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信息管税税收管理税收工作
信息是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信息管税”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思路,是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发展,给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纳税户的不断增长、经营形式的多样化、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将会更加明显,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日益突出。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和落实“信息管税”,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已成为税收工作的重大课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信息管税的界定
(一)信息管税的内涵
从信息管税的内涵来看,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消弥信息“孤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它是税收征管模式的重大转变,是税收征管思路的重大调整,是税收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由之路,是降低税收成本、增加税收收入的有力抓手。通俗点说,“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信息管税的作用
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推进执法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科技手段为纳税人遵从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引导纳税人自我修正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范和化解不遵从风险,把信息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出来,达到信息增值利用目的,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目标。本文认为,“信息管税”是对传统征管方式的革命,是税收征管工作实现自我超越的一次战略调整,是对税收征管四位一体(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管理监控)互动机制的有效推进。
(三)信息管税的意义
深刻认识信息管税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现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的今天,市场经济领域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管理事项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加突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技术型、知识型、信息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在为税收提供巨大的税源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怎样突破这个困境,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信息管税。
二、信息管税的现实不足
从整体上看,由于信息管税仍在探索过程之中,完善信息管税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配套,加上社会上对信息管税的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信息管税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与逐渐完善的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信息管税的内外协调急需加强。就内部而言,目前信息管税机制在环节上不够流畅,衔接不紧,影响了信息管税效能的发挥;就外部而言,税务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缺乏涉税信息交换,许多部门对协税护税重视不够,参与主动性不强,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重要的涉税信息,加大了信息管税工作的难度。
第二,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有待规范。一是信息采集方面,可利用的基础信息资料较为单一,目前的税务部门的许多征管软件系统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不利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涉税信息评估分析。二是税务部门现使用的单一操作软件系统过多,没有进行较好的整合,存在机外人工操作,无形中增加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第三,信息采集与利用深度不足。从实际情况看,信息采集与利用是信息管税的关键,涉税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一直是税收工作的“软肋”,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低、利用差,对纳税人所知晓、掌握的情况严重缺乏,这也是税收征管水平长期难以提升的主要瓶颈。
三、信息管税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一)构建信息管税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信息管税中,税务机关如何在大量采集、海量分析、全面应用信息进行管税的同时不增加纳税人负担,务必创新信息管税互动机制。一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国税机关与地税、工商等部门之间以及国税机关内各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核查比对。二是改革目前的机构组织模式,按照机构扁平化、工作流程化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管税工作由征管部门控制向流程控制转变。形成岗位间、流程间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三是将原来控制下各个独立的信息孤岛串连起来,依流程形成完整信息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传统人工作战、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少信息采集整理的重复劳动,使信息管税真正信息化、科技化。如开发网上申报系统、税银完税系统、发票查询系统、异地办理、同城通办、国地税联办等方式,减轻纳税人负担。
(二)构建信息管税的互动体系
第一,建立信息采集互动体系。信息采集、录入、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解决采集哪些信息、从哪儿采集、由谁来采集以及采集标准等问题,努力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其目的就是主要解决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根本是解决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有效管税?大家知道,现在税务机关获得信息特别是征管信息只限于纳税人的申报表及附表所列的静态信息,却不能有效引入纳税人相关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价格、利润、资金流量等动态信息。具体讲。一是采集哪些信息。如传统的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人生产经营成本信息、影响纳税人的宏观、微观政策信息;二是从哪儿采集。如税务登记信息(可从地税、工商、质检、公安部门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等进行),纳税人生产经营成本信息、发票、财产、财务信息等的采集(可从水电气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工资备案、房管部门、银行资金往来进行),影响纳税人的宏观、微观政策信息(广播、电视、报纸、政府公文进行);三是由谁来采集。可成立信息收集分析中心,再将信息传送利用,在税源管理部门可设信息收集分析岗,再归集一个部门,再统一分析后传送利用。出台信息收集、分析、通报办法,明确机构、人员,建立信息收集、录入、加工、处理、分析、更新、维护机制。
