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金流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金流入

资金流入范文1

近期,亚洲区域内经济正逐步复苏。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标呈上升趋势,债务成本低导致企业借贷回升。假以时日,这些因素将会刺激固定投资和增加就业。但相比以往的经济复苏,这次的复苏步伐将会慢得多。原因有许多,包括全球的不确定性挥之不去、私人及公共部门持续减债,以及区内经济正在转型的主要经济体,如日本和中国。

一如既往,亚洲多种物业的供求均呈现周期动力。大多数办公和零售物业正处于早期租金复苏的阶段,尽管新加坡和首尔办公物业租务市场疲弱,但供应过剩的情况正逐渐被吸收。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的住宅市场仍存在政策风险,政府干预对价格的影响比基本因素的影响更大。

此外,由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上优质的物流设施短缺,故此我们看好物流仓储物业的市场前景。

展望2013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重大主题包括︰日本可能出现结构转型,近期央行减息影响债券收益率不断上升至量化宽松政策终将告一段落,以及资金持续流入房地产股票及债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2013 年上半年全球房地产市场继续逐步改善,但各国的改善步伐差异甚大。相反,资本市场迅速恢复,并推动一些国家的物业价格回复甚至突破金融危机前的高位。

资金流入范文2

关键词:异常资金;危害;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60-05

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入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揭开境外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面纱,加强跨境短期资本流入管理,本文结合外汇管理检查工作实践,以海南省为视角,通过对重点交易和大额交易的跟踪监测,对贸易真实性和地下钱庄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线索进行梳理,描述境外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趋势与特点、渠道与流向,剖析境外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动因与危害,提出遏制异常与违规资金流入的对策措施。

一、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趋势

1997年至2000年,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跨境资金开始呈现流出态势。2001年后,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短期外汇资金又开始流入我国,特别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动荡,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为寻求套利机会乘机流入,也使我国成为国际游资近期追求利润的首选地和资金避险的避风港。境外资本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国内市场,呈现持续流入且规模不断扩大态势,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省,也是境外资金流入的主要地区之一,大量境外异常资金通过各种违规方式避开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流入境内,进行套利和其他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部门对流动性资金的管理难度。

二、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渠道及特征

(一)地下钱庄

境外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境内的目的主要是投机套利或洗钱。从近两年海南省企业涉案地下钱庄的几个案件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规避投资政策限制。如三亚某高尔夫俱乐部有限公司的境外控股公司为了规避目前国内相关部门的一些政策限制以及外汇资金在结汇环节的限制,在境外将外币打进地下钱庄指定的账户,地下钱庄在境内的公司很快就将相对应的人民币汇入了其指定的账户,解决了在境内增加投资的问题。

2.“低报高出”实现利润转移、逃避税费。如海南某贸易公司主要生产及出口各类纺织产品。该公司近些年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及境外订单减少,一度陷入困境。后该公司和广东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签订协议,海南公司只负责组织源料进行生产,每生产一单位成品提取一定金额的报酬,其他一切税费均由广东公司负责提供,并承担订单签订及盈亏后果。据调查,海南公司通常以低于国际市场几倍的价格报关出口,卖给广东公司在境外的关联企业,再由后者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从而将大部分的利润截留境外,而后,再通过地下钱庄实现资金流回。这样,企业既可以减少缴交各种税费,如地方政府对来料加工企业按出口合同金额收取的合同服务费以及各种所得税,又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达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境内企业私借外债。如海南某亏损企业为了偿还到期的境内债务,以其控股的子公司股权作为质押,与境外某企业签订了人民币借款协议。通过地下钱庄的操作该企业很快获得了所需的人民币资金。

上述异常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入的特征主要是:其非法经营外汇业务一般采取本外币资金在境内外平衡对冲的模式,而没有实物货币的跨境转移。一般都是当事人在境外将外汇存入钱庄指定的银行账户,再由钱庄控制的境内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兑换率,将相对应的人民币存入当事人指定的银行账户。境内只有人民币的收付和交割,而无外币的收付和交割,这种资金运作模式手续简单,兑现速度快,并且由于隐蔽性较强,深受国内资金需求者和国外投机者的青睐,同时也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调查取证及查处的难度。

(二)资本金结汇

大笔跨境异常资金进入境内较为直接的方式就是以资本金名义结汇,套利资本打着外商投资的幌子,通过提前注资、增资或虚假投资等方式流入。经调查发现,一些贸易公司、担保公司和咨询类公司在设立和经营过程出现注册资本过大等现象,而且资金到位异常迅速,资金结汇较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通过境内关联公司虚假交易骗取结汇。2007年8月10日至2008年4月11日期间,海南某矿业公司共办理8笔资本金结汇业务,折合人民币逾亿元,并以购买矿石的名义将上述人民币资金分别转入另外3家境内公司账户,经检查发现,该公司和以上3家交易对方公司均为关联公司,购买矿石的部分合同截止目前尚未执行,且上述结汇资金90%以上人民币款项均从交易对方公司全部退回该公司账户。

2.以投资或参股新公司名义结汇。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用于作为投资于与本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没有任何关系的新公司设立注册资金。如海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本为250万美元,该公司分两次结汇192万美元,用于投资在北京合伙成立了一家北京某某投资有限公司,占所投资公司的30%的股份。再如,某境外法人在海南设立了两家实业公司,这两家公司资本金结汇后,全部用于在上海分别投资新设立了两家新的自己全额控股的投资管理公司,在上海投资彩票和娱乐项目。

