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90后 恋爱观 择偶标准

一、恋爱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持续变革,现代社会时尚观念的冲击了传统的恋爱观、婚恋模式。而恋爱观的变化体现在“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而已经不再单一。“90后”大学生的主流恋爱观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同样存在着认识误区。“90后”大学生青春发育期趋于成熟,思想思维愈发稳定,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往要求也较为强烈。本文调查中发现,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正常需要,大致66%的学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校园恋爱是可以促进学习,是寻找另一半的最佳地。通过访谈调查,更为直接地了解了“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1)爱情与成才兼并,一方面希望在大学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终成眷属。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自身价值,渴望学有所成。

(2)就业形势的压力令“90后”大学生心存焦虑与爱的烦恼。为了毕业后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选择了在学业上充实和提高。多数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业是大学生活的重心,这对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及获得成熟稳定的感情有积极的效应。

(3)恋爱动机不够正确,对待失恋分手有失理性。恋爱动机的多元化,恋爱目的不纯粹,内心承受失恋的能力较弱成为“90后”大学生恋爱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状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特点

(一)择偶标准趋向功利化

“90后”的大学生中有人向往纯洁的爱情,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爱情就是人生步骤中的一个流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沉浸在不现实的恋爱中,不会相信有可以天长地久的爱情他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包括家庭条件和个人的经济能力。造成这一观念的原因包括自身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恋爱观念开放化

1.对中国传统观的态度

观是一种性观念。传统的是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上从一而终的操守。根据调查显示:66%的同学认为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且在这一问题上,女生所占比例还大于男生。更多的人选择“没有也无所谓”。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性意识淡化,忽视性关系的神圣性,在面前相对开放;

2.对婚前的态度

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映与分析。从历年来的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肯定态度的有48%,90年代上升到76%,如今上升到了91%。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专家认为,“91%的学生肯定婚前”,其比例与西方的比例已经非常接近。由于对于婚前后果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已经使部分大学生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等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恋爱自主性强,追求“浪漫”性

“90后”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他们心理永远都有美丽的幻想,想象着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当二人正式确立关系,每逢圣诞节情人节等重要节日,互相赠送礼物似乎成为了一种必修的功课,在两个人交往期间,他们一起幻想着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在大学校园里,我们还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送上红色的玫瑰;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精心准备礼物;就在浪漫的同时,他们已经冲昏了头脑。

4、婚恋方式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婚恋方式也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时尚婚恋都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和效仿。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男女正式结婚前,可在一起生活一个阶段,以求彼此相互熟悉、相互适应,在此期间允许自由的发生性关系。在试婚期间如果感情融洽,可以正式结婚,反之则各奔东西。而“闪婚”是当代社会快节奏速食文化的产物,是指青年男女闪电相识,婚恋速配。闪婚族的观点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婚恋感觉不在时间长短,即使是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也不一定就能了解配偶,也不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

从以上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传统和现代并存,恋爱动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对婚前和同居普遍持认同态度,对其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认为恋爱和其行为是个人的“私事”,因而忽略了社会道德和责任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形成了模糊,片面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0一208.

【4】孙守成,李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婚育行为;婚育责任;“性道德”意识

近些年来,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达到70%,且有部分大学生已经选择在大学期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1]。虽然大学生对婚育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但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婚育行为的正确与否,既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大因素。只有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才能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造福于社会。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在爱情的真谛、婚恋的目的、幸福的婚姻诸问题上尚存不可忽视的偏差,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婚育认知误区,以摆正爱情、婚姻在求学道路上的位置,从而树立起健康、理性的婚育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婚育行为的偏差

1.婚育价值观:“寻找感情寄托”或“曲线就业”。当代大学生的婚育价值观明显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恋爱动机是为了“寻找感情寄托”。上海师范大学《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原因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寻找感情寄托”(35.1%)成为90后最主要的恋爱动机[2]。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男生排在前两位的是爱情(50.8%),孤独(42.7%);女生排在前两位的是孤独(68.9%),爱情(51.9%)[3]。二是婚恋的目的是为了“曲线就业”。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部分女大学生婚恋观悄然改变,公开声称,“做得好”不如“嫁得好”,[4]女大学生征婚愈演愈烈,婚恋观多为“曲线就业”。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建奇博士指出,女大学生通过婚姻来实现“就业”或暂缓就业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幸福的婚姻是两情相悦,定位于经济的婚姻,出发点就有问题。”[5]

