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金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稀土金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稀土金属

稀土金属范文1

【关键词】 稀土元素金属材料作用机理

稀土元素在当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金属材料的运用中能有效降低硫含量,并且能彻底改变杂物形态。在稀土元素的整体作用分析中,通过技术的改进措施,充分发挥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净化作用、吸收作用等,形成整体的机理及功能运用模式。因此,要整体分析稀土元素与金属材料的融合性,在整个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通过对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机理的全面分析,尤其是突出在化学效应、作用发挥等多方面的整体机能,更好的推动稀土元素的作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突出稀土元素的化学原理,构建更为有效的稀土元素运用机制,形成高标准的机理效能,充分发挥在金属材料中的作用。

1 简述稀土材料的整体概念

1.1 概念分析

稀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是从18世纪末叶开始陆续发现,当时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很稀少,因而得名为稀土(Rare Earth,简称RE或R)。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共性是:①它们的原子结构相似;②离子半径相近(REE3+离子半径1.06×10^-10m~0.84×10^-10m,Y3+为0.89×10^-10m);③它们在自然界密切共生。

1.2 特性分析

稀土元素是周期表中IIIB族钇、钪和镧系元素之总称。其中钷是人造放射性元素。他们都是很活泼的金属,性质极为相似,常见化合价+3,其水合离子大多有颜色,易形成稳定的配化合物。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是目前分离稀土的较好方法。镧、铈、镨、钕等轻稀土金属,由于熔点较低,在电解过程可呈熔融状态在阴极上析出,故一般均采用电解法制取。可用氯化物和氟化物两种盐系,前者以稀土氯化物为原料加入电解槽,后者则以氧化物的形式加入。

2 分析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作用

2.1 微合金化作用

在稀土元素的整体作用下,微合金化的作用是一项主要的功能运用,作为稀土原子的整体效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晶界上的偏聚形成于其他元素相融合的方式,这样就会产生晶界的结构以及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改变,形成不同元素的扩散效果,最终导致钢组织发生性能的变化。在这些稀土元素与钢结构的整体融合中,形成不同的钢结构模式,在冶炼方法上也会有不同稀土加入的方法,形成很大的差异,这些稀土强化的作用,阻碍整个晶间裂缝的形成,并出现相应扩展现象,可以有效的改善塑性以及高温塑性,通过稀土能有效抑制动态结晶,对于其中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并在溶解的稀土作用下,从而有效改变渗碳体组成以及结构的物理球化、细化等效果。

2.2 与其它有害元素的作用

在整体的分析上,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可以与其他元素进行有效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在与钢结构中的磷、砷、锡、锑、铋等一些低熔点、有害的元素形成相互融合的效果,这些稀土元素可以与这些元素在杂志的参合下形成较高熔点的化合物,并且还能抑制这些有害物质在晶界的偏离效果。比如,在钢存在有热脆性的情况下,主要是由于钢中具有低熔点的金属元素,因此,在加入稀土元素的钢液中,可以生成高熔点的金属化合物,这些稀土元素就会不溶于钢中,并产生在炉渣之中,从而起到净化的作用。有效减少在钢结构中的杂质,有效避免热脆性现象的发生。其中,对于稀土元素的脱硫、脱氧效果,可以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得到证实:钢中氧、硫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钢液中加入稀土时,极易生成稀土的氧硫化物。尤其是钢结构中在一定范围内加入稀土,就会容易生成稀土的氧化物质,譬如钢中的氧、硫等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上升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钢中含氧量逐渐下降到201ppm以下时,就会形成RE203S型夹杂物,而后形成RE3S4或RES型的硫化物。这些物质就可以有效的包裹在氧硫化物的表层,在经过组成复合夹杂物或稀土硅酸盐化合物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熔点高、性能稳定、球状物质较多的钢化液体,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通过硫化物的形态进行全面控制,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其次,还可以发挥出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捕氢作用,这种整体效能是通过稀土元素在吸收大量氢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储氢材料,将稀土元素融入这些钢结构之中,从而有效的移植钢中氢引起的脆性以及相应的白点,从当前的相关研究表明来看,稀土元素可以有效降低氢的扩散效果,能有效抑制钢的氢脆作用。同时,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还可以有效起到控制整个效果的运用,在钢结构的设计中,降低脆性,形成弥散硬化的作用。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向钢中喷吹稀土氧化物构成的粉剂,在此基础上提高钢的强度与韧性,有效降低脆性在温度中的转变,从而更好的提升金属材料的持久性。并可以提高结晶界对位错运动的相应阻力,提高刚性的疲劳性能,可以有效提升氧化铝夹杂转为球状机能的技术水平,全面发挥铝酸稀土的整体效果,从而构建良好的运行模式。

