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语迁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语迁移范文1
关键词:负迁移 英语写作
一、迁移概念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foreign language),而不是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一个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nasfer)。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是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是抑制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
(一)母语负迁移在写作中的影响
1.词汇方面的迁移
中国学生更对英语单词的用法不是很清楚。这样,在英语写作中,他们往往会把汉语直接翻译成英语,一一对应,死搬硬套。当汉语的词汇直接转化为英语时,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英语中确实错误的。比如,“温室”一词,学生会译成“warm house”其实是 “green house”.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可数名词,而在英语中确实不可数名词,在翻译时学生往往会受汉语的影响,例如:“一条消息”应是“a piece of news”而不是“a news”。
2.语法方面的迁移
语法一直是中国学生外语习得的最大障碍。中英文的语法有很大的不同。英语讲究语言顺序和结构,所以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式变化。而中文,尤其是文言文,同一种意思有着多种不同的语序,且语义语法上都行的通。因此,语言负迁移现象在语法方面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汉语中“我已经吃饭了”,“我正在吃饭”,“我刚吃完饭”。这几个句子中动词“吃”是不变的。它是依靠语义来表达的,而英语中这些句子却要被翻译成为“I have had my meal.” “I am having a meal.” “I had a meal just now”.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还经常看到类似的句子:“I very much love my mother。”“She always is late”等等。
3.文化负迁移
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写英语作文时,中国学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会把本土思想带入写作中,造成理解障碍。如: “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翻译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的句子。
二、解决策略
(一)广泛阅读、增加词汇量
由于学生词汇量小,当要表达某种意思而英语词汇又难以应付时,就直接将相关汉语词汇硬译过去。还有就是学生对一些词汇只知道它的大概意思,而不知道其真正的用法,因此受母语的影响。所以,在英语写作中要避免母语迁移带来的语法和词汇错误,就要广泛阅读量和词汇量。大量的阅读是增加词汇和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了解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更要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 文化背景, 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作为教师也应改变以往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的做法,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将文化知识寓于词汇、语法、课文讲解、课后练习中,将技能培养与文化知识介绍同步进行,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写作中的文化错误。
(三)培养目标语言思维和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写作中,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应该多通过英汉思维方式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敏感性,从而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逐渐做到按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句子,表达思想,力争做到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
三、结论
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母语迁移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呢?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提高对母语负迁移的认识有利于英语写作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浅析二语习得者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周蓉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3]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夏伟英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2
母语迁移范文2
目前来看,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更多的人们关注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即负迁移。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干扰”来形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可以从语音、语义、句子、篇章、文化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一、语音的负迁移
母语语音的负迁移主要出现在初学者身上,这是因为初学者往往按照本族语去听和发出外语语音。学习外语的人一般是在本族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学的,所以必然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初学者明白,外语(英语)中的字母与咱们汉语的拼音虽然有些地方很相像,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特别是英语中的一些辅音,在汉语中甚至相似的发音都没有。一定要进行比较,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找出差别,甄别正误,加强印象。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明白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而汉语一般是从口腔发音。经过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
二、词汇的负迁移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由人们在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自由支配,在语句中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进一步构成句子。在书面语中,词还具有图形信息。按照Gibson的观点,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母语词汇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中非常复杂,也是初学者的一大障碍。主要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母语与目的语词汇所指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初学者往往从简单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一个母语单词对应一个目的语单词,从而造成词汇的负迁移。例如,英语中的aunt就包含了汉语的姑姑、姨妈、婶婶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其实就是汉语的“你好”之意。汉语中的“人”,就可以理解成英语中的person,people,human beings,man,woman等等不同的概念。
2.目的语与母语所指的概念字面意思一样或相近,其文化、情感等内涵却完全相反。例如,汉语中的“狗”往往与骂人有关,而英语中却往往有着相反的意思,比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汉语中的“羊”往往是温顺、纯洁、善良等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goat却有时具有“傻瓜”之意思。
三、句子层面的负迁移
句子是指可以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单位。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就是句子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深层结构就是说话者试图要表达的句子的意思。初学者由于所掌握的目的语的句型不多,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按照母语的句型组织句子,不仅意图表达不准确,句子形式更容易犯错误,或者产生歧义。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开飞机”,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
还有一些英语句型中的反意疑问句或含有征询对方意愿的句子,往往让受母语影响很重的初学者犯难。比如:
You don’t like it, do you?你不喜欢它,对吗?
