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生教育范文1
学校教育长期缺少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教导。罗崇敏强调指出:“生存教育的最低目标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层次则在于最大限度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这是生存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辩证法,是本质和潜能的对立统一。罗崇敏不信奉宗教,但他从宗教哲学中吸取营养。他看到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一直在努力挣脱“上帝”牵绊,渴求恢复“人”的地位。世俗化的过程正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成长的过程,逐渐将对上帝的宗教情感转变成对人的信仰、对物的崇拜。历史的流变和残酷的现实使这种信仰和崇拜完全异化。西方哲学的全部困境便在于是回到上帝那里去,还是如尼采所言成为“超人”。罗崇敏看到“意志”的作用,他未必完全赞同尼采的生存哲学,但通过“三生教育”改变世界是他执着的追求。他认为“尼采真正把哲学家视作教育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强调教育家应该乐观、诚实、坚韧,最高境界的教师应是人生导师或精神导师。”这正是他作为教育家的自我期许,也是实践意义上的生存论的自我写照。罗崇敏不仅从西方哲学,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存主义”的理论支撑。儒道两家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人文的立论由三个维度展开:学做一个好人不仅是它的首要关切,而且是它的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其次,儒家的全部事业是从此时此地的人的生存为起点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是人充分实现其自身的基础,再次学做儒学意义上的好人,就是“学做更真实和更完全的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内在澄明和自我转化的过程。儒家人文的目标是好人,起点是生存,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所谓好人,便是“更真实和更完全”,生命的意义体现在以生存为前提,以生活为内容的自我转化中。这是儒家特立独行、义无反顾的入世精神。罗崇敏特别地推崇中国道家的生存哲学,赞赏那种自由旷达的美学品格、全真保命的精神境界以及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他认为,人天生的柔弱蕴含着他于万物间至大、至刚、至强的物种生命,人生生存的最高贵命题恰恰是柔弱胜刚强。这是道家随物赋形、返璞归真的出世精神。“三生教育”是实践论哲学,“生存论”印有罗崇敏鲜明的个人印记。由卑微的山村少年、学校伙夫到大学校长、教育厅长,他的人生之途正是“三生教育”生存论道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也体现了儒家勇猛精进的人格风范。儒家认为,对人来讲,活下来,才能谈得上是否认同某种道德伦理的原则,因为生命存在是伦理作用的前提条件。儒家同时认为这问题不是割裂取舍,否则,势必有两种危险:一是为生存需要而放弃伦理原则,二是离开生命存在状况空谈伦理,从而将伦理高悬为空洞的教条。
儒家营造适宜人生存的社会氛围,张扬崇高伦理境界的伟大精神,有一种乐观精神、坚韧态度与坚信不疑的自我确认。儒家是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统一,强调实现自我的同时,应当尊重别人的意愿,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群体认同是一种深刻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它拒斥自我中心主义,有天下为公的境界和情怀。与儒家注重德性的完善不同,道家对个体生命存在有更多关切。在他们看来,个体之贵并不在完美德性,而在于他是一独特的生命主体,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主要是保身全生。除生命存在之外,自我还有独特个性,道家反对以仁义移其性,反对以仁义等来造就无差别的人格,而以个性多样化为特点。现代社会为所有人提供了通向社会上层的机会,但也大大刺激了人们名利之心的膨胀。多少人争名夺利,奋不顾身,却少有人冷静想想有无必要,值得不值得。站在老子生存哲学的立场观察,人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轻松的活法。如果不把名利心看得很重,知足知止,知进知退,从容豁达对待人生,这何尝不是现代人较为明智的生存选择呢?现代社会崇尚刚健进取,鼓励竞争意识,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刚强使人生缺乏必要的韧性,单纯竞争使人际关系日趋紧张,长期竞争的压力使人心力交瘁。道家守柔谦下、处顺不争的生存智慧,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情势下,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让人有如释重负,海阔天空的感觉。儒道生存哲学如何用于指导人生与教育的自觉?罗崇张“让孩子充分接触自然,在自然环境下思考、成长并有所体悟。”“以‘仁’为本提升人生境界。”他强调如道家那样关切“生命的价值和对生命的感情”“在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之时,培养尊重和关怀生命的能力,探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儒家为入世、道家为出世,但都是将生存的智慧转化为生存的能力。罗崇敏有古仁人之风,儒道兼得,无论做工人还是当厅长,都尽力而为,又随遇而安。正所谓“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生存论哲学肇端者雅斯贝尔斯认为“作为一个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并在可能性中选择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存在非客体,所以不能经由科学的客体化陈述把握。教育同样不在于对抽象概念的赞同,对经典论述的重复,而在于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地履行。
“三生教育”理论是实践的教育哲学。教育的理想本身是一种信仰,信仰虽不能用理性和逻辑证明,但信仰需要以理性的思索为前提。人的本质是一个超越过程,它包含着一种融人的此岸性和彼岸性为一体的生存逻辑,在人的生存超越中,彼岸并非不可达到的终极目标,作为理想引导,彼岸的绝对性是从此岸中生成的,是在具体目标的不断更迭中显示出来的。对罗崇敏而言,“三生教育”是理性思索的结果,包含着他对教育理想的信仰,对人生美好、世界美好的执着。“存在”非既成,而是要在行动中一步步地自我实现,人的生存不是物的存在,也不是动物性的生存,他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并在行动中成就自己的“生存”。使自然的“存在”成为社会化的生存,其间是人的自觉实践。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三生教育”强调人的生存与动物的区别,看到教育在人类由“存在”到“生存”过渡中的作用和价值。“三生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性、人文和人本的教育,是人类和宇宙万物共生的教育。“三生教育”理论因为拥有哲学的视角,所以,它比泛泛而谈的“生命教育”理论显得更有涵盖性和体系性。它基于生存需要的现实,又指向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及其意义。“三生教育”生存论抛弃了实体概念,把自我生存作为逻辑起点,而自我生存又是一种解释性的体验。罗崇敏的“三生教育”论包含大量的实例,也包含他自身刻骨铭心的体验,它通过纯粹直觉揭示生存意义,所以,“三生教育”既有逻辑的自洽性,又有审美的启迪性,伴随着一种人格的感召力。“三生教育”揭示了生存的本质,一言蔽之,就是指出它的超越性。生存不是固定的,而总是超出它既有水平,它是历史的、时间的存在。教育是一种理想指导下的生命成长,生存固然是第一需要,更重要的是,生存是超越现实、超越物质和超越社会性的,因而是否定自身的,即不断使潜在的可能成为理想的现实。“三生教育”生存论是对理性的超越。理性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能力,它是现实生存、发展的保障。