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私有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私有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私有化

国企私有化范文1

199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2489%的峰值,社会学教授出身的巴西外长卡多佐被当时的总统“赶着鸭子上架”出任财政部长。随后,他成功实施了“雷亚尔计划”,这是1940年—1995年巴西的第八种货币,居然为久治不愈的高通货膨胀率“套上了笼头”,卡多佐在1994年年底当选为巴西总统,1995年通货膨胀率骤减至22%。

同时其在1995年到2003年任职期间,推动国营企业民营化,积极引入外资等,为巴西成为金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新财经》:5月30日,巴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过去三个月,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这会不会引发巴西国内通货膨胀及资金外流?

卡多佐:在央行看来,未来通胀控制在6.5%以内是被认可的,而不是4.5%。银行要发展,必须考虑在其经济领域如何利用资源来保护人民利益,同时银行业的发展也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央行不采取措施,就会像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样造成金融机构破产,银行破产,社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

《新财经》:我们知道您除了“雷亚尔计划”,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是不是造成巴西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卡多佐:当时很多人反对“去国有化”,我记得当时27个电信公司的决策者都反对这一政策,现在道路、航空、石油、矿产等重要领域50%还是控股在巴西人手里,国企私有化主要是把竞争对手引进来,让你思考自身企业决策、提高效率等,当时的确存在许多风险,记得当时外资银行家进入巴西时,他们也参与了金融系统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化就会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相反,巴西中产阶级队伍一直在壮大,更重要的一点是巴西阶层具有流动性,中产阶级可以往更高阶层走,巴西正在为每个阶层向前迈一步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得益于教育上、经济上等多项政策支持和巴西人民不断争取幸福等,我们可以看到从2004年开始,我们属于贸易顺差国家,市场很旺盛。

《新财经》: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巴西已经消除了不公平?

卡多佐:不,不是。不平等仍然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虽然自从1993年来,巴西中产阶级一直在增长,在我担任总统时代,最低工资当时增长了44%,现在最低工资增长了20%,同时全民收入都在提高,也有550万家庭受到政府资助、100万家庭获得小额贷款等等,但这些仍然没有改变我们的不平等现象。我认为改变贫穷、不公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有策略性的理念来指导,中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每个国民拥有良好的教育,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制造业出口,这样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新财经》:那您在担任财政部部长的时候,第一项工作就是公布政府财务数据,当时遇到过怎样的困难?

卡多佐:我认为我们的财政部是一个非常独立的机构,老实说,当时我的想法是想做一些特别“左”的事情,1988年10月5日我们颁布巴西历史上第八部宪法,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取消总统直接颁布法令的权力。所以1989年我们经过自己选举选择了自己的总统,但非常遗憾的是1992年该总统就因腐败问题而下台。新总统上任后,我当时受总统要求担任财政部部长,虽然第一任自身选举出来的总统已经下台了,但我们政府存在的技术性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通货膨胀等等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上我们当时70%的经济收入来自于出口,所以我们需要跟议员沟通、谈判、甚至斗争,我们要向巴西人民公布政府的财务报表,比如我们的原料出口到底是多少?我们的政府财政收入又是多少?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当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这些巴西的所有财务数据都整理好,并向公众公开,这对巴西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财经》:金砖国家的发展受到全球瞩目,作为金砖国家的代表,您认为中、巴两国如何加强合作和协调机制,未来中巴将在哪些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

卡多佐:中国和巴西有很多相似点,比如国家比较大,经济增长快,出口较大,对全球的金融格局和自由贸易都有自等。不过,两国也有很多不同点。从经济贡献上考虑,相对来说,内需市场对巴西的经济贡献较大,而中国是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大。中国是巴西非常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除矿产和能源,中巴合作领域非常多,比如食品等。未来,我们希望中巴之间有更多资本、金融方面的合作,中国有很多盈余储蓄,可以考虑向巴西输入更多资本,并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率。

