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美意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美意境范文1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冬是秋的延续,雪是冬的足迹,当一个故事在雪花纷飞的冬季展开时,那么或许有一个结局正在飘雪的时节诠释着冬的唯美。有一个梦遗忘在冬季,有一句话随着雪花飘落在地,当我伸出温暖的手掬起冰寒的雪花时,蓦地发现梦的脚步在散落的细雪中转道折回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青春的颜色滋润着大地,没有爱的树却结下了没有情的果,在那匆匆的瞬间,美丽丑恶都聚于一方,仿佛是天,仿佛是地,又似花又似树,让谁都看得见,让谁都领略得到那一切巳不是一种奇迹,那一切巳很长很旧很苦恼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生命若只剩下黑暗,是不是意味着离死亡更加接近?今夜,有这样一个女子,埋下一座城,关了所有的灯,然后静静等待一个人,等待那个能给她写下最终结局的人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已经悲剧落幕的电影.当你倒带回忆时.这样唯美的镜头.即使再温馨也会泪流满面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唯美意境范文2
关键词:意境;教材;色彩;多媒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90-02
在各种创新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意境教学也逐步受到了教师们关注,也逐步正在成为大家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伴随着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过程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潜在的意境因素
备课前,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音乐意境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如接近小学生活经验的歌词:《清晨》、《晚风》、《踩雨》等;旋律活泼欢快的和优美抒情的《如今家乡山连山》、《雨花石》等;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叮铃铃》、《雏鹰之歌》等,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带领同学们进入意境中,这节课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挖掘色彩因素来营造意境
我在教一年级歌曲《小青蛙找家》时,精心制作了小青蛙的头饰,给每位孩子一人一个,还在歌单上绘制了池塘、荷叶、荷花和碧绿的青草的风景图画,学生被迷人的色彩吸引和感染了,犹如置身在童话的意境中,他们用明亮的音色,欢快的节奏,演唱《小青蛙找家》,一张张小脸绽开了甜美的笑容。又如二年级《蜗牛与黄鹂鸟》一课,同样我在歌单上画上葡萄架、蜗牛、黄鹂等,把歌单制作成彩色的,并把黑板也布置成了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画面,一上课,孩子们就被这美好的意境吸引住了,眼睛里流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我请两位同学带上头饰,分角色演唱,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开心极了,歌曲也唱得十分动听,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一案例说明,美好的色彩能创造美好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收获美的效果。
三、挖掘多媒体因素来展示意境
现代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超越时空的“神奇魔力”。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教材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在教唱五年级上册歌曲《雨花石》时,我制作了课件,因为我们新疆没有雨花石,只有用课件下载雨花石的图片让孩子们来欣赏,才能直观的让孩子们知道雨花石的样子,同时通过课件了解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铭记国耻,给孩子们一次深刻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挖掘语言来描述意境
用音乐语言创设音乐意境时,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是很巧妙的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自己独特地体验,并有一种急于表现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表述的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向纵深化发展。
五、挖掘形体来表现意境的因素
元旦前夕,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加浓烈的节日气氛,我设计了歌曲《龙咚锵》。在教唱这首歌时,我充分运用自己优美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看到老师做的动作那么好看,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看吧!孩子们扭的扭,唱的唱,注意力完全被歌曲和动作吸引住了。这对于歌曲教学,较快地记住歌词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时,不论什么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动作,用形体来表现音乐的意境,整节课就很好上,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六、挖掘歌声来赞美意境的因素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声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声音,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扣人心弦的。例如:《雏鹰之歌》,我告诉孩子:你们现在是雏鹰,将来就是展翅高飞的雄鹰,我们要用雄鹰的声音来歌唱,同学们都很投入,演唱时的声音就很美了,还有《叮铃铃》、《牧场上的家》等歌曲,我根据这些歌曲的特点,分别指引孩子们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使孩子们对于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教唱每首歌曲前,我先引导孩子们进入意境,并引导孩子们用歌声来赞美意境,这样就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逐步意识到音乐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的再度创作。
总之,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是小学音乐课的目标,而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会将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进行到底,使学生能够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陈辉.小议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0):3-6.
