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新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学范文1

一、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必要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相对课内实训项目而言的。课程间整合项目是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根据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出结合两门及以上课程知识技能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常在相关课程教学结束后,以期末作业或实践周的形式开展。比如: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短片策划、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全部工作。这一实训项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摄像基础所授的摄像技能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所授的后期编辑技能,因此,该项目即可视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整合项目。而课内实训项目则是分散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比如摄像基础课程讲解到固定画面这一知识点时,配合理论知识设置的固定镜头拍摄实训即为课内实训项目,实训在课堂当中完成。

目前,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训的形式开展。上文提到电视新闻摄制的教学内容由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共同承担,其实践教学也相应地分解到这三门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分别设置课内实训项目,由各门课程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实践指导。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有弊。

一方面,其长处是善于分解复杂的实践能力。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的课内实训项目,其实是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化整为零,分解成一项项子技能,有利于人们逐一学习掌握。比如电视新闻摄制的重要技能之一摄像技能,可以分解为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等子技能。通过课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这些子技能分别进行训练,逐个掌握,最终攻克摄像这一复杂技能的全部子技能。

另一方面,其短处在于缺少机会组合各项子技能,不利于人们整体把握复杂技能。而促进组合,恰恰是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强项。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全部子项目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学生还需要将各项基本的子技能合成起来,整体把握,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摄制一则电视新闻短片,必须完成电视新闻的采、摄、编等全部工作环节。人们需要操作摄像机拍摄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电视画面,也需要具备新闻意识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现场选择合适的镜头、场景,采集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影像素材,同时还需要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灵活安排运用电视的各类表现元素呈现新闻事实,剪辑形成成片。只会摄像、只能后期制作,或者只有新闻意识,都是不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工作的。因此,学生需要将各门系列课程在课内实训中所掌握的所有子技能重新组合,才能顺利运用整个的复杂技能,真正具备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除课内实训项目外,还应增设课程间整合项目,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众多课内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分解为多项子技能,让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课程间整合项目,创造机会与平台将之前所学的众多子技能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

二、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设计

1.设计前提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根据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而成的实训项目。因此,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整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首先需要明晰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依此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对此,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反复论证。

李婧老师在其论文《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中,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首先转换思路,不囿于电视新闻摄制实践的工作环节顺序,而是将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软件视为电视新闻摄制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注意摄像技能与后期编辑技能在实践中相辅相成的关系。摄像是后期编辑的基础,后期编辑则是整合影像素材、提升素材表现力的必要环节,带着编辑意识进行前期采摄工作更能事半功倍。

如此,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梳理为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这是电视新闻摄制实践开始的前提,属于工具性的基础技能课程,必须先行掌握。电视新闻课程则是综合应用课程,在摄像、后期制作技能掌握基础上,实现电视新闻摄制从理论到实训的系统性学习。

根据系列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集中在连续的两个学期中完成教学,其中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电视新闻课程紧接其后,在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

2.内容设计

根据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及开设时间安排,我们设计了两项课程间整合项目:一是前文提过的电视短片创作项目,是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二是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综合实践项目安排在系列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以实践周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属于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完整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全部环节,包括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及新闻报道策划,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及解说词撰写,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在设计课程间整合项目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应当能够实现多门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不是课内实训项目的简单重复、机械叠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因为这一特点,课程间整合项目才能够组合多项子技能,为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技能提供机会。比如前文提及的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就是要求学生将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掌握的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后期剪辑软件运用、声画配合、蒙太奇建构等子技能重新组合,并综合应用。

(2)全程参与

课程间整合项目相较于课内实训项目复杂且庞大,往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需要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配合完成实训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项目任务分配到人之后,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上文分析过,课程间整合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提供组合子技能的机会与平台,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若学生只参与实训项目中的某一环节,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这一作用便无法发挥,是对实践机会的浪费。因此,课程间整合项目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各项子技能的组合。

(3)设立优秀实训作品展示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给予学生平台展示其实训作品会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创作出的实训作品水平也能大大提高。因此,为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校园网络、校内电视展播等方式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训作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电视新闻学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

