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生命的文章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38-0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体会文章内涵 ,感悟作者对生命所持的态度,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读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有句名言:一粒貌不惊人 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二)同学们,什么是生命呢 ?这节课咱们和作者一起感悟生命。(板文题:生命,生命)齐读质疑。师在文题上加问号(生命?生命?)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课件范读课文(配乐、配动画图片)

(二)交流,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心跳

三、研读赏析

(一)导读:下面咱们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二)课件出示:自读、讨论:

1.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分别感悟出什么?

2.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

3.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

1.三个事例的感悟

事例一 飞蛾求生―― 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 瓜子抗争―― 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

事例三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2.对生命的理解

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二: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感情朗读重点词句: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课间出示:海伦凯勒简介及名言、张海迪简介及名言、雷锋简介及名言(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并谈谈对生命的理解)

(四)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

1.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板)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作者是这样说的,她有没有这样作呢?简介杏林子生平(课件)

师:杏林子,这一位长期处于痛楚中的人,这位只有小学程度,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全身百分之八十损坏的残障者不但没有诅咒生命,反而洋溢了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她写作不辍,出版的书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为引发社会对残障者的关注,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街情愿。成立了“伊甸残障社会福利基金会”,为台湾的弱势群体谋福利。他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她有一句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作者还有一句名言: 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自己创造美丽人生》

四、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师将文题的问号改为感叹号(生命!生命!)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2

一、合作探究,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要认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教材不仅是文本性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分析,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如学习《窗》这篇文章时,通过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靠窗的病人”尽管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依然把美好的东西带给病友,相比之下“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能够看到窗外的“美景”,对自己的病友深夜发病见死不救,因个人私欲而葬送良知。当“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得到靠窗的位置时,他发现竟然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煎熬,结局会怎样呢?假如此时病房里再住进一个病人,他会如何做呢?同学们经过多种结果的设计、讨论,情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明白了人必须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再如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面对人生困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用真实的人物事迹来打动学生,从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认真地讲析小说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保尔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这些不平凡人物生命的独特之处,进而提升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情感激发,懂得生命的可贵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键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及态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语文课堂应该为生命教育营造一个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教学氛围,而文学作品中往往暗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所讲述的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死”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然而,他问:“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提到了地坛,地坛很荒芜,却并不衰败,因为有一群卑微的小生物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则顽强地生活着。正是地坛中蕴含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史铁生对生与死有了深刻的感悟,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生命的意识并成为一名文坛巨人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人应该怎样去面对命运和苦难。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自然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去细细触摸人物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三、体验友情,感悟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验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是那么的美好,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又如《番茄太阳》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原本心情无比黑暗,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但是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渐渐被明明的开朗乐观感染,心一点一点地温暖起来。特别是当明明说愿意把自己的双腿给她时,她的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彻底被感动了。可以说是明明的友情让她冰冷的心温暖起来,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极大地增加了生命的快乐。

四、品味赏析,延伸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挫折和困顿,这和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同学们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对闰土和自己不同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必将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小桔灯》一课中,虽然小姑娘目前的生活遭遇种种不幸,但她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鼓舞着她勇敢、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教师通过让学生品味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伟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无限延伸。

五、联系生活,书写人生的乐章

人生的生命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教师除了在语文课程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外,还可以在课外阅读、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从而扩张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挖掘生命的深度。现实生活中,有学生因不忍父母负担过重而吞药自杀,有学生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而卧轨自杀,有学生因家长禁止玩游戏机而自杀……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信仰与生命的问题,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对待人生,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学习中丰富生命的内涵,延伸生命的价值,从而书写华丽的人生乐章。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3

维度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走马观花,对外界事物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悟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内在风采和神韵,然后在内心深处引起感情的波澜。在一般人的眼里,山是静的,但在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眼里,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山的内在神韵。同时作者还借助自己的视听感觉,写自己内心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就是吴均在他的佳作《与朱元思书》中的观察和感悟。在有灵性的作家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变得有生命、有思想;静止的东西可以活起来,可以与人对话。

维度二: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拥有一颗真挚美好的心灵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宗璞就写不成《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那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当然也不会有杏林子由寻常小事中感悟出的《生命,生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因爱而美丽,因爱而生动。朱自清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跨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下雨天从包袱中拿出来的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还有莫怀戚散步时蹲下身子背母亲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事情,但是因为渗透着真挚的爱心,文章才非常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这些千古名句中,可明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的作用,这些都缘自作者的那颗爱心。

