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1
1.研究内容与主题归纳
由于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长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的时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和他们的父辈存在很大的区别。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因此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淡薄、人际交往困难、心理障碍等等一系列问题(雪晴,2003) 。
田安政比较具体地指出了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1)相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单纯和纯洁的;(2)同学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直接,不尖锐,人际关系一般不会过分紧张;(3)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层次较高,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起点和层次相对比较高,同学之间精神交往较多,物质交往较少,交往之中理智多于感情或可以驾驭感情,能克制;(4)大学生多数是住校过集体生活,普遍存在相互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较小,交往频率较高,尤其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的同学;(5)同学的关系不认真,大部分学生采取将就凑合,能忍则忍的态度;(6)在同学交往中往往不能自觉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7)有与异往的要求(田安政,2001)。
网络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网络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多重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时代引起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亲情的疏离、友情的冷漠、爱情的盲目(王楠 ,2005)。郝文清等人指出网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他认为网络人际交往的安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以及网络上瘾(郝文清等,2002)。
第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在于:(1)交往需求迫切;(2)交往范围以同学历、同龄人为主;(3)同异往的愿望强烈;(4)注重选择交往对象;(5)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者多;(6)部分学生有“知音难觅”的感觉(李庆祝2001)。杨永欣等则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是“交往动机具有社会性”、“交往领域具有宽阔性”、“交往模式具有双向性”(杨永欣,1999;张爱菊,2004)。李慧民等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特点是“平等互助;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相对简单稳定;认知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李慧民等,2004)。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趋向 :(1) 交往范围扩大化倾向;(2) 同学关系矛盾集中化倾向;(3) 同学关系世俗化倾向;(4)师生关系疏远化倾向;(5) 大学生人际关系虚拟化倾向(庄兴忠等,2003)。
对于大学生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很多人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探究。张传新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不良人际关系的原因作了详细地分析:(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导致产生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具体事件。(2)环境因素。学校教育方式对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影响很大。(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人格发展缺陷和应付应激方式缺陷两方面。产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一般均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或心理发展迟缓者。敏感、偏执、嫉妒、易激怒、依赖、怯懦等是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的常见人格弱点(张传新,2004)。
第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调适。
对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障碍和失调,许多人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庄兴忠等认为:(1)加强宏观调控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的基本前提;(2 )完善认知、健全人格、掌握技巧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的基本方法;(3)正确处理好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和虚拟社会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的新要求(庄兴忠等,2003)。
张翔在分析大学生冲突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生常用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合作、折衷”、“迁就、回避”和“抗争”策略。其中最常采用的是“合作、折衷”策略,其次是“迁就、回避”策略,而较少采用“抗争”策略。大学生感受到的人际冲突来源和冲突处理策略的采用,不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别。大学生所知觉的冲突来源各层面与冲突处理策略各层面存在显著相关(张翔等,2003)。
2.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离不开方法的支持,方法的使用状况是衡量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量表法。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侧重于使用量表法。如李蓉蓉等人试图探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尝试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去解释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的形成。谭先明等人在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采用了多种调查量表: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于所有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和相关分析(王军,2003)。
第二,问卷和访谈法。
有不少学者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如余保中等人对华中农业大学的班级人际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社会距离尺度法,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多用多项选择法、限项选择法来探寻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余保中等,1997)。
张翔等人拟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其人际冲突来源是否有显著差异;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其冲突处理策略是否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冲突来源与冲突处理策略是否有显著相关”这些问题,采用自编与修订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性别等背景变量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差异情形。他的研究同时采用了问卷法和量表法来收集资料(张翔等,2003)。
综观以上的各种方法,笔者认为对调查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必须借助人文的方法,否则必定会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新意。另外,调查统计的具体方法应不断完善和多样化,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应不断深入。
第三,定性研究。
除了定量研究,不少学者采用定性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罗展鸿等人认为“仁爱”精神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仁者亲亲”强调家之爱;“仁者爱人”强调人之爱、社会之爱;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和己不欲勿施人,则强调平等宽容。因此,他挖掘儒家思想的精华,提出要用儒家“仁爱”精神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罗展鸿等,2005)。
杨兢等人则认为大学生具有比一般青年更多的复杂性,他们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跨入社会的成败。因此作者以马加爵事件为切入点,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探讨了大学寝室的人际交往(杨兢等,2004)。
二、分析与思考
1.关于大学生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而同学关系中又主要包括班级人际关系、社团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综观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都有所涉及,特别是对于班级和宿舍间的人际关系研究较多,总体研究的成果不少,但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仍有局限性,如由于女性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对她们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男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其实男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家庭和社会更多的压力,他们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并不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的范围要更宽泛些。
