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1

一天,我闲来无事,便打开电视机,调到了82台的“动物世界”。忽然电视里的东西吸引住了我,对!正是那个在树枝之间缓缓爬行的东西,那就是变色龙。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变色龙爬的这么慢,怎么逃过敌人的攻击呢?这时 ,那只变色龙,爬到了草地上,就变成了绿色,又到了沙漠就变成了金黄色的了。

这又引起了我的疑问,为什么变色龙可以变颜色呢?它又是怎么变的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关于它的资料和故事,经过反复查找,终于找到了一些简单的原因,那是因为变色龙身上有许许多多色素细胞,如果遇到外界环境,与自身相同就不会变换颜色,如果不相同,它就会变成那种颜色,它有很多色素细胞,如果在草地上,它的绿色细胞就会凸出来,然后鼓起来,其它的细胞,自然而然的凹下去然后缩小。

如果我们可以仿造变色龙发明一种隐身衣,这样人们玩捉迷藏时就不会被捉到了,还可以用在战斗的时候,这样打仗就不会被敌人发现了。或者用在战斗机上,敌军就发现不了我们了,人们的安全也能大大提高了。

生物真是人们的好帮手,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电鱼与伏特电池;青蛙又变成了电子蛙眼。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2

摘要 安娜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安娜悲剧成因的深入探析,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安娜 悲剧成因 根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安娜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自从作品问世,人们从未间断为安娜悲剧寻找可接受的理由。实际上,安娜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原因,又有着复杂的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回答这个难题。

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与卡列宁思想性格的矛盾对立上。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是姑母安排的,这种以毁灭个人幸福为特征、只有门第和政治需求而结合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为安娜的悲惨结局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作家笔下的卡列宁虽说不是坏人,但他并不风雅的外貌,古板、乖僻的性情,对安娜来说并不可爱。如果说贵族教育使安娜还能忍受卡列宁的冷漠,那么在她与卡列宁的矛盾冲突中,最不能忍受的是卡列宁的虚伪。卡列宁的虚伪性格特别鲜明地表现在,他对待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这件事上――“令他最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名誉、地位受损。”

卡列宁是上流社会的旧势力、旧观念的代表,把安娜逼向死路的不只是卡列宁一人,安娜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安娜同这个社会发生冲突,不是因为她不道德,而是因为她和那些堕落为妓一样的贵妇人不同。

彼得堡上流社会浑然一体,分成三个庞大的集团,卡列宁、莉蒂亚、培脱西分别是这三个集团的代表人物。莉蒂亚“早就不爱她的丈夫,但倒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爱其他人”,培脱西公爵夫人“实际上是天下最堕落的女人……用最恶劣的方式欺骗丈”。然而,由于她们遵守了社交界允许夫妇间相互撒谎、男女间可以逢场作戏的原则,维护了上流社会的体面,故此,最该受到唾弃的她们反而成为安娜道德的精神审判者。此间奥秘,培脱西一语道破天机:“同一件事可以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而变成一种痛苦,也可以单纯地甚至快乐地去看。”可见,在安娜周围,没有一个人能在精神力量上,在正直、诚实、勇敢方面,能与之抗衡。

然而安娜不能像培脱西那样,从动物的本能出发单纯甚至快乐地去与渥伦斯基逢场作戏,而是不顾一切地“争取一种把爱情与婚姻、母爱、责任统一起来的,真正清洁而道德的生活”,公然否定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反衬出了他们的。于是,肮脏不堪、偷奸养汉的彼得堡上流社会沆瀣一气,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界的大门,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她,说她是“堕落的女人”、“有罪的母亲”,使她当众受辱,让她“带枷示众”,并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安娜并没有,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反叛已成为否定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自由的社会斗争的行为,她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出于对纯真爱情的自然向往。但是在这个污浊的社会里,她根本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人格的尊严,必然以悲剧告终。

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

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逾越传统道德的藩篱之前,她本能地憧憬着它,又理智地抗拒着它。她忐忑不安地迎接了爱情的降临,首先品味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她一方面蔑视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感到自己的行为光明正大,公开与丈夫决裂;另一方面,她又对自己的行为充满羞耻和恐惧,自认“有罪”、“堕落”、“不正派”,不仅对丈夫、儿子,甚至对仆人、门房,都感到问心有愧。