3.关联企业之间的股权交易。如海南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收购湛江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40%的股权名义结汇40万美元。检查发现湛江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这40%的股权归大连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所有,而海南、湛江、大连这三家企业为关联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同一境外法人,他们通过境内各关联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权,并以在相互间进行股权转让的名义来申请资本金结汇。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为同一人,股权转来转去,最后还是控制在自己手里,但却利用这种方式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资本金结汇,为办理资本金结汇找到了一个既合理又合法的借口。

4.化整为零、多次结汇,囤积人民币资金。经检查发现,个别企业短期内多次以备用金名义申请结汇,致使其备用金人民币账户余额较大,违反了外汇资本金按需结汇的原则。

5.支付竞拍土地保证金。经检查发现,有些企业以支付竞拍土地保证金的名义结汇,将结汇后人民币转入当地政府指定的账户。一旦流拍后则将其人民币资金退回其人民币账户,从而进入流通领域用做他途。

上述异常资金的其同特征主要有:以外汇资本金名义进入境内;资本金一到账就在短期内想方设法尽快办理结汇;交易双方多为关联企业;交易金额大,交易频繁;交易合同或协议的真实性难以辨别。

(三)货物贸易项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外汇资金流入

据相关调查统计,虚假的贸易渠道已成为国际企业套利资本流入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主要有两种情况。

1.预收货款。如海南某制药公司2006年收到境外公司的预付货款150万美元,并全部结汇,用于企业的扩大生产。截止目前,该企业还未能组织货源出口。后经调查,上述境外公司实为其在境外的合作公司。

2.进口不付汇。海南某企业2006年底从境外进口一批零配件,价值125万美元,最后只支付了40%的货款,60%的货款却按对方的要求支付给了境内的另外一家企业,不排除外方将货款截留境内进行投机的可能性。

此类异常资金的主要特征为:境内外企业互相勾结,以预收货款名义收结汇,却没有真实的贸易需求;或进口不付汇,将货款截留境内,转做他用。

(四)个人外汇

海南省地处侨乡,许多家庭都有海外关系。在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的心理作用下,为获取高额利润,一些短期外汇资金便以境外亲友名义,以汇入赡家款为由流入境内变成人民币,再在境内进行投机,以达到转移资金进行套利的目的。另外还有一部分非居民个人从境外收到外汇并结汇后,有的直接转为人民币定期存款,有的则投资房地产、证券市场,也明显带有投机套利性质。

此类资金流入的特征为:化整为零、积少成多,难以监控。一旦套利成功,不排除通过地下钱庄流出境外的可能。

三、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动因及危害

(一)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动因

1.主观因素。一是国际游资追求利润和寻找避风港。近两年,由于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各国都普遍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全球游资急于寻找新的出路及避风港。而我国由于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需求,使近些年国内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稳定增长,再加上资本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无疑使我国成为全球游资实现增值或规避风险的理想之地。二是预期人民币升值,投机套利。一方面是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普遍预期,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央行近期的大幅降息,造成中美两国事实上的利率“倒挂”的局面。其后果是,各种境外异常资金在进入境内结汇成人民币后,即使不进行任何投资,仅存在银行里就能赚取利差,达到其投机套利的目的,这也是境外异常资金大量进入的重要原因。三是国内企业对国外资金的渴求。由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以及一些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资金周转极度困难,面临破产危机。在境内融资无望的情况下,其只得通过各种途径向境外求助,甚至不惜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内外供需双方的相结合,这无形中进一步加快了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入速度。四是境外机构洗钱。国际上的“脏钱”通过地下钱庄的操作进入境内,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洗钱,即将上述“脏钱”漂白后再汇出境外。

2.客观因素。一是各监管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合力。跨境资金的流动涉及政府多个部门,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各部门之间监管环节的脱钩,难于形成有效合力,致使外汇管理部门对人民币资金流动监管力不从心。二是银行履行代位监管不到位。汇发〔2006〕49号第四条“取消贸易项下外汇收汇待结汇账户和支付结汇管理,对‘关注企业’名单以外的收汇单位,按相关规定直接办理收汇与结汇”的规定,对于新成立的出口企业,在办理预收货款收结汇业务时,无论金额大小、有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都可以直接为企业办理收汇与结汇,造成新企业预收货款的结汇监管难度加大。一般情况下,银行对大额交易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筛选进行大额报备,但是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和银行业务资源稀缺性,出于共同利益的驱动,造成外汇指定银行在权衡政策与利益矛盾时把法码放在后者,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对异常性的交易审查流于形式,致使大量异常外汇资金流入。

(二)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危害

1.影响决策部门的政策制订和实施。由于跨境异常资金大都混于正常的资金之中,使得相关部门对此类资金往往难以区分,更无法进一步对其具体的流入数额做出准确的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决策部门的判断,从而也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2.造成境内流动性过剩。资本的趋利性导致资金会从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中美利率倒挂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必然导致国际市场上的热钱流入,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和高利率的收益。在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前提下,国际热钱势必会通过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境内,增加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造成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相冲突。

3.削弱央行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当前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货币投放规模,减少流动性过剩。然而,大量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入增加了国内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4.增加资本市场泡沫。按照国际经验,热钱流入领域最多的是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将会导致股市和房市大幅上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形成泡沫。2007年我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大量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入导致了资本产品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严重背离了市场的正常价格轨迹。

