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语读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
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语文老师,又怎样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呢?我和同事们这几年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在引导学生读经典方面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很有实效。
首先,有意无意给学生灌输读好书、读书好的意识理念,并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兴趣。我经常用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很有说服力。像现代大学者,学贯中西,被举为现代孔子,读国学经典长大的,一生博览群书;朱自清、老舍、等大文学家也是读国学长大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个人特长,“因课制宜”,来调起学生读经典名著的胃口。例如我校陈永红老师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做得很好。看下面她的教学案例:在一堂课上她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悄悄的为你打开一扇窗,隔着一堵墙的距离向里望,里面绿草如茵,姹紫嫣红,蜂飞蝶舞,那是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怎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呢?大家喜欢做猜谜语的游戏,那我们来个人物竞猜吧: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
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
慧骨灵心济国危,衣衫似雪雪如肌。
襄阳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趋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
当学生绞尽脑汁总算有人能猜出来的时候,陈老师便拿起表扬的武器,夸他腹有诗书,夸他学识渊博,夸他见闻广泛,直夸得别人自惭形秽,眼巴巴的看着他流口水,恨不得一日读尽千卷书。还有一次写秋天的作文,她说有一首诗虽然不长,但写尽了秋天深入骨髓的悲凉,然后屏显: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样就又捎着提了下红楼,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语文课上要想出尽风头,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当然不同的时段要侧重于某一部来讲,不可贪多,更不能让学生觉出卖弄之嫌!
第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喜欢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我们校长本人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诗人学者,他特别推崇让学生多读书,学校在图书配置方面花钱很多,我们的图书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学校阅览室给我们配置了很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看到学生们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很投入地读书,整个屋里静静地,清风携带着花香吹来,那种感觉特好!光一节阅读课显然不够。于是我们老师又借了阅览室的杂志,再加上老师自己积攒的杂志,发到学生手中,每人一本,看完再互相换着看。一个月班级之间再交换看。保证了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随时有书看。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持续到中考前夕。另外,班级安排有专门的学生去图书室为同学们借阅中外名著图书,两周一次。书录由老师学生商议定下来,原则是内容由趣味到厚重,由浅到深。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第三,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方法鼓励督促学生读书,调动其读书积极性。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内容自由,可以做摘抄好词佳句,或内容摘要,或谈读后感想等等,老师们每周批阅一次。每学期我们举行一两次优秀读书笔记展,择优发奖,并让学生们参观学习优秀笔记。事后,学生的读书笔记明显认真多了。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2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话说孔子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您阅读。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人们提炼出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常常是用来批那些没有潜力、不懂道理或不可教化的人。这么说来,宰予就成了一段不可雕的朽木。可是,宰予是孔子门徒中很有天赋的人,学习悟性很高,也很刻苦。自然,“朽木不可雕也”这句文中带刺的骂人话就不该加在他身上。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话的原意是:“腐烂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看到这里,似乎孔子对宰予的怒气已经促使他抛开作为君子刻守的礼仪,开始拄杖大骂了。于是,很多人就由此得出一句出自圣贤之口的辱人之言,断章取义,遗落了后面半句话:“于予与何诛?”这句的意思是“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由此可见,孔子其实是在拄杖叹息。原来,宰予虽然是一块学习的好料子,而且勤奋上进,颇入孔子法眼,但是天不作美,他的身体却十分的虚弱,时常生病。我想,身体孱弱的宰予在白天学得太累了睡上一觉,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事。孔子不是在叹息宰于做为读书人白天睡大觉的表面现象,而是在感叹宰予身体状态之差,承受不起他奋起学习的决心。他是为学生的身体担心啊!
孔子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看一个人,我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下他的行为。这种情况,我是经过宰予的事情以后改变的。”孔子之所以能够门徒三千人,培养出七十二位圣贤,就是基于他对于人的天赋与人的身体是很清楚,而对每一个学生又是有教无类的缘故。
但是,现在的人们在文绉绉地骂着:“朽木不可雕也”时,又有几人想到这一层?
孔子是个很体谅学生的老师。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2一个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的人,以自己的洒脱与智慧,脱出凡人的概念,成为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
我是喜欢朗诵古文的。三年级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学校正厅的揭示板上的一句孔子的格言,回家后便摇头晃脑,不厌其烦地反复吟诵。我很喜欢古文的韵律与简洁。起初父母对我示以百分之三百的赞成。可是时间一长,连父母都厌倦了,因为我只会一句,每天用各种腔调去读。父母不愿打击我,便买了一本《论语》。就这样,我和孔子有了第一次接触,虽然我还不是太懂里面奇怪的文字组合。
随着对“仁”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对孔子也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仰。他的“信”也是我所奉行的,即使不是能百分百做到。孔子洒脱,他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可是现在的家长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个个成器。成器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这样固然好,可孔子为什么不呢?当有人笑他博学而无所专时,他就自嘲说,要把赶马车作为专长。这,就是人与圣人的差别吧。
孔子洒脱。他说要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现今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几个?即使一个人的无意之言不小心中伤他人,可能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以德报怨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空话。
孔子洒脱。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可见孔子未染的气息,性情与灵魂。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与之相比,是否太过俗气?