2.关于不同学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社会多学科不断融合和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叉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不断开拓。
3.关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的失范,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和特征,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交往日益经济化。因此学者们应紧跟时展的趋势,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成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自主自信、善于表现、渴望知识。但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不健全,在自我认知、情绪控制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和情感困惑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因心理问题走极端的大学生呈不断上升趋势。众多心理学家在对青少年同龄阶段的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远低于其他群体,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在总体上,当前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匮乏,缺乏交往沟通能力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首先,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以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和长辈的过分宠爱,养成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缺少与子女的平等交流,没有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思想状态,没有养成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一旦踏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这些弱点就暴露出来,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忽视他人的存在。
其次,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中,通行的是灌输式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忙于学业,只关心个人成绩;部分学生则忙于社会活动,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关心;部分学生沉溺于个人玩乐,根本无暇顾及他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大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3 家庭环境差异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间接诱因
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对个人的行为、习惯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不良家庭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限制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使其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困惑。在单亲家庭或是家庭变故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自我封闭”心理,不愿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在不和睦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因为成长过程中充斥着紧张与对抗,往往会封锁自己,不爱与人交流,对人缺乏足够的信任;在从小缺少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安全感,自我防卫心理过重,潜意识里会对周围人产生敌意,自尊心过强,内心极度敏感,极易为一些小事产生苦恼甚至怨恨;从小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成就体验缺乏,多表现为自卑、内向、害怕犯错,容易出现情绪化人际障碍。与此同时,家庭经济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性。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很容易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表现得敏感,不愿意与人交往。
4 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化影响大学生沟通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书本化教育和市场竞争的现实,外界的定位及自我期望的落差,以及学习、情感、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导致一些心理疾病:一是自卑心理。由于外界因素(如家庭出身、生理缺陷、经济状况等)的影响和自我的消极评价,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从而极力回避与他人接触。二是孤独心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直接加剧了大学生之间利益冲突。部分大学生无法摆正友谊和竞争的正确关系,表现为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往来。三是嫉妒心理。部分大学生缺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能正视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在面对别人的成功时,不会自我调节,总是凭空设想对立面,很难与他人和平相处,更谈不上心理相容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交往动机
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求利性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很容易使人们过分关注自己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造成人际关系的趋利化,打破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人际交往准则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价值取向,容易形成人际交往中的拜金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际关系中难免少了些往日的直率、忠诚和互助,增加了些功利、虚伪和利己的成分。这些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大学校园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得不时刻注意传统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尺度的把握,时刻调和自我人格完善与追逐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处理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功利化。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JIN Guichun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1)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neliness. Through the u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scale, loneliness scale (UCLA) measured on 2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verage score is 9.26. Loneliness scale, the average score for each question is 2.19, gender and grad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loneline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the general level of loneliness.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loneliness, the mor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the more lonel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对于青少年,余苗梓等①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隐瞒和自我暴露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Weiss明确指出人际关系是孤独产生的主要原因。②有人通过因素分析对被试的孤独情境作了描述,目的是探索人际困扰对孤独的作用,其结果表明,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威胁,因此人际困扰可能是解释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取向去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并考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天水师范学院选取2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筛选出有效问卷182份,男67人,女115人,一年级55人,二年级62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27人,平均年龄20.4岁。
1.2 测量工具
(1)孤独感量表(UCLA)。(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③
1.3 施测方法
问卷调查均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在人际关系总分和四个维度待人接物、与异往、交际与交友和交谈的平均分分别是9.26、1.80、2.14、2.82、2.50。被试大学生的困扰总分平均分为9.26,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评分规则(大于9分就存在人际困扰)来看,有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在四个维度中,待人接物得分最低,交际与交友的平均分最高。表明,被试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最小,交际与交友上的困扰最大。
