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1
有这么一个北京青年,主业是吉他手,副业是歌手、制作人。在别人上学的时候,他离开校园,全心全意扑向摇滚乐梦想。在别人工作赚钱的时候,他组了一个个毫不靠谱的乐队,过着充满激情却穷困潦倒的生活。哦,对了!除了音乐,他还有个爱好,那就是写作。在演出淡季,他整宿整宿不睡觉,一心扑在电脑上,把自己的想法敲打成文字――《简单未遂》。
摇滚青年的拧巴生活
严霞,对生活中每一丝瞬间都敏感但却过得粗枝大叶的一个年轻人。成长于单亲家庭,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身材清瘦、面容俊朗,留长发,穿破牛仔裤。他把音乐和吉他当作生命,享受着鲜花、掌声和赞美。但是,生活的舞台给他的问题只有如何活下去。
毫无疑问,以音乐为职业的他,过着清贫的生活。比如说,他有一辆家传的老捷达,虽然老,但还皮实。尽管如此,为了节省开支,在出门时他依然会选择公交车作为代步工具。
他有很多朋友,从数量上说,多到惊人。跟这个吃,跟那个聊,算不上夜夜笙歌,但也是天天有局。他还有很多女友,审美固定在模特儿标准,1.7米以上,腿长、貌美。
他和他的乐队,生活在北京摇滚圈。和姑娘谈恋爱,从一个“趴儿”串到另一个“趴儿”。对了,“趴儿”指的是北京一些可供摇滚乐队演出的酒吧里举办的地下演出,原意为英文“party”,后被简称为“趴儿”。规模大些的演出被称为“大趴儿”,看这种地下演出一般被称为“串趴儿”“冲趴儿”等。
听着新鲜吧!确实。从某种意义来说,吉他乐手、职业摇滚者的生活,还颇让人有几分羡慕。多自由啊!天天和一群狐朋狗友胡吃海塞、乱说脏话、贫来贫去,多充实啊!有一个关于音乐的、永远的梦想。穷是穷点,可是,折腾起来多来劲啊!更别说,还有那么多“尖果儿”主动往身上扑……就是不闲着!
您要是尽情享受着,乐不思蜀了,那可就错了!生活哪能称心如意?关键是要活得“拧巴”。如果不够拧巴,那就往拧巴里折腾。口是心非――会吧!那些被人们认为最简单最无所谓的话,那些被人们觉得都是上下嘴唇儿一碰就能说出口的话,却偏偏不肯说。不肯说吧,又痛苦于别人总是误解自己。
就这样,乐队解散了。曾经发誓玩儿音乐只玩儿自己的音乐,绝不干COPY,迫于生活的压力,也开始在酒吧上演那些流行歌曲,就像一个坚持数年不为人世所动的贞妇终于为了生活从容地决定去出卖自己的。就这样,深爱过的人先后离他而去,伤了别人心的同时,自己的心也在滴血。
这个拧巴啊!这个别扭啊!这个小痛苦啊!小心酸啊!明眼人看了,恨不得送他一句:自作自受,活该啊!当局者却深陷其中,傻姑娘们也前赴后继。
最后,严霞作出了这样的结论:简单未遂。日子一天天过着,一天天撞着又冷又重的南墙。而一切却都没有按计划发展。终于有一天,决定面对现实了。现实就是,一切都不是自己以为的样子,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命运决定性格
以上所述,就是严霞的摇滚私生活。或者说,是夏炎的生活。因为“严霞”这个人,就是夏炎塑造的。而整个故事,是一个类似自传体的故事。
说实话,作为女性,我是实在反感严霞这类人物。你是吉他手,你了不起啊!你有音乐、有梦想,就能不管不顾身边人的感受吗?你自个儿痛苦绝望,也不能把身边人拉下水啊!崇拜艺术的傻姑娘是多,但你也不能打着艺术的旗号耍流氓啊!关键是你耍了流氓,你自个儿偷笑得意去呗,你还要装出一副内疚自责、痛不欲生的模样……那个,那个怎么说来着,又要当啥,又要立啥。
不过,在我见到了夏炎之后。这种反感却消失得所剩无几。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长相,会相当大程度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标志性长发,不扎耳洞不文身,不穿古怪的衣服……简单的牛仔裤、T恤,笑容腼腆,话也不多,面孔漂亮得像个新疆小孩或者混血小孩,整体感觉干净得像个刚出校园没多久的男孩儿。只是,仔细看,能看出因为常年睡眠不好而形成的顽固型青色黑眼圈。
你写的故事里有百分之多少是真实的?
