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随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随笔范文1
时光往往会让人感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暗自思忖:我们生在了好年代,怎能浑浑噩噩蹉跎光阴?怎能等到时光老去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观察事物散文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观察事物散文随笔一
常听老人说,这人呐,年龄见长,眼睫毛都成空的以后,心也就变得垂垂老矣。少年时代的梦想,青年时期的理想,壮年之躯的志向,都成了老人们三三两两,成堆成聚,落在一块唏嘘不已的碎碎念念。你一嘴,我一句,过往时光的画卷便在面前徐徐铺展开来。
从记忆初起,我的外公与妈妈的兄弟姊妹们便构成了我对于“长辈”这个凝聚亲情,温暖人心的词汇的全部印象。
外公是一个人将妈妈及其他三个兄弟姊妹一起拉扯大的。我的外婆去世的早,在妈妈年仅11岁的时候便因常年劳累以致身体透支而撒手人寰,留下了外公和四个孩子。
我喜欢去外公家。记忆里,外公总是拉着我的手,被风尘与砂砾磨得粗粝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我的手掌。口中轻轻呼唤我的昵称,因年纪过长松落了的牙齿让嘴巴开合时探出一片黑落落的空洞。有许多次,我应过他的呼唤,三步并作两步小跑着来到他的面前。待外公如往常般拉起的我手掌,他定定地看住我,神情黜然变得捉摸不定。眼神由温柔变得深远,又从深远转回到了欣慰。有时,我会发现外公从鸟巢般的乱发之间忧伤地凝视着我,看着我的眼神,好像想起什么似的。
什么呢,那时候的外公,到底想起了什么?那时的我,年纪小,尚不经事。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会拥有那般揉杂了许多情绪在里边的神情。到了现在,当我依稀神游到那时的画面,我无数次回味过外公的眼神。
后来听妈妈说,外公是一个刚毅、坚强、智慧的人。外公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困,兄弟姐妹8人,就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更别提念书了,在农村扫盲运动期间只念过一年夜校。尽管外公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奋斗的意志。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外公紧抓时机,在家乡建起了砖瓦厂,沙发厂,开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门市,还有一个缝纫厂。在那个人人想干事,却人人观望徘徊的时期,外公高瞻远瞩,胸有成竹,他相信党,相信党的政策,不顾外婆的反对,也不顾亲戚朋友劝阻,义无反顾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终因资金不足周转不灵而放弃了沙发厂和缝纫厂。剩下的砖瓦厂和门市经过外公的苦心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因此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外公一家也成了当地较为富裕的人。可后来因毫无经验又莽撞冲动的小外公(外公的弟弟)的参与,厂子倒闭,外公的一腔热血和汗水全付之东流。
于此, 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目光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那是一种落寞,追忆及怀念的神色。也许那时的外公看着我,正是在我身上嗅到了过往的气味,那种年轻的,无畏无惧的,无所忧虑的年龄所拥有的状态。这让他感到迷失,感到错愕,感到恍惚。也许正是那时,外公所有过往的回忆如一片洪流席卷了他的全身,裹挟着他的回忆在时光隧道中横冲直撞。
人老了,都喜欢忆往昔峥嵘岁月,想要在言辞,在举止里重新找到那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之态,那股“欲与天公试比高”永不服输的精气神。可往往换来的,只是在记忆长河里的一次泅泳,永无止境,也永不抵岸。可我也分明从外公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我的期望和鼓励。
时光往往会让人感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想起外公的眼神,我暗自思忖:我们生在了好年代,怎能浑浑噩噩蹉跎光阴?怎能等到时光老去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观察事物散文随笔二
我的家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区区数十公里就有四条大河。儿时的我行走于乡间小路之际,一抬眼,总能望见一叶叶远征的风帆。对于当年的我而言,远方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我时常望着风帆发呆,那里承载着我对远方的向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随大人近观离家不远的渡口。那个渡口,样子已经有些斑驳的老旧。两边的渡头,分别用一块块斧凿的方石砌成,砌成一个停泊的方台,数米见宽。有时,船靠岸时,浪花会拍打着渡头,溅起一粒粒的水珠。
上大学时,我有一段关于长江客船的记忆。当年,我在长江南面的武昌读书,对岸就是繁华的汉口。那时,两地交通早就实现了公交化。不过,也许是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那份对渡口的憧憬,我便时常乘坐汽渡过江。渡船缓缓启动,驶离南岸。江风送爽,烟波浩渺,两岸青山楚天阔。行船当中,远处还有不少其它船只,船长相互间便以一声汽笛致意。一路风景如画,缓缓行驶玩味,这种悠闲的风格,让人感受到宁静舒适。
后来,我爱上了旅行。我曾经如古人般从渡口出发,寻梦四方。在我看来,渡口,从来就是个诗意的名词,许多跨越千年的故事由此发生。在泾县渡口,李白乘舟将要出发,一路踏歌的汪伦来了,他送上美好的祝福;在江州渡口,白居易送别友人之际,琵琶声起,一段关乎音乐的尘缘即将开启;在汴水渡口,柳永和情人依依惜别,完全无惧艄公的无情催发。渡口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记下了他们的相会。
除却这些平常的离愁别绪,渡口还有着许多或喜或悲的传说。汉江附近有个千年渡口,名曰“上津”。上津地处鄂西北边陲,长安城距此仅百余公里。据传,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后,纷纷抵达上津渡口。上岸休息期间,许多深谙宫廷权斗之残酷的女子选择逃离,躲入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得上津渡口以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种奇观,那就是这里一代一代的女子都天生丽质。
