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纹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适合纹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适合纹样范文1

关键词:几何纹样;概述;传统服饰;演变;艺术魅力;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The Geometry Patterns and their Enchantme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Raiment

LIANG Hui-e ,XU Zheng-zheng

几何形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是将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的装饰性纹样。”[1]它是基于动物、植物、图腾等对象,由其具象、写实演变来的高度抽象、概括化的纹样,体现了一种形式美的内涵。自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至今,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主要装饰纹样。随着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几何纹样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的发展渊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几何纹样的概述

据史料记载,几何形纹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此纹样处在中国纹样发展史的最早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认知几何形,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制造并使用的略加打制的石器,证实人类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的认识。田自秉先生曾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写道“几何纹在世界各国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的性质,成为共同的工艺文化现象。几何纹之所以在装饰纹样中最早地也是最多地出现,与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2]从出土的动物、人物等形象的分析中,其装饰纹样并不是写实的完全摹仿,而是呈现出图案化了的几何形的结构。卢卡契曾说:“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仍属于集合的一般概念。因为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的最终仍然是线条的几何规则系统,不论它是直线的或是折线的或曲线的都是一样。其中植物、动物甚至人物都不是在其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被反映出来的,而是到一个由节奏、比例、对称、对等等的线条(或色彩线条的)关系中。在这一关系中,其形状和运动等只是成为由几何排列构成的统一体中的单纯的组成部分和因素。”[3]几何形纹样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它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图形进行的有意识地重新排列、组合、变形而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简洁性的纹饰。这些变形的几何纹样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是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化。

二、传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

商、周时期服装的造型多是直线型裁剪,少有省道,为交领或立领,裁剪制作相对较简单,因此几何纹样成为商周服饰上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其中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为主。其云雷纹是以主纹出现(图1),采用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造型上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追求严整规矩的美感。同时,受商周时代青铜器纹样的影响,常出现几何纹样配合复杂的鸟兽或神话形象等形式,主要装饰在服装的边缘部位。如商周时期男性贵族的服装(图2),装饰有雷纹图案,这种雷纹采用了连续反复的构图形式,风格敦厚庄重,从中可以看出青铜器装饰手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衣裳连属制、矩领、续衽钩边的深衣。其服饰图案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图案基础上演化而来,几何纹样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采用动植物变体与几何骨骼结合,这种动植物变体图案,是由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有浪漫色彩的鸟兽动物纹穿插结合构成的,在几何纹样交错空间中,穿插以鸟兽动物纹样。这种对位布局的几何骨骼纹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设计思想的高度活跃和成熟。如菱格走兽几何纹(图3),是以对角线交叉分割,在其菱形空间中填充几何化变形的动物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广为流布,在服饰图案上表现为利用圆形、方形、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的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外,还有由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隋唐五代在服饰形制上则以袍和衫(深衣)为主,小袖,圆领,下裾为开衩,几何纹样主要有方胜、四合、盘条、锁子、龟背纹等。

明清时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主要有八达晕、天花、宝照等复合几何纹;盘条纹、双距纹等中型填花纹;字等小型几何纹。如明清时期织锦中的几何纹样(图4),其中包含了字纹、变形的云纹、双距纹等。可见当时几何纹样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综上所述,几何纹样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实用到审美、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可谓是人类最初的图案造型形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的变化,同时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艺术文化又促进了几何纹样的演变。

三、几何纹样在传统服饰中的艺术魅力

几何形纹样变化自由,视觉效果好,并且绘制简易方便,有较强的规律性可循,以灵活的变形适合于各种服装上的起伏转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美、生命张力的美以及空间的美三个方面。

3.1 几何纹样“结构”的美

几何纹样在结构上有着众多的艺术美感。其结构单纯,所形成的纹样呈规则和不规则的变化。线是最早也是最丰富的几何纹样,由曲直的线条构成的几何纹样,易形成对称的结构。关于对称的规律,普列汉诺夫认为其意义是“巨大的和不容置疑的”,他还认为,欣赏对称的能力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人类对称审美能力的本能性。[4]同时,它所具有的随意性、中性化、无限制性等特点也使得它能够达到结构上的完全或基本对称(即平衡),这是其他具象纹样所达不到的。其对称结构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给人一种和谐的魅力。 连续与反复也是构成几何纹样结构的法则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服饰上,连续与反复的形式随处可见,常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构图,或作为边饰或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服装中。纹是旋转对称的形式(图5),循环往复,充满着反复的哲理。清朝时期暗灰的折枝牡丹纹琵琶襟坎肩中(图6),门襟的装饰处为几何形盘条纹,且在衣服的缘边上全部使用盘长纹。

