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步龙应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步龙应台范文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结合,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散步龙应台范文2
那里的孩子没人敢在沙滩嬉戏追逐,没人敢进森林采野花野果,没人敢跳进海里玩水游泳。那里的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那里的人,好多在上学的路上失去了一条胳臂一条腿。
谁愿意胆战心惊的过日子?哪个正常人愿意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
可是,龙应台又告诉我们,“世界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权利的可能占大多数。”庆幸的是我们不属于六十亿人里的那些大多数。
电视上正热播一档《变形计》的节目,一般都是城里的叛逆孩子和偏远山区的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七天互换。可能未看到这宗节目的人根本不会相信,我们国家还有那么贫困的地方,衣不御寒,食不饱腹,一毛钱要掰成两瓣花。那里的人从没有过过生日,那里的孩子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蛋糕,冰淇淋这样美味的东西。但是这些与我们的孩子早于不屑,他们吃过了太多美味甚至珍稀的东西了。穿,就更不用说了,没法比,一双鞋子都够他们一家人半年的生活费了。土坯房与高楼大厦更是天壤之别。
比起他们,那些地雷遗留区的人们,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的人们。我们是不是很幸运?我们不必胆战心惊的过日子,不必害怕出门有可能回不来。我们有丰盛的食物,充足的水,我们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避寒。我们的居所冬暖夏凉。而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多少如他们一样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群?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吃饱喝足之后却常常唉声叹气,怨天怪地。像一只丢了幸福的猪,一脸悲伤。是不是在蜜罐里久了,也品不出甜的味道了?
每年去赶庙会,都会被那些大街小巷上残缺的身体吓到。那一天他们不知道从那里都汇集在了同一个地方,几乎间隔十几米就有一个,坐着的,趴着的,跪着的,躺着的,大多数是真的没有一点劳动能力。可是不管趴着还是躺着,活着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而乞讨也许是他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方式。最触痛我的是一个没有四肢的人,我女儿叫他方块人,是啊,除了头他真的就是一个方块了。当我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心里不是一个“痛”字所能描述的------活着于他是一件多么艰难悲苦的事情。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我们能靠自己双手生活的人,我们不缺鼻子少眼睛的人,比起他们不幸运吗?不幸福吗
特别喜欢那个被火车扎掉双腿的陈州说的话“我的人生美的一塌糊涂”“我想不幸福都很难啊”。他十三岁从火车上跳下失去双腿,双手拄着一对木盒前行。靠街头卖唱为生。以他的乐观坚强赢得了美好的爱情。他还说“上天夺走了我的一双腿,但他给了我一个舞台,同时还给了我一个好家庭,漂亮的媳妇和一双儿女。,我觉得我的生活超完美。”
那么,我们呢?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总感觉有缺陷呢?如果这个缺陷是心灵的再多的物质再好的环境又能怎样呢?
马航失联了,印尼2014年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有245人死亡,每天世界各地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着,生命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在灾难面前生命多么的渺小和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对于死亡,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散步龙应台范文3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散步龙应台范文4
曾经看到过以下的一则寓言,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有一天,上帝给智者一个任务,叫智者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断的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智者,仿佛说:"我已经很尽力了!"智者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智者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智者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智者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智者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智者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未等智者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另外一个"驿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这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这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智者的角色。
(一)智者应该学会"慢"。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当教师的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回首反思现实的教育:选择"适合的学生"教育,不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打着"为了儿童美好的明天"的旗号,用繁琐、机械、单调、枯燥的课业训练,生冷、刻板、教条的清规戒律,限制、打压、扼杀儿童的天性,致使学生逃学、厌学。甚至有孩子说:"妈妈带我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
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缺少了"慢"的功夫。老师们没有耐心等他们结结巴巴读完一段课文;没有耐心等他们憋红了脸算不出一道数学题;没有耐心跟他们纠缠今天的作业做没做,更没有耐心研究研究他们为什么而不爱学习。
现在有多少学校正在成为名利场、试验场、机器制造厂。当升学率成为考核学校优劣最重要的标尺时,有多少学校不手握皮鞭驱赶着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的牧场上奔走?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最主要标准时,有多少老师不手拿尺子按照成绩好坏来丈量学生?当急功近利的升学、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砝码时,还有多少人会奢侈地、不合时宜地把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挂在嘴边、付诸实践?