第二,建立信息分析互动体系。从哪些角度分析?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要充分利用加工、处理后的涉税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比对、分析和评估,发现差异及时核查原因,找准强化管理的方向,有效预防漏征漏管。因此,信息分析要抓“创新”。首先,在选题分析方面,要紧紧围绕税收征管主题。其次,在分析手段方面,不断创新分析手段,完善分析指标体系,拓展信息分析模型。再次,在分析效能方面,要在抓好事后分析的同时,逐步将工作前移,实现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考核的有机结合。最后,在分析应用机制方面。它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应建立起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税收信息管理流程,形成合力,发挥税收信息分析应用的最大效能。至于在落实时,会出现按现有征管办法无法处理现象,这就要健全管理体系。
第三,建立行业信息互动体系。建立农产品、商贸、化工等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体系,在薄弱环节领域健全商贸行业手机、汽车、超市、药品、酒类等税源管理办法等,总而言之,有多少个行业,就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如针对零散税源是否可建立社会化管理,通过联合地税、财政、工商等部门,建立信息需求、信息收集、信息比对、风险控制的社会化综合治税管理办法。如针对小型微利户、低税额户可建立基准税额管理办法。通过单位用电量、单位材料能耗等要素分类测算,建立针对小微户、低税额户的基准税额模型管理办法,既可方便今后的税收征管又能保障信息验证比对,也可增强税源管理的可参照性。如针对一般企业建立常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的第三方信息获取渠道,一方面为第三方涉税信息传递预留数据传输的接口,确保数据传输畅通;另一方面能优化信息分类的框架,提高高风险企业筛选的有效性。如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建立个性化项目风险管理办法。对重点税源企业在抓好常规风险管理的同时,建立针对企业股权转让、大规模佣金支付等非常规项目的风险管理预案。
综上所述,信息管税工作成败取决于人。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应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来统领信息管税工作,采取有效办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税才会扎根于心,信息管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最终实现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国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管理 [A] .财政若干问题研究 [C]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宝荣.税收管理创新研究 [J] .财经论丛,2008(6)
[3]尹淑平.借鉴 COSO 风险管理理论提高我国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水平 [J] .税务研究,2008
[4]樊 勇,赖先云.现行税收征管法中需要修订的若干问题 [J] .税务研究,2008
[5]黄 琼.对税收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8
[6]《税收管理与使用税法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J]. 2006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信息采集;分类管理
现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其相关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税务部门的重点研究方向。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有助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降低征管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税收风险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管理、申报、协助义务的主体
在履行法定义务时受主客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潜在损失,是税法遵从的潜在危险。(一)国外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现代意义上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最早源于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3年,美国联邦税务局(简称IRS)对全国“灰色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问题开展调研。据统计,因纳税人对联邦所得税法的不遵从行为,导致1981年全美有900多亿美元的税款流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税收管理领域,逐步形成了成型的理论体系。1997年7月,OECD下属的财政事务委员会(简称CFA)了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提出了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的理念;2002年5月,CFA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在伦敦召开,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04年10月,CFA批准通过了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将税收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确定优先次序、处理和评价等步骤;2008年3月,OECD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在南非开普敦召开,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纳入研讨范围。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在税收征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首次正式提出“防范税收风险”的战略目标[1]。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国税局首次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税源管理中,逐渐建立健全了成型的税收风险管理框架。这一创新举措先后得到了江苏省局、总局的认可。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在青岛组织召开税收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研究探讨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如何引进和应用风险管理知识,与会单位就如何有效规避税收风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11年《“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三)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税收征管力量弱化与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激增的矛盾日渐凸显,税收风险压力空前加大。随着现代税务管理的不断深入,对执法精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风险也会加大。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是主动适应税收发展新常态,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开展情况