――Yes, I do.不, 我喜欢。
――No, I don’t. 对, 我不喜欢。
You are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ee. 我最不愿见到你了。
还有些句子本身包含有否定意义,初学者往往一看到“yes”就认为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允许自己干什么。比如:
Do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你介意我在这里吸烟吗?(我吸烟你会反对吗?)
Yes, I do.对,我介意。(我不同意你在这里吸烟。答案看似没有否定词,却是否定的。)
No, I don’t. 不,我不介意。(你可以随便吸。答案里有否定词,意思却是肯定的。
这种对我们来说似乎有点是非颠倒、词不达意的差异,主要在于英文化的人更注重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而我们则注重于对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表明态度所做出的反应。
四、母语语用层面的负迁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发现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还出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套用自己母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交流,交流就会出现困难甚至错误,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不够,不能正确运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更多地则是由于交际意义是一种隐含信息,即非明示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具有或然性的推理,才能实现对目标信息的正确理解。这就是说,语言要表达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本身要复杂的多,要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往往需要根据语境去理解说话者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语用负迁移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语言能力。包括根据场合、目的、角色和关系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语言外的行为。比如,中国人一般要用“先生”或“夫人”、“小姐”称呼对方,以示尊敬,而美国人却喜欢直呼其名。中国人特别喜欢称呼对方的官衔,如“某某局长”、“某某经理”等,而美国人则极少这样称呼。中国人在大街上见到熟人,总喜欢问“去哪里了”、“干什么去了”等,而对美国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却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有干涉其私生活之嫌。
2.不能正确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理解人们的身份、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风俗、血缘关系,以及如礼尚往来等。中国人称呼比自己大的老熟人时常用会加上个“老”字以示尊重,比如“老张”、“老杨”等,而美国人则对“老”是很忌讳的,最怕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见面喜欢靠的很近攀谈,这样才显得亲热,而美国人往往在说话时要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还有,中国人比较谦虚,受到别人夸奖时常会用“哪里哪里”、“没有”、“我不行”等以示谦虚,而在美国人眼里,这样的话往往是无能的表示。他们更喜欢讲究事实求实,对别人的夸奖认为是理所应当,往往回用“谢谢”表示感谢而已。
3.母语写作能力的负迁移。母语在目的语写作层面的负迁移,是学习者的母语在目的语词汇和语用层面负迁移的综合表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英、汉语词汇词性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由于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母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谋篇布局,结果就出现了文字是英语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篇章结构等是汉语的文章。还有一些学习者,干脆先用汉语把文章写好,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当然就会给人很深的母语写作模式的影响了。
母语迁移范文3
关键词: 二语习得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1. 引言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能忽略已有语言知识对新知识的作用,即母语的影响。习得者将母语中的某些结构移植到目标语中,就是母语迁移现象。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干扰了二语习得。如学生的发音带地方口音,说出像I very like you等汉语式句子。外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极力避免使用母语,要是使用会被看做没有水平的表现。母语必然会参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母语负面影响说”或“干扰说”都有片面性。
2.母语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迁移理论指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表达的一种现象。60年代,语言学家Lado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主要观点为:(1)二语学习者学习的困难程度与母语之间的语言差异程度存在直接关系;(2)困难多以错误的形式出现,难度越大,犯错误的频率越高。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语言迁移理论遭受来自实践、理论和研究等方面的批评,失去了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自8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重新得到发展,特别是随着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迁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它被视为语言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策略,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人们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的角度深入和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后来,Ellis提出“导致外语学习中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1](206-210)”。在这之后,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做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2](70-71)。目前,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3.母语迁移的分类
母语迁移按母语给二语学习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固有的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帮助促进作用;负迁移即干扰,是指已有知识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
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当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同源词时(如英语和法语之间),正迁移便会在学习者词汇习得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相反,负迁移使学习者在母语影响下难以掌握地道的外语,可能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套用,从而产生语用错误。母语干扰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石化现象”,即一种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3](50-51)。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出现石化现象,他的语音、语法和语用表达就会僵化。
4.母语迁移现象
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下面从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举例说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