国企私有化范文2

我国经济改革不断的深化,对于当前的国有企业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应当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企业的综合建设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在国有企业的内涵方面下功夫,而这种内涵具体就是指企业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本文将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对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出自己简单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思想工作;文化建设

1 国有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国有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无论是在形式设计还是文化载体的选取过程中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领导者都认识到了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将该工作纳入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个企业都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文化载体将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的推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在企业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今国有企业在思想问哈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首先,在文化建设的形式上缺乏创新,很多企业不结合公司现状,只是一味的去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方法,但在实践中效果并不明显,其次企业的文化建设注重表象,一再在形式和载体上下功夫,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层次较为肤浅,缺乏实质意义,故对企业的发展并未起到影响作用,另外,很多企业错误的将思想文化建设当做了对于员工的思想教育,不断的组织各色各样的学习,缺乏对于管理经营制度的思考和企业文化内涵的渗透,使得企业很难建立优良的管理机制,对外的企业风貌也具有较低的影响力。

2 国有企业加强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市场迅速发展,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已经全面展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各大企业的挑战与竞争,据统计,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三百多家进入中国市场,这给我国的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除了在技术与产品的不断研发与进步外,提高国有企业员工思想素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同志曾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所以当今的国有企业必须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领导者要时刻明白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工作,尽管其对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其影响力是最持久的,他不仅会带给企业一个规范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更会赋予企业一定的意义,带给每个人一定的企业精神,在整体的环境与净胜的感染下,员工才会凝聚一心达成共识,而优良的企业文化也对外展示着企业的成功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扩大了影响,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

此外,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运营制度以及经营管理也起着巨大的统摄作用,在企业的成长与运营过程中,利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但是仅凭着利益动机只能维持企业的短期发展,真正的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的是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只有不断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满足企业成员的归属感与心理满足感,减少甚至消除由于物质动力而造成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让企业的发展更为合理与迅速。

3 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

3.1 国有企业思想文化建设需同实际相结合

国有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要与两方面的实际相结合,首先,国有企业应当紧跟我国当今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原则扎扎实实地策划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故当今的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当符合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方针,不断的朝着我国国有企业建设的目标发展,其次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当今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适合自己,故当今的企业应当不断的对自己的发展实际进行研究,了解自身的文化内涵,寻找自己的发展着力点,在众多的文化发展方法中找到适合自身的那条道路,不断的推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以企业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保障

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错误的将其理解为对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较为片面的理解,在当今的建设中,企业应当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制度,让企业制度建设成为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保障,成功的企业文化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制度在实施企业文化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制度作为支撑,为使企业文化跟上时代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企业发展,企业制度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加强企业文化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以制度来表达企业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以制度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固化。

3.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断创新思想文化推进形式

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在产品的产量以及销售方面展开,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各类文化衍生品中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企业要想在这些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和动力,不断的创新思想文化的推进形式,不断的吸收优秀企业的文化精髓和载体形式,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在管理制度和经营形式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使得企业在对内管理中新形式的管理机制得到员工的认可,对外公司风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企业离胜利就不远了。

4 结语

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应当突破简单的利益和物质动机,在不断的推进文化建设中取得竞争的胜利,当今的国有企业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家应当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洪强.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程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中外企业家. 2008(05)

[2]唐志丹,西凤茹.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的沉淀分析与优势发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7) [3] 卢晨辉,许建明.中国国有企业运作的两条规则[J].经济研究参考.2005(17)

[4]里白. “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邓荣霖教授[J]. 经济师. 2002(12)

国企私有化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廉洁文化 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必须反腐倡廉,杜绝腐败现象,从而保证国家利益最终实现。廉洁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在企业中对于弘扬正气,预防腐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与企业廉洁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在此,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就如何认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问题谈几点见解。

(1)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既时尚又古典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自已的核心文化

体系。

(2)对企业廉洁文化的认识。企业廉洁文化是廉洁文化的特殊形式,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过程。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宣传廉政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对廉洁文化的正确认识,大力进行廉政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对廉洁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使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受到强化,提高对贯彻党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党员干部对廉洁工作产生质的变化后,不但从思想上接受、认同,而且用于指导实践,落实在行动上。