菏泽市国家税务局自2016年设置风险防控机构以来,始终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挖掘应用为重点,努力构建税收管理大风控格局。市局机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全市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为:大力构建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处理四个阶段的闭环式管理机制。1.组织专业评估团队。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管辖的格局,面向菏泽市石油加工业、采矿业、货币银行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重点税源和高税收风险行业,针对征管工作中所发现的税收风险点,从全系统内抽调精干人员构建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推广运用行业风险管理模板,实现专业化风险应对。2.落实信息化治税。重点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针对涉税信息大量游离于税收管辖外的突出问题,菏泽市国税系统与全市50个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016年采集整理并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推送涉税信息逾11万条,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税源监管力度不足的困境。3.实现差异化管理。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2016年,全市共完成纳税评估1405户次,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共组织入库税收2.42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1.42%。
(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菏泽市国税系统在风险防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工作中还将面对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办纳税人税收风险大。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在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增长的同时,由于配套管理措施不到位,新办纳税人大量存在登记信息失真的问题,给征管工作带了诸多困难。在税务登记管理中发现,大量按照改革之前的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资质较差的民事主体也获得了市场主体的资格,这部分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普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经营范围信息模糊,税务人员仅通过登记的经营范围难以准确判断其经营主业,给纳税人税收管辖权的界定带来难题,直接增加了后续税务管理工作难度。2.开展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作为实施风险应对的重要方法,纳税评估是在“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下提出的,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面临着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加强税源管理有效方法予以强调,并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税收征管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未涉及有关纳税评估的内容,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从其法律地位来看仅仅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对税务执法人员和纳税人的法律约束力较低,致使纳税评估工作始终处于法律边缘,实践中缺少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无章可循。3.信息应用水平不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然而,虽然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预警分析指标已相对完善,但税务部门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应对能力上还存在不足,信息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涉税信息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一是对现有系统数据信息利用不到位,不能主动整合金税三期管理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及出口退税系统等平台的有关信息;二是对第三方涉税信息利用不充分,仅仅将其作为校对纳税人自主申报信息真实性的工具,而不能有计划性地进行整合分析;三是数据信息分析深度不够,对“指标元-指标-风险管理模板-防控方案”的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掌握不到位,工作中仅局限于单项数据的校对与鉴别,缺少关联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公民纳税遵从意识有待提高。纳税遵从意识是实现纳税遵从的必要前提,是指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条件下,纳税人基于对自身主体地位、自身存在价值和自身权利义务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税法的理性认知、认同和自觉奉行精神。根据陈金保2016年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大多数理性上认同依法纳税的理念,但自觉自愿遵从的态度并不积极,往往是迫于严厉的税收征管措施和偷漏税的惩戒才照章纳税[2]。在许多人看来,偷逃税款似乎算不上违背道德的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力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与道德约束,部分纳税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容易出于侥幸心理偷逃税款。即便被税务机关发现并严厉查处,纳税人依然有可能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被“抓了典型”。如果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公民的纳税遵从意识,不能实现对偷逃税款行为的零容忍,单靠税务机关日常检查,难以完全防范纳税人恶意逃避缴纳税款的风险。2.税收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完善规范的税法体系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纳税遵从的根本性保障。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型的经济及法律关系不断涌现,现行税法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税收立法进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税收领域长期存在部门规章代替法律的现象,造成税收执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有效法律依据支持。例如,2011年新疆瑞成房地产公司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税局一案中,地税局依照《征管法》第35条规定,认定纳税人销售价格偏低,应补缴增值税。然而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地税局作出的处理决定缺乏上位法依据,最终判决税务机关败诉。另一方面,正因为税收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税法执法也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后续管理措施较少,因责任界定不清,一线执法人员倍感税收执法风险高,时常有如履薄冰之感,致使在执法过程中缩手缩脚、畏首畏尾。3.税务机关自身存在的不足。