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母亲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颂母亲的诗歌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1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4、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5、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6、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7、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8、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9、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10、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11、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12、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13、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14、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1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17、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18、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2

美国著名诗人杰姆斯·墨瑟·兰斯顿·休斯于1902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市,休斯出生之初,他的家庭十分贫困,为了养育这个新出生的孩子,休斯的父亲离国来到墨西哥发展,而母亲则带领休斯在野牛城、克利夫兰、墨西哥城、劳伦斯镇等多个城市辗转流离。[1]在劳伦斯镇的外祖母家生活期间,幼小的休斯便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休斯一家并没有被贫困压垮,外祖母从未因经济拮据而向富有的亲戚去借钱财,也没有像镇上大部分黑人妇女一样屈膝来到白人家担任帮佣,而是将房屋出租来赚取微薄的收入。外祖母的自尊、自强在休斯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渴望独立与平等的种子,贫困的家境迫使休斯早早地便开始了工作养家的生活,他先后在餐厅中当过侍应生,在夜总会当过厨师,在西欧当过水手,在墨西哥当过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休斯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切的素材。数年后,父亲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殷实的家境为休斯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可能,也成为其文学创作上的强力保障。在父亲的帮助下,休斯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林肯大学就读,期间取得了硕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文化运动“哈莱姆文艺复兴”蓬勃发展,这次规模空前的文化运动波及美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众多领域,“哈莱姆”曾为美国黑人的聚居区,此次运动也是因此而得名。[2]在“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化浪潮中,休斯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主导黑人诗坛的“哈莱姆的桂冠诗人”,不仅如此,有评论者认为休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新的歌》《黑人谈河流》等均成为休斯驰骋诗坛的优异之作。童年的经历及“新黑人运动”的影响使休斯的诗歌中充满了民族主义色彩,尤其在诬陷黑人案“斯考茨勃罗案”发生后,休斯在黑人问题上进一步觉醒,此后休斯的诗歌便紧紧与黑人的命运相连,他在不乏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歌中真切地展现了黑人的苦难生存境遇,诉说他们内心的憧憬与希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平等、民主的追求。1922年,休斯集合其多年创作的诗歌组成诗集《困乏的布鲁斯》并成功出版,随后休斯还出版了《典当衣服给犹太人》《奇迹的领域》《延迟了梦的蒙太奇》等诗集。此外,休斯还创作了包括小说、戏剧、论文、随笔在内的文学作品,如《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脉》《辛普尔的山姆大叔》等。功成名就的休斯一直保存着朴实的情感,致力于展现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重塑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这也是休斯一直广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休斯的诗作为其获得了诸多的荣耀与赞誉,1946年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字学院奖,先后被亚特兰大大学、芝加哥大学聘请为教师,并被《芝加哥卫士报》聘请为专栏作家。1967年,休斯逝世。本文将以休斯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休斯的人生经历,探析兰斯顿·休斯诗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

二、兰斯顿·休斯诗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

休斯在《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脉》中曾言: “毫不畏惧毫不羞涩地表现黑肤色的自我,如果白人满意,我们高兴;如果他们不满意,没有关系。我们知道自己是美的,同时也丑……我们是站在种族山脉的山顶,内心充满着自由。”[3]45这段叙述十分贴切地展现出休斯在黑人文化身份重塑路途中的首要追寻,即白人主流话语权中对黑人形象的刻意丑化与污蔑。在高度民族责任感的指引下,休斯辗转多个国家,与诸多有色人种进行交流,深化了其对于黑人文化身份内涵的理解。

(一)屈辱

1930年,休斯的诗歌《飞翔》发表在《机会》之上,在《飞翔》中,诗人采用双重视角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黑人的悲惨遭遇,象征着整个黑人族群的屈辱历史。一位被诬告为白人妇女的黑人为逃脱追捕者残酷的暴行而逃至沼泽之中,在这片冰冷而泥泞的沼泽中,黑人焦急而恐惧地奔跑着。简单的事件隐喻的是不简单的问题,在黑奴解放后,黑人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南方的种族主义者依然对黑人们穷追不舍,欺凌虐待,这使获得自由的黑人依然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结合20世纪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休斯的《飞翔》绝非子虚乌有,黑人规范、私刑运用、流浪汉法令依然威胁着黑人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 黑人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他们往往有自己生活的社区,因为只有在黑人社区中,他们才能够享有正常人应有的待遇。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谋生工作中,来自异乡的黑人均遭遇着十分不公正的待遇,虽然蓄奴制已然在美国社会废除,但黑人长时间以来被奴役的状态使白人族群已然将黑人视为劣等种族,这就必然导致身处异乡的美国黑人延续着蓄奴制时期的屈辱境遇。