5.跨境异常资金集中流出会加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的调低以及美国降息周期的结束及加息预期的增强,跨境异常资金大规模掉头撤出的风险正日趋增强。同时,从汇率升值、国内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相当部分流入境内异常资金已基本完成套利目的,这些巨额沉淀资金正谋求安全出逃,一旦这些资金短期内集中撤离我国,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带来极大的打击,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近期越南金融危机都是由此造成的,应引以为鉴。

四、遏制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对策建议

由于跨境资本流动具有分散性、渗透性、隐蔽性、蚂蚁搬家方式的特征,资金流入渠道日趋多样化、经常化和复杂化,有贸易项下虚报出口收汇、虚假预收货款,有资本项下虚假直接投资等,表面披上合法的贸易或投资的外衣,增大了银行代位监管操作中的判别难度。因而,遏制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需要从政策、管理和科技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一)政策层面

在外汇管理改革日益深化、收支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和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遏制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首先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政策法规。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应运而生,我们要以《外汇管理条例》颁发实施为契机,对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进行梳理与完善。

1.完善资本金流入监管制度。由于现行政策将资本金结汇业务的审批权限下放至银行,且对资本金结汇时所要求提供的审核资料有限,银行由于盈利性的驱动,往往对其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审核仅流于形式,更不会对结汇资金的去向及真实性用途做进一步的监督。有鉴有此,有必要加大对资本金流入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资本金结汇核销制度。除进一步加强对资本金结汇环节的审核外,在事后监督环节,对于大额资本金结汇资金,应要求结汇企业进一步提供结汇资金使用后的一些相关凭证到银行核销,如发票、货物清单等。二是提高外资流入门槛,增加跨境异常资金的投机成本。按照国际经验,投机资本流入通常投向资本市场,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其流向资本市场的难度。如提高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的难度,对于非居民购买房产,应严格按照自助原则审核,在满足自主性需求的基础上,严禁其炒卖房地产,同时对于非居民出售的境内房产,征收高额的差额税。

2.完善对隐性外债的管理。目前只是将超过180天并且超过20万美元的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统计与监测之中,180天之内的延期付款如果脱离监管视线之外可能会形成外债支付风险。2008年上半年,海南省货物进口支出统计远小于海关统计金额的现象,表明企业在进口业务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延期付款现象。针对目前隐性外债较为突出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调整外债统计口径,对外贸企业延期付款不限时间与不限金额全部进行统计监测;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外债的登记、审批、备案程序,对境内企业举借低利率或无利率的外债、用途及归还外债资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防止以外债形式流入;三是要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产生、分配、利润汇出和股权转让、注销清盘等做出明确规定和操作细则,对其实施及时监测和有效统计,以使外债管理更真实和全面。

3.出台非居民个人跨境外汇收支管理办法。一是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非居民概念,设立非居民跨境收付汇及结售汇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非居民开立本外币账户及其资金运用的监管。二是严格区分个人外汇收支性质,按疏堵并举原则允许居民或非居民个人开立储蓄账户、结算账户和资本账户,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三是对经查实为企业资金通过个人办理收付的,外汇局应会同税务、工商等相关管理部门予以查处。

(二)管理层面

商务、工商、税务、外汇局、银行和海关等部门在涉外经济监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因其职能不同和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使其监管手段施展受到制约,局限性明显。因而,建立部门协调沟通联动长效机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是遏制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的另一重要策略。

1.建立长效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在金融网络化、外汇交易虚拟化的背景下,面对大量短期资本的涌入,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有限的外汇管理政策,难以有效堵截。因此对短期资本的监管需要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如工商及商务部门的工商登记真实性审核、财税部门的税务征收调整、海关部门商品审价体系、银行的实名制开户等。从我国现实状况来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短期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各种短期资本流动调控政策难以产生最大效应。

(1)注册公司与开立账户实行实名制管理,从载体上与源头上堵住异常资金流入。针对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注册问题,一些公司的法人代表、注册地址、验资等虚假情况,工商、商务等管理部门在批准设立企业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审查。一方面,按规定注册公司时要求实行法人实名制,办理登记时法人亲自到场办理以验明真实身份,并且对注册地址进行实地考察,把好外资企业准入关,杜绝使用虚假身份注册“三无”企业。另一方面,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根据海南省的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热带农业、旅游业、海洋业等资源优势产业,夯实海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外汇局、外汇指定银行加强对企业开立账户与登记管理,公司及个人账户均实行实名制,银行在办理企业开户手续时,核实验证身份和资信。

(2)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货物流和现金流的监管。外汇局、银行和海关等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在做好外汇风险管理宣传和政策指导,帮助企业运用适当的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为企业提供网上核销、联网核查、贸易信贷登记等贸易便利化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活动与实际贸易行为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的核验,货物流和现金流比对,防范套利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商业信用等渠道进行跨境转移。

(3)加强与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的沟通,利用反洗钱部门的先进系统,实现本外币监管联动,信息共享,加大对异常资金流入、流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有效地将投机性资金阻隔在门外。

