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1
一、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课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目、文章,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阅读训练。
首先,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优美文章,画出重点句子、优美词语等,必要时注上对文章或字句的理解。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介绍一些浅显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燕子来了》等,中外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亡羊补牢》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边写(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等),课外要求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其次,指导学生评析读物。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评和讨论。这种活动往往在四五年级进行,经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评论;二是老师恰到好处地讲评,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或在评论的基础上深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思路
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基本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阅读与作文的思路也不相同,阅读从语言形式入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对形式的了解;作文则先要确定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典型的文章,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出示问题,说说这篇文章写些什么内容,是论说、叙事,还是状物写景。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及其表现方式,初学写作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照人家的方法仿写,然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创新写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写,然后根据想象写《冬雪》《夏》,把阅读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的四条对应规律
一是从审题上对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命题形成大体有四种:以物命题,如,《落花生》;以事命题,如,《半夜鸡叫》;以地点命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以意命题,如,《伟大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联系小学语文的四种常见题型(传统题、填充题、图像题、供料题)进行必要的剖析,使学生对照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进行剖析,在写作中避免离题现象。
二是从选材上对应结合。“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材料,选材要回答的问题是“写什么”,在语言教材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文选材不典型、不突出、不生动的毛病,和范文、例文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选材的要求和规律。
三是从立意上对应结合。立意就是文章如何确定中心思想,联系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多中心”和“无中心”毛病,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及优秀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材料来表现中心的。如,课文《鸡毛信》,就是围绕儿童团员海娃送信报信,表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
四是从谋篇布局上对应结合。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过渡和照应、写作顺序等。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联系学生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选准课内外反问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日积月累,自见功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因为“种花生”不是重点,因此文章只用了八个字概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而把“议花生”当作重点,写得比较详细,从而突出了“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中心。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2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人的才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往往是与兴趣的广泛与否相联系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乐于探索那些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是求知的驱动力,是丰富作文素材的乐土。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文的成功。在为学生批改作文时得多加注意,任何一个同学,都有很大潜能和发展空间,都有可能写出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好篇章,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收集学生日常习作中的优美语句,并在与学生谈话或是课堂上及时给予认可。
其次,要尽可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成绩有好有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别人的肯定,用习作记载生活的乐趣,记载自己的成功,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另外,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营造一种竞赛的气氛。例如,经常在课堂上限时作文,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并当场选出范文向全班汇报。这样,后进生会追着好生跑,如果差生写得好,好生就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状态下,每个人的写作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好学之不若乐学之,高兴时学来的东西永难忘记。
二、学习写作方法,体会写作快乐
写作方法是作文的脉络,是作文谋篇布局的一种技巧。好的材料必须配合科学的表达方式,才能相得益彰,凸显神采。阅读是学生开掘生活材料丰富内蕴之犁,我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多读:读内容,读选材,读写作技巧,读表达方式。多学:学内容,学选材,学写作技巧,学表达方式。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体会生活无处不学校,世事无事不学问的情感。使学生怀着一颗兴奋的心领略不同的写作风景。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最后,在学生充分认识《落花生》这课的写法之后,采用边议边赞,议赞结合的方法,当场口头作文:《小草》、《绿叶》、《荷花》等。既熟练掌握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喜悦。
三、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有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写出来的作文却干巴无味呢?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敏锐的观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熟视无睹,体会不到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如果没有用心地感受生活,面对一切美好的东西也会司空见惯,更谈不上有新的发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若想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就得有源源不尽的源泉供应着。生活中的小事小物时刻留意着,及时记录着,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不嫌多,三言两语的短小片段不嫌少,表达不拘一格,个性、自由尽显,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可用于作文的素材就能信手拈来。
生活如一条长河,时时刻刻翻涌着朵朵浪花,要想采撷生活的浪花,就得学会观察。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这话强调了观察和积累的重要性。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说过,如果让学生写夕阳,描述夕阳的美好,还不如把学生带到山头自己去看日落。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心理学上说,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处于低级阶段。乌申斯基说过:“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这说明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的内容,其次按部就班――确定观察的顺序,最后行之有效――记录观察所得。例如,要写大自然,大自然有不计其数的事物,无论老师怎么讲解,但学生并不了解。这时,不如把学生带出去,感受风吹日晒,欣赏草木虫鱼,品味鸟语花香,并事先告诉学生出去的目的,他们就会认真观察,回去后就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时就会“文思泉涌”。
四、利用范文引路,明确写作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算不上丰富,因此就要多积累,学习佳作中的好词佳句,并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教学中,教师有机渗透佳句的迁移练习。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文中对云雾的形态叙述得生动形象,把云雾比作绒帽、玉带等,可让学生也用比喻的手法仿写句子,训练得多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久而久之,别人的东西经过吸收也内化成自己的。当然,除了渗透佳句的迁移,还可以渗透段落的迁移,学习表达方法。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3
一、“导”字先行,发展思维
小学习作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把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点得有“眼”,点而有“引”,拨要讲究分寸,指出思考方向、方法,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感悟生活,提高兴趣,发展思维