教育要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并非手段。教育应当懂得学生的天性,珍视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随顺学生的天性,成全学生的快乐,摆脱对分数与升学率急功近利的追逐,从从容容,慢慢来,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二)智者之慢,应以悲悯情怀来润泽。
常常,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赞赏与激励的目光偏向于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却用指责、批评、冷淡、轻蔑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因学业成绩落后而招来的歧视,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自尊扫地、信心丧失、情感扭曲、心智不健全。还生出了对教育的逃避与对抗,教育异化为剑拔弩张的较量,师生关系紧张,两败俱伤。其症结主要在于教师面对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缺失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爱与悲悯。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可是我还要说:教育要以慈悲为怀。对孩子不失望、不苛责、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生命在场"。
(三)智者之慢,以专业智慧来支撑。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学生选择教法,而不是因学生成绩选择教与不教。有不好教的学生,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放弃,对于成绩好,但存在个性缺陷的学生也要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上同步发展,在个性上有特点的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需要教育专业智慧的投入,需要教师持久而专注的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反复思考,尽可能的把每一个孩子禀赋中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内在而真实的自我"培育出来,而对其不存在的能力不抱奢望。这注定是个艰难、复杂、费力的过程,只能是"慢的"。
总之,教育是慢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教育是生命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变化时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潜滋暗长,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追求往往是有害的,是反教育的行为。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带着一种悠闲怡然的心态慢慢去感悟,去偶得,去独特的理解和发现,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与教育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用两段与大家分享: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把这个蝴蝶结结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台湾)龙应台
散步龙应台范文5
老师傅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
“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
拿到种子后……
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本想。
怎样才能种出来呢?静想。
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
本跑去寻找锄头。
静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
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胸前。
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
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
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
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地刨开了地,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
我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的。静想。
雪下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吧。安想。
静将选好的金花盆搬来,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
安接着清扫寺院中的积雪。
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地种下了种子。
安和以前一样做着斋饭。
静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它。
清晨,安又早早地去挑水了。
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
晚课后,安像往常一样去散步。
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
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
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这是一则隽永的故事,其中的禅意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参透,然则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一如这沉睡几千年的莲花种子。
生命如莲,需用爱心来滋润。当教育将珍贵的生命托付于我们手心,请记住:“我有一颗种子了。”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不管它是干瘪还是丰满,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拥有即是美好。我们要做的,便是如安一般,将种子挂在胸前,系在心上,用爱心去滋润它。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就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也认为:“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唯有爱才能唤醒沉睡的生命,唯有爱才能叩开学生的心门,唯有爱才能滋润株株新苗茁壮成长。
生命如莲,需用慧心来成全。当教育将珍贵的生命托付于我们手心,请记住:智慧地给它“池塘的一角”。教育是对生命的成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一颗生命的种子都应当得以萌发,每一个生命的光彩都应当得以绽放。教育,应当成就生命的独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如本一般的急功近利或如静一般的过度呵护。须知生命有其成长的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时,生命的萌发并不依赖“金花盆”,并不需要“名贵的药水和花土”,而只需要“池塘的一角”。生命是天地间最为奇妙的造化,生命的成长有其特殊的节律,教育也应遵循生命规律、发展规律。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而这些,都要求教师有一颗慧心:智慧地发现生命成长的需要,智慧地评价生命拔节的节律,智慧地呵护生命的独特个性,方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能使每一个生命都得以“诗意地栖居”,从而真正成就生命的独特。
生命如莲,需用耐心来等待。当教育将珍贵的生命托付于我们手心,请记住:耐心等待“春天来了”。种子的种植需要等待时节,生命的长成更需要等待。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来便被他拔得一干二净。一天,隐士要出远门,将庭院托付给一位朋友。朋友懒于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一段时间后,一株野草开花了,花型如兰,幽香氤氲。经专家鉴定,这竟是兰花中的稀有品种――单株价逾百万的腊兰。隐士不禁感慨:腊兰年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可惜我却从未有耐心等待它开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难免急躁。当你为孩子的迟钝而烦躁时,想想龙应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的那份诗意与从容;当你为生命的迟迟不见萌发而焦灼时,听听周宏怎么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且说声:“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在孩子裹足不前时,在孩子屡屡犯错时,在孩子诚惶诚恐时……耐心的等待辅之智慧的引领,必能换来千年莲花“轻轻盛开”的美妙时刻。
散步龙应台范文6
母亲仔细看着她,打量她一会儿,问她,你是谁啊?我好像见过你。
方清于是说,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啊,清清。你还记得吗,我是你的女儿,是你的女儿。母亲看着她,眼睛里突然放出光彩,啊,你回来啦。你什么时候回来的。都长这么高了。
母亲又记起来了。每次都是这样。
对面走过的人向两个人打招呼,等来人走过去以后,母亲扭头问方清,她是谁?我好像不认识她啊。
方清说,那是咱们以前的邻居。妈妈,你以前最喜欢拍照,现在你还拍,把你见到的都拍下来,那样你就能记住了。母亲回答,好。
母亲的记忆力在迅速下降,经常忘了自己身在何处,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但有时却能清晰记起几十年前的片段,连微小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那是发生在昨天。
那天接到电话,方清迅速打车过去。在车上一再催促司机开快一点。下车时,还不小心扭到了脚,而这些全都顾不上,一瘸一拐地上楼去。上去便看见母亲正坐在座位上没事人一样和人聊天。看见一瘸一拐的方清,母亲开始不安,跑过来扶住她,清清,你的脚还没好,怎么能四处乱跑。都怪你爸爸没看好你,让你伤到了脚。看我回去怎么教训他。你还疼吗?