去除种种外部因素,菏泽市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短、自身管理经验不足、风控理念和工作机制都还不够完善,也是今后工作中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方面,风控思维尚未建立,部分税务机关负责人,对税收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片面地将评估入库税款作为衡量风险防控工作水平的唯一重要性指标,未充分发挥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职能效应;有的单位未能将税收风险管理与其他征管工作有序衔接,实际工作中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切实开展整体效应分析,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人认为税收风险管理只是针对纳税人,未将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与岗位廉政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另一方面,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有的单位机构设置不到位,受行政编制制约,风险防控机构只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质效;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科室之间还没有形成整体效应,自主查找、集合风险点时仍然是各自为战,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协同分析。
三、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税务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本章将以英国、美国的税务风险管理为例,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
(一)英国:完善的大企业税收风险信息系统
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evenue&Cus-toms,HMRC)自2005年重组后,一直把大企业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成立了大企业服务司(LBS),并成立13个特别调查组防范税务欺诈行为。英国的税务风险评估系统在有效数据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体化规范管理。1.配备专门人员,实行对口管理。HMRC针对每一户大型企业,委任一名高级税务官员担任客户经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r,CRM),实行对口管理。CRM负责掌握大企业的营运信息,化解双方的认知差异和误解,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同时为强化企业风险责任意识,英国税法同时也规定,大企业必须指定一名高级人员,全权负责企业的税务会计安排。如有失职,将对该人员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2.整合纳税人信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HRMC在逐步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于20世纪末建立起由风险情报识别系统(IRIS)、数据分析处理系统(DAPA)和身份认证系统(IDA)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可以收集到居民企业甚至部分个人的收支信息,然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加工、整理,发现其中数据不匹配的项目则交由风险情报系统进行识别。得益于完善的评估系统,HMRC一旦发现存在税收风险,就可以启动针对性的调查。3.评定风险等级,开展分类管理。HMRC通过开发数理统计模型,对对纳税人收入、资产、负债等信息归类整理,推算出纳税人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分别交由地方办事机构、一般调查组和特别调查组核查处理。地方办事机构对于纳税遵从度高、风险低的企业,一般不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涉及个人的疑点信息,尽量采取电话沟通、邮件提醒等“温和”方式处理;对于中高风险的企业,则由调查组深入开展实地核查,采取纳税评估、风险干预等措施,规避税款流失的风险。
(二)美国: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税务审计
美国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交税是永恒的”。偷逃税款一旦被审计人员发现,严重的要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唯有纳税和死亡无法避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震慑力:全美50%以上的税务人员从事审计(稽查)工作,配备了经济师、金融产品专家、电脑稽核人员、数据分析师、信息技术员等专业人才;每年自然人约0.65%被审计(其中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自然人约0.98%被审计),C类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约0.87%、S类型企业(类似于国内的个体工商户)约0.3%被确定为审计对象;查补的偷逃税数额每年约有570亿美元,每年提请税收犯罪调查约1300件,平均90.2%证明有罪,人均判刑22.7个月。美国税务系统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税务审计,得益于高质量的涉税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3]。1.审计人员专业化。美国对税务审计人员实行等级制,查帐人员分为普通查帐人员和国际查帐人员。对大企业和跨国集团开展审计时,由法务、国际税收、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审计工作小组,如有必要,还将引入计算机、石化、经管等领域的第三方专家。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报告和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如有违反将严惩或被开除公职。审计案卷由法务部进行复审,法务部有权调整审计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退回重查。2.审计选案针对性强。美国税务机关拥有庞大的税收信息资料库和完善的计算机评估系统,每年都运用网络数据库系统和“应收税款预测”等模型,对要对纳税人的整体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开展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通过对大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大额现金交易、自雇业主、扣除额超过合理范围和修正申报等方面开展综合排查,鉴别纳税人有税收欺诈或逃税的嫌疑。由于美国的税收来源以直接税为主,所以发现申报所得数额与其收入来源不相符、收入数额庞大且无预扣所得税等情况,相关纳税人就将被列为税务部门审计的对象。3.审计工作效率高。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美国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借助与支付终端联网的检查系统,每当有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交易时,税务人员就可以获得消费者、经营者的流动信息,并核实该笔支付是否实现了税款扣除。同时,银行和营业机构在进行巨额现金交易时,必须核对客户的社会保险号和信用卡,纳税人想要利用假名逃避税款将十分困难。州税务署每年至少会对1300-2000万人次的交易信息开展核查。税务人员在审计中,高度重视对现代统计方法和第三方信息的运用,定期对销售发票的相关信息开展抽样检查,从而对交易、收入和支出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四、完善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深刻认识征管体制改革以来的税收工作形势,做好规划统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一)创新综合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前机构人员编制和总体征管力量受限的形势下,必须转变征管方式,最大限度盘活用好现有征管资源。今后应改变当前税收风险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各级税务机关联动的风险管理流程。一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地域管辖为特征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转而根据规模、行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信用等级等对辖区内的纳税人进行分类,设立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借助税收风险分析工具,建立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和风险分析应对模板,形成分行业、分类型的纵向、横向分析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二是实行差异化监管。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推进征管机构扁平化。推进机关实体化,精简机关行政管理职能,从行政、税政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直接履行税源监控等实体职能体制为主转变。
