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威尼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蓝蓝的威尼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1

去的次数多了,再看那水中各式建筑物巍然耸立,在领略多彩多姿古代精湛建筑艺术的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巷道间体会探索的乐趣的同时,也会想到威尼斯人为什么要在水中建城?这里的建筑物为什么会如此多姿多彩?也许,世界不少游人也都是带着这个问题不远万里来一睹水城风采的。

历史上的威尼斯地区是一片湖区,湖外设有防波堤,湖内罗列着诸多的高出水面1米左右的小岛。到了公元568年,伦巴第人侵入意大利北部,他们强占陆地的城镇村庄,把意大利人逐出沿海一带。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些小岛上建起小木屋,于是便开创了威尼斯的历史。现在的威尼斯面积有5.9千平方米,人口30多万,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117条水道纵横交错,通过400多座桥梁把各岛连接起来,使城市构成一个整体。威尼斯早在公元5世纪建成,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而成今日的面目的。历经拜占庭控制、独立的威尼斯国家、奥匈帝国统治、与土耳其的战事和周边国家的入侵,直到1866年威尼斯又重新合并于意大利王国。

在这一千多年的建设中,威尼斯留下的建筑有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罗克风格,有人称威尼斯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这里,套用我们一句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建筑师见到的是格局,美学家见到的是雄异,雕塑家见到是造型,绘画家见到的是色彩,游人见到的是新奇,但是,不论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见到这些建筑,无不承认这是一座大型的建筑文化宝库。

威尼斯建筑物的主要色彩为淡红,有人形容这是一种模糊、微亮、轻柔、似水的淡红。所有建筑物临水的一面,我们称为大门,不过在威尼斯门前可不是停放车辆的,而是停放小艇的。所以建筑物不论是经过多少年了,临水的一面总是色彩鲜艳,装饰得亮丽无比。

威尼斯建筑不但融入西方的特色,也有西亚的特点,这是古时威尼斯与土耳其战事频繁,并且与黑海周边国家商务往来密切,也将东方的一些装饰图案与艺术带入威尼斯,如圣马可教堂的5个大十字圆顶,据说就是来自西亚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而正面华丽风格则沿袭了中东的拜占庭风格。圣马可大教堂带有土耳其风格的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上的四叶图案和凉廊,由总督府开始建造之后,全城都可以看到仿效之作,也成了威尼斯宅邸最明显的特色窗之一。

威尼斯一般居民家都是3层楼房,厨房、仓库通常设在1楼,2楼通常都是装饰豪华亮丽,用以接待客人,顶楼为卧室。环境宽一点的建筑都是前门临水系船,后门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口取水用的井,这是古时设计接存雨水经过过滤处理的水源。

如果将建筑物细分一下,可分为有12至13世纪的拜占庭风格。这也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风格,贯穿1楼的拱形开放式走廊,并有简单的棕榈叶和简单的叶形装饰徽章。据说最初建楼时都是一层的,上面都是以后加上去的。

13至15世纪中叶的哥特式风格。威尼斯最多的底邸大多都属于哥特式风格,它们通常都是有着华丽气派的装饰,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上的四叶图案是此种建筑物最大特征。其中最闻名的要属总督府,花窗都是用高级大理石砌成。

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是一种极普遍建筑风格,主要是古典风格为基调,立面总是左右对称,强调比例和谐的对称之美。

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是借助自然界中的花草、天使和恶魔等图纹来装饰建筑,繁复的装饰满满于柱头门楣,非常华丽,通常不留半处空白,令人目不暇接。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2

——读《生本教育》有感

东洲国际学校 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伴随教育发展有十几年了,一路走来,每一步无不浸透着探索者的思想智慧,无不浸透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演绎着生命的活力与风采。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孩子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减肥,鸡也赶着减肥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就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一直到下课都没有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习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习文章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音乐《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我们听一首轻音乐,在音乐的感召下我们把对威尼斯的感觉倾泻于笔端,勾勒一种你感觉中的美妙色彩,好吗?"于是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

(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朴的宫殿,大片的水域有着淡淡的神秘,像是蒙了一层紫色面纱的花季少女。也似天朦亮时天边的第一缕紫光,那种神秘感让人的一颗心变得宁静。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

(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 (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

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

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的,水是纯的,连带着花香的风都不显得腻,反而是白的淌汁。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

素的像白纸上用铅笔点下的第一缕阳光,像一只老去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

是意境啊!