4.1语音层面的迁移
语音层面的迁移主要指母语在发音习惯和发音部位上的迁移,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发音技能的迁移。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这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共同音素,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若学习英语就能轻松掌握这些共同的音素。英语中还有许多汉语没有的音素,造成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语音困难。如:汉语学习者通常会把“that”中的/?奁/发成/z/,“decision”中的/?廾/发成/z/,因为汉语中没有/?奁/和/?廾/音素。又如:汉语发音中没有辅音连缀,所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说英语时,在读辅音结尾的英文单词时往往会拖音,如将desk/desk/读成/desk/。喜欢在辅音连缀间插入一个元音,把glue/glu:/读成/glu:/。
4.2词汇层面的迁移
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词汇层面的负迁移可分为三个方面:词性、词义和词的搭配。汉英两种语言,汉语不像英语有词形曲折变化,学习者把一些汉语搭配迁移至英语中,对英语词性的敏感度低,常常犯词性误用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形容词、动词、介词等的使用上。形容词错误常见于含有be的系表结构中,学生误将形容词作谓语,be动词缺失;动词错误主要体现在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上,学生往往把不及物动词当做及物动词使用。英语介词往往相当于汉语的动词,学生很容易按照汉语规则错误地将英语介词作谓语使用。
学生通常死记词典和教材中对英语单词的汉语释义,但是有些英语单词虽然汉语释义相同,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如:delighted /delightful, pleased /pleasant, respectful /respectable,amazed /amazing等同根词,学生常常区分不清,出现混用的情况。
英语单词很多是多义的,在汉语中表达不止一种,按字面意义套会出现错误,要注意正确的词语搭配,如“heavy traffic”可能会被错误地表达为“busy traffic”。
4.3句法层面的迁移
在句法层面,母语干扰的表现明显。英语中,动词不同的形式,以及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可由各种时态、不定式和分词表示。但在汉语中,动作是否发生一般依靠的是句子当中的时间状语及一些词缀表示。如汉语说“我去”,“我昨天去那了”,英语表达为“I go”,“I went there yesterday”。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由于对句法结构不熟悉,总是在脑海中出现汉语图式,再逐字翻译成英语。汉语没有主谓一致问题,因此学生往往忽略英语的谓语词形变化。尤其是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或不可数名词,且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时,谓语动词出错最多,规则动词常常忘记加s,不规则动词如have, do 等忘记变为has 和does。如:Now my dream come true.
5.结语
在二语教学中,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应有效运用母语的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通过语言对比研究,找出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了解学习者的迁移倾向与学习难点,从而对症下药,适时适度纠错,深化词汇教学,强化语法教学,加强写作训练,解决学习者在二语学习方面的相关问题,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06-210.
母语迁移范文4
【关键词】 迁移 负迁移 母语文化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是一种正迁移,而消极的影响则是一种负迁移或干扰,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英语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影响,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根据这一阶段各种负迁移的现象,探索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汉语语言心理影响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克服母语文化带来的负迁移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努力克服两种语言规则的不适应
不同语言规则的人具有不同的说话规则,因此在跨国文化语言的交际中,所遇到的障碍不只是语言知识方面的母语干扰,还有大量来自于本国、本名族的思维定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干扰,有的尽管词汇和句法规则都很规范和标准,但在思维方式上仍然时常是明显地带有汉语及汉文化的痕迹,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在说话规则方面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即两种语言的说话规则存在着不对应。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始终要坚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适当的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的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2. 增大学生词汇量和应用量,切实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增大学生词汇量和应用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母语的干扰。阅读有精读与泛读之分。我认为听、说、读、写同样如此。可见 “精”教与“精”学至关重要,它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语言规律,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对母语文化的抗干扰能力。如,鉴于英语句型的变化主要受动词支配,在教学中要加强配以一定量的英语动词搭配规则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并非所有的及物动词后的宾语都可以带宾语补足语;不同的及物动词后的宾语有不同形式的宾语补足语(如ask, send等动词的宾语后跟不定式做宾补,keep等动词的宾语后跟形容词或分词作宾补)等。“泛”教与“泛”学如复述课文,读一些英语故事或幽默,看一些英语电影等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出好的铺垫。重复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减少了英语学习过程中按照汉语的习惯看待英语,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常常“不知不觉的把英语当做和汉语差不多的东西看待”。
3.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逐步减少母语文化带来的干扰
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好头脑不如一个烂笔头,好的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等等,特别是一些习惯性表达,例如英、汉语中词义不对应现象,在初学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负迁移。
4. 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英语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由于记不住单词或读音而在旁边加注拼音或汉字。长此以往学生的读音偏差很大,母语、英语严重混淆,不仅读不准英语而且听不懂英语,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极浓,听起来生硬别扭,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记忆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尽可能减少母语干扰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单词教学时,可以结合单词音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语音规律,教师也可使用彩色粉笔,一一对应的标出不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音标,把字母与读音有效联系,加强音形联系。杜绝学生在需要注音时使用汉语,必须用音标。音形结合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注音标,还可以使学生在根据音标或读音的情况下,能准确地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映出该词的拼写形式,能够准确地读出单词,这对减少汉语语言的负迁移,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好处。
