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所见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所见古诗词范文1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古诗词鉴赏教学部分要求学生在识记背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并能结合生活与自身完成赏析与情感升华。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探讨相关的改进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06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以来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古文作为一种文体,格式、韵律均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浏览、阅读、理解以及欣赏古诗词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有专门爱好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感悟效率高,而部分学生则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可见,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仍有待改进。对此,笔者以教学现状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思考,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善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一、以探究模式导入,破除先入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桎梏

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首先学习相应的释义,而教师在释义教学环节所采用的策略以直接展示为主,稍显乏味,由此极易引起学生的无趣与倦怠情绪,随后的古诗词鉴赏与领悟便无从谈起。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完善课堂导入模式。探究模式常被用于开放化、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环节,突破传统思维,将其用于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获得意外效果。例如,《离骚》一诗,该诗与常见的古诗不同,首先,其篇幅较长,结构分化不明显;其次,该诗灵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具有多层内涵,不易于理解;另外,诗歌的背景相对隐晦,与现代生活出入极大,对学生学习形成较大困难。而常规的“释义―阅读―翻译―情感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容易进入灌输式教学误区,从而形成桎梏,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探究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诗歌进行分部分学习,如小组A学习第一章“被贬”,小组B学习第二章“反思”,小组C学习“再试”,小组D学习“徘徊”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各小组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在探究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撤掉常规学习套路,使学生对诗歌进行自我学习与感悟,为其后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情感奠定思维基础。

二、以文学背景渲染,建立交互体验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要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不仅要认清、看懂古诗词的字面含义,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进行古诗词文学背景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的,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同样以《离骚》为例,对于该诗歌的文学背景,主要包括了作者、作者的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作诗的直接事件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构建最完善的文学背景体验模式,是提高学生文学背景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领悟水平的关键。对此,教师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古诗词课堂。首先,教师可从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中下载《离骚》的朗读音频、背景介绍小视频以及对《离骚》一诗的各角度赏析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流畅化设计,以音频为导入,使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聆听有感情的诗歌朗读;欣赏完朗读后,通过视频的文学背景介绍了解屈原的作诗环境,包括外在环境与心理环境。其次,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针对该诗歌进行讨论,可自由发挥自我看法,必要时教师可设置相关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的自由讨论有方向可循。另外,在学生经过思考与体会后,组织学生开展详细的教学活动,并穿插各种鉴赏评论,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诗歌,为其形成独立看法奠定基础。

所见古诗词范文2

一、营造充满情趣的诗文氛围

我们学校一贯重视经典诵读,开展了“与经典诗词同行,让书香浸润校园”的活动。而古诗的特点就是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如早读时,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黑板一角,有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背诵;放学路上,整齐的队伍伴着诗词的韵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理解品味中调动情趣

小学生接触古诗词如果一味死背,必将影响兴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古诗词的特有韵味,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快乐。

1.引用古诗激发兴趣

古诗词毕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孩子知识积累较少,学习一首新诗,理解起来有困难,如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相关故事,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叫刘景文的,学识渊博,诗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了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通过讲故事,不仅很快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而且引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利用插图帮助理解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而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运用插图,不仅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刻地体会诗词意境。有的字词解释也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走进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中去。如《所见》是一首童趣十足的诗歌,文字浅显,意境优美。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想象牧童骑黄牛、准备捉蝉的情景,还要让学生联想到蝉鸣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树林中,感受诗中的情趣。

三、寓情趣于吟诵之中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

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我们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春天来了,我们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雨绵绵时,我们大声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遇到传统节日时,我们背诵《乞巧》《寒食》《水调歌头》,了解古时候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既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又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分门别类吟诵

根据古诗描写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如按四季顺序分类,每个季节,学生踏着诗人的脚步,感受着四季的五彩缤纷。又如送别诗,不同诗人的笔下离别情景各异,但都道出了对友人的一片真情。此外,还有爱国诗,儿童诗、风花雪月等。在反复的吟诵中,不断地积累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在活动中激趣

1.情景表演

许多古诗词有很强的情景性,适合表演,让学生把古诗词内容演成情景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学生边诵读边表演,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

2.古诗词擂台赛,赛出情趣

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既可以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背诵的成就感。诗词接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让老师或学生出诗的上半句,学生抢答下半句,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诗意浓浓。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我们在班里举行小组擂台赛,看那一组背诵的诗词多。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里充满了紧张而又欢乐的气氛。最后,评选出若干“诵读小明星”“背诗小能手”进行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背诗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参考文献:

所见古诗词范文3

一、读出诗味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词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朗读在学习古诗词时的重要性。读,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体会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品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老师需要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读古诗词,以达到“读通读顺读出味,意境情理上心头”的效果。在读的时候,教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对生字的字音、多音字的教学把握应到位。很多古诗押韵,在上课时就可以突出这些字,通过范读,通过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此外,还要适时介绍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助于读出古诗词的情味。

二、品出诗韵

古诗词教学要有个性。既要重视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方法的传授,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抓关键,明了诗意

现代文有中心句、点睛之笔,古诗词也有。教师要培养学生筛选关键词、重点句的能力,如此,对古诗词的教学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春望》时,抓住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关键句解读全诗,提纲挈领,就能很快读懂其它三联的含义。此法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品诗眼,把握诗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果能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这样的教学会更有效。如在教授辛弃疾的《村居》的过程中,可用“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为诗眼进行教学。翁媪“醉”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读词品味出:老夫妇陶醉于这乡村美好的景色,陶醉于大儿子、二儿子的勤劳,陶醉于小儿子的调皮可爱,陶醉于这清静悠闲的生活。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向往这样的生活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爱国情感。通过品诗眼,引导学生走进诗中。

3.设情境,体验诗意

诗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可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具体的情境中去,用自己的体验、感受去理解诗意。如在教学《乡村四月》时,可用课件展示农村三四月的景色,让布谷鸟的叫声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春天。

三、悟出诗情

古诗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相通,它们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一首诗词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词的内容去勾勒,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是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增添了几分夜深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以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字点染,诗人那愁思满腹的形象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在教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实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那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四、厚积薄发

所见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人们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教学方式需适应课程标准要求,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注重的不只是背诵篇目的多少,更加注重学生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和对古诗词文字的感受、审美情趣的提升,情感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想法,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亟待教学策略的改革,本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主要教学措施。

一、重视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文字美

古诗词中,由于文人墨客对心境、景色的独特领悟和把握,所以在选词作诗方面,普遍体现着文字美,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鸣”“上”二字,既形象又传神,给人无限遐想,表现出诗人选词精炼且富有美感。所以,古诗词的授课中,发现美进而体会美,要做到这点,朗诵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此处所指“朗诵”,实质包含四个意思: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这四个意思中,后一项以前一项为基础,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还以杜甫《绝句》为例。首先,老师应描绘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景,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中,跳来蹦去,欢快嬉闹,一排白鹭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这是一幅多么生机勃勃的景色啊。“鸣”和“上”体现着诗人兴奋的心情。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中的景色;其次,便可以带领学生齐声朗诵,将诗词中的意境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朗诵,细细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然后,老师就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讲解分析,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心境,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使得学生对此首诗词的背景有个完整的把握,在把体会到的诗人当时的心境带入诗词中,充分理解、加深印象。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古诗词的画面美,来源于诗人选词的精炼和传神,容易把读者带入情景之中。所以,创设情境的首要步奏,就在于老师的合理引导。比如杨万里的《小池》,老师可为学生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一股清泉无声无息的缓缓流着,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把绿荫投入水中,与碧波浑然一体。荷叶刚刚才从水里冒出一只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已经立在上面了。这是一首清新的小诗,诗人像一位摄影师一样,捕捉着初夏的风光,清泉、绿荫、荷叶、蜻蜓,柔和细腻,句句是诗却又句句是画,富有情意。老师应注重对诗词表现景色的重现,将学生慢慢带入诗词意境中去。在合理引导的基础上,老师应鼓励学生丰富、大胆的联想。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其中“小扣柴扉久不开”,为学生制造了一片无限遐想的空间,为什么敲了很长时间还是不开门呢?是没有人,还是在里面劳作的人没有听到呢?再如,“一支红杏出墙来”,可以让学生展开遐想,为什么只有一支红杏从墙里冒出来呢?这些情景感的带入及延伸,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画面美。

三、熟读背诵,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熟读与背诵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已不新鲜了,但是只是一味的追求背诵的数量,不计效果的盲目背诵,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文学素养是毫无意义的。随着小学教材古诗词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方法引导,使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例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时,要在背诵时增加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才能不断推进背诵的效果。首先确定这首词是以生活情趣奠定了欢乐的基调,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茅檐、青草等景色描写予以关注,以一种独特的观察顺序,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在聊天逗乐,再看到大儿子除草,二儿子编鸡笼,再到小儿子调皮的趴在小溪边剥莲蓬,这样一个和谐有趣的画面,体会作者看到这种场面的情感,镜头由远及近,让学生体会家庭的和睦与情感和谐之美。这样,按照诗词顺序,便能体现诗词的情感推进,体现诗词之美。