(二)觉醒

休斯认为,想要在白人主流话语塑造下存续已久的被扭曲的黑人形象,逆转黑人族群长期以来所经受的屈辱,首先要做的就是歌颂黑人的身体之美与精神之美。确如休斯所想,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在他的笔下展现了被掩藏已久的美。在诗歌《当苏穿着红衣裳》中,休斯赞颂了黑人妇女的身体美,通过将苏珊的脸比作“古代的浮雕宝石”的宝石,体现了悲苦的生存岁月在苏珊的脸上所留下的痕迹,而红色的衣着则使其明亮而美好。在黑人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高贵、激情与爱,在对于苏珊身体、衣着的细致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苏穿着红衣裳》中,苏珊就是高贵的象征。

休斯不仅歌颂黑人的身体之美,更重要的是歌颂黑人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在诗作《我的人民》中,休斯高歌道:“太阳也美丽,我的人民的灵魂同样美丽。”[3]69与白种人一样,黑人也拥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也曾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而这些正是黑人获得平等权利的大力支撑,也是黑人重塑文化身份之根基。在休斯最为著名的代表诗作《黑人谈河流》中,休斯通过对密西西比河、尼日尔河、尼罗河等河流意象的运用,歌颂了黑人上千年的辉煌文明,同时也讲述了一段黑人的屈辱历史,即被贩卖、被奴役的历史,休斯借此批判了在美国存续已久的蓄奴制,同样灿烂的文明与历史使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族群有权利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在《黑人》中,休斯一方面进一步书写了黑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做出的贡献——建造金字塔、创造布鲁斯音乐、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场上征战等;另一方面还书写了黑人在被奴役的时代中的悲惨遭遇——被肆意、虐杀……在诸多贡献与被虐境遇的对比中,黑人群体所蒙受的屈辱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使全诗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自由之犁》《佃农》等诗歌中,休斯也书写了黑人对美国发展乃至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展现了诗人对于黑人文化身份重塑的坚定信念。

(三)重塑

面对积淀多时的屈辱,怀抱着光辉的历史,黑人族群在民主、平等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社会中开始谋求自己文化身份的重塑,在重塑的路途中,黑人所面临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休斯认为,重塑的关键在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与信念。在诗歌《母亲告诉儿子》中,休斯写道: “孩子,我要告诉你,生活不是康庄大道,到处充满着铁刺羡葬,但我仍然艰难地爬着……”[3]104在《黑人母亲》中,休斯讲述了一个被抢走的黑人还是在美国的棉花地中成为终日劳作的奴隶的故事,在棉花地中孩子受尽了鞭笞与虐待,在没有关爱,缺少希望的环境中,母亲敦促孩子不能停止,要求孩子不可停止地走下去,为他们的种族走下去。在《苏婶的故事》中,休斯也以母亲的身份提出了前进的鼓舞。这些诗篇中的“母亲”象征着黑人族群中的带领者,而“孩子”则象征着文化身份重塑过程中的黑人族群,“母亲”相信“孩子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走下去的信念,途中的坎坷、失望、痛苦都会在重塑身份重拾自信后烟消云散。

在诗歌《还在》中,休斯书写了黑人族群不会被困苦所击败的坚强与力量,“他们就拼命地不让我笑,不让我爱,不让我活,可我不在乎这些,我还在!”[3]43在身份重塑的过程中,黑人所要追寻的独立、平等与自由势必遭遇到奴役者的反对与阻碍,在艰难的历程中,黑人族群依然存在于此,虽然重塑身份的历程是漫长的,但在这一过程中黑人族群依然对于未来的憧憬中充满着乐观与希望。在《新歌》中,休斯进一步扩展了黑人重塑途中的视野,他将黑人族群置于全世界所有受压迫族群的集体之中,这些“不被称作先生的人”想要重塑自己的“先生”身份,就需要团结起来,集合起来,使所有被压迫族群的身份重塑不再势单力薄,“从开普敦到香港全世界所有的名字前面没有头衔的人们向那些被称为先生们的家伙们吼叫”[3]190。此外,在《当我长大的时候》《单程车票》《我也歌唱美国》中,休斯均歌颂了黑人族群强大的生命力。

三、 结 语

自幼生活悲苦的休斯在成年后辗转奔波于多个城市与多种职业之间,这使休斯目睹了已然解放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通过诗歌,休斯弘扬黑人族群的光辉历史,阐述黑人族群曾经的屈辱,鼓舞着正处在文化身份重塑历程中的黑人。可贵的是,休斯并没有将黑人文化身份重塑的追寻局限于本种族之内,而是将视野投放至全世界遭遇不公待遇的族群之中,甚至包括生活在美国底层社会的白人,[4]这就使黑人文化身份重塑具有了更为广博的力量。休斯不愧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等.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68.

[2]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7.

