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2—01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教师的角色、课程的内涵诸多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是这一系列变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不少学校都强调要优化课堂教学,所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课堂优化,就要坚持“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优化备课
1. 编写教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教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编写教案是探索性工作、创造性劳动,不能为教材所束缚,要敢于超越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加工教材,也可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要敢于备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为了学生发展的教案。
2. 编写教案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教案记录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本教案不光是教师成长的一串串脚印,更是一次次创新,常写常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那创新从何而来呢?当教师把课堂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时代的时候,创新就应运而生了,这就要求教师有“把社会当作课堂”的能力。让那些应付的、陈腐的、程式化的、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案一去不复返,新课改呼唤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改革创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呈现个性风格的教案。
3. 编写教案要形式开放、方法多样。教师要在课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写出不同的教案,编写教案不应是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的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工整、教学过程是否有条理的模式化教案。今天评价教案的标准是:备出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好教案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从一份好教案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调控、教育对象的了解等情况。
4. 编写教案要补充写好教后记。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外,课后还要进行反思补充,写好课后记。将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材料,也是教师进步的总结。
二、优化教学方法
45分钟的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抓住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要新颖自然,复习提问要有的放矢,讲授新课要突出重点,练习要达到反馈的目的,小结要言简意赅,布置作业要适量。
1. 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师生心中都要有数,直奔主题,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2. 尽快打开书本,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传统的“要学会”为“我会学”,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敢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真正的收获必定靠辛勤的耕耘,真正感知必定靠智慧的感悟。
3.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激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让学生参与,摆正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要将学生扶“正”,学生要把自己摆“正”,双方都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教师不要喧宾夺主,取而代之;学生不要盲目依靠,被动学习。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目标定位 教材功能 学生认知 评价多元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广大科学教师普遍面临一些最基本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材文本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定位、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
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的目标设置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教学策略形成的首要环节是明晰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教学指标的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动态化、开放式的程序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体验性目标,是一种社会性态度。尽管三个目标是彼此不可分割、密切交融的统一整体,但从新课程实施策略和评价要求来看,显然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是核心,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点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儿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而这些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又把科学素养的各方面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关键意义。
二、辩证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
教材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文本资源,相对于其他教学资源而言,其科学性更强,系统性更好,与课标的切合度更高,具有其他教学文本不可替代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其价值功能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之一,如果过于依赖和迷信教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则难免落入“教材主义”的窠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常见材料》这一课时,除了利用教材中列举的材料外,还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物品和师生穿着,认识常见的各种材料。这样的认识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能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辩证地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奥苏泊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孩子的认知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纵览孩子已学的各科教材,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本学科的相关程度。例如:四年级学生学习《运动的快慢》时,要用到小数除法计算运动的平均速度,而此时还没学到小数除法,教师要是课前了解了孩子的已有水平,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其二,可以利用课前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询问孩子对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你知道自己的血液在体内是怎样流动的吗?知道血液为什么能够不停地循环流动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血液循环已有的认知水平。若要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给他们提供操作材料,让他们亲历操作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给学生一节电池、一根导线,看学生能不能点亮小灯泡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寻找到与孩子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相吻合的教学切入点,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教学过程要具有开放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因此,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开放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甚至大胆质疑、敢于打破传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升学科素养。因此,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诸多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五、教学评价应力求多元化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即引入新课的过程非常重要,好的“入课”方法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个精彩的开端之后,再展开对教学内容的介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下面介绍几种药理学课堂教学的“入课”方法。
1 介绍药物发现史
在药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作为药理教学的生动素材,以此入课,学生感兴趣,又能从中得到启迪,增长见识。比如,讲解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从其发现史讲起。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从此阿司匹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皆知的一种药物。再如,抗心绞痛药一章,可从硝酸甘油的发现史入课。早在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欧·索巴里欧合成了硝酸甘油,但极不稳定,易引起爆炸。到了1867年,青年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使用硝酸甘油的方法,解决了炸药的安全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使得炸药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时人们还不知道硝酸甘油会在心绞痛的治疗中起到什么作用,直到英国医生布伦顿发现了一种名为亚硝酸异戊酯的物质,它可以缓解心绞痛,但不能长时间保存,为了寻找更持续稳定的治疗药物,科学家们筛选出了硝酸甘油。100多年过去了,硝酸甘油目前仍是治疗心绞痛最常用的药物。
2 设置悬念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因想到果,由此及彼,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以介绍吗啡为例,入课时可以这样开始:吗啡大家都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不是吗,怎么会是药物?的确,在名目繁多的中,吗啡就是其中一员,然而临床上对于某些痛不欲生的患者来讲,吗啡却又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甚至有些时候还是金标准用药。为什么?再如,糖皮质激素一章,可以这样入课:2003年暴发了非典,元凶是冠状病毒。在对于这种病毒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其临床治疗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这种激素何以有如此威力呢?随着课程的展开,能使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悬念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避免了教师单向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3 讲故事的方式
