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成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1

【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授经验,尝试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普及工作建言,为培养在“媒介化社会”中智慧生存的大学生献策。

关键词 高校 媒介素养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及发展

1、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立场——免疫力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姆森出版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的意识》。“利维斯式”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满足,造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该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抨击以大众媒介为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培养公众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和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

2、20世纪60年代,提升对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媒介素养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大众媒介及其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负面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共同体的机制之一。人们需要提升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不同媒介内容品质品位的良莠高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3、20世纪90年代,参与式社区行动

该阶段主要强调社会权利和行动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者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媒介素养既着眼于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使用、参与和创造,也同时需要全社会随时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场来质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卜卫,1997;宋小卫,2000)。2001-2003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并认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对媒介素养教育结合不同领域和对象的功能探讨开始多元扩散:开始研究适合中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年”。2004年10月8日,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主题:“信息社会中的媒介教育”。同年12月12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发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3期出版《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专辑。“媒体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中国大陆高校陆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面向对象局限

目前中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被设置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课程类型设置为自主发展课或专业选修课,并未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范围之内。相较于国外的媒介素养课程,面向对象局限。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就可以发表言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对信息没有正确的解读能力,会造成负面信息、谣言的等级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

2、大学生媒介素养匮乏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质疑。从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识、解读和批判能力相对薄弱。笔者调查了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84%大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时,通常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只有少数16%的大学生会有质疑和批判。此外,只有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积极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环境的建设。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如何辨析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选择媒介?如何正确把握与使用媒介?如何对媒介呈现的信息进行判断处理?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本文进行讨论的立足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适用于所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

1、知识讲授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明确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其次,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从而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第三,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并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2、能力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被安排在第5学期,该课程是一门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因此在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获取能力:能够收集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其次,分析能力:能够分析信息形态以及信息的结构、排序方式,从艺术、文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信息产生的背景;第三,评价能力(包括鉴赏):对信息的准确性、质量和相关性作出判断;第四,创造能力:有效使用语言、声音以及图像来表达意图,使用不同传播技术来创造、编辑和信息。第五,参与能力:与他人互动与合作,在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中转换,负责任地参与媒介互动。

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增强互动性

基于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堂需要完成的一般教学内容,本文对此类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定位于生成性教学策略。并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案例式以及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会恰当的选择教学媒体予以辅助教学。

2、注重启发性

媒介素养类课程应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大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媒体面前,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构建属于其特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其次,带领学生平等的、民主的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媒介主题讨论活动中去。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更加强调大学生应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重要性。最后,激发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关于媒介创作和实践的活动中。了解各种各样媒体的形式特点,制作过程以及组成要素,掌握至少三种以上制作媒介的软件工具等。这样使大学生逐渐掌握如何批判分析媒介信息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发地思辨媒体、反省现状的思维习惯和能够制作、利用完善自我,使社会媒介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将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

3、创新考核方式

该课程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笔者认为不必按照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来设计考察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两条:第一,课堂汇报:这部分主要指平时实践作品,根据学生课上的展示,这一部分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来设计课堂评价。学生互评一方面方便教师了解每人在小组作业中所作的工作,使分数客观化,此外还锻炼了学生间互相协调、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评能够使学生整体认知自身在小组中的位置,对自身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书面汇报:这部分学生可将课堂展示的转化为书面汇报,呈交给教师,以便备案。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课堂汇报和书面汇报综合测评,该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媒介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并无孔不入的侵蚀、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而对于承担着祖国未来命运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能否很好驾驭日益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是决定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等院校媒介素养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对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

【本文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JKVII1302515】

参考文献

①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3

②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③赵铮、张仙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J].《新闻战线》,2014(8):137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对象协调应用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将知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以适应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是当务之急。

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目标

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目标较清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熟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三是熟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基本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不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

(一) 画法几何部分强调基础理论作用,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诞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工程制图打下基础,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部分适当删减,剩余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 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

工程制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实质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大部分,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受、观察、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零件图部分,主要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等主要内容的实际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分,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铸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方法。技术要求部分则重点介绍书写格式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分,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方法的特点,即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必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不同,通过举例说明性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了解其标注的重要性,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中引起重视。技术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确标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重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重要性。

(三) 加强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际是先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型,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生产技术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通过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穿始终。但根据我国目前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只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技术,而最终的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生产,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纵向分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础与实体构形相结合,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结合,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结合,常用零件的画法与相应零件的实体模型相结合,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分析相结合。

三、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知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构筑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在仪器测绘、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时,受现场条件或时间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录,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技术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又是学习和巩固图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一样作为基础平台,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 部件测绘动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动手环节中,学生通过测绘方法的确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公差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 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构思三维形体,自主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取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分析、比较案例的实践方式,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结合,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加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3

