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的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冬天的散文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1

关键词:耿翔;双文本现象;文体自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22-01

陕西诗人耿翔的《马坊书》以诗歌和散文双文本的形式展开叙事,诗歌片断以题记的形式放在了散文前面,而散文又围绕着诗歌进行生发,延展;诗歌高度精炼,而散文又极尽铺陈;诗歌是浓缩的结晶体,散文是经过情感与泪水浸泡后晶体的舒展、放大,诗与文之间形成诠释性的文本互动,取得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双重成功。应该说,这种诗歌与散文的双文本写作是作者的文体自觉探索,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超的文体驾驭能力,值得关注与研究。

诗歌与散文的文本互动,基本体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每章中前后呼应。如:“我至死记着,一堆土豆/在屋子的一角,要和父母/相处着越过冬天。屋子里不太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雪在外面落着,寻找不到食物的/飞鸟,正跳过门槛/靠近醒着的土豆。”(《马坊书》之29)

文中,则说:“我至死记着,一堆土豆在屋子的一角,要和父母相处着越过冬天。这是我替形象很简朴的土豆,在马坊藏下的一个画面。”“在一个冬天里,屋子里不太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雪在外面落着,寻找不到食物的飞鸟,正跳过门槛,靠近醒着的土豆。”(同上)

另一是当题记中的诗歌不足以支撑文中的情感时,散文会用更多的诗来补充。如“屋后的葵花/你不诉说,我也知道金色/落在一个人身上的感觉。也知道马坊书里/如果没有你的旋转,我头顶的天空/不会紧跟着一个人/涌现花朵。而我最熟悉的/一座老屋,也不会接受/金色的淹没。”(《马坊书》之47)这是题记中关于葵花的诗。

而文中写到“我每次从庄背后回来,都要隔墙喊一声母亲,直到她从屋子里走出来,一手扶着后墙,一手遮额看我。”(同上)除了对诗加以解读外,还进一步补充了这样一首诗:“屋后的葵花/没有一只握笔的手/在我之前,触摸你沉静在/村庄上空的一头金色。而一座农家小院里/有了一道天上的阳光/有了被众神,突然照亮的感觉/扶着你,探出土墙的身子/母亲的眼角,也有了/金子浑身的亮。”(同上)这样的补充对于葵花的质感刻画、对于母亲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无疑是锦上添花。像这样的写法,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

缘事而发,缘情而生;情志所托,自然如流。其实,无论哪种文体,都是行文的一种需要,都是情到真处的自然流露,为一个中心服务。从诗歌到散文,从抒情文本到叙事文本,可以说诗人运用从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将两种文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并立通融,诗歌借助散文而得以诠释,散文借助诗歌而得以升华,同时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马坊。

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大凡成功的大作家,总有自己写作的根据地,这也是作家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扎根的地方。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曾讲述过小说创作的五大关系,其中第一层关系就是“小说和地方”的关系。谢有顺说:“要想在你的小说里面真正将自己的生活写透,将人写活,如果不构建一个跟自己的记忆,经验密切相关的地方,不建构一个带有你自己风格标记的地方就很难成为一个风格化的作家。”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鲁迅先生的鲁镇、老舍的老北京胡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陕南商州、实的关中塬上、路遥的陕北等,马坊,也是耿翔的精神依托与最终归宿地。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您是优秀的诗人,不仅在陕,而在全国!”以马坊为标签的耿翔,正在走向全国发出他的乡愁。

“一个人的故乡,就是他的父母。父母在的时候,故乡就在。”(《马坊书》之56)“一个很物质的故乡,已经背离我了,只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还被我背在身上,一刻也不敢放下。”(同上)我们相信,浸染着诗人泪水,渗透着诗人深情的《马坊书》,由于某些朴素的可以共享的经验,定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持久而深远的共鸣;我们也相信,诗人最喜欢的这本《马坊书》,当初用文字为马坊树一座不朽丰碑的意愿,已经实现。

参考文献: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电视 散文 创作

电视散文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自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推出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后,电视散文便在全国观众中形成强烈反响。随后,这朵荧屏奇葩在众多电视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之下,不断成长壮大且日臻完善,凭借浓郁的抒彩和较高的文化内涵有力提升了电视的品位,为观众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新人新作,都力求达到既立意新颖、联想丰富,又文采飞扬、制作精良,使之成为广大电视观众普遍认可和欣赏的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

