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德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范文1

一、师德具有以下特点

1. 师德的特殊性。(1)教师是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来育人、塑心;(2)教师的劳动关系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民族、国家和社会对教师都寄予崇高的期望;(3)师德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师德直接塑造学生的心灵,其影响将延续学生的一生,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2. 师德的方向性。即师德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政治倾向与道德倾向往往影响到一群人甚至几代人。因此,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3. 师德的共同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教师都有着统一的道德准则。第一,表现在维护教育教学起码的准则方面,例如为人师表等等;第二,表现在对教师个人品质修养的要求上,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素质——道德人格、审美情趣等等;第三,表现在时展对教师行为的共同道德要求上,如关怀人类命运、不断拓展和更新思想观念等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要求。

4. 师德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师德文化和传统的师德文化都有着血脉联系,它不能以割断历史脐带的方式获得新生。当然,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它的延续也是泥沙俱下的,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选择,进行批判地继承。

5. 师德的特色性和时代性。师德因历史积淀而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同时,由于它生存和发育于社会文化土壤中而总是具有时代特征,在新时代中,师德文化期待着新的内容、新的形象设计。教师应该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和呼唤者。

二、关于师德建设

1. “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的人格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培养学生的人格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人格,所以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建设,教师人格建设是根本性的。

师德建设范文2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教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环境下,社会的变革转型无时无刻不对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产生影响,教师的德育能力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有的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职业情感淡化、责任心不强、教学敷衍;有的教师学风浮躁、学术不端、急功近利;有的教师要求不严、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重视金钱、轻视事业、讲求实惠。少数教师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郑州科技学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一是制定了《郑州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郑州科技学院教书育人规范》,突出教师职业行为禁行性规定,以使广大教师有切实可行的行为标准。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落实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体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基本要求。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重师德师风、重应用能力、重工作业绩、重突出贡献作为选聘教师、评定职称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

(二)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首位,贯穿于教师职前职后全过程。一是制定了《郑州科技学院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暂行办法》,在每年暑期开展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均开设师德教育专题,通过师德讲座、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诠释师德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品德教育,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二是高度重视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三是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开展师德教育,制定了《郑州科技学院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暂行办法》,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三)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

一是大力宣传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其进眼睛、进耳朵、进头脑、进教研室。二是开展“师德师风大家谈”活动、师德演讲比赛活动、“师德微故事”征文比赛活动、教师誓词征集评选活动和每两年一次的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编印《郑州科技学院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弘扬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校网站等形式,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倡导尊师重教良好风尚,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良好舆论环境。

(四)注重师德考核激励,引导教师提升自身修养

良好师德风尚的形成需要严格的考核管理。一是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任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严把教师入口关。二是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师风纳入“三评一审”教师综合业务考核指标体系,作为教师考核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建立劝诫惩戒制度。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一律予以解聘。

(五)强化师德监督,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发生

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和师德督导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和督导在师德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教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对师德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六)加强师德建设领导,激发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性

