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棱两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棱两可范文1
21世纪头一个十年的夏季刚刚过去的时候,网络世界有人对2010-2011年秋冬服装及辅料与配饰等色彩趋势曾有预测。
如果还没有忘记,就在时隔不久的2010年1月,“女人味”网站就有人预测当年服装流行色的春夏色彩“一方面表现为冷静、严肃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疯狂、宣泄的,是为了适应这个矛盾变化的多元世界为目的的”。这种说辞,用民间口语的说法叫“两头堵”。可惜的是,事实证明了,两头都没有堵得上。著名的腾讯网站在春夏过后告诉人们,2010春夏的流行色呈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暧昧不明的低明度色调很流行,浅香槟粉、裸色、白灰,这些接近于肤色、难以描绘的“无色调”占据了2010春夏T台的半壁江山,中性的白色和灰色成为当年春夏设计师们偏爱的色彩,这一季不论是白或者灰,都展现出暧昧不明的气息,灰色淡到几近于白,白色暗淡得接近于灰。
须要提请注意的是,没有应验预测所说出现绚目的色彩,不等于就应验了预测所说的另一种,即冷静和严肃,模棱两可、暧昧不明和冷静、严肃绝对是两个概念,冷静和严肃是明确的,是有主见的,模棱两可和暧昧不明却有犹豫、彷徨、拿不定主意的味道。弄清了这个区分,回头再看“偏爱”一词,用词者就有些掉以轻心。服装设计师固然可以时尚,可以标新立异,也应该有前瞻性,但是,前瞻并不等于就可以一味地弄主观故意,服装设计师的前瞻,往往还要瞻市场之所瞻,瞻众人之所瞻。
色彩构成中许多东西已经约定俗成,几成定论,在许多相关文章、著作和教材中都写有现成。如色彩有心理效应,心理效应之中又有色彩的想象性,想象性中又有色彩的空间感,有色彩的量感如轻重,质感如软硬,情感如兴奋、沉静、明快、忧郁等等。色彩还有象征性,如:
色彩的象征性,它关联到我们的信仰、个人情绪以及对色彩的想象力。色彩通过视觉并由视觉传达到大脑,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异,影响人的心理感情。色彩与象征性的联动,这种知觉上的认知过程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是与地域、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相关联。比如:红色象征着喜悦,这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红色能给人以激情,让人兴奋不已,所以我们把它比喻成亲情,给人以活力,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又比如: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环保,象征着春天,春天绿草如茵……
关于色彩的象征还有许多。比如白色代表纯洁,粉色表示温馨,蓝色象征清爽,灰色象征颓废等等。这些已为许多人所知道,几乎已经固定,已成概念化。
若是作为教材,似乎也只能这样概要地表述,涉及色彩的象征,却并不这样简单。色彩的象征并不就是固定的,也有不固定性,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甚至会寓有更深的、甚至难以言表的东西。梁实秋曾引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的话说:“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我仅要选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中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
从装束可知人文,从装束上的色彩也可以看出一时代人的心境和情绪。现在回头看,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难以描绘的“无色调”占据了2010年春夏T台的半壁江山,却未必真就是服装设计师的偏爱,他们在这一年的春夏到来之前也许有过前瞻,他们瞻到的也许恰恰是他们什么也没瞻到,什么也瞻不到,他们看不到人们要如何选择,看不到人们在这年的春夏要用什么样的色彩去表达或表现自己,看不到人们是要兴奋还是要冷静。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服装设计师也许恰又看到了人们不知要如何选择,看到了人们在这年的春夏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色彩去表达或表现自己,看到了人们既不兴奋,也不冷静,更多的可能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中说不出变数的情况下的茫然。于是,服装设计师们的色彩也就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难以描绘了。
服装设计师要具有敏感性,他们也的确敏感,甚至早于日本人和美国总统就发现了问题,虽然这问题也是暧昧不明、难以描绘的。就在服装设计师们那色彩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难以描绘的服装在2010年春夏的T台上飘过不久,入秋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就说了,聪明的日本人不知道应该制造什么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寻找市场和经济的热点,21世纪头一个十年里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世界的人从上到下都茫然了。这个时候回头再看2010年春夏T台上飘过的那些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难以描绘的颜色,可以说,这颜色里隐含着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态和情绪,这颜色恰可以视为一个年代的象征。
到此可以得出结论,流行色不只是色彩那么简单,它是爱好,是时尚,但其中也有所藏,藏着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甚至还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指向。
模棱两可范文2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算命的小故事其实很多。比如明末李自成已经攻下潼关之后,京师大震,崇祯皇帝觉得明王朝日子不多了,到底前路如何?要问问神仙。所以有一天青衣小帽溜出皇宫,在街上找了一个测字摊,旁边看了半天,觉得这个测字摊还可以,前面说的都挺准。然后皇帝就上去了,说我测个字。
算命先生说:“说吧,哪个字?”“有没有的‘有’吧!”“问国事还是问家事呢?”“问国事。”
先生一看说:“这字不好。为什么?你看这个‘有’啊,上面是‘大’的一半,下面是‘明’的一半,这意味着大明江山去了一半了,你说这国事能好吗?”
崇祯皇帝一咬牙说:“不对,我说的不是这个‘有’,我说的是朋友的‘友’。”
测字先生看了半天说:“问国事问家事?”“还问国事吧?”“我告诉你更不好。为什么?你看朋友的‘友’,是反贼的‘反’字出头。‘反’出头不是朋友的‘友’嘛,更不好。”
崇祯皇帝一咬牙一跺脚说:“我问的不是这个‘友’,而是申酉戌亥的那个‘酉’。”
测字先生看半天说:“问国事还问家事?”“还问国事,”“更不好!为啥?因为你看这个‘酉’,是九五之尊的那个‘尊’字,砍头砍脚,皇上都没了,你说这个国家还能好吗?”