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反映创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再现以至升华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旨在表现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的电视文学样式。作为一名电视记者,笔者在繁忙的新闻宣传工作之余于2012年开始致力于电视散文的创作,先后尝试撰写了《心中的湖》《阿山情愫》《福海雾凇》《草原福地》和《丝路胡杨》5篇电视散文解说词,至2016年已与同事合作摄制完成了3部电视散文,分别在新疆伊犁州和阿勒泰地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优美的语言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电视散文而言同样如此。要想创作出令人满意的电视散文作品,首先必须撰写出高质量的文字稿。电视散文中的语言也是经过作者加工,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阿山情愫》是一部反映阿尔泰山区草原的风光片。笔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阿勒泰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树木林地以及吹过草原的风和风中奔驰的骏马,哈萨克牧人粗犷豪放的热情和冬布拉悠扬欢快的琴声……

要创作一部好的电视散文不仅语言要优美,而且要符合电视特性。也就是说在撰写或选择文本时,创作者必须要有构图意识、画面意识,要因地制宜地充分考虑拍摄条件的许可性。笔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在近二十年的记者生涯中拍摄了大量关于阿尔泰山水风光的画面素材,《阿山情愫》的创作特别是后期制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积累。经过精心剪辑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远山、毡房、孤烟、波光粼粼的河水、婀娜多姿的花海、碧绿的高山草甸、尖顶木屋和白色毡房、沾染着草原清香芬芳的牛羊和迂回盘旋的牧道”等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电视散文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是造型语言而非纪实画面,这种造型语言具有某种像征性、隐喻性甚至模糊性。造型语言本身不限于屏幕上具体展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观众感受到什么。在《阿山情愫》的片尾,创作者用一组虚实变幻由近渐远的长镜头、阿肯的深情歌唱、冬不拉悠扬的曲调和舒缓朴实的解说揭示出阿尔泰山“神奇、迷离如梦境却又真实确切到触手可及,哪怕只是茫茫红尘中的一眼对视……就像草原阿肯心中的阿依特斯一样令人难以忘怀。”

隽永的意境

电视散文作品的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境的有无和高低。清代绘画理论家方熏说过:“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有意境则有魅力。通过电视对散文进行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倾力将中国美学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画面的诗意追求”自觉地融为一体。它声、情、画并茂,在诗意的画面当中产生动人心脾的艺术境界。电视散文《福海雾凇》演绎了在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福海这片神奇广袤土地上一个冬天的童话,向观众展现了“采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灵气的瑞雪,不再任性的冰封雪覆的田野,身披白色铠甲正在等待检阅的白杨树,一团团、一簇簇宛如怒发的野生植被,在雾凇间悠然觅食穿行的阿勒泰大尾羊、牛、马、骆驼以及静穆的自然中的雾凇和张扬着生命力的人”,这样一种“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如何用电视画面语言来表现电视散文的思想感情?在创作电视散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文学的诗意到镜头的诗意、诗意的想像到具像的转换,也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景与情、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所创造的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它给予观众的不是简单的思想主题的诠释,而是深沉的艺术审美和感情。电视散文《福海雾凇》片尾是这样解说的:“看雾凇日上枝头,玉树琼枝菊绽放。风光无限丰韵生,流连忘返醉其中。雾凇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饕餮盛宴。我不愿像一只迁徙不定的候鸟,怎么可能甘心只做一个匆匆的过客呢?因为美轮美奂的福海雾凇带给了我各种各样幽妙的奇思遐想。”结尾与开头的解说“每当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劲寒潮掠过浩淼的乌伦古湖,就在冷与暖的一次次亲密交错中,晨雾与雾凇便相约而至,演绎出一个冬天的童话。栖息在这里的天鹅便开始恋恋不舍离开湖的怀抱,展翅南飞。”正好形成呼应。解说这段文字时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明媚阳光照耀下挂满雾凇的河谷,一组银装素裹的芦花、胡草、杨树和毛柳,从晨雾浩淼的乌伦古湖展翅南飞的天鹅……构成了全片最美最诗化的一笔,配以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独特、隽永的意境。

