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纹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适合纹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适合纹样范文1

关键词:几何纹样;概述;传统服饰;演变;艺术魅力;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The Geometry Patterns and their Enchantme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Raiment

LIANG Hui-e ,XU Zheng-zheng

几何形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是将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的装饰性纹样。”[1]它是基于动物、植物、图腾等对象,由其具象、写实演变来的高度抽象、概括化的纹样,体现了一种形式美的内涵。自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至今,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主要装饰纹样。随着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几何纹样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的发展渊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几何纹样的概述

据史料记载,几何形纹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此纹样处在中国纹样发展史的最早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认知几何形,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制造并使用的略加打制的石器,证实人类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的认识。田自秉先生曾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写道“几何纹在世界各国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的性质,成为共同的工艺文化现象。几何纹之所以在装饰纹样中最早地也是最多地出现,与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2]从出土的动物、人物等形象的分析中,其装饰纹样并不是写实的完全摹仿,而是呈现出图案化了的几何形的结构。卢卡契曾说:“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仍属于集合的一般概念。因为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的最终仍然是线条的几何规则系统,不论它是直线的或是折线的或曲线的都是一样。其中植物、动物甚至人物都不是在其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被反映出来的,而是到一个由节奏、比例、对称、对等等的线条(或色彩线条的)关系中。在这一关系中,其形状和运动等只是成为由几何排列构成的统一体中的单纯的组成部分和因素。”[3]几何形纹样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它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图形进行的有意识地重新排列、组合、变形而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简洁性的纹饰。这些变形的几何纹样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是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化。

二、传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

商、周时期服装的造型多是直线型裁剪,少有省道,为交领或立领,裁剪制作相对较简单,因此几何纹样成为商周服饰上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其中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为主。其云雷纹是以主纹出现(图1),采用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造型上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追求严整规矩的美感。同时,受商周时代青铜器纹样的影响,常出现几何纹样配合复杂的鸟兽或神话形象等形式,主要装饰在服装的边缘部位。如商周时期男性贵族的服装(图2),装饰有雷纹图案,这种雷纹采用了连续反复的构图形式,风格敦厚庄重,从中可以看出青铜器装饰手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衣裳连属制、矩领、续衽钩边的深衣。其服饰图案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图案基础上演化而来,几何纹样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采用动植物变体与几何骨骼结合,这种动植物变体图案,是由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有浪漫色彩的鸟兽动物纹穿插结合构成的,在几何纹样交错空间中,穿插以鸟兽动物纹样。这种对位布局的几何骨骼纹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设计思想的高度活跃和成熟。如菱格走兽几何纹(图3),是以对角线交叉分割,在其菱形空间中填充几何化变形的动物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广为流布,在服饰图案上表现为利用圆形、方形、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的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外,还有由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隋唐五代在服饰形制上则以袍和衫(深衣)为主,小袖,圆领,下裾为开衩,几何纹样主要有方胜、四合、盘条、锁子、龟背纹等。

明清时期服饰中的几何纹样主要有八达晕、天花、宝照等复合几何纹;盘条纹、双距纹等中型填花纹;字等小型几何纹。如明清时期织锦中的几何纹样(图4),其中包含了字纹、变形的云纹、双距纹等。可见当时几何纹样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综上所述,几何纹样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实用到审美、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可谓是人类最初的图案造型形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的变化,同时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艺术文化又促进了几何纹样的演变。

三、几何纹样在传统服饰中的艺术魅力

几何形纹样变化自由,视觉效果好,并且绘制简易方便,有较强的规律性可循,以灵活的变形适合于各种服装上的起伏转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美、生命张力的美以及空间的美三个方面。

3.1 几何纹样“结构”的美

几何纹样在结构上有着众多的艺术美感。其结构单纯,所形成的纹样呈规则和不规则的变化。线是最早也是最丰富的几何纹样,由曲直的线条构成的几何纹样,易形成对称的结构。关于对称的规律,普列汉诺夫认为其意义是“巨大的和不容置疑的”,他还认为,欣赏对称的能力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人类对称审美能力的本能性。[4]同时,它所具有的随意性、中性化、无限制性等特点也使得它能够达到结构上的完全或基本对称(即平衡),这是其他具象纹样所达不到的。其对称结构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给人一种和谐的魅力。 连续与反复也是构成几何纹样结构的法则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服饰上,连续与反复的形式随处可见,常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构图,或作为边饰或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服装中。纹是旋转对称的形式(图5),循环往复,充满着反复的哲理。清朝时期暗灰的折枝牡丹纹琵琶襟坎肩中(图6),门襟的装饰处为几何形盘条纹,且在衣服的缘边上全部使用盘长纹。

