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力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力培训范文1
所谓美术才能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折叠等。那么怎样及早地发现孩子的美术能力,并及时加以培养和教育呢?
(一)儿童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
1.求知欲望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
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
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
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儿童美术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
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教育尤为显著。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师,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些美术家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
1.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2.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
3.善于言传身教;
4.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
5.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6.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
(三)儿童美术才能与好教师的作用
能力培训范文2
Holton在1996年提出的培训迁移理论模型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图1)。通过模型可以看出迁移动机、迁移气氛和迁移设计,是影响培训迁移的三种因素。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体而非某一部分。尤其在培训后期,关于教师怎样持续有效地将培训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培训迁移不只是培训个体绩效的提高,更应该是应用培训所得使组织绩效得到提高。在以往的培训中,我们过于关注培训的效果,忽视了对培训是如何有效地发生的深入探讨。因此,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从关注培训本身到培训后的工作实效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在考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仍然是只考虑“培训什么”,后来进化到考虑“怎么培训”,关于培训迁移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对培训设计上的研究。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培训迁移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不仅仅与培训设计本身有关,更与培训后期服务支持、工作环境等方面有关。因此,真正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将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关注后期工作实效上来。
(二)从关注教师知识的提高到工作绩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仍然没有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进行测量。现在评估往往还停留在考试成绩单上,仅仅可以代表教师培训后知识水平上的提高,而不能代表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培训成绩优秀者往往工作能力一般,反而成绩不突出者工作绩效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最终影响了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必须将关注教师培训后知识的提高转移到最终工作绩效的提高,在工作中鼓励教师使用培训所学,并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评估体系,更好地激励和约束教师将培训所得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培训真正产生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性。
(三)从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到如何提高迁移效果
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固然重要,但为了回答培训如何迁移,怎样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问题,就要根据培训迁移理论从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出发。从教师个体特征、学校迁移环境和教育技术培训设计本身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使教师将培训所得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1.激发教师迁移动机激发教师培训迁移动机,首先,教师应该认清何为教育技术培训,很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还没有领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甚至排斥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这些人必然没有参加培训的动机,要想激发这些教师的学习动机必须从内控源入手,让他们知道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的,新技术的引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他们就容易在工作中应用受训所学。其次,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和工作态度也是应用培训所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是一辈子的事业,所以,教师同样要不断地在学习中充实自己,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利与弊,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任何挑战和任务。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运用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后带来的回报也都影响着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这与培训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设计和培训后期学校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高工作环境气氛工作环境气氛也就是理论上的迁移气氛主要包括两方面:情境方面和结果方面。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情境方面包括:学校对教师培训目标的设置、校领导和同事对培训应用的态度、学校对教师应用受训所学的设备、资金、时间的支持。结果方面包括:教师在应用培训所学之后得到的反馈,包括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反馈。因而,提高工作环境气氛,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内容了解并对所学内容设置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其次,校领导和同事对受训教师使用培训所学要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受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培训后教师之间经常讨论怎样将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校领导以听课等形式对有效使用培训所学的教师予以表扬与奖励。最后,为参训教师提供应用培训内容的机会,也就是工作环境中要能够创造条件应用培训内容。譬如:参训人员接受了应用白板的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够使用白板教学,那么将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3.优化培训设计从迁移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培训设计方面主要有近迁移和远迁移两个方面。所谓近迁移指将学习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也就是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性。因此,提高近迁移的主要途径有: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比如:参加了教学课件设计的培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尽量使用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过度学习,如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对参训者进行充足的训练;强调工作任务的程序性,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可以体现为持续地提供培训的需要、后期服务等。远迁移是指通过培训掌握原理以便能够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培训应该关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一般原理,这样学员就会在迁移环境中应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原理理论对远迁移非常重要,如果学员能够理解原理和概念,并且他们有机会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所,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陌生问题时就可能有意识地应用新获得的技能和行为。
能力培训范文3
【论文关键词】培训研究能力;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评估;培训价值认同
