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集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集群范文1
关键词:企业集群;原因;竞争;成本;创新
一、引言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许多产业正从过去那种标准化、大批量向现在“弹性专精”生产过程转变,这使得规模经济减弱,产业群处于领导地位。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等。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群。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等。在中国,有浙江省温州鹿城区皮鞋产业集群等。
二、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使用标准化的方法,雇佣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价格优势来生产商品。然而随着市场的由于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弹性专精的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下降,垂直一体化的效率下降,这给了高度专业的小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主要依靠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的非等级制组织取代了等级制组织。柔性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显然更能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威廉姆森(1975)则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角度进行分析: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者处在中间水平时,自动调节和强制调解会同时发生,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这种组织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地协调生产。每个企业从事于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这必然导致在生产上存在相互依赖的企业需要进行深度的合作与协调;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依赖很多的资源,企业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需要同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与协调,以降低竞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三、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国外对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有以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为代表,基于直接经济因素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另一方面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尼亚”和“北欧学习型经济”这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强调非直接经济因素重要性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从两大派系的研究中综合出企业群集的4个竞争优势:
(一)生产成本优势
企业聚集必然会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这些地理上位置相邻的企业可以合作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比如一起大批的购买原材料,这不仅降低了原材料的价格,也压缩了运输的成本。而且通过建立的零售和批发市场也降低了群集内部的原材料价格和库存的费用。
通过专业化分工,每个企业专注于生产自己位于产业链上的一环,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于地理位置相邻,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当一个创造了一个新工艺的时候,会迅速的被其他的企业模仿。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二)“区位品牌”优势
企业通过集聚,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碰,形成“区位品牌”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企业聚集区域中的所有企业共享的。一个企业要为人所知,广告的宣传必不可少。然而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广告需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这极大的减少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费用过大,他们无力承担,“区位品牌”优势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企业群集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企业群集中的中小企业是不稳定的,每天都有新的企业加入,每天也有新的企业倒闭,区位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但是单个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因此“区位品牌”对集群内企业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
(三)市场优势
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的,根本的因素就是一个产业的吸引力。对于高科技的企业集群而言,他们不仅仅通过技术上的革新来创造利润,而且他们通过企业群集效应,制定共同的一套行业标准,来巩固自己的垄断优势。在一些新兴产业中,例如,通信领域,倘若一个标准被大量的企业使用,并且得到公认,那么它就抢占了制高点。由于企业群集地理相邻,合作的机会很多,也很频繁,比较容易形成一套技术标准,而且在集群中也容易被认同。由于企业集群中大量的企业采纳了这套标准,集群的外部效应加大,卖出采用某一技术标准的硬件设备越多,那么需要编写更多的软件来支持这种设备,此时也会增加设备的需求量,这样能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企业群集中的企业既是买方也是卖方,群集中的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买方;但是企业群集中的产业也会生产产品来卖给客户,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卖方。由于群集内的主导产业一般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可以联合起来大批量采购,而且这也原材料都是低层次的产品,所以它们的质量标准,规格和信号都是统一的,附加值比较少,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很多,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压低采购价格。企业群集中的大量企业将原材料加工成高质量的产品后,由于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是比较分散的,而且这些添加了附加值的高级别的产品的供应商少,所以最终的产品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
(四)创新优势
创新优势也是就非直接经济因素力量形成的竞争优势。
由于企业集群中的大量企业都是在地理位置相邻,而且这些企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经验的顾客在地理位置上集中。这不仅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效应,而且为企业提供了创新所需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来源。由于地里相邻,企业之间沟通更加便捷,如现场观摩,面对面的交流,使相互学习更加方便。同时由于企业创新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给区域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直接的示范效应,激发其他企业的学习热情。
产业集群范文2
一、强势企业品牌效应强化集群内部的协同网络,提升集群的结构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长期交易关系是解释产业集群的生产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企业品牌在其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形式和竞争优势产生于分工合作、长期交易的企业间关系。而信任又是形成和维系这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的核心机制。信任长期、普遍地存在于产业集群的组织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业集群组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防止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在当前需求不确定、技术不确定、交易不确定的产业市场环境下,企业往往需要通过与声誉良好的供应商或者熟悉的供应商进行交易来形成信任,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在交易关系中信任的产生基础是卖方提出了可靠的承诺,如在交易之前,供应商提出的及时稳定供应、全面服务、价格优惠等都是一种承诺。可见承诺提出的形式、可靠性等对于产业集群中信任的形成非常重要。而企业品牌正是企业以品牌传播的形式提出的承诺。