同时,理性又束缚人的自由。生存就是突破现实理性限制,在理性和情感的融洽中,审美地获得对世界的终极认识和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三生教育”生存论也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但生存又不满足于现实,它要推动现实发展,并且从根本上超越现实。因此,“三生教育”的“生存论”并不是犬儒主义的、苟且地存活,它追问生存的意义、智慧与价值,这是人类教育之价值所在。“三生教育”生存论是对物质生存的超越。这在当今这个科技化、市场化、物质化的时代显得尤为必要。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避免成为哈贝马斯所言“单向度的人”。“三生教育”生存论具有超社会性。生存是社会性的,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生存的本质又是个体性的。历史过程就是个人逐渐摆脱群体束缚,获得个性独立和更全面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正是定位于每个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使它作为整个人类充分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要成就的也是一个个独特生命的幸福成长。“三生教育”论通过融入生活世界,使神本的、物本的哲学还原成了人的哲学,它使各种冠冕堂皇的、似是而非的生存观念实现从传统的超验实存观和自然主义实存观,向高扬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与责任意识的属人的生存观念转变。罗崇敏的生存论哲学将“存在”诠释为“生存”,将“存在论”诠释为“生存论”,揭示和强化生存与存在的人本内涵,表达了在精神信仰上的无神论立场,也表达了他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强烈意愿。“三生教育”的生存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超越性,强调人通过自身的历史实践活动生成和创造人与世界的共生性。相对于生活世界的散漫性与教育学界生存论研究的片面化和碎片化,“三生教育”的生存论是一种理性的和历史性的建构论。罗崇敏的“三生教育”理论来自于实践中的思考,又用以自觉指导教育的实践,是理论思考和生活经历中切身感受的统一。罗崇敏始终在现实生存的抗争和拓展中,在生活理想和信仰的追寻中。
“三生教育”首先是对关于生存的理解,它看到生存的不易,看到生存中的困惑,也看到生存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罗崇敏以自身实践对此作了归纳分析和回答,他将日常的生存提升为更高层面的理性观照和理论思维。“三生教育”的生存论特别强调共生主义,是因为这种理论构建恰当地反映了生存论的未竟性和生态性。人本身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的未完成状态,而人的生存必然是历史性地创造着和生成着。正惟如此,人类需要教育,它使文化得以传承,使人性趋于完善。西方哲学仅仅从理论上解释生存论的未完成性,的生存论则提供了一种克服人类生存困境的信念支撑,蕴示着人生存的正当性与超越的可能性。现代生态理论特别关注生命的共同生存,看到生存始终处于合作与竞争、个性与统一、互助与纠缠的动态变化之中。“三生教育”思想执着于生存论关怀从而显示其不断延伸的教育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崇敏的“三生教育”所宣传的“生存论”是现代生态哲学思想在中国教育界的自觉实践。如果说“生存”在最一般意义上不过是指一切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过程,那么使生命的存在走向社会,赋予意义,这就是“生存”及其教育。对生存的需要和意义作出教育论的诠释,这便是“三生教育”理论的诞生。美国哲学家丹尼尔说:“生存来源于内部,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与抉择,但是,除非这些欲望和抉择受到反击和挫折,它们必定以明朗的、公开的表现形式并发出来。生存就是在人的世界中进行奋斗和活动,生存并非仅仅是进行思维,而且还寻求交往。”他揭示了教育的社会交往性。生存便是生命的对话,教育便是成就这种对话的过程。
罗崇敏之所以大声疾呼宣传他的“三生教育”,不仅基于理论自信,还在于他看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昭告和对话。他在交往中充实理论,在对话中帮助生命成长,也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人类需要教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文化交往。生存意味着对“实存”的超越,这一超越当然包含了自由的实现。当人们依然停留在把“读书改变命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作为教育的信条时,教育仍被看作人在实存意义上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它就没有达到生存论的超越,所以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雅斯贝尔斯有一段名言已为我们所熟记:“教育就是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所揭示的是交往的本质,也是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人不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兼备的处于具体历史活动中的人。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性争执不休时,常常忽略人的因素具有主动性。人之所以具有主动性,恰恰是因为人的社会化。正是社会化,自然才得以人化。“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成为人。”罗崇敏的“三生教育”生存论一定程度是对社会性与人性这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教育思想的批判和扬弃。罗崇敏清醒地看到人生的局限性和生存的无奈,他对教育万能及教师无往不能的理论有足够的警惕,他看到了求知取向的理性主义教育哲学的根本缺陷,有如北师大“三生教育研究中心”光教授的概括:“无批判地迷恋超验的形而上学,包括无限地拔高人自身的能力的主体形而上学,并以之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这反映了人们尚不能自觉地理解并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于自己的生活,包括正视自己生存的有限性,不确定性,说明了人们心智和能力上的某种不成熟性。因为它掩饰了人的真实存在,遮蔽了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又通过许诺给人们一个无限光明、尽善尽美的恒在世界和作为这个世界主人的“大写的人”,助长了人的天真的、简单的乐观,甚至助长了人的虚矫和妄想,从而使人走向否定自己尘世生活和肉体生命的歧途。”当下的学校教育所告诉孩子的是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完善的世界,是充斥爱和温情的世界。而同时又将理想的实现说得轻而易举,似乎只要有理想肯奋斗,能坚持便一定心想事成。学生对生活的艰辛、社会中的丑陋、人性中的恶劣没有充分的准备。这种教育使学生失去忧患意识的同时失去责任意识,助长了他们虚矫的成功期望,这种教育思想也助长了教师急功近利的绩效观。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宣扬理想与成功,忽视基本生存的正当性和优在性。这是一种反人文、非人性的倾向。“三生教育”生存论致力于矫正教育理论和行动中的偏差,尽可能在生活中统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的生存活动是通过实践方式展开的,因而也需要由实践来阐释,而实践本身就蕴含着人的生存结构论,也只有通过这一生存论结构的分析,实践活动所指涉及意义、价值才能够揭示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仅仅在思维方式上去理解“三生教育”,只不过看到了“三生教育”的外显形式,而只有深入揭示和阐释“三生教育”所蕴含的生存论结构,才可能真正理解“三生教育”。当下颇有市场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论,仅仅把个体的生存看成是“真实的存在”,把人的生存与周围世界的存在对立起来。当人们热衷宣传“儿童幸福”,“即时快乐”,“最好的自己”时,是否忽略了人是一种社会化生存。人只能以自己的独特于他人,也接受他人的服务,在合作与共同生活中成就自己的生命价值。教育的任务和价值也在帮助人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进程,达成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也只有在“生存论”的角度,你才能理解罗崇敏共生主义理论的价值。他明确指出“三生教育生存论彰显共生主义思想,是表达人和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能力、制度和环境的理论”。