(黄禹澄)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3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资源,有效

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语文课堂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就有可能妨害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生成。语文课变得不像语文课,而成了音乐课、美术课或者资源展示课,多媒体资源就可能成为语文课堂的假摆设。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地、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

活用多媒体资源作“凭借”

教学凭借是指推动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恰当的“凭借”不但能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举重若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多媒体资源因其丰富性、直观性、形象性一直受着广大老师的青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整合多媒体资源,或以其进入文本,使之成为读者走进文本的引子;或者激发质疑,使之成为新话题讨论的由头。这样做,密切了多媒体资源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比如有教师教学《雷雨》,在观看了视频后,跟学生集中讨论视频中周朴园曾对侍萍说的一句台词:“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周朴园的心到底死了没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引导学生从周朴园认出侍萍以后的态度变化中抓住关键。这样,一个普通资源成了学生研究文本、探究人物性格的凭借。视频资源和文本的结合,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有的放矢地突破关键内容。

有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在语文课堂各板块之间穿针引线,把课堂衔接得绵密有致。这样的多媒体资源往往紧凑而丰富,符合不同阶段课堂学习活动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上“描写场面”的作文指导课。先选取了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两位钢琴师“斗艺”片段,让学生初写场面;接着明确“关注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具体要求,再次观看片段,引导进行学生详略得当地描写;学生在交流修改之后,教师播放围观之人反映的画面,提醒学生注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一个相同的片段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观看了三遍,文章修改了三遍。每一次观看都有重点,每一遍修改都有新的收获。用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凭借,优化了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过程,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巧用多媒体资源妙“穿插”

穿插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手法。穿插是指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穿插一些精当的多媒体资源,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建构。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语文味的生成。这种被“穿插”的多媒体资源必须服从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尊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一语文学习规律。比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述“春花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并没有采用前面所用的“问题式导读”的方法,反而插入一段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春天春花的美艳多彩,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的画面,倾谈感受。通过此,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春花美,对作者的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但是,并不是任何多媒体资源都适合穿插。穿插的多媒体资源除了上述跟学生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外,还应该有数量、时间上严格限制;应该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适时呈现。只有这样,穿插的多媒体内容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用术语的方法赏析文句。可是学生往往知道术语,却无法解读出术语所呈现的美。比如在赏析“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这句话时,学生知道使用了“比喻”这一术语,但是却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美。这个时候,我及时穿插一张俯瞰威尼斯的图片,画面整体呈蓝色,水天相接。建筑矗立着蓝色的背景下,呈暗黄色。这样,学生顿时直观地感受到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对于句子中所传递的色彩美、构图美也有了准确的把握。结合教学目的穿插多媒体资源,规避了语文课堂多媒体喧宾夺主的现象。教师在学生思维的节点上做起了文章,语文课必然上得生趣盎然、精彩纷呈。

精选多媒体资源超“链接”

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积淀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语文学习展示了一幅精彩纷呈同时又纷繁芜杂的场景。从声音到文字,从图片到视频,这海量的信息资源对学生来说是个负担。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来看,学生没必要对此囫囵吞枣;从课堂内容来看,只有和语言内容对位的多媒体资源才是有效资源。所以,教师精当地选择资源进行链接,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语文视野。

有一位老师在设计《蓝蓝的威尼斯》的时候,以《威尼斯的葬礼》新闻视频导入课文。虽然这是反映威尼斯现状的资源,但是和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文章的基调并不一致,不适合作为课前的导入链接。根据笔者的建议,教师选择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资源,作为文章的拓展阅读板块出现,课堂教学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4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故事激趣

农村学生脑海藏书量没有城市孩子脑海藏书量丰富,因此,以生动的故事或是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极能唤起农村学生的注意。例如教读《热爱生命》,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一人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热爱生命》。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很乐意去学习的。

(二)疑问诱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沙漠是奇妙的,知道她也会说话吗?想知道她都说了些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正课”过程——控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调控“正课”课堂:

(一)优化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再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然后再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这样,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二)优化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像作文中,一个好标题,一个好词语,一处好的引用等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形象激趣——融境

(一)以画激趣

用欣赏图画和自己画图的方式可以调动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以画激趣”的方法,让几个“不会又不敢”的学生当众随着作者的游览路线“作画”,用琅琅入口的阅读点拔帮助学生完成了一幅“林中小溪图”,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懂了“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

(二)媒体激趣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可用多媒体展现气势拼搏奋斗的海燕、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海燕的无畏、拼搏。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可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威尼斯,亲眼目睹“开门见水”的威尼斯美景和别具一格的独孔拱桥、公朵拉、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的各种图片。在多媒体创设中,学生对课文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讲激趣

通过演讲课本剧和小品等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讲《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时,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剧本,指定几名学生上课时演讲,一下子活跃了气氛,进而又结合表演的情景分析文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等课文,都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课文情节。讲《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把他设计成小品让几个学生演,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及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重要。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5