2.婚育责任感弱化:忽视社会公德,缺乏道德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婚育责任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社会公德。生活中有人认为恋爱天经地义,是两个人的事,与其他人无关,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其言行举止违背了社会公德。有的人在寝室里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进行谈情说爱,打扰室友的学习和休息;有的人旁若无人地在校园公共场所相拥搂抱,甚至亲吻。二是缺乏道德责任感。据调查,现今有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并不审慎,有的事先抱定要恋爱的决心,为恋爱而恋爱;有的存着玩一玩的打算,只想借此慰藉解闷、改善单调空虚的大学生活;有的带着好奇心态,想通过恋爱了解异性,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有的学生恋爱掺杂着攀比、虚荣、自我表现、心理生理需要等复杂的功利因素,凡此种种,皆是责任心缺失所致。[6]三是把恋爱看成是一起消费娱乐。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恋爱交往中比较注重从情感中寻求快乐,把恋爱看成是一起消费娱乐,一起享受浪漫。

3.价值倾斜:随意吃“禁果”,崇尚“快乐至上”。近些年来,伴随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速度的加快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已和过去的传统观念或主流观念有着很大差异,集中表现为:一是婚恋程式上的倾斜:恋爱――结婚,随意吃“禁果”。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态度的占48.5%,“说不清”的占27%。也就是说有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7]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可增进爱的发展。[8]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对婚前还是比较宽容的。这样的程式在传统婚恋观中是违反婚恋道德规范,受社会舆论谴责的。但现实情况是这一模式已被半数多大学生认可。二是价值观的倾斜:“傍大款”、征婚“富婆”,崇尚“快乐至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除了与恋爱对象发生之外,部分大学生与非恋爱对象存在着。这种情况包括一些女大学生热衷于当“二奶”、被包养;男学生征婚“富婆”,还包括做“”、的少数人。他们以“快乐至上”为恋爱原则、以自我需要为中心。这些大学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总想通过“捷径”来谋取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利益,通过发掘自己“性”这一天然潜能来谋取自己在物质上、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享受。[9]这种不正常的畸形的是与和谐社会不相符合的,与人类健康背道而驰的,与生物自然规律不相适应的。三是性权意识的偏差:我的性权我做主,别人无权干涉。当今的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普遍存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弱而自我权利意识强,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当前的、现实的、自己的利益和享受。这种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利意识反映在婚恋问题上,急功近利,道德沦丧,价值观、婚恋观扭曲,进而放纵自己的和,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社会、给对方和自己未来的爱人带来不良的影响。爱,对男女双方来说,本来既是一种权利,又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是一种责任与权利,是利益与义务的辨证统一体。然而,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婚恋中对婚恋行为抱不严肃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自由”,可以不受干涉,随心所欲。在他们眼里,我的爱、我的情、我的肉体都属于我自己,我想给谁就给谁,别人无权干涉。[9]

二、引导大学生婚育行为的路径选择

1.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以树立正确的婚育价值观。婚育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婚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婚育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问题。可以说,理性的婚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恋爱择偶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大学教育者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的婚育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认真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现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精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排他、以互爱为前提。要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意识到“平等、强烈、持久、排他”的爱情不是建立在空中楼角,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个人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基础。就人生而言,只有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才具有决定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地位,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于振兴中华的壮丽事业中,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10]那种一味追求“感情寄托”或“物质享受”而抛开学业谈婚恋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真正幸福的爱情。

2.整治育人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以强化理性的婚育责任感。理性的婚育责任感是大学生在行使婚恋权过程中,对恋爱、婚姻、家庭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就其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加强大学生婚育责任感教育,培养其婚育责任感,必须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教育平台,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所成效。(1)发挥国家机器作用,完善法律道德规范,禁止畸形的婚恋行为。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理性的,但是也还存在诸如“傍大款做二奶”,甚至做“”、“同居堕胎”等消极和非理性的现象。这种非理性的婚恋行为有违民法里的“公序良俗”,理应属《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的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增加有关“流氓活动”的相关条款,并明确规定一些禁止性条款,比如:禁止未成年人发生、禁止在公共场所发生、禁止未成年人或未婚女性堕胎等等。另外,还须完善道德规范,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如今,美国已经开始在校园里实行禁欲主义教育。我们也应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不良的发生。只要用法律的、道德的规范来禁止或限制畸形、非理性的婚恋行为,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2)动员社会力量,整治社会环境。就社会风气而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网络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太多的问题。比如:我国对网络管理的力度仍然不够,使得学生在网上获得了太多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色和的危害最为严重。我们必须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以减少对学生的危害。另外,贩卖黄碟、黄色书籍等现象在我国也颇为严重。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11]要大力加强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规范管理,使其成为传播科学正确的性知识,而不是黄色、错误性知识的渠道,促使形成一个婚恋伦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创造一个道德的、文明的、健康的社会环境。(3)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一是开设专门的婚恋伦理道德教育课程,把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特别要在大一的新生中开设相关课程,使大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养成良好的性道德。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帮助工作机制。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应针对性心理咨询的具体情况,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的指导与咨询,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针对广大同学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的情况,应加强宣传,消除人们的偏见。三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旺盛的精力得以适当释放,促进个性协调发展,净化不良情绪。