毫无疑问,这是夏炎近来最常碰到的问题。虽然他再三强调,小说都是虚构,文学都是夸张,但是,很少有人会编撰得这么真实。所以,他承认:所有的细节都是真的,大框架是虚构的。比如说,夏炎和文中的严霞开同样的车,住同样的小区,同样有女人缘,同样拧巴……
他爱较真,爱思考,脑子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他敏感、多愁,不能给人安全感。他常常处于神游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说,这可能和生长环境有关。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互相依靠,却不能沟通。他们听不同的音乐、看不同的电影、有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爱的人不一样、恨的人也不一样,偏偏,却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亲密的两个人。就这样,有了很多矛盾,无法解决。
他说:“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十分不认同。明明是命运决定性格。我的性格没有一丝一毫是我自己造成的。在我知道了性格是怎么回事,在我可以面对自己的时候,我的性格已经形成了。我知道固执、孤僻、拧巴、敏感、口是心非……非常不好,我知道抑郁、失眠非常痛苦,但是,我已经改不了了。”
追逐艺术的穷困潦倒
初次见面,夏炎的话很少。得让人提问、引导着,才能往下说。他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有沟通的热情。碰到谁,就跟谁掏心掏肺,说个没完没了。现在想来,实在缺心眼儿。其实这和一直被人误解,缺少关爱有关。有了机会,就恨不得把所有的迷茫和绝望都告诉对方。”
很难想象,这个没有读大学,谈起学校就恨之入骨的摇滚青年曾经是北京市的三好学生。小时候,他和大部分小孩子一样。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也没有爱好。同学们听什么音乐、看什么书,他都是随大流的那一个。于是,他喜欢过流行音乐,迷恋过四大天王……
上初中后,偶尔听到了欧美的一个乐队,从此便迷上重金属音乐。那时候,便有了摇滚乐的梦想,幻想着找一帮人,穿破牛仔裤、皮衣,留长头发……上高中时分班,分考大学与不考大学两拨。夏炎被分到了后一拨。那时候,他讨厌学校、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整体教育环境。
当别的孩子还在象牙塔里,花着家里的钱,对前途还没什么概念时,夏炎就看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真的和人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且,在京城的摇滚圈里小有名气。可是,这几乎是没有收入的。除去鲜花、除去掌声,只有精神上的满足,其他一无所有。在酒吧表演一晚上,每个乐队也就两三百块,除去门票,每个人分到手的最多只有五六十。
还好,夏炎可以回家住,不用住地下室。他说:“如果我是外地人,我可能早死了。很多时候,我又迷惘又绝望。想明天也想了很多,但是,不敢面对。我总盼望着乐队有一天会好,我们会出名,会有很多钱……”
我问:“你的生活会有书里写的那么惨吗?就是没钱吃饭那种。”
他点头:“会。比那惨很多倍。举个例子吧!没收入的时候,我出门一般都坐公交车。我跟我妈要了10块钱,7块吃了盖饭,还剩3块。买票的时候,售票员说两块。我说,以前不是一块吗?怎么涨价了?这句话是脱口而出的,根本没有思考。我想到小时候,还没觉得赚钱有多辛苦时,看到公车上总有人跟售货员讨价还价,当时还想,不就一块钱嘛,至于嘛!我没想到自己也有这一天,没想到就连一块钱自己也会在乎。”
给心爱的人买水果
我问:现实中,是像书里写的,真有那么多姑娘喜欢你吗?”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2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有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理想、兴趣、习惯、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作用,对智力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而非智力因素则完全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开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引起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上好第一节英语课很重要,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第一节课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开端,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上好第一节英语课,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阶段的各种原因,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很担心英语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对第一节英语课费一番心思。第一节课并不见得非要让学生接触教材新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对英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比如,先用英语向同学们打招呼,接着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然后教学生们学唱英文歌;拿起教室里学生身边的物品用英语解释或询问学生对一些英文字母缩写知识的了解。做这些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英语的气氛,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2.师生情感的培养
古人云:“人情者,礼仪之田也。”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俗话说:信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还能产生共鸣——学习英语的愿望和热情。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时,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对老师的热爱和依赖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当然也就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用爱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还没有放弃他们,从而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趋于稳定阶段,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比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保持他们学英语的热情,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公开批评。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谨慎,要对他们仔细观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英语。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一些获得成功表现的机会,多给予表扬,帮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加自信。
3.学习方法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英语没有捷径但是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们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没有学不会的。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办法有很多。
3.1可以是教师亲身的体验,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背单词的窍门,帮助学生过单词关。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英语道路上的拦路虎,没有一定单词量的积累,学好英语只能是一句空话。
3.2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找到一些有关英语的学习方法,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有时候,学生查找到资料会令教师意想不到,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4.学习习惯的养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起步;思想;习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2
七年级英语学习是起步、启蒙课,又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七年级英语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学阶段甚至更高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因此七年级英语的起步教学就尤为重要。作者在七年级英语起步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教学探索与思考。
一.教师首先明确英语起步教学思路:慢一点儿,细一点儿,精确一点儿。