[2]陈虹.借鉴“奥尔夫”优化节奏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0):8-10.
[3]邹扬.浅析音乐学科“品质课堂”的实践操作[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1):3-6.
唯美意境范文3
1、在静谧的时光里,和自己淡淡相处,不去计较浮华之事,淡然地生活,如果没有轰轰烈烈,那就安安心心。
2、清晨的风拂过翠湖的荷塘,多云的天气格外清爽。青竹向我挥手,赤雀为我吟唱。我在这繁杂的尘世间,享受静谧时光。
3、余生只想静守一份淡然,守一份静谧,聆听时光划过岁月的指尖,暗夜于波澜不惊的心海,驾起一艘小船,于有你的码头靠岸,披一袭月华的浪漫,执手静享一世安然。
(来源:文章屋网 )
唯美意境范文4
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又译“玛丽・璧克馥”)是第二届奥斯卡影后。1913年因主演《善良的小魔鬼》而声名鹊起,1918年成为独立制片人,次年与卓别林等组建联美影片公司(UnitedArtists)。关注于互联网的美国《商业周刊》记者希斯・格林(HeatherGreen)最近在blog上讲述了玛丽・皮克福德年轻时候的一些故事,英文标题是“For Video’s FutureConsider Video’s Past”,与中文的“前世不忘后世之师”颇为接近。
20世纪初,皮克福德成为电影表演的先锋人物之一。她曾经在百老汇最好的剧院工作过。但是为了在演出之余多赚些零花钱,她参演了一些新电影。这些电影在那些不太富裕的人群中广受欢迎――因为他们没钱买票去百老汇看歌剧。只能拿5美分左右的电影作为替代品。
有趣的事情是,这些电影的长度都在10至15分钟,看起来简单粗糙,为西方演艺界的大部分成员所不屑。在电影开拍时,演员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于是加进了大量的即兴表演。要知道,在片场上,他们甚至连剧本都没有。玛丽・皮克福德一周可以出演三部电影,效率颇高。于是电影制片场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四处寻找商机并收益颇丰。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非常耳熟――没人知道运作模式、时间上短小精悍、固有的传统媒体在一开始对创新不屑一顾――看看YouTube排行榜你就知道,那些五分钟不到的用户自制短片像极了早期的电影,而环球这样的电影业巨头又对YouTube上的自创内容根本看不上眼。在媒体变革的道路上,许多看起来新鲜的局面其实都在历史上被另外一些主角演绎过。
最近诞生了一个新的网站,叫做NewTeeVee.com,读音是“New-TV”,主要内容关注于网络视频服务的发展。这个网站的母体是《商业2.0》杂志记者奥姆・马里克(OMMalik)创办的互联网资讯网站GigaOM――当GigaOM上关于网络视频的文字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这些内容就被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的站点。
唯美意境范文5
【关键词】宽容;爱心;表扬;花开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宽容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由此我就想,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我们这些老师,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学生一时成绩不好,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孩子;学生一时不听话,我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而这些正是我这几年英语教学的写照。我从2004年回到大坝中心小学工作。作为一名非专业的英语老师,我既没有深厚的英语底蕴,也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走进教室,心里面总有一份忐忑不安,不安的是我不能流利的用英语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不安的是我也不能丰富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更不安的是四十分钟结束,我的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于是我只能用严厉的教学态度来弥补我的不足,使我的学生上课始终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
今年我接手石片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学,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工作态度。这个班在一年级时是我带的,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我非常了解,尤其是班里的赵伟和邵泽伟同学。他们学习基础很差,平时经常完不成作业,所以今年刚接手时我对他们进行了重点的“照顾”。每节课上课首先提问他们,不会就进行处罚,轻则训斥、重则板子伺候,这样过了二周我发现他们依然如旧。慢慢的我放弃了对他们的“照顾”,心里想爱会不会吧!这样过了几周,有一天我课上提问,看见赵伟也举起了小手,我抱着试试的态度让他站起来读对话,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太流利的读了下来。我随手拿出一个平时奖励学生的小粘贴给了他,说:“嗯,读的不错。”赵伟激动地说:“老师,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呢。”我摸着他的头说:“好,继续努力。”