(二)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实现信息管税
税收风险管理的起点在风险的识别,而风险的识别基础就在于及时获取准确的涉税信息,如果情报信息缺乏利用价值,税收风险管理将成为空谈。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切实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高信息利用水平[4]。一是加强系统信息比对。充分利用金税三期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税务软件,整合系统信息,加强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加强第三方信息的利用。加大与关联单位的信息合作力度,理顺信息传输渠道,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各类涉税信息即时集中、共享,解决地方财税建设要求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办税服务厅、基层分局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使各部门及时掌握纳税人的信息,共同防范税收风险。
(三)构建专业组织机构,打造专业团队
为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制导能力,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税源规模、行业分布特点等因素,着力打造风险防控、纳税评估和监督评价三个跨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共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一是成立风险防控团队,配备专职人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开展税收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结果评价,落实完善闭环式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等。二是成立纳税评估团队,按照“集中管理+团队作业”的形式,根据评估对象所属行业规模、风险等级和预警指标,统一调配团队成员,组成个案评估组,实施统一管理,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涉税服务和更直接有效监控纳税遵从风险。三是成立风险监督评价团队,主要负责对风险管理全过程和成效实施复审复核、执法督察、内控监督和绩效评价,切实做到把有限优质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对重点税源的税收管理中,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作者:吴亚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振华.山东省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2]陈金保.公民纳税遵从意识的内涵、测量及特征[J].税收经济研究,2016(2):16-21.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
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顾长虹.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中国税源管理[j].涉外税务,2009,(2):22-25.
commissioner of taxation annual re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税务 创新 风险
一、税务传统业务分析
(一)税务传统业务发展中的困惑 税务传统业务是从代办一些纳税事宜开始的,如代办税务登记、代办纳税申报、代办购买发票、代办退税等工作。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制订的《税务试行办法》中明确的业务范围,大部分停留在代办事务上,咨询顾问、税务筹划和税务鉴证等高层次的业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税务提供的服务仍然在代办涉税事务前裹足不前,发展进入了迷茫时期。主要体现以下方面:首先,客户对税务的认可存在偏差。很多客户仍认为找税务是因为税务紧靠税务机关,甚至误认为税务直属税务局,交费是为了处理好与税务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找税务是因为人员比较熟悉税务机关办事程序,办一些涉税事情比较顺利;也有人认为税务就是帮助报税;也有的是习惯行为,多年来一直交税务费,有一些税收问题可以电话咨询;也有部分人认为找税务是帮助避税。正是因为有了上述的一些税务的认识,在税务有效需求上缺乏正确方向拉动税务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发展。其次,社会各界对税务看法的不一致。我国的税务绝大部分税务事务所都是在当地国税和地税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业务的,在这种模式下不可避免的在社会各界心目中留下一些诸如强制、变相收费等形象。虽然1999年底全国的税务师事务所都相继脱钩改制,但社会各界对税务的认识依旧没有根本转变。最后,传统业务的雷同性和事务性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加剧。由于注册税务师立法的滞后以及行业管理的弱化,税务师事务所发展快,很多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涌入了税务行业,开始从事税务的传统业务,在传统业务这块低端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无序,如低价竞争、“回扣战”、“挖人战”等。
(二)税务业务发展的趋向税务传统业务在遭受冲击的同时,一部分税务机构以及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都开始寻求发展新思路,谋求新突破。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观念突破,为税务业务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1994年国家颁布的《征管法》为我国税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继而国家税务总局又制定下发了《税务试行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税务试点工作。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与人事部联合制定颁布了《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将税务人员纳入了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控制制度的范围,这标志着税务行业同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行业一样,成为国家保护和鼓励发展的一种社会中介服务行业。人们拭目以待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基础性规章,在2005年以国家税务总局令的形式正式颁布,从2006年开始施行。由此,我国的税务开始步入规范化道路。
二、税务业务创新机制