目前中小城市的学生从小都学习过英语,但如果按照目前中学的标准来考核的话,大多学生的考核结果应该是0或接近0.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只能当学生听过,见过或有所了解而不能当是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慢下步子,合理整合教材,对新知识的讲授和要求更细一些,争取让学生学得更精确一些。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谚道: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七年级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七年级的英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英语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英语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并带着疑问上课,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否会有效的预习直接关系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预习这个阶段至关重要。为此,最初我和学生实施预习训练,先教会学生"看书":对于七年级新生,我领着学生一块儿一块儿地读英语课本,告诉他们首先要明白本单元要学到哪些知识,这块知识从本单元正上方中间语言目标可得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从GrammarFocus处找出,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需要提前单纯背会的单词,还有一些重难点单词要求课下翻资料查用法,课文要通读到何种程度,要完成哪些习题,等我都提前讲明要求,并在开学的最初几周里专门抽出在校时间让学生集体预习。到学生比较熟悉了能独立完成了再放手。
其次通过及时检查来反馈预习情况。通常做法是上课先就某些预习中的基本知识提问,常针对中等一般学生。同时每节课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来提问优秀学生,以便促其课下预习更深入,鼓励学习超前,培养学优生。
(二)通过有效布置作业,注重培养学生课下复习的习惯
根据遗忘规律,课堂上学生掌握的东西,课后很容易忘记,因此,只有及时进行复习,才会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小贪玩而多缺乏自觉性和高标准意识。所以课下复习这一块不容易做好。对此我在作业布置上和第二天的检测上更注重有效。要求"作业-复习-检测"三结合。作业认真完成就是复习过程,第二天的检测就能有好结果,否则第二天检测结果就不会好。学生通过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认真复习的乐趣。这样多数学生就会比较自觉地完成课下复习。
(三)合理创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合作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交流也是语言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交往。如:课前两分钟的Freetalk,学生们可以离开座位,自由找一个同学对话,而且每节课都可以变换不同的partner,这样,学生们在适应和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英语口语交流的同时,拓宽了交流对象。
(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初一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是拼母文字,从刚书写开始就要注意书写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英文与汉字截然不同,与汉语拼音字母也有许多差异,教师要让学生及早了解这一点,严格按照英语的书写要求写一手正确又漂亮的英文。有些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忽视具体的要求,如大小写混淆、标点符号、单词间无间隔、漏写或错写、增减单词中的字母等,从而造成词不达意、句不达意的错误现象。教师还要在课堂中花些时间引导学生书写字母、单词并慢慢过渡到句子,要注重书写规范,让学生充分练习,并利用读书栏、书画角等地方进行优秀作业的每天展览,努力在班级内形成一种比赛谁写得快、写得正确的良好学习风气。
三.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和竞争机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英语教学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学习重在运用,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英语用英语才能诱发学生想学、乐学的兴趣。同时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爱说爱动,好胜心强,从一开始我就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竞赛活动,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和竞争机制,把学生既感兴趣、又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英语词汇带入课堂当中,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它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同时由于开展了课堂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4
给力读音为,gei li,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们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代替,因为打字飞快,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一个“神马”来,“神马”一词就像曾在网络红极一时的“虾米”一样,走的同样是谐音路线,而这个词语也迅速代替了“虾米”,成了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小月月”横空出世,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并让网友们将“神马”和“浮云”联系在了一起,诞生诸如:“用任何词语来形容她,都根本乏味得很,神马网络豪放女,浮云!都是浮云!”、“小月月还能保持着晕的状态靠在他胸口,神马晕倒无意识论,统统是浮云!”的感叹。而“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了一起,便可组成万能金句,推之四海而风靡。
蒜你狠系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神马……)
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食品接连涨价,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
闹太套
英文“not at all”的中文音译。歌手黄晓明在演唱《One World One Dream》时,由于对not at 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遭网友调侃,此词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之
木兰从军
我看了《木兰从军》的电视剧,愤愤不平地对办公室的头儿说:“这个历史事件太假了,就是傻子也看得出,花木兰是女的。可那些跟她一起吃饭一块睡觉的军官,竟然毫无察觉,这咋可能呢?”头儿看了我一眼,慢条斯理地说:“如果你是那军官,你能察觉吗?”“当然能。”我说,“一个女人生活在身边,凭第六感也能察觉。”“你发现一个女兵跟你朝夕相处,会吱声吗?”
牛肉面
一名男子非常欣赏一位清秀的女孩子,但他的生性害羞,于是只好偷偷观察此女的习惯行程,远远地望着该名女子。当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每周三这名女孩子都会到一家牛肉面店去吃面。一天:他跟踪了这名女子,到了面店愈看她愈觉得她气质高雅、美丽动人,于是他鼓起勇气到这位小姐的身旁大胆地问她:“小姐,你叫什么?”小姐被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大跳,高声回答说“我……我叫牛肉面!”
一句话语录
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长相决定命运。相机决定前途。
一个人不帅。可以赞他有气质;要是他连气质都没,还可以赞他有性格;如果他连性格也没有,还可以赞他有意思……但是他连意思都没。那就只好赞他可爱了。
在你离开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我喜欢和喜欢我的人,可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根据脸红定理,如果你看一个人时不脸红,那么对方就要被你看得脸红。
我是沙漠里的一只鱼。靠着思念的眼泪坚强而又痛苦地活着……
曾经看见一种很漂亮的双人伞,于是买了一把,可惜一直没用上。当然,我并不是说这里没下过雨……
爱情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不要拣最大的。也不要拣最漂亮的,要拣就拣自己最喜欢的。拣到了就永远不再去海滩……
通常是女人总记着让她笑的男人,而男人总记着让他哭的女人;可结果往往是女人留在了让她哭的男人身边,而男人身边却留下了让他笑的女人……
哈利波特1-7部最直白剧情
第1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抢了伏地魔最想要的石头。
第2部――《哈利波特与密室》: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毁了伏地魔珍藏多年的日记。
第3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赶走了摄魂怪,救出了他的教父。
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到墓地里把(被)伏地魔揍了一顿。
第5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叫了一帮人去和伏地魔打群架。
第6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去偷伏地魔的东西,结果把一个老头害死了。
笫7部――《哈利波特与死圣》: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好几天,他偷了伏地魔的好多东西,结果,有一天,他死了,又活回来,抢了伏地魔的魔杖,把伏地魔杀了。
港剧标准台词
最重要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眼熟么?)
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分手标准台词)
那,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要用语重心长的口气来说)
不会的,不可能,你们骗我,让我进去!
让我一个人静一静(遇到心事)
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替你**着想呃!(汗,眼熟么?)
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弄巧成拙之后最常用的一句话)
老婆,我发誓下次真的不会啦,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婚外恋都来这一句)
你打我?你竟敢打我?我啊爸啊妈都未打过我啊!(我很-_-!)
