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能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能论文范文1
利用高压变频技术对风机转速进行控制的原理为实现电机输入频率的改变,而在改变的过程中并不会额外地消耗电机功率,能够促进电机综合效率的提高。电机变频节能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机综合效率比较高,且发热量与能耗都比较低;第二,具有无极调速的特点,具有较为广泛与精准的调速功能;第三,启动时所需的电流比较小,节能效果突出,同时也不会对所在的电网造成冲击;第四,不存在转差率损耗;第五,能够促进电机功能因数的提高,不需要在另外加装无功补偿装置;第六,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具有自动限流、限压、减速等功能,同时能够对故障、运行及报警情况进行记录,对系统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第七,依据电量成本对电机转速进行智能化的调节。随着电力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只有对风机的流量进行调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能耗。
2高压变频技术在风机中的变频方式
高压变频技术在风机中进行应用时,其主要的变频方式包括“高-低-高”、“高-低”、“高-高”等,其中效率最高的变频方式就是“高-高”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风机节能降耗的要求。“高-高”方式的变频器中包括集中不同的类型,其中输入为6kV-10kV的变频器,并不需要进行升压变频器的设置;输出电压为10kV的变频器,每项中包含了8个功率单元,而且这些功率单元之间是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如果每个单元的输入电压都为三相710kV,那么其输出的电压则为单相0kV-710kV,而每个功率单元之间都是通过串联方式连接的,叠加之后的输出相电压则为5680kV。变频器的中点与电动机中性点之间并不相互连接,因此变频器输出实际上是线电压,通过A相与B相输出电压形成UAB输出线电压,该线电压最大可以达到10kv,其阶梯波为37。由于变频器中采用了多重叠加的方法,输出电压中谐波含量比较小,已经达到了常规供电电压允许的谐波含量,并不会导致电动机由于附加的谐波而出现发热的情况。输出电压也比较小,给电极增加的应力并不明显,能够直接向普通标准型的交流电将会因动机进行供电行为,并不需要对其进行降容之后再使用,能够在旧设备的改造中进行利用。此外,输出电压谐波较小,并不需要另外在附加输出滤波器,输出电缆的长度也并不受限制。“高-低-高”方式的变频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该种类型的变频器中采用了降压变压器与升压变压器,导致变频调速系统的效率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第二,升压变压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导致输出波形严重畸变的情况,导致电动机由于附加谐波而出现发声的情况,最终导致机械共振及传动、轴承磨损严重的情况。第三,该种类型的变频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噪声。通过两种不同变频方式的变频器的比较之后发现,“高-高”方式变频器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逐渐取代了“高-低-高”方式变频器。
3高压变频技术在风机节能中的应用
3.1风机情况概述
本文选取某企业的1台风机作为节能改造的对象,选取的风机在流量调节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风门调节的方式,风门的开度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实现高压变频技术对风机进行调速节能改造之后,与传统的风门调节方式相比,生产负荷决定了风机的节电量,生产负荷的变化越大,风机节能的效果就越好。实现高压变频技术在风机节能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达到调速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整个调试系统的工作效率。
3.2改造前的电机系统运行模式
本文选取的高压电机都采用的是风机传动的方式,通过风门调节的方式实现风机流量的调节工作。当前,风门调节的方式为改变风机管网特性曲线实现风机风量调节,其主要的原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风机在管网特征曲线R1处工作时,工况点为M1,风量为Q1,风压为H1。如果要实现风量的降低,则需要关小风机的防风版,管网特性曲线变为R2,工况点也随之变为M2,风量为Q2,风压为H2。管网特性曲线的改变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实现风机管网阻力的增加或者降低,在确保风机性能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工况点从M1转移到M2,如果想要实现挡风板继续减小,则管网特性曲线变为R3,工况点为M3,风量为Q3,风压为H3。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风机流量的调节。通过风机调价风量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特点,大部分的风机都采用这种调节方式。然而,通过人为的方式实现风机管网阻力的改变,势必会造成部分能量的消耗,尤其是风量的变化越大,能量的损耗就越多。如果通过电机直接调试的方式来实现风机流量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人为改变风机官网阻力所消耗的能量的节约。因此,提出了电机调速控制模式。
3.3主回路系统方案
3.3.1手动一拖一动回路手动一拖一动回路如图2所示,其基本的原理为:回路中包含了三个高压隔离开关,分别为QS1、QS2与QS3。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够同时出现闭合的状态。在变频运行的过程中,QS1、QS2闭合,则QS3断开;在工频运行的过程中,QS3闭合,QS1与QS2断开。手动一拖一动回路的优点为:在变频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这种明显的断电点能够确保维修人员的安全,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将负载投入到工频电网运行。3.3.2手动一拖二动回路手动一拖二动回路如图3所示,其基本的原理为:手动一拖二动回路中包含了QS1—QS6六个高压隔离开关,其中QS2与QS3、QS5与QS6有电气互锁,QS1与QS5、QS4与QS6安装机械互锁装置。M1与M2分别处于变频状态与工频状态中,而且可以进行互换;在变频器检修的过程中,都可以处于工频运行中。手动一拖二动回路优点指的是只有一个负载工作在变频状态中,能够实现电机使用寿命的延长。
4总结
风能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用风险授信管理体制创新
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宏观调控下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综合经营渐行渐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外资银行加快在境内布局,给中资银行带来明显的竞争压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付诸实施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创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部分前期过热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调整态势。受全球贸易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出口增长步伐放缓。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使企业面临新的经营风险,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波动,这意味着银行正在面临着新的信用风险。各国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体系运营环境的自由化将使风险成倍放大,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方式创新,银行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信用风险。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管制正在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将逐渐地介入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业务的拓展将增加银行的交易对手,进而也将扩大信用风险的范围。可见,无论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还是金融管制放松的压力,或是综合经营带来的新的风险,都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努力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近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提出战略转型要求,落实到具体经营上,就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过分依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向强调风险控制前提下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则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财务重组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根本好转。如果银行不从转变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从源头上遏制信贷风险,那么随着业务的发展,加之信用风险的“厚尾性”,即贷款巨额损益概率大于正态分布下损益概率,不良资产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从而累积成银行业的新的系统性风险,给国内金融安全留下隐患。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反映在业务结构上是表内业务向表内外业务并重转变,其中表外资产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信贷产品。业务重心的转变以及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对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正致力于向国际公众银行转型,这要求银行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充分,给予股东更丰厚的长远回报。如果授信管理不力,将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也会损害中资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价值。