(3)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的是,两者都属于观念形态,都服务于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廉洁文化主要是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氛围为指向,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的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

2 廉洁文化在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廉洁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无形又有形,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极其重要。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廉洁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廉洁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廉洁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企业内部广泛传播,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廉洁文化借助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介工具,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舆论导向作用。

(2)廉洁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可以形成共同理念。廉洁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企业职工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广大党员干部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这对于规范从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发挥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廉洁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可以促进行为自律。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需要多种社会因素以及各种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而廉洁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廉洁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手段,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违反了观念的价值准则,廉洁文化的软性控制就会发生作用,对自己的行为自动加以纠正,从而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

3 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中建设廉洁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努力营造“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廉洁文化氛围.笔者经过工作实践,对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几点思考如下:

(1)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企业要发展,根本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搞好廉洁文化首先要从领导班子抓起,充分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表率作用―这是公司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工作重点。一是当先行。注重强化领导干部“重德修身”、“独善其身”干事业的思想教育。二是重深化。以八小时内、外为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作用发挥的全方位监督。三是塑形象。在开展廉洁文化活动中,为抓好廉洁文化形象宣传,紧紧围绕“正、勤、实、廉、严”下功夫,做足“五字”文章,努力当好廉洁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争做廉政建设的表率。

(2)创新载体,注重效果,增强廉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企业廉洁文化创建中,要注重寓教于乐,潜移化,润物无声,使廉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即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读书思廉,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性。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二是媒体颂廉,增强廉洁文化的群众性。三是丰富内容,增强廉洁文化的多样性。四是活动促廉,增强廉洁文化的实践性。

国企私有化范文4

关键词:劳务派遣;用工单位;风险完善

随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创新工作也不断走向深入,在国有企业用人机制远不如民营企业机动灵活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无一例外地从源头上大力控制用工总量的增加,并开始引入劳务派遣管理方式,合理控制着员工队伍数量和规模的变化。特别是很多新成立或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一直将优化队伍结构,控制员工总量,实现员工队伍精干高效列为首要任务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劳务派遣人员已从国有企业生活后勤等辅助、替代性岗位,渐渐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营业务方面。可以说,劳务人员岗位分布广,所占比例大,员工队伍身份多元化成了新建或改制国有企业的新特点、新常态。但是,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用工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也有相应的法律风险和弊端,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发挥劳务派遣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规范管理,依法运行。

一、劳务派遣管理模式的主要作用

劳务派遣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人事管理和企业管理方式,可为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解决企业成立初期人员配备不足和技术力量不强等问题;二是带来了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快速提高了用工单位管理水平;三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员培训时间和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成本;四是减少了人事管理事务性工作,增强了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灵活性、自由性,使用工单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及优化配置;五是避免了处理劳动争议可能产生的麻烦;六是一定程度上盘活和平衡了局部范围内的人力资源。