师德建设范文3

一、师德建设,制度先行

为了加强师德建设,为了给同行树立榜样,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评优活动,并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如“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模范“”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然后进行隆重表彰,并大力宣传。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动辄用各种荣誉称号来彰显师德,其实有些不妥。首先,优良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所在。优良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所在。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乐于奉献、举止文明等,这是对每位教师的必然要求;辅导学生功课、与学生谈心、转化后进的学生、看望生病的学生、带病上班等,这也是教师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师德优良的教师当然值得尊重,但是评优表彰就错了,因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把教师应有的精神品质、应做的事情诠释错了。一个理所应当的举动被大众和舆论抬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种状态是极不正常的。有些教师的确师德优良,的确比别人做得多奉献得多,甚至还做了很多分外之事,但这就能成为评优表彰的理由吗?在西方一些国家,每个人都会去做义工、做慈善,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做,没有谁为他们统计、拍摄、评优和表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帮助别人,毫无所求,把它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从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捐献巨额钱款,也没有谁为他们评奖和隆重表彰,在别人眼里,也只是数目不同而已。其次,师德评优沾染强烈的功利性。我们对师德优良的教师,好像是除了评优表彰,就没有别的渠道可以去证明他们的行为,无法感谢和无法弘扬他们的行为。于是,各种师德楷模就闪亮登场了,他们披红挂彩,成为同行们学习的榜样。按照时下的教育体制,他们今后的路可能将由此而平坦甚至改变。在夺目的光环下,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实利回报,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甚至还会拥有各种头衔等。由于师德抹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很多教师都会有心理预期——“如果我做这个,我会得到那个”。于是,他们趋之若鹜,纷纷仿效,把带病上课、关爱学生、以身示教等做足做好,并通过各种渠道,让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让领导、让家长、让社会所熟知,为参加师德评优打好舆论基础。再次,师德评优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师德原本是朴素的,是默默无闻的,是教师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怎么会有大小高低之分呢?近些年来,随着师德评优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就出现了各种级别,如校级的、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学校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一般根据事迹的大小和多少计分),为教师的师德评分排序,评分结果将作为校级评优以及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申报的依据。推手有级别,事迹随之也有了级别,而且在评优时,常常还不能越级申报。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是校级的师德标兵,就没有资格参加县级的评优,不是县级的就没有资格参加市级的评优,以此类推。善行无大小,贵在一颗心。而现实中,有的教师默默地无私奉献了一生,他的师德事迹虽然很多很多,但因为过于平凡,过于琐碎,又不太感人,所以他永远不会是评优的对象,永远很难成为师德标兵。据此,我们是否就认为他不是一个师德优良的教师呢?是否就认为他不如那些师德标兵呢?最后,师德的示范效应被“包装”。师德评优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能“虚构”,也不能“浮夸”。其实,教师的优良师德都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断修养而成的,它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教师挺身而出救学生,他们根本来不及深思熟虑,完全靠的是一种自我本能——人性使然。为了凸显榜样的示范效应,我们常常不断地美化他们的精神境界,甚至于“神化”,这有可能给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让他们从此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言说和行动。对于其他教师,有些事迹会让人觉得太伟大了,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只能当作一场精神盛宴了;有些则让人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虚假,于是便不屑一顾了。当然,并不是说师德不要评优,不要表彰。好的评优表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需要,灵活适时地开展,不用固定于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应该真实地还原个人事迹的本来面貌,如情景复现,让人感同身受;应该在表彰一个人的时候,一个群体都感到被表彰了,表彰是一种彼此的分享,就像阳光静静地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就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而不像在赛场上必须分出冠亚季军;还应该淡化它的功利导向作用,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争名逐利的工具“。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获得者雷夫•艾斯奎斯可谓荣誉等身,但是30年来,他没有任何改变,一直坚守着“56号教室”。

从前,很多教师怀揣病假条,默默地坚持给学生上课,有的甚至晕倒在讲台上,无怨无悔;时下,有的教师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会请假休息。从前,很少有教师计较付出,计较工资;时下,很多教师只要稍有额外付出,就索要报酬。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再者,我们不否认,师德评优表彰的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在这样一个日趋多元化、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里,作用不很大,也可以说是日渐式微。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要仅以评优表彰做师德动员,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制度建设,通过合理引导和强有力的约束实现师德建设的初衷。第一,加强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法治意识的淡薄,对教育法规的无知,认识不到学生是受到法律尊重的权利主体,这是教师师德沦落的原因之一。我国颁布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诸如《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专业标准》等,如此丰富的法规都强调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强调了认识学生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护学生的必要性。教师必须切实学习这些法律文件,掌握法律知识,把握其中的核心精神,履行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而且做到违者必究。第二,因地制宜开展师德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好实地调查和研究,根据当地师德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则和要求,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并且做到从严落实,绝不能将其视为表面形式和任务。对有违师德的教师绝不宽容袒护,绝不姑息迁就,该批评的批评,该惩罚的惩罚,该辞聘的辞聘,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而且要及时通报处理结果。第三,建立一个师德信息平台。借助于师德信息平台,宣传模范教师事迹,特别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坚守讲台的典型;通报有违师德的种种不良行为,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意识,主动避免有违师德的行为。第四,定期开展师德建设培训和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师德建设培训班、研讨会,不要一味地开展师德宣教,要将教师推上前台,让他们变为活动的主体,使他们自觉遵守和践行基本的师德要求。第五,设立师德监督机构。通过设立师德监督机构,检查师德制度的执行程度和结果,及时通报表扬或批评,确保师德制度的落实,而且应积极参与相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总之,最好的师德建设,就是建设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师德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有了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师德建设自然会慢慢地水到渠成。