三生教育范文2
一、“三生教育”发展态势及其活动特征
“三生教育”在云南高校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手段,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把“三生教育”理念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结合起来,“三生教育”呈现这么一种发展态势,即地方政府和学校,从历史、现实与理论的维度,以多学科的不同视野和不同研究路径开展“三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课题,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探索“三生教育”的实施问题。红河民族师范学校的“三维渗透模式”,即课堂教学渗透增进思想、主题活动渗透修炼行为、歌曲解读渗透提升素质;思茅师专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基于专题教学、基于体验的实践教育、基于熏陶的学校文化建设;临沧师专的“三在”和谐生态模式,即在课堂、在宿舍、在社区;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文化为载体,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书画、手工、辩论、演讲、小品相声、摄影展、海报设计、校园歌曲主持人、校园服装等比赛,以及以“生存训练”为目的的定向越野比赛;有的还开展励志电影观看活动,排演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话剧;组织学生去戒毒所参观,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的甚至以班会活动、团日活动等团队活动主体,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综合上述情况,“三生教育”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开展。二是把“三生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三是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校园文化活动;四是作为一种工作育人管理方式,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实施;五是作为一种心智拓展训练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六是将“三生教育”列为时间性活动项目定期开展;六是依托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力量,建立实践基地开展“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概念性、理论性的认识,但深层次的认识和有效的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仍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对“三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开展较少,在于实践活动体验缺乏有效深入的、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大多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贴上“三生教育”的标签,没有实质性的更新和进展,缺乏以“三生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设计上的系统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本科、专科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特色。“三生教育”怎么搞,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课程教学活动?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校园活动为主、抑或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活动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探索切合“三生教育”的价值教育目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系统的、成熟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三生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实施好“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
职业性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所决定的,这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与关键。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三)知识结构的技能性。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以能力为主,围绕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四)教育强调实用性和生产性。一方面,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训练,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
(五)课程建设以实践训练课为主,强调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适应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的需求。
三、定位的哲学视点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验。三是活动环境的企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渗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教育,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开展才更具现实意义。
(一)“三生教育”作为一项价值教育活动,决定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学生的价值评价问题。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解决好“三生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种满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需要的发展规律,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与价值的实现,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质量。作为价值教育的“三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以职业定向性教育为着力点的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的价值教育本质特征,决定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学生以职业岗位为基点的技能培养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如黄炎培所说的,“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道德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同的行为规范,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开展“三生教育”的价值所在。