环境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影响是隐性的,效果是不会被迅速感觉到的。许多教师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时候,只重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约束,每天苦口婆心地强调。这样的养成教育是在外力的影响下进行的,不是学生自主成长的。这样的养成教育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环境却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对一些积极、向上的言行产生向往感。所以说,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要让学校的每一片土地都能说话,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让每一件物品都能说话,让它们时时刻刻地提醒学生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建设。除了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之外,还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与人文气息的营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活化课堂教学,培育养成教育细节

课堂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习惯都是在课堂上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借助学科内容来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可以学会认真倾听,是否可以独立解决问题,是否乐于与别人合作,是否会积极发言等行为习惯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慢慢渗透。这些养成教育的细节做好了,才能辐射到课堂之外,才能让学生形成好习惯。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学生的学习结果,从来不过问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也就是不去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可以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未来的学习当中,还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要从养成习惯的细节入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要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要用我们的爱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好习惯,既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有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否正确,他们的学习心理是否健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把握。

三、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养成教育情感

养成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所获取的养成教育是零散的,是不具体的。所以开展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又一重要平台,以主题活动这一个平台,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来,自主感受道德,自主丰富情感,以达到践行统一的目的。同时,因为每一次主题活动的内容只有一个,在活动中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这方面情感,就可以强化他们对主题活动内容的认可,从而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并外显为行为。学校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一项专题讲话,强调本周的养成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来开展纪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活动中,让学生去了解、记录自己母亲的一天安排,回到学校之后,以演讲、作文等形式来说一说自己母亲的辛苦,并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还可以开展“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活动。这样,通过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并养成了主动帮助母亲干活、为母亲分担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构建家校系统,整合养成教育资源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4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有序推进高校养成教育,应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主线,整合各美教育资源,通过目标激励,在整体规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养成教育是指对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养成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特征与要求,需要人们长期实践并不断探索。高校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长期反复进行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高校养成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二是纠偏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有思想行为偏差的个别大学生;三是陶冶教育,即熏陶教育,属于巩固教育、提升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德性“免疫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推进高校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1.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有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许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及学者都对养成教育有所论述。“知”、“情”、“意”、“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也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集中体现在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

“知”指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思想基础。孔子、孟子强调“知仁”、“知礼”、“知言”、“知天命”……为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宋代程朱学派把“格物致知”看作是立身之本。他们指出:“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未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粹言》卷一),其主旨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来践行道德规范。

“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好恶态度。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使人爱憎分明。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第四》)“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还有流传久远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孟子·梁惠王上》)。

“意”指一个人的思想和志向。良好品德与坚强意志是密切联系的,构成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称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并强调“恒心”,认为“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孔子和孟子的主张表现了古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一种意志和精神。北齐颜之推以“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勉学》)为例,教导子孙立身处世之方。

中国传统的养成教育尤重“知”与“行”的统一。“行”即道德行为,先秦儒、墨、道、法诸家都于分重视“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墨子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孟子也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其实质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儒家学者理想的完美人格就是“仁人”,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基本特点必然倾向于道德化、伦理化和政治化。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顽强奋斗精神;二是谦逊谨慎、友善和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怀和正义品格;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2.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养成教育强调从小抓起,很早就提出“早喻教”的主张,提倡“蒙正于蒙”,认为人生童蒙、心智未开,少受社会外界干扰和污染,心地纯真,易于受教,但也强调“早施教,学到老”。当前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理论基础。

学者柳国强、刘春魁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现代教育学注重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养成教育形成学生较高层次的习惯,发展高级思维,使学生能更有效、更充分地接纳新信息、加工新信息。从心理学来看,通过养成教育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能凭借其内部需要的强大力量自动地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达到高效率,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社会学也强调,为使学生原有的思想意识明确起来,进而在其原有心理模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传授社会文化和言行规范意识,用基础文明武装新一代,使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需要通过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自动化了的合乎规范的行为。从哲学角度看,养成教育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也有学者从微观意义上进行分析后认为,个体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其“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实现自我整合的教育。自我整合不仅表现为个体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共存、融合、渗透,也表现为个体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吻合。

3.高校养成教育的现实依据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矛盾:有些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会学习、不善学习、不能自主学习的情况,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许多人从小受家人宠爱、溺爱,规范教育缺失,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差;高等教育趋向于有偿教育,也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另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不少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的现象。

显然,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高校倡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日标对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团队协作等精神,因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人意识。

二、高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

由于教育对象、内容、目标、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养成教育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高校养成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随着大学生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养成教育功能由单一强调社会政治功能向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协调一致转变,更加注重主体性教育,具有“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同时,高校养成教育更加侧重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白我养成,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养成教育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全面性。因此,养成教育不是一种应急策略和临时战术,应该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全方位推行养成教育。每一所高校都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因而在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时,都会围绕着学校长远利益、核心价值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选准突破口,发展特色,强化特色。在养成教育上应下足功夫、寻找路径、探索模式,从而能够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品牌创建带来帮助。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高校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和保障,通过建章立制和说理明德等方式使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如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手册》,具体包括《大学生行为守则》、《违反文明行为规范处理细则》、《大学生园区管理规定》、《早、晚自修考勤办法》、《班级工作条例》等14项内容,让大学生明确规范、形成规矩。尤其是将重点放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上,加强早、晚自习和课堂考勤等学风督查。

