企背后是政府,说我们破坏了市场竞争规则。美国那个小年轻的总统奥巴马就公然对此表示了不满,还要成立什么专门机构,监督我们的国企与他们国家企业的贸易行为。我们现在好像自己有什么闹心的事,不太愿意搭理他们的说法。不理他可以,但这会使国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前几天,我到广东,一个中小企业家跟我说,广东省政府正在力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其实全国都在搞,开发区又提出了“腾笼换鸟”问题,这回提倡招些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什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鸟”又有机会得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很高兴。“洋鸟”有的觉得没啥意思,就飞到别处去了,或飞回国了。“民鸟”不好办,本来被金融危机冲击后就没完全缓过来,哪有实力转型,没有钱,没有能力开发转型后的新市场啊!看来,“民鸟”虽然愿意转型升级,但却支付不起转型升级的成本。“民鸟”什么时候也能像“国鸟”一样,被当做宠物宠一宠呢?
国有企业范文2
一、对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探讨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一标准最早是由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提出来的,现已成为广为接受的标准。目前我国在关于企业资本研究中也普遍默认了这一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个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首先,从企业经营目标来看,任何企业经营的目标都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企业资本结构安然应为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服务。因此,最优资本结构应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那么,以市场价值最大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的目标,隐含的假设是;企业市场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相统一。但是,由于证券市场的盲目性,尤其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盲目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股票价格和企业利润的变化方向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出现股票价格和企业利润背道而驰的情况。又由于股票的市场价值作为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部分,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股票价格与企业利润的不统一,必然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利润的不统一,即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相统一这一隐含假定不成立。所以,企业市场大小与其资本结构合理与否并不必然正相关。其次,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投资者投资企业的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对投资者来说,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应是使其投资收益最大化。那么,如果把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评判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隐含的假设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相统一。但是,在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中,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并不一致,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工资以及获得更大权力的欲望,往往过分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及市场价值的扩大。例如,在当前席卷世界的购并浪潮中,最热衷于企业购并的莫过于企业高级经理层了。购并所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通过股票价格的攀升,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权力欲望。购并之后,虽然由于购并所带来的股价上升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价值,但这对于股息和红利为主要目标的长线投资者,也就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来说并无实际意义。相反,由于购并企业在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一致,使得合并后的企业往往经过一定的磨合才能步入正轨,这种磨合的成本必然由股东来承担。而且由于磨合过程本身有不确定性,一旦磨合失败,破产风险就会急剧上升,企业的另一投资者一债权人的利益必然受损。此外,破产风险就会急剧上升,企业的另一投资者一债权人的利益必然受损。此外,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能把握经营者决策的真实目的,经营者常常把这种利己决策描绘成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为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就必须用某种硬性的直观的标准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这一标准就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投资者投资收益也不必然正相关。再次,从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说,由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是由股票的市场价值和债券的市场价值组成的,要使其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必然要求股票的市场价值和债券的市场价值可测量。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建立之初,证券市场还很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场价值是难于正确的测定的。因此,以企业的市场价值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不能成为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应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相统一为标准。那么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能否统一为一个标准呢?实际上,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普遍存在,使这两者并不统一,企业经营者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润分配方案,使得企业即使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也无法获得最大投资收益。尤其是在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证券市场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着经营者在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上拥有过大的权力,保护中小股民的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广大股民对投机套利的过度偏好等问题,激励政策的不合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这一切使得经营者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以及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监督不力等问题,也给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定损害投资者利润的利润分配方案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我国,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并不统一。据此分析,可以判定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应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双重标准的统一。
二、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思考
我国国有企业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别。为此,不能完全照搬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最优标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是在企业长期缺乏自主财权的基础下形成的,因而缺乏一个靠资本结构理论来改善资本结构的微观基础;我国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形成受宏观的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优化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必须对宏观的政策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企业资本结构毕竟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和理论,对它进行微观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要达到优化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目的,必须从认清资本结构的形成基础入手,借鉴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采取微观的财务手段和宏观的政策手段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取得收益。