几何纹样这种结构上的对称、连续与反复,正体现了它在传统服饰中独具的艺术魅力。

3.2 几何纹样“生命张力”的美

几何纹样中的题材多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物象,通过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但其实质还是保留了物象本身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富含物象的不同“生命”态势,几何纹样通过重叠,使人感受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这种通过纹样使人直觉的感受生命的绵延的特性,是其他动植物纹样所没有的。这主要体现在线条所富有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魅力上。而各种线条的重叠、交叉,又逐步形成了“形”。不管是线还是“形”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绵延性的生命的体验,尤其是与情感、情绪具有同构的关系。这种具有生命张力的几何纹样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服饰中,富有特殊的文化艺术魅力。如清代津门女子传统服饰(图7),在其服装上装饰有几道回旋的回纹纹样,甚至花瓶上也装饰有此纹样。这种回环状花纹,头尾相连、连续不断,充分显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

3.3 几何纹样“空间”的美点、线、面是构成几何形纹样的基本要素。几何纹样在发展之初是点、线、面等形态要素在同一平面的简单重复,是通过形与形的叠加或形的不同变异来体现空间立体感的。这种重叠交错通过人的视错产生空间位置关系及视觉远近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平面几何纹样开始追求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实体,因此从多轴线、多视面的三维空间中来考虑和确定构成几何图案形态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几何纹样呈现出多元空间交叉的立体思维特性,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5]

中国传统服装多是平面结构,通过几何纹样的添加,能使服饰具有立体空间美。如中国汉代的深衣(图8),是上下连属的平面造型,在领、袖、下摆等缘饰上分别装饰有变形的几何纹样,同时整件服装上也绘有植物纹样变体,使服装不再显得呆板,而具有立体空间感。几何纹样在传统服饰中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由平面向立体转化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几何纹样历经漫长的岁月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是由于它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历史久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实用到审美、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是它开创了人们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其结构的美、生命张力的美以及空间的美,展示了它在中国传统服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今天,几何纹样仍然备受现代人的追捧,成为装饰纹样领域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李奕.原始几何纹样的朴素之美 [J].工程科技,2009,(8).

[2]田自秉.中国纹样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2.

[5]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日]城一夫(著),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147.

[7]芦茵.论商周时期服装上的几何图案设计 [J].装饰,2004,(4):72.

[8]张抒.从几何形看形式审美的基本特征 [J].装饰,2007,(7).

[9]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单文霞.几何纹的演变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4):149-150.

[11] 沈从文,王.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13]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14]任本荣,柳炳元.经典织绣服饰纹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适合纹样范文2

魏了翁的著作,生前偶有流传,在其去世十二年后,其子魏近思、魏克愚搜集亡佚,刊刻了他的文集。吴渊所作《鹤山集序》称:“公薨背十二年,而二子日近思、克愚,萃遗稿刻梓焉……淳v己酉夏,宛陵吴渊序。”(《z宋楼藏书志》卷八十八《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此与“四库全书”本所载有异文。“萃遗稿刻梓焉”,《z宋楼藏书志》本作“B遗稿刻梓”,据“四库全书”本改)

该序落款称“淳祜己酉”,乃淳祜九年(1249年)。这篇“序”文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讯息:魏了翁逝后12年即淳祜九年,他的两个儿子近思、克愚,将其遗稿编辑完成,当年夏天,吴渊应邀为这本书作序。由此看来,淳祜九年本应是首刻。

据“四部丛刊”本《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吴潜后序,魏了翁身后十五年,其二子搜其所作,“将锓梓行于世”,其时当为淳祜十二年(1252年)。

按诸史料,鹤山二子刊刻其文集之举,共两次,俱在淳祜年间,一为淳祜九年,二为淳祜十二年。在开庆本卷末所附跋语中,提到了两种早期刊本:

暇日索先生文集,长翁以姑苏所刊本垂教……余自顾此行所得良不浅也。惟字画尚舛讹,费点勘。拟命工刊正……刊正之局方开,嘉定法椽赵与棒以得于先生次翁温本相过,字画精,纸圣善,意无以出其右。寻熟读,则斗误犹姑苏本……类成一编。比姑苏、温阳二本加详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末附)

其中提到两种版本――“姑苏本”“温阳本”。考鹤山行迹,卒于姑苏(今江苏苏州),葬于姑苏高景山金盆坞。姑苏有理宗赐鹤山宅第,后魏氏子孙一支世居于此。近思、克愚或尝于姑苏刊刻乃父文集,即姑苏本。据《全蜀艺文志》鹤山六世孙魏文彝《师友鹤山雅言序》载,淳祜十二年刻本当为鹤山仲子克愚知徽州时所刊,有吴潜后序。据开庆本《鹤山集》佚名序Q,此刻本“字画精,纸墨善”,然而“舛误犹姑苏本”。此本或依姑苏本刊刻。据此可推知,编成于淳祜九年有吴渊序者当为姑苏本。

至于温阳本,文献记载中有三种说法:

1.建阳本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十六云,鹤山二子所编《鹤山集》淳祜中刊之,“有姑苏本,有建阳本”。按《鹤山集》开庆本佚名公后序“建阳”作“温阳”,关于“建阳”,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分册,“建阳”在福建路,而魏了翁二子终生似无建阳之行。另魏克愚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时,有大规模刊刻其父遗作于紫阳书院的举动。对于建造紫阳书院的目的,是因为朱熹曾家于建阳,在其寓所建紫阳书院,而此紫阳书院是为了不忘朱熹之教而建。据此推测,《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作者邵懿辰或以建阳紫阳书院为徽州紫阳书院,故称“建阳本”。总之,《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建阳”恐为“温阳”之误。

2.温溪本

钱大昕开庆本跋语作“温溪”,然南宋亦无“温溪”,只有“安溪”。因土话中“安”和“温”相近,又加之靠近温州,恐为“温州”之误。

3.温阳本

由上文可知,编成于淳祜九年有吴渊序者当为姑苏本,则吴潜序刻于淳祜十二年者当为温阳本。

对于魏克愚在淳祜十二年刻书一事,方志有以下记载。

弘治《徽州府志》载:

魏克愚,字明已,了翁之子。淳祜壬子以军器监丞出知徽州……尝刻了翁所著《大易要义》《集义》,置于紫阳书院。

嘉靖《徽州府志》载:

魏克愚,字明已,了翁之子。淳祜壬子以军器监丞出知徽州。乾隆《江南通志》载:

魏克愚,字明已,临邛人,了翁之子。淳裙壬子知徽州。

另《经义考》中《周易集义跋》曰:

魏文靖公鹤山先生了翁……仲子太府卿静斋先生克愚明已,壬子岁以军器监丞出知徽州,刊《要》《集义》置于紫阳书院。至丙子岁书院以兵兴废,书版尽毁。

据此推知,魏克愚在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时,曾在紫阳书院有大规模刻书行为。那为何没有刊刻《鹤山集》的记载呢?

经查阅史料,在《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一魏文彝《师友鹤山雅言序》中发现相关记载:

伏惟先高祖秦文靖公(魏了翁死后赐秦国公,所以称为秦文靖公)……有《九经要义》《鹤山大全文集》《易集义》三书,昔刊之于徽之学官,已行于世。其他如《周礼折衷》《经史砸抄》观物经世说,与夫门人所记《师友雅言》等编,尚藏于家。近吴郡金伯祥父及文彝所藏《雅言》,命子谬缮录锓刻诸梓以广其传……至正二十四年龙集甲辰夏五月甲子朔六世孙文彝白拜谨识。

魏文彝,元朝人,为魏了翁六世孙,该序虽作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距魏克愚刻书之时已有百余年,然从其家当时还保留有魏了翁的遗稿来看,所讲应当可靠。从序文可知魏克愚于紫阳书院刊刻过《鹤山集》。

今人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亦认为《鹤山集》为魏克愚知徽州时刊刻。那为何会有“温阳本”这一版本而不是“徽州本”呢?

《鹤山集》属鸿篇巨制,而魏克愚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故推测其一年内并未完成全部刊刻。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记载:“魏克愚,淳祜十二年三月到官,宝v二年知温州。”同书卷五载:“宝v甲寅,郡守临邛魏克愚相继为之。”

《宋史》记载:

宜中为人多术数,少为县学生,其父为吏收赃当黥,宜中上书温守魏克愚,请贷之。

《元史》亦有魏克愚自徽州任满后,于宝祜年间来守温州的记载。由此可知,宝祜二年(1254年)年初,魏克愚仍在徽州知府任上,同年调知温州。从淳祜十二年三月起,至宝v二年,有约三年的时间。再结合吴潜序,推测《鹤山集》温阳本开刻于淳v十二年,完成时间当于其知温州时。故“温阳本”实乃“温州本”,温阳或指温州之北。

既然《鹤山集》确曾于淳祜十二年魏克愚知徽州时在紫阳书院刊刻,那为何只在魏文彝的《师友鹤山雅言序》中记载,别处并无刊刻地点记载呢?

《桐江集》记载:

昔在淳v六撰之丙午岁,余时午二十,上饶韩公补为新安郡,于城南门之外肇建紫阳书院……故天下称为紫阳夫子,此紫阳书院之所以建也。后三十年乙亥、丙子之间戍将李铨以北兵将至,诡曰守城乏材而毁之。祭器书版荡为乌有。

适合纹样范文3

郭家宝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猫和三只羊。

有一天,一只羊对猫说:“老弟啊,我们的毛可以做成羊毛衫、羊毛被,可你呢,毛短短的,跟我们比,那才叫一个天,一个地。” “对极了!真搞不懂,主人养这么个家伙做什么,整天趴在那睡大觉,干脆走了算了,有点自知之明吧!”另两只羊也附和着说。

猫趴在阳光下,眯着眼睛,默不作声。

不久,主人把三只羊的羊毛都剪下来。三只羊的样子难看死了,身子光秃秃的,看上去寒酸极了。三只羊本以为猫会毫不客气地嘲笑他们一番,可是,猫不但没有嘲笑他们,反而安慰他们说:“别伤心,朋友们,过些日子你们的毛还会长出来的。”

一只羊问“难道你忘了我们对你的嘲笑吗?”