四、名句赏析,探究古诗词的哲学美

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在于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社会的认识阶段,这些哲理的灌输能很好的教育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从而不断用哲学的眼光来处理事情。以《回乡偶书》的教学为例,诗人偶书说明写作是偶然的,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少小离家交代了作者很小就离开家乡,到年纪大了才又重新回来,这个时候家乡的口音虽然还没有改变,但是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已到迟暮之年,鬓角的头发变得越来越少了,家乡的小孩都不认识,笑着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这里不仅体现了作者久居异乡、缅怀故乡的感情,还体现了时间的永不停息,岁月更迭,容颜易老的哲学道理,作者表达了自己伤感心情的同时,还体现了对家乡的亲切感。同时“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既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一句儿童的笑问,却是一语双关,表面上儿童言尽意止,实际作者内心却无限感慨,感慨这么多年匆匆而过,自己却反主为宾,这句诗实质是以乐景写哀情。这一例子说明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分析诗句,对于重点诗句要体会其哲学含义,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寓意。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文学素养培育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极有利的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多元化的古诗词教学措施,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畏难情绪,改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朗读的重视和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字美和描写的画面美,而熟读背诵与名句赏析,是为学生的应试学习做准备,在体会作者情感和诗句哲学魅力的同时,便降低了记忆难度,使诗句背诵与默写变得轻而易举,也是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升华,成为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周翠华.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 2013(12)

[2]菅淑琴.浅谈增加小学古诗词教学吸引力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2(03)

[3]陈瑞碧.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J].才智.2014(11)

所见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中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过去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效果。

一、教学手段形象化

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含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感官形象化的刺激,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含蓄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教学是为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诗中使用的语句精练含蓄,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有形象化的感受,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张柳树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柳树的姿态像什么呢?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展示柳树以及婀娜的少女的对比图,通过课文的诵读和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品味出柳树如妆点后的妙龄少女,而柳叶就如绿丝带这样的抽象情景。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古诗中往往蕴藏了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被诗人用几个精练的字词牢牢地锁在了字词间。通过对古诗的多次的诵读和想象,学生方能领略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由景物而产生了高度想象的产物。此诗是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九天银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展现有关瀑布的视频,使瀑布更形象化。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作者在面对瀑布的时候展开的想象,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展开想象。想象力的引导可以从生活所见的现象开始,如把日落比成咸蛋黄,把落叶比作飞舞的蝴蝶等。有了想象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能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展开想象,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意象,更好的领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小学生最难理解的两个方面。教师需要重点对情感和意境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真正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哲理或是情感。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国的古诗非常注重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圈出描写画面的字词。如《夜书所见》中的“梧叶”“秋风”。古诗通过对潇潇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这一景象的描写来勾勒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对萧瑟的秋景的理解——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梧桐是悲凉的象征等等。通过对意境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孤寂之感。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作者通过“桂花落”“惊山鸟”等意境,衬托出了一个深幽山涧。学生需要对意境有一个认识,才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清静,领会此诗中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认识外,还需要对诗中直接抒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涕泪满衣衫”“喜欲狂”等。高尔泰曾经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善与美,不体现善与美的就不成诗。”在这类抒情的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诗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就或者我国的香港、等与时代接近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可以从香港、中体会到对祖国的热情,同时也更能明白诗人对收回河南河北这一事情的欣喜若狂。

四、注重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

生活是情感和认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多注重生活的体验。对生活多留一个心眼,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如《石灰吟》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才能明白《石灰吟》中石灰的描写: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等。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学生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积累。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认识,学生才能明白石灰吟是借物言志,作者通过赞扬石灰的清白来表达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坚贞的意志。

由于年龄的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都需要有教师的监督和支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记一件事或是描写一个物品等。通过坚持写日记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古诗词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是一个很好的文学积累的过程。通过课文背诵,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在日后的学习中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所见古诗词范文6

一、赏诗中之画

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要素是线条和颜色,因此,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中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诗人常借月亮的意象来涵咏思乡,如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等闲事”,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背诵诗句,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要读懂这些诗词,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