1.调整负债率与资本利润率的不对称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负债和权益资本(投资主体、股权等)。从负债看,急需调整负债率和资本利润率的不对称。企业资本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负债,通常可以带来免税收益、约束经营者不当行为及激励经营者工作积极性等正面效应。但其前提是负债额应限制在总资产的一定比例之内。这个比例具体是多少,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应有所不同,一般要符合下列原则:(1)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应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这才能保证这一项目盈利或至少持平。(2)考虑到企业的暂时周转困难或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率可以小于企业借款利息率,但必须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所谓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以债务和股权分别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与各自的收益(借款利率和利息率)相乘后的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也可以用总资产收益率来表示。保证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才能保证企业在借入这笔款项之后,企业总体资本仍保持盈利或至少持平。(3)企业举债的最终临界点是借入资本的期望利润大于零。这是考虑到某些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为了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占领市场或开发新产品而提出的,这时,企业资本利润率可能小于借款利息率。甚至小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即企业处于净亏损状态,但只要借入资本可以获得一定收益并且是上升趋势,企业就要敢于负债。
参照企业负债规模的一般标准,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些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8.7%上升到1993年的67.5%,1994年至1998年负债率依次为79%、65.8%。65.1%、54%、65.5%。据国家统计局对49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1997年底平均负债率65%,有6054家企业负债率高达80%;即使是国家1994年确定的一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负债率也为65%。这是从总体上考察,再进一步把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利润率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资料显示: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而从纯经济的角度分析,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从企业来说,就要有较高的财务成本;从投资者来说,就要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尤其是国有企业这样资本负债率很高,资本利润率很低企业,其财务成本就更大。而对逐渐加大的财务成本,尤其是当财务成本已大于其资产收益率时,一般应停止借款了。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应逐年下降,而现在的情况是资本负债率的上升与资本利润率的下降相伴而生,企业普遍存在着对贷款的非理性需求,把资本利润率大于总资产收益的贷款原则置于一边,再高利率的贷款也敢借,是否有能力偿还根本不去考虑。造成这种有悻于经济规律的现象的原因在于:(1)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的约束偏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本,由于全体人民作为所有者无行为能力,而国家作为所有者其目标的多元化造成对经营者监督、激励不力,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盲目追求企业扩张、个人政绩,而不顾财务成本提高,破产危机的存在。(2)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另一重要主体——债权人又是国有银行,由于国企和国有银行共属国家所有,特殊的银企关系,使银行行为债权人对于企业应有的约束关系偏软,企业不能还本付息,银行也不能拍卖企业强制收回债权,再加上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国有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实际上难于实现。当然也有的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采取假破产的方式来逃债,那么这笔损失最终也由国家来承担。这样,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又一途径:债权人约束,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3)关于债务利息和免税收益问题,由于我国政府不但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代表,同时又是社会的所有者,是各项税收的征收者。税收收入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政府收入的不同表现形式,相比之下,税收应该是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没有必要为了获得债务利息的税收屏蔽效应和所有者收益的提高而牺牲稳定的税收收益。因此,资本结构理论的税收屏蔽效应,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也适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无法照搬现成的资本结构理论来寻找国有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国有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只能在改革的推进中不断探索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关键在于建立起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外部环境,即首先从宏观上改变国家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非正常联系,改变国家作为所有者、国有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国有企业约束软化的现状,使所有者和债权人与企业形成市场化的联系,实施硬约束。要建立起这样一种模式:企业的所有者只以出资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企业一旦无力清偿债务,所有者不应阻碍债权人对企业破产拍卖;同时,所有者有权控制企业的负债行为,及时制止企业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债权人承担债权投资的风险,严格按照财务风险与财务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的要求考察企业的贷款项目,调整贷款利率,超过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债权人坚持不贷出资本。第三,在企业内部引入多种投资体,建立合理的债权、股权结构。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资本结构优化机制,才能使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增量部分得以优化,然后用增量资本带动存量资本,使国有企业的整个资本结构得以优化,否则,单纯的债务重组,注资减债,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调整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
从权益资本看,存在对于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也许是出于对高资产负债率的心有余悸,我国的国有企业一旦经过股份制改造获准上市,便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首选途径,不但极力扩大发行额度,而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很少现金支付,而多以配股为主,把股票市场作为一块免费的蛋糕,都试图切得更大的一块。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企业普遍认为发行股票,不但可以永久的占有这部分资本,不必象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那样到期要还本付息,因此可以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但事实上,股票融资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股权和债权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股东、债权人、企业经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套制衡、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如果股权比例过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这是因为债权对干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而股权约束相对偏软,股权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只会造成对企业经理监督不力,企业经理努力工作的压力不足,最终损害的还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适度的负债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带来税负结构利益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的股权比例显然无法获得以上好处;根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信号传递理论,外部投资者往往根据企业的融资行动判断企业的价值,而股权融资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一种表现,这促使经营者尽量少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虽然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还不完备,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企业过度依靠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股权资本过高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更容易被收购兼并。因此,为了防止收购兼并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的债务比例是必要的。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除了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外,股权资本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的问题就是国有股比例过高,股权代表不明晰。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使得政府仍然在国有企业中指手划脚,企业仍无法摆脱行政束缚。而政府由于其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它既无能力也无激励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经营企业,一旦企业经营亏损,责任者也既无义务也无能力承担亏损责任,而且国有股产权代表不清,使得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同时,过高的国有股比例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这是因为,由于国家作为国有企业最大股东对国有企业约束不力,使得国有企业的整个外部约束偏软。企业实际上被内部经理控制,企业成本上升,而经营效率下降。