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试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试感悟

考试感悟范文1

室外,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室内,古今事多少,都附笔谈中。

一扫题,喜的是老面孔,惊的是新问题。例如,不问秦始皇缘何盖阿房宫而问为何修长城;

不考乾隆爷和红花会的纠葛而考其政绩;不查刘罗锅如何成罗锅而查其真实姓名……总算平日里看过些书,倒也有惊无险。概电视里生命力之余。也感激起书籍来了。

是啊,要想考的好知识积累少不了。二

外语考试。气氛压抑。

考试间隙,眼见从紧绷着脸,无比和蔼的监考老师突然袭击——“土豆也是黄豆?”(今天星期几)与惊四座。原来“鼻塞后遗症”造就了一位豆类杂交事业的先驱。顿时肌肉全盘松弛,“土豆也是豌豆”(今天星期三)。一唱一和的大笑声中,我们各个轻松上阵……

搬掉心上的大石头,笑一笑!

改正错字呢!“迫不及待”“貌合神离”“姗姗来迟”……一路斩杀小鬼们,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当头棒喝:“不孝子孙哪里走!”

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无意间一瞥作文肖像描写……濒临绞尽的脑汁,当即闪过一丝灵感的火花,于是孤注一掷!不孝子孙,不想竟成了班里唯一正确的答案!

脚菜瓜皮,有时还真能滑到好地方。

好个难以对付的应用问题!五根酸麻手指,三张密密的草稿,一番昏天暗地的演算,终于换来了“靠在墙根的大米共计300吨”的宝贵结论。怕那墙也的压塌X土了!当下倒抽一口凉气,回头是岸,果然在单位换算上出了毛病。边修正边回味几秒钟的超级笑话,不觉莞尔

终于生活,这实在也是应考的一条准则!

素来佩服生物老师,他总能列举足够的事实来阐释枯燥的书本条文。可也不受欢迎的时候。你看,明明考细胞,却偏偏扯上一个洋葱的例子,这不是明摆着钓大伙肚里的谗虫吗?偷眼四顾,左侧那位“目似暝,意暇甚”,神情可笑至极。前排的阿胖则竭力压制饥火,任凭口水逆流,“我自巍然不动”……忽要想入非非,快做!恩,脑子这么一溜达,似乎思路到开阔多了。

“天马行空”的想象,又何尝不能于考试呢?

考试感悟范文2

——题记

记得考试前期,除了风声、雨声,更多的是父母、同学的祝福与叮嘱声。然而,此刻,面对鲜红的分数——613分,我仿佛无法接受。

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对于年级50名(全年级有926人)的成绩,我似乎不得不承认我失利了。失败,这个字眼像魔鬼一样缠绕着我,使我无法脱身。可是,转念一想:几度春秋,多少坎坷?有多少文人墨客敢说自己的成功之路是一帆风顺?一次考试的失利,不会否定我。学习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付出多少辛苦,得到多少回报。失败了,不应一蹶不振,不应气馁灰心,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认真分析、思考,努力奋斗,我一定会成功的!记得有人说过:屡战屡败,有些人是这样的,有些人失败后则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向上,继续拼搏,他们屡败屡战。

同学们,也许你正处于低谷,但这不会停止你前行的脚步,别忘了那首熟悉的歌曲:“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对,是《重头再来》!

考试感悟范文3

2013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秉承了多年来“重视基础、立足实践、突出能力、不断创新”的特点,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考查了化学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杜绝出偏题怪题,全面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考查的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各种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及水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用语、能量(反应热及电化学)、常见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等等,可以说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知识容量非常大.该试题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同时对推进全国开展的素质教育进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高考试题:

对Ⅰ卷分析:

选择题重点考查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出题形式是每一题涉及一个主干知识,但是每一选项则涉及不同知识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体现了高考题的覆盖面高这一特点,有效考查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但今年化学选择题在考查的难度和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有向全国高考题形式靠拢的趋向.

附表:化学学科Ⅰ卷(选择题)考试内容分析:

题号分值考查内容及能力对应模块

74考查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煤的加工、酿酒等,体现了重基础这一思想必修二

84考查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必修二

94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化学计量的计算,体现了重基础这一思想必修一

104以不熟悉的莽草酸结构为载体,考查考生根据现有的乙烯、乙醇、乙酸性质及结构特点能进行知识迁移,同时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高考的主要导向.必修二

114以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除杂、溶液的配制)及常见仪器的主要使用方法入题,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的基本实验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这个题非常好.必修一

必修二

124本题涉及到知识有平衡移动、速率与焓变,这都是历年来高频考点,重点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

应原理

134本题涉及到知识有酸碱中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pH等相关知识,解决好此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化学反应

原理

对Ⅱ卷分析:

填空简答题,题干简练,情景新颖,即所取素材都是实际生产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些情境对考生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考查的重点仍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充分体现出试题“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但注重了选拔功能,某些设问仍有较好的区分度.

学生答题情况点击(以29题为例):

[山东高考理综29、(15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

TaS2(s)+2I2(g)TaI4(g)+S2(g),ΔH>0(I)

反应(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若K=1,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I2(g)和足量TaS2(s),I2(g)的平衡转化率为 .