(一)部分税务师事务所的成功案例在税务业务创新方面,不少税务师事务所都在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其规模有大有小,但共同的特点是结合专业研发出新的服务项目并找到对应的客户群体,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深圳文武税务师事务所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业务转型,开始以税务顾问和筹划为核心业务,外资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体,适时开展税收政策优惠申请和税收培训等业务,迅速抢占高端市场,避免在传统业务的恶性竞争。南京石城税务师事务所2001年开始的税前扣除审核业务也初具规模,在业务流程和工作底稿方面的经验已经被全国很多地方学习借鉴,该项业务在该所业务结构中由2001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30%的比重。2005年石城税务师事务所又新推出“1+10”服务(风险管理型税务顾问和10个专项,即纳税审核、涉税争议调解、定制化涉税培训、税务可行性研究、改组改制涉税指导、商务合同涉税审核、税收优惠利用与申请、财产损失审核与报批、纳税风险管理、节税筹划),引起同行业和纳税人的极大关注。2003年辽宁省营口同继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受检察院委托,就某公司偷税事宜出具税务司法鉴定书,最后该公司被判无罪,据该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为了拓展业务,经辽宁省司法厅批准,成立了税务司法鉴定所,为注册税务师拓宽新业务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税务业务创新因素分析从部分税务师事务所成功案例不难看出,税务市场潜力很大,整个行业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只要人们紧紧抓住为纳税人服务,为国家税收征管服务,税务空间就很大。从税务师事务所本身发展来讲。业务创新是永恒的话题。税务业务创新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观念创新。税务传统业务的产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财税分家,税制改革,征管水平以及税务保姆式服务均造就了当时税务产生的土壤。但现在的企业配备了各类财税专业人才,税务机关强力推出服务型税务,网络科技的发展,这些都将传统陷入被动。二是专业人才。税务提供的是智力型服务,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水平,在国家立法上应借鉴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相关立法精神,严格准入,强化后续教育,明确执业责任,这样才能造就专业人才队伍,作为税务师事务所要营造人合气氛,尊重人才发展和价值实现。三是客户需求。这是税务师事务所力争解决的问题核心,只有清楚客户各种需求,对应的产品才能有市场。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可以确定产品研发的方向,也为产品找到目标群体,从而进行市场细分。四是品牌产品。这是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创新的载体,业务创新初始阶段都是一种概念创新,进而转变为市场运作。品牌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单体,本文更多的是指单体,是指特定的服务项目,而不是特指某个税务师事务所。一个成熟的税务品牌产品不仅具备完善的流程和质量风险控制,还要具备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性,否则就不具有生命力。五是法制环境。这是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创新的外部环境,业务创新的力度和市场需求与法制环境息息相关。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文,对税前扣除项目以及新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作出了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前扣除项目审核业务得到了发展,并且得到纳税人的认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自2005年起施行,为税务师事务所增加新的准法定业务。
(三)税务创新业务的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税务在实施业务创新时必须把握质量和风险两个关键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业务创新取得良好预期效果并持续发展。把握这一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质量和风险意识。有了质量和风险意识,在设计方案、执行运作、客户需求反馈、税务机关沟通等环节就会始终“以税法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来指导税务工作,不会因为外界
(客户、政府机关)或暂时的利益而放弃一些原则和观点,尊重执业操守。质量和风险不仅针对机构,还针对客户和国家,不能因为某个不恰当的涉税方案而影响客户或国家利益,所以机构执业质量不仅是自己品牌的灵魂,还是各种利益的关键。二是质量和风险控制流程。质量和风险控制流程是保障,只有将科学有效的流程落到实处,这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做法值得借鉴:有完整的工作底稿、三级复核、两个注册会计师签章、执业风险金及责任追究办法,行业管理也相当严格。部分税务师事务所也尝试制定相关制度,南京石城税务师事务所从2001年开展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工作时就制定一整套流程来控制审核质量和风险,《所得税审核底稿》、《三级复核职责》、《注册税务师签章制度》、《风险金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石城所鉴证报告管理办法》一系列制度约定业务的承接、方案制定、实施、反馈、收费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从而降低执业风险,这些制度初步保证了常规所得税鉴证业务的质量和风险。但随着创新业务的开展,这些制度必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创新业务制定出新的流程,所以每项创新业务都应该有对应的流程来控制相应的质量和风险。三是人员素质。税务是一个智力服务的行业,提供客户服务是靠执业人员去实现,尤其是一些创新业务更是没有成熟的流程和思路去完成,更多的是靠专业知识判断和经验,在也是传统业务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缺乏高端人才。评价一个执业人员的素质至少要从学历、资质、执业经验、创新意识和沟通五个方面去衡量,其中后两个因素至关重要,是完成创新业务的真正保障。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税务审计;风险;管理措施
从整体角度分析,税务审计风险管理是保证税务审计有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主要是通过对税务审计风险的识别,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以降低成本,减少税务风险为主,是保障税务审计主体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现阶段税务部门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税务审计的概念
税务审计主要作用在税务部门纳税征管工作中,主要是对纳税人所提供的申报材料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与核查。从税务审计职责角度分析,主要是推动税务机关合法性、高效性,实现纳税征管的有序发展,并且能够在经费的范围内依法完成税收征管工作。其中在税务审计过程中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需要保证纳税人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税务审计的权威,并且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出现疏漏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第二是在整个税务审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税务部门属于第三方审计机构,其税务审计人员的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审计的结果,所以需要在保证税务人员专业性比较强的基础上体现出税务审计的公平与公正;第三则是税务审计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审计准则进行,并且要依据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加以防范。
二、税务审计风险成因
1.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
当前世界全球化演变的越来越严重,且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外貌经济模式导致大多数企业税务核算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管扩大,税收管理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税收审计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依据税务变化的情况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除此之外,正因为经济的多元化导致诸多不成熟企业的出现,导致财务管理存在缺陷,进而不断演变为税务审计的风险点。