二、劳务派遣管理面临的管理风险和主要困难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长期开展劳务派遣管理,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具体问题和潜在风险。一是保持劳务队伍稳定难度大。很多国有企业的劳务人员主要来自系统内相关兄弟单位,来自环境条件、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如有的从东部到西部,有的从北部到南部。当然,也有些劳务人员来自于企业所在的相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加之远离家人等因素,导致劳务员工稳定性差。劳务人员由于在用工身份、薪酬待遇、职位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与用工企业正式职工存在具体差别,企业对劳务派遣员工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难以有效渗透,导致部分劳务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归属感不强,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二是难以得到大批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近些年,由于劳务派遣业务发展很快,有些劳务单位对思想觉悟较高,专业素质较好的专业人才同样缺乏,因此,他们有时不愿意把最好的人才派出到相关用工单位,导致派出的劳务人员能力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满足用工单位岗位需要。特别是新成立的国有企业,由于建设晚,起点高,工艺设备先进,自动化水平高,有些劳务人员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缺乏相应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与这些新成立的国有企业对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有较大差距。由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特点,个别劳务人员往往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学习和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取得的培训效果和能力提升有限,以致用工单位难以得到大批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难以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和企业文化氛围中。有些劳务人员长期在外从事劳务,但人事关系(包括党工团关系等)一直还保留在原派出单位(用人单位,乙方),作为实际用工单位的甲方,日常工作中难以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管理;作为外派人员,原派出单位对他们的管理也很松懈,于是出现了管理缺项,甚至存在甲方、乙方都不管的情况,客观上造成劳务人员游离于企业核心管理之外。由于劳务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他们以前所经历的工作生活环境、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理念等与现在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使得用工单位在向他们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党工团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融合等方面存在较多具体困难。四是在选人用人方面不能掌握主动权。在劳务派遣模式下,由于受体制机制或平衡系统内人力资源等因素限制,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用人的主动权掌握在劳务派出单位手中。个别劳务单位总是想将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员派出到用工单位滥竽充数,常常提供学历、资历、上岗证等虚假信息。在没有大量后备人选可供挑选的大环境下,用工单位有时很无奈、很被动。五是使用劳务派遣并不能真正起到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劳动合同法》第63条之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从同工同酬的含义理解,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的报酬显然要求是同样标准。而且,用工单位还得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同时,用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社会保险费等费用,派遣单位均会约定由用工单位承担。另外,《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说,劳务派遣用工的成本更高。六是不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国有企业要长远发展,就要有长期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劳务派遣模式下,被派遣的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是短期为用工单位服务,被派遣的劳动者对用工单位几乎没有感情寄托,不同的用工单位,对他们来说只是不同的工作地点而已,劳务人员与企业步调难一致,思想难统一。日常工作中,部分劳务人员常常把自己置身局外,工作中临时、凑合意识强,长期、稳定意识弱,似乎企业的发展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造成部分劳务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个人潜力难以发挥,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很难与自己所工作的企业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三、多措并举,研究对策,规范管理,防范风险

国企私有化范文5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精细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得越来越好,在现代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开始广泛地运用到了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应用也有效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其属于企业提升效益以及生产力的非常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预算规划,企业就可以对下一年度的利润进行预见,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将投资方向决定下来。因此,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现在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国有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以及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其属于一系列的量化的对整体经营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并且可以有效地监控和执行以上的目标。其次,利用对全面的预算编制,可以使现代国有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可以使相互之间的了解得以增强。[1]再次,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还可以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提升,并且可以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强化,其不仅是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员工和部门绩效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有效地结合绩效管理和预算。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地开展员工和部门的考核工作。最后,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强化,还可以将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从而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因此,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积极地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精细化的操作和管理,国有企业采用自上而下的全面预算,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对企业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最终会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取代粗放型的管理模式。[3]通过对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些企业仍然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就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三、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重视。首先,很多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具有较低的地区员工参与程度,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并不具备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因此,企业的管理层、部门主管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消极地应对。[4]

(2)不完善的组织体系。首先,财务收支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发展基础。所以,预算管理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财务部门对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控制计划。其次,组织体系的保障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做好的关键,然而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具体的经营中并不具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这样导致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很多部门没有参与进来,最终使得预算的可指引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3)不健全的考核机制。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形成健全的预算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而且有很多个人的情感因素掺杂在业绩考核工作中。在开展考核工作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根据进行判断,并不具备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等特点。

四、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的有效对策

(1)对管理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首先国有企业的各级领导班子必须要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具有充分的认识,积极的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全面地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

(2)对组织机构进行健全。要想有效地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且使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益充分地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而且要让全体员工充分的认识这些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够让员工真正地做到自觉的遵守和执行,从而能够最大地发挥全面预算的效用。为了能够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质的确保,必须要对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体系进行不断的健全。国有企业要利用健全的组织体系使每一位员工都做到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实现。[5]