(2)如图所示,反应(Ⅰ)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的TaS2晶体,则温度T1 T2(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3)利用I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将钢铁中的硫转化为H2SO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 ,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25℃时,H2SO3HSO-3+H+的电离常数Ka=1×10-2mol/L,则该温度下NaHSO3的水解平衡常数Kh= mol/L,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则溶液中c(H2SO3)c(HSO-3)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c(TaI4)×c(S2)c2(I2); 66.7%(2)

H2SO3+I2+H2O4H++SO2-4+2I-(4)1×10-12;增大

分析与感悟

本题建立在化学知识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力求题型创新为宗旨,考查平衡原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离子反应条件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等.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有:

(1)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正答率较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书写不规范失分,如将表达式中c2(I2)写成c(I2)2,或将TaI4写成TaT4而失分;

考试感悟范文4

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它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它用来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考试感悟范文5

关键词:十二年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 财政支持

二、我国教育体制现状

(一)基础教育薄弱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本,更是社会发展动力之源。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小学以及普通中等教育,但现行体制是过分的重视高等教育,不仅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忽视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在笔者看来,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幼儿、小学教育,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一个是普通中等教育,该阶段的教育重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100元,中西部地区达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东部地区达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可以看出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断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和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但是综合教育支出占GDP以及财政支出比重逐年递增的速度以及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对比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首先,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增长速度没有GDP增长速度快,更没有行政管理费在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长速度快,换句话说,国民经济的蛋糕虽然做大了,但是教育的份额却少了。其次是因为在我们保证“有学上”的时候,却忽视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基础教育本是教育之基,可是国家和社会却总是偏向高等教育,试问一群早已被定格的学生就算考上了知名大学又如何,只不过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模子罢了。

(二)教育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硬件设施的落后,间接影响学子接受教育的软质量。

1. 地区之间

一系列研究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差距呈拉大之势。例如,1990年,东、中、西部的教育经费之比为1∶0.63∶0.55;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为1∶0.50∶0.36。地区基础教育之间本身就已存在差距,加之政策的“锦上添花”倾向,就使得差距越来越大。

2.学校之间

2006年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不得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分为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其旨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然而现实情况是“不挂牌”的重点中学依然“抢手”,义务教育阶段不公现象仍然存在。

以同位于北京城区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高井中学相比,学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硬件水平要比北京市确定的初中办学标准高出一截,拥有篮球馆、天文台、科技厅以及校办电视台等一批超出基本办学条件的场地设施。而高井中学与北京市办学标准相比,多配的设施主要是十几张乒乓球台。二是师资。两所中学在一线授课的初中教师都是40多人,其中,高井中学有高级教师10人,市区两级骨干教师两人。而首师大附中,高级教师的数量几乎达到高井中学的一倍,接近20人,市区两级骨干教师数量更是超过高井中学的五倍,达到10余人。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差距带来的是两所中学生源质量和升学状况更为巨大的落差,教育公平的天平已经倾斜。

三、探求教育体制改革的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的措施非常多,但创设一种新的体制对于缓解已存在的差距矛盾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如今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涉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但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深刻的认识到9年的义务教育已不再满足国民的对于文化素质的需求,更不再适应与时俱进的新兴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国外环境。据了解,2009年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也正在成为共识。所以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

(二)我国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只有3%到4%左右,这相对于发达国家要低的多,我国的如今的现实是国富民弱,而国家把大部分财政都投入到了经济领域。如要缓解教育方面的财政压力,那么就先在教育资源最稀缺的农村等落后地区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据资料显示,我国福州、深圳、珠海、浙江和山东的某些地方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因此,我们也可以向这些教育改革地区的先行者学习经验,避免弯路,节省资金,提高教育普及度,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的现象。

(三)国外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经验

1.人口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就有13个国家或地区,比如比利时、德国、美属萨摩亚、新西兰等。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经济比较发达,人口也比较少。所以针对我国人口规模大的现状来讲,可以率先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特困的地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这样可以减少人口,集中资金办实事。

2.资金因素。中央和地方有关教育的财政支出不仅要加大,也要使教育比例的增长速度等于或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教育支出和其余的支出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就要适度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比如我国逐年增加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其次建立十二年义务教育保障基金以作后盾。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化行列的大国,不仅要在政治上觉悟高,更要注重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厘清政府职能,增加有关民生的财政支出。

(四)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具体措施

首先,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划分十二年义务教育实施的范围以及确定批次时间,较为发达的地区可靠地方财政支持,中央支持所占比重小,甚至完全“放手”,而中央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是落后地区,结果是实现中央和较发达的地区双重渠道支持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延长期限,保障质量。其次,建立十二年义务教育保障基金,主要投资于教育所必须的资源上,如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等。基金使用遵循着先小范围后大范围,先基础后发展的原则。再次,设立专门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保证十二年义务教育分批实施以及保证教学质量。在执行和监督的同时要协调教育发展的矛盾以及及时向中央决策机关反馈信息,以做到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确保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不应只包括高中,也要包括专职教育,针对不同选择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针。这样可以弥补我国专职教育的缺口,完善人才结构,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奠定完备的基础。

21世纪是科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义务教育是国民发展之本,是经济发展之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年限也需随之加长,以促进综合国力的继续增长。本文从教育体制的薄弱环节切入,探求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力求全面考虑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措施。希望国家和社会更为关注国民教育的发展,为大国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考试感悟范文6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误区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几多迷茫。课堂教学仍然更多地维持应试的框架,要想“新足适新履”地适应新课程,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避免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课堂对话简单理解为“满堂问,满堂答”,课堂提问过于频繁,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所谓的“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限制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

误区二:过于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课堂教学的朴实,“哗”而不实。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是很有帮助的。但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缭乱,成了名副其实的“表演课”,忽视了教学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样的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学生全不知道,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误区三:片面强调能力培养,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忽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淡化生物知识的教学。其次,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再次,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误区四: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不能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如果问题过于简单,答案过于明显,则开展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从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养成散漫的习惯,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恐怕是“痴人说梦”。

误区五: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使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大容量等优点。但任何事物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假冒新理念的践行者。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要的讲授、点拨、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则“辅助”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就成了场景观摩课。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会喧宾夺主,反而使课堂变得低效。

误区六:只见激励性评价,不见“适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