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

电视新闻学范文3

目前对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节目中声音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声音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电视新闻学范文4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51-02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媒体行业需要既具备新闻专业能力又具备新媒体技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更加注重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之间的配合能力。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一、针对人才需求,编写实用教材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目前现有的教材知识结构安排较为分散,不够系统全面,案例较为陈旧,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编写自用教材,我们学院编写的教材,理论上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版块:第一版块是剪辑工作的基本认识,重点掌握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以及电视编辑的基础知识;第二版块是剪辑思维的培养,重点掌握蒙太奇的技巧和语法规则、长镜头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影视的时空艺术;第三版块为剪辑技巧的综合提高,主要掌握连贯性剪辑和非连贯性剪辑的方法;第四版块为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原则和特点,主要包括电视消息、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的剪辑。在实践上教学环节,为学生编写了《新闻编辑实验指导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非线性剪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训练、视听元素的剪辑训练(镜头的裁剪、景别的剪辑、运动镜头的剪辑、对话的剪辑、音乐和音响的剪辑)、综合剪辑训练、各种常见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训练、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创办。真正培养具备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的专业人才,按照信息时代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改革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大学生最应该具备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规律,《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课堂的教学主要采取项目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并能进一步加深记忆,从而透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项目案例教学法

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两个方面,包括案例的分析和项目的引导创作,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和任务的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明确的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1]。具体实施的步骤,首先,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有自主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概括理论知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指定的项目任务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最后,教师综合评价项目。在运用项目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蒙太奇技巧部分为例,首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有固定的团队名称、固定的团队口号,明确的人员分工,课下查找蒙太奇相关知识,并且每组查找一种类型蒙太奇案例,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小组作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各小组依次上讲台讲解各类型蒙太奇,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做出综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蒙太奇的概念、蒙太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蒙太奇各种类型的艺术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演示蒙太奇综合应用的影视段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蒙太奇的综合应用。

结合教师的总结,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任意两种以上蒙太奇策划、拍摄、制作5分钟短片,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故事情节,自拟片名,并写出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拍摄,最终将拍摄素材剪辑合成,完成项目短片的制作,通过学生自己策划、拍摄、表演、剪辑,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运用蒙太奇理论知识。最终在班级集体观摩各小组的蒙太奇作品,集体讨论,学生先做自我评价,教师给以综合评价,找出差异与不足,通常采取横评和纵评的方式,但是要以纵评为主,也就是各个小组前后两次作业评比是否会有很大的进步,采取这样的评比方式,才能激发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评价时不仅仅要看最终的结果,还要看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者的协作能力等。项目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者,教师的身份是一个辅导者、帮助者、引导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项目案例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提倡在新闻学院建立案例库,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成功的项目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央视或本土的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案例,首先寻找典型案例的原素材,让学生先策划并动手编辑,当编辑完成后与案例做对比,找到差异与不足,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学习镜头之间剪接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案例的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案例,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学术界最前沿的知识,为了获取最新的案例,教师应该争取机会参与到社会媒体中,担任一定的工作,或者是挂职、或者是顾问,这样能为教学工作提供一线的资源,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用于编辑技能的训练,模拟电视台工作程序进行,设计各个环节的模拟练习,主要用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综合训练部分,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为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职业体验情境,但是一般的情景教学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环节的情境模拟,因此,系统化的新闻实务情境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各个电视台都会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2]。因此选取典型的新闻栏目作为模拟对象,各小组分别完成该栏目下的一期节目,明确分工担任不同的职务,按照电视台的工作程序,在规定时间内选题、报题,并讨论选题的新闻价值和可行性,选题通过后每组摄像和记者采集素材,完成采访工作,记者撰写新闻稿件,小组讨论修改,通过教师审批修改之后,按照稿件内容编辑新闻节目,集体观摩,并邀请该栏目负责人走进课堂,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情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全面掌握电视台工作流程和要求,这种情境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为亲历亲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3],从而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快速变化的需求。

以往的《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观摩案例、上课小组讨论等方法,并没有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以上项目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不仅掌握了剪辑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三、改变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

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才能达到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衡量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手段,以往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重在期末考试,通常安排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1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针对课程特点和要求,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试,根据课堂讨论和分组项目等方法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完全取消期末考核,采取平时得分加起来就是期末总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过程考核,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平时的项目练习来得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客观公平,能综合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平时参与每个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考核的督导、检测、鉴定与评价等功能,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4]。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全媒体时代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学术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不断地修订完善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案例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调整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向娟,蔡照鹏.论项目教学法在《影视画面编辑技巧》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