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从个体层面上看,培训可以使员工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从组织层面上看,企业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等,进而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生变化。企业要想永葆生产经营的活力,就必须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加强反应速度,迅速调整生产或服务策略,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培训的及时跟进。系统、有效的企业培训可以使企业员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地保证员工能力与企业需要协调一致,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维持企业内部经营运作的稳定和谐,并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人力资源的战略优势,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国内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培训对员工、对企业都有着不胜枚举的益处,但近期却有研究表明,广泛地培训不仅没有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感,反而使得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显著下降。这一结论大大出乎研究者的意料,进而研究者考察了培训对企业层面的效用和效果。结果却并不乐观,许多企业尽管对培训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培训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实践结果与管理理论背道而驰,究其根源终于发现,问题并非出自理论本身,而是国内企业的培训实践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和他人的研究综述,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培训理念认同度不高
许多企业对于培训的作用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培训仅仅是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培训实践中,不论是企业高层,还是负责培训的专员,对企业培训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培训过程不能严格把关、敷衍了事,从而导致企业培训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培训效果的不理想造成了企业对培训价值更大的认识误区,企业高层对培训的忽视和不信任态度以及企业员工对培训的反感进一步阻碍了企业培训效果的发挥。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企业培训无法有效地改善员工个人工作绩效以及企业整体的经营业绩。
2.缺少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无论为员工提供何种培训,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服务。然而在企业实际培训的过程中,许多培训与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相结合,同时又缺乏对员工自身需要的考虑。企业目前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大部分企业忽略了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作用,不能形成科学的需求分析制度,只凭经验或想当然地确定培训内容,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缺乏战略眼光,对企业整体的人才需求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在员工培训上出现了南辕北辙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人力资源的闲置和培训效果的缺失。
3.缺乏形式上的多样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不少企业培训存在一些诸如语言晦涩、观念陈旧、内容肤浅、培训方式单调等方面的问题,无视企业成年员工的接受方式,依旧采用学校中的灌输式教育,缺乏互动,缺少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训练。这种缺乏创新和变化的“一贯制”培训方式,在企业培训中并不鲜见,许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单调的授课方式势必使员工难以提起兴趣,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样会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训课程因此毫无吸引力,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4.忽视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和反馈
许多企业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缺乏对培训评估的投入,甚至不了解该如何采用有效的评估方法。有的企业培训随着课程的结束便戛然而止,对培训效果丝毫不关心,丢失了对培训结果的反馈。即便有些企业对培训进行了评估,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也并不完全科学,有些只是请员工为培训师打分,或者口头询问员工对培训是否满意,并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在少量能够对培训效果进行一定评估的企业中,大多也仅局限于培训项目本身,并且多在培训项目刚结束的时候进行评估,而忽视了用后续的实际工作来进行评价,忽略了培训项目与企业长期绩效的联系,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效果的脱节。
上述问题导致了企业内部培训多流于形式、不符合实际需求、培训积极性低落等问题,没有发挥出企业培训应有的作用与效果。
二、基于培训研究能力的企业培训效果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组织动态能力的视角,本研究提出培训研究能力的概念。培训研究能力是指企业在进行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具备对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效果等环节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培训研究能力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可以提升企业培训的作用和效果,可以对企业培训进行更科学的监管。
对企业来说,所处的行业不同会使企业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即便是同一行业,也会由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自身资源不同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市场上能为企业提供的培训由于其经营性质更多具有通用性,因此,这类忽视了企业特殊性的通用式培训能为企业提供的帮助一定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只有针对自身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注重和加强企业的培训研究能力,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项目,才有可能使企业培训真正有效地开展,才能够通过培训切实提升企业的业务优势和竞争力。
根据培训发生的不同阶段,研究者将培训研究能力分解为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对培训需求的研究能力
培训需求是企业培训工作的起点,需求分析能力对培训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需求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个人需要两个层面。在企业层面上,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着眼,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培训需求的要求,研究企业的经济基础对培训需求的制约,研究企业的人才结构对培训需求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的培训工作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在员工层面上,要深入研究如何将员工的兴趣、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据此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能够将自身的职业兴趣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使得员工在培训中能够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从而增强培训效果、实现培训目标。
从需求分析的具体研究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人员分析三个层次。组织分析应包括组织目标分析、组织资源分析及组织环境与特质分析。工作分析的目的就是获取有关工作活动的详细描述,其中包括员工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成功的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人员分析有助于了解培训对象的特征,通过分析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与预期工作绩效之间的差别,可以更好地发现培训的必要性、掌握培训的重点方向、确立培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要求等。这三个层次的培训需求研究,是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原则的根本保证,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本前提。
2.加强对培训方式的研究能力