2.强化银行代位监管职能。根据外汇管理职能分工,原有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由外汇指定银行承担,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是否到位,对遏制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起第一防线作用。由于外汇管政策与外汇指定银行盈利性目标有利益冲突,代位监管职能被弱化。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银行代位监管职能。一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执法宣传,督促银行切实转变观念,完善业务系统建设,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二是要建立与完善外汇业务综合考核,总局正在酝酿出台外汇指定银行综合考核和外汇综合头寸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引导正确处理占领市场份额和履行代位监管职能的关系,履行好代位监管职能,配合外汇局把好境外异常资金流入的闸门。

3.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一是加大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地下钱庄是境外异常流入境内的重要方式,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赋予外汇管理部门对人民账户的查询权和可以申请法院冻结被检查公司人民币账户资金权,要正确行使这些权力,并协同其他执法机关,加大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异常资金的流入渠道。一旦发现通过地下钱庄转移的跨境异常资金,全额没收并加以重罚,对地下钱庄经营者从严从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直接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加大对资本本金结汇和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后续检查力度。特别是对通过关联公司虚增交易骗取结汇、以投资或参股新公司名义结汇、股权交易结汇和化整为零多次结汇的行为进行跟踪检查,严厉打击。

(三)科技层面

资金流入渠道日趋多样化、经常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对遏制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建立与完善异常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异常与违规外汇资金流入的有效监管。

1.建立以国际收支统计系统为核心,系统数据整合,提升对外汇收支的全程监与测预警能力。通过对新版与旧版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数据的整合,与2008年推广建立在企业档案数据库上的“贸易外汇资金流入动态监测系统”、“外商企业直接投资信息系统”、“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查找差异,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异常情况和违规线索,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能。

2.完善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建立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为主干,以结售汇统计系统、出口核报系统、进口付汇系统、外商直接投资统计系统、外汇账户监管系统、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等为补充的外资外债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对预收货款、延期付汇、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等数据进行深加工和数据挖掘,加大对隐形外债等可疑资金的甄别力度,提高对隐形外债的监测和分析能力。

3.借鉴反洗钱监控系统作法开发人民币账户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收支、申报付款人、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及流向等监控内容,具有查询、分类汇总和预警分析综合功能,方便银行代位监管,采集信息实时上报监管部门,进一步提升非现场监管水平。

The Routes、Peril of the Inflow of Unusual Cross-border Capital and its Suggestions

――in the Prospective of Hainan Province

Hainan Branch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Study Group

资金流入范文3

【摘要】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极大地降低了新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本文着重对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农村银行业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极大地降低了新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其目的在于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地位,推动成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活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银行业效率低、服务手段落后、农村地区信贷资金投放缺少宽松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流入农村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可谓是一件大好事。好事能否办好?亟需加快解决目前成立“村镇银行”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增大是农村金融改革首要前提

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需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正趋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更有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显然还存在不足,而这也为众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放宽准入政策呈现四特点

银监会的《意见》,将率先在6省(区)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可用以下四句话概括:

(一)低门槛、严监管。《意见》中,五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注册资本、营运资金、投资人资格和入股比例、业务准入条件和范围、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机构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享受到了调整放宽的优惠待遇。在监管方面,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实施审慎监管,其监管指标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一致,并且根据其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将适时采取差别监管措施。当资本充足率低于8%时,将采取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限制开办部分业务,限期重组,直至采取接管、撤销或破产等措施。

(二)先试点、后推开。由于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调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意见》提出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完善办法、稳步推开。首批试点选择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区)的农村地区。

(三)增机构、广覆盖。《意见》允许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包括三类新设机构和两类现有机构。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和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两类现有机构,一是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农村信用社,将农村信用社代办站改造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支持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辖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

(四)拓功能、强服务。《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开发、开办的标准化的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产品与服务推广到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低门槛”政策将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

《意见》中“低门槛”准入政策的推出,将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大量商业性金融机构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农信社“一社独大”格局,其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完全处于“强势”地位:针对农户的贷款利率偏高,放宽利率限制后部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农民承受的利率压力比较大。

1.农信社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打破农信社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一社独大”的垄断格局,加大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度,从整体上提高农村金融业的经营效率。

2.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势必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准入门槛放宽之后,各个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业务中更好地找准定位,从客观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完善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拓宽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3.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将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准入后,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经行政许可可以开办各类银行业务;随着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及其业务的展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4.民间金融等农村非正式金融将得到引导和规范。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在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之后将被合法化;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非正式金融将被限制和取缔。

四、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资金投向难以保证。成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由于《意见》中没有明确规定农村新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全部投向农村,这很可能导致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将资金投向利润更大的城市地区。对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或放宽到何种程度等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

2.支付结算等问题需加以明确。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如何将其纳入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是直接纳入当地人民银行还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加以明确规定。同时,需要解决“村镇银行”金融稳定的问题。由于央行履行着金融稳定职能,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对于这些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支付危机,基层央行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以化解金融危机,需要进一步明确。

3.规模过小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意见》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分别为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经营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资金流入范文4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生活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现代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比如说周期性的出现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的交替更迭,有人断言:2000年至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起飞阶段,2008年至2015年是中国经济的“起飞萧条”阶段,2015年至2020年则是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阶段。本文对这些观点不加评论,笔者只是认为我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特有的规律,仍需时间给出答案。不过,人们对近几年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热点现象从内心讲是不安的,又因为热点似乎背后总离不开资金推动,有人说是钱多了(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社会资本,包括实业资本、个人资金、也包括热钱),超出了人们现有的控制能力,从疯狂到癫狂成了虚拟的数字游戏。笔者认为现实经济问题不是相互独立、割裂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当前的经济困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是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认知、有效规避、正确应对产生的自然结果,而虚拟经济(包括伴随的泡沫)只是表象、是伴生的,或者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认清了这一点,对症下药,才能避免资金波动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和破坏,才能使经济回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从每日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现实版经济生活谈起。