另外,作为父母,应坦率地面对孩子的婚恋问题,特别是随着孩子性生理、性心理成熟,父母要积极主动和他们探讨有关婚恋的问题,教给他们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3.坚持婚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以培育健康向上的“性道德”意识。“性道德”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坚持婚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努力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性道德”意识。(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婚育权利和婚育义务关系。根据婚恋权利与婚恋义务统―的原理,任何公民享有法律、道德规定的婚育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道德规定的婚育义务。当代大学生在婚育问题上要认真行使自己的婚育权,同时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婚育义务。只有把认真行使自己的婚育权利和自觉履行自己的婚育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要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男女之间的婚育关系总是与应尽义务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婚育道德自我意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婚育情感和婚恋行为,促使他们在责任感的支配下,克制种种感情冲动,理智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2)坚持传统伦理美德标准,努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性道德”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性社会规范意识。就是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性价值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是符合本国社会道德标准的。在与异往中,要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要自尊、自爱、自重,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坚持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评判标准。其二,培育“性忠诚”意识。应鼓励大学生坚持自我控制与自我尊重的立场,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之上的。要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媒体传播的性诱惑时,将现实情况与媒体信息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除鼓励学生保持性纯洁之外,还应帮助已有性经历的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关系,使这类学生重新学习自我控制,树立贞洁观,不再涉足越轨的,以便将来建立美满的婚姻。其三,培育“性羞耻”意识。性的羞耻感是大学生坚持性道德的内心屏障,羞耻心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不道德的。但羞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修养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自身的羞耻感修养,真正懂得处理有关性的问题时,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以及什么是丑恶的,自觉节制自己的不良行为。[12]其四,培育“性安全”意识。强调如何预防疾病和避免非意愿妊娠。这不仅可以引导部分人群进行安全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性教育的加强和性文明的促进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武成,吴孝政.解构与重建: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问题研究[OL/J].http://省略/.2009-5-31.

[2] 王聪聪.10高校大学生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9-11-17.

[3] 寒星.大学生的婚恋观之婚恋道德[OL/J].http://sanmiao 408308316.blog.省略.2007-08-12.

[4] 刘小娟.现代女大学生有怎样的婚恋观[N].金华日报,2008-03-18.

[5] 广州仔.征婚第一,就业第二:部分女大学生婚恋观悄然改变[N].羊城晚报,2009-04-05.

[6] 何英,曹好,金小红.当代大学生恋爱新问题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7] 尹挺.暗访“象牙塔”旁同居村:大学生性观念太开放[N].三湘都市报,2002-10-30.

[8] 李.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显示近半男生不介意[N].南方日报.2008-07-24.

[9] 洪彩华,等.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念[J].理论纵横,2008,(4).

[10] 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64.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1-0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婚恋现状分析

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需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因未入社会而总体上思想单纯,因已是成年人,而对婚恋存在着基本的需求,在我们本次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其中有强烈与异往意愿的男大学生占91.3%,女大学生占86.3%,可见,当代大学生因其思想单纯和内在需要而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常见行为,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并不回避谈论该类话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很多处在恋爱的状态中或者正在走向恋爱。

针对恋爱与婚姻,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子,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财力、性格、品德、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及有无共同话题。据我们的调查,对恋爱与婚姻这二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影响因子,比如性格、品德、有无共同话题,这三个因素成为共性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实在恋爱时大学生们相对看重的,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而财力、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这几个相对现实的方面则成为大学生们谈婚论嫁时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大学生群体因为所处学校环境相对单纯,所需考虑问题较为单一,他们在恋爱时很难有长远规划,即使有也常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毕业时恋爱双方找工作难以确保在同一个地方,加之大学生们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因此他们常常不得不充分尊重各自父母的意见,所以毕业时他们又常不得不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选择分手。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虽然社会经验普遍缺乏,但因为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了解的领域却未必狭窄,见识未必少,同时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未必完全陷于感性,无论是通过上课,参加社会实践,还是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教导,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被培养起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逐渐加深,这种理性思维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加深使他们也逐渐对婚姻爱情有了相对理性的看法。