[2] 李琳.影视剪辑师训实训教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电视新闻学范文5

 

“电视节目策划”是高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电视节目策划能力的培养水平,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1.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健全

 

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导致该课程目前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处境,在某些高校“电视节目策划”甚至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开设了“电视节目策划”,但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很好地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电视节目策划活动是对电视节目进行创作的前提,要做好电视节目的策划就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更需要熟悉电视节目创作的视听语言。所以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意到这门课程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如果没有开设“视听语言”“电视新闻学”“电视艺术学”等专业课,或者如果没有开设“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编辑”等专业课,就不适合开设“电视节目策划”课程。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在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活动中,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大多也仅仅局限于撰写一份电视节目的策划案。

 

电视节目策划分为宏观和微观几个层面。宏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节目类型、节目受众、节目风格等多方面要素的判断和定位;微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了电视节目拍摄文案、拍摄脚本、编导阐述等具体环节。最后电视策划文案还需要样片的拍摄制作以及目标受众的反馈来检验。由此可见,仅仅把“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定位在电视策划文案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前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发展变化

 

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

 

如今,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一方面对于电视传播媒介有一定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也给电视节目传播提供了多样性的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介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的态势更加明显,由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来制作节目产品,然后再把产品卖给电视台或者互联网公司进行播出。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有的节目制作公司甚至不再把电视台作为首选的播出平台,而是把新媒体、互联网作为自己节目的播出渠道,出现了网剧及其他类型的网络独播节目。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大大拓展了节目策划的外延。这也要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必须对新媒体及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现的节目制作新样态予以关注,要把网剧和其他类型的网络电视节目纳入到“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

 

2.节目类型多元化

 

传统“电视节目策划”教学,往往还是按照新闻类和艺术类电视节目这两种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并以此设置教学内容。但近年来电视节目类型不断丰富,各种题材、样式的真人秀节目不断出现,这种兼容新闻类和艺术类两种基本类型特点的新的节目类型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电视观众的眼球。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节目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

 

在当前节目类型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内容设置相对滞后,对不断涌现的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内容设置不够,极大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多措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1.丰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的内容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往往把实践教学内容局限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类型电视节目的策划文案方面,远远无法涵盖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1)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前期论证的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文案撰写工作开展之前,往往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研判。在一个新节目被开发之前,策划方会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用来参考和分析。因此,查找和分析这些对电视节目策划、创作有帮助的相关资料,也是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功。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增加资料查找和资料分析的相关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必要的资料信息。比如,国内外同种类型、同种题材相关电视节目的音视频资料,并且对这些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分析。

 

(2)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后期样片制作等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样片制作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根据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设定的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等技术指标或节目规范来制作节目样片,以便能够把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的要求和指标,用具体的电视节目样片体现出来。

 

2.拓展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平台

 

(1)结合其他电视制作类的相关课程,打造电视策划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电视策划活动往往是建立在对电视节目采、编、播各个技术流程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如果策划人不熟悉电视节目的基本制作流程,那势必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策划的质量。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应紧密结合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编导等实践内容,构建一个覆盖策划、采摄、编导、制作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体系,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视节目策划在整个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宣传平台,如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节目播出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校园电视台等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便捷地参与到节目策划、制作中来。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相关宣传平台,熟悉校园新闻和校园文艺等节目的策划和制作。另一方面,增强与电视台、新闻网站、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等媒体机构的联系,增加学生在校外主流媒体进行课程实践的机会。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电视台等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得到进行更多类型电视节目策划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训练也更具有实战性。在校外实践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训练,还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和把握电视节目制作市场中电视节目策划比较新鲜的节目策划理念,对学生毕业后在媒体或节目制作公司参加电视节目策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适应电视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充实“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1)增加新媒体发展环境中电视节目策划新变化的相关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冲击很大,新媒体也分流了一大批电视媒体的受众。面对新媒体强劲的冲击,电视媒体受众的结构层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电视节目在内容策划、制作方式方法、节目风格样式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电视节目策划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及时总结,不断补充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