(3)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国有企业必须要严格地按照相应的制度开展各项工作,而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使国有企业科学合理地制定和顺利的执行企业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制度。例如,国有企业在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工作的时候,可以对平衡记分卡进行充分的利用,立足于内部运营、创新、财务以及市场等几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年度目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还要使国有企业个人的工资收入与考核的结果相挂钩,并且要实施组成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在国有企业发展中预算管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4)严格的执行全面预算。国有企业的年度全面预算方案一旦汇编完毕,就必须要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报审,一旦正式批准之后,就不可以实施随意地更改。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予以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从而最终保证国有企业实现管理目标。总之,国有企业必须要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在各项业务工作中保障各部门做到有章可循,这样除了可以极大地方便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之外,同时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也十分有利。

五、结语

利用全面预算可以将预算体系建立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国有资产在投入和收益方面的稳定性得到确保。向国家支付相应的收益是国家出资兴办的企业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全面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得到推行之后,国资委就能够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掌控。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就是要将国有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明确下来,从而能够对国家的资金收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将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来。

(作者单位为北京航天万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卜茜.浅论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2(04).

[2] 李鑫.深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措施[J].冶金财会,2012(05).

[3] 孙平.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2(14).

国企私有化范文6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规划缺少系统性

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一阵风式”倾向,或为应付上面要求抓一阵,或为创新特色抓一阵,或为造声势抓一阵,企业文化建设长远规划、系统规划做得不到位,影响了企业文化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活动形式缺少有效性

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存在“照抄照搬”现象。习惯沿用过去的老做法,套用他人已有的模式,创建活动形式雷同,没有切实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活动,导致活动重点不突出,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际操作缺少融合性

缺少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想,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就企业文化建设抓文化活动,没有实现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载体有效对接、内容有机融合。把企业文化建设只作为党群部门的业务工作对待,没有全方位纳入企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四)机制建设缺少长效性

长效机制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它不仅解决短期问题,更着重在解决长远问题。有的企业只把文化建设当作软任务,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而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规范职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的“硬标准”。

二、创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统筹部署,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企业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高起点起步,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务求实效。

1.建机构、抓规划。

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明任务、抓落实。

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制定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明确方法步骤,层层分解任务。

3.搞试点、抓推进。

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选择具有行业特点的单位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适时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

(二)活化载体,突出企业文化活动的渗透性

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各项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化载体,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渗透力和亲和力。

1.搭建企业文化活动平台。

注重把文化创建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廉洁文化通过“文艺唱廉、典型赞廉、读书思廉、书画颂廉、征文写廉、竞赛知廉、媒体传廉、家庭吹廉、格言寄廉、说案警廉”等载体,由点到面推进,上下联动展开,领导带头参与,形式多样展现。

充分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载体,积极创作散文、诗歌、小故事、箴言、书画等优秀作品,编辑成册,供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3.举办企业文化活动赛事。

根据单位实际,每年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如,结合反腐倡廉建设确定“廉洁颂”文艺演唱会、“强作风树正气”主题演讲赛等活动,以增强企业文化活动的感染力。

4.培育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要把培育、提炼、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并充分尊重职工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

(三)选准路径,注重廉洁文化拓展的广泛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全员工程,既需要明确定位、找准路径,又需要全员参与、深入拓展。要把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过程,作为提高认识、接受教育、深入拓展的过程,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1.推进企业文化进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是廉洁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使领导者发挥组织领导和实施协调以及带动表率作用。

2.推进企业文化进岗位。

以覆盖企业各个岗位为重点,搭建企业文化上墙面、上桌面、上窗面、上版面、上页面“五上”展示平台,营造无处不在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要把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不断规范职工从业行为。

3.推进企业文化进站队。

基层站队是国企的基本单元。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站队、进厂区、进班组,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橱窗、走廊、网络等阵地,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四)建立机制,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规范性

搞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落实是关键。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系统化,将系统化的做法常态化,将常态化的做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1.建立思想保障机制。

制度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首先必须被信仰。只有将制度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每一个人内心深处认同的信仰和法则,内化于心,才能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认同、认可企业制度。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坚持从完善制度抓起,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企业特有的制度文化。要及时总结企业文化成果,使其固化于制,用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精神的弘扬。

3.建立落实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