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爱情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爱情的诗句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1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2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这首诗作的爱情刻画之美而拍案叫绝。

一、“露”与“藏”的含蓄美

诗歌创作重委婉、含蓄,忌直白、外露。诗作的含蓄美,就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人刘大也曾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的诗当在最少的诗句中包含更为广阔的艺术画面、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和最深厚的情感熏陶,让读者通过各自的主观感受去领会诗人未及言明的更深更广的内涵,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种“藏”与“露”的艺术。

《邶风・静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艺术,诗作名为“静女”,女主人公却一直没有正面出场,对她的描写刻画都是借助男主人公“我”的口吻叙述、回忆展现的。诗作“露”与“藏”有机的结合让读者借助直接出场的“我”的口吻一点一点地想象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最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诗作第一章这样描写女主人公“静女其姝”,“静”是娴静,“姝”是美好,这一“静”一“姝”把“我”眼中那个娴静、美丽的姑娘用一种平静而又骄傲自豪的口气介绍了出来。“俟我于城隅”写“我”正美美地想到姑娘在城墙角落等着与“我”相见,读者还可以设想“我”还在激动不已地设想自己和姑娘约会的美好场景。正在男主人公兴奋不已之时,情节来了一个大转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情的姑娘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爱”(通“”,躲藏)字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美丽、多情的姑娘其实早早地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待的恋人却迟迟没有出现,调皮可爱的姑娘为了惩罚恋人玩了一个小花招,悄悄地躲了起来,让恋人也着急着急,这才出现了诗作中“搔首踟蹰”的生动情景;因为有了姑娘的“爱而不见”,“我”的着急无奈全都暴露无遗,“我”越是抓耳挠腮,焦急难耐,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姑娘就越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数不多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姑娘调皮、天真、活泼的性格,刻画出一个美丽聪明、调皮天真、充满浪漫情趣的多情少女形象,让读者在想象之后顿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余光中曾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邶风・静女》就是这样一首让人百读不厌、含蓄深情的优秀诗作,可谓情到深处诗含蓄。诗作没有让姑娘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小伙子的视角再现姑娘的美、姑娘的情,通过小伙子的几个片断性的叙述、回忆,让读者尽情想象姑娘的形象、姑娘的深情,于是经过读者的想象加工――一个天真可爱、美丽调皮、情深似海的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邶风・静女》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正好体现了一种“露”与“藏”的艺术,这种“露”与“藏”的艺术如海面的冰山,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在那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二、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爱情是一个动人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爱情常成为诗人的吟诵对象。诗人笔下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情;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生死离别情;也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独立平等情……但如果读者把这些诗作与《邶风・静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其他诗作基本上是一个视角(或男性视角或女性视角)写一种感情(单一地表现男性对女性的感情或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如《诗经・卫风・氓》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视角叙述了自己“恋爱――婚变――决绝”的整个人生经历。通过“我”被遗弃的遭遇,单向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对“他”――“氓”婚前的深情、婚变后的委屈、最后的坚定,而极少写到爱情中的另一半“氓”对女主人公“我”的深厚感情。

《邶风・静女》是一首与众不同的诗作,是一首描写理想爱情的优秀诗作。它用男主人公的自叙角度通过回忆体现爱人对“我”的深情,又用这一角度更为直接地体现“我”对爱人的真情,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有主次之别的爱情,而是两个人的爱情,是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情深意浓的两厢情愿的深情叙述,可谓“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三、浪漫真诚的爱情模式

《邶风・静女》以男性“我”的口吻叙述了相恋男女你情我愿的双向的美好的爱情片断,借这一片断展现了男女双方高度和谐的美好的爱情模式,演绎出了一幕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浪漫的爱情,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懂得爱的艺术;两情相悦是让人向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充满喜悦和幸福。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爱情诗作,但这些爱情故事大多以愁为基调,常是喜剧上场、悲剧结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为超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经典爱情诗句不都是充满了忧伤和遗憾吗?这些诗句让读者阅读之后不由为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一洒同情之泪,在同情之余也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和遗憾:爱情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相爱的人儿应当是幸福的,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却常见悲剧极少喜剧,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邶风・静女》则不然,诗中这对平凡的男女却给后世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充满快乐与活力的爱情情景。“窥一斑可见全豹”,诗人只写了三个爱情片断,但通过“三”个小小片断,读者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片断和瞬间。第一章写男主人公焦急的等待,而这一次的等待可以推想过去无数次的相约――等待――相见的情节。因为有过去约会中女孩的天真调皮的“爱而不见”,才有今日“我”“搔首踟蹰”之时的自我安慰――不是姑娘没来,而是躲藏起来,那只好耐心地等她出现。二、三章描写也是后世诗作中很少读到的相见的甜蜜情景。为何“我”会这样焦急万分却又痴情等待?原来这姑娘是一个懂爱会爱并能大胆表达爱意的多情女子、理想伴侣。传统的爱情往往是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邶风・静女》中则不然,在整首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大胆的爱情表达,“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中“俟”“爱”字告诉我们提出约会并确定约会地点而且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的不是憨厚老实的男性――“我”,而是可爱的静女;“贻我彤管”“美人之贻”中的“贻”字告诉赠送爱情信物的也不是应该采取主动的男性,而是那个深情调皮的静女。在“我”面前,静女永远是先表达深情和浪漫的那一个,而“我”一直是默默接受静女的深情和浪漫的,明明心中已似烈火,表现出来的却永远是静静的湖水。《邶风・静女》无愁无悲,只有等待的紧急和回忆的甜蜜,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诗作,让你感受到满眼的青春气息、满心的清新淡雅,更主要的是它描写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和朝气的幸福爱情故事。