1.把握习作教学的正确导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构建教学思路,在制定习作教学目标时,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只有在习作基本功训练上下工夫,并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习作的乐趣,他们才能变“厌写”为“乐写”。
2.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小学生习作主要是写真人真事,表现自己的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细心的观察,并掌握相关的词汇,才能顺利地描写生活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此,教师应提前布置习作题目,要求学生围绕习作的要求,观察、搜集相关素材,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3.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习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学生只要敢写,肯写,就要及时给予鼓励。适时的鼓励,耐心的引导,会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写,越来越爱写。
(二)注意观察,启发想象,发展思维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习作要从内容入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思的习惯,做到见中有感,闻中有思,思中有悟,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能写出一两段话来。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素材。活动后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将习作写得真实具体。
(三)拓展渠道,强化训练,发展思维
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练笔,练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加强词语训练,多训练学生的造句能力。第二,由段到篇,循序渐进。如给学生一句中心句,让学生进行具体描写。第三,读写结合,读中学写。如学了《挑山工》《落花生》等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达中心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转贴于
在训练渠道的开辟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练习。
第二、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等栏目,引导学生对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评论。
第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第四、结合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以积累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
二、避免习作教学的形式化倾向
习作教学历来是让广大语文教师头痛的事,往往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学生的习作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不高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影响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习作教学陷入泥潭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习作教学存在一种形式化倾向,不解决这个问题,习作教学要想走出困境就显得不切实际。
1.避免习作训练的形式化。大多数教师习惯采取的方式是平时练笔和课堂习作相结合,对于平时的练笔,如果能定时检查,加强指导,那么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确实很有帮助。对于正常的课堂习作,每次训练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否则,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反而极易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4
一、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预习,主要从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初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等几个步骤完成。
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阅读,生字词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写入手。⑴读。读就是初步阅读课文,要求至少通读2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⑵圈。圈就是在初读课文时圈点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备下一步解决;⑶查。查就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从生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入手。可以在文中字词旁标注含义,在文后的生字表旁标注音、形,也可以准备预习本,在预习本中标注;⑷写。写是在练习本中规范、工整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抄写的数量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
2.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小学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与保障。朗读要做到熟练、流利的程度。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的要求也不相同。记叙文的朗读要求,要做到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同时,要做到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脉络、思考解决文课中的问题。
3.初步发现与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阅读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分步练习:第一步,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在句段旁边。第二步,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联系课后问题并加以解决,把自己的收获写在书中恰当的位置;第三步,发现问题,质疑。在课文中针对句段、课文内容情感,还发现了哪些问题,能解决,就把自己的观点写在旁边,不能解决的就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在学习中交流。
4.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根据课文内容拓宽知识面、联系作者的背景及写作意图帮助理解文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资料收集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收集或共同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并不是说就能按教师的预期目标完成预习任务,还要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反复操作、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1.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注重预习作业的严格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训练伊始,教师必须按预习要求逐人检查。如抽查生字的认、写,让被抽查的同学读一段给教师听听,看看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再分组交流预习情况。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的指导
如在教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时可以提问:⑴你认识它们吗?试一试,看谁读得准;⑵你会记住它们吗?你是怎样记住的?告诉大家,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⑶你理解了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吗?告诉大家。另外,还要加强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内容、理解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设计了三个问题:⑴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吗?⑵你读懂了哪些问题?⑶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疑问吗?在学生的回答交流中,有个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年纪较大,身体不太好,加上那天的天气不大好,所以难得。”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比较忙,平时都不大参加这种小型的家庭聚会,今天居然来了,所以作者觉得很难得。”“前面的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既然父亲可能身体差、工作忙也要来参加收获节,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中得知,父亲是想借这次过收获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看来,父亲很爱我们,很在乎对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质疑的成功。
4.结合课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在学习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文学习中哪些问题是预习时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在课堂交流中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把握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会学习别人,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氛围的目的。
5.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
学生的预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在经过前面的训练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教师也不可能全程参与,然而,根据年龄尚小、预习习惯还有待形成的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孩子预习在整个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孩子预习的心得体会,争取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