接下来的几次课上,他无论是背单词还是读对话都积极举手回答,考试成绩也从67、72到了75分,虽然距离班上的好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于是我静下心来反思我最近的工作,也许不会说流利的口语没关系,没有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没有关系,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一颗爱孩子、关注孩子、宽容的心就够了。于是,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无论他们会与不会、会多会少我都不再采取粗暴的训斥、打骂。面对学困生我多了宽容,多了爱心,多了耐心。渐渐地我发现不爱发言的邵泽伟同学也能回答简单的日常对话了。每当他举起了手,我总是第一个提问他,说的不对我反复的领读,渐渐地他上课也敢于读对话了,课下也爱背单词、读对话了,成绩也从一开始的60、82到了现在的85、91分了。看到他们的变化,我深受启发。把他们的情况放在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身上,他们的变化让我一阵又一阵惊喜与惊讶,原来爱心与宽容竟有如此大的魔力,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找回收获的快乐,享受成功的愉悦。
现在我给他们班成立了英语学习小组,那晓霞、那晓玲、富明昕担任组长,负责检查全班同学的单词背诵、对话朗读、练习册完成情况,定期对三个小组进行评比,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了。现在他们对简单的单词都不用我教了,自己回家通过听录音、问高年级同学都自行解决了,使我课上起来更加轻松了。虽然偶尔课上还会发脾气,但我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唯美意境范文6
关 键 词:“意”与“境” “象”与“气” “心”与“思” “三远法”
意境这一概念,在我国文艺史上有过漫长的孕育发展的过程。艺术“境界”(或“意境”)这一术语,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比较完美的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他把“境”与“象”对举,有时又把“境”与“象”连用。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三种境界中,“意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王昌龄说的这个“意境”,是“境”的一种,对于艺术创造的主体来说,它和其他两种“境”一样,都属于审美客体。而意境说的“意境”,则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艺术家的情意)与“境”(王昌龄说的“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皎然《诗议》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又《诗式》中有《取境》一节,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皎然还把“境”和“情”联系起来,说:“诗情缘境发。”(《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上人房论涅经义》)就是说,审美情感是由“境”引发的。皎然之后刘禹锡认为诗歌创作“境生于象外”。显然皎然对“境”的理解与刘禹锡是一致的。最早在美学意义上用“象外”这个词的是南朝的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谢赫的“取之象外”直接引发了唐代美学中的“境”的范畴。唐代美学家讲的“境”或“象外”,也不是指“意”,而仍然是“象”。“象外”,就是说,不是某种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的形象的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这种“象”,司空图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引戴叔伦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来加以形容。这种“象”,也就是庄子所谓“象罔”,也就是“境”。所以,“取境”和“取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总之,“象”与“境”(“象外之象”)的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以上是对意境作一简短的阐述。有关“意境”这一美学命题的论述还很多,说法不一,不再例举了。
那么,山水画的“意境”由何而来呢?我们试从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观点引申,并展开关于山水画“意境”的讨论。从初步意义上看,山水画审美“意境”的构造就是主观和客观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也正是在“心”和“物”相互融合和统一的基础上才会有山水审美“意境”的产生。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正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过程。