(一)实体经济领域的小微企业资金持续紧张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小微企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到国民经济的1/3以上,其中占工业企业数量98%,占工业利润总额1/3,工业就业人数2/3,工业科技创新1/5。中小、小微型企业成为保就业的主渠道,也是保障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因规模小,财务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中、小微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和市场资金青睐。在经济处于下行,实体经济承受压力时投资回报率下降,除了大型企业(实力雄厚,信誉好)外的实体经济领域外许多经济体普遍感觉“融资难”,市场资金对中型企业都“挑三拣四”,先天弱势的小微企业融资就更难上加难了。

(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

房子是中国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和人生奋斗目标,房地产是重要的金融资产,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地王频现,二三线城市库存高企,鬼城出没。企业家说,辛辛苦苦办企业,不如买房投资;老百姓说,房子贵得离谱,打工一辈子就为买套房;经济学家说再贵地房子建房成本不会超过每平方米1万,是高地价、高税负、高利润带来的投资、投机,加上人们的恐慌心理、投机心理共同推高了房价。

(三)上蹿下跳和牛短熊长的股市

上海、深圳股票市场本身为支持实体经济而开设,由于投资理念、管理者、融资者不成熟等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价值投资、习惯投机思维,跟风炒作,造成熊长牛短,缺少长期投资资金,投机炒作气氛浓郁,资金进出引发急剧波动。2015年6月15日股市雪崩降临,17个交易日沪指跌幅超过30%,市值蒸发24万亿,数量庞大的股民群体血本无归,成为A股开端口以来速度最快、后果最严重的股灾,这是投资理念的问题;

我们认为:现代社会开放、经济无国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大的趋势,令资金不停地在全球、在人们的身边快速流动,目的就是创造剩余价值,资金流向哪里,哪里呈现一片繁荣,资金流出哪里,哪里必然满目萧瑟,中国人讲中庸,物极必反,繁荣的背后资金持续流入,必然会造成泡沫,没有资金灌溉的田野也许就在孕育新的希望。以上三个典型事例让我们观察到社会资本流动极大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二、资金流向哪里

现在经济景气不足,股市进入漫长的下降通道,或许是平台整理期;根据我们的定义,资金不会停在原地,资金流向哪里?哪里赚钱就流向哪里,对,房地产。根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2016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狭义货币(M1)余额4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相对于M2的同比温和增长,M1同比大幅增长,两者之差达创历史新高的15.2%。M2反映市场资金来源, M2数量增长,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增加。(不过,M1与M2之间不断扩大的“剪刀差”问题值得关注。)M1是流通中的现金(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其中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目前,M1余额已达44万亿之多,而其中M0只有6万多亿元,两间之间38万亿元左右的差额,意味着大多数M1作为企业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

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持币待投资、投资意愿不高有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内需不旺,外需不振,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未完成,在此情形下,一些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意愿不高,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在企业活期存款账户上。这也体现在企业的融资贷款上。据统计,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只是463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01万亿元和9164亿元,企业贷款呈现了负增长。这说明,资金并非没有流入企业,而是流速减缓,且流入后因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而形成了闲置,没有发挥增加经济活力的应有作用。

三、资金逃离实体经济的现实分析

首先要深刻反思,要认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短缺的计划经济过渡到过剩的市场经济时代,传统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传统实体企业产品陈旧,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新兴产业数量不足,发展滞后,引领市场能力有限,未能创造足够的新的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痛苦转型,尚未完成。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是长期的基础科学滞后、科研投入匮乏、市场信息失灵积累所致,是满足于世界制造工厂的高速发展、长期位于产业链低端,忽视结构调整、产品创新、技术升级、中短期行为较多,持续发展理念欠缺,导致在世界性的产业发展中自身竞争力下降造成的必然结果,内因、内患是主要的。

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出口订单减少,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主要的生产要素(原材料、人力成本、水电气煤、厂房、物流)不断攀升,使不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创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的资源、传统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传统加工制造业利润受到挤压。好一点的企业勉强维持、经营不下去要么关门歇业,要么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印度、东南亚地区,先天不足充分显现,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再次,就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容忽视。资金的本质是追逐利润,一刻也闲不住,当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后,更多的资金包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大量流入虚拟经济,进入投资领域,国内盛行炒作,先后出现投资古玩、现当代艺术品、矿山、农产品热,当然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要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轮动和跷跷板效应等等,其实不论资金大量流动性堆积在金融市场,形成流动性“堰塞湖”,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还是进入股市造成股市疯长和暴跌,或者进入房地产形成的泡沫,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都不如本该进入生产环节的资金被疯狂的投入虚拟经济,实体产业遭受强烈挤压,呈现产业资本空心化、泡沫化更加致命;资金就是经济运行的血液,血液不断从实体经济的躯体抽离,实体经济会越来越羸弱直至死亡。

四、正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是根本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货币的出现和信用的发展为前提的,而货币与信用则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因此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好了,筑巢引凤,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会给更多虚拟经济提供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体经济消亡,皮质不再毛将焉附,挽救实体经济是根本。