(三)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满足银行业监管要求的现实需要
2004年6月公布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秉承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采用内评法来进行风险评级,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监管部门也对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了要求。2004年2月以来,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一系列监管办法。这些监管办法的制定实施对国内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表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制度等方面正在与国际逐步接轨,走在了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的前面,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就有可能落在监管政策的后面,难以满足监管政策要求,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尽快改革现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
(四)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迫切要求
近几年,外资银行不断加大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拓展力度,贷款业务不断扩大。以上海为例,1997年以来的8年间,各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长了100倍,外汇贷款余额至今已超过了中资银行。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技术和工具,形成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和经营优势。一方面,在提供相同授信额度时可以配置比较少的资本,使银行最宝贵的资本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降低授信业务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减少风险对资本的损耗,节约风险成本。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和较低的产品定价,外资银行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给中资银行带来了明显的经营压力。为此,对于中资商业银行来说,要提高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能力,就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代表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主流成果。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步伐的加快和国内监管方式逐渐与国际标准靠拢,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授信管理方式对中资银行的借鉴意义进一步显现。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注重股东风险偏好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西方商业银行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和董事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由其确定适度的风险承受水平,并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股东和董事会并不要求把授信业务控制在“零风险”水平,而是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在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汇丰和花旗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率一般控制在1%和2%之间,既严格控制了风险承受程度,也不追求绝对的无风险,体现了效益、风险、成本之间有效平衡。股东和董事会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对银行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引导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既定风险偏好标准,确定目标市场、授信标准、信贷政策和程序,使授信业务不至于偏离预定目标。
(二)以降低成本为导向的授信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成本是指在委托关系中,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在总分行体制下,各分支行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当地信息占有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客户的账户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使得银行更接近市场。由于分行比总行更具信息优势,这客观上会促使分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先动策略,以整体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局部利益,放大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取垂直型的授信报告体制和组织架构。在此体制下,总行(地区总部)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分行各职能部门直接向总行(地区总部)对应部门报告。分行行长往往只是分行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业务权限十分有限。在每个层次上,业务拓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分行层次上基本不存在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替换关系。依靠银行内部的垂直报告和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分行过度地当地化,在局部利益的方向上不至于走得过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垂直的报告和监控体制已经成为当前银行授信管理组织架构的主流趋势。
(三)科学有效的授信业务流程
按照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3)的观点,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银行每一项业务都应带来价值增值,授信业务流程也就成为一条价值链。西方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授信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为顾客服务,以提高授信业务效率,最大化授信服务的价值增值。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往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授信业务流程,以减少流程运作成本。这些银行的授信业务环节由有权审批人、尽职调查小组和信贷管理委员会等负责。有权审批人直接接触市场和客户,控制一线的风险,有权审批人在权限范围内可以直接对授信与否发表意见,对于超权限的,直接上报到有权审批人或是信贷委员会审批,而不需要层层上报,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授信管理中的无效流程,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尽职调查小组的运作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疑点进行深入调查,独立提出专家意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保证授信业务流程的有效性。信贷管理委员会则是一个权威的专家审议机构,它不具有决策权,但对决策层的最终决策发挥重要的咨询作用,对整体授信业务流程及其实施效果起评估把关的作用。
(四)强调“以人为本”的授信授权制度
大多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授信审批程序没有集体评审的环节,一般由专业的信贷分析员根据全行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对授信风险做出独立分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一般来说,只有主管某一区域的行政主管和副主管,如分行行长;主管某一行业的客户关系经理和客户经理;从总行自上而下委派的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等人员才可获信贷审批的授权。其它人员无论其行政级别有多高,若其工作分工不涉及信贷审批业务,均不能获得授权。