[3] [美]兰斯顿·休斯.大海[M].吴克明,石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 单子坚.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概述[J].外国文学研究,1992(03).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3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56.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23-01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因此,语文学习中,古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诗词讲求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但是要做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力和热爱,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有效果的安排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背诵古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于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有自己的如下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我会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

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比如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我让学生诵读的是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对于学生来说这首诗没有多少的生字,容易识记,而且通过字面的意思也能比较透彻的了解诗歌的主要大意就是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容易理解。而且读起来韵律和谐,也有一种美的感受。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海子 基督教文化

海子,一个想要成为“太阳”的人,一个被冠以“文化诗人”、“生命诗人”、“史诗诗人”等多种称号的诗人,用他的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逼使人们去重新审视诗歌和生命,成为了那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的神话之一。他曾为自己立下誓言: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海子仿佛是受神的指引而来,来完成他伟大的事情——创作“伟大的诗歌”。

一.与基督相遇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掀起了一阵“文化热”的狂潮,学者们在感慨文化“沦落”的同时,也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出路。他们试图找出中国文化根本机制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原因以及中西在文化形态方面到底有何根本性的不同。在这种思考和追问中,学者们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基督教文化。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在西方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宗教文化,也许在“人民精神的鸦片”之外,还存在着别样的价值内涵。于是有学者开始从文化视角出发,研究基督教文化于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审美情趣、精神领域的意义。在这次的狂潮中,出现了一批文化诗学的建构者,有杨炼、于坚、舒婷、海子、骆一禾、西川等,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根本机制在精神领域存在的空白只能通过颠覆中国美学传统和大量借鉴、吸收西方文化来填补,海子就是他们之中突出的一位。他曾经发表过激进的言论:“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与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1]他不满当时文坛,对时代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进行了犀利、深刻地揭示:“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

海德格尔说:“哪里有危难,哪里便出现拯救”。海子正是当代诗坛的拯救者之一。海子身上有着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他对文化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一直倾心于古典文化、人类文明,极力寻求文化之根,渴望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引导。他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的材料的东西总会涨破我的诗歌外壳。”[2]这种“巨大的元素”就是文化因子,他急切地寻找各种文化的“粮食”,建构成他所认为的真正的“伟大的诗歌”。

他说:“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段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由此可见,海子的史诗写作是为了弘扬人类的主体精神,而途径就是文化回归原始主义。但是在当时文坛上,提出文化回归原始主义是不合时宜、格格不入的。海子像《太阳·殺》里的老巴比伦国王一样寂寞孤独、郁郁寡欢,不被人理解。他像个人类苦难的救护神,试图利用基督教文化精神,建构他的文化价值理念。“基督教并不是一种教条,一种思想,它是一股生命的新生之力,凡它所到之处,往往会很自然地发生强大的力量,与一个人或团体恶习相抗争,在社会中产生净化的力量”。[3]海子深切地体会到基督教精神的救赎和净化力量,将其融入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血肉中。

二.海子创作与基督教文化

海子在北大时,受西川影响,开始接触《圣经》,后来相继阅读过《耶稣传》、《耶稣在印度》等书。他的诗歌和生命带有明显的神性光辉,很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海子是圣徒般的诗人,他捐躯的意志具有‘不顾’的性质,以致当我们返观他的诗作时,竟产生了一种准神学意义”。[4]“海子的大诗似起于对‘人’或‘我自己’的失望或绝望,这一绝望使海子对人性的自我拯救表示坚决的怀疑而在人性的边缘于神性照面。”[5]他在离世时还随身携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骆一禾曾指出海子的长诗《太阳》“全书的结构设计是吸收了希伯来《圣经》经验的,但全程次序又完全不同”[6]。海子能够如此熟练地化用《圣经》的结构,可见海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理解非管中窥豹。

海子的诗作里出现了大量如基督、十字架、木匠、太阳、火、天国、永恒、博爱、麦子、王等带有基督教文化色彩的意象。麦子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学者们对此也众说纷纭。在基督教文化中,麦子包含着神秘的死亡和重生。《约翰福音》12章:“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海子受到启发,但在海子诗中,他赋予麦子以原始生命力的意义,对它的歌颂,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歌颂:“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在海子诗作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意象——盐,《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中,耶稣教训门徒:“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你们是世上的光”,盐在这里象征着自我奉献的救赎精神,要“照亮”世人、成全世人,是社会的引路人。海子化用这种精神,对于当时“飞遍了天空,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文坛状况,他有着深刻的反思:“我们缺少成斗的盐、盛放盐的金斗或头颅、角、鹰。”可以说,海子在创作中,结合了自己的创作需求对基督教文化中许多标志性的意象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呈现出一片带有基督教文化色彩的精神领域。