维度三: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怎样才能有所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外界事物要敏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时注意自己心灵的触动。时间长了,就会注意到那些不经意发生的现象。如:地上的一阵风,天边的一朵云,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朋友的一个微笑,父母的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都可以训练人的感悟能力。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创作的《思念》,被毛阿敏在198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主持人马东曾采访乔老,这首歌中的“蝴蝶”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出现过,乔老回忆:有一天,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他的窗前,后又飞去远方的花丛中。于是敏感的他灵感大发,写下了开头两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家杏林子,夜晚在灯下写作,一只小小的飞蛾让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所有这些,都是作家们用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

维度四: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是不可能深刻的。如果没有思考,莫怀戚不会在很平常的散步中领悟到自己作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考,杏林子就不会对一只飞蛾和一粒香瓜子做那样入微的观察,引起心灵强烈的震动,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感悟。

可见,善于思考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多么重要。中学生的作文是习作,但它同样离不开作者的思考、想象,没有思考的作文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生命的,读起来更是乏味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经常回味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维度五: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胸怀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生命教育;语文

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职业学校专业最重要,掌握好专业就能顺利就业,教学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文化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职生受此影响,重视专业学习,忽视语文基础课的学习。因此,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缺失,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应贯穿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命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学科的性质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便利,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科,其根本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彰显学生生命的个性,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一、通过品读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认识生命,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对语言优美、情感意蕴浓厚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运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知识、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对意蕴丰厚、意义深刻的文章,教师要抓住蕴含生命色彩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对学生不熟悉的画面,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形象可感的画面,感悟生命的美好。如通过《离太阳最近的树》、《森林写意》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自然界的顽强生命,从而体验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边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感受至善至美的人性;通过《淡淡的深情》引导学生在赏析母爱中体味人间真情。

二、依托教材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教材涉及的范围广,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作者对自己、对世界观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等。因此教师要激活教材的生命活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中职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单元,也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用作生命话题。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设计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有意识的进行渗透,这样生命话题会变得系统,也有助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如朗读《像山那样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生命的珍贵,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考;朗读《纪念刘贺珍君》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朗读《老人与海》让学生认识到不屈不挠精神的伟大,体验生命的顽强。这样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拓展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活的道理,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从而延伸生命教育。如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和环保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生命的力量,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教学《走出地平线》时,可以让学生延伸拓展不断突破自己,走出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如轮椅上的张海迪、断臂女孩雷庆瑶等,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不怕苦难的精神。

四、借助语言训练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训练中会有一些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等心理特征,对此语言训练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中职语文教师在学期开始前设置好语言训练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及语言表达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语言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可以是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及体会;可以介绍自己的座右铭,阐释座右铭的涵义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可以讲小故事大道理,分享小故事带给自己的感悟;可以即兴讲话,针对热点话题、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样会让学生变得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现自己。

五、提高教师素养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受教学观念及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很容易消磨教学激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的热情。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价值为导向,使教育沐浴在人性中。要让学生由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个个的生命,内心要充满责任感,坚持生命化教育观念,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要树立生命教育观念,教师就要有较高的素养、坚定地人文理念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

一位教育家曾说: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彰显学生的生命意识,绽放灿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路秀平.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7)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5

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这些标点符号被运用于各种文字资料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1版新课标指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作者及作品表达的情感态度。

一、细读文本,找寻可挖掘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课文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找寻可挖掘的标点符号,再让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说想法,说说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道:“倾盆大雨,大雨滂沱……”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句子中发现语言特点,学生仔细琢磨之后,回答道:“一句话两个字,就是一个句号。”教师再引导,这样简短的话有力,到底是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有的说雨很大、很危险,有的说雨非常凶猛。教师继续引导,这就是短句,用句号把一句话变得如此有气势。这篇课文有很大的特点,因为短,向我们强烈传达当到时雨的肆虐可怕。读完这一句,我们发现这里“像泼。像倒。”句号的特殊作用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二、细读文本,体会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这一设计充分利用省略号这一潜在的、隐形的教学资源,深入地研读文本,强化体验,从而主动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与文本的角色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合二为一,自然交融。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课文《穷人》一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弄清每处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特点,从而更加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中“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这里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先说明了打鱼生涯的艰险,但语意一转,马上问到妻子在家怎么样,也体现了渔夫和妻子相依为命的关系。文中还有几处省略号,有的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现桑娜的焦急和渔人生活的危险艰难;有的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总之,在我们阅读文章,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我们细读文本,不仅教师本身能够感悟到文本中标点符号的奇妙用法,也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标点符号的好处。

