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九龄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简介范文1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⑤济:渡。⑥端居:安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小樱桃读诗词: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浩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渺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①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②浥:湿润,沾湿。③客舍:旅店。④柳色: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小樱桃读诗词: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后两句说明了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青门柳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①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 ,俗称青门。

②青门柳:“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张九龄简介范文2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张九龄简介范文3

【关键词】孙一元;艺术渊源;艺术风格

在古代诗歌的长卷中,明代诗歌的成就虽然远不如唐宋时期,较之后的清朝也略为逊色,但是这时期流派林立,创作较多。如明初颇具才华且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吴中四杰,以及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当然也包括提倡复古的前后七子,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把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明武宗时期,孙一元作为隐逸诗人,介于当时诗坛公安派和竟陵派之间,对两派思想兼而有之,他的诗歌以其特殊风格和地位也被载入诗歌的画卷中。

一、孙一元诗歌的艺术渊源

通常意义上,诗歌的风格和特征与作家的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孙一元(1484-1520),字太初,自称秦人即关中(今陕西),或曰安化王孙,尝栖太白之巅,故称太白山人。他与刘麟、吴珫、陆昆、龙霓称苕溪五隐。孙一元作为一介文人,遍游天下,行踪诡异,其一生诗歌著作颇丰,现存的作品有《太白山人漫稿》。研究其文稿不难发现,孙一元诗歌艺术渊源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李白式的诗酒精神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个傲视独立,才华横溢,具有远大的抱负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变换莫测,发行无端。其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任侠中度过的”。在性格特征上,孙一元与李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样的洒脱不羁,桀骜不驯。在李白的作品中,与酒相关的有近百篇,曾留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美名。恰恰在这一点上,孙一元的诗歌中关于酒的作品也颇具规模。如有提名关于饮酒的,有诗歌内容与饮酒有关的,有饮酒场面的,还有题名与内容都涉及饮酒与醉酒的,在古乐府、五言、六言、七言都有所涉及。以其作品为例:

我闻唐家李白,一世贤。郎官之湖至今传。我今与子继其迹,胜事岂许昔人专。方冠野服兴不减,驾船载酒凌苍烟。千山万山两岸如羣龙蛇尽在几席前。青天落杯底,白日行舟边。鼋鼍突兀波面出,大鱼小鱼争避船。君把斗酒,我歌扣舷。天风下来,云叶翩翩。烂醉骑鲸,游崑仑巅。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石川子泛西湖时,饮酒游玩到极致时所作。作者在游西湖时,想到了沔州城南莲花湖(即李白遊莲花湖所改的郎官湖)的得名由来。当时孙一元已大醉,石川子命孙一元作诗。性情洒脱的孙一元即席赋诗,出口成章,且不易一字。全诗运用了李白郞之湖得名由来的典故,笔墨集中于游玩的场景,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心境开阔,气势宏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孙一元的诗酒文化虽然没有达到李白“酒中八仙”的称号,但是其备受推崇的程度,有其《晩晴信歩至城东草堂主人开樽留酌》一诗为证:

东风吹晩歩,拄杖散闲身。燕掠春阴薄,鸠鸣桑叶新。

过君文杏馆,呼我酒仙人。政有烟霞骨,还知麋鹿亲。

从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时人对其的尊敬,因为孙一元隐居田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是包括许多文人在内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远承黄庭坚的用典艺术

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关于孙一元诗歌上的记载:“瓣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畧相近。然庭坚之诗,沉思研练而入之故蟠拏崛强之势多,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岩之气盛其意境亦小殊也。”孙一元的诗歌,以题画诗为例,一方面或多或少的带有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即通过诗歌反应当时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写作方法上,继承黄庭坚“点石成金”诗法,用典上的“脱胎换骨”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

第一,孙一元对黄庭坚诗歌的远承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题画诗。迄今为止,关于黄庭坚从事绘画方面的资料甚少,实际上他本人非常珍爱画作,精通画艺,并进行画作鉴赏。正如他在《观崇德墨竹歌》中提到“见我好吟画胜他人,直为子美当前身”。并云画难得“知音”者:“物逢真赏世所珍,此画他年恐难得”(《观永年团练画角鹰》)。而单就孙一元的七言古诗来说,就有四分之一关于以画做标题的,《画孔雀引》、《题古木竹石图》、《题杨明府山水图歌》、《蟠桃图为鲍氏母寿》、《吴氏瀑布图》、《周顺卿山水图歌》、《题张玲画四时花》,其七言古诗以《松树障子歌》最具有代表性