(二)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积极作用,虚拟经济不是洪水猛兽,完全不必谈虎色变,兴利除弊,关键在于人们认识和能力的提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积极作用,一是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四是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其次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投机炒作加大实体经济的动荡,最终形成泡沫。

(三)改善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要付出很大代价和成本,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一些部门、某些企业甚至是某些产业的短期行为和既得利益,问题是实体经济缺血从个别现象到局部扩散,以致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长期有引发实体经济休克,再次出现经济金融危机的可能。这个过程轻则会使大批企业破产,员工失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同时,这个过程还会中断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更为严重的是将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布局及整体地位、作用。现在已经出现局部产业转移和规模企业关门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经济可以说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首先,笔者认为在认识层面应认识到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句话、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方方面面充分的重视,把实业复兴提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这样才能加强对社会资本对经济、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的认识,从而强化对资金运行客观规律的研究,制定应对资金充裕和资产荒亏情况下的中长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规划,明确传统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支持产业和朝阳产业,在此前提下,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发展后劲,按计划有步骤科学的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强化创新和基础研究,发现发展新兴行业,形成对原有产业、经济节后的有序替代升级;三是从政策、资金、税收等多层面支持企业做大作强,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树立民族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增强产品研发,技术升级,以积极的姿态、灵敏的反映、灵活的机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竞争,如实行结构性减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创新和低碳更新的抵税政策,加快制造业创新和升级。又如放松管制,让社会资源加快进入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四是加快科技创新转化,推动新科技、新技术、新思维的应用,如薄膜发电、页岩开发、光电转换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低碳最终消费补贴激励,强制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碳标准的制定,努力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低碳经济舞台上获得主导权。

其次笔者认为应疏堵结合。一是建立发展健康可持续的资本市场新秩序,抑制房地产泡沫作为长期的战略选择,将推进城镇化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总体设计规划,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二是鼓励金融创新,树立正确的金融企业风险文化,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元化、灵活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案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因子,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特长,树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建立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流程和市场利率机制,帮助孕育、成长中的创新发展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帮助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共同成长,而不是因噎废食,一味盯着国企、市属大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三是保持政策稳定,采取有力措施引导资金流向我们希望的领域,如国家扶持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朝阳产业、建设薄弱地区和环节、正确看待产业转移,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对接,尽可能的将将我们企业、产能由发达地区引导对接到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移的绿色、有机,有序衔接和合理布局;四是发挥资金在经济发展中血液的作用,控制资本无序流动。市场化环境下每有一个暴利行业可以长久,全社会都要警惕经济生活泡沫产生造成的巨大危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税收等政策协同配合,抑制投机炒作之风蔓延,控制各类企业非主业投资比率,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应该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抑制金融机构加杠杆冲动,强化社会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措施,利用经济手段创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暴利行业利润率下降,减轻盲目投资产生的危害;最后应加强审计监督,如建立企业投资终身追责制度等。

综上所述,全社会一定要树立产业救国的理念,想方设法促进社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提高社会资本有效利用率,降低资金风险,实现资本利润率的产业、行业相对均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资金流入范文5

但应当正视的现实是,已经释放出来的数以十万亿计的流动性是无法收回的。即使新增的流动性大幅减少,经济过热的原因仍然难以消除。目前各部门都在自己的“防区”内“严防死守”,但其效果却可能像大江防洪――自身堤坝越坚固,其他部门溃堤的风险就越大。宏观调控真正迫在眉睫的是,需要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分洪”,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以新的主流住宅产品消化流动性

现在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以最高效率“消化”流动性,将流动性转变为真实的国民福利。既然紧缩的政策难以给经济降温,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来解决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呢?

并非所有经济都能找到可以同时满足高速度和低风险的经济“高速路”。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无法从通货紧缩里脱身,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有效的需求,只能通过强行扩张财政,来“消化”掉其巨额流动性。结果,形成的资产,由于回报极低,不仅无法带来长期的新增收益和国民福利,反而转变为巨额的政府债务。

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的价格泡沫化的“通病”,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也会走上“过多货币,追逐少量资产”的虚拟经济之路。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对资金几乎有着无限的饥渴需求。我们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创造足够的资产,而不是“冻结”过多的货币。其中最主要的潜在资产之一,就是不动产。具体讲,就是住宅。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速度上和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的空间转移,使得住宅(及相关基础设施)缺口极其巨大。只要政策得当,这些潜在的需求,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从而使房地产业成为大规模吸收流动性的战略“分洪区”。

选择房地产作为释放流动性的经济降落伞,主要理由是:首先,可以吸收大量的流动性;其次,可以不依赖国外市场;第三,不会增加出口,导致新的贸易摩擦;第四,可以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换,减少资源(农地、环境、能源)损耗;最后,不动产寿命长,保值增值潜力巨大,任何资本品无出其右。

正确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正确的战略。过去的计划实践和时下的市场改革表明,推动房地产仅靠市场不行,仅靠政府也不行。