三、填补标点符号,提高文本细读的层次

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极具情感性,既具文本精华的浓缩性,又具自我感悟的延伸性。在看似简单却又充满张力的题目中,我们可以化平淡为神奇,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添加在其中,让学生对自己添加的各种标点阐述理由,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如在《生命生命》一课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是两个词语的重复,当学生对课文感悟充分时,告知学生:“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此时,学生激情万分,有的说:“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问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一个感叹号。因为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一开始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后来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有的说:“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这样不仅使标点化作了承载生命的符号,更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篇优美散文是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台湾作者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个,飞蛾求生的事,揭示了生命既是一碰就碎的美丽纤细之物,又是执著地朝向光明和永恒的伟大个体;第二个,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向我们述说,任何生命都会在冥冥之中坚守着被称为生命的任务,那就是萌芽,成长,向上,向上;第三个,倾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说明每一个“我”都有一份生命给予的独特密码,那就是生命的“独特和价值”。文章境界高远,积极向上,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作者以对生命可贵的感悟,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抒发了自己将会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价值光彩的情感。

教学本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巩固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习方法。本文思想含蓄深邃,理解内容和感悟其哲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前可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受到一定启示,有助于领悟课文内涵。

二、说目标,缕析备课思路

1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内涵;细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精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中三个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难点:明白生命的意义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

三、说过程,展现课堂结构

(一)交流激趣,铺垫情感

1 同学们,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平资料,以及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

听了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的交流,你对“生命”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发言谈感受。)

2 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老师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 生命》(屏幕显示):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人的生命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来看看杏林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板书课题,齐读。)

3 质疑: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这个课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强烈的呼唤。)看到课题,你最想问的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总结学生的发言,自然引入本课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导入新课教学,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讨论与交流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初步认识与思考,既能放飞激情和梦想,又能有效调动积极的思维和学习态度。)

(二)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 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最让你震惊的地方,并在课文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 集体交流,感悟生命的顽强。

(1)学习“飞蛾求生”事例。

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读句子,说说这段话中你关注哪些词语?(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

②再读句子并思考:这只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来鼓励自己呢?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小小的飞蛾,你会怎么想呢?

③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④回扣课题:是啊,飞蛾是弱小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析,理解生命的内涵,这正是汲取语文营养的需要。通过换位思考,述说感受,既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又让学生凭借自己心声的表达,使得文与人,蛾与己相遇交融,从中感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进而知道要善待生命。)

(2)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动物对生命的珍爱。那么,普通的香瓜子呢?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看看写“瓜苗”的一段与写“飞蛾”的一段,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欲望。)你又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力。)

出示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砖缝、掉、竟然、冒出……)

②小瓜苗冒出会遇到什么困难?从它“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在赞美它的生命力?(多么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③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课文。(想想怎样读出瓜苗的顽强,读出作者的心灵震撼。)

④回扣课题: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瓜苗仍然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主动自学,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也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品读词句,旨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品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习“心脏跳动”事例。

过渡: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呀,更何况我们人类!请大家读读第三个故事,看看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没有想到,让你感到震惊?请画出来。

出示句子: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①创设情境,感受心脏跳动。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用手摸着自己的心脏部位,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

(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现在,我们触摸着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齐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②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③是呀,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糟蹋”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合作学习,学生说现象。)

④比较句子: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要对自己负责。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说说“必须”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的态度。)

⑤课件出示杏林子照片和作品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会有这样的生命奇迹的出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感觉心跳,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诱发学生对生命作更深刻的思考;品词析句,有助于加深理解。其间,适当补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以激发学生对杏林子崇敬之情,进而充分理解作者对生命美丽的崇敬与热爱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文及人的认识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认识。)

(三)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过渡:生命每个人都有,只要能好好地发挥生命力,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1 默读最后一段,联系你以前学过的课文和实际生活中的人或事深入思考,想想杏林子的人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 引导理解“有限”、“无限”这对反义词在句中的深层含意。(可以联系杏林子来理解,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创造出的价值是无限的。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了,但她的作品还在,人品还在,她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还在。)

3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杏林子的《向命运求索》。

4 回扣课题:杏林子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无限的生命价值,使她的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5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人与事谈感悟,让学生理解人生真谛,真正懂得应当珍惜美好的生命时光。课末,通过朗读本文的重点段,再次阐释文章思想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