此外,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使得对企业经理的选拔成为国家的任命,而国有资本管理者作为国有资本的人而非所有者去行使这种任命权,那么他的这种使命权就只能是一种“廉价投票权”,因为企业经营者经营的好坏与他并无直接联系,他也就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去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优选了。因此,过高的国有股比例无法保证优秀的企业家人主企业,更无法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由于国有股无法上市流通,因而无法形成对上市企业的足够压力,造成上市企业无视股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优化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在股权资本内部,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多元化股东结构中除了国家之外,还必须包括银行、企业法人、投资基金、本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多种主体。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由于机构投资者最终代表个人投资者利益,加之其实行专家管理,因此,它能激励也有能力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2)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还应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实现企业所有者总额的多大比例,不应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而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只要经营者能够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那么对于其较高的股权收益就应当敢于承诺。敢兑现。而象现有许多地方制定的经营者期权数不得超过职工平均持股的3一5倍,这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平均主义作法,对于经营者来说显然激励作用过小,期权的激励作用也就无法实现了。(3)改变单一股权融资的状况,扩大债务融资比例,发展企业债务融资。因为企业债券一般面对社会公众发行,它相对于股权融资和向银行贷款,这是一种最硬的融资方式,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因此,资本结构中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是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范文3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严重冲击着我国大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使得国有企业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而经营管理水平的好坏又取决于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由此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屹立于世界之林。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改革方案的制定、凝集力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降低了国有企业发展的速度,使得企业面临同行竞争时失去自信。总体来说,虽然国有企业面临大量的挑战,但依据经济发展的走向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由此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国有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财务管理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当下,财务管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在企业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使得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项环节。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期望以最少的物质、人力投入换取最大的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虽然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财务管理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式发展,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在国有企业中,一切与资金相关的事务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由此财务管理与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国有企业中大到企业投资方案的制定,小到每位员工的报酬都与财务管理有关。由此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积极性的高低。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不仅要面向决策部门,还要面向员工,来保证企业的收益。
(三)财务变化可以显示出国有企业经营的状况
财务数据的变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企业发展方案制定的优劣,反映出产品的销售情况,还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如果短期之内产品销售量上升,代表企业制定的促销方案有效,销售途径良好;如果长期之内产品销量一直提升,说明产品的质量优,消费者对产品比较认可,相应的企业资金流动速度也会加快,满足国有企业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不合理的财务资源配置
当下,在国有企业中财务资源的配置受到产权制度的束缚,使得财务资源在分配上不能实现均等化、公平化,加剧了股东、职业经理人、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国有企业发展的速度。产权一直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约束着企业的发展,也正基于此,产权约束着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随着家族企业暴露的种种弊端,学者主张实现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且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愈来愈多的企业实现了两权分化,但是两者的分离并没有促进企业的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实现两权分化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当今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员工,不能忽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人们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先进的方法来规划国有企业的配置结构,具体来说由原来的厂房、机器等物质资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科技水平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结构。但是在资源配置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员工具备知识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员工的报酬,还是采用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降低了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引发不必要的利益冲突。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依靠有形的资产,比如机器、厂房等,而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实现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有形的资产还需要无形的资产,比如专利、商标、人力资源等等,并且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占据的份额逐渐增大,能够有效的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当下的财务管理内容针对的是有形资产,关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管理理论比较少,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张,面临的外部竞争加剧,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国有企业投资的需求,限制了国有企业发展的速度。此外,一些国有企业不重视无形资本,忽略了无形资本的价值,使得企业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财务机构设置的不完善以及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国有企业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采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方式来配置国有企业的财务机构,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在新形式下,需要财务机构朝着灵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快速的处理好企业的经营活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只有素质高的财务人员才能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当下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敏锐的观察出财务数据反映的情况,只是被动的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真正目的。此外,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流于形式,失去建立财务管理的意义。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完善财务管理机构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的存在,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企业应该狠抓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想方设法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首先,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员工财务管理的意识,避免财务管理流于形式,从而起到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要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做到懂管理,善管理,学习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维持好正常的资金流通,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应该在现有财务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财务管理机构的灵活性,根据国有企业属于的类型建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员工的引导作用。