2.税务体系存在问题
第一是立法缺乏风险。与其它税收征管方式相比较,税务审计存在严重的立法不足,且立法呈现出滞后性。当前企业所面对的税务审计比较繁杂,需要采取某一种审计方式加以约束,然而从实质角度分析,当前比较成熟的税务审计因为具有法律约束,所以导致缺乏立法监督。第二是人员管控存在风险。通常情况下,税务审计往往需要审计机关进行核查,并且还需要企业的配合、报表的披露,假如企业对税务审计缺乏认知,那么则会导致审计工作逐渐陷入被动状态。除此之外,审计工作还需要在审计机关与财务部门的配合中才能得以开展,假如在审计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清楚的明确税务审计的职能,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则会导致资料供给缺失的现象,这样一来则无法有序开展税务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财务人员如果无法对税务审计以及税收稽查加以区分,则会导致审计工作缺乏控制力,提高税务审计风险。
3.税务审计人员存在风险
税务审计人员是税务审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税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审计的质量。但是因受到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的影响,税务审计人员同样存在风险,并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从工作态度角度分析,如果税务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性,那么则会导致税务审计存在缺陷,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仅仅以翻阅报表与凭证为主。二是因为税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比较综合、复杂的工作,税务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税务审计知识,并且能够在复杂的报表中查处企业税收回避的证据。根据笔者的调查,当前我国税务工作人员已经进入了新老交替的局面,老一辈税务审计人员掌握丰富的经验,但是却对现代化技术缺乏认识,而新一代税务审计人员虽然精通审计方式,但是却缺乏操作经验,如此一来则会导致税务审计风险提高。
三、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策略
正如上文所言,积极做好税务审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积极提高税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演变的越来越复杂,税务部门所面临的税务审计风险也越来越明显,加强对税务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则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1.实现税务审计信息化
当前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指导因素,在税务审计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遵循时展的要求,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推动税务审计信息化的有序发展。其一,需要积极做好税务软件开发工作,要实现与企业信息平台的对接;其二,需要做好与银行等第三方的沟通,利用第三方获得有效的信息。当然,还需要采取非现金结算制度,积极制定有效的财产登记制度、个人信用体系,如此一来则可以有效避免税务审计风险的发生。
2.实现税务审计的法律化
毋庸置疑,在税务审计中法律法规决定了审计行为,且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审计行为会有所制约。在新形势下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税务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为税务审计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税务审计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税务审计主要依据的法律为《涉外税务审计规程》,该法规在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进一步提高税务审计工作的效率。所以笔者认为,为从根本上提高税务审计的法律地位,需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保证税务审计的职责不再属于稽查局。并且在税务审计中纳税评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立法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还需要积极将纳税人的检查应用到税收征管体系之中,要实现对审计操作流程以及实施内容的细化,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从根本上保证税务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3.提高税务审计人员的素养
税务审计人员的素养关系到了税务审计的效率,积极提高税务审计人员的素养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一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增强税务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提高税务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税务审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积极提高税务审计人员的能力。还需要让税务审计人员明确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与规范,需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可以采取开展讲座或者调查的方式对审计程序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加以考察,了解审计行为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如果出现违规现象需要采取惩罚措施,如此一来才能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性。当然,还需要加强技能的提升,要积极提高审计人员学习新的审计技术,并通过开展竞赛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审计质量为主。
4.制定完善的税务审计配套技术
因税务审计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并且还需要完善的配套技术。现阶段我国审计底稿存在缺陷,技术性未得到开发,所以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底稿,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使审计工作走向信息化道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税务审计中资源有限,无论是人力、物力都被分配到高风险的涉税领域之中,需要积极制定有效的审计策略,在科学选案的过程中与重点行业加以联合,从而真正实现成本与效能的统一、和谐。
四、结语
税务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影响较大,需引起税务人员的关注,加强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税务审计风险处理方式比较多,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管理策略,均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以避免税务审计风险为主,以减少风险发生因素为主,积极转移税务风险,并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实现风险转移,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提高税务审计风险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福凯,钟山.以税务审计为核心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4,11:54-55.