企业品牌以一种承诺的性质来促进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的形成,从而强化集群内的长期合作关系。交易一方通过企业品牌的传播向另一方传递的承诺,包括两大方面承诺:一是交易风险小顾客满意度高。交易一方需要通过对方的企业品牌资产价值的多少来判断他们的承诺的可靠性,而后选择交易对象。随着重要的、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开展,交易一方对另一方企业品牌资产的估价越来越高,就会产生对对方的信任,产生“认牌交易”的行为,不会在每次交易时都进行繁琐的承诺识别过程。二是企业品牌不仅是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先决条件,而且也是企业之间形成互动、信任关系后的表现。交易完成后,企业不仅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到了产品,实际上也获得了与供应商的一种关系。经过长期重复性的交易,承诺与信任相互促进,企业品牌资产价值与信任度同时增高。因而,企业品牌在信任的产生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企业品牌具有减少不确定性、加速交易、降低风险、增加顾客满意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的共同作用使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网络得以构建起来。隆尧县华龙镇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加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华龙、中旺两大龙头企业,其中,华龙的品牌价值高达89亿元。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仅2004上半年,华龙镇就引进外埠资金5.5亿,随着热电厂、纸碗厂、彩绘厂等配套企业相续建成,原有的十几家方便面企业纷纷转入配套产业,最终形成了以华龙日清、中旺为龙头的从小麦种植到方便食品营销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优化了产业结构。
二、强势企业品牌效应沟通集群外部联系,提升集群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竞争力。
全球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集群,是联系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载体,而由集群带动的地方经济也不同程度嵌入全球产业网络。根据全球价值链之间不同产业链条附加值总量的差异性,可以将全球价值链划分为高低不同层级的产业链条。研究发现,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不但仍然处于十几年前的低附加值环节,而且近期还有下降的趋势;同时,这种低附加值的长期滞留必然导致上游原材料供给环节的生产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而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因此,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地方”、更要强调“全球”,不仅注重内部,更要强调外部。集群的发展,不仅受诸如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非正式联系产生的集体学习、地理临近性、社会文化产生的相互信任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等这些“内生成长因素”的影响;而且同时受全球外部联系、集群间互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管制等这些“外生因素”的影响。今天,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地方产业集群积极挖掘区域内生优势,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创造、增加、保持和捕捉价值,同时不断升级的过程。
现代国际竞争,要求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企业群利用网络手段,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组成动态联盟,实现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资源在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基础上有效集成,能够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保持集中和分散之间稳定、合理的平衡,具有系统优化组合和有效协调的优越性。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的经济平台,发展必定受到当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而强势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结合成同盟关系,沟通集群内外的联系,弥补资金匮乏、人才不足、技术短缺等问题,而且,这种关系不会影响系统固有的独立性,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技术创新速度,降低风险,提高系统整体竞争力。2004年4月,华龙集团与日本日清公司成功签约,合资组建“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方便面行业最大的一次项目合资。通过与国内外强势企业的合作,华龙日清集团成为国内外方便面行业的翘首,产品畅销31个省市区,并进入美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2006年2月以华龙面业集团总裁范现国为会长的中国拉面协会正式成为世界拉面协会成员,实现了华龙“产业报国”的理想。近几年来,随着日清、康师傅两大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住,华龙镇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
三、培育强势企业品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产业集群范文3
【关键词】汽车产业集群 文献综述 集群 汽车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所面对的挑战等方面对集群进行了分析。
Dicken(2005)对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跟踪分析,探讨了新兴汽车国家如何更好融入国际汽车产业的方法和机理。Ivarsson(2005)对汽车新兴发展国家商用车的汽车物流进行研究,揭示了企业的选址对技术、信息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并研究了集群内部技术的传导机制。
二、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近年来汽车产业为我国经济构成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汽车产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以及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机理等。
薛凤旋和刘卫东对汽车产业集群关注比较较早。他们对比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变化和80年代以后以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变迁、发展与壮大,得出企业追求最小成本是影响企业空间布局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产业集聚和扩散。黄水灵(2004)系统地介绍了世界汽车产业集群概况,并以我国典型汽车产业集群为样本,从专业技能、资源共享、集群信息交换、品牌效应等角度总结了对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的影响。王彦森(2004)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加入WTO后面对外国企业竞争的重要措施就是培育汽车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王今、侯岚(2004)采用LQ法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识别,指出长春、武汉、上海、重庆、北京是已经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南京、辽宁是刚刚显现出的汽车产业集群;广州和合肥是新兴的汽车产业集群;结果显示,地点系数法对识别产业集群是可行的。国务院研究员钱平凡(2004)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政策的政策实施了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汽车产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过于分散,汽车产业的集中发展将会大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采用集群模式是实现中国汽车市场振兴的必然选择。雷鹏(2005)从产业历程、产业识别、产业的SWOT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文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升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杨宗锦、陈玮玲(2005)对以广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该地区在基础设施、汽车产业链、汽车技术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应的对策。高丽、周凌(2007)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GDP总量、相关绩效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应该走轮轴型发展的道路。肖海滨(2008)分析了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永钧(2010)对国内已经成型的重庆、武汉和长春三大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概括了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各自优劣势。吴磊(2011)对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竞争力在于进行产业重组。
以上国内学者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分析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对于一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比如对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上,缺乏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另外对于政策建议只是局限于理论角度,很少通过实证分析汽车产业集群,缺少系统的评判指标和定量研究,很少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忽视了集群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凤旋,刘卫东.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后的重整与国际化[J].地理研究,1997,(3).