不重视这个问题,不具有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学生跨入社会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作为劳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没有职业精神武装的高职学生对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是比较模糊的,构建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其着力点应重在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二)“三生教育”是一项教学活动。根据的认识论,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能力与精神意识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与所学生命生存生活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立足点就是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只这样,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想信念才会转化为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下图表明:学生认识、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三生”的基本认识、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是通过三个阶段、二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即理论认知-感悟-评价三个阶段和实习实训-实践体验二个环节来实现。认知解决的是学生生命生存生活观的构建问题;实践体验解决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感悟外化问题;评价解决的是学生生命观、生存观与生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三生教育”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习实训实践体验教学过程的循环,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内容作出肯定性反应,体现在态度上和行为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学生由参与学校的德育体验扩大到参与社会的职业道德生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道德人、社会人,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体验性是“三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改造人的思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表现为它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以人为主体的、真理性的、富有大爱之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德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应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三生教育”不是完整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知、感悟和体验“三生教育”的循环往复,逐渐、逐层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三生教育”的教育效果才能得到真实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将“三生教育”与生产实践、与实训实习融合,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认知、感悟、体验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的“三生教育”,就是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使学生具有与求生的专业技能来提高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三生教育”要解决好的关键。
三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一般认为,全面发展教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或培养人全面素质的教育,在我国主要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引申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三生教育”。即所谓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我想,对于生理和心理都相对不正常的聋哑学生来说:这几方面尤为重要。作为聋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让聋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更要提倡他们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学会生存,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生命教育――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之教育
聋哑学生觉得自己不是正常人,常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和多疑心理。他们敏感、孤僻、封闭,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太愿意跟健康的人交往,却无时不在疑心人们的议论,无时不在担心来自周围的嘲笑与歧视。所以他们对待生命往往是很消极的。那么在聋校怎样对聋生进行生命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教育者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聋校开展生命教育,教师自身须首先对生命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尊重聋生,尊重聋生的生命。其次,教师要细致了解聋生,了解聋生个体成长的点点滴滴。这就需要老师心系学生,不仅与学生个体深入沟通,还要密切联系聋生家长。最后,教师还应善于利用一切教育条件和资源,让聋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与美。
2.培养聋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应以认知新生命为起点。可以通过科教片引导聋生了解母体怀胎十月的历程,感受一朝分娩的艰辛;教师可结合学科教学,通过引导聋生观察大自然,欣赏动植物标本,让聋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可以通过聋生从影视传媒中了解到的时事新闻来感受生命的可贵,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对生命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进而引导聋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3.加强聋生的法制观念