[2]喻凯,王婷婷.风险导向的大企业税务审计――澳大利亚大企业税务审计经验借鉴[J].财会月刊,2015,12:90-92.
[3]夏智灵.风险导向的现代化税务审计――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经验和启示[J].国际税收,2015,05:51-55.
[4]毕华荣.刍议地方税务审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5,20:66-67.
[5]张景阳.税务审计现状和风险管理研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5:22.
税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6
1、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分析
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处理税务相关问题时,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缴税额与应该缴税额有偏差。电力企业的建设、运行、融资等活动中均存在有税务风险,这些都是影响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隐患。电力企业想要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明确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哪些地方存在有税务风险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1、纳税行为不合法带来的风险
电力企业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电力企业的建设融资、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电力生产活动的进行、电力在市场上的销售这些环节中都有税务风险问题。这些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纳税行为不合法带来的。造成企业纳税行为不合法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外部不可控的环境变动
这里所说的不可控的环境变动一般指的是国家为了民鼓励民间资产发展而在在税务相关政策上做出了更改。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市场的控制者,其手段之一就是财政税收。国家财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税务收入,但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的需要,政府往往会根据形势对于税法作出相应的修改。企业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新税收政策,就会在纳税时出现少纳税的情况,有被罚款或加收滞纳金的风险。
(2)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一个好的企业对于税务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保证了企业在税务相关问题上有着准确把握。但电力企业的运行事关国计民生,因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安全生产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税务问题远不及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高。再者电力企业属于国企,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这导致了企业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只用考虑生产,电力企业管理经营压力较小,对于税务风险认识不足。以上两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企业在税务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全面,税收相关人员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电力企业纳税不合法。
1.2、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有误的风险
我国现行的税务管理办法很多,虽然较为全面,但是条目繁多,而电力企业对于税务的关注度低,容易选择不适用本企业的税务处理方法。不恰当的税务政策会让电力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多缴纳税金。举个例子:我国税法规定沿海经济特区的生产性企业缴税是按24%的税率,而内地一般纳税人缴税是按17%的税率。对于新建的电力企业,每100万收入应缴纳税收额为100×17%=17万元,如果没有搞清楚税法,很可能在缴税时按照24%的税率,这样企业缴纳的就是100×24%=24万元,企业多缴纳7万元税款。
2、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2.1、企业重生产,轻管理
电力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保障生产是其第一要务,现代社会没有了电力,一切后果都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保障生产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而电力企业的特殊地位让企业制关注生产不关注经营,电力企业长期重生产轻管理。对于税务的轻视让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岗位设置上较为片面,很容易导致税务风险。
2.2、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如今很多企业都在机制上有着很大的改善,但是电力企业录用的大多是理工科本科生、高职生,这些员工都是在生产岗位,企业对于税务的轻视让企业很少录用管理方面的职员,高层次高学历的职工更不会分配到税务相关的岗位,税务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税务风险自然就高了。
3、加强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意识
作为国企,电力企业在社会上的示范作用明显,电力企业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意识,不仅有助于帮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还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电力企业应该改变只重生产不重经营的习惯,建立科学而全面的企业管理体系。这样企业才能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3.2、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要明确划分关于税务的各个岗位,将责任划分到每一个人,确保各司其职,在税务风险发生时能够追责到个人。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避免人浮于事,人为税务漏洞的出现。健全的制度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