2.3 稀土在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从目前稀土元素发展来看,目前主要开采的稀土品种在钢中的运用相对较多,尤其是出现了稀土泥重轨、高韧性压力容器用钢等,还有稀土船板钢、稀土车轴钢等一些不同的技术要素。在当前的技术运用下,稀土元素可以有效提高这些钢结构的耐钢性能,增强不锈钢的抗腐蚀效果,并且可以增强钢结构的抗氧化性能,提升整体的高温强度。在具体的运用中,可以结合弹簧钢、齿轮钢等一些抗疲劳性能的稀土元素,形成难以变形的高合金钢的热塑性能,增强金属材质的耐磨性。在无缝管金属材质中融入一定的稀土元素,可以增强无缝管的横向冲击韧性,实现这种韧性的整体功能,并促进其他性能的整体提升,从整体作用来看,这些性能的出现,有利于提高整个管材的使用效果,增强抗腐蚀性的整体功能。

3 探讨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机理

稀土金属范文2

稀土是金属。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自然界中有250种稀土矿。最早发现稀土的是芬兰化学家加多林,1794年,他从一块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中分离出第一种稀土元素。

稀土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分别是轻稀土,镧、铈、镨、钕、钷、钐、铕;重稀土: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稀土以矿物形势存在,所以是矿不是土。中国稀土储量最丰富,主要集中在内蒙、山东、四川、江西等省市,尤以南方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矿最为出色。

稀土精矿中的稀土,一般呈难溶于水的碳酸盐、氟化物、磷酸盐、氧化物或硅酸盐等形态。必须通过各种化学变化将稀土转化为溶于水或无机酸的化合物,经过溶解、分离、净化、浓缩或灼烧等工序,制成各种混合稀土化合物如混合稀土氯化物,作为产品或分离单一稀土的原料,这样的过程称为稀土精矿分解也称为前处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稀土金属范文3

土家织锦是湘西土家族审美文化延续及文化传承的产物,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念让织锦在土家族的服饰、居住、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艺术必需品。本文主要从仿生图形的装饰性、色彩巧妙性和象征寓意性进行归纳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设计思维、民俗心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仿生图形的精髓,也对今后从事仿生图形设计提供帮助。

仿生图形符号的概述

仿生艺术设计是建立于艺术设计的角度,通过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模拟,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作品。主要分为形态仿生、功能仿生、色彩仿生、肌理仿生、结构仿生。而涉及到具体研究内容又可按照仿生对象的种类来划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微生物等,按模拟的完整性分为整体仿生和局部仿生,按模拟的逼真程度分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等。

土家织锦中仿生图形的结构特征

1.简约的抽象造型

土家织锦由于受到工艺的制约――通经断纬的影响,图像表现出强烈的抽象效果。如:土家织锦中的“马毕花”中的小马,其马嘴、身体、四肢都被恰当地用直线与斜线概括成几何形。“龙凤呈祥”中的龙凤,同是用菱形来概括动物的形体,但龙的粗犷与大气,凤的纤细与灵动在不同形式的菱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连续对称的变异

