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文章范文1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
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
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
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
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
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
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
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
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
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们诚挚的祝福,
就像老树上的翠绿,浓浓密密,与岁月俱增!
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
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 璀璨,平安!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
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多想再一次紧握您的双手。
衷心道声谢谢,用我所有的真诚。
教师文章范文2
一、提出
1. 直面识字教学难点
识字不仅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堪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负担重、实效低,需要从语文教育的核心入手,重新构建培养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以“三文”识字教学模式,使识字教学脱离浅表的层次,直指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实效。
该教学主张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思考、总结与提炼,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作为支撑,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2. 回答教育核心问题
教学基本问题无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成就高品质的教学。
“三文”识字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力图让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广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标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径,从根本上避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3. 符合核心素养诉求
2002年,韩雪屏先生便提出了著名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理论,即文化为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的隐性基座,素养与文化不可分离。这为笔者教学主张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公布,“三文”识字教学的思路更为清晰:文化底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部分,国家认同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认同;“三文”识字教学指向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素质培养,正符合核心素养的诉求。可见,该教学主张坚持将语文教W置于文化语境之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二、思路
“三文”识字教学的主张基于核心素养,立足教材文本,从文字着手,关注文字背后的文化。
以“器”的教学指导为例。“器”看起来部件很多,教师教起来觉得复杂,学生学起来觉得“头晕”,是教学中的“麻烦点”。但以“三文”识字教学的思维来思考和设计,从“器”背后的文化着手,便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我是什么》中“器”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下图)请看图:这是最初的“器”字写法,是形容叫的声音很大很大,同学们猜猜,是谁的叫声大?
学生(异口同声):是狗的叫声。(听课的老师一片笑声。)
教师:的确,“器”最初和现在的意思有所不同,最初就是形容狗的叫声很大,为了表示叫声很大,特别用了四张“狗嘴”来强化、夸大。看这是不是最初的扩音器的原理图?
学生:(议论纷纷)原来这四个口是狗的口,是“狗嘴”。
教师:后来,这个“器”的意思有了变化,这四个“口”不再表示“狗嘴”了,而是指器皿。请看这个“器”■。器皿里面装着宝贝,派狗看管。“器”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指“器具”。
学生边看图,边观察,兴致很高。
教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犬”不能离这四个“口”太远,否则,就看管不到了。
又如教《学弈》中“弈”时,先讲解“弈”字理(“亦”同“腋”,“大”是指人正立,两点指腋下。这是象形会意字,表现出正处于激战状态的人,双手撑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了解“弈秋”的意思(即最擅长下棋的那个人叫秋),最后用“因为……所以……”将“善弈”“弈秋”连成一个句子。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是教学脱离浅表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让语言文字应用和思维的培养相结合,走向深刻,才灵动有效。
三、模式
“三文”识字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集中呈现,检测预习――选准文字,多法并举――提前读写,着眼素养――及时反馈,优化评价。
环节1:集中呈现,检测预习
首先,教师可在课件中出示生字词,力求整体呈现,即出示含有拼音、去掉拼音的词语(不提倡单个生字)。整体呈现含有生字的词语,便于学生培养语感,避免指读、唱读等不良习惯。
接着,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鼻音、边音,轻声、儿化和多音字等。让学生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测对方是否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测,使目标变得具体、可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同时,可强化预习的习惯,为学生提供“预习成果展示台”。
最后,在同桌互相检测期间,教师进行巡视和记录,根据学生预习及检测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做到“以学定教”。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体呈现能够强化词的整体感,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其中,读准字音既是识字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②同桌互相检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③同桌互相检测还起到“展示台”的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预习的成果,培育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桌展示、目标具体、礼貌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等核心素养。④同桌互相检测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预习的情况,从而能够选择、生成教学内容,做到“以学定教”。
环节2:选准文字,多法并举
文字灵动起来,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才会让语文教学充满文化的味道 。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识字教学策略,有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字串识字、分散识字等方法。这些识字策略不仅着眼于知识层面,更着眼于识字方法及思维训练等素养层面。
就拿字串识字法(如图所示)来说,用它学习由同一部件和不同偏旁部首组成的字串,如“姐、粗、组”等字。这不仅在于学习“姐、粗、组”等字(知识层面),还可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文化层面),学习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方法层面),同时还可以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思维层面),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学得快,但同时“回生”问题是识字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识字教学的难点(有研究显示回生率达29.1%), 这些识字教学的策略不仅是教学策略,更是解决“回生”问题的重要策略。学生在同类型形声字的对比复现中,能够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从而牢固地掌握字词。
生字复现的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应指向文字背后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文字认读中感受汉字文化的乐趣,才能解决“回生”问题。
环节3:提前读写,着眼素养
当前识字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未打开,识字教学的着眼点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本身,尤其是识字的数量上,而在如何解决学生“回生”问题、如何打通识字教学与核心素养的通道方面意识比较薄弱。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以下两方面:①指向文字背后的素养,改变以往由于教师只关注识字数量而忽视质量,更未直接关注到素养,而造成的识字效率低、“有数量低素养”的现象。②打通课内外的界限,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内。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享受学习的成功, 提供复现生字的语言环境,将“回生”和语言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师文章范文3
【关键词】成长;自主学习;教学研究;深度