看着母亲认真的神情,方清的眼泪快要出来,自己伤到脚,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自己还没有上小学。父亲用自行车带自己出去玩,后来自己不小心伤到了脚。那一段时间方清走路都是一瘸一拐,母亲很心疼,急得掉眼泪,不停责怪父亲。而现在,中间隔了这许多的光阴,母亲却依然清晰记得。
方清说,妈妈,我没事。我只是担心你。母亲笑笑,担心我什么,我不是好好的。你看见了吗,咱们院子里那棵玉兰树开花了,真漂亮。
方清顺着母亲的目光看去,看到这个院子里确实有一棵玉兰树,花开得正盛。白色的大大花瓣,在风中摇动,一尘不染。曾经自家的院子里也有这样一棵玉兰树,只是不及这棵这样高大。母亲是把它当成了自家院子里的那一棵。
以为自己在家里,所以才会这么心安理得地坐在这里,全不知道家里已经因为找她闹翻了天。方清向找到她的人道谢。这时的母亲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像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我记得我没走多远,却找不到家了,看来真是老了呢,没用了。看着母亲,方清怎么好责怪,只说,妈妈,下次不要乱跑,我们会很担心你。
很快到了母亲的生日,方清给母亲买了大蛋糕,做了丰盛饭菜。母亲穿了新衣,显得很高兴。方清给小弟方成打电话,他却在那头踌躇,姐,我正忙着,这边有客户,可能回不去。方清只对他说,不管什么客户,你必须回来,妈妈在等你。说完挂了电话。
回过头,方清看见母亲从房间里出来,手上捧着一个窄窄的抽屉,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卷泛黄的纸张,一张张小心铺开,向方清展示,这些都是我女儿的奖状,她从上学开始成绩就好,一直排前三名,每次去开家长会,我脸上都觉得光彩。后来,她长大,上重点中学,又上名牌大学,她一直是最优秀的。
方清有点哽咽,妈妈,你看我,我是谁。母亲看着她,半晌,突然回过神来,你嘛,你就是清清嘛。这些都是你的。她笑,是心满意足的笑。
她又拿出方成的各种证书,向方清展示,像一个孩子一样。方清看那些发黄的纸张,自己和小弟早就忘记了它们,随意丢弃。没想到母亲却都收着,当做自己的宝贝。在往事里,母亲总露出笑意,脸上不再有迷茫的神色。而除了回忆,母亲的神情让方清心疼。
是不是人一旦老了就变得不再重要?还比不上一个见了没有几面的客户。方清生气,现在大家都已经不知道什么才是重要。人人如此。
她又打方成的电话,你快点回来,听到没有。
方成在那头说,姐姐,让妈妈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
那天,直到很晚,方成才回来。那时母亲已经睡着。方清看着他不说话。方成知道理亏,忙解释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客户,实在走不开,现在那边还没有完,我是请了假出来的。
方清冷笑,多重要的一个客户,比妈妈还重要是不是?你知道妈妈等了你多久吗?
她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把那一摞泛黄的奖状、证书都递给方成,你看看,你还记得吗?妈妈却记得。她忘了自己,却记得我们。而你却告诉我抽不出时间来看她。
第二天,母亲醒来时,一个劲儿埋怨自己,怎么就睡着了呢,年纪就是大了啊。成成有没有回来?方清告诉她,他回来了,但是一大早又走了。母亲哦了一声,不再说话。方清说,妈妈,他过两天有空还会再来的。母亲立刻又高兴起来,我知道的,他就是太忙了。
下午,方清收拾好东西,向母亲告别,妈妈,我也要走了,过两天我再回来。
母亲应着,哦,我知道,你也要上班的,是不是?你要早点回来啊。要不,说不定我就忘了你了。方清笑,不会的妈妈。那时候,我再跟你说,我是你的女儿,是你的女儿。直到你记得为止。
母亲送方清出来,并走上前来,整整方清的衣领。方清笑笑,妈妈,我走了。母亲朝她挥手,早点回来。方清点头。
走出好远,回过头看,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身影显得单薄,是那么瘦,背也有些驼。方清不知不觉就湿了眼眶。妈妈啊妈妈,我们都大了,你却老了。甚至有时忘记自己。而我们忘记的,你却记得。
这么多人,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越是亲近的人,却越对他们敷衍。我们就是这样对待我们曾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