阿x,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解释啊……
我不听啊,你走,你走啊!……(哎!简直就是烂编剧)
哭吧,哭出来会舒服点(劝人的专用台词)
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歇斯底里的台词)
系鞋带
男友给我买了条丝巾。麻利地系了个很漂亮的结。我问:“你不是说我是你的初恋吗?我看不是。你系丝巾、打结这么熟练漂亮,绝不像第一次给女孩儿系。”
男友把裤腿提起来,指着运动鞋说:“你看我的鞋带,我是用系鞋带的方法给你系的。”
不笑也得笑
富家女:见过名牌儿么?我这包上写着LV!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5
去年一整年,林奕华做了一出舞台剧《贾宝玉》。《贾宝玉》先在香港公演,再到中国内地11个城市及台湾巡演。2013年,新一轮《贾宝玉》的巡演正在进行,林奕华对它算了一笔账。
每到一个场子,预留两天半时间搭台,布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全女班十三个演员加上幕后工作团队,总共五十个人乘飞机、住酒店,外加工作开销,一整年来来回回,纵使每一场演出都一票难求,也赚不了钱。
如果为着赚钱,或者做个对市场收益负责点的导演,早就应该收手—林奕华很清楚。事实是,林奕华有点“知之而后勇”,不仅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出牌,在《贾宝玉》的演出场次奔向一百时,还又排了另一出新剧《三国》。
一月初,《三国》在台湾首演,上台前,林奕华完全不知道它的命运如何。《三国》的布景比《贾宝玉》更复杂,灯光运量更庞大,演员数量也更多。林奕华忐忑的是,与以往绝大多数作品不同,它里面没有一位名号惹眼、响亮的明星。 林奕华做好了接受现实的准备,尔后却为之释然—首演五场的票全卖光了。让他欲说还休的是,它还引发出了一些论文式议题:《三国》到底在表达什么?放之现在,
它代表了一种“要成功不成仁”的成功学? 与台湾两厅院(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戏剧院、音乐厅),林奕华有过一个不成文约定,把四大名著全部做成舞台剧。 2006年,先将《水浒传》搬上台。作为“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首部,《水浒传》是“一场九个男人主演的黑帮电影”,用九段心灵剖析、九个破解男人的密码,借“梁山好汉”之名打开了现代男人心中的潘朵拉之盒。
《贾宝玉》有一个非常林奕华的特征,从贾宝玉到十二金钗,全部班底都是女演员。舞台上,以破天荒的近四个小时演出,让一个现代的贾宝玉去追溯生命中的过往,找寻曾经的意义。但对 “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来说,《贾宝玉》只是个插曲。真正的系列第二部是《三国》。《三国》的演员亦全是女生。
林奕华前阵子看了《甄传》。原著《三国演义》之于他,与《甄传》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类世界。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三国人物身上背负着各种界于英雄权谋、忠奸之间的名号,林奕华深表赞同的是台湾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杨照的观点,“他们都不是敌人,是对手,最浪漫的是对手之间的情谊。”
《甄传》演绎了人与人之间的 “羡慕嫉妒恨”,《三国演义》表达的是“忠勇仁义恕”。《甄传》里,林奕华没有看到任何情谊,那出剧里的女人之间,“做朋友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她们的关系只有争位和夺利。这却让现代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自己的生活、职场和情感。”为此,林奕华很伤感。
林奕华眼里,《三国演义》的好玩在于,“要知道京戏里有多少折子戏用三国人物做主题,写曹操和诸葛亮的那些唱词太棒了,让我感动得不得了。”《三国演义》不是《甄寰传》,不是《金枝欲孽》,后两者表达的是“欲望”,在《三国演义》里林奕华看到的是纯真。
林奕华十四岁开始写作,中学时兼任香港TVB编剧。除了编、导大量舞台剧,1994年,为关锦鹏改编的电影《红玫瑰白玫瑰》曾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这一路经历,让林奕华非常注重台词。《三国》的舞台上,他专注于每一个角色的人物素描,把感动他的唱词分给演员,“不是唱,而是说,说出莎士比亚式的诗意和婉转。”
“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一而再地把名著搬上舞台,它们是否还属于这个时代?“曹操是本我,刘备是超我,孙权是自我”,林奕华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是现代心理学,“换句话讲,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国演义》本身就用现代的眼光刻画14个代表人物的性格,讨论他们是如何走向自己的命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林奕华从小读四大名著,读得欢喜不已。“里面的很多东西甚至超现代,它们本身就是刺激想像力的好东西。西方戏剧不一定比它们有想像力。”林奕华把对传统的认知当作自己的使命,“既然传统已经有交叉能力,不如借着它们的名字,创造出更新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不再用传统的视角看,林奕华称之为“再现”。“再现不是目标,是辩证。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是现代。”
“人的灵性是一种特别懂得听的能力。人把自己的这种东西投到这里或那里,发现,原来石头可以变成玉。 ”