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古代一个披着头发的疯癫人提着葫芦奔走,眼看那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在后面呼喊着不让其渡河,却已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这便是连梁启超先生也闻之悲切的《箜篌引》了。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渡口,隐于人生的初始,藏在徘徊的彼岸。我们为此彷徨过,连先贤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也曾被高人指点迷津。因此,在人生的渡口,你必须为今后的道路做出正确抉择。
散文随笔范文2
尘世之复杂纷繁,经常使我们无法始终坚定正确的思想观、行为观。尤其是身心成长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形成、偏移、修正和坚定地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原始出生大同小异,我们注定简单、纯净。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会让我们复杂、深沉。但是,环境对个体性格、能力、品质和心态的影响,都是部分的、片面的,真正决定我们自身形象和内涵的,还在于我们内在的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
上善应若水,生活如扁舟。处于茫茫大海出发此岸,我们往往不清楚即将的方向,不确定应有的目标,不了解海上狂风骤雨,不懂得行船风雨兼程。在懵懂和无知中,我们便出发向前,即使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还是掩饰不住心中的那份喜悦和兴奋。
实际上,行船也不容太多充分准备,这一刻的结束本来就是下一刻的开始。出发前我们只知道,茫茫大海、宽阔江河,我们行于其中,没有责任、没有负担、没有思想杂念,要做的就是看着彼岸,不停地向前驶去。谁又知道,原来简单的自己,成为一个船夫之后,就变得拥有了个性、新增了脾气,或许是坏的,或许是好的。
正是成就了自己,加上不完全理解别人的想法、期待和需要。所以行船过程处处碰壁,时时得罪人、产生冲突。因此年轻的我们,常常怨恨、吵架、嫉妒、抱怨和愤怒。
但是,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我们,也是最有个性、最有真实自我的时候。冲突、抱怨终须归于平静,在此过程中便有了自己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很多时候是粗鲁和无礼。后来经历更多,也明白人的个性不必随时展现出来,否则会伤害别人、为难自己。方正个性难以适应圆态的社会生活。
于是,独特的个性会慢慢磨灭、消减。伴随着个性的削减,我们的方正阶段也即将结束,希望成为一个圆态的自己,于万人而不怒,同万物而不争。
若水至善,同于万物,时方时圆。人说:入乡随俗、上山唱歌。意讲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化万千,但作为本源的自身可以不变,保持原有的个性和特质。世间万物变化的都是相,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但他只是事物展现于外部的特征。
内在的属性看不见、摸不着,是永恒、持久、稳定的。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亦可修炼成静水一样的个性,于万物便同万物,看不到自己,但却尚存。作为一种崇高的境界,修炼需要辩看万物的思维,有静观事态的内心。
修炼若水,于物不争,是一种境界。林中路分两股,走上其中一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再也没有下次。若水心态也是这样,修炼不仅只有一条道路,掌握不够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懦弱不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完全失去自我、走向别人的状态,也是失败的、不值得肯定的。
阴极反阳,物极必反。做事需要把握好尺度,修养更是如此。修养至善比做事更重要,因为它起于小事,终于灵魂。最后得到提升的还是自己的灵魂,是精神境界的所获。
要达至善境界,必有求真之心。有曰:千教万教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求学做真人。探索规律、寻求真理的第一步,是探求真知的热情和好奇心,是不断地提问与思考。
《大学》中有讲,平天下者必先治国,治国者必先齐家,齐家者必先修身,修身者必先正心,正心者必先诚意,诚意者必先知至,知至者必先格物。格物之理,就是探寻万物规律,就是追求真理。有了探寻真理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执着,至善就会变得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散文随笔范文3
雨,年年都有所不同,今年初秋,秋雨伴着震耳的雷声,如同夏天的雨,不停地拍打着窗棂。
倚窗,看见,窗外,秋风起舞,院里,枝头轻颤,枝头的叶子轻轻躺在秋的怀抱,不去慨叹绿的葱葱郁郁,不去难过与春夏的朝夕相伴,坦坦然去接受季节的轮回。
倚窗。听雨。看窗外。一种清纯、一种情愫再次把我秋的激情点燃。
响彻秋的世界,秋天,美丽,无处不在。
在这秋的世界里,我熟悉,将有大片大片的金黄,再次俘获我们的眼眸;将有满山遍野的红叶,在舞姿翩飞中漾出多少醉人的笑脸,给千山万水再添抹抹新红。
在这秋的世界里,我聆听,悠扬的琴声,在秋的暖阳中采集种种欢愉的音符,让秋的甘露婉转地把快乐传递给潺潺的山涧溪水。
在这秋的世界里,我怀想,将有多少缱绻在灿烂星河的星光,在千年的呼唤中,渐渐闪烁每一处清新的角落,映照出一种日月同辉的绝美。
在这秋的世界里,我慨叹,将有些许疲惫的心灵,被缕缕晨曦美妙的旋律慢慢唤醒;将有多少粒希冀的种子,收藏进冬天的泥土,翘首企盼来年蓬勃的又一年春天。
雨渐渐平息,推开窗。
我心灵的絮语也悄然开始装点着秋的华彩,流转的眼神渐渐放射着熠熠的神采。一种怜爱,青春已慢慢走远,我把欢乐开始匿藏于秋的一种明媚里。
曾期待,大地万物有一泓清澈而宁静的湖水,让心享受,让心停泊,让心永不疲倦。
曾期待,冥冥之中有一份真情触动爱的心弦,遵循情感的轨道,带着共有的坐标,在生命的途中携手相伴,知悉那份醇厚、那份宁静、那份牵绊、那份至情至性!
日子悄然无声,转瞬即逝。