二、“以生为本”,践行师德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为了保障教育工作扎实有序地运行,为了学生的成长着想,教师往往会采取种种措施,如规章、制度、规则和要求等,以此约束限制学生。这样的教育自上而下“,目中无人”。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约束下“、主导”下被成长、被发展,这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教师出于“好心”,但是它无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心理需求,抹杀了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我选择权。另外,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未来,容易漠视他们的当下。在教师画好的条条框框里成长,学生能拥有自己的快乐吗?能健康地成长吗?雅斯贝尔斯说过:不成功的教育管理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如果教育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工作开展得越好,对学生造成的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学习,不配做小孩的先生。”教师需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作为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己是聪明成熟、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学生是个乳臭未干、幼稚无知的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尽量从学生情感、思维、需要出发,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否则只会如美国学者约翰•古德莱德得出的一个结论:“好心的教师们做着与他们的学生们的‘其他生活’毫不相干的教育工作。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最关心的事情,却被教师们看成与学校不协调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背景、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心理诉求也呈现多样化。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权利,这不仅可以走进他们独有的内心世界,丰富对他们的理解,还体现了对他们应有的尊重。《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一次呵欠也没有打,一次也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这时,小豆豆不禁产生了一种想法:“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小林校长用耐心倾听赢得了小豆豆的心灵。

师德建设范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师德建设 问题 对策

目前,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道德滑坡,使社会期望与师德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同时,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师德通过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德要求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统一

一些高校教师不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而是得过且过,既不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也不注重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没有职业责任感。平时上课只管讲课,不管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近乎混乱,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听音乐、打电话、埋头睡觉等现象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教师自己随意迟到,提前下课,不认真备课。所教授知识陈旧,甚至信口开河,任意改变课程的知识结构,山南海北地闲聊无关于本学科知识的内容,散布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把课堂当作自己发牢骚的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

尽管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当中依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产生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错误认识。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业务素质,不重视政治素质,只重视重知识水平,不重视道德修养,只重视学历高低,不重视人格人品,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师德要求与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的不统一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严格按照教学制度去管理教师教学活动,不去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行为,从而产生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一些教师唯利是图,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地位,荣誉,把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则抛之脑后。考试的时候,监考不严格,对学生舞弊现象不过问,不制止,改卷不认真,随心所欲,任意地打分。

这些现象的形成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上的疏忽,对一些违反教学制度的行为监管不力。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更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既有整个“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突越来越凸显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挑战着一元道德权威,形成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客观上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是非标准模糊,提供了“土壤”和“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弱化了现有的道德观念。高校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也势必受到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首先,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整体信任度的降低,使得教师的自我认可程度也随之下降。教师自我认可程度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教师自身从业标准的降低,从而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业群体中的一员。在施教过程中只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放弃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育人”职责,把教师这一岗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其次,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处在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教师掌握着主流知识资源,因而在教育过程也比较容易树立威信,获得社会及学生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教师在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原有的、已形成的自尊心和思想道德观念;三是年轻一代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用个人价值取代社会价值,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

2.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大学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出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价格信号的负面影响,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和牺牲精神滑坡等现象。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考量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奉行实用主义,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1.变革道德观念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道德也应发生变化。今天,“道德不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义的理性规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为道德律令,而是更多地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道德观的变革就要解放人性。教师道德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教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这是教师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教师道德素质提高的动力。