当她与渥伦斯基开始了爱情生活以后,虽然作为一个女人被压抑了的正常天性得到了满足,但并没有感觉到比与卡列宁生活在一起更幸福,反而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她一方面厌恶、憎恨卡列宁,忍受不了他的虚伪;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个好人”,同情他的处境。这里既有一个女人冲决礼法堤防而未免内疚的羞耻心,又有一个妻子因不忠于丈夫而问心不安的负罪感。传统观念与道德像锁链似的捆起她的手脚,令其举步维艰,这是构成她反抗中最具悲剧性的一笔。

安娜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行动,符合生活发展的内在趋势和人性要求。但在理性认识上,她缺乏这种自觉。安娜悲剧的教训在于,她在追求新生活的道路上不能完全摆脱旧的生活的影响,为上流社会对她的态度、为自己名誉的丧失痛苦不堪。同时,安娜以一位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公开追求爱情,却幼稚地希望这种抗争之举,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无疑会被残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

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是造成安娜悲剧的重要因素。

安娜婚后八年,在丈夫身上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儿子是她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希望。但是母爱代替不了情爱。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使安娜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她想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妻子和好母亲,“在她所处的境况中,她有着一种不依她对丈夫或渥伦斯基关系为转移的支持,这个支持就是她儿子。”她也想过有爱的人的生活。二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为此,安娜力图使母爱和情爱统一起来,她并非像有的评论家批评的那样,为满足自己的爱情而忘却了做母亲的责任,就是与渥伦斯基结合以后,安娜还是没有放弃把儿子争取到自己的身边的希望,以尽到做母亲的责任,争得母爱的权利。

安娜既爱儿子,又爱渥伦斯基,把他们都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但情人和母亲的身份相抵触,一种爱成了另一种爱不可逾越的障碍。与卡列宁离婚,就等于正式承认放弃儿子。她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母爱和情爱难以两全,这种冲突的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爱情一旦幻灭,她的生存就完全失去了支持,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这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对叛逆者的无情回答。

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渥伦斯基是旧贵族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日趋崩溃的形势下意欲挣脱出来而终未成的人物。对于他,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为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在他身上,显示了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是一个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风气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的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另一方面,他又具有享乐主义和浓厚的虚荣心。

前者使他们获得了短暂的幸福,后者,则酿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渥伦斯基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他唤醒了安娜,又冷落了她。事实上,是他把安娜向悲剧的深渊猛推了一把。

从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爱情发展线索看,首先,渥伦斯基那种狂热的追求,有很大成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次,渥伦斯基的追求还有享乐主义的成份。渥伦斯基认为,“爱情是消谴,是享乐,是为生活调味的刺激。”他对安娜的爱情,更多的是难以持久的。岁月流逝了新鲜感,渥伦斯基开始视安娜的爱为累赘,他原来对安娜的爱逐渐被一种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愤怒所代替。

作为一个已婚并做了母亲的女人,安娜爱上渥伦斯基后的处境十分艰难。渥伦斯基的爱,成了她唯一的幸福,最后成了她同上流社会对抗的唯一武器,成了维系她生命的唯一保障。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大门早早地对安娜关闭了,却一直对渥伦斯基敞开着。

渥伦斯基开始犹豫、软弱、退缩了,他对安娜的爱不能热烈如初了。在安娜的影响下,他虽有过自我谴责的精神,但他不能够像安娜那样视爱情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也做不到与给自己功名前程的贵族社会决裂,作为一个男人,他还要依附这个社会获取功名。他只是出于责任和道义,继续维持与安娜的已经品尝不出爱的甜蜜的感情。

我们不能不看到他们感情不合掩盖下的巨大的思想差距。此时,“在他眼里不仅闪耀着冷漠的神色,而且有一种被逼到穷途末路和不顾一切的冷酷的光芒。”安娜被绝望的恐怖震惊了!安娜无法从渥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爱情,又不可能再回到她已经抛弃了的家庭和背叛了的丈夫身边,这个冷酷的社会已无她的立足之地。维系安娜生命的最后一根细线断开了!她的生存已完全失去了支持。“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摆脱烦恼”,“到那里去!”倔强的安娜选择了死亡,对渥伦斯基,对所有虚假和伪善,做出了批判和惩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间的名字

下一篇翻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