5. 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实际是为了“不教”,因此,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学法指导。也只有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如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如何识记单词不易遗忘,如何进行有效朗读与背诵等等。由此,使他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促进学习者加快从中介语体系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缩短各阶段的间隔,更迅速地达到目的语的彼岸。
[1] 田娜.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中句法结构的影响[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母语迁移范文5
众所周知,每件事都会有两面性。本文主要从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面影响入手,来阐述母语的正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正、负迁移理论;然后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语用等方面来分析母语对正迁移的影响。最后,强调我们要积极利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面影响,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关键词:母语; 正迁移;英语;英汉对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掌握语言的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掌握英语这门外语的人数在大幅度地增加。大部分的学者关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作用,而本文则侧重于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面影响。
所谓正迁移,就是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对现在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负迁移就是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对现在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我们除了要注意尽量避免这些负迁移外,还要尽做大努力去充分利用正迁移,使我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母语正迁移的现象
本文主要从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汉英进行对比,来分析母语正迁移现象,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学习。
1.语音正迁移
众所周知,汉语的音中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而英语的音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音节来决定的。其实,汉语中的声母类似于英语中的辅音,大都位于首位;汉语中的韵母则类似于英语中的辅音,大都位于尾部。例如,汉语的声母 b,p,d与英语中的音标/b/ /p/ /d/在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上都极为相像。再如,就发音而言,英语中,元音和辅音要连接到一起,如how /hau/;汉语中则声母和韵母连接到一起,如zao(早)。所以,对汉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讲,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可以采用正迁移,这样学起来就非常容易。
2.词汇正迁移
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讲,人们通常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取决与他们的母语水平。
(1)英语和汉语在词语的搭配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如: 二手(second hand)新年(new year),只要母语学习者掌握了词语的搭配方式,就能轻而易举的学会。
(2)在派生词方面。在汉语中,我们学习时,通常是以组词的方式进行的:如 老(老师);头(木头)。在英语中,通常以词缀的方式进行:如 前缀dis-(dislike);后缀-tion(tradition)等。词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
3.句法正迁移
句法通常指的是句子的法则。首先,汉语的句子可以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而英语也相应如下:
陈述句:I have an English book. 我有一本英语书。
疑问句:Can you help me? 你能帮助我吗?
祈使句:Please close the door! 请关上门!
感叹句: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 多么漂亮的花啊!
其次,汉语的句子可以分为把字句和被字句,而英语则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汉语的被字句与英语的被动句极为相似。通过这样对比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根据母语,自然而然的就能掌握目的语的分类。
4.语法正迁移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使汉语在英语学习时,产生正面影响成为可能。从以下方面来看,英汉都是主谓语序:
(1)主语+谓语:
The bus comes.公交车来了。
(2)主语+谓语+宾语:
I love you.我爱你。
(3)主语+谓语+双宾语:
He gives me a present. 他给我一个礼物。
(4)主语+谓语+表语:
I am a student.我是一名学生。
(5)主语+谓语+状语:
She lives in Liao Cheng. 她住在聊城。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英文中的主谓宾的顺序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就能够利用英语进行自由的表达。
5.语用正迁移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在知识的组织中起着中心作用。 在语用方面,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容图式上。在内容图式中,共有知识这一部分是容易发生正迁移现象的。 李建夫曾指出:“由于共有知识的受用性是不为不同语言文化所局限的,它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知识。 ”如,当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老师会问:“What is eight plus nine? ”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除了要弄懂英语问题到底讲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的知道“八加九等于十七”,然后在转化为seventeen。
除了汉语和英语在内容图式中的背景知识方面存在相似性外,在“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上更为相似。
二、积极利用母语正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发挥汉语的正迁移对于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语音方面的汉语正迁移,能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激发学习者动机;词汇方面的汉语正迁移,使学习者快速能够快速地、准确地记住词语和短语;句法方面的汉语正迁移,能帮助学习者进行简单交流;语法方面的正迁移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句子的结构,能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自己造句;语用方面的正迁移使得学习者可以用目的语来描述母语国家的文化、事件,提高学习兴趣。当然,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学习者不能够完全依赖母语来进行学习,而要借助母语正迁移充分发挥和培养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ado.R. 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 Ann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2] 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7-54.