精湛的音画

电视散文的文字稿确定之后,画面构图是它的重要元素。首先拍摄者要对文字稿的内容和语言进行研究,文章的内容要在画面的配合下,让思想和意境得到延伸和扩展。鉴于以上要求,创作者在进行电视散文《心中的湖》画面的摄制时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拍摄选取了一组航拍镜头,从空中鸟瞰,逐步锁定乌伦古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二、拍摄时间多选择在早晚或雨后,这时的光线最柔和,层次最分明,色彩最艳丽,空气最清新,景物最通透,画面也最唯美。三、画面剪辑采取多角度长短镜头结合,忌讳画面节奏跳跃过大,让观众难以理解。

通常情况下,文字稿和画面出来之后,就要考虑配音、音乐和字幕的问题。电视散文《心中的湖》片头是一首短诗:“福海,/大漠之海。/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奇异的温柔。”为突出浓郁独特的西部地理风情,创作者选用了富有磁性的男播,并进一步探讨了用什么样的情感、声调、语速朗读。根据季节和场景的不同,创作者选取了五段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般叙述阶段留下些空白,故事进入和抒情阶段,让音乐进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字幕及其字体、颜色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去设计,总体上的要求是要有美感。

丰富的内涵

电视散文的创作还要注重人文和历史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电视散文的内涵。作品《草原福地》不仅有对于福海这座边城的景物描写和感受,更多地表现了福海的人文和历史。诸如:“福海地处阿尔泰山脉南麓,作为阿尔泰文明的结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繁衍、多元文化共同交织融合之地。悠久的草原文化、恢宏的大漠气象、旖旎的海滨风光、古老的渔猎文明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使福海成为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紧接着用四个段落展示了“福海是大尾羊之乡,是达斯坦之乡,是中国驼奶之都,是新疆北部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情韵和内涵。

单纯的景色描绘会使电视散文过于空洞和单调,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是蕴涵在屏幕画面和造型之中的,需要电视观众自己去感受、领悟,这就体现出作品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体现了创作者对题材本身的思考,表现了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生活的意向。正是这些意蕴深沉,耐人琢磨的画面语言,使得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审美情趣的观众获得不同的感受。作品《丝路胡杨》实际上就是讲述了笔者三访胡杨林的情况。反映了这片胡杨林由过去遭受肆意践踏、破坏到如今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而得到有效管护的喜人变化。片尾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这片丝路胡杨必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更加明媚的春天!”预示着这片胡杨林欣欣向荣的明天。

文化造就了文学,文学则拓展了文化,而电视散文让文学通过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今,我国正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文艺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经过文字音画的唯美组合,把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人生的真谛、隽永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融于电视,创作出更多更好寓教于乐的电视散文,通过正能量的传播不断增强广大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身为电视人我们责无旁贷。(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电视台)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3

一、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落实大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范例,例子尚且不会,何以反三?”所以语文教学首先要学好课本。但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仅凭教师在课内的讲授也是不够的,所以,语文教学应从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实现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与课外阅读结合。。即运用先前的知识学习后来的知识。如教学《海燕》一文后,可通过《鹰之歌》进行纵向迁移,把阅读《海燕》时所掌握的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方法用来学习《鹰之歌》。

2.与生活结合。借助生活经验在课堂中设置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由地进行迁移。比如,结合《马》《松鼠》等课文教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学习《端午的鸭蛋》时,联系家乡的端午节风俗。这样,无形中如春风化雨,用生活的甘露滋润教学花朵,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式结构,拓宽学生学习迁移的空间,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比较阅读,促进学习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选择与所教课文的意蕴相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达到难文易懂的目的。如教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刘白羽散文《长江三峡》、余秋雨的《三峡》等关于描写三峡的名作,让学生在相同与不同的文体间互相比较,充分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与思想内涵。

又如教授刘禹锡的《秋词》,该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为了理解此文,也为了使学生对“秋”有个整体认识,我选录了毛志诚的《京华秋韵》、吴勋的《秋天》、许辉的《秋之黄昏》等关于秋的吟唱文章,引导学生在读懂理解了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去理解内蕴比较浓厚的《秋词》。

这样,既不脱离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本;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引导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概括能力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能力”。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就显的非常重要。概括的方法主要有:

1.抽象概括。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提示其深层含义等等。又如文言文,句法语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具体实例概括出来。这种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打基础。

2.归纳概括。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4

一位幼儿园教师,给孩子欣赏了散文《春》之后,就带他们到公园里寻觅春天,孩子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休息。他们抚摸着小草,高兴地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个孩子趴在地上,去拉小伙伴的脚:“那么多小脚踩在小草上,小草会疼的,会哭的。”孩子已会用文学作品中的感情,体会生活中的美,从感情上把自己与小草、与春天的景色连在了一起。