讲故事的方式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入课式。对于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学习可以从以下这个故事开始。100多年前的德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费利克斯·霍夫曼,在他29岁时来到拜耳公司工作,此时的他怀着一个强烈的心愿:找到一种新药,使每天必须忍受关节炎疼痛的父亲免于煎熬。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老霍夫曼成为儿子研制的新药的第一个试验者,结果表明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这一天是1897年8月10日。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这一发明专利。3年之后,这种新药的第一片片剂在世界上诞生了,随后迅速推向了全球市场。霍夫曼和当时的拜耳公司肯定没有料到,100年来,多少种新药曾风靡一时,来了又走,而这种药物不但没有被时光的长河所淘汰,反而越发焕发了青春,人们又发现了它的许多新用途,这种情况在用药史上是不多见的,它就是阿司匹林。今天就向大家介绍阿司匹林所代表的一类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
4 临床典型病例法
以病例入课,可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避免纸上谈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承上启下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4
一、在问题情境探究中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探究性的。”因此,如何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得富有探究性、激发性,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共鸣,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很久以前,有位穷苦的农民,遇见一个魔鬼,魔鬼说:“你的钱很多啊!”农民回答:“我穷得叮当响,全部家当就这口袋里面的几个铜板。”魔鬼说:“我有一个主意,可以让你轻松发财,只要你从我身边这座桥上走过去,你的钱就会增加一倍,你从桥上再走回来,你的钱又会增加一倍,每走过一次桥,你的钱就能增加一倍,但你必须保证,每次在你的钱数加倍后,你都要给我24个铜板,否则,我要你的命。”农民点头同意,农民过了一次桥,钱数确实增加了一倍,就给了魔鬼24个铜板;第二次过桥,钱又增加一倍,他又给了魔鬼24个铜板;第三次过桥,钱仍然增加了一倍,不过增加以后总共只有24个铜板,全部被魔鬼抢去,分文不剩。那么,这个农民原来有多少钱呢?问题一提出,教师抓住学生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组织学生交流发言,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从学生动手实践中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亲眼观察,亲手实践,并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被大大消弱,变得形象有趣,而且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准备了6根小木棒,分别是5厘米、8厘米、10厘米、15厘米、18厘米、20厘米,请学生来摆三角形,结果,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产生疑惑,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引领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实验的办法,激发他们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学生终于发现了只有满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才可以组成三角形的规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亲自去观察、实验,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数学,并且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化。
三、从生活实际背景出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常言道“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现实生活中,学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求知的欲望。因此,创设与生活实际背景相连的情境,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可能的话,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后,一定是有高度的。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方知识算一算,这个高度能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吗?”依靠原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学生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高度是能与珠穆朗玛峰比较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计算,再经过一番转化后,学生发现,一张纸对折30次后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十多倍,这种巨大的差异感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力量美。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5
1.开门见山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在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学习之前,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看到课题就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但是开门见山法具有一些弊端,因为出示的新课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茫然,导致思维和注意力难以集中,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出学习兴趣。
2.创设悬念法。这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造成悬念,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入新课。创设悬念法能用积极的形式,出示将要教学内容的一些问题,使新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凸出,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促使学生思维指向相对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创设悬念法适用于新旧知识衔接密切的新授内容,或者与学生身边事物、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知识。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初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得到集中,使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受到刺激。比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是否一定要三对边和三对角全部对应相等?能否缺少一点条件使判断更加简单?这样的问题将会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深入探索新的判断方法。
3.温故知新法。以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新内容的学习,便于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提高和深入,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将上一节课的理论进行复习,然后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对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没有生疏感,顺利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4.实验操作法。实验操作法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操作进入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得到提高,自然引进新知识,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形象。
5.故事讲述法。数学教学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如,发明史、数学家轶事、数学故事等,这些故事真实可靠、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通过故事对即将学习知识的来源、发展、现状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心理上降低知识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编排,将它们有选择地引入到新课之中,通过故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切实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带动下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定理、驴桥定理、百牛定理、商高定理、埃及三角形等,让学生明白中国、希腊、巴比伦、埃及、印度等大部分文明古国都有所研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勾股定理”的兴趣和欲望。
6.激情引趣法。学生对游戏、猜谜、对联活动永远有着不竭的兴趣,我们可以适当借用这些形式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相似”时,我们可以出“大同小异”的谜语;教学“一元二次”内容时,可以出“五角一趟”的谜语等等。
7.归纳应用法。归纳应用法能够充分揭示数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或观察,发现隐藏在新知识中的规律,然后通过规律的应用,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不等式性质”导入时,我们可以出示,用不等号和数字填空:
因为54,5×(-2)= ,4×(-2)= ;所以,5×(-2)4×(-2),-7-5,(-7)×(-2)(-5)×(-2)……
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6
现如今都在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人类开始从事教学活动起,教育事业的研究者就一直在探索着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而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正确把握课堂的主体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夸美纽斯提倡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明智的提倡,在课堂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自觉掌握课堂知识,以学生的“学”带动教师的“教”,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切忌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做作单纯的客体,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去独立思考、接受知识。这种“满堂灌”、“一言堂”是万万不可取的。要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第二,要营造出有趣轻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学情境必须与主要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迁移。然后,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注重外在教学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影响。例如,教室内的硬件设施的使用、教室的周围环境、采光、色调等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更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第三,注意授课方式和提问方式的创新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些新颖的授课方式和提问方式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智感,从而推动他们进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形成一个流畅、紧凑、节奏感强的课堂,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就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后大胆尝试些新颖的授课方式,确保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