2.通过目标激励,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养成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是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与发挥。而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自然生成,需要通过目标教育与引导,进而激发与促进。激励目标的选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目标关系的协调及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整合为标准。

高校开展目标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等方式实施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学业目标,或者举办目标教育系列培训与讲座活动,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相当的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二是建立“目标教育导师制”、“目标教育团队制”、“目标月汇报制”和“目标激励制”等制度,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三是设计与实施《大学生目标周志》,督促大学生每天对自身行为进行检验与反思,促进导师对大学生的熟识、了解,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与指导,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在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学风建设是养成教育的观测点,更是养成教育的着力点,以此出发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养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把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共同推进。

许多高校通过创新爱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新方式、新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学校还建成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学生服务大厅,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所涉及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助学解困、技能培训、留学深造、就业创业等各类个性化服务,甚至帮助学生应对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多样性发展需求。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砒砺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科学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使规则和纪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习惯。

4.有序推进“横向一体化、纵向系统化”的养成教育整体规划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序”由易到难地安排内容、制定计划,使养成教育的实施更科学、更完善。在实施养成教育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内容,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作为最基本、最初步的教育内容,在大一阶段,就将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作为重要教育抓手,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其人格意识,以保持其心理健康,逐层跃进。专业意识养成教育处于养成教育的较高层次,进行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全面形成,最终激发大学生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从而促成自我的完善。因此,大二阶段应着重开展大学生专业意识教育,大三阶段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而大四阶段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5

幼儿期是人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决定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的幸福。然而,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现状却很不乐观,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的编制与实践严重脱节。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某些专家团队根据自己的研究理论,有侧重地编写的所谓整合教材、活动教材、发展教材等。而这些五花八门的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养成教育课程,一些教材中只是很笼统地涉猎了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层递性,不能将养成教育像语言、科学、艺术等课程一样纳入具体的课程编制。因此,养成教育存在着盲目、无序等不符合习惯养成规律的现象。

二是幼儿园自身在养成教育管理方面缺位。目前,农村幼儿园的养成教育还停留在“放养式”的管理层面,幼儿园没有明确的养成教育目标、评价标准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再加上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教育方法欠缺,课程自主设计能力、实施能力都很弱,无法独立地完成养成教育目标。因而,作为幼儿期重要教育内容的养成教育还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

三是家园未能形成高度认同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家庭在教育目标、要求、做法上存在严重分歧。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对于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人格要素却被置于脑后。幼儿园提倡的是游戏教学、养成教育从小做起。幼儿园、家庭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大家彼此默认的一致一贯的教育环境,教育未能形成合力。

四是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有效性不够。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观念陈旧落后,作风粗放浮飘,方法简单粗暴。对幼儿的认知特点缺乏客观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孩子的需要、兴趣等学习动机缺乏系统的研究,实践中幼儿的被动接受很多,主动构建极少,为孩子喜欢的实践层面的操作体验更是微乎其微,尤其对于反复出现不良行为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极其欠缺。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家庭的支持配合、环境的默化熏陶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等都是提高养成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诚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幼儿,这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

一、家园配合,营造高度认同的教育环境

养成教育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众多教育者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前后不一时,幼儿就会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这时养成教育的有效性等于零,甚至是负效应。为此,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使家庭、幼儿园能充分形成合力。

1.利用家长培训会、家庭沙龙、专家讲座等家园互动宣传活动,引领家长多了解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园真正携手,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和巩固。

2.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如:请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现场会,开办家长育儿方法分层辅导班,“我是好爸爸、妈妈、谁是幼儿行为好标兵”评选等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幼儿园、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在教育行为、要求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前后一贯,共同营造一种具有认同感的环境。比如,安静就餐这一规则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或餐厅都被普遍认同,孩子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静进餐。

二、专题研讨,探寻科学的养成教育指导方式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有效性大小直接取决于教育者是否拥有“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内含着一个科学地、系统地自主做事的过程,是发自幼儿内心的,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幼儿通过这样的实践能获得经验,弄懂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样做,做事的后果如何?旨在使幼儿成为自愿、自主、主动的实践者和管理者。

因此,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力目标、教育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通过课题引领、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活动,让教师充分理解养成教育的要求、内涵,准确定位幼儿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变教师随意灌输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实践体验。

三、立足实际,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国家教育目标、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而目前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还不尽完善。作为幼儿园应如何做好养成教育?

笔者认为要立足实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主动构建园本课程体系。首先,加强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评估考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和评价指标,将养成教育真正纳入幼儿园管理范畴。其次,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团队,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园本养成教育教材。根据幼儿的身心、年龄、认知特点合理区分习惯养成教育的先后轻重顺序,制定不同阶段的习惯培养目标、要求,层递式推进。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6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