“以人为本”的信贷授权制度,有助于明确责任,增强有权审批人员的责任心。同时,由于有权审批人专职负责授信风险分析,而不受业务指标完成与否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当然强调“以人为本”的授信授权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突出地表现为个人权限过于集中将诱发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因内部人控制而侵害股东权益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个人的能力技术有限,独立决策过程中也存在出错的可能。此外,个人负责制对有权审批人的专业要求较高,对商业银行加强相关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工程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更多地采用计量模型,以量化的方法进行授信风险评估。目前主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大多已进入以量化管理为特征的工程化阶段,其核心是RAROC,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和内部评级法。RAROC在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除了用以满足股东风险偏好要求并确保风险偏好得以执行以外,RAROC还被普遍地运用于信贷风险管理,如果某项业务的RAROC的值低于银行内设的基准,信贷人员可以提高服务或产品定价,以较高的收益来弥补风险成本。RAROC在激励机制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些银行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亏损达到某一核定资本比例(比如说10%),必须暂停工作到下个月;如果一年内达到30%以上,则被勒令下岗。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重视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大多建立并运用了代表先进水平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和技术。通过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敞口风险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指标,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从而大大提升银行在授信审批、限额管理、风险预警、金融交易定价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同时也为信贷政策的制定、经济资本配置、确定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足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础。
(六)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分支机构众多、业务结构复杂的大型银行来说,全面、高质量的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系统是衡量和控制授信风险的基础。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完成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包括对单笔授信风险和组合授信风险进行衡量与监测,实现授信的内部定价和资金的内部成本核算,并可以具体对每个部门或分行、每条产品线或每种产品、每个小组或每个岗位、每个客户或每笔业务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等。因此,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设施。
三、中资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授信业务一直是中资银行最重要的业务,近年来发展依然十分迅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授信业务仍将在中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占据主要地位。为应对新的形势,中资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方式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并结合国情,加快创新授信管理方式。近年来中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正在提高,授信管理的某些方面正在逐步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从总体来看,中资银行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才刚刚起步,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在改进授信管理方式中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一)确立科学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是促进授信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认知基础。为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中资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摒弃原有割裂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旧理念,建立崇尚风险与收益和谐统一、全面的授信管理新理念。一是必须确立授信管理是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内在统一的理念,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风险管理,并为之创造适当的管理环境,不断地增强信用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协调性。二是必须建立全面的授信风险管理理念。随着中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范围的扩大,授信管理也应涵盖更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表内信贷资产,也要包括表外信贷资产;不仅包括预期损失也要包括非预期损失;不仅包括单笔信贷资产也包括信贷资产组合,等等。三是必须确立量化管理的理念。摒弃一味依靠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的做法,采取定量、科学、客观的风险管理新思维,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种被国际银行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量化工具和技术。四是必须注意将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充分地体现到授信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之中,包括授信管理组织分工、信用风险管理、授信队伍建议等,使先进的理念能够切实地落到实处。
(二)平衡风险与回报,形成适合银行自身的风险取向
实现价值最大化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中资商业银行在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与自身管理能力相匹配、能够体现风险与收益对应原则的科学合理的银行风险取向。当前中资商业银行确定风险战略的首要任务是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职责,发挥股东、董事会对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由股东和董事会确定银行愿意承受的最大风险值(即经济资本值)。各级业务和管理人员在是否给予客户授信额度时,应根据股东和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承受水平,对比授信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综合收益率,遵循“宁让利不让风险的原则”审慎做出授信决策。同时也要在既定的风险容忍度下,力争获取授信业务的最大回报,保证银行风险取向能够使股东偏好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
(三)积极推行垂直、独立和专业的授信管理体制
完善的授信管理体制是加强授信管理的关键环节。中资商业银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结合国情以及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商业银行主流模式,推行垂直、独立、专业的授信管理制度安排。具体来说,一是推进授信集中审批,将授信审批权限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和总行,加强总行对授信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实行授信条线管理,地区总部、分支行的授信管理部门和授信管理人员以接受上级部门和人员的垂直管理为主,以分行横向管理为辅,增强授信管理的垂直性和独立性。三是逐步改变中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贷审会制度为主要审批制度的做法,适时引入专业审批人制度,并使两者相结合。通过对专业审批人的管理,总行可以加强授信审批的集中、专业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建设现代授信管理方式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长期以来,中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十分落后,表现为基础数据普遍缺乏,信用风险程序化监控水平很低,等等。近年来,随着各行普遍重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IT系统的落后仍然是制约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西方主流商业银行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今IT技术的优势,在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缩短业务流程的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双赢”。