猫谦虚地说:“我的确不比你们高贵,我的毛也不比你们的有用处,但谁不能遇到点不顺心的事?”

适合纹样范文4

1、野鸡1到3日龄:38到37摄氏度;

2、野鸡4到6日龄:36到35摄氏度;

3、野鸡7到9日龄:34到33摄氏度;

4、野鸡10到12日龄:33到35摄氏度;

5、野鸡13到14日龄:32到31摄氏度;

6、野鸡15到16日龄:31到35摄氏度;

7、野鸡17到18日龄:30到29摄氏度;

8、野鸡19到20日龄:29到28摄氏度;

9、野鸡21日龄:27摄氏度;

10、野鸡22日龄:26摄氏度;

11、野鸡23日龄:25摄氏度;

12、野鸡24日龄:24摄氏度;

13、野鸡25日龄:23摄氏度;

14、野鸡26日龄:22摄氏度;

15、野鸡27日龄:21摄氏度;

16、野鸡28日龄:20摄氏度;

17、野鸡29日龄:19摄氏度;

适合纹样范文5

本来是动物的乐园,

可是响个不停的子弹声

把它们嬉戏追逐的地方搅得鸡犬不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丽的校园,

本该是孩子们的天下,

可是庞大的坦克

把孩子们的天下压成了碎瓦,

这究竟是为什么?

繁华的城市,

本该是人类建设、开创的领地,

可是呼啸而过的子弹

把人类的家园炸得破烂不堪,

这究竟是为什么?

蔚蓝色的天空,

本来是白云和太阳的天堂,

可是袅袅上升的青烟

把那天堂变成了地狱,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小生命,

有一棵树,茂密的树,

不被坦克压倒!

有一个家,牢固的家,

免遭子弹的轰炸!

适合纹样范文6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马克思也正是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座右铭。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开启思维的潜能。但是,纵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把握不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频频出现“有主题,没问题”的状况,课堂上缺“疑”少“问”,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怎样更好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一句话可谓概括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乐问”的外部条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在彼此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2、激发探究的兴趣,是“乐问”的内部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活动主题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与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之中,激发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例如:我观察到我班的学生非常喜欢看童话故事,讲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的,因此,我在开题活动课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童话故事及人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设置悬念:你还想看更多的国内外童话故事吗?你想知道《一千零一夜》吗?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落实学生的“会问”。

1、认识表象,会问“是什么”

在活动伊始,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我们可根据活动主题,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则新闻、一段广告、一个案例、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画面、一幅漫画、一张数据统计图等,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聆听与观看中,带着问题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因为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将会由此迸发。

2、实践体验,会问“为什么”

杜威的“思维五步”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问题,问题不是“无本之木”。因此,在认识表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并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准确理解(理解内容)――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建构)”等思?S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方法,会问“怎么样”

教师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可以简单归结为:①有规律引发的思考 ②根据对比得出的发现 ③遇到困难引发的思考 ④顺着问题的方向追问 ⑤在常规中发生的意外 。方法的指导不同于“知识的系统讲授”,应当借助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例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活动中,通过沙湾飘色与南村员岗飘色的对比,学生深受启发,用“根据对比得出发现”的提问方法 ,纷纷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一次飘色巡游需要的资金是多少?加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使员岗飘色更吸引人……再经过老师和学生的整合,整合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三、引导点拨,使学生“善问”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但乐问、会问,而且善问。

1、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

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主题生成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五花八门,有的涉及飘色的改造等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之外的,我就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距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进行研究。对于一些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问题其实是属于同一类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对零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终确定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员岗飘色的历史、飘色的故事、飘色的构造、与其他地方飘色的对比。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提问应围绕活动主题,提问时要考虑这问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

2、反思建构,再次发现问题

一个主题探究是由许多小活动构成的,每一次活动结束,并不等于前面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还会发现更好的问题,将活动开展得更深入。因此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要给予支持、鼓励。比如“保护我们的眼睛”活动结束后,学生发现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很多: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遗传因素等等。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现在的孩子爱吃甜食,也是造成近视眼的原因之一。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1就显得不足了。维生素B1缺乏会使视神经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导致视力的减退。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饮食与健康”主题应运而生,作为下一阶段的探究活动主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一旦掌握了方法,学生就会善于提问。

3、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