几何纹样这种结构上的对称、连续与反复,正体现了它在传统服饰中独具的艺术魅力。

3.2 几何纹样“生命张力”的美

几何纹样中的题材多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物象,通过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但其实质还是保留了物象本身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富含物象的不同“生命”态势,几何纹样通过重叠,使人感受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这种通过纹样使人直觉的感受生命的绵延的特性,是其他动植物纹样所没有的。这主要体现在线条所富有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魅力上。而各种线条的重叠、交叉,又逐步形成了“形”。不管是线还是“形”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绵延性的生命的体验,尤其是与情感、情绪具有同构的关系。这种具有生命张力的几何纹样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服饰中,富有特殊的文化艺术魅力。如清代津门女子传统服饰(图7),在其服装上装饰有几道回旋的回纹纹样,甚至花瓶上也装饰有此纹样。这种回环状花纹,头尾相连、连续不断,充分显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

3.3 几何纹样“空间”的美点、线、面是构成几何形纹样的基本要素。几何纹样在发展之初是点、线、面等形态要素在同一平面的简单重复,是通过形与形的叠加或形的不同变异来体现空间立体感的。这种重叠交错通过人的视错产生空间位置关系及视觉远近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平面几何纹样开始追求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实体,因此从多轴线、多视面的三维空间中来考虑和确定构成几何图案形态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几何纹样呈现出多元空间交叉的立体思维特性,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5]

中国传统服装多是平面结构,通过几何纹样的添加,能使服饰具有立体空间美。如中国汉代的深衣(图8),是上下连属的平面造型,在领、袖、下摆等缘饰上分别装饰有变形的几何纹样,同时整件服装上也绘有植物纹样变体,使服装不再显得呆板,而具有立体空间感。几何纹样在传统服饰中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由平面向立体转化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几何纹样历经漫长的岁月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是由于它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历史久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实用到审美、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是它开创了人们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其结构的美、生命张力的美以及空间的美,展示了它在中国传统服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今天,几何纹样仍然备受现代人的追捧,成为装饰纹样领域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李奕.原始几何纹样的朴素之美 [J].工程科技,2009,(8).

[2]田自秉.中国纹样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2.

[5]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日]城一夫(著),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147.

[7]芦茵.论商周时期服装上的几何图案设计 [J].装饰,2004,(4):72.

[8]张抒.从几何形看形式审美的基本特征 [J].装饰,2007,(7).

[9]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单文霞.几何纹的演变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4):149-150.

[11] 沈从文,王.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13]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14]任本荣,柳炳元.经典织绣服饰纹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适合纹样范文2

一、用心感受生活,品味生活真谛

靳凡道:“艺术如果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引起人们感情深处共鸣的内在感染力,它就没有生命力了。”审视生活,品读生活,便会解读感悟生活所折射的人生启迪,文章亦具有透视生活内核和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

[示例一]

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子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又见到青山闯了进来,大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子的飞来……

(日本・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这是对生活诗意的感受。一扇窗子,在作者心中,更是一个心灵之窗,迎接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带来生活的喜悦,让人看到了柳色的清新,燕子的呢喃。联想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心灵之窗,生活的美好风景将展示在你的面前。如是,文章情感浓郁,意蕴厚重,有着丰富艺术价值。

[示例二]

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董桥《窗外》)

作者写“从我居室的窗外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牵动着我的文思。”可是一个早晨,“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这时一个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过了些日子,这就淡淡忘了。一次乡下回来,不经意打开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审视窗外自然之景,有着独特的生命感受,面朝自然,联想人生,获以深邃的生命感悟。此自然景观赋以人文解读,此生命感受带来品味与思考,此情感濡染涌动着飞扬的诗意。

二、蕴蓄丰富情感,蓄感张力

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乃艺术之花的浆汁和血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如此诗人般的审美情感,文章方蕴蓄厚实的情感,方能予人心灵的震撼。

[示例三]

妈妈是一天天苍老了。妈妈的背也一天天更驼了,总是让我满眶热泪地凝望。母亲的驼背哟:是摇篮,哺育我们成长;是拱桥,引导我们走出山沟;是蓬船,渡我们到达彼岸;是劲弓,把我们射向远方。

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

(汤集安《妈妈的驼背》)

文章写妈妈的背一天天驼了,她也一天天老了,妈妈的背怎么不会驼呢?“十多年来,妈妈总是默不作声地弯着腰煮饭,做菜,洗衣服;弯着腰扫地,纳鞋,剁猪草;弯着腰播种,锄草,割庄稼:弯着腰把臭熏熏的猪粪一担担挑出去,再弯着腰背着把沉甸甸的谷子挑回来……”审视妈妈的驼背,作者情感勃发,升腾着满怀深情。凝望母亲的驼背,解读出丰富美感,解读出母亲无私奉献充溢希望的生命内核。文章情感浓郁而炽热,进发而升华: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此表现出理性的感受,显具诗性品质。