2.2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表1中可看出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是2.19分,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不高。
表1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表2表明三年级大学生孤独感平均分最低,二年级最高;男生孤独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
表2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得分情况
表3中,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是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2.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表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孤独感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4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
注:**p<0.01,*p<0.05。
3 讨论
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
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说明被试大学生人缘一般,与他人相处有一定困扰,朋友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这可能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这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考虑自己前途,于是他们埋头苦读的同时又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渠道。在繁重的课业与就业的压力以及伴随各种矛盾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人际关系困扰也就表现的比较多一些。结果中还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在4个维度上的倾向不同,即在待人接物和异往方面困扰较少,交际与交友和与人交谈方面困扰较多。这表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训练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他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有差异的进行辅导和训练。
3.2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每题平均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说明大学生存在一般的孤独感,与黄海的研究结果类似。④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均不显著。这可能因为,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是处在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年轻人专注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的任务是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关系,避免孤独。此时期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人格发展任务都是寻求得到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因此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孤独是当个人感到缺少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自己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有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或感受。本研究结果中显示,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越多,孤独感水平就越高。这一结果与范虹江⑤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结论可能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不足的地方是应该进一步扩大取样,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综上所述,不管是量的考察还是质的分析,都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而提醒我们要减弱和消灭孤独这个消极情绪状态,需要从人际关系层面上寻找根源。
注释
①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等.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 747-750.
②Weiss,R.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In:Rubin Zed.Doing unto.
③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4
(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350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和谐状况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和谐
1 问题提出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可见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成熟心智。有研究发现,自我和谐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往往会处在一个相对温馨的环境,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帮助自我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
在理工科院校里,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固定单一,再加上平时参与的社交活动相对较少,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异往的机会,由此导致了理工科大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因此,研究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西安交通大学四个年级的35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336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率为96.4%。
(2)研究工具:①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共28道题,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项目,每个问题以“0,1”记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人际行为困扰程度越深。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自我和谐量表。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和谐概念的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本量表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而“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计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3)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测验,要求被测试者做出独立的、客观的自我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1)大学生人际关系年级差异性检验:
由表1可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大四学生在“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与异往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以及“人际困扰总分”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 说明大四学生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
表1 大学生人际关系年级差异性检验
大二n=84)M±SD*
大三n=82)M±SD*
大四n=78)M±SD*F*多重比较
交谈困扰*
278±178*
244±185*
204±178*
331±198*
6525***
1>3,4>2,4>
交际与交友困扰*
254±174*
232±192*
206±178*
307±184*
4067***
4>2,4>3
待人接物困扰*
146±134*
162±159*
124±133*
243±175*
8309***
4>1,4>2,4>3
与异往困扰*
249±233*
200±168*
198±187*
324±178*
6419***
4>1,4>2,4>3
人际困扰总分*
931±520*
838±576*
730±572*
1202±577*
9078***
4>1,4>2,4>3)F
注:*表示P
表2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年级差异性检验
项 目*大一n=80)M±SD*
大二n=84)M±SD*
大三n=82)M±SD*
大四n=78)M±SD*F*多重比较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4560±860*
4398±654*
4632±663*
4580±652*
1752
自我的灵活性*
4380±848*
4082±885*
3932±748*
3766±686*
7864***
1>2,1>3,1>4,2>4〖BHDW
自我的刻板性*
1791±405*
1836±390*
1917±413*
2010±314*
4266***
1>3,1>4,4>2〖BHDW
自我和谐总分*
9172±1170*
9363±1185*
9821±1171*
10062±891*
9621***
3>1,4>1,3>2,4>2)F
(2)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别差异性检验:经分析得知,在“交谈困扰”和“与异往困扰”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t=5783**),男生在这两方面的困扰要比女生多。
(3)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年级差异性检验:
由表2可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的灵活性”以及“自我的刻板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大四学生在“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说明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大四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较低。
(4)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分及各维度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可知,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人际交往的困扰就越多。
(5)大学生自我和谐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为了探讨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和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预测力,以自我和谐各维度及自我和谐总分为自变量,人际困扰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发现,自我和谐总分对人际关系各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力,理工科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对其人际关系困扰有直接效应。
4 分析讨论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特点:根据本研究我们得知,大四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大四学生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另外,大四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也比其他年级低。其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低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尽管可能对大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如高年级学生,但是对新环境的新鲜感,往往会促使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结识他人及主动进行人际交往。而高年级学生,由于受理工科专业特点的影响,学习任务繁重,平时参与的社交活动往往较少。尤其是大四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往往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实验仪器及同组同学、导师等有限的对象,与更多人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广泛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因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会具有较多的困扰。同时,大四是大学四年中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是继续考研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大学生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又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如时间、精力、家庭条件等,这些都给大四的学生带来冲突和焦虑,所以大四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比其他年级高,自我和谐程度比其他年级低。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在“交谈困扰”和“与异往困扰”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女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普遍好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女生具有语言天赋,在语言的丰富性、流利性等方面优于男生。
(2)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对人际关系各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力。这说明大学生自我与经验越不协调,存在的观念冲突越多,就越会遭遇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灵活程度强的人,往往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而灵活性低的人,思考问题容易具有片面性,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易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人着想,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遭遇较多的人际关系困扰。因此,自我和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身、环境及期望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接纳、信任自己,增长自己的适应能力,使自己对自身、环境和期望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赵崇莲,郑 涌 .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20094).
[2]朱建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应激及其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3]王 军 .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076).
[4]王登峰 .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
[5]汪向东 ,马希林,马 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6]李蓉蓉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5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人际关系”作为专有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的。[1]所谓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感情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2]人际交往活动室一种文化现象,人际互动行为是与人们的观念文化密切相关的。
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女性群体,其不论在思想或才干都高于一般的女性。但由于女大学生具有知识面较窄、缺乏竞争勇气、敏感易怒等缺点和局限,造成了女大学生与男性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而这些特点中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步以及社会适应。有研究指出, 女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人际交往障碍则首当其冲。[3]因此,研究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在校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情侣关系、室友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以及在多民族的新疆的特殊环境下的民族关系。女大学生在这些类型下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女大学生交往注重情感性而忽视功利性
人际交往的动机分为情感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两大类。以满足个体情感需求为目的的情感动机驱动的交往称为情感交往。情感性动机驱动的情感交往在女大学生的群体中较为普遍,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和获得友情。这点也正好符合了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中提及的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4]其中的情感需要就是这里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交往中的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她们重视感情的纯洁性,蔑视带有功利色彩的交往,但交往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丰富生活,女大学生更应该寻求有利于自身将来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女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刻意性与封锁性
比起男性,虽然女大学生不是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和拓展,但出于女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一旦一段人际关系开始,她们便会千方百计的给交往对方留下好得印象,这样就显现出女大学生交往的刻意性。而这种刻意性的交往最终会导致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分锁性。
女大学生在交往中会要求自己交往行为要符合别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也就是达到自己的理想角色。所谓理想角色,也叫做期望角色,是社会和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中。女大学生的这种交往心理一方面能使自己不会发生越轨行为;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角色的钳制下,女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会变得模式化。
女大学生交往的另一种刻意性表现在女大学生注重印象管理。章志光指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中总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个人或者社会对于工作群体中的个体某种角色应该表现那些特定行为的期望。[5]人人都希望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并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通过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 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就是印象管理。[6]印象管理虽然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但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竭尽全力的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这样努力刻意的扮演众人所期待的角色会给自身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失去自己,失去个性。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导致有些女大学生走向极端。