对称在织锦中表现为点、线、面在上下或左右反复而形成的图形,有较强的秩序感,画面稳重、沉静、具有朴素的美感。如“狮子滚绣球”纹样中狮子的表现方式,每行的狮子采取镜像对称,上下错位,画面随之变得活泼起来。

土家织锦中仿生图形的色彩运用特征

1.忌白尚黑

由于受原始宗教的习俗的影响,白色在土家人的生活习惯中有不吉祥的因素。与忌白习贯对应的就促成了另一种倾向一尚黑。传统的土家男女的服饰也以黑和深蓝为主,由于传统的土家织锦染料是天然矿植物染成, 只有靛蓝和黑色这两种色不易脱色。这也成为另一个客观因素。

2.原色的对比与复色的互补

原色的对比是土家织锦中最常见的色彩搭配方式,运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延伸至红、黄、蓝、绿、黑。将一对对相对独立而又鲜艳的原色放在一起,通过颜色对比、色彩面积、构图及其他一些特定空间因素共同构成整体效应。

土家织锦中仿生图形象征寓意性

1.自然崇拜寓意的象征

土家族地区流传的一个梭罗树神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相当普遍,各族神话均认为其是高大无比的宇宙树。土家族认为梭罗树是月中神树,是长生不老之树,它同马桑树、水杉一样,也象征着宇宙与生命。由于土家族以农业为主,据此反映在土家织锦的图案中就是再现农耕生活的内容,如烧山、挖土、打火、砍火畲、扯草、打粑粑等。在土家织锦的图案中有“茅古斯”和“摆手舞”,二者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都对土家族祖先“砍”、“烧”、“挖”的劳动过程和动作。

2.原始图腾寓意的象征

土家族是由多个部族融合而成的民族,既有动物图腾亦有植物图腾。植物图腾就是如前所述的花树崇拜,而动物图腾主要表现为:白虎崇拜与蛇崇拜。白虎崇拜在土家人的生活和传统中,有”敬白虎”和”赶白虎”之分。”敬白虎”是土家人认为白虎是家神,要祭,在土家摆手堂举行祭祀时,要将虎皮置于堂中,跳摆手舞的人要披戴虎皮――用五彩土家织锦代替。而”赶白虎”是土家人认为白虎是邪神,需要赶走。”小蛇花,土家族人们称蛇为小龙,透过小蛇花纹我们可以探寻土家人的先祖也曾是崇拜蛇的部族。一旦有蛇进屋,人们便认为是祖先神回家看望子孙,非但不能打蛇,连大声说话也不准,只能烧香焚纸,祈求祖先神归山,别吓坏后代子孙。

3.生殖崇拜寓意的象征

在作品野鹿含花纹中的“野鹿”象征男性,“花”则象征女性;凤穿牡丹纹中的“凤”象征男性,“牡丹”则象征女性;蝴蝶牡丹纹中“蝴蝶”象征男性,“牡丹”象征女性:鹭鸶踩莲纹中“鹭鸶”象征男性,“莲”象征女性等都是这样的观念题材与主题。织锦中出现的野鹿、凤、鹭鸶等不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中的实物,而是中国古老的生殖崇拜和民间的情爱故事,反映出朴素的世代繁衍的观念,天地相合、男女相交、子孙长续的哲学观念。

4.吉祥寓意的象征

由于我国古代的宇宙观也与西方不同,我国是重视在世,热爱生活。这就是意识观念中,产生了一种祝愿。因此,土家族赋予花、虫、鸟、兽等多种生物以吉祥的寓意,并通过模拟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生物的方式,以此来比喻或象征吉祥、寓意等美好意义,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祝愿。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

稀土金属范文4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

1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

1.1 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

1.2 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试验表明: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竖向压力应力,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能约束墙体的开裂,对限其裂缝产生及发展起一定作用。

1.3 它与圈梁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类似框架结构,可称为“弱框架”,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2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技术要求

2.1 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抗震7度时超过六层、抗震8度时超过五层、抗震9度时,纵筋宜选用4∮14,箍筋@≯200mm,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2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每边伸入墙体内≮lm.