仅靠市场不行,是因为市场以单纯营利为目的,其提供的居住产品,无法兼顾多重目标(金融稳定、分配公平、企业竞争等);仅靠政府不行,是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正确的做法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设计出一种兼顾各方面需求的主流产品:首先政府提供包含所有成本的廉价土地,然后,大规模建设低成本、小户型住宅;住宅采用“零首付”,逐月支付按揭,10年至15年后,一次付地价并获得住宅的产权。同时,保留目前市场供给方式作为补充,但在价格和产品种类上全面放开,主要用于满足投资性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通过公积金等制度,将个人收入强制纳入住房消费,直接扩大内需;第二,有利于降低住宅消费门槛,即使居民收入很低时,也可以有地方住,并通过预支自己未来的信用购房,避免积累大笔储蓄,待到购买时,价格又增加的窘境;第三,可打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正规通道。稳定的城市劳动力比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更适合产业升级的劳动力需求。低廉的住宅价格,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这种间接的补助,更容易避开加入世贸后,国际贸易方面的纠纷。第四,可以避免对现有商品房市场的冲击,真正做到“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在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使流动性获得双重的分流。

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转让的方法(先租后售),既不同于“只售不租”的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也不同于“只租不售”的廉租房。由于收益稳定,回收可靠。因此,可以通过银行长期贷款或资产证券化的办法,由市场(银行、证券)大规模介入,政府则仅提供担保(以住宅为担保物)和相关政策。几乎不需要给政府财政增加任何压力,就可以达到大量吸收流动性的目的。

不能让投资和炫耀性需求主导市场

面对急升的房价,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绝大部分为房地产吸收,而过剩资金主要是流入最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这些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制约着产业升级。”

可是,流动性大规模流向发达地区房地产,并非产业政策所致。不同的产业部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显示出“不均衡”增长,乃是结构转型经济的固有特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乡资源在空间上大规模重新配置,相应的住宅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品,必然成为这一阶段投资趋向的优先和重点。目前银行数以十亿计的“存差”和最近的股市急升也都表明,“其他行业”并没有因为房地产“吸收”的流动性“过多”,而造成资金匮乏。

房地产是否会形成泡沫,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同时取决于它的价格。假设每平方米1万元,市场的真实需求是1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5000元,真实的需求就可能是1000万平方米;而每平方米2000元时,真实的需求就可能上升到1亿平方米。换句话说,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采用何种价格与规模的供求组合。

可供选择的增长模式有四组:一是高价格、大规模;二是高价格、小规模;三是低价格、小规模;四是低价格、大规模。

显然,“高价格、大规模”和“低价格、小规模”都不是均衡的组合:前者会导致供给过剩,从而形成经济泡沫;后者会导致供给短缺,需求无法满足。住宅制度改革前后的住宅供给模式,就是这两种模式的实践效果。

“高价格、小规模”和“低价格、大规模”都是均衡的供求组合: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资金短缺,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以居住消费为主的后者应当是主流的供求模式;而在城市化已经结束,流动性充裕,社会总体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以投资和炫耀性消费为主的前者应当是主流的供求模式。

目前的房地产供求组合是典型的“高价格、大规模”模式。一旦供给超出真实需求,多出的部分就极易演变为经济泡沫。中国目前的特点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和流动性异常丰沛并存,此时的最优的增长模式,就是同时采用“低价格、大规模”和“高价格、小规模”。显然,这需要有高度技巧的政策设计,来分别满足这两种不同的需要。

“低价格、大规模”的巨大潜力

实现住宅供给模式向“低价格、大规模”转变,是政策设计的关键。对于政府来讲,这一模式能够比副作用极大的货币和证券市场政策,更有效地吸收流动性;对消费者来讲,可以用现在的成本,获得十几年以后的不动产;对于开发商和已经置业的居民来讲,不会影响高端物业的价值从而打击投资需求;对于银行来讲,利率虽然不高,但贷款规模大,成本低,可为大量存差找到出路。由于这一政策不会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也就避免了因抵押品贬值而导致的坏账。

“先租后售”的模式相当于将房地产增值期权化,既吸收了市场上巨大的流动性,又使广大低收入人群,可以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共同分享未来的经济成长。政府的目标,就是以最低准入门槛,帮助百姓在城市置业。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租房不能成为解决住房需求的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做全体居民的大房东,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满足同样人口的居住需求,租房和买房所投入的社会资源和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形成的社会信用和财富分配大不相同。永久的居所,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大门。住宅就像“城市公司”的“股票”,是分享城市增长的起点。让农民进入门里,还是骑在门槛上,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社会心态和城市运营成本。

目前全国的住宅竣工量远小于实际需求,如加上农民工的定居需求,供需缺口会更大。这都意味着住宅供给的合理规模,可以远比现在的实际供给要大。这些潜在的需求能否变成有效的需求,关键是看置业的门槛能降到多低。如果每年能够为6000万居民(或2000万户)提供住宅,大约10~15年就可以解决全国大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包括城市化转移进来的人口)。按照每户平均5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000元(含配套基础设施)计算,每年至少可以吸收3万亿元的流动性。

由于住宅同时具有增加社会保障和消费信用的功能,可以预计居民的消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加上带动的钢铁、建材、交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足以吸收因顺差而被动释放出来的大部分流动性。显然,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城市化带给中国的特殊机遇。

将流动性引向资本市场的风险

显然,这一思路必须建立在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基础上。于是,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现在的经济已经存在“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房地产的大规模扩张,是否会给目前的经济火上浇油?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导致经济过热的“油”――流动性――已经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将“油”浇在哪盆火上。有观点认为,应当把流动性引导到资本市场上,并以纳斯达克和高科技的结合为例,说明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要比日本房地产市场上的流动性造成的危害更小。