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步伐,建立实时的风险鉴定、度量、分析和监控的系统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授信管理方式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推进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逐步运用RAROC模型于信用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之中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业绩考核已开始放弃简单的总量水平考核,逐步引入风险拨备的理念。尽管一些银行宣称实施了经济资本考核,但在内部评级法未完成的情况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尚不能完全地准确地暴露出来,这样条件下的风险管理仍具有粗放的特征。中资商业银行应加快内部评级法建设并在完成基础上,尽快吸收并运用RAROC模型于信用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一方面,通过RAROC对各地区、行业、部门、客户等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的测量和管理,一旦发现某笔贷款的RAROC低于银行预定的标准,相关人员可立即采取措施,或者提高贷款定价,或者终止这笔贷款以及时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用风险调整后的、反映长期稳定的收益来衡量业绩。对于创造RAROC值大的信贷人员、分支行,可以在资源和分配上获得倾斜和支持,反之则反是,以此引导各级机构和员工自觉追求信用风险可接受情况下长期收益的最大化。
一个时期以来,交通银行始终致力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注重加强授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截止2004年,我行已将“世行项目”的主要成果推广到所有分支行,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的信贷管理流程,并实行了信贷首席执行官制度。全行授信组织架构和职能、授信额度管理、风险评级管理、授信审批管理、贷后监控和问题类贷款管理都有了统一的规范。其中十级信贷评级体系的全面推广,为内部评级法的开发提供了长期和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
风能论文范文3
旋风除尘器利用离心力和电场力的共同作用分离粒子。旋风除尘器内安装电晕极(称旋风除尘器)但不加电压的运行工况称为旋风除尘器的“静态”工况,此时的除尘效率称为旋风除尘器的静态除尘效率。为了研究安装电晕极对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对常规旋风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各种入口风速下的除尘效率实验。常规旋风除尘器选用长筒体型,筒体直径为40mm、入口尺寸为270×110mm,排灰口直径为116mm。排气管直径为200mm,排气管插入深度460mm。在常规旋风除尘器内安装电晕极构成旋风除尘器,电晕极由15根直径4mm钢筋构成网状结构并固定在排气管上。实验粉尘为400h目滑石粉,发尘浓度控制在5g/m3左右。
常规旋风除尘器安装电晕极后除尘效率明显提高,除尘效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变化规律相同,即先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至一最佳运行工况后,除尘效率又有所降低。常规旋风除尘器最佳运行工况在入口风速V=17m/s左右,此时,其总除尘效率达到了80%;而安装电晕极以后,旋风除尘器的静态最佳运行工况约在入口风速V=20m/s左右,静态总除尘效率达到约85%,增幅为6.3%左右。这说明仅仅安装电晕极而不加电压,就能使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明显提高电晕极。在旋风除尘器内具有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旋风除尘器的阻力
由上述可知,电晕极在旋风除尘器内具有提高效率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电晕极在旋风除尘器内也具有降低阻力的作用。
旋风除尘器阻力系数ξ2=4.81,常规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ξ1=9.21,即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比常规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降低了约47%。因此,靠电晕极的作用,较好的改善了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特性,与常规旋风除尘器相比,旋风除尘器是一种低阻力的粒子分离设备,这对于节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在常规旋风除尘器内安装电晕极,具有降低阻力和提高静态除尘效率(称为“降阻增效”)的作用,为什么电晕极会对旋风除尘器的阻力和效率有这么大的影响呢?下面将进行分析。
三、电晕极降阻增效的原因分析
切向速度的大小和径向速度分布直接影响颗粒分离的效率,同时轴向速度分离影响了粒子在旋风除尘器内有效分离区域的停留时间,必然对颗粒的除尘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旋风除尘器流动阻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进口局部阻力、旋风筒内旋涡流场中的阻力、排气芯管内的流动阻力。
可见,旋风除尘器的阻力和除尘效率与其内部的流场分布密切相关,要分析电晕极降阻增效的原因,就需要知道旋风除尘器内的流场分布。
为了研究电晕极安装前后旋风除尘器内三维速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分别对旋风除尘器内不安装电晕极(称常规旋风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内安装电晕极(称旋风除尘器)两种情况在相同的入口流速下进行了流场测试,流场测试仪器为五孔探针,在除尘器锥体部分及其他一些位置,电晕极比较密集,有的地方五孔探针无法插入,测点适当减少。某些断面在半径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均无法读取数据(4、5孔的压力不能调到平衡),分析认为由于电晕极对于筒体内流场的扰动,这些位置气流较为紊乱,使4、5孔无法保持压力平衡。
1.切向速度的作用
安装电晕极后,切向速度的分布变得平缓、峰值降低。内涡旋不再是强制涡流动,文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另外,内外涡旋交界面半径明显外移,即内外涡旋交界面直径由常规旋风除尘器的0.5de外移为1.2de(de为排气管直径)。在筒体和锥体的上半部,下行流区的切向速度有所增大,上行流区的切向速度明显减小,在除尘器内的整个流动区域,平均切向速度明显降低。
2.轴向速度的作用
旋风除尘器上、下行流交界面内移,即上行流区变宽。在下行流区,轴向速度的绝对值减小,这说明粉尘粒子在旋风除尘器的有效分离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增加,这对离心力分离粒子是有利的,能够提高除尘效率。另外,轴向速度梯度减小,内摩擦阻力降低,有利于旋风除尘器的减阻。
3.径向速度及压力分析的作用
径向速度分布比较紊乱,尤其在电晕极附近,径向速度分布与常规旋风除尘器相比有较大波动。径向速度方向基本都是向心的,其值的大小与常规旋风除尘器相比没有明显的规律,大多数稍微小于原旋风除尘器的相应值,由于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对粒子的分离起着相反的作用,前者产生离心力使粒子做向外筒壁的径向运动,后者则使粒子做向心的径向运动从而进入内漩涡。径向速度值的减小可提高除尘效率。
就静压而言,旋风除尘器下行流区的静压值比常规旋风除尘器略低(绝对值增大);在排气管底部附近,上行流区静压值比常规旋风除尘器增加显著(绝对值减小),大大高于常规旋风除尘器,总的结果是径向上压力梯度减小。
安装电晕极后,径向静压梯度的减小,意味着液体无论是作旋转运动还是作轴向流动,各流层间来自外界的法向作用力减小,使得内摩擦阻力降低。这必然引起旋风除尘器的降低。
四、结论
在旋风除尘器内的特定位置上安装电晕极,在不加电压的“静态”条件下,能使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提高约6%。原因是:电晕极对旋风除尘器内的流场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下行流区切向速度较常规旋风除尘器流场的切向速度稍微增大,下行流区是旋风除尘器的主要有效分离区域,除尘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下行流区的切向速度的大小决定的。因此,电晕极对下行流区的切向速度产生的影响(下行流区的切向速度增大)有利于提高除尘效率。旋风除尘器上、下行流交界面内移,即下行流区变宽,在下行流区,轴向速度的绝对值减小,粉尘粒子在旋风除尘器的有效分离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增加,这对离心力分离粒子是有利的,能够提高除尘效率。
旋风除尘器内的阻力大大降低,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ξ2=4.81)比常规旋风除尘器的阻力(ξ1=9.21)降低了约47%。主要原因是:电晕极使旋风除尘器内整个区域的切向速度分布曲线比常规旋风除尘器内的切向速度分布曲线变得平缓,速度的最大值与平均值都有所降低,减少了旋转动能损失,切向速度梯度减小和径向静压梯度的减小,内摩擦阻力降低,引起旋风除尘器阻力的降低。
【摘要】本文根据旋风除尘器内三维速度分布的测试结果,分析了电晕极的安装对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和阻力的影响。在特定的位置上安装电晕极能使旋风除尘器内的速度分布更有利于提高离心力的分离作用,通过测试可知,在安装电晕极但不加电压(称“静态”)的条件下,能使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提高约5%~6%,同时,由于安装了电晕极,改善了旋风分离内的速度分布,使旋风除尘器内的阻力大大降低,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ξ1=4.81)比常规旋风除尘器的阻力系数(ξ2=9.21)降低了47%。
【关键词】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阻力电晕极降阻增效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叶龙.计算粒子在旋风除尘器内平均停留时间的新方法.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11(3):22-27.