一份洒脱,一份宽容;一份洒脱。一份轻松;一份洒脱,一份自在。抛开所有顾虑,给人性一份洒脱,岂不妙哉?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3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
"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随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钦佩孔子的那份洒脱,钦佩这位哲学家的洒脱,作者说他是够格的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作者深深的赞美,让孔子的洒脱得到完美的诠释。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4从一本语文阅读资料里,看到了周国平的文章《孔子的洒脱》,眼前忽地一亮,仿佛进入了景色新鲜而奇异的世界,又恰似一缕清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
这写文章的人肯定也有着不一般的思维吧?我这样想着。一行不淡也不浓的文字轻盈地映入眼帘:“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个洒脱之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又是一个亮点,它把我带进了无限的好奇之中。
“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首先是对“君子不器”进行解释。“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说得太绝妙了。综观古今,真正的君子都正直、无私,淡泊名利。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反而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君子不器”,果真是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真的是难能可贵啊。可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有些含义没有说尽,有些肤浅了。
我正这样思忖,却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读罢,感叹。原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屑于成什么象征功名利禄的器。怪不得孔子的言论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言语里蕴涵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思绪还沉浸在孔子的“事功”的观点里,眼神却急切地追寻到了关于“人伦”的论述。
作者以同样的笔韵把读者引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却曰:“君子不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又是怎样地看待“仁”呢?作者首先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重人伦”的聪明人,是一个能够看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聪明人。所以,顺理成章地也就引出了孔子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话来。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作者的话本来就让人好奇了,可是,他又在文章中扔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孔子吗?读罢,除了沉思,更多的是吃惊,然后在醍醐灌顶之余,不由得掩卷感慨:“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3
一、备工具书
一个小学生从学拼音,从开始识字起老师就教他查字典的方法,可以说,在人类的一切实用工具书中,字典和词典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了。每一个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类这个无声的朋友,无声的老师。我们学习一辈子,就要同字典、词典打一辈子交道,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他也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他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字、词的形、音、义。当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碰到障碍时怎么办?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向字典、词典请教。
二、备古诗词
东坡先生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曾说过:“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国家总督学柳斌早些年就讲过,素质教育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乃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代诗文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优秀古诗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中小学生能沉浸其中心思口诵,含英咀华,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快乐、幸福的事。这将会改变他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备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包含着先哲们对人生的感悟、经验、态度,有好多千古传颂的名句,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多掌握一些名言、名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如《论语》中的许多名句不仅可以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交友的乐趣。宋朝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很能说明学习名言警句的重要性。
四、备时文
多读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文,这样的文章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很强。读了这样的文章,你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你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
五、备生活
生活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源泉,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很难有一双聪慧的眼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教益,丰富人生经验,增长阅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不会对自然界的草长莺飞、宇宙的星转斗移熟视无睹,才会珍爱身边的一切。生活经验的积累、沉淀、增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与理解,形成知识迁移,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生活到那里,语文就到那里,处处留心皆学问。
六、备积累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4
一、对古典经文的理解
何为古典经文?首先,古典经文应是传统的、涵养民族精神的。比如论语、唐诗、宋词等流传千古的美文。其次,应是多元的,不仅仅是过去私塾里的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而应该是从古至今的各类优秀美文。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成语典故、千古名联、传统歌剧以及童诗、童谣等都应列入古典经文之列。不能仅仅局限于几篇所谓的名著、名篇,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应是鲜活的、成长的。古典经文不意味着凝固和僵化,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生活溪流,荡漾着鲜活的时代浪花。如把现当代的美文溶入到学生的读经中,让学生的读经活动与奔涌的大时代对接,使学生在读经中感受鲜活的时代气息。第四,古典经文应当是优美的语言典范。思想的启迪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视语言的精粹和优美,没有学生喜欢的优美语言外衣,思想的力量就要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美的语言比思想更重要,更能吸引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探究。
二、开展读经活动的建议
1、目的要明确,不能为读经而读经。虽然现在有人在提倡“素读”,但作为课题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我校的课题是《读古典经文,净心灵热土,努力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就这个课题来看,首先重点要放在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在识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古典经文的浸染,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热土。只有在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韵味,才能感受到古典经文中饱含的哲理和其中的思想境界。
2、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贴近生活的经典名文。读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篇文章的教材内容。许多古代经典名文,与现代生活仍十分贴近,可选择贴近现代生活的文章让学生诵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读经兴趣和热情,如端午节期间,可选择指导学生读与屈原及其爱国思想有关的古典名篇。中秋节时选择与中秋团圆相关的名篇佳作。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收集与实际生活的相联系的佳作、佳句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的自觉学习。
3、搭建读经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经活动。在读经活动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创设不同的读经环境,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如: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聆听讲座、感悟古典经文的意境,指导学生撰写读经心得,鼓励他们讲、写、画所学到的知识,所感悟到的境界,所体会到的道理;开展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还与其它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联系在一起开展,如“师生古诗文才艺展”,“读书演讲赛”,“朗诵会”, 百科知识抢答赛、定期举办“读书艺术节,与兄弟学校、其它部门联合开展相关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新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会学会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转化为技能与技巧。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一个支点,扮演一个角色,获取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活动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4、整合资源,创设读经沃土。我校每天下午上课前安排30分钟让学生集体阅读经典文章,或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老师班主任辅导员指导、点评。学校课题组教师进行监督。平时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渗透读书方法,为高段学生讲授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学校准备充足的读经资料,让每位学生都能借到3-5种优秀古典经文读物。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就近组建读书小组,手中读书自主流通,成立好书交换站。在读经活动中,特别引导每位学生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挑选出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读书笔记,放入每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学校黑板报为学生开辟“名言警句”等。同时,开展假期亲子读经活动,利用家庭、村落文化站、点等图书资源,鼓励家长在假期关注和支持孩子的读经活动,提倡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样,读书活动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踊跃参加,还吸引了更多家长的共同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和谐家园、和谐社区的建设。