如果没有忽略《三国》后缀的英文“What is Success?”就不难明白林奕华在《三国》里面的用意。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在林奕华的舞台上失去了气概,多了无助和失意、孤独和恐惧。与2006年的《水浒传》一样,说到底,“他们都骄傲,但都输给了时间和命运”。
有关“命运”,林奕华这样叙述,“我们正如那条船上的生还者般,航向self-fulfilled prophecy(自我预言实现):基于对‘未知’的恐惧,便情愿与‘未来’同归于尽。”
“我是悲观的”,对于戏剧、对于人性、对于自己,林奕华像起舞时戴着镣铐,“相信我,愈贴近真实的戏剧,于演员、于观众,愈难面对,因为不安全。”《贾宝玉》是不是在做封箱演出?不知道。《三国》能不能在中国内地上?不知道。这该不会是林奕华的最后一台剧吧?不知道……“林奕华最大的特点就是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沉吟,林奕华却又补充,“而这些‘不安全’和‘不知道’可以排除在外。《贾宝玉》里有一句台词,‘如果经历改变不了的话,你有没有轮回的勇气?’“林奕华答,“我有。”
“我不是主流导演,是对抗性导演”,林奕华说。在香港出生,小时候在台湾短暂上过学,再后来,从伦敦、布鲁塞尔到巴黎,林奕华见识了各色形态下华人的各式处境。无论生态和环境如何,恒定不变的是,华人都是大团圆爱好者。“他们抵抗孤独,拒绝寂寞,一生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抵消这些东西。这种人为的排斥反而让他们内心空虚无助。”
在林奕华看来,这是一种“侥幸”, 侥幸自己会功成名就,侥幸自己会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如果这些都没有达到,便侥幸自己还可以依附于宗教—可是,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侥幸?“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来,自己去。就像贾宝玉。”在所有钟情并搬上舞台的角色中,林奕华自认为“最像贾宝玉” 。
林奕华的戏剧里有很多并非“喜闻乐见”的元素。2006年,《包法利夫人们》是林奕华对真实的一次挑战。做剧之前,林奕华并没有读过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有一天在地铁上,一路闪现的全是女性广告,从瘦身、整容到美白,林奕华的脑子里自动跳出了“包法利夫人”几个字—哦,原来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借用这个标题,林奕华用“180分钟解决了女人的48个问题”,即女人对美丽、幸福、婚姻,和物质的过分欲望。
相比之下,林奕华更想挑战的主题是男望。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愿意看前一点,女英雄成为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以前在一段婚姻里面,男人最好比女人大五岁甚至十岁,但现在姐弟恋越来越不是问题,并且倒过来,男人更受女人照顾—林奕华举例。尽管已经在进化,林奕华眼中,女人仍是社会的弱者角色。放在舞台上,观众也更愿意看男性英雄如何扭转乾坤、抚慰世界,而不愿花钱去看一个女性的思想,尤其是在舞台上体会一些感性的女性思想。林奕华用全女班演《贾宝玉》、《三国》,他介意的是,即使在演艺圈,片酬最高的从来都不是女明星。
在香港,林奕华属于实验派,“格格不入”。一部叫《我X学校》的舞台剧是林奕华在2000年的作品。舞台上,45个学生同时举手提问,静默三分钟后,台下狂躁成一片。“叫导演出来”,剧目手册被折成飞机扔上台,还有观众配音:“哎呀,我的手累死了”……“观众在不安中开始毁灭,这是一种极致,我反抗的是香港教育制度里的非人性。学校是一个非常不文明的地方,香港学校不鼓励学生提问,我抗议。”
更早在1998年,《爱的教育二年级-看得太多了》同样在挑战观众极限。台上二十个演员,挨个回答“你是什么样子”,然后花十分钟时间用烟机幻化出答案的模样,演出结束。“我被骂凭什么这样的演出要花钱买票,凭什么林奕华有资格讽刺剧场已死。我把自己当成一个箭靶,用流血的伤口回答什么叫做观念。”
林奕华小时候很淘气。小学时,一位范姓老师把他拉到一旁,“你是一块玉石,好好打磨,以后的期许和经历会告诉你将来能变成什么样子。”林奕华不记得老师的模样,也忘记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只是真切地记住了这句话。并不是确认自己就是那块玉,林奕华经历到现在的程度感叹:“人的灵性是一种特别懂得听的能力。人把自己的这种东西投到这里或那里,发现,原来石头可以变成玉”。“先锋”的尝试是一种“流血”的体验。林奕华不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甚至需要刻意的疼感,才能饱满地表达对世界的观念。当然,林奕华乐意和解。《贾宝玉》是一个倒叙的故事,剧目开场,十二金钗“八卦”式地道白了《红楼梦》的梗概。不是所有的华人都知道《红楼梦》是怎么回事,林奕华在缩短自我表达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做剧场还是需要有一个位置,我的考量不同了,一步步走到现在,发现可以做一些戏,让观众在剧场里坐满两到三小时,不至于骚动。如果这是一种能力,我现在更需要培养这种能力的强度。作为导演,除了先锋之外,我要培养一个市场,一个可以慢慢被正常化的市场。”林奕华的市场目标真实明确,让观众愿意相信戏剧,觉得一场剧的观看经验值回票价,再者,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给这个行业。
“我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想像,对爱的信念。最重要是我想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不只有斗争和冷酷,还有温度。”