下雪,春游,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事,但一旦把它与文学结合起来,就给平凡的生活添上了绚丽的色彩,在这美的世界里,孩子得到快乐,得到熏陶,也激发他们努力向上,去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文学作品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父母可以运用儿歌、故事以及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走入文学殿堂。

3岁前的婴幼儿,能欣赏哪一类文学作品:

3岁前的婴幼儿,能欣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儿歌。

父母除了为婴儿吟唱摇篮曲之外,应该通过儿歌教会他们简单的词汇发音,逐渐让孩子跟着成人吟唱句式简短的歌谣。

除儿歌之外,3岁前的婴儿对十分短小浅显的故事也能欣赏。如故事《拔萝卜》文字浅显,形象具体,文中用了拟人和反复的手法,适于他们欣赏。另外,有些图画故事,一文一图,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具体形象,再加上各种色彩的渲染,也适宜3岁前的婴儿。

3―6岁的幼儿对文学有什么要求:

3―4岁的幼儿,刚刚进入幼儿期,他们喜欢念朗朗上口的儿歌、短小的童话故事。他们还喜欢色彩鲜艳的、以图为主的图画故事。

4―5岁的幼儿已进入了中班年龄,他们能欣赏一些短小的幼儿诗。他们更喜欢听童话故事。如果给他们自己看,那么一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图画故事,会使他们爱不释手。他们也喜欢幼儿生活故事和浅显的谜语,如果听完故事,能进行故事表演,更会使他们兴趣盎然。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5

2007年5月初,搬家到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租房住下,手中多了一台相机,顿觉每天上山入林如鱼得水,一段时间竟至痴迷,耽误了我的主业―写作。长白山原始林有太多太多可拍的自然景物,对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有无尽的素材和对象可拍摄、可描写、可惊叹、可赞美。这里有世界上最新鲜的空气,最清澈的河水,最动听的鸟鸣与泉声,最美丽的野花与蘑菇,最甘甜的野果与浆果,最活跃的昆虫与动物,最壮美的树木与植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拍摄的对象!

渐渐地,看过这些片子的朋友把这叫做―生态摄影,我也认可了这种说法。这是一种记录:记录野生动植物千万年进化的奥秘与成果;记录在森林里点点滴滴的新发现新体验;记录千姿百态的自然界随时随地展现的活力与生机。然而,还有另一种记录:各种贪婪愚昧的人对野生世界的索取与破坏。对此你会痛惜、愤慨,五内如焚。于是从良心出发,你会站在野生世界的一边,维护森林的繁盛,维护地球生态。这时,图片也成为保护自然唤醒良知的手段。

有一次我在悬崖边的陡坡上滑倒,整个人向崖边滑下去。当时右手拿着相机,右侧有树;左手空着,但左侧没有树。我只要扔了相机抓住一棵树就可以止住下滑,避免跌落山崖。那时相机里2G的存储卡马上就拍满,是我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心血结晶啊!于是我抓紧相机硬是不撒手。恰巧前方靠近崖畔处有棵树,滑到那里被它卡住,才没有跌下悬崖,人、相机和相机里的珍贵图片都保住了!

在山上,我认花、辨草、识鸟、看蘑菇,处处离不开相机。久而久之,它成了我的最佳助手。尤其是自2008年秋我开始认蘑菇时,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天要拍20余种蘑菇,还要做必要的笔记。经三个秋天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近五万字的大散文《蘑菇课》,实现了我来长白山的一个理想,揭示蘑菇对于森林繁育的巨大功绩。现在我写的熊题材纪实作品《熊冬眠树》,以往考察熊所拍的熊足迹、熊巢穴、熊采食坚果及捕食小野猪留下的残骸等活动痕迹都给我提供了那时那地的回忆与记录,其中最重要的是熊对森林繁育的十二大好处。我结合考察,大多做了拍摄记录,将来有机会向世人展示熊对森林的大贡献,对生态的大贡献,也是对人类的大贡献。

我是个文人,本不懂摄影,更谈不上技术,拍东西时不想其他,只凭感觉。但是,这份长久以来的记录对我的写作、我的探索与思考起到了重要作用。草草总结,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森林是陆地上净化空气的最后一道防线,森林万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感恩于它,尊重并爱护它,直到永远。