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假使不幸有离婚的可能,他们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第二种:他们会考虑成本问题,可能选择妥协将就。笔者认为,这两者看起来相反的做法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内在统一的,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反映了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的不同三观投射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他们当然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关键是他们会以一个理性思考的成熟个人的状态来看待婚恋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的看法

我们中国社会传统的婚恋模式是恋爱―结婚―模式。而现在的情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据我们本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并不讳莫如深,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话题,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他们大部分不同意婚前会对今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他们认为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一种自然行为,无须受到谴责,在恋爱的媒介方面,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结交朋友也越来越成为他们恋爱的重要方式,他们对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产生感情进而发生也常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女大学生相对保守,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无论男女普遍缺乏性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从社会、家庭到学校性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1.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据我们本次调查,当前大学生们基本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看到婚恋观教育的细枝末节,一带而过,粗浅而没有说服力,更别提教导性了。教育中大道理偏多,生动活泼、鲜活的案例教育偏少。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并没有秉着“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是一味地回避,这只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己寻找途径对自己进行教育,很有可能误入非正常的渠道,也有可能得到错误的认知,使他们不能及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婚恋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一线应整合资源,把婚恋观作为对广大大学生们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牢牢占领婚恋观教育阵地。

2.加强家校联系,努力使家长与学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形成合力。经过艰辛的高考磨炼后,高中生的身份转换成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进大学立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当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及中学老师的“高考成功,万事大吉”的功利甚至错误理念的引导,特别是家长们,因为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态度上的天然不重视,导致家长极少主动与高校教师沟通,不与高校沟通加上在家庭教育方面极少主动涉及婚恋观教育,使得他们不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情况,也使得大学生们在婚恋观方面常缺乏基本的常识,加强家校联系,正可以促使家长和学校两个层面形成合力,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应创造更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特别在婚恋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看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应注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婚恋观教育方面,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是机遇也带来挑战,挑战在于教育主体很难树立权威,机遇是如果能利用好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那么婚恋观教育的实效将大大提升。社会还应特别注意加强性教育,与文化传统习惯有关,中国人对待性教育始终是采用一种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这使得大学生群体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性安全常识十分匮乏,因此,大学生群体性教育缺乏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而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可以效仿国外从孩提时代进行性意识、性安全教育的做法,回避不能减少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更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利于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培育。

4.大学生群体自身应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自控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虽然不言而喻,但是最终能否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还是要看大学生群体自身,他们在学校期间如何把握好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与恋爱的平衡,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思考个人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加强自控力,都将十分有助于他们阳光、健康婚恋观的形成。

四、结语

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绝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婚恋观,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永远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与研究,2003,(10).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6).

[3]林彦含,蔡向阳.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探析[J].法制博览,2013,(8).

[4]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5]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6]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2).

[7]王兵,蔡敏,等.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2).

[8]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9]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李h.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11]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12]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6).

[13]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14]魏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何方玲.矛盾性别偏见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4

通过以下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研。

调研时间:xx年11月27日---xx年12月15日

调研对象:校本部外语学院、水土学院、经管学院等九个学院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调研情况: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 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 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 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 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 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 ;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 再穷不能穷孩子 ,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 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

(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

(3) 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五、对学校的引导力度的看法 观点比例

很好,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5.71%

有一定成果,但力度不够22.86%

听说过,但没见什么成果14.29%

力度远远不够,亟待加强57.14%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对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消费知识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我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等进行了引导,这说明我校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学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消费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尽快加强有关方面工作的力度。

六、对负翁、月光族的看法

上表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消费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这说明虽然我校学生中也存在高消费现象,但我校学生还有着正确的消费理念。只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可以改变局面。但如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坚决不能踏入高消费的误区。

七、对贫困生界限划定的界限的看法

上图表显示了我校学生对确定贫困生标准的观点,为我校发放助学金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就我校贫困生标准划定的观点整理 学习成绩优秀

无手机、电脑、MP3;注:学习、工作等需要除外

无逃课等违规行为;

不吸烟、不喝酒;

上网较少,穿着朴素,不追求时髦;

月消费金额在180元以下;

生活费无法保证者;

每学期生活费低于2000元;

无经济来源,生活节俭;