风能论文范文4
关 键 词:运动医学;亚健康;健康风险;模糊数学;功能内稳态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118-06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b-health theory under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nctional homeostasis theory and health risk classification
WANG Guo-jun1,3,XU Pei-lin2,YU Li-juan3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Pharmaceutical School,Zhengzhou 457001,China;
3.Schoo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sub-health issu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worldwide, but its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means are controversial all the tim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ackle the sub-health issu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ub-health theory and diagnosis means, by us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and by bas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on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nctional homeostasis theory and health risk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to reconstruct the sub-health theo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sub-health theory, and to provide certain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b-healt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ports medicine;sub-health;health risk;fuzzy mathematics;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
人类亚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据WHO统计:当前世界人口中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人群仅占5%[1]。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亚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2]。因此,亚健康的研究事关人们生命质量,利国利民。
龚海洋[3]认为:亚健康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概念、评估标准国内外至今仍未统一,表现出多样性、不统一性。亚健康自提出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现象依然突出,并未在人们健康促进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在查阅外文文献时,亚健康(Sub-healthy Status)相关文献较为少见,即使搜索到的也大多是国外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医学杂志英文版[4],显然,国内对亚健康的定义和理解并未获得国际上的一致认可。这样的发展现状与其作为21世纪世界性健康热点问题并不相称,亚健康理论的发展遭遇瓶颈。随着功能内稳态(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FSH)[5-6]的提出以及健康风险分级理念的产生为亚健康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提供了契机。
1 亚健康理论问题分析
1.1 亚健康理论的不同学说辨析
1)基于中医症状理论学说的亚健康界定与辨析。
《素问·调经论篇》:“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的情况下,邪客于浅表时,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变化,称之“微病(证)”,此微病即指亚健康。《灵枢·官能》记有“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救其萌芽”即预防亚健康。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第四》注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此“欲病”介于“未病”与“已病”之间,其实就是对亚健康状态的描述。
纵观传统中医理论,其用“萌芽”、“先兆”、“微病”、“欲病”等来描述亚健康,肯定了预防的重要意义。基于此理论,多种亚健康定义相继出现,目前较为认可的是王育学[7]首先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界定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对于亚健康状态发生机制,则认为主要由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偏颇,脏腑气血失调所致[8]。
综上可知,基于中医理论提出的亚健康,肯定了亚健康诊断、预防的重要性,然其诊断是基于疾病症状排除法和主观体验而确定的。显然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亚健康具有中国特色,但如同中医本身一样,给国外学者的理解带来难度,推广范围受限,或许,这正是当前“亚健康”概念不被国外所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2)基于现代医学健康概念的亚健康界定与辨析。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表现为健康低质状态,目前大都采取疾病与健康状态排除法界定亚健康。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着第3状态。研究证实,人体虽未在临床上达到疾病判断标准,但体内已经发生了一些病理变化,现代医学对亚健康诊断理念就在于及早地诊断这种病理变化过程,有目的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但现实是现代医学无法直接检测这些微变化,很难及时、准确地诊断此过程,上述方法应运而生。然而,疾病与健康排除过程中又受限于其它一些因素。
(1)健康概念本身实际意义受限。WHO定义健康指不仅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且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良好。然而现实中,很少能达到WHO所界定的健康状态。因此,WHO定义的健康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从WHO报道的世界人口仅5%达到健康标准便可见一斑。这提示健康状态是人们对身体状态的一种高期望目标。因此,这种理想化的健康状态的排除本身实际意义有限。
(2)疾病的排除在实际操作中受限。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疾病的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或是符合一定的疾病诊断标准。然而,已知的疾病种类已经繁多,而要确定的则只是一种或者几种疾病,加上随着疾病谱的逐渐扩宽,要排除所有疾病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3)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意义受限。基于排除法的亚健康诊断,意义局限于评定人们处于“不健康”或“非疾病状态”,而并不能准确提示人们到底距离健康有多远,没有体现亚健康的诊断宗旨,即早期诊断为人们保持健康状态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过去多年来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错误观点根深蒂固,亚健康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被人们弱化和忽视。因此,当前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指导意义受限。最终,导致人们对亚健康风险意识淡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人们在健康促进过程中缺乏重要科学依据,影响人们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
3)慢性疲劳综合症学说与辨析。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最早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1987年制定,随后于1994年得以完善[9-10]。因为慢性疲劳综合症某些临床症状或意义上与亚健康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部分学者直接理解其就是亚健康。然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已明确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诊断标准才能定论,属于疾病范畴,而亚健康的定义是未达到任何诊断疾病的标准,因此,两者并不等同[11]。
1.2 亚健康诊断手段分析
当前,常见亚健康诊断手段主要为量表评定手段和一些特异性设备作为检测手段。
量表评定手段分为自制问卷和现成问卷或现成量表两类。1)自制问卷。常分为多维亚健康评价量表[12]和单维亚健康评价量表[13]。2)现成的问卷或量表。较常见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9-10];康奈尔医学指数自填式问卷[14]。还有用于生存质量评价的量表,如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15]。另外,还存在一些特定领域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16]、艾森克个性问卷[17]等。