[2]刘卫东,薛凤旋.论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结构之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1998,(2).
产业集群范文4
一、产业集群及其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在特定地域内聚集,通过密切的竞争与合作结成网络关系的一种经济现象。
产业集群中,既包括大量的同类企业,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及机构,如零部件提供商,分销商等,还包括一些公共机构及服务机构,如大学、中介组织等。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主要具有下述特征。第一,地域性。集群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总是集中于特定地域范围。产业集群中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及劳动力市场、传播隐性知识及技术、在地区文化之下建立起信任及合作关系等,都需要在特定地域内集中才能实现。第二,生产的专业化与柔性化。集群内企业的生产一般是针对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因而专业化程度较高。柔性化是指生产活动的弹性,即企业可以快速吸收新技术和市场信息,对需求作出即时反馈,快速从一种产品或者生产过程过度到另一种产品或生产过程,在短期内调整生产而不影响效率。第三,区域文化对经济活动的渗透。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活动深深嵌入于区域的社会文化之中。建立于信任、人际关系以及共同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基础之上的经济关系,更具有可靠性及可预见性,能够减少欺诈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第四,创新网络。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与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服务机构、政府之间也建立起密切、频繁的经济及社会联系。而且,集群内企业及机构之间的这种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这种独特的网状关系可以加速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相比优势明显。第一,拥有外部经济效应。一方面,集群区域内企业通过地理接近,可以共享公共和基础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要的额外投资;另一方面,大量同类企业并存,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形成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扩散和传播;此外,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优势,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第二,节约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介于市场和大企业的层级制度之间,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企业进行交易必然要进行信息搜寻以及谈判、拟定和约、签约、监督执行等行为,这将耗费企业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大量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交易环境,企业之间就可以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以信誉和道德为约束,从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在风险来临之时,基于唇亡齿寒的裙带关系,企业之间也会同舟共济,进行合作博弈,减少风险损失。第三,获得持续创新能力。产业集群拥有由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政府、消费者等实体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够通过创新-传播-再创新长期保持产业竞争力,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台湾新竹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产业集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国际上来看,产业集群已成为近20年来的主流经济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江浙一带,也出现了大量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实践已证明,培育并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以科技水平为主体的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发展现代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集群中,大量同类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及政府之间,存在着频繁而密切的经济及社会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产业集群独特的创新网络。在此创新网络之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学习频繁发生,使得创新很容易产生,创新产生后又很容易被传播、学习、模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被改良与再创新。这种创新、传播、模仿、创新的不断发生,赋予了经济发展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因此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为集约式增长模式,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出口创造优势。另外,产业集群以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及政府之间的网状联系为依托,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带动行业协会、信息、咨询、金融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优化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缩小地区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导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而形成的,是一种更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内部,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加强中心城市与县镇、乡村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起布局良好的城镇体系,从而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在区域之间,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使各区域之间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能够避免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从而减少经济冲突,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此外,通过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集群,也能够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差距。
第四,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前提下不以损伤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为代价,是对科学发展的一种诠释。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拥有独特的创新网络,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因而产业集群可以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同时,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替代性资源技术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产业集群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为清洁技术及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从国际上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的,而在我国,由于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各项政策法规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由国际经验可知,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市场,自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来说至关重要。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政府应着力构建公正、透明、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和机制,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路。新晨
产业集群范文5
关键词:产业集群;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第三意大利”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农业地区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了快速的产业增长。这一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的地区,通过农村工业化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中小企业走网络化的发展之路,改造和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进而成为意大利经济的特色与支柱。论文百事通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类似于“第三意大利”曾经经历过的发展瓶颈,从历史角度比较浙江与“第三意大利”,从中发现二者异同点,总结“第三意大利”的经验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所作出的调整,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比较“第三意大利”与浙江区域块状经济
“第三意大利”与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在产业类别、企业规模与集群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且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承接的挑战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对比二者会发现在行业协会、品牌文化、技术创新、政府支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2.1相似点
产业类别:“第三意大利”的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服饰、家具产品、个人用品、食品、金属纤维产品和特殊原料的生产;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服饰、机械用品的生产和包装产业。两者的企业大多集中在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分散性的部门。