早在唐代,由于山水画的创作日趋成熟,山水画家们对山水“意境”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趋向。虽然“意境”这个美学范畴,只是在诗歌美学中出现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书画美学家对“意境”的美学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实,唐代绘画美学已经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如张就把他的绘画美学论著称之为“绘境”,张彦远也提出过“性与境会”的观点。可以说唐代书画美学和诗歌美学对“意境”的分析和认识是同步并行的。再如山水画的“意境”在荆浩的《笔法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放逸不失真元气象。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等美学观点,都是对山水“意境”之审美内涵的极为深刻的概括。把“气”的概念和山水审美创造的整个“取象”过程相联系,强调画家主观之“气”“心”对客观之“真”(“象”)的融合和统一,“思”与“景”的融合和统一。不仅如此,“气象”更是“物象”“形物”与“气”“源”的融合和统一,更是“有形”(象)与“无形”(气)、实景与虚境的融合统一。这种意境(“气象”)的内涵已经不是单凭“思”和“景”“心”和“象”等概念就能加以规范的了,因为“意象”(“气象”)是对“思”和“景”“心”和“象”的突破和超越,或者说,山水画意境的构造由于包含“气”(“心”),从而通向了宇宙本体(“道”)深远幽妙的境界。
到宋元时期,郭熙对山水画意境特征作了进一步考察。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妙也。”(《林泉高致·山川训》)所谓“景外意”,“意外妙”,就是唐代李嗣真所说的“画外有情”,朱景玄所说的“无形”,张怀所说的“玄妙之意”和“幽深之理”,也就是荆浩所说的“真元气象”和“气象幽妙”。概言之,郭熙正是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山水画的意境本质,即对有限物象(“景”)的突破,对无限境界(“妙”)的展示。
郭熙还以“三远”(“平远”“高远”“深远”)这些更加具体的概念来分析和说明山水画意境三种不同类型的构造。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势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林泉高致·山川训》)郭熙的“远”的美学概念,是对山水画意境那种通向宇宙本体无限境界特征的一个很好的概括。郭熙对山水画“远”的意境构造考察还和他关于山水画形式美构造的思想是联系的。与李成和李澄叟一样,郭熙也十分重视山水画的形式美,如他对山水画中的“山石”“草木”“烟云”“亭榭”“渔钓”的高下安排、大小比例、深浅关系都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和规定。但是郭熙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形式美问题,而是把形式美的构造提升到山水画意境创造的高度来加以考察。在他看来,形式美的构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表现山水画的意境,而意境的创造只有通过形式美的构造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现。
郭熙在谈到山水画“高远”意境的形式美构造时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山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林泉高致·山川训》)这就是说,要想表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画面上“山”的形式构造就不能“尽出”,而必须使“烟霞锁其腰”。同样,“水”的形式构造也不能“尽出”,而必须“掩映断其派”。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秀拔”“盘折”“清明”“突兀”的气势和境界,或者说,才能表现出无限“高远”的意境。
郭熙在谈到山水画“平远”意境的形式美构造时则说:“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祥,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旁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林泉高致·山川训》)
这就是说,要想表现出一种“平远”的意境,画面近景(“溪山林木”)的形式构造必须翔实和富有变化(“盘折委曲”)。相反,远景(“峤岭重叠”)的形式构造必须做到虚旷和简略概括,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钩连缥缈而去”“冲融而缥缥缈缈”的气象和境界,或者说,才能表现出极目无限的“平远”意境。应该说,形式美构造属于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实”的方面,而“远”的表现则属于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虚”的方面。这种虚实关系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和统一的。形式美构造中的具体物象正是在“虚”的背景衬托下才显现为“实”;“远”的表现则在“实”的形式美构造中才展示为“虚”,才展示为层层推出的无限境界。很显然,郭熙的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绘画美学的意境理论。所以依老学之言,贯人、地、天、道,自然为一气而通之者,“意境”也。这里将山水画“意境”中的“思”“景”“气”“象”“虚”“实”……之审美特征一以贯之,会而通之,系以统之者,唯“意境”而已。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著,第一、三卷,齐鲁书社,1987年7月第1版
[2]《中国古代画论》潘运告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