2.3 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下,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五皮砖,水泥砂浆强度不低于M5。

2.4 构造柱按构造设置,不需单独没置基础。当基础顶部设有圈梁时,构造柱可锚固基础圈梁中。

3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常见质量问题

3.1 箍筋、拉接筋设置不满足规范规定

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根水平拉接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在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可用绑扎接头,其绑扎接头长度,一般为35d,在绑扎段内的箍筋间隙不应大于10cm,上述几点除墙体拉接筋正常设置(也不完全保证间距50cm),其它如箍筋加密等经常发现没有完全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术素质差。

3.2 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

在浇注混凝土时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在这层浇筑成型而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便发现下层构造柱歪了,因此在这一层又给找正位置,便出现了上、下层不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

3.3 构造柱“烂根”的现象

因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砌筑完一层后,往预留的“柱腔”内浇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其它垃圾(如碎模板)等杂物,又由于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一平,施工工人常常不能按要求清理柱根杂物、垃圾,管理人员认为构造柱混凝土量相对较少,又轻视该道工序。于是乎,工人草草浇筑了构造柱混凝土,等到期限,拆除模板时,便产生构造柱根部混凝土夹渣、不密实、孔洞等 “烂根”现象。

3.4 构造柱断条

由于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接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而且钢筋排放、绑扎又不规则。在圈梁和构造柱同时浇注的过程中,常常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在筑施工时有时会不小心在“柱腔”内掉进砖渣并卡在当中,阻碍混凝土的灌入;施工圈梁和构造柱时,所采用的沙石又往往都是级配不良的原料,如有大石块存在,也会使构造柱拆完模板时,出现孔洞、蜂窝等不密实的“断条”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浇注,如果振捣棒不能插捣下去,振捣不到位,也会出现“断条”之处。

3.5 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摸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也不用水清洗,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

露筋和麻面。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

“跑浆”。一方面由于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另一方面,模板拼缝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浆体流出,形成“跑浆”。

空洞和“断层”。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代替振捣,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拆模后,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4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认识。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4.1 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是先砌纵横墙,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浇注,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4.2 施工马牙搓的构造柱,从每层柱脚开始,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进的原则,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5层砖高),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4.3 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绑扎点要牢固可靠,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z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且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即加密),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6拉结筋的要求,必须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

4.4 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搅拌工艺要求。粗骨料位径宜用4cm下,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浇注时要按规定留置相应试块。

稀土金属范文5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淋洗剂;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应用率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社会发展的关注焦点,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社会自然环境,土壤淋洗技术是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技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上环境污染全面治理的实施,结合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实际,对土壤淋洗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促进我国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1 土壤淋洗技术概述

土壤淋洗技术是现代环境治理中经常应用的一种先进技术,从我国环境治理的技术应用实际来看,土壤淋洗技术能够从实现单一污染土壤、复合土壤等多种形式的污染土壤还原,为应对环境污染带来的重金属土壤污染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土壤淋洗技术在现代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可以对重金属污染中产生的多种污染进行还原处理,其中包括还原气体、固体、液体等形式的重金属污染源技术,为促进我国社会环境治理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土壤淋洗技术是新技术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结合土壤淋洗技术在实际中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土壤淋洗技术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清洁性高,污染小等特点,对我国社会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完善的发展空间,土壤淋洗技术在我国社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2 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流程