什么样的爱情最迷人?两情相悦,朝朝暮暮相见,时时刻刻相恋。也许这浓浓的情多年后也会淡去最初的浓烈,但有过辉煌的一瞬,未来平淡又有何怨?因为不能大胆地爱,黛玉才会躲在人后终日以泪洗面;因为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秦观才会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因为可以大胆地爱也可以时刻相见,静女才会这样任性率直地表达自己的爱。

姑娘美丽、娴静、调皮、浪漫,充满爱的想象,小伙子真诚、纯朴,是值得依赖的伴侣。这是一对真诚相爱的、懂得爱的真谛的、会表达爱的男女,这不正是恋爱中的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爱情模式吗?

《邶风・静女》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记叙了相恋男女的一次还未真正见面的约会。读了这首诗,我们无不为之打动,为男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为女孩子的天真浪漫,为相恋双方的深情。这是一首难得的同时表现相恋男女深情的叙事爱情诗作,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事事关情,字字含情。情到深处诗含蓄,可谓“无一爱字,字字含情”。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3

1、《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抒写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诗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2、徐陵这二首《长相思》是抒写闺思的。作者通过一个女子对远戍边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现了在阻隔中更显其忠贞的爱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楚。含蓄委婉,是徐陵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诗句曲折地表达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的烦恼。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4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细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时期文化政治中心发生了南移,江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梅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记载。陆佃在《埤雅》中对于梅雨的地理范围、特征、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罗愿在《尔雅翼》中对梅雨的记载说其“连日不绝,衣物皆裛”,又说明了梅雨持续时间长、容易使衣物发霉的特征。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

    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蒙”“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

    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蒙”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诗经》 中原地区 婚爱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这“十五国风”,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这片土地上的,有《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的几乎全部诗篇和《周南》、《召南》、《魏风》、《曹风》的一部分诗篇。“十五国风”共160首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就有84首,占国风的一半还多,加上《周南》、《召南》、《魏风》、《曹风》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诗篇,也就更多了。

所以说,《诗经》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原地区文化元素。本文仅从婚爱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三个方面对其一探究竟。

一、婚爱文化

《诗经》中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的诗歌中,婚姻恋爱诗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婚姻恋爱诗歌内容丰富,再现了当时的婚恋习俗,是中原地区原始婚恋文化的生动呈现。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族的构成、亲族的产生、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婚姻。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婚姻爱情习俗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中原地区一带的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婚姻有着热烈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了惊人的人性的觉醒与力量。在这些作品中,有或大胆或羞涩地对爱情的表白,有从悲剧角度哀婉地对爱情进行诠释。

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陈风》中,有一首《月出》的诗歌,诗歌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诗歌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一位男子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诗歌从望月联想到意中人的美丽,想起她的美丽的脸庞,想起她婀娜的身姿,想起她娇媚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绰约的美人,优美的月夜,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别具诗情画意。

而《陈风》中的《泽陂》一诗又表现了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追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中的女子倾其身心思念与追求一位高大卷发的美男子,她忧思悲伤,始而泪流满面,继而忧愁苦闷,最终是头埋在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见忧思之深。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简兮》、《匏有苦叶》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丰》等都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从这些男女之间相互思慕的爱情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爱情表白上,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大多坦率热烈,粗犷泼辣,而女子对男子的爱慕则表现得细腻和委婉。不论是大胆还是委婉,男女之间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情。同时,他们在择偶上流露出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一般女子美表现在丰姿绰约上,男子美表现在硕大魁梧上。这些标准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审美标准何其相似!

