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美写景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1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种。
2、散文的特点是:
⑴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2
一、创设情境
由师生共同朗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清照《武陵春》词,引出本文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字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三、教学重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授课过程:
四﹑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介绍(学生讨论交流)。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五、合作、探究、展示
1.解题并整体感知。
2.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3.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⑴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⑵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4.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⑴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⑵逐层理解下阕: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5.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6.再研究几个问题
⑴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⑵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⑶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⑷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识归纳
七、当堂训练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八、小结深化
九、课后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3
关键词:散文;取材;构思;综合能力
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西汉时的《汉书》、《史记》,“论”、“策”、“疏”等议论文体,唐宋家的散文作品,明清时的笔记散文,现代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徐志摩、冰心、巴金、朱自清等散文家的作品,当代的刘白羽、秦牧、杨朔、吴伯萧、魏巍等一大批散文作家的作品。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形式多样活泼,文情并茂,不愧是“文学领域的轻骑兵”。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的散文数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对散文加以重视和研究,且着眼于散文的各种艺术特点,从诸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着眼于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之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就散文的取材而言,大到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山川河流,小至家庭琐事、市井细节、花草鱼虫、鸟兽树木,皆为取材之物。苍穹之大,尘埃之微,都包揽其中,取材可谓广泛、自由。可是对于散文的广泛自由取材,勿理解为不假思索的乱写胡诌,散文的取材也是十分严谨的,只因它篇幅精悍,作者欲于此倾注情感,阐发见解,在有限的文字中反映出十分丰富繁杂的内容,必须在众多的事物中选择非常巧妙、恰当的材料。这就要求执教者注重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去分析世界上的各种人和事,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精髓,真正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二、着眼于散文构思巧妙之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精巧构思。在构思上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有的是情线,有的是理线,有的是物线,还有的是景线。不论是何种线索,皆服务于散文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与生活图景相结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从情与景、意与境两方面进行联想,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要从散文的巧妙构思入手,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境,感受作品的情,体会作品的情境。学生通过领会、感受、体验、激发想象,进一步去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生活,接受作品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陶冶和熏染,获得美的享受。
三、着眼于散文优美语言之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散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优美语言,每篇散文都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在语言运用方面,散文要求也十分严格,它不像诗歌那样高度凝练,韵律和谐;又不像戏剧那样讲究个性和动作;更不像小说那样具体细密。散文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准确精练,以少量的文字包含了大量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散文语言精练之特征。散文追求诗意、形神具备、意深旨远的艺术境界;散文语言必须清新明快,活泼生动,形象逼真,感情充沛,这就决定了它语言优美的特征。只有正确运用优美的语言,才能有助于表达那些美丽壮观的场景、热情奔放的感情和美好崇高的理想。散文又是以抒发作者的感受、感情为主的一种文体,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着重其人、其事、其物、其景给读者的印象、感受和影响,其实都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是作者情感的真挚流露,真情的流露总是自然的,因而也是朴素的。“朴素见真情,平淡留深意”。了解了散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体现这些特色,要做到散文语言精练,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神情特征,选用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或从意义相近的词语中挑选出那些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贴切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习朴素语言。
四、着眼于散文灵活多样的结构之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文的体式众多,是一种灵活、自由、洒脱的文学体裁,可以写成优美的诗歌,不讲韵律,可是意蕴朦胧。又可以写成类似小说,无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情节跌宕多姿。还可以写成类似话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能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人情世故。散文的结构千姿百态,既可以时空为序、逻辑事理为序、事物分类为序,又可以双线交叉、两线平行、曲径通幽、比兴叠合。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4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写景抒情,景语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5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4、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课文强烈的感情。
2、对含义丰富的一些句子反复揣摩,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3、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圈点勾画在八上已有学习,应上升到点评的层面逐渐养成读书动笔把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写在文旁、文后、笔记本上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搜集朱自清相关资料
2、下载朱自清《绿》的朗读音频
3、下载配乐贝多芬《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绿》之境
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
师问:“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
这节课,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一起领略梅雨潭“那醉人的绿”吧!
2.走近赏《绿》人
活动: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本文写于1924年。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文章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3.明确学习目标
①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②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③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二、读“绿”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能体现全文的基调:清朗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
三、评绿
导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读文章要学会做批注。我们该如何做批注呢?
1.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并仔细研读文章的批注部分。教师活动:先向学生介绍名家点评名作的方法;
《水浒》“景阳冈打虎”一段描写,“回头看那日色时,已渐渐的坠将下去。”
金圣叹点评“看到此处,便没由来也要大哭一场”。
(师评:批景物描写,景同身受)
批注方法:①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2.组织学生再读全文,选择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语句进行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合作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上台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及其批注,同学进行评价。
(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酝酿,可以适当提醒。比喻句、换词句(“招引”“追捉”“”)、对比句(宋玉的话、苏轼的诗、拟人句、联想句等等)
四、品“绿”
活动:组织学生研读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三段)
1.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
2.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讨论、点拨、品味)
明确:①比喻;②对比;③联想和想象
3.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对比、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学生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总结: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五、写“绿”
请学生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象,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六、诵“绿”
配乐贝多芬《月光》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七、教师小结
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八、布置作业
1.诵读文章经典段落;
2.摘抄名家写景语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比喻、拟人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6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