(二)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任何一种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考核,只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最大化财务管理的作用。考核可以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使财务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由此应该加强培训考核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了解专业技能的强弱,制定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水平。财务人员不同于国有企业的其他员工,应该秉承认真、敬业的态度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不能粗枝大叶,导致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要向财务人员普及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比如审计学、刑法学等,还应该学一些心理学来调控心态。国有企业要详细记录每位财务人员培训的结果,只有优秀的财务人员才能继续留在岗位上,不符合要求的员工重新接受培训或者转到其他的工作岗位。
(三)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极大的促进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由此国有企业应该充分利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国有企业可以建立内部统一的平台,来完成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平台上披露企业运行的现状,企业资金的流向,接受员工的监督,有效的规避决策风险,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此外,财务信息以数字的方式呈现,小数点的位置关系到数值的大小,关系到企业决策的方向,由此财务管理应该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处理好财务信息的每一个环节。国有企业良好的运行需要以信息流、物流等多种形式为依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出现致命的损失,由此财务人员应该全身心都投入到财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避免纰漏的发生,做好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四)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当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无形资本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由此国有企业应该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优化资本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确定好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在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根据涉及行业种类的不同,明确两者的比例。第二,在有形资本中,明确内部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层次等,从而提高资本周转的速度。第三,提高企业知识利用的效率,国有企业不能停留在拥有知识资本上,应该规划知识资本的用途,提高知识资本利用的效率,处理好收益与风险的比例,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
(五)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
在财务管理中,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成本费用的管理,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增大国有企业的收益空间。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运行的情况,自行确定成本计算和统计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成本计算,了解企业费用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金钱投入。当下,一些国有企业不注重成本费用的管理,只盲目的要求提高企业的收益,并没有想方设法的节省开支,减少资金的投入。国有企业在对成本费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详细记录每种产品的消耗情况,以及产品销售的情况,计算不同商品取得的利润,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于此同时,记录设备引进和磨损情况,尽可能的降低消耗,提高收益。
(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水平
国有企业在实现对无形资本控制的同时,也要实现对有形资本的控制,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水平。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批人制度,实现审批人对有形资本的管理,详细记录有形资本的使用情况、消耗情况、买卖情况等等。此外,要记录机器的使用情况、磨损情况等等。此外,建立固定的维修管理制度,记录有形资本维修的状况,使用和运行的状况等等。最后建立资产处理制度,明确机器、厂房等报废的标准,实现对有形资本的控制。
(七)规范预算控制工作
国有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决策的有效性。预算控制工作包括事前的调查分析,取证,相关预算的确定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预算,一定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明确项目开展的预算。为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允许预算有偏差,但偏差不能太大,如果预算不在可允许范围内,应给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警告,从而提升预算控制的效率。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范文4
国有经济发展好坏对我国整体经济会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国有资产的发展改革路径中,企业资产重组可以对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资源整合起到有利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现状;对策
资产重组在国内作为一个较为新的概念本质上指的是社会非法人组织或企业通过对自身资产和其他方资产进行重新置换、配置,以达到改变企业或组织发展战略的调整,适应自身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或组织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其既可能是使用实物资产进行置换重组,也可能使用非实物资产进行置换重组,既可以是企业或部分组织资产的分离、合并,也可以是单独资产内部的资产转移,因此对于企业或组织而言,资产重组具有多种形式和意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间,国有企业想要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也必须通过企业资产重组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其可以提升经济活力、实现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盘活资产。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现状进行探析,了解我国国有企业当前进行资产重组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现有难题,并试图提出对应的解决举措,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业务的不断发展。
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其自主性难以得到释放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本质上是为企业获得更高效益、协调国家经济转型而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必然应该作为资产重组的主导方参与到资产重组中去。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自身性质和多年沉积下来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兼并过程中其自主性难以获得释放,这无益于国有企业提升重组事项带来的经济好处,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自主性难以释放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重组兼并自不足。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来源于国家即国资委掌握国有资产,因此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只能提出意见,对于资产重组最终能否发生还需要接受层层审批,这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从主观上不愿意去主导资产的重组兼并。其次,当前我国某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可能并不能够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起到有利影响,但是由于行政主管机关基于其他因素,例如税收因素、GDP因素等可能会出现将不适合进行企业资产重组的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看似参与其中,但实质上只进行资产的置换等,国有企业在其中并没有自。除此之外,由于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对职工及管理层的工资薪金带来的影响较小,因此从主观上来看,企业管理层缺乏为了自身发展而进行重组的激励。