2.高校师德的制度化

教师道德义利观的变革主要是解决人们思想层面的问题。但是,教师利益的保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默认和观念上的认可,要落实在教师的生活中。要制定合理规范的以确保教师利益的实现。

首先,要保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制度应该是维护教师利益的,能够保障教师职责权的统一、保证教师投入与收益的一致。

其次,制度在设计时,必须保证结构的规范性、完整性,即制度本身能够禁止、防范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制度的供给效率。

最后,制度的制定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把制度切实贯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教师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和实现。

3.恢复教师师德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体意识,增强职业活动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职业道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应当被主体所接受、认识并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内在自觉性。缺乏主体意识的职业道德不是真正的职业道德,也谈不上职业道德建设。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说教,认为教师道德规范,应该由一些专家来制定,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这样,教师道德就成了外在于教师的教条,成了脱离人、凌驾于人之上、对人进行压制、支配人的力量。教师对这样的规范是抵触的,道德说教因此也是无用的。因此,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道德说教为道德自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师德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的师德现状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产生了矛盾。当今时代影响师德的因素很多:教师政治素质水平不高、高校选聘和人才储备机制不健全、专业发展能力不强、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够完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亟待提高等,都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

二、提高教育界的危机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教师深受时代的影响,过度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但是不知不觉间忘却了优秀传统教育的思想精华。我们需要提高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同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放眼当代,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净化心灵,戒除“四心”,用学术武装头脑

戒除“四心”是指,教师应当戒除功利之心、戒除比较之心、戒除享乐之心和戒除官本位之心。“四心”既有体制原因也受社会环境影响,削弱了大学作为社会风尚引领者的角色地位,挑战高等教育的整体公信力。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以至于出现个别失德、违法案例,都是源于“四心”。

崇尚学术,谨防玷污,是师德建设的关键。做好学术道德必须要有献身学术、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高校教师要从师德要求出发,坚持真理、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坚持客观原则,不滥用学术权力。

四、做德才兼备的教师

优秀的教师应当传播给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体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了三种境界,教师传染给学生的师德师风也必然如此。笔者认为德才兼备的教师需要达到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

“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要维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的优良传统形象,创造环境和方法,引导学生向教师求学,形成学生一心向学,教师一心教学的风气。

2.加强自身修养,用知识武装头脑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要从自身修养杜绝造假、抄袭、剽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3.真诚引发力量

教育工作中,真诚是需要传播的。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心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引发出教育的力量,只要有爱,师德就能绽放出光芒。

4.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针对当下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针对整个教师群体而言的。经济学中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古老原理,绝对不能让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个人师德师风不好,不仅只是小范围的事,而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毒害颇深。

高校师德建设担子很重,但“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教师师德遇到困难,我们不能退缩,举步维艰的时候更要发扬宽广、坚忍的品质。

参考文献:

师德建设范文6

【关键词】师风师德建设;内涵;重要性

教育家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比现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同样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位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与人之路。

师德师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那究竟什么是师德师风呢?《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风就是良好的习惯、遗风;师风,就是教师在本职工作中的特有气质、行为准则、风尚及行业风气等。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应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并逐步将其内化成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其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的言行自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所谓“师德”,简单来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某位老师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生反映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虽然说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同样也应唤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忧患意识。

师德师风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很难设想一个不安心教育工作,看见学生就心烦的人,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培养,有助于其正确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另外,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可以这么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融洽地交流,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爱全心全意地贯注给学生,那么整个教育活动就会死气腾腾,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教育的质量肯定也不容乐观。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毫无保留地为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学生在这种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教育氛围下,就很容易“亲其师,信其道”,并且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使教师能够根据其展现的特点因才施教,从而使教育达到了目的。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效仿,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应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我们说,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一流的师德师风必将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更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每一位人民教师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社会高度负责、对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 考 文 献

[1]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