一、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新课改的精髓,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要改变目前在语文课堂中长期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掌握新课改的精髓,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应大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研究是促进语文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教研工作,教师必须向文本学习,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自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使之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教师的学习要联系教学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活学活用,事实证明,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提高、再提高。教师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厚实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师德风尚,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提升教学水平,成为善教的教师,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三、语文教学应该讲究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曾几何时,简单语文的提法一浮出水面,有些老师便如释重负:“这下语文课简单了,就是读读写写讲讲。”好像语文课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了,却没有意识到,我们不能这样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简单。语文教学的简单,不是刻意追求的简单,这儿的简单是一种境界。把课讲简单些,其实是意味着把课上得精炼一些,就是去掉一些本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就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语文课讲究“疏密相间”,繁简有序,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讲解过程该繁则繁,该简则简,不能只是一味简单下去。简单不是单调乏味,不是机械刻板。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单的语文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语文。想把语文讲得有语文味,讲得精彩,这里不得不涉及到语文老师素养的问题了。语文老师的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那么语文课才有可能有那个“味”。我们知道,每上一节课,语文老师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可是有不少教师却未必能这样去做,身边除了一本参考书,再也没有其它资料了。再加上对教材缺乏独立钻研与独立思考,参考书倒是成为了照本宣科的工具。这种简单化的操作势必带来教学上的低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恐怕只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
四、语文教师应该先把自己蓄满水,才能灌溉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常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自古所谓,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无不精通;三教九流,无有不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都是为了教学实践中的需要。教师应该先把自己蓄满水,才能灌溉出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教师学识渊博,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丰富课堂内容,进而增长学生见识。
总之,语文教学的高效需要教师们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需要教师们把教学工作做得再深入,再细致,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激活我们的课堂,深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当中去,努力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那么一定能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素养对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率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其武.如何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2012(2).
教师文章范文4
一、发现难点,对症下药
笔者所在的学校施行分层次教学,笔者作为青年教师给C层次上课。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不考虑这些学困生的学情和学力,如果抛开这一切随波逐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怎样搭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阶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先抛开救生圈下水阅读。只有自己先把课文读懂,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
在《咏怀古迹》(其三)的备课中,就尝试了“裸备”。众所周知,杜诗情感沉郁,信息量又大,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尤其是对这些学困生。而像《咏怀古迹》这类的咏史诗,在理解难度上又更大了一层。通读几遍之后,“一去紫台连朔漠”的“连”字始终困扰着我,料定这也困扰着不少学生。课本上仅仅翻译成了“通、到”,可古典诗歌极富暗示性,不能仅就表层意思来理解。古人说“连”字写出了出塞之景,一想昭君出塞其实就是远嫁异域,远嫁异域的途中自然有万般留恋与不舍,“连”字原来还有“流连、顾盼、走走停停”的意味,于是在关于这点的课堂教学引导方面就游刃有余。此外,王昭君的“怨恨”好理解,怎样从王昭君的“怨恨”过渡到杜甫的“怨恨”,这对于学困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独立探究一番之后发现,古代讲究郎才女貌,男子以才华为贵,而女子以美貌为贵。王昭君本有绝代美貌,却因画工陷害而未能见宠于皇帝,这与贤士遭忌而怀才不遇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此层层切入,既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又为学生理解本诗提供了帮助。
二、发现规律,授人以渔
青年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得懂”文章方面下的功夫很大,而在引导学生“懂得读”文章方面下的功夫少。过分依赖教参等辅助材料,势必会导致对文本阅读的浅尝辄止。
“裸备”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结构条理;再读课文,标注出所感所想,圈出文章的可学之处,标出文章的可疑之处,这个过程可以帮青年语文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只有教师自己会读,才能引导学生会读。
在“裸备”中品味字词句,仔细解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比较、推敲、感悟课文的语言,有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课堂教学的意境美。
三、发现不足,促进学习
教师文章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观念 创新思维 创作热情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2006年安徽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这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作文教学改革的绝好契机。“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体验生活,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还原作文教学的本色。笔者认为依据以上“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指导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切实转变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方法。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课改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及时了解最新教育动态
加强理论学习,用课改新理念武装语文教师的头脑。语文老师不仅要积极参加有关“新课改”的培训活动,还要结合自学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一些理论著作。此外每位语文老师还应坚持阅读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并加强校际交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和语文课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思路。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克服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主体的毛病
语文教师要避免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多开展探究性学习,注重作文技法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师的主导功能,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论来看,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发者、引导者。所谓激发,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大量的作文实践中掌握作文创作的规律。
4.以经典课文为模本,在讲授中渗透作文教学
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互为一体的,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沉淀的经典性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教师可利用它们指导学生作文,例如教授议论文写作时,可比较《劝学》和《过秦论》的不同特点,这样就使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可根据课文内容阐发新的观点,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后,教师可布置写作《当今生活中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新解》等。再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授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活、对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思考及真诚亲切的人生态度,再将这种感情渗透到作文中。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内心必会有所感触,于是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渴望,这也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一个途径。
5.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作文的全过程
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他们对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鼓励作文创新,突显学生个性