关键词:模块教学;情景课堂;问题分析

一、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实行的考试升学模式使得我国的初高中教育逐渐桎梏于应试教育中难以突破。而初中教育则变为完全以中考为核心,各科均采用题海战术,使得课本教学流于形式。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忽视了学困生成绩差的真正根源,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无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平,无法得到更高的突破。

二、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教材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教材更加科学化、人文化,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与作文教学并行的重点。但由于阅读教学内容繁杂,考查点细致多变,教学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且不容易把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部分的教学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题海战术以及模板战术,令学生死记硬背,但却收效平平。其实语文教师可以从现有教材入手,对课本中的课文展开精读精教,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模块教学法,将不同文章分门别类,以类别为模块,逐类讲解,各个击破。最新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便采用了分类编制,以“亲近文学”“民俗风情”“多彩四季”等主题将文章归类为各个单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采用模块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将某一类型的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多方位的体悟思考,加深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细致程度,为考试中遇到此类文章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苏教版中的“走近科学”这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罗列出了来自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更有中国古代文学《梦溪笔谈》,该类作品还可以归类为说明文,而说明文的类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该分类,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类说明文展开阅读,详细地讲解说明文的通性以及放在不同类别中的文章特性,从而使学生对说明文有进一步全面的把握。如此,模块教学以一例代替百例,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题海战术的疲劳枯燥,又可以使学生对该类阅读知识形成体系,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构建情景课堂,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感悟文学内涵。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这不仅易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枯燥乏味,难以令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授课模式则开始允许教师做出新的尝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课本的情景设定,为学生构建情景课堂,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理解课文的意境和内涵便可以事半功倍。而构建情景课堂也并非单纯地复制场景,这样难度大且收效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变换,有选择地构建不同的情景课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在学习词两首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橘子洲的风景图片,使学生感受那壮阔的风景来体悟诗词中的波澜壮阔。学习《蓝蓝的威尼斯》时,则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威尼斯的梦幻色彩。而学习游记类文章时,更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旅游的经历,并向大家展示分享自己的真实体悟,从而帮助其他的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景及内涵。如此,构建的情景课堂,不仅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文章的感悟加深,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细致地分析,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将其切实施行才可以使教学难题得以解决,才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献策献力,从而为祖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爱峰.以读为本:有效课堂的主旋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蓝蓝的威尼斯范文6

关键词:传统教法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利弊 兼容

关于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中这样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尝试着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它们都有各自的利弊。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获得扎实基本功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为实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的特点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把字、词、句、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功。

1.朗读、默读、背诵

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文的情感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它的好处在于,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可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进一步领会已学到的知识。用默读的方法读书,可以边默读边思考,节约时间和精力,还能养成学生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背诵,有助于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

2.编提纲

要求学生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问。向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必须“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都有好处。

4.复述

它要求学生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等内容,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课文内容,丰富词汇,培养记忆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受到思想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愉快学习

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用声、光、电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相结合,使原来单调的文字材料以“动感”形式展现出来[1],使情景再现成为现实,它充分发挥了视听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1.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它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

2.它可以多渠道地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由于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它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所需的资料、图片都可以迅速地在课件中找到,这些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把许多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合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机的整体,去完成一个明确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主要表现,[2]是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师生间存在着不平等、不民主,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教师重视“传道授业”,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习惯于一刀切,很少对学生的个体进行分析,难以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地展示,造成死读书,读死书,不求甚解的局面。

而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容易出现下面一些现象:教师将板书,把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或将整个教案搬家,统统呈现到大屏幕上。多媒体被简单地理解为文本的再现,视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许多教师为了活跃气氛,简单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多益善,忽视了多媒体使用的适量性原则,忘记了多媒体手法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都离不开产生它的时代背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所以传承到现在,当然有它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我们该怎样保留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又能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呢?只有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相结合呢?

1.要根据教学目的选用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目的,不是泛指的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而是指教某篇课文,某堂课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要把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如教授《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和理解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让学生对世界旅游胜地威尼斯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可以达到部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对其中的词语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则可以用讲读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讲读中体味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地理解和把握。

2.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诗词曲、文言文、散文、小说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教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教学元曲《天净沙 秋思》,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并跟读,这样学生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又要对作品的词句篇章灵活而简要地加以评点,点出其遣词造句之妙,评论其谋篇布局之巧。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很有帮助。而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教学,用理解记忆等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是其他方法不能取代的。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水平低,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有较强的直观性,对他们不宜作冗长的讲述,复杂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法来展示一幅幅皇帝游行大典的画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而对高年级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有才华的学生,则要着重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为什么大人们不说,只有小孩子才说出了真话”,“如何评价两个骗子的行为”等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课文进行琢磨、咀嚼,从而透过多媒体画面看本质,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世界名著的精妙,这样因材施教,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必须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适应。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合适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把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让它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兼容,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张晓伟,马延国.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65.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