三、女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性和时代性
女大学生由于更加倾向于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和归属感,而对于因其他交往动机而接近自己的人比较排斥,因此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较男性小。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室友关系、同乡关系、情侣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这四种人际关系是较为稳定的,女大学生也不愿做更多的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范围就此被限制。
但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女大学生的交往方式逐渐多元化,交往的时代性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来体现。女大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开辟了人际关系的新天地。
四、对于我们身处多民族的新疆的女大学生,与不同民族的交往显得较为困难
新疆的高等院校学生成分都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女大学生所居住的宿舍也是民汉混住的宿舍,因此,少数民族和汉族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有了许多的交集。
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的沟通我们可以认为是跨文化的沟通。所谓跨文化的沟通就是指这样一类语言交际现象:其中语言的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语言的解码者则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分。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虽然都同属于中华民族,但也有自己不同与他人的文化特质。在跨文化的沟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语言现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也会制约各民族女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基于女大学生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摩擦。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学会尊重、宽容和包容,学会去接受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且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去了解去接受多元的文化。
五、提高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交往动机,更新观念。正确的看待工具往,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工具往存在的必要性,打破自己的交往。
其次,要拓宽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帮助建设学生社团。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增强交往主动性,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面。
再次,对于新疆的女大学生来说,我们要善于去学习有关别的民族的文化,了解差异性,有可能的话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以便交流。女大学生要克服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学会包容多样性。
最后,女大学生要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而一味的去扮演某种角色而失去自我,要恰当的使用印象管理的技巧。过度的利用角色扮演和印象管理的技巧只会是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的找不到自己。
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例如要遵循正直、诚实、宽容、平等、尊重换位等原则。[7]同时,要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宗旨: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深刻含义。[8]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交往技巧,要学会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人际融合能力。[9]只有学会的交往的艺术,才能更好的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努力的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新华,朱法贞. 现代人际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晓玲,赵霞,朱庆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
[4]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第四版.
[5]章志光,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安德列耶娃. 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M] . 李翼鹏,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7]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迅猛的发展,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多元化引发人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冷漠化、功利化的擅变。一些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特点,提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对象
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进行了测试,共有320名同学上网测试,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97.8%。其中,男生80人,女生233人;城镇学生124人,农村学生189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35人。
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1],得到的总分是在0―8分之间,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总分是在9―14分之间,那么,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总分是在15―20分之间,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程度很严惩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3 调查方式与统计处理方法
3.1调查方式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个专业学生320人,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进行测试,测试前对新生进行15分钟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宣讲,并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以打消疑虑,填写真实。
3.2统计处理方法
将系统中的有效问卷原始数据导入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包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状态良好(见表1),在与朋友相处上困较少的学生有210人,占总数的67.09%,与朋友相处上存在一定程度困的学生有67人,占21.41%,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较严重的学生的学生有30人,占9.58%,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有6人,占1.92%,虽然人际关系状态较严重的只有36人,但是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困,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所以作为辅导员老师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4.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与朋友相处上存在的困要比女生少的多(见表2),两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个检验结果与预设的假设相符合,原因是女生在交往时,往往存在更多的顾虑,害怕被拒绝,抗挫能力差;男生个性坚强,心直口快,大多数豁达开朗,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
表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
(*P
4.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的困少(见表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生活在城镇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时来源于城镇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P
4.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因为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城市,所以,也可能是城乡差别所引起的变异。
表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5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女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如团体心理辅导。
5.2 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概论》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
5.3 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3]。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