[示例四]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但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我的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成《散步》结尾)

文章写“我,我母亲,我的妻和儿”在田野间散步,走着走着,有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觉得“我”同母亲的日子短。但母亲摸着孙子的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作者审视生活,捕捉人间情愫至美的风景,情感炽热而丰赡。“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便为诗人的感受,是精神充盈情感充盈的美的感受。

三、透析精神内核,解读生命特质

罗丹说: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有诗人般审视生活,感受和品味生活的心,便会透视生活表象,品味与解读生活潜隐的生命内质,发掘其生命潜隐的丰富情感与精神内核,使文章有厚重的质感。

[示例五]

在桂树下,摆着两张藤椅和一个茶几,两杯淡茶微透着清香,两位老人恬适地坐着,一位在看报,一位在做针线,四周很静,只有湿漉漉的鸟叫声带着馨香和清脆,从树叶间透出来。两位老人不常讲话,只是做针线的那位偶尔抬起头来,帮看报的那位拂去落在头上的桂花。他们走过多少风雨,一切都趋于淡泊,只有眼里却分明写着永恒。

(姚玉洁《心底,有几处风景》)

桂花树下,两位老人恬适而坐,一位在看报,一位在做针线,生活是那样的平常,而作者以其善感的心灵,解读出这生命画卷中美丽的风景,品读出这平凡表象中所潜隐的人间永恒挚爱的情愫。

[示例六]

啊,蜿蜒曲折的古纤道,你留在我们一代人心中的,是不屈的象征,刚毅的楷模,你一头拴着纤夫的双足,一头拴着幸福的明天,你是一条深沉的、充满执着与希望的古纤道。

(黄文捷《故乡纤道》)

文章写自己被纤道上的情景震惊了:一艘重荷的木船,顶风逆浪,在江面上行驶,一队寥寥几人的纤夫,身子都弯成了90度,吃力地在纤道上移行。审视此撼人场面,作者情感进发。

蜿蜒古道,用心品味,品读出古道含载的不屈刚毅的人格精神,品读出蜿蜒古道所折射的纤夫的精神内核:为了幸福的明天,不畏艰辛与困难,充满执着地奋斗与追求。实景虚化,此心灵的品读与感悟,使自然景观承载沉甸甸的人文意义。

四、驰骋想象思维,诱发翩飞思绪

狄德罗道:“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不能成为诗人。”在写作中,也就要蓄发丰富情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此丰富想象,诠释对人生对社会的观照与品味,演绎丰富的生命情感与内涵。

[示例七]

峭壁上的树,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并不屈服,“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 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它明知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竞结出了一粒粒小小的酸枣……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尤铭的《悬崖上的树》)

作者有诗人般丰富的情感,情溢于树,想象丰富。此物为心相,树乃为刚毅执著人格的化身。作者以此意象,诠释自己不卑弱小、不畏欺压、勇于抗争、矢志追求的人生理念,文亦有隽永之韵。

[示例八]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即将诞生。一天,他问神道:“他们对我说,明天您就要送我到地面上了。但是我是如此地孱弱无助,在那里我怎么生活呢?”

“在众多的天使之中,我会为您挑选一位,她会等待你,照顾你。”神回答道。

“但是在这儿,我无所事事,只是唱啊,笑啊,就足以让我心花怒放了。”

神说道:“你的天使会每日对着你唱歌,看着你微笑。你会感觉到她的爱,你会很快乐的。”

孩子继续说道:“如果我不了解世间的语言,我怎么能知道人们在对我说些什么呢?”

神对孩子说:“你的天使会让你听到你从没有听到过的最甜美的语言,还会满怀耐性,小心仔细教会你如何言语。”

“如果我想您了,想和您说说话,我应该怎么做呢?”

“你的天使会把你的双手拢在一起,教你如何祷告。”

孩子说道:“我听说尘世上有恶人,谁能在哪儿保护我呢?”

神答道:“你的天使会保护你,哪怕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我还是会难过的,一想到再也见不到您了。”

“你的天使会对你谈起我,教你如何回到我的身边,何况我时时在你的左右。”

是时,天堂里一片静谧,隐隐传来尘世的喧嚣。孩子匆匆地低声道:“神啊!我就要离开了,请告诉我天使的名字!”