(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市场化水平不高资产重组本应按照市场秩序的要求进行,且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并盘活资产。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行政痕迹较为明显,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市场化操作水平较低。首先,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兼并过程中并不采用市场化参与模式进行,而是使用私下直接置换的方式进行交易,这使得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缺乏透明性,不利于社会舆论对资产重组过程进行监督,容易出现现象。其次,某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置换过程中并不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缺乏市场规范的约束,使得资产重组过程中缺乏公平竞争,并且存在虚假交易的情况。这导致对正常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带来了不利影响,国有企业的重组兼并市场被扰乱。除此之外,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较慢,针对资产重组兼并的中介组织发展成熟度较低,这使得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兼并过程中利用中介机构的市场程度不足,不利于资产重组的有效进行。例如,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公司A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该企业希望出售大型建设资产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但是该项交易企业并未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而是通过私下交易进行。这使得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最终并不公允,明显低于资产的公允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出现了现象。
(三)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兼并时目的性不强对于企业而言,其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一般都基于某些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兼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资产重组兼并业务、市场形势和资产价值的了解,盲目进行资产重组兼并,最终使得企业最终并无法因此获得重组兼并带来的好处,反而可能因此产生风险。首先,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兼并时存在误区,认为重组兼并可以使得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而并不想通过实体产业获得利润增长,使得重组兼并成为企业试图获得利润增长的重要手段。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风险,企业很可能因为盲目重组兼并使得企业出现巨额亏损,不利于长期发展。其次,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兼并时由于对自身发展状况预计不准,使得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进行规模扩张而进行同行业兼并重组或资产收购,这使得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规划性,摊大饼式发展不利于获得高额利润,也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难题。除此之外,由于国有企业的重组兼并不能只关注市场因素,还需要考虑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其重组兼并不能只考虑经济性因素,还需要从全社会角度确立发展规划。对于自身的重组目的不能只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还需要从全局和长远发展角度进行深层次考究。例如,某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由于2014年全国刮起国有企业重组兼并风潮,很多企业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该国有企业未全面考虑自身情况,对一家私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兼并。但是由于该项资产重组的标的资产使用年限过长,且配套设施不符合该国有企业的规范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致使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反而带来一笔巨大的支出。
二、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资产重组面临问题的改进举措
(一)逐步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主导重组的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兼并对于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想要加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应鼓励其进行资产重组。面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应逐步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的自主性,允许并倡导企业主动重组业务的进行。首先,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意识到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对企业带来的好处,管理层的行动意识受到调动,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才会从企业内部获得支持。其次,我国行政主管机关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对资产重组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还需要适当简政放权,给予国有企业为了谋取自身发展进行小型资产重组兼并的权利。如果审批流程过于繁琐,必然会导致某些国有企业原计划进行的资产重组因流程复杂而最终停滞,这不利于国有企业利润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升级。
(二)大力提升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市场化水平资产重组的市场化水平对于促进公平竞争、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减少现象具有较大意义。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大力提升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市场化水平来不断改善当前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所处环境。首先,市场化程度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效率和水平。国家在允许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从事资产重组可以提高社会对资产重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监督能力。其次,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从事资产重组的约束,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并不符合资产重组的规定,因此需要严肃对待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设计要求。国有企业涉及资产重组的人员需要对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熟悉学习,需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除此之外,市场中不单单由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交易双方构成,还需要包括中介机构。因素我国必须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涉及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体制,提高中介机构参与资产重组的水平。中介机构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交易双方交易的方式和重组最终结果的好坏。在完善中介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升人力水平,保障未来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人才需求。
(三)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兼并时需要重视长远目标和战略发展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兼并时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其最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及发展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在考虑是否进行资产重组或兼并整合之前,需要重视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发展。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很多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只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并没有考虑长期的资源配置和企业转型,这使得资产重组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益处,但是长期来看该项资产重组并没有给该国有企业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其次,国有企业需要防止自身为了实现摊大饼式增长而进行的资产重组,对于资产重组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需要进行整体评估并进行完整分析,在确定资产重组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和预期风险后,由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初步决策后上报主管机关。除此之外,国有企业不单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还需要配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战略发展方向。其资产重组不能和国家发展方向相违背,同时需要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水平,通过资产重组淘汰掉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老旧资产,并整合现有资产提升经济效益。
三、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国家经济的转型、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会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国有企业需要在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组业务的主导性、通过完善重组业务的市场条件来促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不断发展。最终促使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焕发新的活力,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季凯文.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方向:江西的实践[J].金融与经济,2015(05).