土壤淋洗技术在社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实现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对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流程进行分析。其一,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中原位复位清洗技术实行初步清洗,原位复位技术结合超分子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相关土壤进行初步清理,这一阶段结合淋洗液重力或在外力的作用下,对重金属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保障环境清理的作用,土壤淋洗技术在初级清洗中应用的主要原料采用复原技术为技术的清洗液,实现了重金属土壤淋洗中,淋洗液对土壤的伤害性较低;其二,土壤淋洗技术应用中采取现场淋洗技术,现场淋洗技术的实际应用作用性较高,可以对重金属土壤污染中掩埋重金属土壤,受到重金属侵蚀的土壤进行金属处理,实现土壤淋洗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采用重金属土壤污泥脱水处理后,采用高分子技术吸附污染中的重金属原料,最终将经过处理的土壤进行土壤回收环境处理,完成土壤淋洗技术处理的过程。

3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

3.1 无水淋洗剂的应用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土壤淋洗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土壤污染源产生的原因,实现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合理性治理。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中,无水淋洗剂的应用,是采用酸解或者络合离子交换的形式处理被污染的重金属土壤,这种淋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通过离子置换的将土壤污染源置换出来,同时又在发生置换反应的同时产生水和氧气,从而避免了土壤治理带来的副作用。应用无水淋洗剂进行重金属处理中,要注意控制酸解的应用比重,一般情况下,酸解溶液的配备比重为0.1%为最佳,避免强酸对土壤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实现土壤淋洗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科学应用。

3.2 表面活性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洗技术的应用中,表面活性技术也是常见的一种污染治理技术,表面活性技术的应用是通过增加表面活性剂,提高土壤的层次之间的柔和性和亲水性,达到提高表面土壤的度扩张,而活性吸附技术可以在土壤表层技术的作用,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包含的中金属离子实现离子之间的吸附作用,达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作用。表面活性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吸附水污染中的污染金属,另一方面活性剂可以实现对土壤环境湿度调节,从而实现环境治理中,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调节,大大提高了污染土壤的环境治理的作用,提高环境治理在实际中取得的成效性。

3.3 氧化剂

重金属土壤淋洗技术中,氧化剂应用也是常用的淋洗技术之一。氧化剂作用是结合自然光合作用,对自然环境中的中金属污染物进行污染处理,而氧化剂仅仅作为氧化作用实现的催化部分,主要利用自然光对重金属土壤淋洗进行处理,达到提高土壤中重金属处理作用。例如:氧化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采用活性剂作为重金属土壤淋洗技术实施的主要催化技术,受到自然阳光的光合作用,实现重金属土壤中污染金属的光合分解,达到对污染土壤治理的作用。

4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应用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土壤的污染程度,技术在实际实施中,要注重遵守整体性原则,土壤净化处理的技术应用必须从环境治理的整体出发,积极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与实际土壤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开展不能以破坏其他自然资源为前提,例如:水资源,植物资源等,善于分析整体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效果,把握环境治理大方向,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

4.2 可持续性原则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实施开展遵守可持续性原则,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环境治理是社会经济优化发展的主要分支,我们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实施中,善于把握和运用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在环境治理中持续性开展。例如: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实施人员,对即将净化的土壤进行全面的土壤分析,制定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实施的持续性计划,降低后期镜湖对土壤的损坏,从而为现代土壤堵塞治理提供新的发展规划。

稀土金属范文6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搜集、加工、存储、传递的重要场所,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价值也都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为今后开展相关课题和研究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研究时间、期刊及高频关键词对国内近十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加以总结。

2研究概况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6―2015年国内图书馆有关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好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10日,以“信息服务”为关键词,并以“图书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论文25 562篇。

21 文献年代分析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反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06―2015年间的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年代分布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每年的发文总量都在2000篇以上,2007―2012年每年的发文量更是在2500篇以上。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8年是2006―2015年间图书馆信息服务发文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以后逐年递减。

22 文献来源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分布特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指引阅读方向,为论文的搜集和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检索到的25 562篇论文进行统计,通过表2将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