 

(2)增加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节目策划新特点的相关内容。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主流形态,这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媒体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如今电视台也纷纷开设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依托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这些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来增加电视节目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势必会造成信息编码方式的变化。为了能够让电视节目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传播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电视节目也必然会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来制作更适合媒介传播特点的节目。比如,有的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既在电视台播出,又在网络视频网站播出,这就要求所制作的节目既要符合网络等新媒体受众的口味,又要符合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节目策划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并充实到电视策划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去。

 

(3)加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等新类型节目的策划规律研究。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断涌现,无论在电视播出平台还是网络新媒体播出平台都有较高的收视率。收视火爆又刺激了电视节目市场中对真人秀节目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原因。但是在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内容中,主要针对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这两大传统节目样态,对结合了新闻类和综艺类节目特点的真人秀节目却较少涉及。因此,加强对电视真人秀等类型的节目策划规律研究,并充实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对提升学生的电视节目策划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节目生产制作流程中,电视节目策划要求高、难度大,对电视节目制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通过改革“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水平。

电视新闻学范文6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体采写;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11206

新闻采写作为新闻专业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影响着数万名在校新闻学子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我国新闻报道未来的走向,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在认真梳理国内新闻教育和新闻采写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媒体崛起带给新闻采写课程的冲击,尝试着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一、国内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分析新媒体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国内新闻教育的现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闻采写课程区别对待。

(一)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现状

据香港城市大学沈菲博士和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国内记者中76%左右为本科学历,15%左右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1]。由此可知,本科教育是新闻教育的主体,本科新闻采写课程在新闻采写的教学与研究中影响最为广泛。

目前国内本科阶段的新闻采写课程主要涉及两个专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三个层次:重点大学(985或211高校)、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具体的教学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就新闻学教学点数量而言,重点大学约占总数的19.9%,普通大学约占总数的51.7%,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约占总数的28.4%,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2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点数量分布由图1、图2可知,无论新闻学专业还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普通大学教学点所占份额都超过五成(广播电视新学更接近六成);重点大学教学点在两个专业所占的份额基本持平,接近两成;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教学点在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三成,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两成,这可能与新闻学专业设置门槛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稍低一些有关。近年来随着高考学生人数逐年递减,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就山西而言,很多院校需要补招3~4次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这些院校在生源、师资、硬件设备等方面与前两类院校有较大的差距。

(二)研究生层次的新闻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媒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包括少量博士生)走进媒体一线,承担起日常的新闻采写工作。到2011年9月底,国内设有新闻学二级硕士点的高校有67所,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高校有48个所[2],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重点大学是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64%,普通院校占36%,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83.3%,普通院校仅占16.7%。

通过本科与硕士两个层次的分析可知:从人才的培养看,普通院校是新闻教育的重点,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是新闻教育的难点,重点院校是新闻教育的突破口;从就读学生数量看,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是国内新闻教育的主体,其中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教育又是本科新闻教育的主体,因此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本科阶段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新闻专业的采写课程上。

二、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传媒实践的需要

据李良荣教授介绍现在全国记者编辑领域有20万从业者,而在校的本科生已经达到16万,也就是说四年时间就可以把现在的编辑记者全部赶走。再加上这两年传统媒体的不断萎缩,走向新闻岗位的本科生逐年下降[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媒体找到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很多时候是工作挑人,而不是人挑工作。由于目前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的采写课程都过于强调“专”,导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熟悉广电新闻采写,广电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报纸新闻采写过于生疏。如果两个专业的学生“跨”媒体就业,在与非新闻专业学生的竞争中专业优势并不明显。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这种过细的课程设置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除课程内容设置过细外,课程间的衔接也有待改善。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访前应先学习视听语言,对广电媒体的语言符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采访的同时还应学习摄像等课程,因为广电新闻采访不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技术,缺少了工具的采访是不完整的。就写作而言,有的学校只开设基础新闻写作和深度报道写作方面的课程,没有开设专业新闻写作方面的课程,由于“课程链”不完整,新闻教育无法与传媒实践对接,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地进入角色,进行独立的新闻报道。新闻采写不是孤立的两门课程,而应该和其他课程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

上一篇酒友

下一篇缄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