国有企业范文5
成本预算对于国有企业合理地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有企业在编制成本预算时,缺乏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造成信息不畅通,使成本预算不够合理,而且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使成本预算不能落到实处,不利于企业实现成本控制。而在具体的运营中,对资金预算也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超支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资金缺乏统一的筹划。
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1.提高对财务预算的认识水平
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管理意识比较落后,对财务预算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进行预算管理和控制工作。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切实转变思想和工作思路,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的管理模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财务预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领导财务部门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出合理、科学的财政预算。不但管理者要认识到财政预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对相关管理人员和职工积极开展培训工作,让他们也意识到财务预算及控制的重要性,并在企业中进行宣传,让企业所有职工都能认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实现企业全体职工都能积极配合具体的财务预算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信息渠道通畅
财政预算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良好配合。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如果因为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和配合好,造成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后果浪费,所以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信息渠道通畅。财务预算在具体的编制过程中,会牵涉很多的部门,要求各个部门都为整个财务预算考虑,将工作职责和范围划分清楚,这样财务预算就能在兼顾各个部门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编制出合理、科学的财务预算。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的发生,财务预算管理要严格实行程序化管理,将具体要求落实到详细地落实到每个部门,所有部门都朝着提高企业经济这一整体战略目标而努力。在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积极沟通和配合,让其他部门的人员也有机会参与到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的监督,减少财务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财务预算中的成本与资金预算管理
成本和效益是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想办法控制成本。国有企业在编制成本预算时,要将成本进行详细的分解,使每一层预算都比较清晰明了,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编制全面预算,然后还要编制详细的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切实将成本预算落实到实处,进而有效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而且在成本预算过程中,要将各个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将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企业绩效挂钩。而在编制资金预算时,国有企业要合理管理和控制资金流量,切实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进而提高资金使用率。在具体的编制过程中,要尽量使资金少投入、快回收,保证资金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风险的产生。
4.使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各个部门绩效挂钩,实现有效的监督
财务预算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企业各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决定着财务预算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所以,要想使财务预算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将财务预算落实到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负责执行,进而实现整个财务预算得到有效地执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预算除了预测和决策,还包括财务考核和奖惩,所以,将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各个部门绩效挂钩,提高各个部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能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执行财务预算。这就需要让国有企业领导重视起来,建立并完善各级预算管理体系,努力使财务预算从编制、决策、执行、监督和考核都比较规范有序,使陈本管理具有透明性、可操作性和监督性。为了实现国有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要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实现其监督作用,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然后尽快解决。根据具体的执行情况,按照指定的责任制进行一一对照,对预算指标完成好的部门进行奖励,对预算指标完成较差的部门进行惩罚,并限期进行改正,这样有利于整体预算指标的顺利执行。
三、结语
国有企业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激励机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激励机制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因为激励机制自身具有复杂性,企业经营与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导致激励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下传统的束缚。改革不是非常彻底和到位,企业决策者一般是国家的干部,传统官本思想也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很大影响。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与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缺乏公平性与科学性
很多国有企业制定激励制度时比较随意,临时性比较强,对激励机制进行制定时很少从全局进行考虑和讨论,真正进行实施时,才会发现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差,建立的制度缺乏长期规划,随意更改现象比较严重,对于相同的事件,今年有一套激励制度,明年又换成了另一套,使员工感到非常不便。而激励制度的公平性主要是激励制度在制定时需要反映企业全体员工的意志,所以在国有企业中,激励制度需要代表广大员工根本的利益与愿望。但实际上,一些国有企业内,很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经常成为空话。从理论上来说,在制定激励机制时需要经过员工代表讨论与认可,然后才能进行贯彻和执行,但这一工作经常流于形式,制定出的激励机制只是少数人的意愿,并没有真正的为全体员工服务。