由表2可以看出,这40种期刊大多数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期刊,其中有13种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通过图2可以看出,2007―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核心论文数量不足当年发文总量的20。由此可见,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研究论文的质量不高。

为了确定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我们采用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数量计算法,[JP]该法是1990年由埃格提出来的。即P=2ln(eE?Y),P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本例中P=21n(17818×2259),取整数为16。即处于核心区域的期刊有16种,分别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等,这16种期刊共刊载论文9 975篇,占论文总数的39,其中有6种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这16种期刊可以认为是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23 高频关键词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简单地归纳出2006―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是近十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另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环境等作为信息服务的载体,也广泛受到作者们的青睐。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的精神栖息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中,将高校图书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邱越秀、李珊、牛淑会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罩写嬖诘奈侍饨?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邱越秀[1]认为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最基本的保证是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李珊[2]认为不能仅靠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对信息服务进行深化开发,将信息情报服务的开展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将专业化服务深入到院系。

张白影、万文娟、李丕仕、王姝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服务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3]。皮维宁[4]等通过调研重庆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环境,提出了拓宽服务范围、扩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智力资源、合理开发校友资源等措施。朱雷等[5]应用专家评分法构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和质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李佳等[6]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王维佳、王茜、彭立伟、陈健等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王维佳[7]提出多维度留学生信息服务方式,即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设计和服务质量反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开展符合留学生需求特征的信息服务工作。王茜、陈鹤阳[8]提出提高对留学生信息服务的重视度、使用电子网络解决借还书难题、针对留学生需求特点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开展追踪服务等留学生信息服务的保障措施。

3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近十年许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此方面研究在2007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曹晶[9]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当前用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宁淑华[10]提出配备优秀的信息人才、搞好信息增值服务、发展集成化服务、加快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

彭春林[11]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各类数据库利用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学科服务、用户教育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1)互动式服务内容成为主体;2)图书馆与读者地位渐趋平等;3)联合服务逐渐增加;4)一站式服务更能满足读者需要;5)重视知识服务。

33 服务创新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此方面研究在2008年到达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李金秀[12]指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理论来源是图书馆学新老五律;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数字图书馆理论及实践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发展的动力。

莫子峰和杨秀英都同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创新。莫子峰[13]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首先要做到树立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多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多渠道信息服务;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在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杨秀英[14]则是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对网络信息检索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1)将人才策略应用到高校的图书馆中;2)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个性化检索模式;3)改变原有的复杂性信息检索;4)改革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形式。刘淑玲[15]也提出了几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模式:1)科学技术查新服务;2)面向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创新服务;3)用户信息培训模式。张玲[16]介绍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

34 个性化服务

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联合会的图书馆专家将“个性化服务”列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大趋势[17],随后在我国也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2010年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以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周灵威[18]汇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不同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用户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服务效率与服务反馈问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李昕[19]在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1)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转变服务理念;2)数据库查询服务;3)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4)建立特色数据库,深度细分定题服务;5)设立参考馆员制度。

黄孝群、王园、覃熙、袁红梅等从高校的领域研究了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黄孝群[20]认为,个性化服务中的实时交互咨询、信息推送、馆际互借、定题跟踪服务等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王园[21]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1)加强馆员素质建设,建立学科馆员制;2)利用计算机协同技术,支撑个性化信息服务;3)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研究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积极引导用户需求。覃熙等[22]和袁红梅[23]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构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出参考意见。

35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指定一些具有这一?W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馆馆员,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从此,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国内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已取得一定成绩,并且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CNKI的数据显示,该领域的期刊论文数量在2012年最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奉晓红、周庆梅、王雅戈等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领域对学科馆员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奉晓红[24]提出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应采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的培训机制、建立学科馆员与学校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等措施。周庆梅等[25]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对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职责以及学科馆员的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雅戈等[26]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学科馆员特色信息服务:学科建设信息服务、学科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工程项目信息服务、学术会议信息服务、学科与实体之间的跨地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