聋哑孩子的性格普遍比较任性、暴戾。当他们的要求或意愿不能得到满足,又无法有效沟通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委屈和无助。于是,划破手指、割腕、跳楼等自残行为时有发生。另外,聋生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要加强聋生的法制观念可以从媒体报道中感知,用感性的材料、形象化的方式把学生潜在的法律意识挖掘出来并加以激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二、生活教育――生活目标与生活体验之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使聋生也成为一个懂得休闲、懂得工作、懂得生活的生命丰满的人,我们不能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在聋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具体经验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另外,在聋校生活中老师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聋校生活中老师要与聋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相处的关系,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那种“管人”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能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消除隔阂。让学生能真正热爱生活。
三、生存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是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生活能力的角度去强调教育,以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生活意识和能力,使之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聋哑孩子因从小丧听失语,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限,生活能力也相对落后于正常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因此,着力加强聋生的生存教育是目前聋校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竞争,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着竞争。考试成绩的比较、三好学生的评选、运动会上的拼搏等等。要想让聋生适应社会,其自身就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多处通过一些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物事迹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对家庭的安康、幸福,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要让他们明白,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内心要强大,同样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聋生的生存能力
聋校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符合当前聋校教育实际需要的一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适应聋童的发展。在聋校中的生存教育就是要让聋生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存价值。特校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解惑的责任,更要担当一个生活的引领者和心理的疏导着的角色。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和乐观豁达的胸襟;更要处处教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以及财物的安全,发生火灾怎么办,受人欺负怎么办,面对坏人怎么办等;指导学生独立进入社会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如上街购物、参加活动等等。在指导的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学生做出如何生存的榜样,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全程的教育或教育理念,自始至终都蕴含着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及其基本精神,丰富和发展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核,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气息。
三生教育范文4
从呱呱坠地的生命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无论是七彩童年,还是阳光少年,生命将伴随着每个人生存,生活将每时每刻和我们的生命在一起,然而,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待生命的首要原则就是珍爱生命。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伐木工人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都有可能将电锯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伐木工人把腿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的往回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即使面临极大的艰难困苦和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会有希望和奇迹。
拥有了生命,也就选择了生存,因为只有生存可以将生命从一个点延长成一条线,然而在这条线上不可能没有失败。
海伦凯勒,大家都并不陌生,他在一岁半的时候,因病失明、失聪又失声,然而,她凭借着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盲人。
海伦凯勒的生命经历告诉我们:要正确地看待挫折、勇敢地接受现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大学生生活在父母提供的优越环境中,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无忧,使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法理智的应对。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坚强的意志、体会生命的坎坷,从而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选择了生存,也就离不开生活。
我们要生活的充实、快乐、有价值,首先要学会感恩。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然而他仍然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够活动的手指、一个能够思考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且对生活充满了感恩。
一位残疾人尚能如此,我们正常人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肢体健全的人,都要学会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甚至还要感恩对手。
其次,生活中要学会宽容。
宽容就是忘却:忘记同学的误解、同事的批评,忘记昨天的矛盾、昔日的纠纷,学会忘却,生活才会有阳光。宽容就是谅解,可能有人伤害过你,但“记仇”是心灵的肿瘤,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彼此间的隔阂就会化解。宽容就是健康,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要想开拓健康的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时时化解心中的愁绪,我们的心里就会少一份阴霾、多一缕阳光,我们就会生活得更充实、更快乐、更美好!