《圣经》的意境也随处可见。《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凡·高》:“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要画就画橄榄收获/画的以团火/代替天上的老爷子/洗净生命”;《夏天的太阳》:“当年基督人世/也在这阳光下长大”;《给母亲》:“我歌唱云朵/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麦地》:“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在我钉成一支十字木头的时刻/在我自己故乡的门前”,“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如果不是因为时辰不好”,“我被木匠锯子锯开,做成木匠儿子/的摇篮。十字架”等等。海子的这些诗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圣的诗歌殿堂,在这些意境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所罗门的诗歌/一卷卷/滚下山腰/如同泉水/打在我脊背上”。(《葡萄园之西的话语》)

海子基督式的救赎情怀使他身上带有无法抗拒的文化使命感,主要体现在他的史诗创作上。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抒情诗创作,埋头于他所生疏的史诗创作,只因为他觉得史诗可以传达社会、国家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弘扬民族所需要的文化价值。他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的史诗中带有基督教文化色彩的代表作是“太阳七部书”中的《土地》。它与《圣经》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土地》探讨了生与死、欲望与理性的关系,张扬了原始的生命力,语言上模仿《圣经》,结构上吸取了《圣经》的创作经验。作者满含泪水的双眼忧伤地看着这片他所钟情的土地,痛惜大地的被遗弃,试图通过救赎和皈依来获得灵魂的安定。海子靠想象虚拟了一个原始、圣洁、充满神性光辉的乡村大地,来寻求生命和精神的栖息地。海子渴望“一盏真理的灯”,直接批判了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土地/替代土地的是一种短暂而抽搐的欲望”。

有哲人曾经说过“或者升得更高,或者彻底堕落;或者成就自己,或者毁掉自己”,海子无疑属于前者,他用他一个人的孤独来睥睨沧桑。他的诗歌创作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海子自己在《太阳·殺》里说:“你知道我的诞辰、我的一生、我的死亡,但不知道我的命。你知道我的爱情,但不知道我的女人。你知道我歌颂的自我和景色,但不知道我的天空和太阳以及太阳中的事物。”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的东西,而忽略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海子及其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还将继续。

注释:

[1][2]海子:《诗学:一份提纲》,《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之传播及其贡献》,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7页。

[4]陈超:《海子》,《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5]余虹:《神·语·诗:读海子及其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版。

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6

《喊黄河》的作者郝立轩对黄河充满了崇拜和景仰。写好这首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为了写好这首诗歌,他曾经深入内蒙古、河南、山西等黄河的源头和腹地。在漫漫的黄土高原上,在滔滔的黄河岸边,他看到了黄河的伟岸、雄壮,看到了黄河的博大、浩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集合容纳了中华民族的精粹和美质,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气概。正是这种感染和启迪,才使作者理解和读懂了黄河。他以哲人的沉思,诗人的浪漫,赤子的心怀阅读着黄河、解析着黄河,喊出了这首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志向高远的抒情诗《喊黄河》。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品起笔,便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烘托出黄河的形象:“在冰封雪沃的巴颜喀拉山脊上/涌出一群威猛彪悍的黄鬃俊骑/那就是你吗/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大野上/奔来一条蜿蜒咆哮的金鳞巨蟒/那就是你吗”“这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的《骏马图》呦/这是怎样一支雄浑激越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呦”。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像,使作品充满强劲、壮美、飘逸的气势。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在《喊黄河》中,作者写出了中华民族不拒溪流、容纳百川的胸怀和坦荡宽广、包容一切的气度。“你的伟岸无比正在于你有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你的旷世绝伦正在于你有一个积淀沉疴的气度/你不仅能包含孔子孟子的真善放达/你也能承载老子庄子的哲思与朴讷/你不仅能迎迓洪泛过后积淀的泥沙/你也能孕育又一个新世纪的绯红初潮……”作品连续的排比、拟人的写法、形象的语义表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宽宏坦荡的胸襟,在于明哲聪明的智慧,在于真善放达的性格。正是这种伟大精神和伟岸气度,才使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设了“新世纪的绯红”。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作者“新奇地感悟到历史的大水是一条现实的大路”,中华民族正“背负赶路的轩辕大车攀缘日月的轮辐走向成熟的季节!”正是在这种博大壮伟、恢宏大气的意境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气度和放达。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黄河是一条流淌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条立体的中华民族的不朽乐章。《喊黄河》喊出了黄河历史博大精深的非凡意蕴:“黄河呦/流淌过诗经、离骚、乐府的不朽之河/五千年文化五千年筛选/有谁领略过你的博大精深/黄河呦,流淌过稻菽、麦穗、果林的野性之河/五千年史记五千年锤炼/有谁洞察过你的非凡意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精深的历史,她融汇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她汇集着中华儿女的丰富情感。作者用美丽的诗章、成熟的果实这些丰瞻的意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瑰丽与丰富。作者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河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用赤子之心解读着黄河博大精深的思想,用赤子之心诠释着黄河深邃宽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