经班级投票,学院认真核实;

提名候选人,并跟踪调查;

仔细了解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然后再向各学院划分名额;

由家庭所在地出示贫困证明结合平时表现;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九.解决此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 对当前在校生,由学校制定统一指导思想,然后由各学院团委向该学院学生召开思想引导大会,在会议上引导同学们提升个人的消费意识,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2.在学林路、望岳路、神农路等学校主要道路上置办可长期保持的标语,以时刻提醒同学们。

3.由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林路展出展板,并举行一次拒绝高消费的大型签名活动。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5

 

一、高职生挫折的表现形式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 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 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挫折的来源是多方 面的,总体来说,高职生所面临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环境挫折。高职学院的学生多数来自农 村,与在城市成长的学生来相比,性格较为内向,常 因家庭经济情况产生自卑,在进入大学后,需要面临 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适应来自四面八方各 式各样生活习惯的同学,建立新的同学、师生关系, 在生活上要独立自主,这样就使得受宠一代的高职 生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存在困难,产生挫折。

 

第二,学习挫折。大学的教学与高中的教学有 很大区别,大学比高中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习惯了 安排紧凑的学习生活,到大学,失去了家庭、学校逼 迫读书的外动力后,又缺乏新的求学内动力,就会出 现自我迷失的心态,不知所措,产生失落感。另一方 面,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专业不理想等诸多原 因,对学校或者所学专业不满意,便会产生一种失 落、埋怨等不良心理,进而可能导致厌学情绪,影响 学习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挫折感的产生。

 

第三,情感挫折。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都较渴望交往、渴望理解,他们比任何其他阶段的人都渴望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现代媒体无论是网络、电视剧还是报纸等都到处充满爱情的气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促进了学生对爱情的渴望。与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的环境较为轻松,又为爱情的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在大学谈恋爱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心理上高职生还不够成熟,经济也不独立,爱情不是很稳固。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会遇到种种挫折。心理耐受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克服,而心理耐受力差的同学,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第四,就业挫折。随着高校逐年的扩招,毕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找工作难度加大。对于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低,又缺乏工作经验,总认为自己比不上本科等高学历的学生,产生悲伤的就业观。部分高职生“眼高手低”,对未来工作期待过高,不肯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不肯从基本工作做起,错过签约时机,同样造成就业挫折。

 

二、高职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原因

 

第一,家长过度保护。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当代高职生的家长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陪学生上大学,陪学生找工作。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使得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缺乏抗挫折能力。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部分学生家长很注重文凭,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专升本,忽略了对孩子挫折教育的培养。

 

第二,学校对挫折教育尚不重视。目前,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大多数是仍处于应试教育。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分数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而积累下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另外,知识和技能是高职院校教育重点,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甚至有的院校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份针对浙江省内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并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

 

三、高职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对高职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心态,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人。

 

通过对很多有轻生自杀倾向学生的材料分析,这些学生都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致在遇到挫折时,悲观厌世、一蹶不振,选择用消极的方式,甚至死亡来逃避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人,对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增加挫折承受力的有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理想就是前进的灯塔。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志存高远,心地宽广,跳出个人的小圈子,摆脱种种忧虑和烦恼,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远航。有了远大的理想,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在种种压力、挫折面前,矢志不渝,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获得锻炼,增加才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力量就会散乱,生机就会衰退;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满脑子个人小算盘,思想就会空虚,精神就会瓦解。作为学生应该有远大的追求和抱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挫折时客观存在的,是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要敢于正视挫折,不轻易低头退缩,敢于向挫折挑战,把挫折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关键。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的标准,高职生的心理特征,高职生常见心理冲突的表现及成因,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让学生增加自我认知,了解挫折心理产生的种种原因,学会自我调适。另外,针对一些典型问题,举办一些心理专题讲座,比如举办爱情教育讲座,介绍恋爱沟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恋爱挫折;举办就业心理讲座,重点介绍高职生在就业时常存在的心理误区,让学生既不盲目乐观,更不妄自菲薄,积极投入就业竞争。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解除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有的学生认

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承认自己心理有病,会遭受同学们的讥笑,因而一部分处理忧郁、痛苦中的学生回避心理咨询,即使是老师主动找他交谈,也回避。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咨询对学生本身的益处。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增加抗挫折能力