5、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教师范读,非常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先领会经典的思想内涵,进行范读时,充分发挥自我的爱憎情感,融入自己对于经典知识的理解,带着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再现美、表达美,并开发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这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只有教师能正确的诵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诵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5
小学高段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 延伸性 课外书籍 阅读指导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我国古代还是国外的其他国家,人们一直都在倡导读书,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人也都在倡导读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既不是补课也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就笔者自己而言,虽从教年限不久,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难,写作更难。究其根本就是小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导致词汇量的严重缺乏,自然也就写不出什么好的句子来。我认为有效地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其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不用担心了。所以,指导学生延伸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会挑选书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其次,教师要会朗读,读文章时尽可能地做到欲扬顿挫、满含深情,让听着陶醉其中,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产生自己想阅读的兴趣。接着是让学生养成听读的习惯,教师在简介书籍时可以适当地留点悬念,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刚开始阅读课外书籍时,可能读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但每天都坚持下来直至养成习惯,等到学生的词汇量积极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学习语文来也就轻松了很多,写出好作文来也不再是件难事了。
二、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其教学任务之一。就我个人看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图书角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这一场地,选择教室里的一个角落设置一个图书角,鼓动学生从家里挑选出优秀的书籍放在图书角,把好的书籍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阅读,一起讨论。
2.设置名人名言墙
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他们说的名言更是能成为后人的指路明灯。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室设置一块名人名言墙,鼓励学生阅读。
3.讲故事推荐书籍
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离不开睡前故事 但故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故事,当学生被故事吸引时,他自然就会产生阅读的欲望。
4.多组织课外活动
无论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其自制力和耐心都是相当的差,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养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写读书笔记等等。
三、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但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导致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特点、年龄、兴趣特点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以下点。
1.学会默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是考验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默读时要尽可能做到,眼到、心到,既要看懂故事内容还要能把故事内容表达出来,不胡乱编造。
2.工具书的使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工具书就要是字典和词典,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会理解生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3.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也可以摘抄书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长时间的坚持下来,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作为教师我们要科学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以免学生阅读不良书籍走上歪道。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常推荐学生读读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典名著、外国名著等等。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鹅妈妈的故事》《天方夜谭》《成语故事》《儒林外史》《西游记》《论语》《道德经》《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小王子》《玩偶之家》等等。这些书籍都是学生能看得懂而且略有兴趣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们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进一步加深了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6
1 精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实现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在校园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的感染下开始阅读、喜欢阅读、习惯阅读。
1.1 激发对阅读的渴望。给学生讲古人的读书故事,比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韦编三绝”,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以开展“三湘读书月”、建设“书香校园”等活动为契机,进行周密策划,开展广泛宣传,通过学生大会、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发放读书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开展“图书捐赠”活动、“读一本好书”活动、“名师进校园”讲座等活动,动员学生踊跃参与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1.2 搭建交流的平台。对学生阅读如果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结果肯定会收效甚微。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检验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促进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强化阅读的兴趣。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故事会”,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故事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1.3 提供专门阅读的时间。所谓专门的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我认为,这个时间可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可安排一节阅读课。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又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教师还可加大宣传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学生在家,在节假日都能自由地阅读。
2 科学选择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有些像食物,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应大快朵颐;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延误了性命。所以要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
2.1 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同步阅读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在选择阅读范围时,首先,可从同一出处选择阅读范围。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在讲这篇文章时,故事情节学生已了然于心,收效很大。其次,可从同一体裁选择阅读范围。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介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各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区别所在。第三,可从同一作者来选择阅读范围。可向学生介绍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2 “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3 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说:“阅读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法是重要的一个。”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
3.1 阅读与摘记相结合。宋朝诗人坡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第一遍每段抄3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最后一遍抄一个字,他称之为“迂钝之法”。其实这是坡在作读书笔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领,钩其主旨。所谓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善于学习的人,读书时总是离不开笔的。读书要注意摘录文章的重要处、精彩处、佳句、警句、格言、论点、结论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以备日后需要时选用或检索。
3.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在《论写作教学》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写阅读日记,对书籍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字写作能力。
4 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