(二)薪酬收入比较低,激励的力度也不够
因为历史的影响,国有企业该就业和低收入格局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冗员比较多,负担比较重,员工的收入也比较少,长久以来国有企业工作的总额受上级部门的控制。工资指标都由劳动部下达,这就使企业对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制定时遇到很多困难,国有企业不能对人工的成本进行决定。对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说,缺乏激励,约束过多,这就对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很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非公有制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对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冲击,争夺人才的战争更加激烈。对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承担企业经营利润责任,还要承担起社会和政治责任,但是他们的工资只是普通职工的2-3倍,而发达国家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是普通职工的60倍,这就很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激励的形式比较单一,忽视员工深层次激励
大多数国有企业激励制度中主要以物质方面的激励为中心,然后加上较好的福利体制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忽视精神方面的激励。这也会对员工积极性有一定的压抑,产生需要和激励之间的错位。
三、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进行完善的对策
(一)实行政企分离,对责权关系进行明确
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建立起科学管理、政企分离以及责权明确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理顺政府和国有企业间的关系,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摸清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比如厂房和设备等,摸清资产价值与权力的边界,主要是金融和实物资产价值。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的规律对企业的运作和经营进行管理,使企业可以真正的独立经营、自主核算以及自负盈亏,这样企业就需要不断对其管理措施进行改进,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产品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
要对企业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进行创新,可以在人员任用制度中引入竞争体制,实施竞聘上岗机制。在竞争中促进优胜劣汰,让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对自己本职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不断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发挥出工作的潜能,进而使那些真正能做事的人员得到提拔,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竞聘时,国有企业需要塑造出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员工感觉到工作的价值,没有顾虑。对于能力平庸,无法扩展市场的人,要调离原有的岗位,尤其是不能使他们占据一些重要的岗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命的形式进行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使用公开招考,民主进行选举和竞争上岗的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选择,培养与引进能力较强、素质比较好以及思路比较宽的管理人才,切实发挥出他们的才华,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然后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员退出体制,借助定期进行考评与考察的方式,对不合格的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的使其退出管理队伍。最后要对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股东会进行完善,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对企业进行决策与监督的部门。
(三)要建立起完善的物质激励制度
第一,首先要对薪酬激励的手段进行创新,按照国有企业目前经营的状况和干部员工工资的成效,与当地整体工资的水平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差异性的薪资系统与薪酬水平,以职位、技能、和绩效工资系统为基础,合理的拉开员工收入的档次,公平的体现多劳多得和少劳少得特点,使那些有更好表现的员工,得到更加稳定、保障力度更强的薪资和奖金以及津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第二,还要对福利激励的手段进行创新,按照企业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大小,对养老、医疗、事业和工商以及生育等保险法定的福利缴纳基数和比例进行确定,还要对住房、交通、通信、教育等补贴等福利进行确定。第三,可以实行股票期权手段进行激励。对于有实施这一手段能力的国有企业,需要使高层管理者获得股票的期权,股票价格上涨的幅度越高,经理人的收益也就越大,进而使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
(四)要建立起完善的精神激励体制
第一,建构企业优秀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力量的关键环节,可以使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激发,要想建设企业优秀文化,需要强化企业文化的宣传,使用宣传栏或者标语横幅等形式,及时的向员工灌输一些积极思想和理念,对员工的思想进行引导。需要强化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感情式引导,和员工开展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建立情感的联系,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二,要尊重员工,每位员工都渴望获得他人的承认与尊重,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要充分的尊重员工,尊重他们的人格、劳动、创造以及员工心理的感受,尊重员工意见、发展的需要和合法的权益。员工在得到尊重后,就会对企业产生家的感觉,进而更好的工作。第三,要学会对员工进行授权,以对员工的考察为基础,使用授权的方式,授予员工一定权利和自由,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和独立性,并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工作更好的发展,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有企业中实行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切实发挥出激励制度的作用,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湘衡.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及其改进方案探索[N].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4(1):114-119
[2]方家令,李鑫.从人力资源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J].经营管理者, 2011(5X):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