对于这种模棱两可文字的猜测,有一个说法,说这叫“猜笨谜”。他说谁呢?说。
这个人虽然对教育很有功劳,但是他经常干这个事――猜笨谜。比如他研究《红楼梦》,就叫索隐派。他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读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
模棱两可范文3
对于创造力来说,想象力是否丰富很重要,音乐是最富想象的艺术。英国音乐学家柯克指出:"创造性的想象力把作曲家情感的思流转变为音乐的形式……"。想象力是连结主体的精神与作品并使其转化成音响物质结构的桥梁,是作曲家完成创造的必要途径。缺乏想象力的作曲家只能算是一个手艺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通过多年高中音乐教学实践深深感到,音乐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一堂音乐欣赏课上,我为学生播放的曲目之一是巴赫《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咏叹调》。在播放作品之前,我并没给学生讲解乐曲的内容,而是让他们认真聆听,根据音乐大胆地想象。听完之后,我鼓励学生把自己所想象到的试着说出来,开始他们好像有些茫然,不知如何把自己想象到的事物和体验到的情感说清楚。这时我就启发他们先分开来想,然后再联想。分想就是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分类,这样比较容易找到答案,比如我分别提出乐曲是什么样的速度?音色如何?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等具体问题,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沿着这个线索一一回答出来了。可见分开来想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之后,我又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想象,它可使学生在头脑中联想到其他形象并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很多同学都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比如有的同学联想起一部小说中的一个流浪者,"他从小浪迹天涯,以偷为生。一天,他来到一个教堂过夜,乐手们正在演奏乐曲,优美的音乐围绕着教堂盘旋而上,一直到达那高高的尖顶上。他听着听着被乐曲感化了,决定重新做人。"他认为这首《咏叹调》就有这样一种魅力。还有的学生联想到的是缓慢流淌的大河,河水似乎载满了沉思,他仿佛站在这宽广的河边,听见了自己心灵的对话,心境是那样放松和宁静……在同学们充分发言之后,我再做最后的点评和总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感到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单单靠传授就行的,而主要应该靠启发、引导、指导,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由于每个人受阅历、生长环境、知识面、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和习惯等因素的约束,所以个人的想象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在启发个人想象力的同时,又采取了让大家讨论的方法,使每个人的想象力互相启发,从而得到集体智慧的激励。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讨论时我注意了两点:第一,只要发言都给予鼓励,不论怎样都不包含任何批评的成份;第二,鼓励学生想象得越丰富、越新颖越好。这种集体的激励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有价值的观点也就会更多地产生。
音乐还可以使人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模棱两可的思维。在我们的头脑中,有时需要用模棱两可的思维来激发创造力,尤其是在创造的萌芽阶段,指示得过于明确,反而会使想象力无从发挥,而模棱两可的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孕育阶段将会发挥作用。音乐可以使人产生这种思维,它是抽象的,它所表达的感情和描绘的事物往往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能够说清楚,有时甚至是模糊而多解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模棱两可却可以转化为优势,它更能给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可以说,在想象形成的过程中,过早的"明确",容易产生局限与呆板,从而限制想象的形成。音乐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自由的思维天地,它的容量极大,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这种不太明确的模棱两可的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模棱两可范文4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且给予和结束战争的某些承诺。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会议没有结论。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与盟军进行和谈。之后,日方便等待苏联的答复和盟国正式的最后通牒。
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当时,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通讯社发表了铃木声明的英文译本。笔者的翻译是:“我认为联合公告只是重复开罗会议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完全将它忽略,并且为了成功地结束战争而坚定地战斗。”
从这段译文中,可以看出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明确地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决心要与盟军决一死战。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之后,美国于8月6日向广岛投下原子弹,令10万人丧生。8月9日,美军再以原子弹轰击长崎市。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回忆此事时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就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而根据战后文献和裕仁天皇及铃木首相的发言,日本当时的确没有拒绝《波茨坦公告》,只是暂时不予置评,等待苏联的回复。
有些人说铃木首相一语误国,没有明确地表示暂时不评论此事。也有人认为铃木当时确实是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只是日后日本遭到原子弹袭击才倒过来说。也有人说是翻译的人译错了,导致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悲惨下场。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笔者找到铃木当年回应《波茨坦公告》的日文原文。这段声明和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通讯社的英文译本内容有很大差别。日本战时首相铃木说“不回应”《波茨坦公告》,日本同盟通讯社将铃木的话说成“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路透社和美联社更是将铃木的话说成“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战时总统和军方首长看到的文本是路透社和美联社发出的版本。结果,日本就是在政客、译者和编辑的疏忽之下,吃了两颗原子弹才无条件投降。
模棱两可范文5
1.在“报销部门”处,填写报销者所属的部门分支;
2.报销日期处如实填写对应的报销日期;
3.单据须标注清晰所附件的张数;
4.报销项目处写清费用支出用途,切忌摘要中填写得模棱两可;
5.写完金额,前面加上“¥”,以防止金额被改动;
6.合计数算清后如实填写;
模棱两可范文6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东就食。”
2、有人翻译为: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和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前来讨伐成蟜的将军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3、这段文字并非晦涩艰深,但史记简约,解读起来模棱两可。仅第一个“反”字,在理解上就会出现歧义。反,即可理解为长安君成蟜将军率部造反;亦可以理解为长安君成蟜将军的部下造反。反又通“返”。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