目前尚未有特异性的理化检查来诊断亚健康。有些学者尝试采用当前一些科技设备进行检测,如“一滴血检查”、多媒体显微诊断仪检测法、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18-19]。
综上可知,当前亚健康的评估要么过于强调健康的全面性,如多数量表包含了躯体和心理症状、免疫力、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看似为了追求完整,全面体现现代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健康概念,反而会因为学科交叉过多,造成难以聚焦,不能有效地做出准确评价;要么过于强调健康的单一性,如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作为亚健康判定依据仅体现心理层面,然健康是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综合考虑,以点带面不利于对健康的整体性判断。
当前对亚健康的评估手段总体表现为:对亚健康的理解不同,采用的诊断方法也不同,对于确定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亚健康判定标准并未统一,致使以往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出现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显著,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造成了当前亚健康理论研究如火如荼,而实践推广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2 基于功能内稳态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语境下的亚健康理论重构
2.1 亚健康的理解
内稳态是生理学[20]和功能医学[21]的经典概念之一。钙离子、pH值、血糖血脂等参数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内环境参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变化的程度随环境影响以及机体对这种影响的反应程度而起伏波动,波动的范围与机体的需要和机体的潜能相一致,实现对环境反应和内源性过程的最佳化[22]。刘承宜等[5-6]将内稳态对内环境的稳定发展为对生物功能的稳定,提出了FSH(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功能内稳态)的概念。FSH是维持功能充分稳定发挥的负反馈机制。
一个生物系统处于FSH就是其功能相对稳定并得以正常发挥的状态。常见的内稳态都属于FSH,如维持氧化抗氧化功能的线粒体氧化还原内稳态[23]、维持正常通气功能的呼吸内稳态[24]、维持代谢功能的能量内稳态[25]、维持血糖正常的葡萄糖内稳态[26]、维持细胞吞噬功能的免疫内稳态[27]等。各种处于FSH的功能维持着人体健康。
FSH可以用负反馈机制抵抗低于阈值的内外干扰,但被高于阈值的应激(FSH-specific stress,FSS)所打破[28]。一个生物系统远离FSH就是其功能偏离正常,即通常所称的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内稳态的品质由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或适应性和内稳态所维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确定[29]。FSH品质越高,生物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越强。
WHO健康定义中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就是人体各个功能处于各自FSH的表现。当人体各个功能处于各自FSH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人体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时,则人体会出现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即偏离健康走向亚健康甚至疾病。健康的人各种功能处于内稳态,可以抵抗一定阈值的干扰,人体FSH品质愈高,抗干扰能力愈强,身体愈强。亚健康则表明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
基于FSH理论下的亚健康内涵可知,亚健康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症状,那么外在功能指标也一定有相应的体现,亚健康分化解说则对亚健康外在表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亚健康分化假说认为疾病是健康逐渐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机制异常复杂,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有:疾病的发生发展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身体虽没有表现出疾病的症状,但体内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病变机理,此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特别是及早发现血脂血糖参数边缘性增高或体脂肪偏高等亚健康现象,及时纠正生理功能的偏颇,对人体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0]。亚健康分化机制提示:及时认清亚健康状态对保持和调整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而及时认清亚健康状态的关键在于明确是距离健康状态端近还是距离疾病端近,以尽早警告人体的健康风险程度,而这种距离健康状态的划分就是亚健康风险分级。
因此,基于FSH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的亚健康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是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与健康状态重叠的上游部分为亚健康低风险状态,与疾病状态重叠的下游部分为亚健康高风险状态。
这种基于健康风险的亚健康诊断,亚健康风险性更加突出,人们更加明确自己身体状况与健康状态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风险的认识,潜意识地激发人们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缩小与健康状态之间距离的自主性。因此,诊断距离健康的程度即亚健康风险分级具有高度实践意义,更有利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2.2 亚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当前亚健康理论辨析结果进行亚健康评价体系构建时尤其要注意:(1)在汲取中医理论的“治未病”精髓的同时,也考虑中医理念下的亚健康推广受限的现实以及评价体系应与国际接轨,以保证重构理论可以推广,因此诊断时采用较为客观的现代医学中的量化指标而不是主观感受效果较为适宜。(2)不能脱离健康内涵谈亚健康,但鉴于健康概念的实践意义与疾病排除法实际操作均受限,也不能局限于健康概念界定亚健康,但流行病学常规检查以发现常见慢性病的发展趋势符合亚健康诊断目的意义。因此,亚健康的诊断要通过指标测定评价而不宜采用健康、疾病排除法。(3)现代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健康概念全面,但交叉学科过多,实践中因考虑过多而往往不能聚焦,亚健康的评价反而不准确。因此,平衡好侧重点至关重要。(4)健康应具有层次性,刘勇[31]曾提出健康层次性观点,认为:健康三要素,即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环境中存在差异性。理由是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性,社会适应能力更是表现为“由弱到强”,然后“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若只考虑健康三要素而忽略不同年龄时期的各方面差异,就会形成只有各方面表现为“成熟期”的中年才能算得上“完好”健康状态,这与实际不符。
1)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亚健康重构指导思想,借鉴国民体质指标与21世纪常见慢性病的监测指标作为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思路较为合理。
(1)国民体质监测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体质监测已走向成熟,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常见慢性病的血液指标的检测变得更加简捷。体质指标和血液指标评价均属定量分析,这保证了评价的易于操作和科学性,也更易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广。
(2)体质与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并未脱离健康内涵而就亚健康而言:一方面,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体质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体质,就表示他有良好健康的可能性,因为较高的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3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有研究认为,有什么样的体质状况,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健康状态。
(3)流行病学常规检查纳入亚健康诊断。随着疾病谱扩宽和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疾病重点已由过去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转向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引起的一些常见慢性病,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冠心病等[33]。卓泉[34]研究表明:亚健康突出表现是:“三减退”、“三高一低”、“五病综合征”,即这类指标偏高但未达到疾病诊断水平。显然,准确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潜在威胁,测试当前常见慢性病相关的血液指标潜在性边缘化非常必要。
(4)当前国民体质测试中,均考虑到年龄、性别、环境(城乡)等因素,各个不同条件下,其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采用体质指标更具有层次性,更符合当前实际。综上所述,采用体质指标与慢性病相关指标进行亚健康评定,侧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然而,以此角度理解和界定亚健康状态未见报道。