造成目前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创新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创作自由被限制了。作文是精神产品,独创是作文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独创才有个性,而越是个性化的东西,才越能打动人。笔者常鼓励学生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大胆创新。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给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这种自由就是学生的情感不受禁锢,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让学生大胆地“我手写我口”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大放异彩,突显个性。
7.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作文教学
我校积极利用班刊和《青弋江》杂志,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感受创作的快乐。创办这样的班刊、校刊,学生可亲自参加撰稿、编辑、排版、装订等工作,既锻炼了能力,又提升写作水平。此外可经常性地举行一些课外活动,例如举行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辩论会等,动员学生参与,积极写作,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也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促进了作文教学的发展。
二、大力提高学生作文训练的新度和效度。只有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才能提高作文训练的创新度和效率
教师文章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师,从初出茅庐的茫然新手,到经验老道的骨干名师,往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新手教师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点和帮助,或者选择了恰当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方名师。那么,新手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快速地成长呢?以下几点经验总结或许能够为新手教师指点迷津。
一、从模仿名师开始
新手教师在初涉教坛之时,虽有理论指导但欠实践,虽有知识积累但缺经验,虽有想法但不够成熟,常常会对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束手无措,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教师应当积极借鉴、模仿名师,汲取其成功之处。
名师,指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娴熟、教学效果显著、声名远扬的教师,比如霍懋征、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吉林、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师,也可以是在当地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教学高手、教学骨干等。名师们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执著的钻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同时他们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张。比如霍懋征、于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钱梦龙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魏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窦桂梅突出对教师、教材、课堂的尊重与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诗意语文”和“语文味”。名师的课堂反映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渗透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管是名师本人,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都有足资借鉴之处。
新手教师通过了解身边及外界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欣赏名师外在表现与内涵底蕴,细心观摩名师的课堂,从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中发现其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模仿、借鉴名师们的成功之处,为自己积累教学实效、谋取快速成长。
二、教学注重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细察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予以实施;教师要从语文的学科角度出发,注重实效,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手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狠下功夫,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取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新手教师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进行教学反思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积累好词好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进而有效地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主学习,形成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手教师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多一些师生互动,少一些“满堂灌”“满堂问”,并巧妙利用教学经验和课堂生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地引导,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三、准确解读文本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视野开阔、趣味性强、灵活实用……语文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内容涵盖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手教师首先要搞好阅读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新手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从容、放松地慢品、慢读文章的主旨句、关键语段、充满哲理的语句等。新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而陷于误读。那种把“一股强大的力量”解读为“伟大的母爱”(《麻雀》)、把学会称赞身边的人理解成“保护野生动物”(《称赞》)、把欣赏翠鸟的形体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对翠鸟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赏的解读,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计划,既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读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等书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敏感度,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悟,形成多角度、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
四、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某位新手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这一课时讲道:“麋鹿在17世纪的时候被国外的偷猎者抓捕到了国外,这是非常悲惨的命运……”这时,一位学生忽然插话道:“老师,我觉得这些麋鹿一点也不悲伤,应该会很开心才对,它们终于可以到外国旅游了。”对此,教师训斥道:“有什么可开心的?老师上课你应该好好听课、做好笔记,插什么嘴!”学生们看见教师发火了,一句话也不敢说,随后整节课都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氛围当中。
而另一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巧妙处理,则非常值得借鉴。
教师在教学S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我的战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句话时,一名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比作千斤巨石?”教师没有责备学生的插话,而是通过提问引发全体学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结果,学生思考并发现:他(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是顽强不屈”……教师顺势发问:“那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学生回答:“‘一动不动’显示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教师再问:“隐蔽在草丛中的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却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学生恍然大悟:是为了突出的伟大、崇高。
两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同处理,导致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新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设备可以用于对文本中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用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把抽象的知识、事理具象化,使教学内容成为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珍稀动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和物种的繁多,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教学教科版语文第八册《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开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将身躯创造成世间万物,从而领悟创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过多炫目的画面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体课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食多不化,难以迁移转化为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课件的设计宜针对重、难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为了展示教学效果而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