三月初,《贾宝玉》在台北巡演,林奕华被安排了一场讲座。主办方讨教题目,想了想,林奕华说,“痴情的人是有福的。”原本不确定讲什么,有了题,就有了数。现下的台湾,有两件东西几乎无人不晓,一件是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一件是林奕华刚看完的内地电视剧《甄传》。从此处说起,林奕华讲,“为什么我可能不会爱你?”“为什么《甄传》里只有勾心斗角?”“现在人们心里缺失感情,总要确认存在一些保证、可能或者回报之后,才会决定是否付出。而痴情的人是通过付出,再心怀期待。” 林奕华一直在寻找“自己”,并心怀期待。没有“自己”就好比失去生命,没有“期待”大抵形同“行尸走肉”。穿梭于各种华人世界,林奕华深深存有一种遗憾—华人从十六岁至六十岁,一直在承受压力,先失去了自己,然后很难有爱。
林奕华独身一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我最爱的人和最爱我的人,之间都不是爱情。爱情更多是一种关系,一种叫荷尔蒙的东西催生出来的关系。爱情为什么会死?因为它常常存在于外在和内在都兴奋的时候,这些没了,爱就没了。它没有被提炼成可以穿透时间的表象。” 林奕华心中的“爱”首先来自家庭。“现实中人们结成家庭却不拥有爱,他们的‘爱’通过物质衡量。相比对父母的爱,很多人觉得一份职业更具有保障,如此一来,他们也不会觉得辜负了爱。”华人是一个不安全感很严重的群族,“人们觉得资源有限,‘爱’直接呈现在资源的得到和得不到。从十六岁开始,人们忙着争夺资源,爱和内心就空虚了。”为什么没有爱? 意识到这个问题,林奕华开始寻摸它的来龙去脉。
”我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想像,对爱的信念。最重要是我想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不只有斗争和冷酷,还有温度。”《贾宝玉》中,主人公走完一生后,觉得自己白活了,想重回人间经历一次不可能改变的从容。林奕华完全不改变贾宝玉的命运,甚至“让贾宝玉发现盖头之下的居然是林黛玉”。“没有人在知道了未来的命运后还能安之若素”,“知晓遗憾,尔后学会吃苦、学会从容“,林奕华不确定观众能否感受到他的初衷。乐观来讲,“50%也就够了”。
林奕华最大的快乐来自“自爱”,这两个字被他提升为信仰。奥斯卡最新“最佳外语片”《爱》让林奕华看得恐怖。两个八十多岁的人,靠什么维持在一起?“再一想,还是‘自爱’。他们把对方当作了自己,这样一来,就不害怕失去,不害怕老去,也不会因为成功而过分开心。自然与智慧并存,超越了物质,有点像一种药“,林奕华因此拥有了很多免疫力。
能如此“自识”,林奕华感到幸运。 林奕华自动屏蔽了很多社会上的位置和身份,用“边缘”、“出位”形容自己的影响力。“我没有身处有影响力和权力的位置,我垂涎三尺。香港是个很保守的社会,是个短视的社会,因为它有短使的历史。但如果我在那个位置上,能激发他们做到更多。”林奕华的现实做法是通过剧场改变能彼此感动到的观众。《三国演义》里面,即使是敌对关系或者阵营,也能成为彼此欣赏的朋友。这是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林奕华想表达的情感原点。林奕华希望的改变不知何时会发生,他确定的是“不会在有生之年看到”。“如果这样我不去做,就是自私,和大家一起往下沉。我知道把一颗糖放在海里,海水不会变甜,这样做只是为了心安理得。”
[记者手记]
开始倒数
林奕华此时的心情如同他身着的颜色,绿色。林奕华的生日是3月17日,在爱尔兰是一个叫“圣帕特里克”的节日,爱尔兰的民族色是绿色。两处纯属巧合,林奕华讲出来,想表明他心情非常不错。
前一天,从高雄飞往香港的路上,林奕华远远看见一个陌生人,当时的距离几步之遥,他突然想到一件事。二十多岁时,林奕华很爱一个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瞬间觉得,没有在一起是对的,因为两个人的两条路根本没有重叠。林奕华释然。
回到香港的当天晚上,林奕华跟自己无意间对话—”如果我今天晚上死了,会有人觉得像死了亲人吗?““两三个。”林奕华没有“家”,对此很满意。
林奕华重申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最大的释然是 “距离死亡更近了”。林奕华开始倒数生命,对生命做减法,越来越知道什么更珍贵。林奕华慢慢适应“这个没了,那个走了”。不能适应对他来说是最大考验,因为随之而来着恐惧。
林奕华看上去很年轻,本人和作品被嵌上很多“青春“的符号。“青春当然有悔。必须做错很多事,知道很多遗憾,才会觉得人生没有白活。“林奕华眼中的青春是一场体验。他自己现存两样东西,非常青春的部分依然活跃,对已经拥有的经验精益求精。不管怎么说,这是他认为的勇气,有了这份可以面对一切的勇气。
林奕华很感性。剖析贾宝玉,他一度落泪。对于那个与自己最相近的人,林奕华如此看—贾宝玉不是传统男性,一般男性承担着家庭责任,形象要做到顶天立地。贾宝玉天天泡在女人堆里,传统观念里被很多人看不起。贾宝玉以身为例,不把性别和气质规定在一个模板上,对阳和阴做了转换,用多元角度认知人生。贾宝玉还长不大。
听起来,这和林奕华很像。既然,贾宝玉给林奕华演绎了相似的性情和道路,为什么后者还要偏离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为了看得更远,我必须告诉自己不要这个东西吗?”林奕华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性格决定命运英文范文6
沈小岑是最出挑的一个。这并不是因为演出时她头上的那顶金黄色的假发价值3000欧元,而是因为气场。她会送给每一个来采访她的人一支圆珠笔,
笔杆中藏着一个卷轴,拉开是她个人网站的网址和图片。
她声音洪亮、动作夸张,喜欢说“不得了”。她说这就是她的性格,大大咧咧、不是很精明,但自由、感性、纯粹,“就是和别的人不太一样,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一样”。
距离她第一次演唱《请到天涯海角来》如今已经过去了近30年,大红大紫然后背井离乡再重新出现在国内的舞台,沈小岑说现在是她的黄金时期。
舞台上的事儿一点儿也不困惑,最让她困惑的是站在北京街头的自行车摊前时,习惯了骑着自行车满街跑的她很是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在北京买一辆自行车骑着去剧场,然后再把这辆车带去下一站―广州呢?”