2)基于亚健康风险分级的评价。
体质健康评价是亚健康风险分级的基础,科学性理论指导是综合评价的关键。
(1)模糊数学理论在体质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模糊集)是由美国Zadeh教授最先提出的。为了表示模糊概念,需要引入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的概念[35]:
其中A称为模糊集合,由0、1及μA(x)构成,表示元素x属于模糊集合A的程度,取值范围为[0,1],称μA(x)为x属于模糊集合A的隶属度。
在人体体质健康研究中,人体的体质好坏界限同样存在模糊现象,不能简单地使用“是”或“否”来描述,只能描述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或“在多大程度上否”。无疑,使用隶属度描述其与“是”或“否”的关联程度更为科学、合理。例如,设A为“体质好”的模糊集,某受试者μ0属于“体质好”的隶属度为μA(μ0)=0.9,属于“体质差”的隶属度为:μA(μ0)=1-0.9=0.1。
不难看出,采用隶属度的表达形式有利于解决亚健康与健康、疾病边界模糊而难以描述难题,然而过去应用于体质评价中却较为少见,1987年马生全等[36]对兰州市3 582名城乡男女学生体质进行整体评价,这是模糊数学在体质评价中的首次应用。总体上,模糊数学在体质健康评价中应用少见,但科学性和适用性逐渐得到认可,但在论及模糊函数建立时不够明确,影响了其推广范围。
(2)评价中的权重问题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何种赋权(权重)法更为合理、科学,应用等权法与加权法来处理体质综合评价时效果是否一致,是体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一些学者对体质进行综合评价时,采用回归分析法、百分位数法、“均值±标准差”等方法,然因各种原因或困难而最终在推广中受限和被质疑[36]。层次分析法的出现为科学的分配权重提供了重要思路[37]。
总之,过去仅有的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体质评价,但因其选择指标要么未与国际接轨,要么确定权重时选择的专家层次不够等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推广[38-39]。
(3)健康风险分级。
依据模糊评价结果,对照人体体质健康分级示意图,如图1所示。AB为健康与亚健康重叠区,定义为亚健康上游或者亚健康低风险区;CD为疾病与亚健康重叠区,定义为亚健康下游或者亚健康高风险区,而BC段定义为亚健康中游或者亚健康中等风险区。BC段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划分为中上游和中下游。
图1 依据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健康风险分级示意图
3 结论
(1)对当前亚健康的评估手段分析表明:对亚健康的理解不同,采用的诊断方法也不同,对于确定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亚健康判定标准并未统一,致使以往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出现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显著,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
(2)基于FSH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理念下的亚健康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是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与健康状态重叠的上游部分为亚健康低风险状态,与疾病状态重叠的下游部分为亚健康高风险状态。过去针对亚健康的判定无论是量表还是生化检测,传递的信息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并未明确亚健康风险程度,致使亚健康群体对健康威胁意识感受不强,并未真正引起其重点关注,等真正感受到时或许已经进入到需要疾病治疗阶段,而此种健康风险分级甚至健康风险系数诊断亚健康程度的思路,被测对象将更加明确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所处位置,充分体现基于健康风险分级语境下的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 寇建民,马文海,苏静. 对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51-53.
[3] 龚海洋,王琦. 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6.
[4] Zhao N,Hu W H,Yuan Z Z. Analysis of symptom compositions in sub-health insomnia patients of Yin deficiency fire hyperactivity syndrome and Xin-Pi deficiency syndrom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31(4):500-503.
[5] Liu T C,Liu R,Zhu L,et al. Homeostatic photobiomodulation[J].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in China,2009,2(1):1-8.
[6] 刘承宜,朱平.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疗法[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7] 王育学. 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 贾丹兵,李春杰,李乃民. 论疲劳与“亚健康”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5(28):938-939.
[9] Peters S,Wearden A,Morriss R,et al. Challenges of nurse 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long-term conditions in primary care: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itis[J]. Implement Sci,2011,6(1):132.
[10] Cook D B,Stegner A J,Nagelkirk P R,et al. Responses to exercise differ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4(6):1186-1193.
[11] 叶芳. 改进德尔菲(Delphi)法研究亚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及评价标准[D].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2]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 “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5):382-387.
[13] 韩标,孔晶,刘伟,等. 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6):21-23.
[1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5] 齐兰芳,王红玉,高颖. 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与症状测评[J]. 北京中医,2005(1):23-25.
[16] 邱彩花. “亚健康”状态及其向健康转化情况的调查性研究[J]. 护理杂志,2004(2):23-24.
[17] 马海鹰,肖蓉,张小远,等. 潜艇官兵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4):316-318.
[18] 张创成,黄忠明,万军. TDS检测解读亚健康的新方法[J]. 福建医药杂志,2004,26(1):95-96.
[19] Lenoble P,Kheliouen M,Bourderont D,et al. Scre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using a telediagnosis system. Results of the upper Rhine survey[J]. J Fr Ophtalmol,2009,32(2):91-97.
[20] Cannon W B. The wisdom of the body[M].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32.
[21] Jones D S. Textbook of functional medicine[M]. Gig Harbor,Wash: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2006.
[22] Kryzhanovsky G N. Some categories of general pathology and biology:health,disease,homeostasis,sanogenesis,adaptation,immunity:New approaches and notions[J]. Pathophysiology,2004,11(3):135-138.
[23] Ji L L,Gomez-Cabrera M C,Vina J. Exercise and hormesis:activation of cellular antioxidant signaling pathway[J]. Ann N Y Acad Sci,2006,1067:425-435.
[24] Poon C S,Tin C,Yu Y. Homeostasis of exercise hyperpnea and optimal 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the internal model paradigm[J]. Respir Physiol Neurobiol,2007,159(1):1-13,14-20.
[25] De Souza M J,Williams N I. Physiolog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sequelae of energy deficiency and hypoestrogenism in exercising women[J]. Hum Reprod Update,2004,10(5):433-448.
[26] Alvarez J A,Ashraf A. Role of vitamin d in insulin s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for glucose homeostasis[J]. Int J Endocrinol,2010:351385.