神回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不难记忆,你就称呼她‘妈妈’。”

(美国・卡雷《天使》)

适合纹样范文3

郭家宝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猫和三只羊。

有一天,一只羊对猫说:“老弟啊,我们的毛可以做成羊毛衫、羊毛被,可你呢,毛短短的,跟我们比,那才叫一个天,一个地。” “对极了!真搞不懂,主人养这么个家伙做什么,整天趴在那睡大觉,干脆走了算了,有点自知之明吧!”另两只羊也附和着说。

猫趴在阳光下,眯着眼睛,默不作声。

不久,主人把三只羊的羊毛都剪下来。三只羊的样子难看死了,身子光秃秃的,看上去寒酸极了。三只羊本以为猫会毫不客气地嘲笑他们一番,可是,猫不但没有嘲笑他们,反而安慰他们说:“别伤心,朋友们,过些日子你们的毛还会长出来的。”

一只羊问“难道你忘了我们对你的嘲笑吗?”

猫谦虚地说:“我的确不比你们高贵,我的毛也不比你们的有用处,但谁不能遇到点不顺心的事?”

适合纹样范文4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钺[注]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选自《古文观止》)

[注]■钺:刑具,古代天子赐大臣钺,使掌生杀大权。这里指掌权节度使。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取一人焉,拔其尤(特别优秀的)B.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官员的代称)

C.愈縻于此,不能自引去(浪费)D.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①以■钺镇河阳之三月②于是以石生为媒

C.①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①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私怨于尽取”观点的一项是()

A.①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②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

B.①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②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C.①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②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D.①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②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伯乐比做大夫乌公,把千里马比做温生,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适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洛阳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纹样范文5

本来是动物的乐园,

可是响个不停的子弹声

把它们嬉戏追逐的地方搅得鸡犬不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丽的校园,

本该是孩子们的天下,

可是庞大的坦克

把孩子们的天下压成了碎瓦,

这究竟是为什么?

繁华的城市,

本该是人类建设、开创的领地,

可是呼啸而过的子弹

把人类的家园炸得破烂不堪,

这究竟是为什么?

蔚蓝色的天空,

本来是白云和太阳的天堂,

可是袅袅上升的青烟

把那天堂变成了地狱,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小生命,

有一棵树,茂密的树,

不被坦克压倒!

有一个家,牢固的家,

免遭子弹的轰炸!

适合纹样范文6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马克思也正是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座右铭。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开启思维的潜能。但是,纵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把握不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频频出现“有主题,没问题”的状况,课堂上缺“疑”少“问”,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怎样更好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一句话可谓概括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乐问”的外部条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在彼此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2、激发探究的兴趣,是“乐问”的内部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活动主题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与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之中,激发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例如:我观察到我班的学生非常喜欢看童话故事,讲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的,因此,我在开题活动课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童话故事及人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设置悬念:你还想看更多的国内外童话故事吗?你想知道《一千零一夜》吗?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落实学生的“会问”。

1、认识表象,会问“是什么”

在活动伊始,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我们可根据活动主题,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则新闻、一段广告、一个案例、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画面、一幅漫画、一张数据统计图等,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聆听与观看中,带着问题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因为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将会由此迸发。

2、实践体验,会问“为什么”

杜威的“思维五步”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问题,问题不是“无本之木”。因此,在认识表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并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准确理解(理解内容)――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建构)”等思?S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方法,会问“怎么样”

教师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可以简单归结为:①有规律引发的思考 ②根据对比得出的发现 ③遇到困难引发的思考 ④顺着问题的方向追问 ⑤在常规中发生的意外 。方法的指导不同于“知识的系统讲授”,应当借助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例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活动中,通过沙湾飘色与南村员岗飘色的对比,学生深受启发,用“根据对比得出发现”的提问方法 ,纷纷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一次飘色巡游需要的资金是多少?加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使员岗飘色更吸引人……再经过老师和学生的整合,整合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三、引导点拨,使学生“善问”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但乐问、会问,而且善问。

1、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

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主题生成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五花八门,有的涉及飘色的改造等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之外的,我就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距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进行研究。对于一些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问题其实是属于同一类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对零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终确定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员岗飘色的历史、飘色的故事、飘色的构造、与其他地方飘色的对比。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提问应围绕活动主题,提问时要考虑这问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

2、反思建构,再次发现问题

一个主题探究是由许多小活动构成的,每一次活动结束,并不等于前面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还会发现更好的问题,将活动开展得更深入。因此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要给予支持、鼓励。比如“保护我们的眼睛”活动结束后,学生发现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很多: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遗传因素等等。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现在的孩子爱吃甜食,也是造成近视眼的原因之一。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1就显得不足了。维生素B1缺乏会使视神经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导致视力的减退。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饮食与健康”主题应运而生,作为下一阶段的探究活动主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一旦掌握了方法,学生就会善于提问。

3、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