企业规模:浙江与“第三意大利”的区域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占绝的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意大利总出口额的56%(不考虑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无法统计的零星企业出口),而在浙江67万多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9%,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88.7%。
企业集群:企业集群具有动态性,在“第三意大利”与浙江,由于经济环境良好,企业规模较为平均,存在较小的进入壁垒或退出壁垒,因此企业集群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市场显现饱和迹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已十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产业机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来自低成本地区的竞争使部分产业区处于不断萎缩之中。
2.2不同点
一是行业协会。“第三意大利”是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形成的紧密的企业网络。这些行业协会的存在将大量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在地域内有机地集聚成一种网络,一方面实现有序的生产,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合理规模,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处理对外贸易摩擦的效率和能力,通过品牌优势减少摩擦的发生,提升该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浙江行业协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行业协会数量少,很多产业集群中没有协会,而存在的协会中大部分具有浓烈的官办半官办色彩;(2)部分行业协会发展层次低、覆盖面小、功能弱小;(3)人才资源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专职工作人员少,人员素质不高;(4)行业协会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收入渠道面窄、量小,无法维持基本需要;(5)制度不健全,自律机制不强。
二是品牌文化。意大利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MadeinItaly”商品最核心的是文化含量高的个人与家庭用品,这是一种“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实际上是由意大利的历史、艺术等凸现出来的意大利文化的高端品位所赋予的——这些产品不单单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包含有一种特色文化。
浙江立足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上,从一个区域的角度而言,同样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浙江的产品多是贴牌生产,无法体现文化内涵,甚至仅仅是低技术或零技术的简单加工,从而不仅散失的是产业链高端的巨额利润,更会带来优势缺失、产业链固化风险以及对外贸易高频率摩擦带来的损失。
三是技术创新。面对创新性竞争的挑战,意大利中小企业改变了以往以赚钱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做法,将企业的研究开发目标定位在获得长期竞争力上。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工艺创新。
浙江产业集群多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一方面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浙江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在无法通过地方集群获得内部发展动力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转而寻求外援,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系,从而导致在技术创新上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四是政府支持。强而有效的政府支持是“第三意大利”成功化解全球化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中央政府给予有力而多方位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而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扶持方面,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的要求,意大利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支持中小企业。中央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对于不同现实状况的各个大区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因此也必须加重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1998年,意大利政府正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颁布了《巴萨尼尼法》,允许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或调整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向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行政管理、税收方面的咨询,在研究市场和制定企业规划方面给与指导,为使企业获得贷款而提供金融方面的帮助,以及指导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随着浙江产业的发展,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的极大的关注,也从不同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一方面从科技园和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来看,地方政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原先分散杂乱的作坊式生产集中并且进行一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上,主要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实施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扶持的政策、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教育专项、863专项、火炬专项等专项贷款,2006年底国家经贸委又下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担保。然而仅仅是政策的颁布,还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这一老大难问题,重点还在于政策实施的途径与渠道。而这一方面就需要地方政府相应的建设。而据了解在浙江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国有中小商业银行和必不可少的担保机构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或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支持可以建立并且有效运行其功能。并且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一些法律也并不完善,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也有待发展。
以上分析了“第三意大利”和浙江块状经济发展中四个方面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导致两个地区发展的差异。“第三意大利”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所作出的调整也正是上面有别于浙江的四个方面,无论是行业协会、品牌文化、技术创新还是政府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第三意大利”成功越过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化解了风险。而浙江正处于浪潮端口,能否进一步升级,各方面仍需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3“第三意大利”提供的启示和对策
中小企业更高程度的集群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效的运营模式,浙江产业集群模式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形成,但为了进一步提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仅靠市场的力量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视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和因势利导。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学习“第三意大利”完善的中介组织经验,大力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和完善的中介系统。一方面,建立“产业训练中心”,这一中心要结合产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提供最新的劳动力训练计划,以此来调节弹性生产制度中高水平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合作。通过在企业与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形成共同学习的机制,以此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抓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此外,提供多方的融资渠道,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建立专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银行等。新晨
(2)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产能标准,并进行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正确引导产业链投资重点和中小企业配套,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生产决策的依据,在资源配置、产品配套上有的放矢。此外,加强质量检测和环境污染控制,从而促使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恶化。
(3)向“第三意大利”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生产看齐,浙江产业区必须逐渐摆脱以低成本的劳动力投入作为地方生产系统经济效率的主要力量。加强文化素养,培育企业环境,塑造地区品牌。引导产业区集中精力经营少数强势品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努力向产业链前端跨越。
参考文献
[1]刘乃全,李勇辉,王琴.2003: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繁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盛世豪,郑艳伟.2004:“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缉慈.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大出版社.