[3] 戴炜栋、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 2002, (6).
母语迁移范文6
关键词: 母语迁移大学英语写作原因分析消除策略
1.前言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中。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体现在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和二语输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而且对学生的二语习得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早在19世纪,国内外的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对母语迁移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探讨。
2.母语迁移的界定和分类
2.1母语迁移的界定。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借助母语来学习第二语言而出现的语言现象。
语言学界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盛行起来;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母语迁移的概念都进行过界定,如James,H.Ellis,Dechert等。但这其中,笔者认为,Odlin(1989:27)对母语迁移的诠释则更为全面、准确。他认为,迁移就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2.2母语迁移的分类。
语言迁移是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行为主义认为,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帮助或妨碍作用。换言之,当母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就会出现语言的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即“正迁移”,它是有利于目的语学习的迁移,通常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反之,当母语的模式与目的语的模式不一样,这时借助于母语模式来学习目标语就会产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3.母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正迁移
德国著名英语教学法教授Wolfgang Butzkamm认为,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郭铭华,2002,(2):24-27)。因此,对于汉语母语的迁移现象,学习者既要意识到它对英语写作产生负迁移的必然性,又不可否认它的正迁移作用,而是应积极对待、充分利用,以此来帮助自己进行英语写作。语言学家Stern在其著作《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中提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常常把早已熟知的L1的知识作为参照物。据此,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教师应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Stern,1992:284)。”因此,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能力的高低对英语写作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汉语词汇、语篇能力及写作水平对英语写作正迁移性最为显著。
虽然二语写作在策略上、修辞上、语言上与母语写作有重大区别(Silva,T.,1993:657)。但是,新行为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经过模仿(imitation)、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实践(practice)后养成习惯的结果。所以,只要学生能准确把握汉语与英语二者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对汉语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的模仿,就可以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促进英语写作。笔者认为,就写作而言,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正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
3.1词汇正迁移。
从语义层面上来看,英汉词汇存在正迁移现象。首先,汉语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英语当中的类似情况也是不胜枚举的。例如:“灿烂”汉语中意为“华丽、绚丽”,“形容事情或事业辉煌、美好”或“形容人面部表情好”。英语中的“brilliant”意为“极为明亮的”、“光辉灿烂的”或“令人钦佩或赞赏的”(张芳杰,1984:678)。再者,从上面的示例中也可看出,汉语“灿烂”与单词“brilliant”的语义是相同的,因此母语中的绝大多数词汇在语义上均可以在英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单词,即词汇正迁移。
3.2语法正迁移。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东西寥寥无几;但没有词汇,人们则根本无法表达任何事物”(Wilkins,1972:111)。语法在语言学习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构成语句的重要纽带。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汉语与英语语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如英语中的一些基本句型结构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汉语中的五种基本的句型结构英语中也有。如汉语中的“主+谓+宾”结构,英语中也有“S+V+O”等。
3.3修辞正迁移。
汉语母语和英语在修辞类型法及其效果上有许多共性。在修辞类型中都有如比喻、拟人、借代、拟声、夸张、委婉语、矛盾等修辞手法。其次,修辞效果也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以及帮助作者更为清楚、准确地表达自我,英汉文章和写作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对汉语母语修辞的掌握对英语修辞的习得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4.母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因受母语的干扰,往往用汉语思维和组织文章,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英语写作中出现大量的汉语负迁移的痕迹,造成许多错误。母语负迁移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方面在英语写作中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如下:
4.1词汇负迁移。
4.1.1词语搭配不当
有许多在汉语中搭配恰当的词或词组,但是英语中不一定适用。如“学知识”,学生会译成“learn knowledge”。“knowledge”意为“a process of learning(学习过程)”,显然,“learn”(学习)不能与“学习过程”搭配。而应译为“get/obtain/acquire knowledge”。再如:“He don’t good at sports.”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汉语中“擅长”是动词,而忽略了在英语中该词的对应表达有两个。一个是静态的“be good at”,另一个是动态的“do well in”。他们常常将二者混淆,故有以上错误。
4.1.2词语误用
在母语和英语中都有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表意有很大差异。而学生习惯性地从母语的角度思考,把内容直译出来。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a call”,而正确的表达应为“answer a call”。
4.1.3词语的色彩混淆
学生在学习单词时,一般只停留在对单词词义的记忆,缺乏对英语词汇语体色彩的认识和把握,从而造成了用词失误。如“政治家”可以译为“politician”和“statesman”,但两者的语体色彩明显不同。“politician”含贬义,多指“政客”;而“statesman”意为“政治家”,是褒义词。又如“影响”在英语中可译为“affect”和“influence”。但前者为贬义词,而后者是中性或褒义词。