静安体育馆的“发家史”
我妈妈是搞舞蹈的,家里来来往往的有很多都是同样搞艺术的她的朋友,我在这个环境中受了很多熏陶,也继承了妈妈的一部分基因,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秀,不拘束也不怕出丑。这可能就是我的性格,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想想,我做这个职业也好,后来出国也好,我成功的一半都是我的性格造成的。
其实我妈妈并不赞成我像她那么辛苦地从事艺术工作,但看到我特别喜欢,也就尽量地在这个方面给予我一些培养。那时候我什么都喜欢,这个也摸一点,那个也摸一点,舞蹈也好,歌唱也好,也考了好多次艺术团,包括部队的文工团,但每次都差那么一点儿,怎么都没录取,我自己也觉得特别奇怪,不明白,后来就进了房地局当了建筑工人。
但是不甘心啊,女孩子做建筑工人这个行业很辛苦,那个年代都是露天,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机械化,就一直在想着要改变自己的现状。那时候我也比从前“专一”了一些,跟一个非常有名的声乐老师学唱歌,后来就遇到上海芭蕾舞团在全社会招生,我就想这个机会我为什么不去试一下。考的过程很顺利,我是一路过关斩将,和另外一个女孩进到了决定命运的最后一关,最终,幸运落在了我的身上。这一是因为“专一”,我在唱歌方面比以前精湛了,二是因为除了唱歌我还擅长一些朗诵、舞台剧表演,这个为我加了很多分。
静安体育馆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体育馆,能容纳好几千人,我也是在那儿“发家”的。
第一次是1980年。上海芭蕾舞团在静安体育馆有一场演出,团里有个乐队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乐队,“也不算是你独唱,也不算是我们乐队演奏”,总之就是合作一个东西。那天我选了一首印尼歌曲叫《哎哟,妈妈》,就这么一首歌,就这么一个晚上,想不到我就把整个体育馆“掀翻”了。
那个年代还比较拘谨,演出的形式也比较保守,我记得很清楚,我还穿着西装,很传统的那种西装。因为当时话筒架是立着的,话筒固定,我唱这首歌时老要去凑那个话筒,还要表达这首歌的节奏感,很不舒服。于是我顺手就把话筒给摘下来了,然后满场跑着唱。观众之前是从没看过这样表演的,感觉我一下子就到了他们面前,特别亲切,大家那个high劲儿啊。就是这个举动把我自己给“闪亮”出来了。那一天之后,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原来每次演出,我的节目是放在中间的,后来越来越往后挪了,再后来,就变成压轴了。
后来出唱片也是一个契机。当时在国内,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是全国最棒的,他们有个录音师想找一些新面孔出一张新人专辑,听说上海有沈小岑,学啥像啥。那个录音师来上海看我演出,就在静安体育馆,一看见我就喜欢得不得了,马上定稿、定时间录我的专辑。那是1982年,《请到天涯海角来》就是那时出来的。
说句真心话,我当时还真没觉得《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特别,我反而更偏爱其他几首外来曲目,比如《英俊少年》《美丽的梦神》等等。《请到天涯海角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唱的时候,天涯海角是什么东西?在哪里?完全不知道,没有概念,那时整个海南省都还没有开发,我就用自己最原始、最天真的状态去唱。没想到专辑正式出版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只要家里有录音机的,都在放这首歌,包括现在到海南,从机场到会场,任何大型活动都还在放这首歌,放得人头疼。
成名的烦恼
《请到天涯海角来》火了,但那个年代,对成名都没有什么概念,我当时就是挺高兴的,这么多人听我的歌,感觉是这首歌出名了、打响了。我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演出开始多起来了,尤其1984年上了春节晚会之后,演出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火,特别是广东那一带不得了。
我应该算是第一代的走穴人,但因为编制一直是在上海芭蕾舞团,团里的制度很严格,到哪儿去参加一个活动必须要团长点头答应,所以我走穴的演出并不是很多。之所以去走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我能够去很多以前不可能去的地方,到不同的地方能感受到自己很受欢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人群的掌声。还有一个就是收入能多一点,多一点点,基本上都是几百块,一千块算很好了,但在当时一千块可不得了。
我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架钢琴,还有收录机、电视机,在当年算是非常奢侈的。这和我过去生活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起码我脱离了建筑工人这个行业,起码那些曾经和我在房地局工作过的朋友都觉得我已经赚到钱成为明星了。
那时候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媒体、电视台都成了焦点,再加上我这个人个性比较强,不喜欢随大流的东西,一直就是一个蛮领导时尚潮流的人,包括服饰啊、发型啊,我都是比较不一样的,头发一边长一边短,在那个年代哪有敢这样的?所以我电视一上,满街的人都跟我学。真是感觉自己出名了。每天传达室都有很多我的信,信收得我都已经不想去传达室拿信了。信的内容什么都有,仰慕啊、求爱啊,还有寄照片的,什么都有。现在说起来有点难为情,当时我是真看不过来,有时候随便抽一封信出来看看,哎呀没意思就不看了。
人一出名也会随之而来很多烦恼,特别是团里那些和我原本是平级的演员,他们觉得我红了,这让我感觉到很多人际方面的压力,妒嫉也好,打击你也好,何况你当时还会去走穴,好在我还是比较守规矩,很效忠我的团,所以也没受过什么处分。
但当你比你的领导、前辈还要受欢迎的时候,也会很麻烦。按照惯例,一般演出都应该是他们压轴,但后来因为我实在是太火了,我一唱完后边的节目根本没法演,所以就得我来压轴,这无形中就给了领导、前辈们很大压力,他们心理肯定会不舒服,对我的一举一动也特别较真儿。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香港歌星、台湾歌星进来了,无形之中给了我们很大冲击,因为新鲜嘛,观众当然要看他们,所以我们的演出就明显冷落了。
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受束缚的人,这种人际关系的烦恼,还有环境的改变,也让我有一种想挣脱的感觉。加上当时我自己家中发生了一个巨大的事情,就是我哥哥的去世,他去世后一直是我在抚养他的儿子,养了两年之后,我必须把他交给他的妈妈,她在澳洲,也是借着这个机会,我就带着我的侄子去澳洲了。