散文随笔范文4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载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度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大概要占据人生1/3的时间。对工作的认识最容易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而这正是人的内在美的一种表现。
当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以后,他能否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工作,第二种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第三种是把工作当做使命。这三种之间的分类标准是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把工作当做工作的人,工作动机是获得薪水,工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人对工作也没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展望仅仅是期待一个假期的到来,或者一个阶段的工作早点结束。
把工作当做职业的人,会把薪水和晋升当做工作目标,他们认为工作是一场竞赛,必须立争上游。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期待是得到更多的名望、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步步高升,进而实现下一个目标。
而把工作当做使命的人,会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成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人期待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首先最能打动人的是信念。信念是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理解,是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仍然在内心深处固守一份执著的勇气。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真正明白拥有一份工作的意义,并真正地和这份工作融为一体。其次是淡定的心态。一种荣辱不惊、未来尽在掌握的优雅,直面困境,笑对冷语嫉妒,并以微笑感染身边的人,那种乐观与坚强让我们感受到冲破阴霾的阳光,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灿烂影响力。最后是宽广的襟怀。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几乎忘记体谅、忘记感动、忘记感恩,而他们却能胸襟宽广,经常为别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谅别人,当然,他们也就能获得所有人的理解、支持和尊敬,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发现自己的精彩: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被沿途的各种美丽诱惑,忙于不断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物质上的种种欲望,却忘记审视内心、思考生存的意义;我们也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判别人,却忘了应该先审视自身、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从不曾真正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真实的自我。
我们习惯了目光向外,习惯了先看别人再看自己,习惯了比较,习惯了自己站在高处的优越感,而我们真正需要具备的恰恰是一种反向思维,反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也可以说,认识自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离成功的距离也就越近。
认识自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人们追逐名利,流连于声色犬马,在物欲的横流中沉浮。人们开始晕眩,开始迷失自己。
自我认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我必须认识我自己,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便能抛弃一切恐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生中找出自信,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到我抽象的实质,这就是生活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
散文随笔范文5
毕业的季节脚步渐近,托腮看窗边人来人往,耳边响起《同桌的你》,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不由忆及大一刚来时,人面桃花相映红,季节与时光,憧憬与未来,都是如诗如画的美好。
在四年的光阴里,和你们在教室听那些无聊的课程,和你们一起在操场跑步,一次又一次的聚会和嬉笑,让我们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就连闲来无事看手机,回忆起来都别有一种味道。那时我们也一起去看风景,感慨落雁与孤鹜齐飞,半江瑟瑟半江红。
记得刚来时,我们以看戏人的身份感慨学长学姐的毕业和即将离校,如今我们却变成了戏中人——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以后如何将是另一番打磨和经历。但是没有关系,虽然毕业使得我们分道扬镳,但是四年的感情,足以维持一辈子的联系。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必定会塑造出一个更坚强更优秀的自己,面对未来所遇的困难和艰辛,咬牙坚持,风雨过后必定风景更美。
还记得我们一起在电影院看的《小时代》吗?每个人都要成长,都要远走高飞,但我们都要记得,毕业虽分离,但青春不散场。哪怕时间煮雨,我们也会伴随着雨声且行且珍惜,一路发展,一路享受。毕业,不是一个地方的终点,更是一条新旅途的起点。你用自己的时间来创造和思考,也会自己的未来换青春一个赌注。未来如诗,生命如画,曾经有你们出现过的青春,必定美到极致,足够一生念念不忘。
哪怕明日就要毕业分离,我也要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你所遇皆所愿,所行化坦途。未来的风景,必定是你独自开拓的美!