[27] Dreux M,Chisari F V. Viruses and the autophagy machinery[J]. Cell Cycle,2010,9(7):1295-1307.
[28] Liu T C Y,Liu Y Y,Wei E X,et al. Photobiomodulation on 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2012:628649-1-628649-11.
[29] Lu P,Rangan A,Chan S Y,et al. Global metabolic changes following loss of a feedback loop reveal dynamic steady states of the yeast metabolome[J]. Metabolic engineering,2007,9(1):8-20.
[30] 王军. 中年脑力劳动者亚健康状态与健康体质测试的比较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4):56-58.
[31] 刘勇. 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 慢性病学杂志,2010(1):4-6.
[32] 郝树源. 论体质与健康[J]. 体育学刊,2002,9(2):124-127.
[33] 王天星. 基于心脏储备的亚健康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4.
[34] 卓泉,王军. 亚健康状态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1):36-37.
[35] 张国立,张辉,孔倩. 模糊数学基础及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6] 马生全,青峰.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1):60-66.
[37] 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9.
风能论文范文5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近几年来,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位列能源行业之首。我国的风电事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其中既有宏观的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微观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对目前的各项不利于风电发展的宏观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并对风电技术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宏观的政策到微观的技术。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对我国风电事业宏观政策研究;(2)根据江苏如东地区的风速数据,分析该地区风电储量;(3)根据四台实际风力机在如东地区发电量的差异,提出在风力机选型时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4)研究变速风力机在高于额定风速时的PID控制方式。
…………略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中国风电发展环境分析 7
第三章 江苏如东地区风速数据分析及风能储量研究 25
第四章 风力机选型标准 45
第五章 变速风力机在高于额定风速时的功率控制 63
第六章 结论 75
参考文献 77
:38000多字的热能工程专业硕士论文
有中英摘要、目录、图、表、参考文献
400元
风能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风速增加管,风能密度,收缩喷管,单机容量
0引言
风能总量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热点之一。但由于能量密度很小,难以提高风机的单机容量[1],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风能开发主要集中在加大风机直径上,然而直径超过一定值后,单机容量提高有限,安装困难,成本大幅升高。
本文根据流体在收缩喷管中流动时流速增加的原理,研制了收缩喷管状的风能密度增加装置[2],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试验。
1 设计方案
1.1装置概况
机械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模型照片如
图2所示。
整个装置通过钢绳3连接在牵引点1上,并通过支柱2使钢丝的牵引力始终平行于风速增加管5的轴线,使系统受力平衡;“田”字状支撑架4用来连接牵引钢丝和风速增加管,同时承受钢丝绳产生的指向风速增加管轴线的力;采用过渡圆弧将风速增加管与尾管连接起来,风机安装在尾管中;尾管、风速增加管及支柱安装在可移动平台上;可移动平台下面装有万向轮,可以绕牵引点转动。
1.牵引点 2.支柱 3.牵引钢丝 4.“田”字状支撑架
5.风速增加管 6.尾管 7.尾管支撑架 8.可移动平台
图1 机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 模型照片
Fig.2. Photo of the model
1.2 方向控制
装置的可移动平台可以绕牵引点旋转,当风向不垂直进风口平面时,就会产生一个转矩,整个装置通过可移动平台绕牵引点自动向最佳方位转动,使两者相互垂直。因此,此装置具有自动调向功能。
2理论计算
设计风机功率为5MW(模型制作时,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风机[3],直径d=126m,达到设计功率时风速v=8.54m/s),模型以该风机为原型,按照1:210的比例制作,进风口直径d1=0.6 m,出风口直径d2=0.3 m,管长为L=0.369 m,锥角θ=40°。装置中钢丝的牵引力等于风对风速增加管的作用力F。
2.1 钢丝的牵引力计算
根据流动特点,风在风速增加管内的流动可以看作一维定常管流,取进口截面A1和一个出口截面A2之间的流体作为控制体,在A1、A2处速度分别为v1和v2,v1取8.54 m/s。
利用流体力学中的动量方程[4]:
∑F=ρv2A2v2-ρv1A1v1 (1)
A=πd2/4
v1A1=v2A2 (2)
将式(2)代入式(1)式得:
F=1.29×1.29×8.54×0.2826×3×8.54=103 N
F实=103×210≈21kN
即正常使用时钢丝只承受约21kN的拉力。
2.2 风能损失计算
2.2.1 理论依据
将喷管中气体流动过程视为不可压缩的一维等熵定常流动,则可等价于气体从很大的容器中经过收缩喷管流出,如图3所示。
图3 风能损失计算模型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rawing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loss of the wind energy
实际应用中可忽略气体温度的变化,
即T2=T1;
由质量守恒方程:
因为实际应用中入口初速约为8.54m/s左右,预期加速倍率约为3-4倍。故可近似的认为马赫数Mkeyimg40.1,又根据(5)(6)(7)式,可近似认为p = p0,ρ=ρ0 , vA=常数,即压强、密度恒定。
2.2.1 损失计算
喷管中风能损失,分为管壁摩擦引起的沿程损失和管道截面变化引起的局部损失两部分。
a 沿程损失:
取长度为dl的管长,则由微分法有[5]:
式中:——dl微段的沿程阻力系数,无因次量;
r——距入口l处喷嘴断面的半径,m;
——喷嘴出口断面半径,m;
——距入口l处断面上平均流速,m/ s;
g——重力加速度;
由于随r的变化而变化,为了简化计算,取(式中、分别为进、出口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对上述微分方程从到积分:
根据尼古拉兹试验结果,沿程阻力系数可按照尼古拉兹公式来计算:
式中:为喷嘴材料的当量粗糙度,对于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喷嘴,取0.02mm[6]。
系数k与θ的关系[8]见表1:
表1:系数k与θ的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efficient k and θ
θ
10°
20°
40°
80°
100°
140°
K
0.4
0.25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