何人画松树,一株两株拂烟雾。青入石泉形影空,老摧嵒壑愁日暮。山鬼作灵夭矫行,于莵受缚却回顾。摩挲双眼看不眞,恍然歩入庐山路。气寒心悸狂欲踆,仰靣大叫眞宰怒。雷霆排空顷刻成,茒堂却被风拔去。停杯収巻起长嗟,四壁秋声雨如注。

正如黄庭坚的题画诗一样,本诗在言明松树障子的同时,也借用了黄庭坚在题画诗中的暗喻手法,借诗来反映但是得社会现实状况。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艺术是一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像工艺)而是表现人生,留露着情感个性个人格的”。在孙一元生活的明朝武宗时期,武宗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不理朝政,宦官专权,压制人才。这首诗正式通过被缚的菟来暗喻朝廷对于人才的排挤及迫害的。

第二,在诗歌的写法上,正如黄庭坚一般,孙一元对于典故熟练于心,并运用自如,且能不循古意,《如画孔雀引》:

吴溪大绢长十寻,何人夺此造化心。不屑凡鹰与快鹘,独歇青山石上之。文禽高冠照水弄,深碧翠尾隔花浮。暗金文章真合自,妩媚雌雄长日青。树林君不见杜陵,诗中语意深见诗。对画如见箴赤霄,玄团须往来慎勿,渇饮寒泉隂。

开篇两句诗,化用张九龄的“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的诗句,即如此美好的景致,却生长在边区,无人赏识问询问苍天来抒发自己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心情,而孙诗中把抽象的空间距离概念转化成实际意义的长度距离,吴溪画卷篇幅的尺度不同寻常的长,这样的奇思妙想绝对不是普通人能设计出的实写作画者的非同寻常的天赋。接下来写孔雀的诗句,化用《惠子相梁》和《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两个典故“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对孔雀的推崇之高,远高于寻常意义上的鸿鹄之志,而独写其志向高洁,不落凡俗之地的高贵品格。

二、孙一元诗歌题材分类及艺术创作特点

探究孙一元诗歌的艺术渊源,对于孙一元诗歌的题材内容分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从《太白山人漫稿》来看,孙一元对于各类诗歌体裁均有涉猎。如有纯粹的描写山水田园民俗风物的,有关于时令季节描写景物的,有通过风景物抒发作者情感的,有怀古咏史的借古讽今的诗歌,也有描写军旅生活歌颂军士征战类题材的。

具体而言,一类是以“排奡凌厉,浑厚雄壮”为特征的暗喻诗,一类是以清新明丽为特征,纯粹的写自然景观的及隐居生活的隐逸诗。

如其诗歌《松树障子歌》是其雄壮浑厚的代表作,诗歌格调气势雄浑,感慨激深沉,变化莫测恍惚于虚幻与现实中,似真似幻,寄寓于现实,虽离奇却不做作。形象辉煌流丽,内容丰富曲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的前半部分画面是,松树与烟雾相随,泉水里青石的倒影,愁苦的老人,被缚的小兔回头张望等物象组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后半部分人物仰面大叫,雷霆怒吼,狂分暴雨席卷了作者所视之物。屋顶被风吹走,秋雨雨如注。诗的后半部分从静的状态急速的进入了狂飙突进式的狂躁画面。

而诗歌《避俗》正是孙诗的另一风格特征,诗中显示的是远离世俗,与猿鹤为伴、与松林为伍的山家形象。这首诗歌是孙诗山水隐逸诗的典范,诗中涉猎的,云峰、猿鹤、青松、流水、渔樵等这一系列物象的组合形成了清新明丽,闲适淡雅的诗歌意境。而闲来看淙淙溪水,忙去云峰与高僧谈经论佛的生活亦正是他隐逸生活的典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孙一元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形象受当时“诗必盛唐”复古风气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以雄浑和清丽为主,而其他风格如闲适恬淡、沉郁风格诸如此类只是他诗歌的一小部分,多数呈现出洒脱、豪放、 激烈的情调。是明代诗歌流派中的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汤纲等.明史[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版,1985.

[2] 增定太白山人漫稿八卷[M].明萬曆二十五年,張睿卿刻本.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