可是,资本市场上的上市企业,既有工业也有房地产,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未必不会回流到房地产行业。同样,如果企业没有好的项目,一样会通过其他形式转移到不动产市场上保值。最后资金流向何方,还是要取决于哪个行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回报。

如果股市的回报率大大高过其他行业,同样会导致全民“炒股”,一样会将制造业发展所需资金吸引到股市。由于资本市场的特点是“虚拟”经济,缺乏以实物经济作为支撑,一旦泡沫破裂,货币财产会瞬间蒸发。将资金引向更加不透明、信用风险更大的股市,并不会比房地产市场更安全。

纳斯达克高科技泡沫的破裂,是任何一个发展中经济都无法承受的。美国的经济之所以没有被纳斯达克IT泡沫崩盘拖垮,乃是由于其有意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被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所吸收,并以巨额利润的形式反哺了美国经济。没有中国、印度这些高速成长的“边缘经济”,美国的经济恐怕早已被崩盘的股市所击垮。

最近的股市大涨,似乎迎合了将流动性引向资本市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愿望,但冷静分析那些所谓业绩增长的蓝筹股的利润来源,就会发现,很多公司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性收入,而不是主营业务。公司业绩与股市之间形成了互相推动的扭曲结合。这势必进一步鼓励企业将流动资金甚至生产性贷款,大规模地转向资本市场去获取短期利益。这不仅会造成实体经济升级的减慢,也会给银行留下巨大的风险。

在流动性开始大规模转向股票市场这个更不稳定的高风险领域的情况下,用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汇率等)抑制虚拟经济(股票、期货等)虽可能见效于一时,但不能解决经济中的深层问题。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比任何时候都明确地强调要将虚拟经济(如证券)转变为实物经济(如不动产),而不是相反。

在这一背景下,改变房地产增长模式的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变得更加迫切。

房地产会导致经济过热吗?

毫无疑问,按照以上建议的房地产增长模式,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但“加快”,未必就一定会“过热”。如果流动性被引向有效率的方向,即使经济发展加快,也不会导致过热。相反,如果流动性没有出路,游资四处泛滥,即使速度降低了,也会诱发经济过热。

根据宏观经济学会王建的计算,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GDP总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20.2%。如果换算成同等经济规模,中国的货币存量是美国的3倍。如此规模的流动性,不要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就是在世界经济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传统的经济工具之外,寻找其他的对策,而所有这些对策都必须放到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内外环境中来思考。具体讲,就是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三个约束条件:一是前所未有资金剩余;二是前所未有的劳动力剩余;三是有限的战略机遇期。

前两点要求目前还必须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将政策的重心从限制投资增长,转向寻找高效率的投资项目,从而实现剩余资本与剩余劳动的结合。第三点则意味着目前中国只能在大约10到20年的时间,可以享受近百年来最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红利。这三点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一定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面对的是千年一遇的发展机会。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策”――不是提高利率,而是由政府出面,大规模低息贷款;不是控制投资,而是向选定的高收益资本品,特别是不动产(住宅、厂房及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职业教育),以低成本方式大规模投入;不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减少进口,而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减少退税、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包括专利、人才、原料),缩小低质量“顺差”,将竞争的“主场”移到国内市场。

资金流入范文6

会议指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科学、民主、严格的论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和重大新药创制三个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成熟,具备了启动实施的条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代表了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实施这一专项将大大提升我国无线移动通信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向跨越。

政策性利好科技行情或爆发

目前,国防科工委下属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以及核工业十大军工集团。从波特的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军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少有进入者,替代品威胁也较小,而且十大军工集团分工明确,使得整个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加之上下游产业链的稳固,军工行业保持了非常高的利润空间,自从进入资本市场以来,便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得益于国防投入的加大以及行业景气性的提升,军工行业重焕光彩。

由于我国国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国防资产证券化进程加速以及军工民品迅速发展,整个军工行业的景气性显著提升。

随着2007年下半年整个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释放,军工类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有了一定的回落,但是部分军工上市公司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通过收购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而大幅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作为各大军工集团资本运作平台的军工上市公司将会迎来新机会。建议关注两类上市公司:(1)资产注入已经明朗,公司的业绩将会稳定增长,长期投资价值明显的上市公司;(2)根据公司股改承诺等相关公告预期,可能会有资产注入,未来业绩可期的上市公司。

国务院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方案将成为资本市场上3G通信类板块乃至整个科技股的爆发的导火索和发令枪,3G和科技行情呼之欲出。近期通信和科技类个股地走强也表明这个板块跃跃欲试,目前正好借政策性实质性利好的契机爆发也在情理之中。同时民生证券分析师滕晓军看到,在美国NASDQ市场指数近期持续走强,全球科技热潮也处于风生水起的前夜。

对科技展开布局

国防科技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实践证明,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展民品,是军工技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2007年的牛市,主流资金主要对大盘蓝筹进行追逐,科技股板块由于权重较轻而难以被主流资金关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力度;国防费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近年来,平均增幅提高到了17%以上。其中装备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依此趋势,2007年以后将超千亿元。

中国的国防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现代化相适应,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西南证券分析师庞琳琳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国防投入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速至少达到15%的水平。国家对国防投入力度的加大,带动了我国军工行业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行业的景气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