散文随笔范文6
《皇天后土》之所以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备受我的青睐,倒不是因为它出自“南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首届张衡文艺奖的得主周同宾之手,也不是因为它曾经荣膺过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奖,而是因为它真实、真诚、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原生形态的美,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沉重的历史感,从而使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农民立言的作品强烈地震撼了我,并由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作为农家子的周同宾,“吃红薯饭长大,穿粗布衣成人”,对土地有着割舍不断的眷恋,、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挚爱,对农民有着相濡以沫的深情。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周同宾的笔触始终没有离开过土地、农村和农民。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样出于深沉的爱,周同宾以饱蘸深情的生花妙笔一往情深地真诚谱写着土地的情歌和挽歌,真实地反映着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透过厚厚的30万字的《皇天后土》,我读到的不仅仅是99个不同农民或说己、或说人的多姿多彩、多滋多味的人生实录,也不仅仅是一幅幅斑斓驳杂、光怪陆离、粗野鄙俗的农村社会风俗画,还有作为作家和农民双重身份的周同宾那颗跳动的赤子之心。
曾几何时,文坛上兴起了“散文随笔热”,无论是文学名流,还是初学写作者,都舞弄起散文随笔,一时间,林林总总的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登载,形形的散文随笔集汗牛充栋地出版,大有散文随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多数写散文的,都想在文体上做点新尝试,有的从海外借来新招,变得洋里洋气;有的从传统得至滋养,变得古色古香。但周同宾不去追风赶浪,不去趋众媚俗,不去哗众取宠,而是把注意力投向故土,使自己的文笔“土”起来,充满着土滋味,泥气息。这正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皇天后土》里的99个农民所处的时代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这一茬的农民既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的农民,也不同于21世纪的农民,实在是承前启后的一茬农民,剧烈的社会变革,在他们的身上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也给他们的命运打上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他们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标本和证明。周同宾以农民立言的方式全方位、不加雕饰地写出了他所知道的真实的农村和农民,表现了不同农民的爱与恨,喜与忧,奋斗与挫折,追求与困惑,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而《皇天后土》正是以其震撼人心、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农民立言的作品,并赢得了中国最高文学荣誉――鲁迅文学奖。
周同宾将语出《左传・傅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的“皇天后土”四字作为书名确有深意存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题材和语言,思想和艺术,全是土地赐予。”
捧读《皇天后土》,我始终被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描绘,所表现出的作家对农民命运的终极并怀,以及那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大关怀、大体贴、大悲悯的“人文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读这样的散文,令人既能体现到人生的艰辛,又能得到审美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与时下流行的那种表现个人情调、吟风弄月、无病的“女性散文”、“缺钙散文”“软骨散文”相比,《皇天后土》系列散文更显示出其超卓的思想品位。
《皇天后土》中的农民三教九流、形形,可谓涉及和涵盖了农村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立体,性格饱满。周同宾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一两句话就将人物刻画得须眉毕现,形神兼备。这从每篇文章前面的小引中就可窥知―二。
语言质朴、自然、简洁、精炼,极具个性化,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也是我对《皇天后土》情有独钟的原因。,乍一看,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土味十足,似乎没有任何才华,其实,这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妙处。《皇天后土》的文采正是在这看似朴素的语言中闪耀着,也正是在这老练老到老辣的语言中透露出周同宾作为散文大家的气象。周同宾曾经谦虚地说自己的《皇天后土》是给读者提供的一盘野菜,例如马齿苋、芨芨菜之类的,倘是这样,我宁愿放弃珍馐美味、生猛海鲜,而独享这种让人回味无穷的野菜。读《皇天后土》,千万不要以为周同宾只会经营这些土味十足的文章,其实,他的颇得明清小品神韵的文人散文写得非常出色,这只要读读他的《祭梅文》、《读石》、《窗》、《怡园三札》、《龙潭沟的石头》等等篇什就可知道。
由于周同宾农村题材的散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说:“写乡土散文,周同宾对农村生活的表现与挖掘是当前任何一个著名散文家笔下所无的,也是很难企及的。散文高手贾平凹更是说“他(周同宾)的散文,不靠那些所谓诗的语言伪装,在很盛行的一种洋装潢化中,他本质本分本色,文章就有了憨憨之情,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