企业的培训对象都是成年人,不同于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其自身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特点,对培训方式的研究应根据成人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开发适合于成人学习的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同时,培训方式的选择离不开培训师对课程的设计。企业应该从引进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着眼,研究如何提高培训师的能力水平,帮助培训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培训研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活跃培训课堂。更重要的是,要为培训师提供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培训师切实了解到企业和员工的实际困难,从而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3.加强对培训评估的研究能力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推动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原动力。在培训评估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排斥主观臆断,真实反映培训的实际效果;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确立科学、可行的评估标准,因为培训成果具有多因素、多变量、界限模糊等特点,合适的评估标准对于提高评估质量、发挥评估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将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多个层面的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评估培训的整体状况;需要发挥培训评估的诊断功能,以评估结果为基础进行分析,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另外,企业还应该加强与培训师之间的沟通,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企业培训的效果与存在问题,从而为培训工作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获取多方面的建议与支持。
三、提升企业培训效果的价值观保障
能力培训范文4
一、语言能力
体现服务员的精神涵养、气质底蕴、态度性格。客人能够感受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服务员的言和行。语言是服务员与客人建立良好关系、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要注意语气的自然流畅、和蔼可亲,服务员在表达时。语速上保持匀速,任何时候都要心平气和,礼貌有加。那些表示尊重、谦虚的语言词汇经常可以缓和语气,如“您、请、负疚、假如、可以”等等。另外,服务员还要注意表达时机和表达对象,即根据不同的场所和客人不同身份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得体的表达。
经常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局部—身体语言。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人们谈论时。身体语言在内容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员在运用语言表达时,应当恰当地使用身体语言,如运用恰当的手势、动作,与口头表达语言联袂,共同构造出让客人易于接受和满意的表达氛围。
二、交际能力
每一个服务员每天都会与同事、上级、下属特别是大量的客人进行广泛的接触,酒店是一个人际交往大量集中发生的场所。并且会基于服务而与客人发生多样的互动关系,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将会使客人感到被尊重、被看重、被优待。客人这一感受的获得将会为经营的继续兴旺和企业品牌的宣传、传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交际能力则是服务员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基础。
三、观察能力
第一种是客人讲得非常明确的服务需求,服务人员为客人提供的服务有三种。只要有娴熟的服务技能,做好这一点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的第二种是例行性的服务,即应当为客人提供的不需客人提醒的服务。例如,客人到餐厅坐下准备就餐时,服务员就应当迅速给客人倒上茶、放好纸巾或毛巾;前厅时,带着很多行李的客人一进门,服务员就要上前帮助。第三种则是客人没有想到没法想到或正在考虑的潜在服务需求。
服务员最值得肯定的服务身手。这就需要服务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善于把客人的这种潜在需求一眼看透。并把这种潜在需求变为及时的实在服务。而这种服务的提供是所有服务中最有价值的局部。第一种服务是主动性的后两种服务则是主动性的而潜在服务的提供更强调服务员的主动性。观察能力的实质就在于善于想客人之所想,客人开口言明之前将服务及时、妥帖地送到
四、记忆能力
客人经常会向服务员提出一些如酒店服务项目、星级档次、服务设施、特色菜肴、烟酒茶、点心的价格或城市交通、旅游等方面的问题,服务过程中。服务员此时就要以自己平时从经验中得来的或有目的积累成为客人的活字典”指南针”使客人能够即时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既是一种服务指向、引导,自身也是一种能够征得客人欣赏的服务。
或在餐饮时需要一些酒水茶点,服务员还会经常性地碰到客人所需要的实体性的延时服务。即客人会有一些托付服务员操持的事宜。这些服务项目的提出到提供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这时就需要酒店服务员能牢牢地记住客人所需的服务,并在稍后的时间中准确地予以提供。如果发生客人所需的服务自愿延时或干脆因为被遗忘而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对酒店的形象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五、应变能力
服务员应当秉承“客人永远是对的宗旨,服务中突发性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处置此类事件时。善于站在客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可以作适当的让步。特别是责任多在服务员一方的就更要敢于供认错误,给客人以即时的道歉和补偿。一般情况下,客人的情绪就是服务员所提供的服务状况的一面镜子。当矛盾发生时,服务员应当首先考虑到错误是不是自己一方。
能力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育技术 能力培训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广泛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经过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开展,广大教师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已不在陌生。然而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们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必须从理念、技能水平等方面不断开展长期的学习和培训。[1]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而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软件和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等。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合理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调整,以期实现最优的教学方案。教育技术的结果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均衡进程的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随之建设逐渐形成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过往硬件和软件的缺乏,而制约教育技术应用的两大因素基本被克服。相反,目前主要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运用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如何促进广大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要问题。[2]
三、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法
1.宏观入手、项目培训
杜绝以往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培训骨干的老路,有意识地挑选各类学科中热衷于教育技术,并在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先行一步,积极推荐其参加全国、市区组织的各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抓住“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级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培训等契机。开展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组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项目的校本培训,并邀请市区多学科教育技术应用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做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以教育技术的宏观意义为主带动绝大部分教师形成意识。
2.应用为主、技术培训
对中小学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进行分析,并根据学校情况和教师水平拟定阶段性的技术培训内容,如第一阶段: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照相机、DV机、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操作技术;第二阶段:掌握Windows、Android、Mac等系统操作;第三阶段: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等基本技能;第四阶段: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Photoshop图片处理、Cool Edit音频处理、会声会影视频处理、Flas制作等基本技能。同时,各阶段渗透网络应用培训(如:搜索引擎、Ftp文件服务、电子邮件、上传下载、微博、微信、云技术等)。在集中、分组、个别指导等形式的培训过程中逐渐带领绝大部分教师掌握基本的技术。
3.学科区分、分组培训