[4]董丽云,王少华.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中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J].经济论坛,2007,(17):9-11.
[5]管福全,吴伟光,伍士林.进一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7):85-87.
产业集群范文6
【论文摘要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受制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民族地区存在集群经济,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充分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外,探究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途径也不可忽视。文章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受制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尽管民族地区存在集群经济,但目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必不可少。对于民族地区集群发展的探究,当前大多只是停留在发展集群对民族地区具有必要性这一熟悉层面,而对于如何促进其产生、成长和发展却难以展开深入的探究。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新问题一是企业的趋同性很强,差异化不明显;二是企业的一体化程度高,而专业化低;三是外部环境较差。可见,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同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引导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往好的方向发展是新问题的核心。
一、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理论和现实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某一特定领城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的地城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三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分工和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四是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协作。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增进企业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五是产业集群有利于创造学习和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学习和创新效率,主要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新企业的快速产生和成长方面。
可以说,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的一种非凡的表现,产业集群表明在有意识引导本地相关主体,如企业、居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地信息交流,非凡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信息也包括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等,这样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因而有利于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发展。另外,在特定地域内多数企业集中,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可以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不能够走分散化的老路,有些地区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带来的环境新问题就是明证。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同时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环境新问题是有些传统产业集群的瓶颈,所以要运用循环经济的有些理念来发展集群,实现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集群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第一,集群经济的基础。必须根据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实际调研来判定集群经济水平、能力及其发展潜力。没有产业集群经济现象,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指鹿为马,不切实际。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产生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具备如企业家资源,创业网络,产业传统等特定的资源禀赋。缺乏上述软环境,仅仅凭借民族地区政府的一些园区规划等硬件烘托,是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假如政府以集群的思维去发展区域产业,就应该通过例如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等积极举措,来筑巢引凤。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的眼光要长远,借助政府的功能,牵头规划,服务支持。企业和区域是否要发展产业集群,要以产业环境、效率和效益为标杆。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科学的产业集群规划。民族地区集群存在,也可以培育或规划,主要看政府如何宣传、引导,在民族地区,行政力量有时候大于经济力量。如何以产业集群理念来改造或提升民族地区当前的产业基地建设,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政府的功能。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院校和探究院所的知识优势,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指导原则。规划中必须要体现科学和理论,当前在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非凡注重因地制宜。不要脱离本地实际情况来做,比如说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产生产业集群的基础,那就不要在这上面费尽心思。一个好的规划,要针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有效的设想,并产生实际效果。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负面效应。国家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民族地方政府在发展集群经济的同时,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应该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利用后发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根本思想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就目前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由于民族地区生产技术能力和专业化的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很多资源很难在单个企业内部彻底消化。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即区域集群。
二、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
第一,培育完善的生产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中规模不同的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摘要:龙头企业在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同时,还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中小企业分包;大企业在生产中发挥横向支撑功能,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功能,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纽带功能;而众多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网络状,实现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为此,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应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信息搜集造成的成本浪费。
第二,形成完善的融资体制。民族地区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鼓励现有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的同时,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摘要:一通过各种优惠条件,招引各种盈利或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服务;二要为基层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三要利用民族地区的非凡政策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创新基金,对民族地区集群内企业进行引导性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