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 谈心

教育心理学家w. 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任何人都没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人的、社会的或情感情绪问题”。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由于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患病率竟达到20.23%,且呈现日益增多趋势。更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面对处于心理疾病困扰中的大学生,良好的学校和班级、宿舍心理环境这些心理治疗性资源对他们的帮助固然重要,辅导员个别谈心更能及时而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促使他们的心理积极健康的成长。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已经蔓延到了校园,当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只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着史无前例的高学历社会构成,也面临着更高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2002年12月1日,长春市某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一名学生,因初入大学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自杀身亡;

2003年6月17日,长春市某高校一名大四毕业生因无法接受学习成绩下降的事实跳楼身亡;

2006年2月28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五楼跳下,结束了他魂牵梦绕四年的大学生活;

2006年6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名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

以上案例,只是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引起不良效应的一个缩影。200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仅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25人,其中有10人为自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对大学生本身、对校园和对社会都将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暴露与其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所处的成长阶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大学生,相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又有其鲜明的心理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相较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导致这些学生高考失利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据调查,独立学院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考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直接导致高考成绩受到影响。由于承受着高考的失利的巨大心理挫折,学生入校时往往就有明显的心理落差,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性,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较大的压力,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学习和应试表现。

(2)适应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家人的照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从而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应现象,如不能及时调试和疏导,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有可能发生偏差,心理上更加容易受到挫伤,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3)自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原因导致高中阶段的成绩较差,步入大学后脱离家长和高中老师的严密管束下完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产生沉溺于网络、恋爱、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不良嗜好中。

(4)社交能力出现两极分化。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家长担任了一定的社会职务,由于平时的耳濡目染,受其影响,部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突出,树立了正确的交友观,爱情观,能积极应对和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期间家长的过度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从而产生逃避集体活动,频繁请假回家探亲,对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漠不关心的现象。

当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远不止于此,诸如所读专业与自己意愿不符出现的厌学情绪、与家长沟通不善产生对家长期望的逆反心理等,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是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3 独立学院辅导员个别谈心的一般方法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作为高校基层管理者,辅导员在学生的身心健康辅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无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个别谈心是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常用也较为有效的手段。

3.1 倾听

(1)倾听学生。倾听是指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应注意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倾诉自身的困惑。在倾听过程中注意以积极的表情、声音和动作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增强其倾诉的信心。用心倾听不仅有效的表达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尊重,引导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宣泄情绪,同时还为谈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为辅导员更好找出问题症结,进行有效谈心提供依据。

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碍于自尊心,他们经常在集体活动时选择缄默,而这更加重了其在社交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倾听无疑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表达意愿的最好方式。

(2)倾听家长。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能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寻找根源。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作用。辅导员通过联系家长可以了解到学生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看法,主动向家长寻求理解和支持,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的关护。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源于长期的家庭教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行为一般都比较支持,会为辅导员的谈心工作提供关键性依据,诸如学生最信任的人、中小学期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事情等。

3.2 引导

(1)引导情绪发泄。辅导员在进行个别谈心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适度的方式宣泄压抑情绪,避免负面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辅导员可以采取诸如向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写日志(博客)、在无人的地方痛哭、安全的剧烈运动等方式发泄个人情绪。

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压抑情绪宣泄的引导,可有效避免酗酒、打架、自杀等恶性事件和极端行为的发生,变防为导,同时为更多学生提供舒缓心理压力的合理模式。

(2)引导情绪升华。对于长期心理压抑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对将对自我的不满足转化为新的新的心理体验,简而言之,就是产生顿悟。将现有的心理困扰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有价值的社会许可的活动。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在面对挫折时会感到非常痛苦,例如,陷入失败的恋情无法自拔,或与某同学关系紧张等。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体活动或学习当中去,在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舒缓情绪,当达成更高的精神满足后,学生的心理问题随之解除。

3.3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

(1)悦纳自己。独立学院很多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以消极的情绪对待学习和生活。辅导员通过不断地激励、赞赏,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断的强化其自信心,帮助学生学会接受自己,喜欢自己,重视自己的身体、信誉、地位、前途。

(2)告别自怨自艾。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因为对学习环境、家庭环境不满而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对于高考失利且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这种现象更加常见。具体体现在不愿与人交流,对学习失去兴趣,认为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怜者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助和被动的态度,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厄运缠身,行为上退缩逃避,进而导致学业和人生的失败。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同时有效转移消极情绪,帮助学生将注意力从自怨自艾转向对自身未来的把握中去。

4 结束语

21世纪是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的时代,在社会学历构成日益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分析其成因,通过科学有效的谈心工作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为终身教育和自我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完整健康人格,能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2008.

[2]张大均,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