第三,生活中要学会奉献。
人生的价值不能仅仅看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看生命能否为其所在的社会做出贡献。售票员李素丽说过:公共汽车的路线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李素丽的这句话让我感悟到:即使工作岗位有高低,但创造的价值却没有大小。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学习中,我们就会领悟到人生中的许多美好!
三生教育范文5
一、教师面、线、点结合教学法
所谓“面”的教学法,亦称宏观知识传授法,就是从总体上把“三生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概述。所谓“线”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教材是紧紧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条主线展开的,并且“三位一体”,一脉相承,总之,“面”和“线”的教学,是让学生有个感性层面上的认知。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的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法宝。第一节课千万不能平铺直叙,不能没有吸引力或强大的磁场,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对“三生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到勾心效应。笔者在“面”和“线”的教学中,对学生说:我们任课教师对“三生教育”课程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觉呢?请听我们借鉴名人或自创的《“三生教育”宣言》:邓老师的心声是:“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史老师的感触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罗老师的表白是:“春风化细雨,‘三生’入我心。”蒋老师的壮语是:“笑谈人生三百年,春夏秋冬话人间。”闵老师的歌声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代应比前代强。”郭老师的情怀是:“生命诚可贵,生存傲风霜,生活有希望!”说到底,就是要在教师对课程有“一见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程有“相见恨晚”的情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了解其本质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虽然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但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超越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而“点”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三生教育”有理性认识,即对“三生”的内涵和逻辑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要给学生讲清楚,“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主动征求意见或建议教学法
从教师主讲的角度看,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若要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或最大化,必须把主体和客体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并实现有机统一。这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克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主动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笔者在“三生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上实名或匿名(个人主动发言)征求教学意见和课堂下书面实名或匿名征求教学意见,学生踊跃参与,心声较多,如“请老师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重点讲解大学生的生命责任、经济贫困生如何克服自卑和如何与经济富裕生相处、如何学会理财、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创业、如何谈恋爱和如何对待失恋、如何增强生活能力等;老师在课堂中要多点微笑;老师不要总是自己讲,让我们也上讲台说说心理的郁闷,畅谈心中的快乐;父母离婚,我该怎么办;适当安排点讨论和实践活动好不好;放点影片看看行不行等等。”笔者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采用了“按需”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最需要的心理需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讲授及实践体验教学法
(一)学生讲授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针对性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弱化老师的主体地位,即有时要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的客体。课堂中让学生上讲台去讲、去说,老师和台下的学生去听,就是主客体角色转换的具体表现,这种“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极力张扬学生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3]课堂上学生讲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有利于老师洞察学生通过外在的表露,凸现其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其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是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指定讲课内容,走“校本化”教学之路,如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安排了“大学生如何珍爱生命,远离,预防艾滋病”、“大学生顶岗实习应该注意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大学生如何防控甲型H1N1”等讲授内容。其二是结合大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感兴趣、有见解的讲课内容,走“生本化”教学之路。为了保证方向性和效果,这两种方法应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认真备课,最后师生商定教案,届时讲课。学生讲课结束后,让学生本人自评和其他学生登台评价,客观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其三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
(二)学生实践体验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中,我们利用学院内部的实践环境和学院外部的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实践体验教学空间。利用“五月校园文化月”活动阵地,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如主持人大赛、卡拉OK大赛、技能比赛等,增强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组织学生到监狱、看守所、女子监狱、戒毒所参观,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白自由的宝贵和深远意义。四、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不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共性问题,若组织和回答的好,可以使课堂生龙活虎,妙趣横生,效果优良。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涉及到不能在公众场合言谈的学生个性问题(包括隐私)。例如,有一名男生系多次违纪的“问题生”,因影响班级荣誉,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斥责,但屡教不改。在刚性管理(制度管理)几乎失去效用的背景下,笔者没有绝望,在宽容也是爱的思想支配下,捕捉情感管理的时机。有一次,该生患重感冒没钱看病且一天水米未进找到我家里,我立即掏出50元钱给该生(后该生还给了我),用红糖加生姜煮鸡蛋让该生吃下,并告诉他一些预防感冒的基本知识。随后抓住良机,心平气和、语重心长的教育他,并鼓励他努力改正错误。在“深情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下,该生动情的流下了眼泪,随后以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成了一名好学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课堂下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由于是个性问题,老师一定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尤其涉及到学生的隐私问题,如“性”问题,内在的生理缺陷问题等,必须保守秘密,甚至是绝秘。#p#分页标题#e#
五、师生背靠背交流教学法
(一)师生书信往来交流教学法