猴头蘑:2012年秋,摄于长白山原始森林。著名食用菌,位列百余种可食用菌的前五名。气味芬芳,滑润可口,不多见。

交尾的黄蜂:2011年晚春摄于进山路旁。黄蜂交尾时间长达数小时,所以边交尾,边各自在山高粱的花丛吮吸甘甜的花蜜,为花朵授粉。

侧金盏花:2011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地。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又叫冰凌花。成片盛开于早春四月的林地上,黄灿灿的花朵十分醒目。

(上图)灰松鼠: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与花栗鼠把树种藏于地下仓库不同,它将松子、橡子等树种三五粒一组分散埋藏在三平方公里的数千至上万个小坑内。春天,它吃剩或忘记的种子会发芽,长出小树苗。

(中图)花栗鼠: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白龙水电站小路旁。三月,花栗鼠结束冬眠,最早见它是3月2日。出巢就尖叫着四处求偶,外号又叫“骚闹子”。

(下图)花栗鼠:2009年秋,在长白山保护区寒葱沟拍摄到这只花栗鼠在颊囊中存储搜集来的树木种子,两颊被撑得涨鼓鼓,然后搬到过冬仓库中。它最多可储藏6公斤松子。看似可爱,实则对森林有害。

(上图)雌性大斑啄木鸟:2010年早春摄于寒葱沟头汊河畔。我长久不动等候鸟儿到来,这只雌鸟竟飞到我头上观察我到底有无危险,胆子真够大的!

(中图)针尾沙锥鹬:2010年冬摄于二道白河畔。秋天有些年老体弱的候鸟无力迁徙,只好留在北方。寒冬来临,它找到一处相对温暖的居民用水排水口度日,但愿它能挺过冬天……

(下图)松鸦: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松鸦领地。这是一种会模仿其他声音的聪明鸟类,我曾听它模仿四声杜鹃等鸟类的叫声,它还会储藏种子过冬,数量不多,但常见。

关于冬天的散文范文6

一个人,不是天生就喜欢毫无顾即地闯进另一个人的世界的,或许是因为在乎,是眷恋,是害怕这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错过后,会遗憾,会惋惜.....这、无关过去也无关现在。你说关于未来,关于承诺需要时间!好吧,理解的,给你时间罢!

有时候我会想,倘若等待终究是会让彼此成为陌路,那岂不就像冬天盼不到雪舞,春天看不到花开,只剩夏日的炙热,过后便是秋叶的凋零。或许你会说我太过多愁,但对于结果,是最坏的无疑也是最敏感的,不是吗?张小娴说:“西班牙的火腿,意大利的陈醋,深藏的女儿红......这些美味,无一不是时间的魔法,时间让人领悟到生命的各种滋味,光阴把曾经的苦涩化作日后的笑谈,岁月也抚平了青春的躁动!”但,有时候我在想当无情的岁月真的抚平了青春的这份躁动,剩下的,就真的是对这份感情的笑谈了么?我开始害怕这种魔法,我渴望能逃避这种滋味,这该是苦涩的味道,就像法国的那种含86%的可可巧克力一样苦!

又是一个冬季的来访,冰冷的气息如约而来,这时的候鸟也该如期而去了吧,据说有一种鸟叫做“过境鸟”是一种在移栖时短暂停留在某个地方,然后继续往前飞行的鸟类。过境鸟,只是一个美丽的偶遇。这世上真有这种鸟类吗?众然是一个美丽的偶遇,也会成为日后的怀念吧!算了,若是有如果的话,我就做一条小鱼吧,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水里,关于记忆,一个转身,摆尾,再吐个泡泡,瞬间的七秒,便忘却了所有,即使是烦恼也只定格在这短短七秒的时间,多好!

记不起是何时爱上邓紫衣的《蝙蝠》这首歌,美丽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总是唱出了许多许多的执着与忧伤,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即似天涯,亦是咫尺。有时候我也会怜悯歌里面的那只在夜里飞行的蝙蝠,因为它的世界只会执着得占领他的阳光才能够放晴。一个如此固执,一个如此隐忍,蝙蝠呀蝙蝠,阳光未至,众然情深,也奈何缘浅呀!( 散文网: )

这世上是没有如果的,所以我才不会变成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特别是忧伤的那只蝙蝠。岁月只会留下,经过时间魔法化作的那些世间美味:或许这是甘醇的美酒又或许是含86%可可的苦巧克力。期待过,努力过,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上一篇最美逆行

下一篇入室盗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