离乡背井20年
去澳洲时有一个担保人,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去之前他就为我做了很多的铺垫,目的就是想请我去那里登台演出。我刚到澳洲他就马上通过各界媒体消息,说我几月几日在哪里演出,我跟所有澳洲媒体、澳洲华人的第一面就是在舞台上见的。
那时候正是海外留学生精神最饥渴的时候,我在那个档口出现,他们简直就像在沙漠里找到水了,一窝蜂地涌向我演出的地方。他们也想不到在国内都看不到的我,在国外反而看到了。这一步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没有想到我能够在澳洲那个不属于自己国家的国家里受到那么隆重的欢迎,而且演出的收入也解决了我的生活问题。
但毕竟到了国外,还是会有不适应。国内我都是在体育馆、体育场演出,起码几千人,在澳洲的演出场所就是一个五星级的、有娱乐表演的餐厅。这种环境也是我在国内没有体验过的,观众离得那么近,吃饭谈笑,坐满几百个人已经了不起了。最初的新鲜感一过,心理就有一种很大很大的落差,失落得不得了,觉得我怎么这样啊,回去偷偷地流眼泪哭,就想我为什么呀,要不要回去。可是又觉得国外有一些自己渴望看到的东西、一些不同的体验,我还想要看看这个世界。这种挣扎感非常强烈,持续了差不多半年。又要再说到我的性格了,可能就是那种不太精明、不太钻牛角尖、相对阳光的性格让我很快地调整过来。
既来之,则安之。心情上安定下来之后就是要学习,要攻克语言关,马上进学校,学语言。在澳洲演出的时候,听歌的不只有华人,还有很多鬼佬,必须得说话、得和人家交流,这个压力很大的。
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过了语言关,这一年半也是簋辛苦,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我老公。他是搞IT的,但绝对不是一个只会坐在电脑前的傻瓜,他人见人爱,幽默极了,对女性也非常尊重。认识他给了我很大的学英文的推动力,因为我要和他交流。
我们的交流基本都是靠猜,比划啊、手势啊,最初我还是挺害怕的,就会那么几个词,非常担心说完这句之后就没话说了。但好在我们都渴望了解对方,特别是我老公,他非常非常耐心地听我说,然后试着去理解,慢慢我心理的障碍排除了,我们也走到了一起。我觉得这就是缘分,我从来没想到会和鬼佬交上朋友,他也没想过会娶一个中国老婆,他是英国人,对他们家庭来说这是没有过的。
2000年,我有一个参与到英文版《妈妈咪呀!》演出的机会,而且我老公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英国,所以我们俩就回到了英国。
后来还有一些电视选秀节目邀请我回来做评委,他们可能会提前告诉我要怎么说,怎么做,但我做不到,如果非要这样,我就只有弃权了。我做评委就要做出我的风格,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手舞足蹈,我控制不住,哭就是哭笑就是笑,我要说实话,不说实话做什么评委呢?一两期节目做下来,他们反而会觉得我这个评委做得非常精彩,包括选手、观众,喜欢我喜欢得不得了。
这次回国参加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演出,我掰手指一算,出国已经整整20年了。中国这20年可是翻天覆地的20年,恰恰我不在国内,觉得很可惜。但回来后看到大家依然记得我,记得我的歌,我还是那么受欢迎,真的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觉得只有在国外生活过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温暖。
最好的黄金期
出国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音乐剧,到了国外才知道。就特别想踏足这个领域,而且我觉得我的声音条件、状态很适合音乐剧。
在澳洲第一次接触音乐剧是《西贡小姐》。当时也是全国招募演员,我去投考,竞争的人很多,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等,而且很多都能歌善舞,我是为数非常少的中国大陆去投考的人,到最后我也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参演者,这个我非常自豪。
《西贡小姐》在澳洲演了8个月,那也是改变我演艺道路的8个月。音乐剧展现的是你全面的东西,你是一个立在台上的人物,是丰满的,这个和你仅仅在台上唱一首歌有太大的不同。
后来去了英国,感觉更不一样了。伦敦西区就像美国的纽约百老汇,全世界的精英都在那儿。在英国,我也有一些音乐剧的工作,但得到更多的还是独唱这一类的演出机会。要知道,在那里,如果不是特别特别出众的话,很难真正进入一部音乐剧的团队。他们的选拔非常严格,选拔的时候全部都是清唱,就看这一刹那的个人表现。他们就是牛到这种地步,没有任何余地。
但因为那个氛围在,我会看到很多戏,好像全伦敦的人都在不同角落里看不同的戏似的。单是通过看,长进都特别大。比如,看的时候会在心里琢磨人家在台上的表现,如果换做自己能掌握他的几分之几。还有剧场的表现、人物的表现,有很多可以深思的地方。而这些也会渐渐转化成我的一种改变,在我自己演唱、表演时的一刹那,它会反映出来,这种改变现在很明显的。
中文版《妈妈咪呀!》可以说是我参与主演的第一部大牌经典音乐剧。国内的朋友跟我说,小岑姐你来一次吧,我们都觉得你太合适了。最初我并没有决定回来,因为毕竟出国这么多年了,而且国内的选拔总有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后来他们说这次完全是英国人在做,是原版的团队,我一听这个激动得要死,什么话也不说了,直奔北京。
我没有排队、也没有拿号,说着“Hello,How are you!”就进了考场,没有一点压力,也不紧张。我的生活阅历、社会经历、演唱的成熟度,我对自己太有信心了。原本我准备的都是主角Donna的唱段,但唱完跳完之后,他们问我能不能再准备一个Tanya,其实我知道从我一走进去他们就已经一块石头落了地:Tanya的角色找到了。
《妈妈咪呀!》中文版从上海到北京,演了近百场,我最大的压力就是怎么才能够更好地把Tanya这个人物诠释给观众,得到观众的反馈和认同。在上海的时候,我在台词里加了一些上海话,把上海观众逗得啊,《妈妈咪呀!》的全球制作人朱迪・克莱默见到我也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幽默的Tanya。但到了北京,接着下一站去广州,我还需要努力去寻找那种个感觉。现在每天演完回去我都在想有没有哪个地方没做好,如果有,一晚上都睡不好觉,都成职业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