男女双方由相互思念发展到幽会和互送定情物,也是这些爱情诗歌中经常表现的内容。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静女》一诗这样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绘了男女约会与赠送定情物的经过。男子很早就来到了约会地点,在女子到来之前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女子到来后送给男子一株红管草,男子因为它是爱情的信物而十分珍视。诗作很好地描绘了男女约会时当事人的心迹。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乡一带的诗歌《风》中的《桑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子衿》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诗歌《陈风》中的《东门之杨》等都是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歌,这些诗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年轻人的爱情心理与追求。当然,除了男女之间幽期密约外,当时,年轻男女还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幽会,如《郑风》中的《溱洧》一诗就是利用三月的上巳节进行游春、嬉戏、谈情说爱、互赠爱情信物的。

当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结果并不都是喜剧。有终成伴侣,和和美美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如《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一诗,通过新婚夫妇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夫妻和乐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温情脉脉,互相体贴,互相尊重,并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是爱情的美满结局。也有婚姻短暂,最终破裂的。这类诗歌多表现男子抛弃女子,另有新欢,忘却当年的信誓旦旦。如《卫风》中的《氓》,《邶风》中的《柏舟》、《日月》、《终风》、《谷风》,《王风》中的《中谷有》等,这些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一带的“弃妇诗”,有的女子被弃后搬回娘家居住,有的虽未回娘家,但也只能独守空房。父母兄长对女子婚姻爱情的干涉充分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以至形成一种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农村仍然十分流行。

描写爱情的诗句范文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学讲练”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有效,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实效性。

二、例谈“学讲练”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一)单元整合课

比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总结――探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有教师设计如下。

自主先学环节:(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学生通读本专题李白的四首诗,标出每首诗中设置的主要意象,分析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结合积累的李白的其他诗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2、读“补充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交流展示环节:小组交流,整合完善,做好记录,班内展示。

1、“豪放飘逸”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四首诗,从意象设置、手法运用、情感内涵等角度解读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

第一小组代表登台为全班同学讲解――“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 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战马,奔腾的黄河。学生能结合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分析透彻到位。

第二组代表登台展示本组学习成果――“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并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修辞效果。

2、分析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四小组展示:

(1)从时代背景分析,盛唐思想解放、激扬向上的时代氛围是李白诗风形成的土壤。

(2)结合龚自珍的评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道、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析李白的思想对其诗风形成的影响。

(3)从诗人读书、游历的经历解读其诗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质疑环节――作品与争鸣

有人评价《将进酒》:豪放是外壳,愤激是内核。有人评价《月下独酌》: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此,有人说其实李白并非真豪放,有人说李白是真正的豪放飘逸,你怎么看?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自由发言。

练的环节――我的思考

请以“我眼中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李白的感情和认识。

(二)散文新授课

在“讲练教”模式下,我是这样设计《江南的冬景》教学环节的。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理散文思路。

问题一:文中哪些段落描写江南的冬景?问题二: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江南的冬景的总体特点。问题三:请为展现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命名,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教师以第五节为例,学生再为2、7、8、9段拟名。

第二环节:重点品读,赏江南冬景。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8两段中所赏句子,各小组派一代表PK、打分。然后每位学生将自己对所爱句子的赏析写在纸上,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这些赏析中或指明手法或结合景物色彩抓意象特点,或分析意境作用及手法表达效果。

(三)加试名著课

名著加试题一般考察学生是否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学生公认《飞鸟集》魅力无穷,语言清新优美,思想深邃。但是诗歌太多,有些读不懂,所以有学生就不愿多读了。那么怎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与安排。

第一环节:知其人――东方诗哲。

学生了解诗人及诗作。

第二环节:诵其诗――清新隽永。

课前让学生边看诗歌边听录音,将325首小诗浏览一遍,顺手用不同的标志画出自己或体会深刻或有疑惑的诗句。然后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朗读展示这一环节中来。我把诗歌内容分成自然、真理、爱情、女性、人生、世界六大主题,每小组一个。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小组再按不同的方式朗诵所选诗句。时间大约两分钟。他们在练习朗诵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单独朗诵和齐读相结合,男生和女生朗读相结合。从课堂配乐朗诵氛围看,效果显著,外校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俨然是一场全班的诗歌朗诵会,班里人人都是自然的歌者。

第三环节:品其思――蕴含哲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人生体验,任选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在全班鉴赏。为了便于他们好讲,课前他们将这些诗句写在黑板上。果然,每组代表分析极精彩,从中发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深刻,讲解动情,令听课老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