笔者以为,此教学法属传统教育技术的范畴,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它因有些“麻烦”而往往被教师忽视。此法虽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但适用于“三生教育”这样的思想教育课程教学。它能培养师生之间的亲情感,解决一些学生难于启齿的思想问题。例如,我院有一名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偏僻山村的男生李某,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这么一段话:“郭老师,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爹妈在无奈之下,决定不让我继续上学,我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我这几天很苦恼,情绪很低沉,我该怎么办?”面对这棘手的问题,笔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巨大的精神鼓励,同时优先考虑分割学院给予的特困生补助金8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笔者亲自写信给他的父母亲,告诉他们,学校领导一贯重视贫困生问题,绝不会让一个确实经济贫困的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告诉他们的子女在校的优秀表现,阐明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对子女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家庭的重要性。在诚心的感召下,该生父母终于改变了决定,回信告诉我让孩子继续上学。考虑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也为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笔者给学生书信一封,把善待人生的最真实心境用书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4]。他在回信中写道:“老师克服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勇气,像春雨,撒在我疲惫的心坎上,摧我奋发向上。”
(二)师生网络及手机短信交流教学法
三生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三生教育 意义 途径
近年来,关于中职学生漠视生命以及校园暴力的报道屡见不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活环境,他们不能适应,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在逆境中自暴自弃,没有生存能力,游戏生活。那么,如何以“三贴近”(即贴近实际、生活、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那就是扎实地在校园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快乐生活,不断树立“为国贡献”而努力学习的人生观。
一、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它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珍爱生命;“生存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存,学会生存;“生活教育”让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1、实施“三生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解放思想求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的教育;是培养“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教育。
2、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者都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为己任。教育的旧模式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呢?笔者认为应将“三生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三生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它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这些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在。可以说,“三生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实际上就是“生活知识”、“生活观”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就是“生存知识”、“生存观”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来实施,有力促进培养目标更好、更快地全面实现。
4、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5・12”汶川大地震、 “11・15” 上海特大火灾事故,给我们的生存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也希望突如其来的灾难,留下的不只是心灵的创伤,还要有一种意识和行动,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爱自己的防护技能和自救意识。它不光是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成人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和谐社会的未来,跟我们每一个人相关。因此,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几点途径
1、教材联系实际,教学适时渗透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在中职的基础课甚至专业课中我们都可以充分挖掘,教学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认知分辨能力、批判能力、领悟鉴赏能力,教育个人去探求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从而加深学生个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在《法律基础》课中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法制的角度来让学生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尊重他人,及时调节情绪,克服困难,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在专业课中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利用知识改变命运,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等。
2、抓日常规管理,结合实际教育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紧紧围绕“行为养成”即养成教育,认真抓好“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管理。把日常规教育管理与“三生教育”相结合,从起床到晚休的各个环节,包括整理内务、卫生、两操、升旗、就餐、上课、自习、课外活动等都要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行为流水线”。使学生逐步形成各方面的良好正规的学生时代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丰富多彩活动,让学生细体悟
丰富的活动是“三生教育”最好的载体,围绕“生命教育”,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法制讲座、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到监狱及戒毒所参观的警示教育,逃生演习训练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围绕“生存教育”,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学生技能大赛,实现“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生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讲座、主题朗诵会等活动,促进每一个同学的全面发展。
还可以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青春期保健知识讲座,让同学们对男性、女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有了深刻认识,学会了保护自己的一些实用小窍门。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起作用
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必不可少,但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上课,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指导家长正确掌握科学教子的方法。并且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讲“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让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子女学习生存知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要尽可能地多学习相关的生存知识,平时多向子女讲解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生命,进行自我保护。家长还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给子女以无声的教育和无形的感染力。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也能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