随着前期培训的开展,教师们已经对教育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电视、展台等硬件操作,Word、百度等软件操作。这个阶段,教师们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整合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级的层面,此时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对教师进行学科划分,对技术与理论方面的人才进行搭配是促进教育技术深入运用的关键。在学科区分、分组培训中教师们能逐渐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技术提高均能得到他人的帮助。[3]
3.动态管理、长期培训
在一定时间后,项目培训、技术培训和分组培训等对教师们的个人行为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影响,教师们也愿意偿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将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想到的媒体手段越来越多,然而技术上却处理不了。面对种种难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向,教师们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并最终失去信心,避而不用。作为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至此进入拐点,坚持长期开展培训,必将能培训出真正善于应用教育技术的一群教师。这个阶段是决定教育技术推进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能更好地驾驭教育技术的教师团队,如:在决策规划上,必须提出了思想与技术先行的思路,广泛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技术能力;在具体操作策略上,以个案为示范,充分发挥互帮互学的力量帮助教师克服困难;在制度上,必须定期开展项目、技术或分组的跟进培训;在激励措施上,必须尊重教师成果,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扩大奖励。
小结,教师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重理论轻技术,也不能重技术轻理论,更不能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必须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意义,树立教育技术运用的意识。如何开展好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是教育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只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不偏不移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驾驭教育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资料
[1]彭绍东 .《教育技术的含义》[M] 湖南师范大学
能力培训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幼儿;创造力;培养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独生子女在大中城市已是很普遍,所以家长无不是倾注了自己的所有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早期创造能力培训是倍加关注。现在,无论家长、还是幼儿园都比较关注幼儿创造力。这方面,除了幼儿园有义务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了。那么作为幼儿的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训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本文通过案例,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案例:小强在幼儿园中是一个聪明,且爱动爱的孩子,每次课堂上游戏,搞一些小的游戏,他总是比较踊跃。但是,后天,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小强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动了,甚至平时桌子上放一个玩具,他想玩,也不是主动拿着玩了。
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跟小强聊天中,得知,小强的父母都是初中老师,平时对小强的教育比较投入。因为过于投入,结果是家庭教育变成了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比如,小强在家,自己拿一杯子喝水,他的妈妈,会立刻告诉他,小强要如何如何端茶杯,甚至有时候说不要自己拿,否则就摔坏了,等等。长期以来,小强被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同化”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当的家庭教育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那么,作为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培训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促进幼儿创造力基础发展
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属于广义的创造力,即日常生活中的,能产生对自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观点或产品。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始于模仿,因此扩大幼儿的认知经验,丰富幼儿可模仿的对象,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注意利用日常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幼儿“有吸收性的心理”,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尽量多带幼儿亲近大自然,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长孩子的见闻,扩大其认识范围,提高其认知能力,丰富其的认知经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创造力发展总体上具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具体表现上有其特殊的发展特征。家长应把握这些发展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幼儿创造力的流
畅性在5岁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家长掌握这一特点后,可针对这个情况设计一些激发幼儿发散思维的小游戏,如画一个简单的圆形,让幼儿将这个圆形补充成为其他的图画,并鼓励幼儿补充得越多越好。让幼儿利用汉字组词,组得的词语越多越好。诸如此类的小游戏都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针对幼儿想象力发展较弱的情况,家长可以在家开展一些想象性的游戏,如进行角色扮演,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或者进行故事创编,给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幼儿续编故事结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而针对幼儿独创性的培养,家长则可以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入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多给幼儿自主决定的机会,让幼儿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富于创造性的环境,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沃土,有的研究者甚至将环境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创造性的产品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培养高创造力的幼儿,必须为他/她营造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家长应多准备一些可以激发幼儿探索欲和好奇心的玩具和材料。在给幼儿选择玩具时以挑选原材料、半成品等需要孩子动手操作,或者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的材料最佳。除了物质环境以外,家长还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活泼的心理环境,当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在家长看来这些想法是“荒谬的”、“不合逻辑的”,家长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不用家长的权威以及简单的对错判定去压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父亲参与教养水平
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父亲在家庭中仍然扮演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很少参与子女的教养活动。另外,父亲的教养观念较为落后,未能认识到自身参与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影响其参与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父亲在早期教养中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总体介于“有时”和“经常”之间,仅略高于“有时”。但父亲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在教养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同于母亲的特质,除了对幼儿创造力发展存在积极的影响外,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影响,父亲的作用举足轻重,是不可替代的。另外,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父亲对孩子发展影响不大”的观念,加强普及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父亲自身成长及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早期教养中去。尤其要注意提高父亲参与较低的认知活动、小肌肉活动、语言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鼓励父亲更多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