4.2句型结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型中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基本句型结构,如“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宾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等,但因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上语序的不同,往往会造成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痕迹,尤其是状语在汉语与英语中的位置差异明显。具体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汉语中的状语放在句首,而英语中却将其置于动词之后或句末。(2)汉语中,如果句中同时出现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则时间状语放在地点状语之前,而英语中如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同时出现时,二者都放在句末,且地点状语放在时间状语之前。(3)对于时间状语而言,汉语中表述顺序分别是年、月、日、星期、时、分、秒;但英语中的顺序是时、分、秒、星期、日、月、年。(4)对于地点状语而言,汉语中大地名在前,小地名在后,而英语中与之恰恰相反。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作文中学生会表述成:“In 2008,May 12th,in our country’s Sichuan Province,Wenchuan County,happened a big earthquake,measuring 7.9 on the Richter scale.”而根据上述规则,其正确的表达为:“At 14:28 on 12 May,2008,a massive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而学生因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直接把汉语的语序移植到英语当中,忽视了英汉习惯表达方式。
4.3文化负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习得中常常会出现文化负迁移现象。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学生如若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极有可能造交际失误。如汉语谚语中说“爱屋及乌”,英语中却表达为“Love me,love my dog.”。再如: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不能译为“four Asian dragons”。虽然“龙”在中国是权贵和吉祥、成功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凶残可怕的恶兽,它是灾难的象征,含贬义。因此,这样的表达会使西方人对“四小龙”产生误解。“亚洲四小龙”在英文里的正确表达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或“Four Asian Tigers(亚洲四虎)”。因此,忽视了英汉文化差异就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准确传递信息。
5.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母语迁移现象,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质量,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效母语迁移,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5.1积极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根据许多国内外有关母语迁移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完全摒弃母语来进行英语写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作为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参照物,是无法将它完全抛开的。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母语,帮助学生掌握母语正迁移与英语表达的同一性,充分发挥母语在词汇和语法及修辞方面的正迁移作用。不仅如此,还应突出母语正迁移因素,反复操练,使学生能尽快掌握正迁移规律。
5.2充分利用精读教材,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较为便捷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课堂精读教学及其材料,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尤其是积极词汇和短语进行示例讲解,力求使学生对其能举一反三,熟练运用。如课后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以写日记或作文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于文章当中。这样,不仅对其起到巩固作用,而且通过此种写作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5.3鼓励学生发现英语句型,操练英语句型。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精读课文寻找典型的句子,并进行句式结构分析。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教材Unit 2中的Section A,通过认真学习,学生共发现了三个典型句型。如:“It is a relief to know that life/fate eventually/at last gave sb.sth.it had earlier denied him/her.(令人宽慰的是,生活/命运最终把某人先前没能得到的东西给了他/她)”通过学习,教师可让学生举例来掌握此表达方式。通过此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恐惧,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提高其英语句式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5.4强化仿写,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仿写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技巧。要使英语文章写得成功,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必须模仿。但应注意的是,既使是模仿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教师也应对文章的内容、语篇结构、写作技巧进行系统分析,以使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结构、上下文衔接等技巧,为学生写作提供技能和方法。
5.5强化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每种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了解,往往会造成理解错误。因此,强化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对减少和避免表达失误具有积极意义。强化文化背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面文化背景知识材料,或在课前播放相关的背景知识影像,或在网络上进行搜集等,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他们的文化常识,为准确表达自我及写作目的做好铺垫。
6.结语
本文通过对母语迁移情况的分析,对母语迁移与英语写作之间以及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策略的论述,进一步来帮助学生了解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在英语写作中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极力抑制或消除母语的负迁移,进而为全面其英语写作水平提供借鉴,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Terence Odlin.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24-27.
[3]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84.
[4]Silva,T.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L2 writing[J].TESOL Quarterly,1993,(2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